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了慈禧貼身太監安德海的山東巡撫丁寶楨,後來如何了?

8 個回答
棍哥观史
2019-06-08

丁寶楨所殺的安德海雖然是慈禧身邊紅極一時的大太監,但他作惡多端,甚至是挑撥慈禧與同治帝的母子關係,深受同治皇帝憎惡,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也是在法度之內、情理之中、密旨之下才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故而並沒受到慈禧的打擊報復,反而還因個人的政績和清廉作風一路高升至四川總督、兵部尚書,最終也是壽終正寢於四川任上,並獲諡“文誠”。

丁寶楨所殺的安德海雖然是慈禧身邊紅極一時的大太監,但他作惡多端,甚至是挑撥慈禧與同治帝的母子關係,深受同治皇帝憎惡,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也是在法度之內、情理之中、密旨之下才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故而並沒受到慈禧的打擊報復,反而還因個人的政績和清廉作風一路高升至四川總督、兵部尚書,最終也是壽終正寢於四川任上,並獲諡“文誠”。

安德海的如日中天與作死行徑

  • 平步青雲

安德海是在“辛酉政變”中脫穎而出的,咸豐皇帝於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駕崩,留下遺命以皇長子載淳為繼承人,以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也就是這個時候,慈禧企圖拉攏恭親王奕訢發動奪權政變。但當時的恭親王奕訢正在北京主持與英法聯軍求和事宜,而慈禧是陪同咸豐居於承德行宮,故而聯絡恭親王成了一個難題,此時慈禧便想到了心腹太監安德海,安德海受命奔赴往來於承德行宮與恭親王府,恭親王得到安德海的密報後,與肅順經過一番博弈後終於在八月初一到達承德行宮。

丁寶楨所殺的安德海雖然是慈禧身邊紅極一時的大太監,但他作惡多端,甚至是挑撥慈禧與同治帝的母子關係,深受同治皇帝憎惡,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也是在法度之內、情理之中、密旨之下才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故而並沒受到慈禧的打擊報復,反而還因個人的政績和清廉作風一路高升至四川總督、兵部尚書,最終也是壽終正寢於四川任上,並獲諡“文誠”。

安德海的如日中天與作死行徑

  • 平步青雲

安德海是在“辛酉政變”中脫穎而出的,咸豐皇帝於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駕崩,留下遺命以皇長子載淳為繼承人,以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也就是這個時候,慈禧企圖拉攏恭親王奕訢發動奪權政變。但當時的恭親王奕訢正在北京主持與英法聯軍求和事宜,而慈禧是陪同咸豐居於承德行宮,故而聯絡恭親王成了一個難題,此時慈禧便想到了心腹太監安德海,安德海受命奔赴往來於承德行宮與恭親王府,恭親王得到安德海的密報後,與肅順經過一番博弈後終於在八月初一到達承德行宮。

後來安德海在兩宮皇太后奪權進程中謀劃精密且得當,成為“辛酉政變”成功的關鍵人物,這場政變奪去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安德海也因此獲得了總管大太監的身份,成為太后身邊的紅人。安德海雖是太監,但卻真有一些手段和本事,隨後慈禧意圖獨大,安德海於是謀劃策動御史彈劾奕訢,幫助慈禧以“雖無實據,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了奕訢的議政王身份以及手中的公務實權。而後在安德海恩威並施的建議下,慈禧下令讓僅僅被削權一個月的奕訢“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無庸複議政名目”。這樣一來,慈禧不僅可以利用奕訢理事,又除去了其位高權重的威脅,可謂是一箭雙鵰。這一系列的權力鬥爭中,安德海就成為慈禧離不開的左膀右臂,成為慈禧太后身邊備受寵信的大紅人。

丁寶楨所殺的安德海雖然是慈禧身邊紅極一時的大太監,但他作惡多端,甚至是挑撥慈禧與同治帝的母子關係,深受同治皇帝憎惡,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也是在法度之內、情理之中、密旨之下才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故而並沒受到慈禧的打擊報復,反而還因個人的政績和清廉作風一路高升至四川總督、兵部尚書,最終也是壽終正寢於四川任上,並獲諡“文誠”。

安德海的如日中天與作死行徑

  • 平步青雲

安德海是在“辛酉政變”中脫穎而出的,咸豐皇帝於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駕崩,留下遺命以皇長子載淳為繼承人,以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也就是這個時候,慈禧企圖拉攏恭親王奕訢發動奪權政變。但當時的恭親王奕訢正在北京主持與英法聯軍求和事宜,而慈禧是陪同咸豐居於承德行宮,故而聯絡恭親王成了一個難題,此時慈禧便想到了心腹太監安德海,安德海受命奔赴往來於承德行宮與恭親王府,恭親王得到安德海的密報後,與肅順經過一番博弈後終於在八月初一到達承德行宮。

