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公司招聘員工為什麼只要985或者211名校畢業生?

最近一直在討論和碰到很多關於招聘要求中985生211生的硬性要求,也希望和大家好好討論一下這個原因在哪裡?
10 個回答
未泯双瞳
2019-09-10

一般只要211和985大學生的企業都是比較大的企業,他們往往招聘人數也較多,有的一個招聘季就要招幾十個應屆生,那麼規定211和985大學的學生就可以幫他們精準定位人才,降低時間成本,降低篩選成本,提高面試效率。


大公司更重視人才

之所以很多大公司非211、985不招,恰恰是說明重視人才,他們要的不僅僅是普通大學生,而且是大學生中最拔尖的那一批。因為大公司可以提供更大的平臺,更多的機會,更豐厚的薪酬,所以他們的目標就是頂級人才。而作為經歷了兩次選拔性(中考及高考)考試考入頂級大學的學子們,自然也應該配得上大企業的青睞。


高學歷並不代表高能力,但高學歷高能力者居多

很多人說,學歷並不代表能力,這句話沒錯,高分低能的人是有的,但實話說並不多。

反過來說,大企業不可能在茫茫人海篩選出能力最高的那幾個,大企業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如果對全社會開放招聘,那付出的時間成本太高,效率會變得非常低。

非985/211不招,反而幫助他們形成了天然的篩選,在知名大學畢業的大學生,最起碼已經證明了他們的智商中上,邏輯思維優秀,學習能力強,往往文字功底也不錯,並且都是在全國對口專業最強的院校畢業的。在這些人裡面再進行面試、筆試的選拔,最終找到自己想要的人,效率最高。


很多人覺得這不公平,除211/985的學子外,沒有給其他人公平競爭的機會

很多人抱有一些想法,認為自己也是大學本科畢業,憑什麼就不能獲得跟他們同樣的競爭機會。


其實沒什麼不公平,當你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學習的時候差距就已經拉開了,中考和高考決定了你的命運,沒能進入頂級大學就代表著你已經失去了一些機會,畢竟同樣參加中考和高考,人家比你成績好,在選拔性考試上就證明比你強,成績就是王道,其它的說再多也白搭,不服可以復讀重考證明自己,除此以外,說的再多也是矯情。


社會競爭從來沒有絕對的公平,但又相對公平,學生拿成績說話,工作拿業績說話,科研拿結果說話,這就是最大的公平。


對於那些頂尖企業來說,可能211的都不要

當你認為不公平的時候,有些國內或國際的頂級企業可能連211的學生都不要,就要985,甚至可能就要清北復交的畢業生,那你說其它985/211的學生會不會覺得不公平?


這是一個優勝略汰的社會,無處不在的競爭充滿了生活,頂級企業就要頂級人才,如果你認為自己也是頂級人才只是沒有頂級的學歷,那就去做出成績來證明你比那些頂著高學歷光環的人強。

老韩说管理
2019-05-03

老韓說:我做管理10幾年,每年都要面試50多人。總結下來,主要還是【風險&成本】的原因。


1.名校的基本素質高。

我面試的時候基本都會讓大家做一個自我介紹。985或211的候選人,進來之後會非常客氣。然後做介紹,會清楚介紹自己,簡歷上有的會說,沒有的也會說。


一般學校的呢,你問讓他做介紹,他要麼簡短說一句,要麼就說簡歷上有,你不會自己看?


說實話,我有的時候會非常忙,面試前會大概摟一眼簡歷,大致介紹一些重要的東西。

然後在通過候選人的自我介紹,總結出來第一印象。這個基本就定格了。


上來直接懟面試官,真心不爽,多半前半句說完,就不想聽了。


2.名校的學習能力強。

千萬不要說,考上名校是概率事件。這可是真刀真槍,一分一分的考出來的。

你可以說,考試的時候沒發揮好。千軍萬過獨木橋啊。

失敗各有各的理由,成功就只有一個原因。

什麼輟學也能幹好工作,當然不排除概率性事件。扎克伯格也是輟學生,不過人家也是名校輟學的吧。


沒有基本的自學能力,到工作單位,只能停留在最初級。

同樣是學習,有些人就學的好,有些人就學得不好。不單單靠自己,還靠師傅。

名校有優渥的教育資源,各種專家和教授,層出不窮吧。有財力和資源,信息化,學習接觸的知識面就廣。


我記得有一年回老家,我們高中還沒有電子信息化,北京這邊小學生都開始學編程了。


3.企業傳統偏見。

沒辦法,自古以來偏見有之。假如你是一個企業負責人,你願意承擔多大風險招一個人。

可能名校出來的薪資會高一些,但風險是可控的。

如果招聘10個人,可能會有一個不勝任工作,有3個超級優秀。

那一般學校的呢,可能有一個非常優秀,5個活幹的差不多,2個就得辭退了。


招聘一個人的成本非常高,不只是這個人不勝任就完事了,因為時間成本更貴。

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分秒之間。高手過招勝在毫釐。

滴滴和快的競爭的時候,兩個團隊7天都沒閤眼,最後滴滴請騰訊的團隊來支持,才打贏這場硬仗。不是985,根本進不去騰訊。


那不是985和211就沒出路了嗎?當然不是啊,還有那麼多不是名校的呢,依然活的很好。


這個道理很明顯,人生就像跑馬拉松,你前半段發力考上985或211,就相當於搭上了一個順風車,會越來越順。當然,也可能會翻車。


沒考上985或211呢,那就相當於騎了個自行車,開始跟別人沒拉下多少距離,後邊如果發力還有機會,不發力呢,就會越來越遠。


這也是為啥,一個企業裡,有的985或211活幹的不行。很簡單鬆懈了唄。有句網絡名言,一個人的努力程度之低,還沒有達到拼天分的地步。


老韓也是非名校畢業,咱們也別覺著自己就低人一等,過去只能代表過去,從現在開始努力,什麼時候都不晚。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還有句老話,不怕慢,就怕站。只要肯幹,就一定能行。聽著是雞湯,其實就是這裡。


歡迎【關注】老韓說管理,每天大白話說職場、管理、溝通等乾貨內容。

江苏高考咨询导师
2019-12-11

一些公司,尤其是名企大公司,或者公認的“好單位”,招聘應屆畢業人才時只要985或者211畢業生,這是事實。考研名師張雪峰有次在節目裡告誡學生黨:雖然所有的五百強老闆們HR們都諄諄教導你們:學歷不代表能力,只要有夢想肯努力,低學歷同樣可以成功。但是,他們從來不會告訴你,他們自己也只要名校畢業生。

一些公司,尤其是名企大公司,或者公認的“好單位”,招聘應屆畢業人才時只要985或者211畢業生,這是事實。考研名師張雪峰有次在節目裡告誡學生黨:雖然所有的五百強老闆們HR們都諄諄教導你們:學歷不代表能力,只要有夢想肯努力,低學歷同樣可以成功。但是,他們從來不會告訴你,他們自己也只要名校畢業生。


雙非三非四非學生黨是不是很崩潰?很氣憤?覺得很不公平?你們不知道的是,這些HR們並沒有陽奉陰違口是心非,他們確實知道名校學歷並不能保證能力一定強,二本三本肯定有優秀人才,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但是校招應屆畢業生時仍然只招收名校生。這是為什麼?深層原因究竟是什麼?

一些公司,尤其是名企大公司,或者公認的“好單位”,招聘應屆畢業人才時只要985或者211畢業生,這是事實。考研名師張雪峰有次在節目裡告誡學生黨:雖然所有的五百強老闆們HR們都諄諄教導你們:學歷不代表能力,只要有夢想肯努力,低學歷同樣可以成功。但是,他們從來不會告訴你,他們自己也只要名校畢業生。


雙非三非四非學生黨是不是很崩潰?很氣憤?覺得很不公平?你們不知道的是,這些HR們並沒有陽奉陰違口是心非,他們確實知道名校學歷並不能保證能力一定強,二本三本肯定有優秀人才,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但是校招應屆畢業生時仍然只招收名校生。這是為什麼?深層原因究竟是什麼?



原因只有兩個:人力市場供求關係;人才甄選成本。

先說說供求關係。人力市場跟商品市場一樣,都取決於供應能力和市場需求。每年的大公司央企國企外企金融企業風口行業人力資源需求有限,而大學畢業生的供應量卻逐年增加,現在已經接近九百萬/年,如果都以“好工作”“好崗位”為就業目標,顯然難以滿足就業需求。供大於求,必然造成買方市場。既然是買方市場,挑挑揀揀嫌貧愛富的主動權就掌握在用人單位手裡。拋開其它非學歷因素不談,HR如果收的簡歷都是清北,那他們肯定不要普通985,比如xx基金,明確只收清北本科;收到的都是985,那麼211就得退一步說話;一本畢業生厚厚的一疊,二三本就不可能考慮了。沒什麼可抱怨的,你買東西也這樣。

一些公司,尤其是名企大公司,或者公認的“好單位”,招聘應屆畢業人才時只要985或者211畢業生,這是事實。考研名師張雪峰有次在節目裡告誡學生黨:雖然所有的五百強老闆們HR們都諄諄教導你們:學歷不代表能力,只要有夢想肯努力,低學歷同樣可以成功。但是,他們從來不會告訴你,他們自己也只要名校畢業生。


雙非三非四非學生黨是不是很崩潰?很氣憤?覺得很不公平?你們不知道的是,這些HR們並沒有陽奉陰違口是心非,他們確實知道名校學歷並不能保證能力一定強,二本三本肯定有優秀人才,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但是校招應屆畢業生時仍然只招收名校生。這是為什麼?深層原因究竟是什麼?



