《百年孤獨》中對孤獨的體會是什麼?

《百年孤獨》中對孤獨的體會是什麼?
5 個回答
张张张张君颖
2017-06-08

《百年孤獨》為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加西亞 馬爾克斯所寫。該書以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以及馬孔多的滄海變化反應出一個大陸的歷史變遷。正如其書名《百年孤獨》一一個家族的孤獨來反映出拉美民族的孤獨。用加西亞的話說孤獨的對立面是團結,而作者正是通過孤獨來激勵民族的大團結,從而激發民族的自豪感。而做為學生的我們正是要看到這一種以孤獨襯托出的民族自豪感。聯繫拉美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那是一個歷經殖民侵略的民族。這樣一個民族需要團結,通過團結實現民族復興。

无聊的珺珺
2017-06-05

讀完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那部文學鉅著——《百年孤獨》,掩卷沉思,突然間感覺自己已被那無邊的孤獨所包圍。我彷彿孤身一人,正行走在那茫茫無際的大沙漠裡:那裡沒有生命的綠色,沒有叮咚的清泉,沒有熟悉的炊煙,也沒有同行的旅伴……只有那似乎永遠也走不到邊的荒漠,荒漠的盡頭仍然是荒漠。

那個名叫馬孔多的小鎮便是這樣的一個荒漠。小鎮上的每一個人——尤其是布恩迪亞家族的那些成員,似乎都是這座荒漠裡的迷失者,儘管他們一個個像熱鍋上的螞蟻般東奔西突,急切地想走出這座荒漠,可是怎麼也找不到出口。最終,他們便在這座死寂的荒漠裡,化作一縷清煙,隨風飄散。

布恩迪亞家族整整七代人在這座小鎮上生存過,而且每一代人,為了對付那無邊的孤獨,也都紛紛掙扎過、奮戰過、興奮過、也頹唐過,然而,最終還是無濟於事。有人通過做生意來打發孤獨的歲月,有人通過搞藝術(反反覆覆地做金魚)來消磨孤獨的時光,有人通過發動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來殺滅孤獨的魅影,也有人通過尋求肉慾的刺激來遺忘孤獨的糾纏……可是,他們最終還是在孤獨的泥潭裡越陷越深,不可自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抵抗孤獨的措施絕大部分都太消極、太離譜;另一方面,是因為受到當時那種大環境的影響(那個時期,整個拉丁美洲就是一塊在慾望與孤獨的海洋中沉浮的大陸,文明的進程總是在原地轉圈,沒有任何的進展),個人的力量往往顯得太渺小。

其實,如果仔細思考一下,孤獨也並不是那麼可怕,從古到今,誰沒經歷過孤獨?誰沒感受過孤獨?只是,孤獨程度大小不一罷了。孤獨,如同洶湧的海水,它既可以把你完全吞噬、捲入海底;同時,也可以把你高高地托起、舉向頭頂。這,就要看你能否駕馭孤獨。

記得魯迅先生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不在沉默中暴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在這裡,我想套用一下這句話,那便是——不在孤獨中暴發,就在孤獨中滅亡。譬如,布恩迪亞家族,以及馬孔多的其他居民,就是因為不能在孤獨中暴發,所以最終的結果便只能是在孤獨中滅亡。(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其實,自古以來,在孤獨中暴發的人也還是挺多的。比方說,《百年孤獨》這部鉅著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我一直認為他曾經就是一位被孤獨包圍、與孤獨共舞之人。而且我堅信,我的推測不無道理,因為,不經過孤獨的打磨,是絕不可能寫出如此深厚的作品。無獨有偶,登上我國古典文學高峰的《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曾經也正是在那無邊的孤獨中,以頑強的毅力寫出這部文學鉅著的。

即便是時代的腳步邁向了今天,也仍然會有許多人堅守著內心的那一份孤獨,在孤獨中努力探索、執著前行。記得在前一段時間,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則有關鄉村醫生的報道:一位鄉村醫生紮根在那座大山裡,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幾十年如一日,每天翻山越嶺,揹著他的行醫箱去各村各戶給人們看病,為那些在貧困與疾苦中掙扎的人們排憂解難、救死扶傷。在那深深的大山裡,在那崎嶇的山路上,孤身一人揹著行醫箱行走,你能說這不孤獨嗎?遠離城市的燈紅酒綠,拋開親人的細心叮嚀,不顧兒女的翹首期盼,你能說這不孤獨嗎?然而,正是這樣的一份孤獨,為人們送去了溫暖,給世間留下了溫情。所以,這樣的孤獨便是美麗的、是有意義的,它是催人奮進的動力,它是讓人成功的基石。

朋友,如果你正置身於孤獨之中,如果你已被那無邊孤獨的洪水所包圍,請不要驚慌,也不要消沉,儘管敞開你的胸懷去接納吧。當你輕輕抬起頭來,便會看到一葉白帆,正在那一片汪洋之中勇敢而執著地前行,姑且不問這葉白帆究竟能行多遠,因為,這本身就是一種詩情畫意。

姜书雁儿
2017-06-05

《百年孤獨》中對孤獨的體會是什麼?
《百年孤獨》中對孤獨的體會是什麼?

