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10 個回答
学佛的人生
2019-04-12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出自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很重要的一段話。不能說當代人怎麼理解這段話,要理解就得用正統的答案,智慧是不分古代、當代或是未來的,智慧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所以咱們就按照佛教高僧大德們說的,來解釋這段話的含義吧,其中的“色”意為萬物、也就是有形之物。“空”當然指的就是什麼都沒有,空性,萬物是不存在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色不異空,你說世間萬物是真實的吧,但是終究會化為烏有,無論能存在多久,終有消失滅跡的那一天。所以,執著萬物是真實存在的,那是不對的,但如果說萬物是假的,根本不存在的,可為什麼我們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呢?那是因為我們太過沉迷,才會認假為真。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比如我們夢中見到的情景,我們在夢中有意識到那些場景是虛幻的嗎?沒有吧?我們在夢中也認為那些絕對是真實的,睡醒後方知那一切根本不存在,是一場“空”,但為何夢中那些真實存在的又消失了呢?這就跟我們平時看到的萬物是一回事,都是我們的心性反射出來的影像而已,本身是不具備“實性”存在的,所以“萬物皆空”。

萬物雖無實性,但萬物以影像的形式存在過,又不能說是完全的空,認為完全的空就會落入偏執的頑空境界。萬物性本空,不是真實的存在,但又非完全的沒有,萬物的有,是以託於我們的本性才顯現出的影像,是妙有,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偏執在任何一方都是錯誤的。

表情姐59893537554
2019-04-12

感謝邀請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於《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在中國流行最廣泛的佛經。據說這是觀音菩薩和舍利佛的一段對話。在佛學界,對心經的評價是很高的,認為心經是佛經的總括,讀懂了心經,讀佛經就入門了。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這句話本身出自玄奘翻譯的《心經》,這裡重點是玄奘翻譯的,因為《心經》的版本有很多,很多人都翻譯過《心經》,但現在最流行的版本就是玄奘翻譯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成了佛經裡最為人熟悉的一句話。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心經》只有二百六十個字,言簡意賅,義理非常豐富。它把無著大師的一百法,彌勒菩薩的六百六十法,甚至釋迦佛的八萬四千法門,都統統包括在內了。真可謂“芥子納須彌”呵!這就是說,《心經》所說的五蘊就能夠統攝八萬四千法門。僅色蘊所說的十一個色法,就這麼完備、這麼廣闊。我們人呢,對於色法執著得很深,因為它有相可見,又可見又可對,故而把它提到最前面來討論,讓我們提高警覺,清醒深徹地覺悟到,色相與真空本來就沒有兩樣。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真理是由妙慧覺照而來的,觀自在菩薩所修的甚深般若法,就是徹底的妙智慧。這個妙智慧即真如無為法,比喻為鏡光。假若我們以鏡光、影子作比喻的話,那麼,九十四個色法和心法就是影子,六個無為法就是鏡光。“六種無為”是: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受想滅無為、真如無為,其中的真如無為就是涅槃。無為妙智能夠覺照,觀見五蘊的發起,進而將其照空,故能夠“照見五蘊皆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假如我們不修行,怎麼能夠了然於真如實相,而不迷於妄識呢?舍離了妙智,就不能照空色蘊,更不能由此產生“度一切苦厄”的效果。色蘊看起來不容易破,因為有十一個之多。事實上,我們並不是一個一個地去破,只要知道一切本來是空無所有,而不去計度分別,不妄生議論,不胡思亂想,那麼,雖有色也是無住的妙色,即“妙有真空”,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翻譯成白話文:物質世界的色本來就是與空是一樣的,那是作為世間一切存在的本來之相,那作為存在之底蘊的空與任何物質形式也是一樣的。其它四蘊也可以這樣說: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這裡“色”是假有——因緣和合而有,這裡“空”謂之不真——不是真空,不能有斷常之見,認為“色”就是有,“空”就是什麼也沒有。《中論》雲:諸法不有不無著,第一真諦也。