原因只有兩個:人力市場供求關係;人才甄選成本。

先說說供求關係。人力市場跟商品市場一樣,都取決於供應能力和市場需求。每年的大公司央企國企外企金融企業風口行業人力資源需求有限,而大學畢業生的供應量卻逐年增加,現在已經接近九百萬/年,如果都以“好工作”“好崗位”為就業目標,顯然難以滿足就業需求。供大於求,必然造成買方市場。既然是買方市場,挑挑揀揀嫌貧愛富的主動權就掌握在用人單位手裡。拋開其它非學歷因素不談,HR如果收的簡歷都是清北,那他們肯定不要普通985,比如xx基金,明確只收清北本科;收到的都是985,那麼211就得退一步說話;一本畢業生厚厚的一疊,二三本就不可能考慮了。沒什麼可抱怨的,你買東西也這樣。



再來說說人才甄選成本。一般人很少考慮的是,甄別和選拔人才是有成本的,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有時候這些成本很大。比如企業需要填補一個崗位,有兩位合乎條件的應聘者,一個名校生,一個普通生。該怎麼挑選?看證書,看成績,看實習背景,初試複試,一面兩面甚至五面,這些都是正常程序,其實這些都只是流於表面,比只看文憑強不了多少,無法真正提現出“人才”的能力。最合理最公平的方法是,在工作實踐中選拔人才,比如給兩個應聘者都提供機會,在工作中競爭,半年或者一年後,根據業績再來評估,挑出最“合適”者。

一些公司,尤其是名企大公司,或者公認的“好單位”,招聘應屆畢業人才時只要985或者211畢業生,這是事實。考研名師張雪峰有次在節目裡告誡學生黨:雖然所有的五百強老闆們HR們都諄諄教導你們:學歷不代表能力,只要有夢想肯努力,低學歷同樣可以成功。但是,他們從來不會告訴你,他們自己也只要名校畢業生。


雙非三非四非學生黨是不是很崩潰?很氣憤?覺得很不公平?你們不知道的是,這些HR們並沒有陽奉陰違口是心非,他們確實知道名校學歷並不能保證能力一定強,二本三本肯定有優秀人才,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但是校招應屆畢業生時仍然只招收名校生。這是為什麼?深層原因究竟是什麼?



原因只有兩個:人力市場供求關係;人才甄選成本。

先說說供求關係。人力市場跟商品市場一樣,都取決於供應能力和市場需求。每年的大公司央企國企外企金融企業風口行業人力資源需求有限,而大學畢業生的供應量卻逐年增加,現在已經接近九百萬/年,如果都以“好工作”“好崗位”為就業目標,顯然難以滿足就業需求。供大於求,必然造成買方市場。既然是買方市場,挑挑揀揀嫌貧愛富的主動權就掌握在用人單位手裡。拋開其它非學歷因素不談,HR如果收的簡歷都是清北,那他們肯定不要普通985,比如xx基金,明確只收清北本科;收到的都是985,那麼211就得退一步說話;一本畢業生厚厚的一疊,二三本就不可能考慮了。沒什麼可抱怨的,你買東西也這樣。



再來說說人才甄選成本。一般人很少考慮的是,甄別和選拔人才是有成本的,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有時候這些成本很大。比如企業需要填補一個崗位,有兩位合乎條件的應聘者,一個名校生,一個普通生。該怎麼挑選?看證書,看成績,看實習背景,初試複試,一面兩面甚至五面,這些都是正常程序,其實這些都只是流於表面,比只看文憑強不了多少,無法真正提現出“人才”的能力。最合理最公平的方法是,在工作實踐中選拔人才,比如給兩個應聘者都提供機會,在工作中競爭,半年或者一年後,根據業績再來評估,挑出最“合適”者。



這樣的方法是最正確的,最終目的也確實能達到,只是企業必須付出一倍的代價,一個崗位,兩份工資,還有時間成本。更要命的是,在現行勞資條例下,辭退“不合適”的員工,代價更大。對稍有規模的用人單位,這種方法幾乎是不可行的。

一些公司,尤其是名企大公司,或者公認的“好單位”,招聘應屆畢業人才時只要985或者211畢業生,這是事實。考研名師張雪峰有次在節目裡告誡學生黨:雖然所有的五百強老闆們HR們都諄諄教導你們:學歷不代表能力,只要有夢想肯努力,低學歷同樣可以成功。但是,他們從來不會告訴你,他們自己也只要名校畢業生。


雙非三非四非學生黨是不是很崩潰?很氣憤?覺得很不公平?你們不知道的是,這些HR們並沒有陽奉陰違口是心非,他們確實知道名校學歷並不能保證能力一定強,二本三本肯定有優秀人才,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但是校招應屆畢業生時仍然只招收名校生。這是為什麼?深層原因究竟是什麼?



原因只有兩個:人力市場供求關係;人才甄選成本。

先說說供求關係。人力市場跟商品市場一樣,都取決於供應能力和市場需求。每年的大公司央企國企外企金融企業風口行業人力資源需求有限,而大學畢業生的供應量卻逐年增加,現在已經接近九百萬/年,如果都以“好工作”“好崗位”為就業目標,顯然難以滿足就業需求。供大於求,必然造成買方市場。既然是買方市場,挑挑揀揀嫌貧愛富的主動權就掌握在用人單位手裡。拋開其它非學歷因素不談,HR如果收的簡歷都是清北,那他們肯定不要普通985,比如xx基金,明確只收清北本科;收到的都是985,那麼211就得退一步說話;一本畢業生厚厚的一疊,二三本就不可能考慮了。沒什麼可抱怨的,你買東西也這樣。



再來說說人才甄選成本。一般人很少考慮的是,甄別和選拔人才是有成本的,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有時候這些成本很大。比如企業需要填補一個崗位,有兩位合乎條件的應聘者,一個名校生,一個普通生。該怎麼挑選?看證書,看成績,看實習背景,初試複試,一面兩面甚至五面,這些都是正常程序,其實這些都只是流於表面,比只看文憑強不了多少,無法真正提現出“人才”的能力。最合理最公平的方法是,在工作實踐中選拔人才,比如給兩個應聘者都提供機會,在工作中競爭,半年或者一年後,根據業績再來評估,挑出最“合適”者。



這樣的方法是最正確的,最終目的也確實能達到,只是企業必須付出一倍的代價,一個崗位,兩份工資,還有時間成本。更要命的是,在現行勞資條例下,辭退“不合適”的員工,代價更大。對稍有規模的用人單位,這種方法幾乎是不可行的。



其次,HR也是員工,也有KPI,也有責任承擔的。一個名校生,一個普通生,可能,只是可能普通生能力更強更適合。如果二選一,收普通生風險很大,不能出問題,一旦有問題,讓老闆知道你HR當初拒了北大收了這位,你自己去想如何交差?所以為了穩妥自保起見也得收名校生,到時候兩手一攤:北大都不行,怪我咯?

一些公司,尤其是名企大公司,或者公認的“好單位”,招聘應屆畢業人才時只要985或者211畢業生,這是事實。考研名師張雪峰有次在節目裡告誡學生黨:雖然所有的五百強老闆們HR們都諄諄教導你們:學歷不代表能力,只要有夢想肯努力,低學歷同樣可以成功。但是,他們從來不會告訴你,他們自己也只要名校畢業生。


雙非三非四非學生黨是不是很崩潰?很氣憤?覺得很不公平?你們不知道的是,這些HR們並沒有陽奉陰違口是心非,他們確實知道名校學歷並不能保證能力一定強,二本三本肯定有優秀人才,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但是校招應屆畢業生時仍然只招收名校生。這是為什麼?深層原因究竟是什麼?



原因只有兩個:人力市場供求關係;人才甄選成本。

先說說供求關係。人力市場跟商品市場一樣,都取決於供應能力和市場需求。每年的大公司央企國企外企金融企業風口行業人力資源需求有限,而大學畢業生的供應量卻逐年增加,現在已經接近九百萬/年,如果都以“好工作”“好崗位”為就業目標,顯然難以滿足就業需求。供大於求,必然造成買方市場。既然是買方市場,挑挑揀揀嫌貧愛富的主動權就掌握在用人單位手裡。拋開其它非學歷因素不談,HR如果收的簡歷都是清北,那他們肯定不要普通985,比如xx基金,明確只收清北本科;收到的都是985,那麼211就得退一步說話;一本畢業生厚厚的一疊,二三本就不可能考慮了。沒什麼可抱怨的,你買東西也這樣。



再來說說人才甄選成本。一般人很少考慮的是,甄別和選拔人才是有成本的,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有時候這些成本很大。比如企業需要填補一個崗位,有兩位合乎條件的應聘者,一個名校生,一個普通生。該怎麼挑選?看證書,看成績,看實習背景,初試複試,一面兩面甚至五面,這些都是正常程序,其實這些都只是流於表面,比只看文憑強不了多少,無法真正提現出“人才”的能力。最合理最公平的方法是,在工作實踐中選拔人才,比如給兩個應聘者都提供機會,在工作中競爭,半年或者一年後,根據業績再來評估,挑出最“合適”者。



這樣的方法是最正確的,最終目的也確實能達到,只是企業必須付出一倍的代價,一個崗位,兩份工資,還有時間成本。更要命的是,在現行勞資條例下,辭退“不合適”的員工,代價更大。對稍有規模的用人單位,這種方法幾乎是不可行的。



其次,HR也是員工,也有KPI,也有責任承擔的。一個名校生,一個普通生,可能,只是可能普通生能力更強更適合。如果二選一,收普通生風險很大,不能出問題,一旦有問題,讓老闆知道你HR當初拒了北大收了這位,你自己去想如何交差?所以為了穩妥自保起見也得收名校生,到時候兩手一攤:北大都不行,怪我咯?