《百年孤獨》最後二十頁中寫到,那個充滿智慧的書店老闆在離開馬孔多回到自己的故鄉時,因分外想念曾經居住過數年的地方而謾罵,當他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後寫信給奧雷里亞諾說:“不論在什麼地方都要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復返,最瘋狂執著的愛情也終究是過往雲煙”。

《百年孤獨》中對孤獨的體會是什麼?
《百年孤獨》中對孤獨的體會是什麼?

所有人都顯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盡辦法排遣寂寞,事實上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提到的幸福,祕訣不是別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了一份體面的協議書!耐得住寂寞,承受的了孤獨,收穫的才是幸福。所以為了排遣寂寞孤獨的嘗試,都是空虛的。

《百年孤獨》中對孤獨的體會是什麼?

我愛馬爾克斯,感激他每一個決定寫下這些作品的瞬間。他說,我19歲時就坐在打字機前,想如何構思一個好故事,每天如此。

我19歲的時候還好捧著百年孤獨,想怎麼會有人這麼神奇,明明是一個人,但寫出來的作品卻像整個世界。

當年沉迷於對烏爾蘇拉和阿瑪蘭妲的分析和解剖,現在依舊不知道殺死老虎後如何處置虎皮。我不喜歡這次的故事,但是對於馬爾克斯的寫作手法我真的沒有任何辦法和理由去抗拒。

《百年孤獨》中對孤獨的體會是什麼?

深底的坚强
2017-06-07

《百年孤獨》中對孤獨的體會是什麼? 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百年孤獨》中對孤獨的體會是什麼?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百年孤獨》中對孤獨的體會是什麼?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

《百年孤獨》中對孤獨的體會是什麼?

  另外,作家還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例如小說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緊接著,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貢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說中一再重複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

《百年孤獨》中對孤獨的體會是什麼?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由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祕語言貫串始終的。有的評家認為這部小說出自8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說頗感欣慰。這是很深刻的評判目光。因為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後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群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南木木木
2017-06-05

在《百年孤獨》裡,孤獨帶著無法調和的兩種姿態。

一方面,孤獨可以給人帶來心靈的平靜,讓人從世俗紛擾慾望糾葛中抽身出來,獲得自省的機會,使人冷靜超脫。人們或自覺或被迫進入孤獨狀態,孤獨成了緩解壓力拯救靈魂的良藥。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窺得了世界的奧祕後不願自拔。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理想破滅後閉門不出,在孤獨中忘卻煩惱。阿瑪蘭矩在孤獨中銷蝕。費爾南達獨自守著女王夢。第六代奧雷里亞諾在孤獨的研究中獲得了超常的智慧和洞察力。還有許多人是為愛情甘受孤獨。在這裡,孤獨成為個體自我拯救的方式之一,個體在孤獨中擺脫了精神的痛苦與磨難,得到了內心世界的平和與寧靜。孤獨,讓人找回自我,成為自己的上帝,在自我世界中尋得快樂與滿足。

另一方面,孤獨又帶來封閉,使人使社會裹足不前。《百年孤獨》結尾寫道:“這手稿上所寫的事情過去不曾,將來也永遠不會重複,因為命中註定要一百年處於孤獨的世家絕不會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孤獨,雖然使個體得以苟延殘喘,但對整個人類命運來說,孤獨註定帶來覆滅。“布恩迪亞家族成員的失敗是由於他們的孤獨,或者說,是由於他們缺乏團結一致的精神。馬孔多的毀滅,一切的一切,原因都在於此。”

馬孔多是個與世隔絕的村莊。布恩迪亞家族先天帶上了孤獨烙印。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沉迷科學不問世事,變成困在樹下的沉思者,重複著無人能懂的夢囈。其妻烏爾蘇拉苦苦撐持家庭生計,沒有人真正走近她,連她眼睛瞎了都無人發現。

第二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初嘗雲雨,他和弟弟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躲在孤獨中分享甜蜜和恐懼,但在得知私生子的消息後,他幵始渴望一個人的孤獨