用現代科學打個比方,色即是物質,所有物質都是有分子,原子,電子,夸克組成,超弦理論認為弦是物質組成的最基本單元,所有的基本粒子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都是弦的不同振動激發態。也可以說所有的物質都是由超弦組成,但超弦不是物質,只是一種波動。超弦不是物質不能說是沒有,“空”也是這個意思,所有物質本性是“空”,也不能把空說成沒有,佛學名詞謂之“不真”。

“色不異空”,物質本性是空的,色和空是一樣的。“空不異色”,世間物質都是由空組成,空和色也是一樣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當代人如何理解這句話,至少你的明白這句話在說什麼,才能有自己理解。《心經》是般若智慧,也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智慧,所以說的是最高真理。色指的是一切物質形式,包括人,動物,山河大地等等一切,你能看到的一切都叫色。但這些在佛教看來都是空,不僅這些是空,連五蘊全都是空,什麼是五蘊,色受想行識這叫五蘊,所以說五蘊皆空。這裡就不展開說了,五蘊皆空簡單說就是佛教諸行無常這條根本原則下推倒出來的結果。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現代人理解這句話,大多數理解為美色,這樣雖然不對,但也不能算全錯,也算是對美色的另一種看法,如果不是佛教徒唸誦一下心經裡的這句話,至少會在智慧上多一點開悟,對於普通人也不能要求太高。

妸姆星系盤古飞船
2019-02-14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段很著名的經文,出自唐玄奘簡譯本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大家都知道,唐玄奘簡譯本的〈心經〉是〈大般若經〉的中心思想及總則。

這段經文主要是說明了‘色受想行識’與‘空’的關係。

〈大般若經〉中這段原文反覆週轉很繁瑣,提煉出其精華是這樣的:

‘色受想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由此可見,在佛教理論中,‘色受想行識’與‘空’的關係——既是相互‘不異’、又是相互‘即是’的關係。

這是佛教理念中很重要的部分,古往今來的高僧大德們都有過諸多種解釋版本,在此不需贅述。

那麼,用現代人的理解方式,如何來解釋這段經文呢?

我舉個現代的例子,給大家用現代的話來解釋這段經文的含義。

當代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曾經在1937年寫的〈實踐論〉中說過: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須親口嘗一嘗。

毛主席用這句淺顯易懂的話,解釋了世界‘性’與‘相’的關係。

梨子的味道(性),體現在梨子(相)裡;梨子(相)裡,具有梨子的味道(性)。梨子(相)和梨子的味道(性),是統一圓融為一體的。

這就是‘梨子(相)’不異‘梨子的味道(性)’、‘梨子的味道(性)’不異‘梨子(相)’;‘梨子(相)’即是‘梨子的味道(性)’、‘梨子的味道(性)’即是‘梨子(相)’的道理!

以此類推,這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道理!

我認為用毛主席所說的‘梨子’和‘梨子的味道’這個比喻,來解釋說明佛教中‘色受想行識’與‘空’的關係,是最準確最明白最恰當不過的了!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一往文学
2019-04-14

佛教中的"色空"理論最初是出自唐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文言曰: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依《心經》所述,若修行者依般若智慧入禪定至極深層次時,便能體驗到宇宙實相就是空相,此空相不僅是五蘊皆空,而且佛教教理、佛教智慧也空。我們在生活中常說四大皆空,可見佛教對我們的生活影響還是很大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包容的民族。佛教傳入中國,經過歲月的沉澱已經被本土化,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勿庸置疑,"色空觀"的思想內涵、審美意識、形式法無不體現著生活中和的精神與內涵。