高中和高考是個把學生分層過程,考驗的不僅僅是智力,更是學生們的學習能力,自我管理控制能力,努力程度,以此來劃分全國一千二百萬高考生的層次。成績優秀的學生,在大學的學習上,自我管理能力較強,學習能力較強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這些能力才是大學需要的,而不是智商,也不是知識。最好的十幾萬,入985;好的五六十萬,入211,國家 給予這五六十萬學生最好的教育資源,撥款,師資,機會,培養眼界,四年下來,人家當然比一般學校畢業生強,沒有疑問。所以從概率上來講,名校畢業生渣的可能性更低。

所以,如果你是名企HR,你也只要名校畢業生。

HR那些事儿
2019-08-29

這個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爭論的不可開交,作為資深的HR來給大家分析一下我的觀點,與口水文略有不同,僅供參考。

從企業角度出發,以下是設置這種標準的初衷:

1、不降低對標標準。公司內部都是985和211的畢業生,不想降低生源層次,從人才結構方面出發,維持水平。這種在老牌國企會很多,之前年代分配過去的生源多數是名校的。

2、老闆有名校情節的。就覺得名校學生一定很好。最典型的就是網易,老闆非常看重學校層次和出身,自己校招的只考慮名校的學生,砸錢找牛人,的確他們通過名校學生也做出了一些優質產品。

3、決策惰性和慣性。不想承擔太大的風險和花費太多功夫去考察一個人,假設名校的學生就是很高,這個假設作為大前提,所以就直接套用,也是為了招入後減少一些風險。

4、盲目跟風,追求大牌。為了虛榮和提升面子,專門盯著名校的牌子去,顯得自己公司很牛,其實就是為了撐場面的,而有沒有需求和實力,先不管。

5、關係戶太多,規避其他。國內對於學校的層次劃分,985和211相對比較成熟,大家都比較公認,為了規避公司能夠少一些關係戶進來,把這個紅線放在那裡。

6、需求少,不愁人,慢慢挑。這種很多是人員需求很少,無需擴大可選的池子,先通過學校層次封殺一批,然後慢慢挑,給挑選的人肩負,也是為了在人員選拔方面省事,是一種固化、粗放和不作為的選拔邏輯。

指尖视野
2019-09-13

題主這個問題具有代表性。現在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對於畢業生的選擇是傾向於名校的,首先選擇985、211,然後是其他一本,二本次之。現在社會上不是有一種高校“鄙視鏈”嗎,其實這個鄙視鏈與社會和企業選擇也有直接關係。

實際招聘過程中,為什麼大部分企業都首先傾向於985或211的學生呢?我們由表及裡的逐層看看。

題主這個問題具有代表性。現在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對於畢業生的選擇是傾向於名校的,首先選擇985、211,然後是其他一本,二本次之。現在社會上不是有一種高校“鄙視鏈”嗎,其實這個鄙視鏈與社會和企業選擇也有直接關係。

實際招聘過程中,為什麼大部分企業都首先傾向於985或211的學生呢?我們由表及裡的逐層看看。

首先,我們看一下表面的現象及其直接原因。

從表面來看,企業在招聘的過程中是直接選擇985或者211的,尤其是在求職者同時競聘的時候,畢業學校可能成為一些競爭者的“殺手鐗”。

1.企業擇人傾向於“起點論”,而非“終點論”。

所謂“起點論”是指,入職的起點。因為對於未來或者入職後具體的工作表現和績效並不能確定,為了加強聘用人員的“把關質量”,企業把畢業生的畢業學校當作重要的參考依據。

畢業於名校的學生有一個好的起點,好的起點意味著好的選擇機會和多的選擇機會,意味著在同等條件下,企業會優先選擇自己。

這是社會的邏輯,更是企業招聘的邏輯。

2.“效仿”作用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中國企業的崛起是一部艱苦奮鬥的歷史,更是一部不斷學習的歷史。不斷的學習,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效仿”世界先進企業或者比較好的外資企業。因為大部分外資企業在中國招聘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傾向於211的。

從招聘這個維度來說,不少企業的效仿,是一種覬覦“成功”的渴盼,是一種對於“領先”思維的抄襲。

3.社會的“口碑”導向

從社會口碑和大眾評價來說,絕大多數人都會傾向於985或者211的畢業生,因為他們“更優秀”、“更聰明”、“更懂事”。這種社會評價和社會口碑對企業的擇人形成直接影響,導致很多企業老闆和管理者,都遵從這種傾向性。

以上是從表面上來看,大部分企業傾向於985和211的直接原因。

題主這個問題具有代表性。現在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對於畢業生的選擇是傾向於名校的,首先選擇985、211,然後是其他一本,二本次之。現在社會上不是有一種高校“鄙視鏈”嗎,其實這個鄙視鏈與社會和企業選擇也有直接關係。

實際招聘過程中,為什麼大部分企業都首先傾向於985或211的學生呢?我們由表及裡的逐層看看。

首先,我們看一下表面的現象及其直接原因。

從表面來看,企業在招聘的過程中是直接選擇985或者211的,尤其是在求職者同時競聘的時候,畢業學校可能成為一些競爭者的“殺手鐗”。

1.企業擇人傾向於“起點論”,而非“終點論”。

所謂“起點論”是指,入職的起點。因為對於未來或者入職後具體的工作表現和績效並不能確定,為了加強聘用人員的“把關質量”,企業把畢業生的畢業學校當作重要的參考依據。

畢業於名校的學生有一個好的起點,好的起點意味著好的選擇機會和多的選擇機會,意味著在同等條件下,企業會優先選擇自己。

這是社會的邏輯,更是企業招聘的邏輯。

2.“效仿”作用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中國企業的崛起是一部艱苦奮鬥的歷史,更是一部不斷學習的歷史。不斷的學習,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效仿”世界先進企業或者比較好的外資企業。因為大部分外資企業在中國招聘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傾向於211的。

從招聘這個維度來說,不少企業的效仿,是一種覬覦“成功”的渴盼,是一種對於“領先”思維的抄襲。

3.社會的“口碑”導向

從社會口碑和大眾評價來說,絕大多數人都會傾向於985或者211的畢業生,因為他們“更優秀”、“更聰明”、“更懂事”。這種社會評價和社會口碑對企業的擇人形成直接影響,導致很多企業老闆和管理者,都遵從這種傾向性。

以上是從表面上來看,大部分企業傾向於985和211的直接原因。

我們進一步分析,為什麼會有這些原因的出現呢?

1.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招聘工作有形或者無形的“能力”模型決定著這一結果。

一般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對於求職者是有相對規範的任職要求的。比如崗位的基本工作勝任、比如為了完成工作需要具備的知識與能力。但是,企業招聘工作往往存在“兩張皮”現象,也就是說,勝任標準或者任職要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有一些隱性的決定性“常識因素”在發揮著作用。

這些“常識因素”就包括畢業的學校評比。同樣應聘一個崗位,如果你不是211或985學校畢業,表現很出色,也不一定能抵得過985或211學校的競爭者。這是壓倒最後結果的一根稻草。

儘管包括企業在內,很多人都強調以“結果論英雄”,但實際上基於時間、風險和不可控因素的多重考慮,能夠真正“以結果論英雄”的又有幾人呢?

2.學生和學校的角度來看,985或211確實存在競爭優勢

從客觀上來說,我們不能否認985或者211的優勢,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A.學校的品牌優勢

在商業化社會的今天,學校如同其他商業機構一樣,在“製造”“畢業生產品”的同時,其社會品牌作用也非常重要。一個學校的品牌代表著其“產品”的質量、代表著其社會信用和價值。品牌好的學校,其“產品”銷路好,市場佔有率高,容易得到“客戶”的認可。

985或211學校的學生一畢業,其身上是帶著學校品牌的光環的。

B.985或211的學生起點高、培養成本高、培養環境好。

從全局來看,985和211的學生,平均的高考成績是要好於其他學校的,“材料相對優質”,而985或211本身學校的學風、師資力量等都要優於其他學校,所以,從概率上說,985或211的畢業生“質量”要高於其他學校。

這是整體情況,至於說哪一具體個人表現如何,是個例。用一句不好聽的話來說985或者211學校的產品“優秀率”高,而其他學校產品“優秀率”低。基於以上兩點原因,985或211的學生更吃香。

3.社會信奉“精英論”,也是一個人生累加的效果

為什麼這麼說呢?整體上來說,能夠進入985和211的學生在學習上平時表現都不錯。這些學生從入學開始導十年寒窗苦讀,然後邁入大學的門檻。每一步基本都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的表揚與認可。這種優勢日積月累,最後在大學畢業踏入社會的那一刻爆發。

刨除個例不說,普遍意義上來講,985或者211的學生,從上學開始,表現的就是相對更聰明、更“懂事”、素養更高。相對一般學生來講,他們就是得到普遍認可的“精英”群體。

所以包括企業在內對985或者211畢業生的肯定,其實是對其整個學生生涯個人成功影響力的肯定。

對於名校學生的青睞由來已久,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來一直都是如此。古有“學而優則仕”,有“金榜題名時”,有“高材生”的說法,現在也有“名牌大學”“學霸”等讓很多人仰慕的頭銜。這些因素都對企業擇人是有影響的。

題主這個問題具有代表性。現在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對於畢業生的選擇是傾向於名校的,首先選擇985、211,然後是其他一本,二本次之。現在社會上不是有一種高校“鄙視鏈”嗎,其實這個鄙視鏈與社會和企業選擇也有直接關係。

實際招聘過程中,為什麼大部分企業都首先傾向於985或211的學生呢?我們由表及裡的逐層看看。

首先,我們看一下表面的現象及其直接原因。

從表面來看,企業在招聘的過程中是直接選擇985或者211的,尤其是在求職者同時競聘的時候,畢業學校可能成為一些競爭者的“殺手鐗”。

1.企業擇人傾向於“起點論”,而非“終點論”。

所謂“起點論”是指,入職的起點。因為對於未來或者入職後具體的工作表現和績效並不能確定,為了加強聘用人員的“把關質量”,企業把畢業生的畢業學校當作重要的參考依據。

畢業於名校的學生有一個好的起點,好的起點意味著好的選擇機會和多的選擇機會,意味著在同等條件下,企業會優先選擇自己。

這是社會的邏輯,更是企業招聘的邏輯。

2.“效仿”作用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中國企業的崛起是一部艱苦奮鬥的歷史,更是一部不斷學習的歷史。不斷的學習,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效仿”世界先進企業或者比較好的外資企業。因為大部分外資企業在中國招聘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傾向於211的。

從招聘這個維度來說,不少企業的效仿,是一種覬覦“成功”的渴盼,是一種對於“領先”思維的抄襲。

3.社會的“口碑”導向

從社會口碑和大眾評價來說,絕大多數人都會傾向於985或者211的畢業生,因為他們“更優秀”、“更聰明”、“更懂事”。這種社會評價和社會口碑對企業的擇人形成直接影響,導致很多企業老闆和管理者,都遵從這種傾向性。

以上是從表面上來看,大部分企業傾向於985和211的直接原因。

我們進一步分析,為什麼會有這些原因的出現呢?