後來安德海在兩宮皇太后奪權進程中謀劃精密且得當,成為“辛酉政變”成功的關鍵人物,這場政變奪去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安德海也因此獲得了總管大太監的身份,成為太后身邊的紅人。安德海雖是太監,但卻真有一些手段和本事,隨後慈禧意圖獨大,安德海於是謀劃策動御史彈劾奕訢,幫助慈禧以“雖無實據,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了奕訢的議政王身份以及手中的公務實權。而後在安德海恩威並施的建議下,慈禧下令讓僅僅被削權一個月的奕訢“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無庸複議政名目”。這樣一來,慈禧不僅可以利用奕訢理事,又除去了其位高權重的威脅,可謂是一箭雙鵰。這一系列的權力鬥爭中,安德海就成為慈禧離不開的左膀右臂,成為慈禧太后身邊備受寵信的大紅人。

  • 不作死就不會死

也正是慈禧的日漸恩寵,安德海逐漸變得恃寵而驕。從十歲入宮的內庭小太監,到大清王朝掌控者身旁的心腹,這樣的升遷難免會讓人失去理智。雖然安德海只是六品藍翎太監,卻目中無人,連皇帝和恭親王都不放在眼裡,更是視恭親王為自己操控於掌中之人,就更不用說朝中其他大臣了。安德海得勢以後唯恐天下不亂,到處搬弄是非,挑撥同治帝與慈禧的母子關係,導致小皇帝經常受到慈禧訓斥,皇帝雖小,但並非不明事理,安德海無視皇帝,越權亂政的行為被小皇帝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丁寶楨所殺的安德海雖然是慈禧身邊紅極一時的大太監,但他作惡多端,甚至是挑撥慈禧與同治帝的母子關係,深受同治皇帝憎惡,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也是在法度之內、情理之中、密旨之下才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故而並沒受到慈禧的打擊報復,反而還因個人的政績和清廉作風一路高升至四川總督、兵部尚書,最終也是壽終正寢於四川任上,並獲諡“文誠”。

安德海的如日中天與作死行徑

  • 平步青雲

安德海是在“辛酉政變”中脫穎而出的,咸豐皇帝於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駕崩,留下遺命以皇長子載淳為繼承人,以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也就是這個時候,慈禧企圖拉攏恭親王奕訢發動奪權政變。但當時的恭親王奕訢正在北京主持與英法聯軍求和事宜,而慈禧是陪同咸豐居於承德行宮,故而聯絡恭親王成了一個難題,此時慈禧便想到了心腹太監安德海,安德海受命奔赴往來於承德行宮與恭親王府,恭親王得到安德海的密報後,與肅順經過一番博弈後終於在八月初一到達承德行宮。

後來安德海在兩宮皇太后奪權進程中謀劃精密且得當,成為“辛酉政變”成功的關鍵人物,這場政變奪去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安德海也因此獲得了總管大太監的身份,成為太后身邊的紅人。安德海雖是太監,但卻真有一些手段和本事,隨後慈禧意圖獨大,安德海於是謀劃策動御史彈劾奕訢,幫助慈禧以“雖無實據,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了奕訢的議政王身份以及手中的公務實權。而後在安德海恩威並施的建議下,慈禧下令讓僅僅被削權一個月的奕訢“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無庸複議政名目”。這樣一來,慈禧不僅可以利用奕訢理事,又除去了其位高權重的威脅,可謂是一箭雙鵰。這一系列的權力鬥爭中,安德海就成為慈禧離不開的左膀右臂,成為慈禧太后身邊備受寵信的大紅人。

  • 不作死就不會死

也正是慈禧的日漸恩寵,安德海逐漸變得恃寵而驕。從十歲入宮的內庭小太監,到大清王朝掌控者身旁的心腹,這樣的升遷難免會讓人失去理智。雖然安德海只是六品藍翎太監,卻目中無人,連皇帝和恭親王都不放在眼裡,更是視恭親王為自己操控於掌中之人,就更不用說朝中其他大臣了。安德海得勢以後唯恐天下不亂,到處搬弄是非,挑撥同治帝與慈禧的母子關係,導致小皇帝經常受到慈禧訓斥,皇帝雖小,但並非不明事理,安德海無視皇帝,越權亂政的行為被小皇帝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同治八年,安德海也許是久居深宮心中苦悶,於是想學先乾隆皇帝出宮巡遊,當然這一遭遊玩下來想必也能收斂不少錢財,於是藉口籌備同治皇帝大婚典禮,再三向慈禧太后請纓去往江南置辦龍袍等皇家婚禮器物,在得到慈禧太后許可後,安德海也沒有任何報備、通告,直接帶領著一班隨從,洋洋灑灑地出京了,這一出京便成了他的末日!