這種影響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它的佛教色彩淡化,成為一種能夠指導人生活的哲學。在佛教理論中,凡有形的東西稱為"色",看不到的非物質皆為"空",生活中也是如此。在生活中色和空不是那麼遙不可及,存在於書本上,而是真實的存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本來是一體,因此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通俗點來說,"色"即是我們有色界中見到的一切物質,佛理將此稱之為"色蘊"。我們都置身於一個紛亂複雜的聲色時代,這裡的聲色指的就是物質包括名利的誘惑,這是社會中客觀存在著的。這些色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我們在色中活著,妄圖掙脫色的樊籠,超然物外,到達一種空的境界,這實際上是不現實的,因為空是建立在色的基礎上的,有了這些看的見的物質,才能追尋所謂的看不見的物質。其實再簡單一些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空中樓閣是不現實的,帶有烏托邦的色彩,空是有色才存在的。我們將看不到的物質稱為"空",空應該是人的一種意念,一種精神,他也是真實存在的,不等於不存在。正如老話說的"人活一口氣",這是"空的東西,但是人活著是需要這樣的"空"來支撐的。但是光有這樣的"空"我們也是無法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這又是"色",因此"空即是色"。泯除了"色"即是"空",這說明色中含有空,故"色即是空"。

色空之間是一元的,密不可分,故稱之為"不二法門"。就"色空"之間的關係而言,"色即是空",是不空為空; "空即是色"又是空為不空。就像在生活中我們講求話不要太滿,就是要留有"空",這空白之處雖空無一物,卻又承載著天地水這樣的萬事萬物。當我們達到一種"色空一體"的忘我境界之時,便可以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不被萬事萬物所困擾,能夠活的通透明白,灑脫自然。但這一切還是要建立在對"色"的充分認識的基礎之上的,看不到"色"的變化也就看不到"空"的存在。

锐视觉何老师
2019-04-14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兩句偈出自於心經,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結構與關係。

很多人把色理解為男女的情慾,這是不對的。

佛經中的色指的是所有物質以及物質引起的現象。水是色,波浪也是色。火是色,熱也是色。人是色,思維也是色。色指的就是我們的整個宇宙和人生。

現在流行的說法是我們的宇宙是大爆炸產生的,這就自然產生一個問題:宇宙產生之前是什麼,宇宙又是在哪裡產生的。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明白宇宙這個概念:時間是宇,空間是宙。時間加上空間就形成了我們的宇宙。

所以,宇宙是在哪裡產生的,有兩種可能:

A:我們這個宇宙是在一個更大一級的宇宙之內產生的,我們這個宇宙也是更大一級宇宙的一部分。因為那個宇宙比我們這個宇宙大,才能裝下我們這個宇宙,對不對?

B:我們的宇宙也可能存在於一個既沒有時間概念,也沒有空間概念的地方。大家閉眼睛體會一下,一個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的地方,它肯定是永恆的也是無限的。

我們的宇宙很大,但它實際上是有限的,有大小限制的。只要有了空間的概念,不管它有多大,它都會有盡頭,就是有限。

然後大家再體會一下,一秒鐘,一年,一億年,一億億年......我們會感覺他們的差距很大,但是跟永恆比呢?跟永恆比,這些時間其實都是無限的接近於0的。

也就是說,只要有時間的概念,它就肯定是短暫的。

我們這個有限而短暫的宇宙,它一定是存在於一個無限而永恆的地方。只有無限才能裝得下有限,也只有永恆才能裝得下短暫。

而佛家管這個無限永恆的地方就叫:空。

我們再回到可能A,就算我們這個宇宙是某個更大一級的宇宙的一部分,但這個更大的宇宙也一定是裝在空裡的。現在我們還有平行宇宙的概念,就是有無數個宇宙,但這些宇宙也一定是裝在空裡的。

那麼這個空到底是什麼?佛家認為這個空才是真正的:我。

這個永恆無限的我才是真正的我。這個真正的我就是心經接下來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其實就是永恆無限的意思。

而我們所在的宇宙,乃至我們的人生,還有我們自己的這個身體和思維,也就是色,都是這個真我,也就是空,映出來的假相。也就是現在打字的我是假我,短暫而有限。

佛,又是什麼呢?很多人對佛的認識是降妖伏魔,法力無邊,這是不對的。佛是覺悟的意思。信佛修行就是為了覺悟,看破這個假我,找到那個真我,這就叫:悟空!悟到了那個空,就找到了真我,也就是覺悟了,也就是成佛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明白了色與空的概念,問題就容易解答了。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意思是:短暫有限的假我是離不開永恆無限的真我的,而無限永恆的真我也是離不開有限短暫的假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就是:真我就是假我,假我就是真我。