1.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招聘工作有形或者無形的“能力”模型決定著這一結果。

一般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對於求職者是有相對規範的任職要求的。比如崗位的基本工作勝任、比如為了完成工作需要具備的知識與能力。但是,企業招聘工作往往存在“兩張皮”現象,也就是說,勝任標準或者任職要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有一些隱性的決定性“常識因素”在發揮著作用。

這些“常識因素”就包括畢業的學校評比。同樣應聘一個崗位,如果你不是211或985學校畢業,表現很出色,也不一定能抵得過985或211學校的競爭者。這是壓倒最後結果的一根稻草。

儘管包括企業在內,很多人都強調以“結果論英雄”,但實際上基於時間、風險和不可控因素的多重考慮,能夠真正“以結果論英雄”的又有幾人呢?

2.學生和學校的角度來看,985或211確實存在競爭優勢

從客觀上來說,我們不能否認985或者211的優勢,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A.學校的品牌優勢

在商業化社會的今天,學校如同其他商業機構一樣,在“製造”“畢業生產品”的同時,其社會品牌作用也非常重要。一個學校的品牌代表著其“產品”的質量、代表著其社會信用和價值。品牌好的學校,其“產品”銷路好,市場佔有率高,容易得到“客戶”的認可。

985或211學校的學生一畢業,其身上是帶著學校品牌的光環的。

B.985或211的學生起點高、培養成本高、培養環境好。

從全局來看,985和211的學生,平均的高考成績是要好於其他學校的,“材料相對優質”,而985或211本身學校的學風、師資力量等都要優於其他學校,所以,從概率上說,985或211的畢業生“質量”要高於其他學校。

這是整體情況,至於說哪一具體個人表現如何,是個例。用一句不好聽的話來說985或者211學校的產品“優秀率”高,而其他學校產品“優秀率”低。基於以上兩點原因,985或211的學生更吃香。

3.社會信奉“精英論”,也是一個人生累加的效果

為什麼這麼說呢?整體上來說,能夠進入985和211的學生在學習上平時表現都不錯。這些學生從入學開始導十年寒窗苦讀,然後邁入大學的門檻。每一步基本都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的表揚與認可。這種優勢日積月累,最後在大學畢業踏入社會的那一刻爆發。

刨除個例不說,普遍意義上來講,985或者211的學生,從上學開始,表現的就是相對更聰明、更“懂事”、素養更高。相對一般學生來講,他們就是得到普遍認可的“精英”群體。

所以包括企業在內對985或者211畢業生的肯定,其實是對其整個學生生涯個人成功影響力的肯定。

對於名校學生的青睞由來已久,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來一直都是如此。古有“學而優則仕”,有“金榜題名時”,有“高材生”的說法,現在也有“名牌大學”“學霸”等讓很多人仰慕的頭銜。這些因素都對企業擇人是有影響的。

那麼,從實際角度來看,985和211的畢業生是不是一定好呢?

1.現實很殘酷,985和211的學生相對更不同一些

題主這個問題具有代表性。現在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對於畢業生的選擇是傾向於名校的,首先選擇985、211,然後是其他一本,二本次之。現在社會上不是有一種高校“鄙視鏈”嗎,其實這個鄙視鏈與社會和企業選擇也有直接關係。

實際招聘過程中,為什麼大部分企業都首先傾向於985或211的學生呢?我們由表及裡的逐層看看。

首先,我們看一下表面的現象及其直接原因。

從表面來看,企業在招聘的過程中是直接選擇985或者211的,尤其是在求職者同時競聘的時候,畢業學校可能成為一些競爭者的“殺手鐗”。

1.企業擇人傾向於“起點論”,而非“終點論”。

所謂“起點論”是指,入職的起點。因為對於未來或者入職後具體的工作表現和績效並不能確定,為了加強聘用人員的“把關質量”,企業把畢業生的畢業學校當作重要的參考依據。

畢業於名校的學生有一個好的起點,好的起點意味著好的選擇機會和多的選擇機會,意味著在同等條件下,企業會優先選擇自己。

這是社會的邏輯,更是企業招聘的邏輯。

2.“效仿”作用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中國企業的崛起是一部艱苦奮鬥的歷史,更是一部不斷學習的歷史。不斷的學習,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效仿”世界先進企業或者比較好的外資企業。因為大部分外資企業在中國招聘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傾向於211的。

從招聘這個維度來說,不少企業的效仿,是一種覬覦“成功”的渴盼,是一種對於“領先”思維的抄襲。

3.社會的“口碑”導向

從社會口碑和大眾評價來說,絕大多數人都會傾向於985或者211的畢業生,因為他們“更優秀”、“更聰明”、“更懂事”。這種社會評價和社會口碑對企業的擇人形成直接影響,導致很多企業老闆和管理者,都遵從這種傾向性。

以上是從表面上來看,大部分企業傾向於985和211的直接原因。

我們進一步分析,為什麼會有這些原因的出現呢?

1.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招聘工作有形或者無形的“能力”模型決定著這一結果。

一般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對於求職者是有相對規範的任職要求的。比如崗位的基本工作勝任、比如為了完成工作需要具備的知識與能力。但是,企業招聘工作往往存在“兩張皮”現象,也就是說,勝任標準或者任職要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有一些隱性的決定性“常識因素”在發揮著作用。

這些“常識因素”就包括畢業的學校評比。同樣應聘一個崗位,如果你不是211或985學校畢業,表現很出色,也不一定能抵得過985或211學校的競爭者。這是壓倒最後結果的一根稻草。

儘管包括企業在內,很多人都強調以“結果論英雄”,但實際上基於時間、風險和不可控因素的多重考慮,能夠真正“以結果論英雄”的又有幾人呢?

2.學生和學校的角度來看,985或211確實存在競爭優勢

從客觀上來說,我們不能否認985或者211的優勢,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A.學校的品牌優勢

在商業化社會的今天,學校如同其他商業機構一樣,在“製造”“畢業生產品”的同時,其社會品牌作用也非常重要。一個學校的品牌代表著其“產品”的質量、代表著其社會信用和價值。品牌好的學校,其“產品”銷路好,市場佔有率高,容易得到“客戶”的認可。

985或211學校的學生一畢業,其身上是帶著學校品牌的光環的。

B.985或211的學生起點高、培養成本高、培養環境好。

從全局來看,985和211的學生,平均的高考成績是要好於其他學校的,“材料相對優質”,而985或211本身學校的學風、師資力量等都要優於其他學校,所以,從概率上說,985或211的畢業生“質量”要高於其他學校。

這是整體情況,至於說哪一具體個人表現如何,是個例。用一句不好聽的話來說985或者211學校的產品“優秀率”高,而其他學校產品“優秀率”低。基於以上兩點原因,985或211的學生更吃香。

3.社會信奉“精英論”,也是一個人生累加的效果

為什麼這麼說呢?整體上來說,能夠進入985和211的學生在學習上平時表現都不錯。這些學生從入學開始導十年寒窗苦讀,然後邁入大學的門檻。每一步基本都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的表揚與認可。這種優勢日積月累,最後在大學畢業踏入社會的那一刻爆發。

刨除個例不說,普遍意義上來講,985或者211的學生,從上學開始,表現的就是相對更聰明、更“懂事”、素養更高。相對一般學生來講,他們就是得到普遍認可的“精英”群體。

所以包括企業在內對985或者211畢業生的肯定,其實是對其整個學生生涯個人成功影響力的肯定。

對於名校學生的青睞由來已久,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來一直都是如此。古有“學而優則仕”,有“金榜題名時”,有“高材生”的說法,現在也有“名牌大學”“學霸”等讓很多人仰慕的頭銜。這些因素都對企業擇人是有影響的。

那麼,從實際角度來看,985和211的畢業生是不是一定好呢?

1.現實很殘酷,985和211的學生相對更不同一些

上圖展示的是項目實踐機會與數量的不同。

題主這個問題具有代表性。現在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對於畢業生的選擇是傾向於名校的,首先選擇985、211,然後是其他一本,二本次之。現在社會上不是有一種高校“鄙視鏈”嗎,其實這個鄙視鏈與社會和企業選擇也有直接關係。

實際招聘過程中,為什麼大部分企業都首先傾向於985或211的學生呢?我們由表及裡的逐層看看。

首先,我們看一下表面的現象及其直接原因。

從表面來看,企業在招聘的過程中是直接選擇985或者211的,尤其是在求職者同時競聘的時候,畢業學校可能成為一些競爭者的“殺手鐗”。

1.企業擇人傾向於“起點論”,而非“終點論”。

所謂“起點論”是指,入職的起點。因為對於未來或者入職後具體的工作表現和績效並不能確定,為了加強聘用人員的“把關質量”,企業把畢業生的畢業學校當作重要的參考依據。

畢業於名校的學生有一個好的起點,好的起點意味著好的選擇機會和多的選擇機會,意味著在同等條件下,企業會優先選擇自己。

這是社會的邏輯,更是企業招聘的邏輯。

2.“效仿”作用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中國企業的崛起是一部艱苦奮鬥的歷史,更是一部不斷學習的歷史。不斷的學習,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效仿”世界先進企業或者比較好的外資企業。因為大部分外資企業在中國招聘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傾向於211的。

從招聘這個維度來說,不少企業的效仿,是一種覬覦“成功”的渴盼,是一種對於“領先”思維的抄襲。

3.社會的“口碑”導向

從社會口碑和大眾評價來說,絕大多數人都會傾向於985或者211的畢業生,因為他們“更優秀”、“更聰明”、“更懂事”。這種社會評價和社會口碑對企業的擇人形成直接影響,導致很多企業老闆和管理者,都遵從這種傾向性。

以上是從表面上來看,大部分企業傾向於985和211的直接原因。

我們進一步分析,為什麼會有這些原因的出現呢?

1.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招聘工作有形或者無形的“能力”模型決定著這一結果。

一般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對於求職者是有相對規範的任職要求的。比如崗位的基本工作勝任、比如為了完成工作需要具備的知識與能力。但是,企業招聘工作往往存在“兩張皮”現象,也就是說,勝任標準或者任職要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有一些隱性的決定性“常識因素”在發揮著作用。

這些“常識因素”就包括畢業的學校評比。同樣應聘一個崗位,如果你不是211或985學校畢業,表現很出色,也不一定能抵得過985或211學校的競爭者。這是壓倒最後結果的一根稻草。

儘管包括企業在內,很多人都強調以“結果論英雄”,但實際上基於時間、風險和不可控因素的多重考慮,能夠真正“以結果論英雄”的又有幾人呢?

