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秀才第一村:遺經裕後世,百忍傳家風,林家排村掠影
郴州秀才第一村:遺經裕後世,百忍傳家風,林家排村掠影
郴州秀才第一村:遺經裕後世,百忍傳家風,林家排村掠影
郴州秀才第一村:遺經裕後世,百忍傳家風,林家排村掠影
郴州秀才第一村:遺經裕後世,百忍傳家風,林家排村掠影
郴州秀才第一村:遺經裕後世,百忍傳家風,林家排村掠影
郴州秀才第一村:遺經裕後世,百忍傳家風,林家排村掠影
郴州秀才第一村:遺經裕後世,百忍傳家風,林家排村掠影
郴州秀才第一村:遺經裕後世,百忍傳家風,林家排村掠影
郴州秀才第一村:遺經裕後世,百忍傳家風,林家排村掠影
郴州秀才第一村:遺經裕後世,百忍傳家風,林家排村掠影
郴州秀才第一村:遺經裕後世,百忍傳家風,林家排村掠影
郴州秀才第一村:遺經裕後世,百忍傳家風,林家排村掠影
郴州秀才第一村:遺經裕後世,百忍傳家風,林家排村掠影
郴州秀才第一村:遺經裕後世,百忍傳家風,林家排村掠影
郴州秀才第一村:遺經裕後世,百忍傳家風,林家排村掠影
郴州秀才第一村:遺經裕後世,百忍傳家風,林家排村掠影
郴州秀才第一村:遺經裕後世,百忍傳家風,林家排村掠影
郴州秀才第一村:遺經裕後世,百忍傳家風,林家排村掠影
郴州秀才第一村:遺經裕後世,百忍傳家風,林家排村掠影
南國行攝
1/19 林家排,位於宜章縣天塘鎮南陲、莽山北麓餈粑嶺腳下,是一個傳統古村。村莊門樓前有三十餘對旗杆石,足見該村昔日人才之盛。林家排被地方文史專家譽為“郴州秀才第一村”。
2/19 林家排自然村村民不姓林,是張氏後裔。林家排張氏由宜章天塘滿塘村派發。始祖張希升,生於茶陵,祖父張存庵為茶陵刺史,父親張光祖為郡庠生。張希升生於官宦之家,年少奇勇,從戎參戰,授為旗軍。明洪武年間奉調郴州,因征剿建功,榮開參戎。永樂四年(1406),張希升偕三子調防宜章,駐守笆籬堡,巡視莽山。
3/19 因平寇建功,子襲父旗,長子張顯宗居滿塘,開基創業。正所謂“你攜子而成名,公帶孫而垂統”。後張顯宗子孫派分,散居芹菜塘、營下莊、林家排、楊家、走馬丘、牛皮塘、南衝、金花井、富家山、新屋場等處。
4/19 林家排背依沙子坳,“龍脈由餈粑嶺蜿蜒西行”;前有河流自餈粑嶺發源繞村西行,匯入樂水;左前方有巍巍將軍嶺大山為屏障;西北面可遠眺“五峰如指,天馬行空”之神奇馬鞍山、“石筍聳翠”之猴子衝石峰。林家排青山綠水、美景宜人,尚可聽永口廟、金華廟“金華晚鐘”。
5/19 林家排坐向總體佈局是“坐實向虛”“以水為龍”。林家排水九曲八回,入水口、出水口分明,似玉帶環繞村莊。宗祠門樓前有三塘相連;前方田疇有“三桌書案,同桌共硯”、長壽谷“長眉添壽”等景觀。方圓十里田洞,“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豐美”。張氏先輩秉承天人合一的觀念,倡導了寄情山水、亦耕亦讀的家風。
6/19 林家排古村落依坡底佈局,四排四縱,巷道分明,格局有序。房屋雖鮮有豪宅大院,但排列整齊,屋簷飛翹,雕樑畫棟,壁簷彩繪,做工精緻高雅。壁簷彩繪多為梅蘭竹菊,喻示了張氏先人品性高潔,雅情逸緻,處世謙恭,凌霜傲雪,堅韌執守的追求。