真我和假我,色跟空,是手心手背一體的,誰也離不開誰。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也就能明白了,有些人經常認為信佛是消極避世、看破紅塵甚至混吃等死是完全的誤解,是對佛教的不瞭解。

佛教是不否定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的,佛法當在世間求。佛家經常用顛倒夢想來形容我們現在的人生,但這並不是說我們現在都活在虛假之中,而是說我們這個世界:無常。無常就是不永恆,總會有結束消失的時候。

色即是空,告訴我們的是要珍惜現在,現在就是將來,將來也是現在。

信佛修行是為了幸福快樂,你現在不快樂,未來也不會快樂,你現在不解脫,未來也不會解脫。你要是現在放不下,把希望寄託在未來,這個色實際上就已經離開空了。就變成了色異空。

所以信佛的人,現在不修行,每天燒香磕頭,把希望寄託在未來佛菩薩來幫你,走的不是正道。而金剛經也明確的說了: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

“是”,是這個的意思。是人行邪道,就是:這個人已經走上了歪路。

羲皇后人
2019-08-27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唐玄奘(就是《西遊記》的唐僧)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部經文才260字,概括了大般若經的主旨,最要緊的就是“觀自在”。自在是不可說的,可以粗解為自然而然的本來面目。如何以般若智慧達到解脫的彼岸?佛陀教導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即知道“色”(現象)的本質是“空”,萬事萬物都是“緣起性空”的,皆因緣和合而成,緣聚緣散皆是虛妄。如果按照科學術語來說,一切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而且可以無限地分割下去,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到達量子級別,哪裡還有具體的物象。但是,現象還是存在的,只不過我們要看到一切現象包括受想行識,三千大千世界最終都是虛幻無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空”並非什麼都沒有,也表現為夢幻泡影,正如浪花浮雲、霓虹白露,儘管異彩紛呈,歸根究底都是水的各種形態(色)而已。只有這樣觀察世界,考量人生,修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法門圓融的菩提智慧,才能夠“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才能“心無掛礙”,才能“自在”,解脫苦海到達彼岸。《心經》告訴我們,菩薩是因此究竟涅槃的,三世諸佛也是因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悟正等正覺)的。依法修行可以“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這是“真實不虛”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方见
2019-01-09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

這句話來自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開頭的第2段: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中國人更喜歡稱呼這部經典為《心經》,為佛陀在二轉無相法輪時所宣說,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中國有2個比較出名的翻譯版本,分別為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色與空究竟是怎麼回事?

《大乘百法明門論》中認為:色法者,識之所依、所緣,也就是說色的產生形式有兩種,一種是識由於依附它而生的,比如下面的五根,我們通過眼睛看到人、房子,通過舌頭知道了酸甜苦辣,這叫所依;還有一種就是識之所緣,識是緣它為境的,就是產生的境界源自於它,如下面的五境,比如我看到這朵菊花是什麼樣子的,這個在我腦海理的樣子就是色境,又比如我吃了不同人家的辣椒炒肉,但是每一家的口感都會有區別,這個口感就是味境······細分之下色可以劃分為11種狀態:

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五境:色境、聲境、香境、味境、觸境;

這十種色也叫有對色,是有物質載體的,不管劃分的多麼細微都是可以感知到的。

還有一個色叫:法處所攝色是五境的影子,是意識層面產生的色。比如我一說楊梅,很多人會不自覺的留口水,或者頓時就有酸感,這種意識就緣自你當時吃楊梅的味境。又比如我說蘋果,你就會在腦海裡觀想出一個蘋果,但是和我觀想蘋果肯定不一樣,因為我們最初攝取到的的蘋果信息會不一樣。但是這個因為過去經歷所觀想的結果都是法處所攝色。法處所攝色也可以細分為五種,這裡就不多講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關於什麼是空,在《大智度論》(卷五)中有載“觀五蘊無我無我所,是名為空”。