2.學生和學校的角度來看,985或211確實存在競爭優勢

從客觀上來說,我們不能否認985或者211的優勢,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A.學校的品牌優勢

在商業化社會的今天,學校如同其他商業機構一樣,在“製造”“畢業生產品”的同時,其社會品牌作用也非常重要。一個學校的品牌代表著其“產品”的質量、代表著其社會信用和價值。品牌好的學校,其“產品”銷路好,市場佔有率高,容易得到“客戶”的認可。

985或211學校的學生一畢業,其身上是帶著學校品牌的光環的。

B.985或211的學生起點高、培養成本高、培養環境好。

從全局來看,985和211的學生,平均的高考成績是要好於其他學校的,“材料相對優質”,而985或211本身學校的學風、師資力量等都要優於其他學校,所以,從概率上說,985或211的畢業生“質量”要高於其他學校。

這是整體情況,至於說哪一具體個人表現如何,是個例。用一句不好聽的話來說985或者211學校的產品“優秀率”高,而其他學校產品“優秀率”低。基於以上兩點原因,985或211的學生更吃香。

3.社會信奉“精英論”,也是一個人生累加的效果

為什麼這麼說呢?整體上來說,能夠進入985和211的學生在學習上平時表現都不錯。這些學生從入學開始導十年寒窗苦讀,然後邁入大學的門檻。每一步基本都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的表揚與認可。這種優勢日積月累,最後在大學畢業踏入社會的那一刻爆發。

刨除個例不說,普遍意義上來講,985或者211的學生,從上學開始,表現的就是相對更聰明、更“懂事”、素養更高。相對一般學生來講,他們就是得到普遍認可的“精英”群體。

所以包括企業在內對985或者211畢業生的肯定,其實是對其整個學生生涯個人成功影響力的肯定。

對於名校學生的青睞由來已久,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來一直都是如此。古有“學而優則仕”,有“金榜題名時”,有“高材生”的說法,現在也有“名牌大學”“學霸”等讓很多人仰慕的頭銜。這些因素都對企業擇人是有影響的。

那麼,從實際角度來看,985和211的畢業生是不是一定好呢?

1.現實很殘酷,985和211的學生相對更不同一些

上圖展示的是項目實踐機會與數量的不同。

如圖,從學術、競賽、科研等角度來看,985和211的學生概率也大很多。

題主這個問題具有代表性。現在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對於畢業生的選擇是傾向於名校的,首先選擇985、211,然後是其他一本,二本次之。現在社會上不是有一種高校“鄙視鏈”嗎,其實這個鄙視鏈與社會和企業選擇也有直接關係。

實際招聘過程中,為什麼大部分企業都首先傾向於985或211的學生呢?我們由表及裡的逐層看看。

首先,我們看一下表面的現象及其直接原因。

從表面來看,企業在招聘的過程中是直接選擇985或者211的,尤其是在求職者同時競聘的時候,畢業學校可能成為一些競爭者的“殺手鐗”。

1.企業擇人傾向於“起點論”,而非“終點論”。

所謂“起點論”是指,入職的起點。因為對於未來或者入職後具體的工作表現和績效並不能確定,為了加強聘用人員的“把關質量”,企業把畢業生的畢業學校當作重要的參考依據。

畢業於名校的學生有一個好的起點,好的起點意味著好的選擇機會和多的選擇機會,意味著在同等條件下,企業會優先選擇自己。

這是社會的邏輯,更是企業招聘的邏輯。

2.“效仿”作用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中國企業的崛起是一部艱苦奮鬥的歷史,更是一部不斷學習的歷史。不斷的學習,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效仿”世界先進企業或者比較好的外資企業。因為大部分外資企業在中國招聘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傾向於211的。

從招聘這個維度來說,不少企業的效仿,是一種覬覦“成功”的渴盼,是一種對於“領先”思維的抄襲。

3.社會的“口碑”導向

從社會口碑和大眾評價來說,絕大多數人都會傾向於985或者211的畢業生,因為他們“更優秀”、“更聰明”、“更懂事”。這種社會評價和社會口碑對企業的擇人形成直接影響,導致很多企業老闆和管理者,都遵從這種傾向性。

以上是從表面上來看,大部分企業傾向於985和211的直接原因。

我們進一步分析,為什麼會有這些原因的出現呢?

1.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招聘工作有形或者無形的“能力”模型決定著這一結果。

一般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對於求職者是有相對規範的任職要求的。比如崗位的基本工作勝任、比如為了完成工作需要具備的知識與能力。但是,企業招聘工作往往存在“兩張皮”現象,也就是說,勝任標準或者任職要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有一些隱性的決定性“常識因素”在發揮著作用。

這些“常識因素”就包括畢業的學校評比。同樣應聘一個崗位,如果你不是211或985學校畢業,表現很出色,也不一定能抵得過985或211學校的競爭者。這是壓倒最後結果的一根稻草。

儘管包括企業在內,很多人都強調以“結果論英雄”,但實際上基於時間、風險和不可控因素的多重考慮,能夠真正“以結果論英雄”的又有幾人呢?

2.學生和學校的角度來看,985或211確實存在競爭優勢

從客觀上來說,我們不能否認985或者211的優勢,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A.學校的品牌優勢

在商業化社會的今天,學校如同其他商業機構一樣,在“製造”“畢業生產品”的同時,其社會品牌作用也非常重要。一個學校的品牌代表著其“產品”的質量、代表著其社會信用和價值。品牌好的學校,其“產品”銷路好,市場佔有率高,容易得到“客戶”的認可。

985或211學校的學生一畢業,其身上是帶著學校品牌的光環的。

B.985或211的學生起點高、培養成本高、培養環境好。

從全局來看,985和211的學生,平均的高考成績是要好於其他學校的,“材料相對優質”,而985或211本身學校的學風、師資力量等都要優於其他學校,所以,從概率上說,985或211的畢業生“質量”要高於其他學校。

這是整體情況,至於說哪一具體個人表現如何,是個例。用一句不好聽的話來說985或者211學校的產品“優秀率”高,而其他學校產品“優秀率”低。基於以上兩點原因,985或211的學生更吃香。

3.社會信奉“精英論”,也是一個人生累加的效果

為什麼這麼說呢?整體上來說,能夠進入985和211的學生在學習上平時表現都不錯。這些學生從入學開始導十年寒窗苦讀,然後邁入大學的門檻。每一步基本都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的表揚與認可。這種優勢日積月累,最後在大學畢業踏入社會的那一刻爆發。

刨除個例不說,普遍意義上來講,985或者211的學生,從上學開始,表現的就是相對更聰明、更“懂事”、素養更高。相對一般學生來講,他們就是得到普遍認可的“精英”群體。

所以包括企業在內對985或者211畢業生的肯定,其實是對其整個學生生涯個人成功影響力的肯定。

對於名校學生的青睞由來已久,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來一直都是如此。古有“學而優則仕”,有“金榜題名時”,有“高材生”的說法,現在也有“名牌大學”“學霸”等讓很多人仰慕的頭銜。這些因素都對企業擇人是有影響的。

那麼,從實際角度來看,985和211的畢業生是不是一定好呢?

1.現實很殘酷,985和211的學生相對更不同一些

上圖展示的是項目實踐機會與數量的不同。

如圖,從學術、競賽、科研等角度來看,985和211的學生概率也大很多。

從實際機會和信息提供上來看,985和211也佔據明顯優勢。

題主這個問題具有代表性。現在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對於畢業生的選擇是傾向於名校的,首先選擇985、211,然後是其他一本,二本次之。現在社會上不是有一種高校“鄙視鏈”嗎,其實這個鄙視鏈與社會和企業選擇也有直接關係。

實際招聘過程中,為什麼大部分企業都首先傾向於985或211的學生呢?我們由表及裡的逐層看看。

首先,我們看一下表面的現象及其直接原因。

從表面來看,企業在招聘的過程中是直接選擇985或者211的,尤其是在求職者同時競聘的時候,畢業學校可能成為一些競爭者的“殺手鐗”。

1.企業擇人傾向於“起點論”,而非“終點論”。

所謂“起點論”是指,入職的起點。因為對於未來或者入職後具體的工作表現和績效並不能確定,為了加強聘用人員的“把關質量”,企業把畢業生的畢業學校當作重要的參考依據。

畢業於名校的學生有一個好的起點,好的起點意味著好的選擇機會和多的選擇機會,意味著在同等條件下,企業會優先選擇自己。

這是社會的邏輯,更是企業招聘的邏輯。

2.“效仿”作用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中國企業的崛起是一部艱苦奮鬥的歷史,更是一部不斷學習的歷史。不斷的學習,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效仿”世界先進企業或者比較好的外資企業。因為大部分外資企業在中國招聘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傾向於211的。

從招聘這個維度來說,不少企業的效仿,是一種覬覦“成功”的渴盼,是一種對於“領先”思維的抄襲。

3.社會的“口碑”導向

從社會口碑和大眾評價來說,絕大多數人都會傾向於985或者211的畢業生,因為他們“更優秀”、“更聰明”、“更懂事”。這種社會評價和社會口碑對企業的擇人形成直接影響,導致很多企業老闆和管理者,都遵從這種傾向性。

以上是從表面上來看,大部分企業傾向於985和211的直接原因。

我們進一步分析,為什麼會有這些原因的出現呢?

1.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招聘工作有形或者無形的“能力”模型決定著這一結果。

一般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對於求職者是有相對規範的任職要求的。比如崗位的基本工作勝任、比如為了完成工作需要具備的知識與能力。但是,企業招聘工作往往存在“兩張皮”現象,也就是說,勝任標準或者任職要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有一些隱性的決定性“常識因素”在發揮著作用。

這些“常識因素”就包括畢業的學校評比。同樣應聘一個崗位,如果你不是211或985學校畢業,表現很出色,也不一定能抵得過985或211學校的競爭者。這是壓倒最後結果的一根稻草。

儘管包括企業在內,很多人都強調以“結果論英雄”,但實際上基於時間、風險和不可控因素的多重考慮,能夠真正“以結果論英雄”的又有幾人呢?