多年後,弟弟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站到了權力制高點,他失去了愛與信任,迷失在大權在握的孤獨中,直到“懂得了幸福晚年的祕訣是與孤獨簽下不失尊嚴的協定”。小妹妹阿瑪蘭妲放棄熾熱的愛情,在織裹屍布中度過餘生。她白天織晚上拆,不是為了擊敗孤獨,而是為了持守孤獨。大妹妹麗貝卡自丈夫死後,就幽居家中默默化塵。她拒絕人們的幫助是因為“辛苦多年忍受折磨好不容易贏來的孤獨特權,絕不肯用來換取一個被虛假迷人的憐憫打擾的晚年”

第三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在被人遺忘中孤獨長大,憎恨家人,臨死才感到對他們的愛。

第四代美人兒蕾梅黨絲獨自留在孤獨的荒漠中,一無牽掛。雙胞胎之一何塞阿爾卡蒂奧第二在大屠殺中倖存下來後,至死都沒邁出羊皮卷房間半步。而奧雷里亞諾第二的妻子費爾南達做了一輩子王后美夢,她從未走進過現實,也沒人親近她:丈夫背叛、兒子欺騙、女兒怨恨。

第五代何塞阿爾卡蒂奧童年的孤獨裡只剩下對曾祖姑阿瑪蘭妲的情愛回憶。阿瑪蘭妲的姐姐-梅梅,和馬烏里肖巴比倫瘋狂相愛被稱為是“兩人都已抵達孤獨的彼岸”。馬烏里肖巴比倫被梅梅母親費爾南達請來的警察開槍擊中脊椎,從此臥床不起,梅梅被遣送到修道院裡不到一年時間,生下第六代奧雷里亞諾,自此後,在修道院孤獨終老。

第六代奧雷里亞諾從小被外祖母費爾南達幽禁家中,到三歲才被外祖父發現。他和外婆費爾南達、第五代何塞阿爾卡蒂奧都是孤獨者,但他們不想打破“那種神祕的孤獨”。當他和第五代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相愛時,他們“被愛情、被孤獨、被愛情的孤獨幽禁在因紅螞蟻瘋狂啃食而轟響的家裡。”。然而當阿瑪蘭坦烏爾蘇拉難產生下一個有著豬尾巴第七代時,因失血過多而死去,他幵始害怕回到孤獨,他怒吼道:“什麼朋友,都是姨子養的!”在這裡,感受不到人與人之間的脈脈溫情。家只是棲息之所。親人之間感情淡薄。朋友背離四散。愛情來去如風。布恩迪亞家族甚至馬孔多都不需要他人,人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到最後都落得孤苦伶

孤獨,賦予小說一種深沉壓抑、悽絕悲涼的氛圍,點出了人作為個體“生而孤獨,死也孤獨”的宿命。

《百年孤獨》結尾處寫道:“這手稿上所寫的事情過去不曾,將來也永遠不會重複,因為命中註定要一百年處於孤獨的世家絕不會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布恩迪亞家族是在孤獨中滅亡的,馬孔多是在孤獨中消失的。不在孤獨中爆發,便在孤獨中滅亡。置之死地而後生,布恩迪亞家族的死代表著非孤獨人群的生。

悲劇使人警醒。作家說:為了打破孤獨,必須學會愛。布恩迪亞一家的孤寂,“源於愛的缺乏”,他們“沒有熱愛他人的習慣,這就是他們一家孤寂無伴,屢遭挫折的原因”這一家人心從來沒在一起,力從來沒往一處使。每個人都為自己活,不關心他人,不關心家族,於是人人孤獨。唯有烏爾蘇拉對這個家充滿愛,她整天提心吊膽拉著網線,不時緊一緊子孫們身上的遊絲,希望能把他們牽上正道;但是這些子孫都是野馬,他們掙脫韁繩撒開蹄子跑了路。筋疲力盡、孤軍奮戰的烏爾蘇拉一倒下,這裡再沒凝聚力,家很快散架。所以,要學會愛,要愛人如愛己,愛他人如愛家人,做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就能天地輝光,一片祥和。

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為了擺脫孤獨,必須團結起來。

由此,在“孤獨”這個中心主題上,作家便設置了兩種張力。孤獨可以使人獲得平靜,也能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這迫使人們在這個生命的恃論中做出選擇:要麼孤獨而死,要麼孤獨而生。於是,在孤獨的宿命存在之下,作家追尋消解孤獨的可能性途徑,以期擺脫內心深深的孤獨感,而走向生命的審美狀態。如果說孤獨的兩難遞旭:境地的設置表現出了作家的矛盾的生命哲學,那麼後一種超越性的解脫力量則表現出作家堅強的生命意志:從絕望中見出希望,從死之黑暗中看到生之光明。

《百年孤獨》中對孤獨的體會是什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