個人淺見,覺得空是一種狀態,面對世間萬物,不受其牽引,能時常保持客觀的去對待,去觀察。

比如,不會看到女人,就會覺得是美女因為有了美醜之分,才會覺得是美女,這是其一,其二是外在軀體之美,面貌之美,起這個念頭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色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注意力一直是被牽扯的,從而不能更客觀的去觀察他們。我們面對自己的母親或者姐妹時,肯定不會這樣想,往往評論會十分客觀。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誰能想到這位名叫卿晨璟靚的“美女”是2018年火爆全網的一位通緝犯呢?即使在知道她是通緝犯的情況下也有不少人是替她感到惋惜,並且表現出了依然可以接納她的態度。很容易忽略了她是一位詐騙通緝犯的事實。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到了她的美色,期望與之發生關係,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主觀意識受到牽引,失去了客觀分析本質的能力。

所以,空就是一種正知、正念下產生的中正而平和的狀態。


國學式微,不在於西學入侵,而在於國民基礎知識的缺乏。關注方見,讓我們一起體會國學的智慧。

超级小勇勇
2019-03-27

這句話出自心經。

想解釋這句話,就要解釋整篇心經,想解釋整篇心經,就要解釋佛教中諸多架構。所以絕非三言兩語說的盡。

如果眾生沒文化,不認字,那即解釋不了,也看不懂解釋,那就無法修行了嗎?顯然肯定不是,就是肯定有所有人看懂而且不需要長篇大話才可以說清楚的。而且是必要的。

空和色,是相對存在的,有空對應成立色的概念,我們認識的任何物質的表像,包括主觀認識它的方法說是色,與之相反得到空的概念。但是理解空的方法呢,去辨別空的方法,依然是色,所以空和色就是一樣的,但又有概念的區別,有理所當然的不同,這來源於認知,無論是色和空,都來源於你的認知,本質是什麼?是同一種。

你觀察世界,說世界真切或是無常,這是色。你不觀察世界,你觀察自我探索內心,那這是什麼,依然是色,這個觀察起了作用。

這裡有人會覺得自欺欺人,比如你看到一把椅子,你說是椅子,也可以說這不存在,因為色即是空嗎。對吧。感覺符合這個邏輯,卻不符合實際,而且有什麼意義呢這樣認識。

首先,必須注意一個大前提,心經講的主題是什麼?心經講的是般若的智慧。也就是說,心經所講的,是有“名”的“色”,用來說明空和色的經文,辯證思路,依然是“色”的範疇,以色來應照出空的概念來,智慧是什麼?

聰明如果說應對與方法,那智慧顯然是更高級的聰明,智慧可以說是一個境界,一個境界的。就像格局不同,天泥之別。般若智慧呢,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至高無上,最終極的智慧。

那至高無上的終極智慧什麼樣子呢?我們反問下,你覺得自己屬於智慧的什麼級別呢?假如我覺得我的智慧程度,和普通人差不多的水平,那很遺憾,因為咱們這個層級就是無法理解般若智慧這個層面的。方便的說,你要讓一個一生種地的老農民,寫一篇貝多芬交響曲的聽後感一樣。至少他要懂音樂,這是最基本的吧,然後還要有各種特質來評價。所以我們為啥不能明白般若智慧,就是這樣,也特別正常,你要明白了,你也就具備了。

那既然不能明白般若智慧,那如何才可以到達呢?

那就如心經的存在所言,告訴你有般若智慧,告訴你五蘊皆空,告訴你色和空的辯證,讓你去領悟。同時還告訴你,告訴你的這些方法,告訴你的這些概念,包括心經這個書,還是空。這是否定之否定,過或者是否定之否定的再否定,這是種什麼意思,探索,不斷探索,不斷否定,不斷接近,不斷探索,然後呢?你發現還是空。但是這個空與色的概念,本質上可能依然在那裡,你所謂的認識是不斷縱深和提高了,正是這種過程讓你最終好像沒有達到“目標”,卻取得了般若智慧的境界。而你是這樣無形之中具備了這種至高無上的智慧。

