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與明史的問題?

據說明修元史並沒過度抹黑,而清修明史抹黑明朝。網上這說法對嘛?舉例子說明
2 個回答

有句話說的好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任何朝代撰寫前代史書的時候都在於維護其自身統治,首先就是維護自身統治的合法性,因此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抹黑前代,這是在所難免的,所以看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要有自己的見解與思考,而不能人云亦云。

但是任何一部史書的主題都是弘揚仁義禮智信等這樣的美德,所以對那些忠義之士進行褒揚,而對奸佞之人進行抨擊諷刺,以立典型。

由於本人並未具體讀過元史和明史,就不方便舉例子了,還請見諒!
元史與明史的問題?

關於《明史》被抹黑的說法近年來在網上甚囂塵上,好像《明史》根本沒有任何價值,純粹是為了抹黑而創造出來。可究竟是不是這樣,我想為大家解答一下。

首先,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另一本史學著作《中國通史》,因為它是白話文的,比文言文的二十四史更容易理解,因此,我有很多歷史知識來自於此。
《中國通史》開編於民國,按照某些人抹黑前朝的思路,加上又是驅除了“韃虜”,就應該對清朝的一切加以否定,包括清朝修的《明史》。至少應該撥亂反正。然而,事實可能扇了某些人一個耳光。
《中國通史》對《明史》評價遠比某些人想象的要高。評價如下:明史成為二十四史中較好的一部,尤其隋唐以後諸史,更為突出。總體來看,《明史》是一部史料價值較高的正史,不僅因其記史求真得體,還因其重於參訂。(以上兩句都是)甚至認為隋唐之後,除歐陽修的《五代史》外,成就最高的就是《明史》了。特別是認為《明史 本紀》的特點就是:符合史實。就這四個字,沒有其他更多的贅述。
如果你懷疑《中國通史》的權威性,可以明確告訴你,許多大師級的人物如呂思勉等都參與了編纂。編纂《明史》部分的有商傳、毛佩琦等,這兩位上過《百家講壇》,因此印象更深一些,但他倆還不是《明史》主編。
而且,單就二十四史中《明史》而言,清朝統治者認為他們是滅了大順政權,是為明朝皇帝報了仇,所以更沒有抹黑的理由。
當然,《明史》編纂時間從順治二年(1645)到乾隆四年(1739)長達95年 ,這給後人留下不小的疑問。《中國通史》中也專門給予瞭解釋。現摘錄部分。
《明史》的修編分為三個時期。
首先,是初修。清初入關第二年,立足未穩,開始宣佈。其原因有二。1,宣告明已亡,不再承認南明政權。2.籠絡明遺臣,使其有感情寄託。因此雖然清政府下令修明史,實際上是一紙空文,政策作用大於俢史作用。同時,還有兩個原因使俢史無法進行下去。1.清初,戰火紛飛,政局未穩,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俢史,根本不可能2.史料缺乏,人力不足,沒有力量整理明朝的檔案和邸抄。徵求圖書時,獻書者甚少。直到三蕃平定,才有力量集中人力物力,正式修篡。這時已過35年。
然後是中修 。這階段的成果是《明史稿 》。康熙雖然表現出對俢史的重視,但深知國家穩定之基礎並非在於俢史,而在於經濟。俢史只是康熙的一種政治手段,其結果也是時重時輕,遷延時日。
最後到雍正朝,才是正式定稿階段。也持續上十年,直到乾隆朝才完成。
在這期間,有關俢史時間長的解釋中沒有任何“篡改歷史”之類的任何字眼的說法。
因此,《明史》被抹黑只是某些人一廂情願的說法。我不否認《明史》中有少部分失實或避重就輕的記載,但這也其他任何歷史書都無法避免的。
所以,真正想了解明朝歷史,讀讀《明史》還是很好的選擇,而不是從網上一知半解、以偏概全地瞭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