2.學生和學校的角度來看,985或211確實存在競爭優勢

從客觀上來說,我們不能否認985或者211的優勢,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A.學校的品牌優勢

在商業化社會的今天,學校如同其他商業機構一樣,在“製造”“畢業生產品”的同時,其社會品牌作用也非常重要。一個學校的品牌代表著其“產品”的質量、代表著其社會信用和價值。品牌好的學校,其“產品”銷路好,市場佔有率高,容易得到“客戶”的認可。

985或211學校的學生一畢業,其身上是帶著學校品牌的光環的。

B.985或211的學生起點高、培養成本高、培養環境好。

從全局來看,985和211的學生,平均的高考成績是要好於其他學校的,“材料相對優質”,而985或211本身學校的學風、師資力量等都要優於其他學校,所以,從概率上說,985或211的畢業生“質量”要高於其他學校。

這是整體情況,至於說哪一具體個人表現如何,是個例。用一句不好聽的話來說985或者211學校的產品“優秀率”高,而其他學校產品“優秀率”低。基於以上兩點原因,985或211的學生更吃香。

3.社會信奉“精英論”,也是一個人生累加的效果

為什麼這麼說呢?整體上來說,能夠進入985和211的學生在學習上平時表現都不錯。這些學生從入學開始導十年寒窗苦讀,然後邁入大學的門檻。每一步基本都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的表揚與認可。這種優勢日積月累,最後在大學畢業踏入社會的那一刻爆發。

刨除個例不說,普遍意義上來講,985或者211的學生,從上學開始,表現的就是相對更聰明、更“懂事”、素養更高。相對一般學生來講,他們就是得到普遍認可的“精英”群體。

所以包括企業在內對985或者211畢業生的肯定,其實是對其整個學生生涯個人成功影響力的肯定。

對於名校學生的青睞由來已久,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來一直都是如此。古有“學而優則仕”,有“金榜題名時”,有“高材生”的說法,現在也有“名牌大學”“學霸”等讓很多人仰慕的頭銜。這些因素都對企業擇人是有影響的。

那麼,從實際角度來看,985和211的畢業生是不是一定好呢?

1.現實很殘酷,985和211的學生相對更不同一些

上圖展示的是項目實踐機會與數量的不同。

如圖,從學術、競賽、科研等角度來看,985和211的學生概率也大很多。

從實際機會和信息提供上來看,985和211也佔據明顯優勢。

從個人就業與職業規劃輔助上來看,985或211學校的學生也佔據優勢。

2.從就業上來看985或211學校的學生也具有巨大的優勢

一方面,絕大多數985或211的畢業生就業在一二線城市;另一方面,985或211學生的薪資水準也更高一些。

從社會階層上來看,幾乎所有的部門、機構、機關等“精英”都是985和211的天下。

3.但是,具體導某一具體企業,情況有不同。

如果說,985和211學校的畢業生一定優秀,這個過於絕對了。因為在不少企業,就出現過這些學校的畢業生眼高手低的情況,實際工作能力和績效不如一般學校的畢業生。所以,如果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要求985或者211無可非議,但是涉及到具體的學生,要具體評價和分析。

題主這個問題具有代表性。現在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對於畢業生的選擇是傾向於名校的,首先選擇985、211,然後是其他一本,二本次之。現在社會上不是有一種高校“鄙視鏈”嗎,其實這個鄙視鏈與社會和企業選擇也有直接關係。

實際招聘過程中,為什麼大部分企業都首先傾向於985或211的學生呢?我們由表及裡的逐層看看。

首先,我們看一下表面的現象及其直接原因。

從表面來看,企業在招聘的過程中是直接選擇985或者211的,尤其是在求職者同時競聘的時候,畢業學校可能成為一些競爭者的“殺手鐗”。

1.企業擇人傾向於“起點論”,而非“終點論”。

所謂“起點論”是指,入職的起點。因為對於未來或者入職後具體的工作表現和績效並不能確定,為了加強聘用人員的“把關質量”,企業把畢業生的畢業學校當作重要的參考依據。

畢業於名校的學生有一個好的起點,好的起點意味著好的選擇機會和多的選擇機會,意味著在同等條件下,企業會優先選擇自己。

這是社會的邏輯,更是企業招聘的邏輯。

2.“效仿”作用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中國企業的崛起是一部艱苦奮鬥的歷史,更是一部不斷學習的歷史。不斷的學習,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效仿”世界先進企業或者比較好的外資企業。因為大部分外資企業在中國招聘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傾向於211的。

從招聘這個維度來說,不少企業的效仿,是一種覬覦“成功”的渴盼,是一種對於“領先”思維的抄襲。

3.社會的“口碑”導向

從社會口碑和大眾評價來說,絕大多數人都會傾向於985或者211的畢業生,因為他們“更優秀”、“更聰明”、“更懂事”。這種社會評價和社會口碑對企業的擇人形成直接影響,導致很多企業老闆和管理者,都遵從這種傾向性。

以上是從表面上來看,大部分企業傾向於985和211的直接原因。

我們進一步分析,為什麼會有這些原因的出現呢?

1.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招聘工作有形或者無形的“能力”模型決定著這一結果。

一般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對於求職者是有相對規範的任職要求的。比如崗位的基本工作勝任、比如為了完成工作需要具備的知識與能力。但是,企業招聘工作往往存在“兩張皮”現象,也就是說,勝任標準或者任職要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有一些隱性的決定性“常識因素”在發揮著作用。

這些“常識因素”就包括畢業的學校評比。同樣應聘一個崗位,如果你不是211或985學校畢業,表現很出色,也不一定能抵得過985或211學校的競爭者。這是壓倒最後結果的一根稻草。

儘管包括企業在內,很多人都強調以“結果論英雄”,但實際上基於時間、風險和不可控因素的多重考慮,能夠真正“以結果論英雄”的又有幾人呢?

2.學生和學校的角度來看,985或211確實存在競爭優勢

從客觀上來說,我們不能否認985或者211的優勢,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A.學校的品牌優勢

在商業化社會的今天,學校如同其他商業機構一樣,在“製造”“畢業生產品”的同時,其社會品牌作用也非常重要。一個學校的品牌代表著其“產品”的質量、代表著其社會信用和價值。品牌好的學校,其“產品”銷路好,市場佔有率高,容易得到“客戶”的認可。

985或211學校的學生一畢業,其身上是帶著學校品牌的光環的。

B.985或211的學生起點高、培養成本高、培養環境好。

從全局來看,985和211的學生,平均的高考成績是要好於其他學校的,“材料相對優質”,而985或211本身學校的學風、師資力量等都要優於其他學校,所以,從概率上說,985或211的畢業生“質量”要高於其他學校。

這是整體情況,至於說哪一具體個人表現如何,是個例。用一句不好聽的話來說985或者211學校的產品“優秀率”高,而其他學校產品“優秀率”低。基於以上兩點原因,985或211的學生更吃香。

3.社會信奉“精英論”,也是一個人生累加的效果

為什麼這麼說呢?整體上來說,能夠進入985和211的學生在學習上平時表現都不錯。這些學生從入學開始導十年寒窗苦讀,然後邁入大學的門檻。每一步基本都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的表揚與認可。這種優勢日積月累,最後在大學畢業踏入社會的那一刻爆發。

刨除個例不說,普遍意義上來講,985或者211的學生,從上學開始,表現的就是相對更聰明、更“懂事”、素養更高。相對一般學生來講,他們就是得到普遍認可的“精英”群體。

所以包括企業在內對985或者211畢業生的肯定,其實是對其整個學生生涯個人成功影響力的肯定。

對於名校學生的青睞由來已久,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來一直都是如此。古有“學而優則仕”,有“金榜題名時”,有“高材生”的說法,現在也有“名牌大學”“學霸”等讓很多人仰慕的頭銜。這些因素都對企業擇人是有影響的。

那麼,從實際角度來看,985和211的畢業生是不是一定好呢?

1.現實很殘酷,985和211的學生相對更不同一些

上圖展示的是項目實踐機會與數量的不同。

如圖,從學術、競賽、科研等角度來看,985和211的學生概率也大很多。

從實際機會和信息提供上來看,985和211也佔據明顯優勢。

從個人就業與職業規劃輔助上來看,985或211學校的學生也佔據優勢。

2.從就業上來看985或211學校的學生也具有巨大的優勢

一方面,絕大多數985或211的畢業生就業在一二線城市;另一方面,985或211學生的薪資水準也更高一些。

從社會階層上來看,幾乎所有的部門、機構、機關等“精英”都是985和211的天下。

3.但是,具體導某一具體企業,情況有不同。

如果說,985和211學校的畢業生一定優秀,這個過於絕對了。因為在不少企業,就出現過這些學校的畢業生眼高手低的情況,實際工作能力和績效不如一般學校的畢業生。所以,如果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要求985或者211無可非議,但是涉及到具體的學生,要具體評價和分析。

最後我想說幾個觀點:

1.現實情況很殘酷

一方面,畢業季,985或者211學校的學生大都會成為“香饃饃”,不是找工作,而是“挑”工作;

另一方面,因為985和211學校的學生太過搶手,導致剛上大四不久,很快就被國內外名企、銀行、甚至一些機關單位給“搶光了”。

大部分民營企業根本沒有“搶”的機會,所以只能招聘非985和211的畢業生。

2.不要只是“起點論”,也要”結果論“。

畢業學校固然重要,但是也要面對現實。一方面,你想招985或211,壓根招不到,為什麼還要堅守這個原則?另一方面,“賽馬不相馬”不能只是一個口號,所謂的成本高低只是暫時的,成本不能以暫時的效率和絕對數字體現出來。成本的真正意義是投資回報率。

不管怎樣的學校,只要能夠符合企業的任職需求,具有培養的潛力和價值,不久可以了嗎?與其緊盯985和211,還不如擴大招聘的範圍,給自己更多的選擇餘地。

3.對企業來說,想要的不一定是你想得到的。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企業都想效率高一些,發展快一些,營利多一些,活的更久一些。持續性良性發展是絕大多數企業的追求,但是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拋棄一些“短視”的“短期利益”,比如片面的成本論,片面的效率論。

要知道,一名985學校的學生起薪要高於一般學校的學生,而其工作環境的要求也更高,但是其工作效率並不一定高於非211學校的學生,尤其是在可持續性上面。其實985或211畢業生的跳槽率一點都不低。從這個角度來說,怎樣才算效率高,怎樣才算投資價值高呢?