當你具備了般若智慧的時候,你再返觀這個過程,你就覺得,一切實際上都是空嗎,都是為了達到這個智慧嗎。

就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接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逐漸下去,又回來了,看山還是山,,,,,這是倒退的嗎?是無意義的嗎?正是這個過程,使你整個智慧的層面得到了升級,具備了比第一次看山時所沒有的境界。那到達那個境界,自然認為,心經,乃至所有經都是空,虛幻不實。

可是你沒有到那個境界,你不能這樣認為。老農民假如說,貝多芬交響曲沒啥意義,沒啥感覺,沒啥用處,也沒有人會有所感受,因為它不當水喝,不當飯吃,所以它一無是處。

所以說必須在智慧這個前提下,領略空與色的辯證,包括心經。脫離了這個前提,就是走了歪路,你不能否定座椅,汽車,飛機的存在,認為萬物皆空,這樣整個世界,包括心經都將是毫無意義。

只有在智慧的境界內,領會這一切,然後返觀到,智慧是色的本質,還是空的根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而後你所到達的那個境界,般若智慧,就是可以理解這些的。而我們達不到,就理解不了。

梅花诗社
2019-12-25

這句話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心經》,是一部幾乎家家都念誦,人人皆知的佛經。這句話的意思是:世間存在的色本來就與空不是異質,作為存在之底蘊的空也與任何物質形式沒有什麼區別、不同。那麼,物質的本體就是空,空的現象就是物質。色,即物質。空,指虛空。空的意思並不是說沒有色就是空,或者說色滅為空,因為空並不是空無所有,不是虛無。空就是色,色就是空。色又不是空,空又不是色。空有時是色,色有時是空。空與色是永恆不變的,又是隨時在變化的。空與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符相承的,不可分的,又各有不同。是一個,又是兩個。所以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這就好像《易經》的陰陽學說。一陰一陽之為道。陰陽代表了兩種力量。陽,代表了陽剛積極一面的事物。陰,代表了陰柔,消極一面的事物。乾坤是易經的兩扇門,參透了這兩卦,其它的六十二卦就好理解了。陰與陽的關係,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即是一體,又各有不同。只在你以何總方式,何總角度看它?你只看正面,在眼前的就只是陽,只是色;你只看被面,在眼前的就只是陰,只是空。所以有時你見到的未必就是真的,你沒見的未必就是假的。假做真時真亦假,真做假時假亦真。世間本沒有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又什麼都是真,什麼都是假!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於真假的態度,生活的太度,事物的太度,智慧的太度!

天天扎心13君
2019-05-03

我來嗶嗶幾點。

1簡單的說,(物質)即是空,空即是(物質)。和道家無中生有,有還於無。相通。

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語出,心經。全名般若波羅蜜心經。玄奘的譯本。簡短精妙,是佛經的精華,翻譯次數最多,最常被人唸誦的佛經。

3許多人以為色是女色,美女是空,紅顏薄命,那是美麗的誤會。

4佛教裡世界分為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我們現在在住的階段。宇宙是有壽命的,最後會壞空的。黑洞。

5色是五蘊之一,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蘊是積累。色蘊就是物質的積累。包含內色,外色。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外色對應是色,聲,香,味,觸。

6佛教照見五蘊皆空。色即是空。色和空不可分離,所以叫不二法門,緣起緣滅。

7色是物質,有形的東西,物質有四類,地,水,火,風四大。色既是空就是四大皆空。現代物理,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電子,光子,中微子,夸克,其實是超弦。而弦不是物質而是波,物質是空的,就這麼神奇。世界以暗物質為主。

8佛教,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諸法皆空。萬法皆空,四大皆空。

9空是看不到的非物質,世界萬物萬像的實質是空,空的表像就是世界萬物。人的受,想,行,識也與色一樣是空的表象而已。

10有人說色即是空,空既是色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間即是空間,空間既是時間。也有一定道理。

11佛經上,土輪依水輪,水輪依空輪,空輪無所依。和現代天文暗合。大陸依著地球,地球是個水球,水球在大氣層中,大氣層在太空中,無所依。最後還是一個空字。

12中國禪宗,普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從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最後以紅樓夢裡的詩,無到有處有還無,假作真時真亦假結尾。就講這麼多,謝謝大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