7/19 林家排古村落靠背山名為沙子坳,是自南往北走向的一道山樑,南通廣東連州,北往笆籬、宜章、郴州,“距縣九十里,十二里至笆籬城”,是宜章南部邊陲莽山楚粵古道之一。村前是一片開闊的田洞,名為“羅軫洞”。洞中散居林家排、牛皮塘、走馬丘、滿塘謝家、廖家、楊家、苗竹山等村落。沙子坳後側(東側)有另一狹長田洞接壤,該田洞名為“南衝洞”,散居餈粑嶺、五斗排、夜窩山、南衝、新屋上、曾家塘、金花井等村落。
8/19 村落選址依山而建。經沙子坳古道,穿越餈粑嶺進入莽山瑤族鄉緊連另一個田洞,名為“莽山洞”,該田洞是莽山樂水的發源地,散居莽山瑤族鄉的大部分村落。羅軫洞、南衝洞、莽山洞三洞山水相連,姻親相通,墟煙相望,數百年來保持共同的語言、習俗和勤耕、樸實、厚德、文雅的民風。先輩伯錦於沙子坳修建涼亭,與餈粑嶺坳上涼亭三裡相望。林家排人文風一表,在鄉間鄰里口碑極佳。
9/19 “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當今林家排人依然十分重視教育,“把送子女讀書放在第一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林家排自然村共考出大學生70餘名、研究生6名,博士生1名。
10/19 七修《張氏族譜》(20卷)載:第五世朝覲公“例貢生”,生於明宏治十三年(1500),與朝玉、朝堂公三兄弟,“至第六世祖時後公遷居石嶺下謝家”。七世祖至八世祖“均系單傳,彼時零丁孤苦,影子形單”。因而,攜第九世張享聖回遷滿塘祖居地。
11/19 張享聖生於清康熙十五年(1676),成年後頗有作為。康熙四十五年(1707)間,他“由滿塘而遷至別處寮莊,繼由別處寮莊遷居林家排”,後行堪輿“卜吉於林家排之下手,地名朱家衝而居蔫”。成為林家排張氏開基始祖。
12/19 在張享聖之前,林家排乃系“林譚兩姓並村而居”。因時代變遷,林、譚兩姓子孫“業已凋零”,死的死,逃的逃,“宅舍幾成廢墟”。而“寄人籬下”的張享聖子孫逐漸興旺,至雍正年八年,繁衍發展至二百餘戶,六百餘口人。是年,張享聖在原林家住場選址,承續林氏宗祠柱礎,新建張氏覲公宗祠(即後來的祖祠)。覲公宗祠門樓作橫額“覲公宗祠”,享堂有對聯:為繼先祖基業,振百忍家聲。右前側有圍子石。
13/19 乾隆嘉慶年間,十一、十二世祖在村前擴建宗祠,作橫額為“遺經裕後”,以彰家訓。且反覆叮囑後人,要維護宗祠祖業,“永遠不可填塞增加起造”。張享聖祖妣鍾老孺人遺像坐鎮祖祠,默默呵護後嗣,承先啟後。
14/19 門樓及耳房修好後,繼而改修門口道路及水道,“添建水口廟側書房,作育人材,於是人文蔚起,代不乏人”。
15/19 光緒八年(1882)左右,新建“啟承書屋”。民國十一、十二年間,父老倡議:後壠山不準開挖種土只能栽樹木;村前水塘要常常整修;宗族發展應該是“貧民皆有賢嗣”。
16/19 從祠堂選址和建設的淵源可以看出,林家排張氏秉承了為人忠厚,與鄰為善,尊前厚古,不逞強霸道的文明家風。
17/19 建祠後,多數族人由朱家衝移居林家排。尊崇住場異姓開基先賢,沿用林家排村名,一直不作更改。“名稱至今未改,家漸豐裕”。繼而又建造門樓,逐漸人丁發達。
18/19 林家排張氏先人崇尚“依山”“環水”“面屏”的審美理念。
19/19 從古到今,林家排人才輩出、村風蔚然,這與該村張氏祖輩秉承“遺經裕後”“百忍傳家”古訓,傳承崇文尚德的好家風息息相關。【文字收集整理:掃地僧;攝影:方舟;美工:飆飆;聯繫我們請點擊站內私信】
2019-04-23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