所以,一視同仁,以實際擇優而用才是王道。當然,很多企業也是這麼做的。


更多職場觀點,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指尖視野”。

剑心成长笔记
2019-06-04

為什麼一些公司只招聘985或者211名校畢業生?原因只有一個:出於成本考慮。

一、時間成本

不廢話,直接舉例子。假如你是一個富二代,想找個女朋友,硬性條件只有一個:長得足夠漂亮。給你兩個地方選擇,只能在其中一個地方找對象。一個是中央戲劇學院的表演系,一個是清華大學的理工學院。你會選擇哪一個?我相信只要智商沒啥大問題,你肯定會選前者。因為在中央戲劇學院找到漂亮女朋友的概率要遠遠大於清華理工學院。


同樣的,企業招聘員工是為企業招聘人才。面試10個名校畢業生,符合招聘要求的有8個。而在普通院校,面試10個,可能頂多找到一個。出於時間成本的考慮,當然願意選擇名校。

二、培養成本

從一個畢業生到一個合格的員工,企業是需要花大量的精力、人力、物力去培養的。名校畢業生的學習能力綜合水平肯定是高於普通院校的。節省成本,就是增加利潤。


總之,任何企業的存在目的都只有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企業最喜歡的兩件事:擴大收入和縮減成本。明白這一點,這個問題就不難理解了。

我是劍心,每天分享個人成長知識和職場進階乾貨。關注我,升職加薪,指日可待。

雷哥观教育
2019-12-11

針對這個問題,首先說明我歧視非985、211學校畢業生。

以前我也是普通高校的教師,我的學生也常常面臨這個問題的困擾。

從我的經驗來回答一下問題吧。

1、985和211高校畢業生受企業歡迎

眾多國際500強企業在招聘時會優先錄取這些學校的畢業生,甚至有的只招這些學校的畢業生。

針對這個問題,首先說明我歧視非985、211學校畢業生。

以前我也是普通高校的教師,我的學生也常常面臨這個問題的困擾。

從我的經驗來回答一下問題吧。

1、985和211高校畢業生受企業歡迎

眾多國際500強企業在招聘時會優先錄取這些學校的畢業生,甚至有的只招這些學校的畢業生。

2、大概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解釋這種現象

(1)985、211高校畢業生具有先天優勢

985、211高校畢業生具有很多優勢。

這些學生高考時就是贏家,已經在人生髮展之路上佔了先機。

985、211高校軟硬件條件優越,學習氛圍好,培養出來的學生綜合素質高,視野更開闊,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針對這個問題,首先說明我歧視非985、211學校畢業生。

以前我也是普通高校的教師,我的學生也常常面臨這個問題的困擾。

從我的經驗來回答一下問題吧。

1、985和211高校畢業生受企業歡迎

眾多國際500強企業在招聘時會優先錄取這些學校的畢業生,甚至有的只招這些學校的畢業生。

2、大概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解釋這種現象

(1)985、211高校畢業生具有先天優勢

985、211高校畢業生具有很多優勢。

這些學生高考時就是贏家,已經在人生髮展之路上佔了先機。

985、211高校軟硬件條件優越,學習氛圍好,培養出來的學生綜合素質高,視野更開闊,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2)企業招聘成本的考慮

如果企業在招聘時不加區別,遴選人才付出的時間成本太高,而鎖定985、211高校畢業生大幅降低了招聘成本。有個網友對這種現象形容的很形象“與其在沙子中淘金,不如到金礦中鍊金”。那麼在企業眼裡,985、211大學就是金礦。

因此,985和211大學的畢業生在就業時具有天然的優勢,比普通高校的學生機會多、起點高。


但是,高考能否決定你的命運,固化你未來的階層,還是要看你個人的努力。

考上985、211大學的學生不努力,就白白浪費了一手好牌!

沒有考入好大學、或者沒有考上大學的也不要氣餒。

只要對生活保持熱情和好奇心,確定一個人生目標,堅持不懈的為之努力,雖百折而不撓,一樣能夠成為人生的贏家!


如果對你有幫助,請點個贊!

關注雷哥,幫你回答考研、就業問題!

杰说职场
2019-05-04

在之前的一個節目上,有位HR是這麼說的:,“離開招聘會後,只帶走985大學生的簡歷。”學歷歧視,儘管很多人反對,但是很多企業在招聘的時候,依然還是通過學歷篩選人。在校招圈有一條約定俗成的高校鄙視鏈:清北>985>211>普通一本>二本>三本>專科。

在之前的一個節目上,有位HR是這麼說的:,“離開招聘會後,只帶走985大學生的簡歷。”學歷歧視,儘管很多人反對,但是很多企業在招聘的時候,依然還是通過學歷篩選人。在校招圈有一條約定俗成的高校鄙視鏈:清北>985>211>普通一本>二本>三本>專科。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1.成本

通過學歷來篩選人,是企業減少招聘成本的最有效方式。一些企業在宣講會,甚至面試上公然表示自己只招985/211,就是因為成本。985/211的學生,難道都優秀嗎?不一定,但是優秀學生的佔比肯定要比其他普通院校的要高,畢竟高考能考高分,這就說明學習能力不是太差。

在之前的一個節目上,有位HR是這麼說的:,“離開招聘會後,只帶走985大學生的簡歷。”學歷歧視,儘管很多人反對,但是很多企業在招聘的時候,依然還是通過學歷篩選人。在校招圈有一條約定俗成的高校鄙視鏈:清北>985>211>普通一本>二本>三本>專科。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1.成本

通過學歷來篩選人,是企業減少招聘成本的最有效方式。一些企業在宣講會,甚至面試上公然表示自己只招985/211,就是因為成本。985/211的學生,難道都優秀嗎?不一定,但是優秀學生的佔比肯定要比其他普通院校的要高,畢竟高考能考高分,這就說明學習能力不是太差。

一般而言,名校學生享有更好的資源和師資,身邊也都是高分考入學校的人,每天接觸的是高質量的比賽、項目、學術探討、更豐富的活動,在這個優秀的環境當中,就算是一個普通人,也會慢慢的被改變,與環境保持一致。在這樣的背景下,選出優秀人才是大概率事件。

要知道好的企業,每年接收的簡歷是上萬份的,HR是沒有精力挨個看簡歷的,就算是隻要985/211的學生,篩選下來,說不定還有幾千個人可以篩選,而這當中的人就已經完全能夠滿足企業的招聘需求,何必再擴大範圍呢?

2.人才培養

企業招聘人,其實也是給自己培養有生力量,培養未來的管理團隊。那麼如何衡量一個人有沒有潛力呢,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就是看學歷。高考考得好,未必是人才,但是高考考得差了,很大概率不算是人才了,因為人的智商其實是沒有什麼太大差別的。有的人總說:學歷差,也有成功的。

學歷很重要,那次互聯網大會的照片,可以看一下,這些互聯網大佬,有哪個是學歷低的呢?劉強東,人大畢業,張一鳴,南開畢業。總體而言,還是學歷高的人,成功的概率更大。

在之前的一個節目上,有位HR是這麼說的:,“離開招聘會後,只帶走985大學生的簡歷。”學歷歧視,儘管很多人反對,但是很多企業在招聘的時候,依然還是通過學歷篩選人。在校招圈有一條約定俗成的高校鄙視鏈:清北>985>211>普通一本>二本>三本>專科。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1.成本

通過學歷來篩選人,是企業減少招聘成本的最有效方式。一些企業在宣講會,甚至面試上公然表示自己只招985/211,就是因為成本。985/211的學生,難道都優秀嗎?不一定,但是優秀學生的佔比肯定要比其他普通院校的要高,畢竟高考能考高分,這就說明學習能力不是太差。

一般而言,名校學生享有更好的資源和師資,身邊也都是高分考入學校的人,每天接觸的是高質量的比賽、項目、學術探討、更豐富的活動,在這個優秀的環境當中,就算是一個普通人,也會慢慢的被改變,與環境保持一致。在這樣的背景下,選出優秀人才是大概率事件。

要知道好的企業,每年接收的簡歷是上萬份的,HR是沒有精力挨個看簡歷的,就算是隻要985/211的學生,篩選下來,說不定還有幾千個人可以篩選,而這當中的人就已經完全能夠滿足企業的招聘需求,何必再擴大範圍呢?

2.人才培養

企業招聘人,其實也是給自己培養有生力量,培養未來的管理團隊。那麼如何衡量一個人有沒有潛力呢,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就是看學歷。高考考得好,未必是人才,但是高考考得差了,很大概率不算是人才了,因為人的智商其實是沒有什麼太大差別的。有的人總說:學歷差,也有成功的。

學歷很重要,那次互聯網大會的照片,可以看一下,這些互聯網大佬,有哪個是學歷低的呢?劉強東,人大畢業,張一鳴,南開畢業。總體而言,還是學歷高的人,成功的概率更大。

3.學歷價值

有的企業內部是是有各種指標的,本科以上佔比是多少,碩士佔比是多少,985/211佔比是多少,有各種內部考核指標。公司裡高學歷人才的數量多少、含金量高低,也能從側面證明企業的實力。

4.背後資源

進入社會之後,人脈是非常重要的資源。說實話,從985/211出來的學生,就業的單位一般都不是太差。這麼一來,在那些政府部門或者一些行業,肯定會有校友在,有這麼一層關係,以後自然好辦事了。

在之前的一個節目上,有位HR是這麼說的:,“離開招聘會後,只帶走985大學生的簡歷。”學歷歧視,儘管很多人反對,但是很多企業在招聘的時候,依然還是通過學歷篩選人。在校招圈有一條約定俗成的高校鄙視鏈:清北>985>211>普通一本>二本>三本>專科。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1.成本

通過學歷來篩選人,是企業減少招聘成本的最有效方式。一些企業在宣講會,甚至面試上公然表示自己只招985/211,就是因為成本。985/211的學生,難道都優秀嗎?不一定,但是優秀學生的佔比肯定要比其他普通院校的要高,畢竟高考能考高分,這就說明學習能力不是太差。

一般而言,名校學生享有更好的資源和師資,身邊也都是高分考入學校的人,每天接觸的是高質量的比賽、項目、學術探討、更豐富的活動,在這個優秀的環境當中,就算是一個普通人,也會慢慢的被改變,與環境保持一致。在這樣的背景下,選出優秀人才是大概率事件。

要知道好的企業,每年接收的簡歷是上萬份的,HR是沒有精力挨個看簡歷的,就算是隻要985/211的學生,篩選下來,說不定還有幾千個人可以篩選,而這當中的人就已經完全能夠滿足企業的招聘需求,何必再擴大範圍呢?

2.人才培養

企業招聘人,其實也是給自己培養有生力量,培養未來的管理團隊。那麼如何衡量一個人有沒有潛力呢,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就是看學歷。高考考得好,未必是人才,但是高考考得差了,很大概率不算是人才了,因為人的智商其實是沒有什麼太大差別的。有的人總說:學歷差,也有成功的。

學歷很重要,那次互聯網大會的照片,可以看一下,這些互聯網大佬,有哪個是學歷低的呢?劉強東,人大畢業,張一鳴,南開畢業。總體而言,還是學歷高的人,成功的概率更大。

3.學歷價值

有的企業內部是是有各種指標的,本科以上佔比是多少,碩士佔比是多少,985/211佔比是多少,有各種內部考核指標。公司裡高學歷人才的數量多少、含金量高低,也能從側面證明企業的實力。

4.背後資源

進入社會之後,人脈是非常重要的資源。說實話,從985/211出來的學生,就業的單位一般都不是太差。這麼一來,在那些政府部門或者一些行業,肯定會有校友在,有這麼一層關係,以後自然好辦事了。

老鬼归来
2019-05-03

這是“職業供給”與“求職機會公平性”問題。市場化前提之下的人才供給與選擇、被選擇,是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最本質原因。先別來情緒!聽老鬼往下說——

一、中國最不缺大學生,大企業挑985、211畢業學都挑不完

拋開個體差異不談(因為針對單個個體一定會有差異),單單站在概率、比率的角度而言,能夠考上985、211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普遍偏高的!而且這類院校中師資力量、教學水平等等,是其他非985、非211院校無法超越的。

企業用人是講成本的,招聘的整個過程,也是講效率、成本的!站在比例、概率的角度,企業直接從985、211院校招聘,不僅效率高,而且招聘到優秀人才的概率要比其他企業要大。

因為很多大企業需要的人才中,技術、科研、學術等等崗位,是需要高素質的員工的。而985、211院校在相應學科的教學中是有優勢的,且能夠考入985、211院校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能力、領悟能力等等,是經過“高考”這個鬼門關檢驗的!

一方面承認,高學歷、高分並不見得代表高情商、高適應能力,但是站在比例、概率的角度,他們的專業能力、技術能力、學習能力等等方面是更勝一籌的!

另一方面,企業所需要的很多職位,只要招聘到適合本崗位專業知識、良好職業素養的普通員工就可以了!因此,不需要考慮太多的其他因素。

因此,既然是市場化的選擇,大企業為了自己的效率、招聘質量,只從985、211院校招聘,沒什麼不對!

二、市場化競爭機制以及人類社會的發展,決定了沒有絕對的公平

公平永遠是相對的。如果非要去細摳、死摳公平,那就是不講理了。

舉例:企業應該公平,哪個院校的學生都應該給機會?

那你為什麼當年不努力考上985、211?

你們省裡面分配的985、211院校名額少?

那人家和你同在一個省份、城市,人家有考上的、你為什麼沒考上?

.........不能細摳啊!摳著摳著你會發現:這個社會,自己的努力、實力才是正道!

什麼都講公平?怎麼可能呢?

開個玩笑:航空公司的空姐,憑什麼只能身高、長相方面為什麼要設定標準?本來這個工作誰都可以幹啊!

在舉例:如果你是一個茶樓的老闆,你招聘茶藝師時,不考慮茶藝師的長相、身高、形象?你會因為堅持“公平”二字,而不去考慮服務員、茶藝師的各種綜合形象、技能問題?

既然是市場化的用人機制,企業就有企業的選擇自主權。難道你非得和企業計較?非得讓國家出臺什麼法律,要求企業必須用多大比例的非985、211學生。

難道你要求民航局定下制度,不能只用身高、五官等等達到某種要求的空姐?

道理不通啊!市場化就有市場化的殘酷性!

三、市場化,就意味著競爭。競爭中一定有不公平,但是競爭的本質永遠是實力

不要說企業不用985、211院校學生就是不給公平競爭的機會!其實考取大學階段,競爭已經開始了!在那個階段的競爭中,你沒爭過其他人而已!不要割裂的只看大學畢業找工作這個階段!

開一個玩笑:從我們出生開始就註定了不可能完全平等——不能接納這個現實,只會陷入迷茫、無助、外求的思想與思維方式。

中國的歷史發展階段、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衍生出的很多不平衡等等,是客觀存在的。我們還沒到什麼東西都完全公平的程度。

以自身情況為出發點,積累自己的實力,尋找自己的機遇、平臺就好。

四、換個角度:給你公平的機會,你能爭的過他人嗎?

就以招聘為例,中國每年數百萬的畢業生,如果那些大企業把口才敞開了,也讓你參加面試。例如你是學化工的、學數控的、學網絡的,你能夠競爭的過其他畢業生獲得職位嗎?

有些人看到這些問題,又會給自己找一堆理由:

我們學校教學水平差,專業水平肯定不如985、211的;

甚至有人說:我能不能競爭的過別人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們給不給機會!至少機會得給吧!.......

這其實沒什麼意義啊!你的實力才是最根本的!

還有,985、211畢業生中,也是隻有少數比例的學生能夠進入所謂的大企業啊!985、211院校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中,百分之八九十和大家一樣,都流入了人力資源市場,需要自己尋找工作。大家都是在一個環境下競爭的。

內心脆弱、找不到重點的人,還會說:那些用人單位還是偏向於985、211的學生......不要總是死盯著“公平”兩個字好不好?否則老鬼真的無語了。

老鬼只能說:如果你真的有實力、有能力能夠勝任某個工作,可以像個業務人員一樣的上門推銷自己!拿出自己的實力、能力、良好的綜合形象去征服用人單位!

求職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推銷的過程,這與銷售人員的銷售行為本質上沒有任何的差異!銷售人員都可以憑藉自己良好的銷售能力去開發一個個陌生客戶,你如果實力具備,你也可以去“開發”用人單位的!別去想什麼985、211了!誰讓你之前沒有考上985、211呢!


五、落入對外界公平性期盼的思想漩渦,你會失去內驅力的

您或許和老鬼一樣,都是不折不扣的草根。我們在弱小時,別去期盼那些更高層面的快速改變。因為那需要時間、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或者有些問題,很長時間內是無解的!甚至可以說:讓你管理這個國家,你也無法做到短期內實現各個方面的完全公平、合理。這是中國高速發展過程中一個個必須要分階段、分步驟去一點點解決的問題。

計較、辯論那些無解的問題,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意義的問題,是對自己有沒有幫助的問題!

指望外界的改變,那就等著吧!太多人已經被不公平、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搞的失去了動力、滿心的灰色情緒,甚至對社會充滿了失望。這對自己有一分錢的好處嗎?

世界上、中國歷史上,沒有幾個成功、成名的人實在公平的社會環境下取得的成功啊!都是自己玩命幹出來的!

否則,越王勾踐不肯能有忍辱負重十年後的“三千越甲可吞吳”了。

劉邦這個泗水亭的小亭長也不可能打下漢室江山了。

李嘉誠也不可能從一個初到香港的小跑堂的,成為華人商業帝國的奇蹟了。

啥也別說了,自己玩命努力吧!其他的,都是沒用的!


歡迎【關注】老鬼,每天分享職場、銷售、口才、人脈類實戰內容。

越多分享,越多收穫!

点爸进化论
2019-08-23

職場求職招人就和相親市場很像,相親找對象的時候要求有時候可要多多了,有房有車身高不低於多少,什麼學歷什麼職業,家庭情況怎麼樣等等。即使再不合理這個也是別人的自由選擇。

企業招人也是一樣啊,他們要招什麼樣的應屆生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是他們自己的決定,我們也管不著啊。

事實上企業決定招什麼樣的人可比現在相親市場上找對象的標準要理性合理多了。


企業招應屆生來培養,無非幾個關鍵點,找到潛力最好值得培養的學生,找到願意來的人,根據公司的知名度僱主影響力找到兩者最佳的平衡。

如果換你是企業老闆也是同樣的,所以就好理解了,我如果要招最好的人,理論上可以的話我就只招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了,所以有一些最牛的企業就只看最好的學校裡的最好的學生,當然他們給予的薪資也是頂級的。那稍微差一點的企業就會把挑選面再放低一些,比如C9類高校,比如985,211作為校招的對象。如果再差一點的公司就再放低一些要求,如果只是很小的公司開不起薪水的,那就要求只能再降低了。


為什麼要招好學校畢業生,道理也很簡單,你當初學習的時候看周圍學霸也沒怎麼多花什麼力氣成績就好很多,到了職場也是一樣的,畢竟現在大部分工作都不是體力工作了,需要腦子了,所以招好學校畢業的人至少智力努力是有保證的,那招這樣的應屆生培養,是更有大概率更容易培養出來的。

招聘是需要花時間花成本的,所以要花在最值得花的時間上,所以企業校招巡迴往往就是去最和他們契合的一些學校。


其實招985,211的企業也就是各行業排名靠前的企業,好的企業也就這麼點,每年985畢業生本科+研究生其實數量也不少30萬,好的公司的招人數量也沒這麼多,所以即使名牌高校畢業生要找到好的工作也不是特別容易的事。

對於一般學校的畢業生來說,找到適合自己的行業,一點一點踏踏實實往上走才是最關鍵的。


歡迎【關注】點爸進化論,十年人力資源諮詢行業從業經驗,每天分享企業管理/職業發展/人力資源專業相關內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