丁寶楨為國除害

安德海出京雖是慈禧點頭的“欽差”,但由於匆忙出行,沒有任何公文通告在手,且一路聲勢浩大張揚無比,途經山東德州時又遇到德州知州趙新這個嚴謹的地方官,趙新得知途經轄區的“欽差”是個太監,開始起了疑心,他之所以起疑是因為:

清朝按例派遣大臣出京,軍機處是要外發公文的,也是告知沿途地方官員要按禮制迎送,而這個太監“欽差”過境時既沒有接到“明降諭旨”,也沒有接到“部文傳知”,這是其一;清朝按例奉命出京的兵員統一由兵部簽發身份憑證,途經地方時不需要掏錢買東西,拿著兵部所發的憑證就能到地方官府免費領取所需物資,這個行為叫“傳牌勘合”,而安德海帶來的僕役皆是下船自行購買物品,這是其二。趙新由於官階卑微,一時間難以分辨這位京城出來的欽差是真是假,於是只好上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所殺的安德海雖然是慈禧身邊紅極一時的大太監,但他作惡多端,甚至是挑撥慈禧與同治帝的母子關係,深受同治皇帝憎惡,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也是在法度之內、情理之中、密旨之下才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故而並沒受到慈禧的打擊報復,反而還因個人的政績和清廉作風一路高升至四川總督、兵部尚書,最終也是壽終正寢於四川任上,並獲諡“文誠”。

安德海的如日中天與作死行徑

  • 平步青雲

安德海是在“辛酉政變”中脫穎而出的,咸豐皇帝於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駕崩,留下遺命以皇長子載淳為繼承人,以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也就是這個時候,慈禧企圖拉攏恭親王奕訢發動奪權政變。但當時的恭親王奕訢正在北京主持與英法聯軍求和事宜,而慈禧是陪同咸豐居於承德行宮,故而聯絡恭親王成了一個難題,此時慈禧便想到了心腹太監安德海,安德海受命奔赴往來於承德行宮與恭親王府,恭親王得到安德海的密報後,與肅順經過一番博弈後終於在八月初一到達承德行宮。

後來安德海在兩宮皇太后奪權進程中謀劃精密且得當,成為“辛酉政變”成功的關鍵人物,這場政變奪去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安德海也因此獲得了總管大太監的身份,成為太后身邊的紅人。安德海雖是太監,但卻真有一些手段和本事,隨後慈禧意圖獨大,安德海於是謀劃策動御史彈劾奕訢,幫助慈禧以“雖無實據,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了奕訢的議政王身份以及手中的公務實權。而後在安德海恩威並施的建議下,慈禧下令讓僅僅被削權一個月的奕訢“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無庸複議政名目”。這樣一來,慈禧不僅可以利用奕訢理事,又除去了其位高權重的威脅,可謂是一箭雙鵰。這一系列的權力鬥爭中,安德海就成為慈禧離不開的左膀右臂,成為慈禧太后身邊備受寵信的大紅人。

  • 不作死就不會死

也正是慈禧的日漸恩寵,安德海逐漸變得恃寵而驕。從十歲入宮的內庭小太監,到大清王朝掌控者身旁的心腹,這樣的升遷難免會讓人失去理智。雖然安德海只是六品藍翎太監,卻目中無人,連皇帝和恭親王都不放在眼裡,更是視恭親王為自己操控於掌中之人,就更不用說朝中其他大臣了。安德海得勢以後唯恐天下不亂,到處搬弄是非,挑撥同治帝與慈禧的母子關係,導致小皇帝經常受到慈禧訓斥,皇帝雖小,但並非不明事理,安德海無視皇帝,越權亂政的行為被小皇帝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同治八年,安德海也許是久居深宮心中苦悶,於是想學先乾隆皇帝出宮巡遊,當然這一遭遊玩下來想必也能收斂不少錢財,於是藉口籌備同治皇帝大婚典禮,再三向慈禧太后請纓去往江南置辦龍袍等皇家婚禮器物,在得到慈禧太后許可後,安德海也沒有任何報備、通告,直接帶領著一班隨從,洋洋灑灑地出京了,這一出京便成了他的末日!

丁寶楨為國除害

安德海出京雖是慈禧點頭的“欽差”,但由於匆忙出行,沒有任何公文通告在手,且一路聲勢浩大張揚無比,途經山東德州時又遇到德州知州趙新這個嚴謹的地方官,趙新得知途經轄區的“欽差”是個太監,開始起了疑心,他之所以起疑是因為:

清朝按例派遣大臣出京,軍機處是要外發公文的,也是告知沿途地方官員要按禮制迎送,而這個太監“欽差”過境時既沒有接到“明降諭旨”,也沒有接到“部文傳知”,這是其一;清朝按例奉命出京的兵員統一由兵部簽發身份憑證,途經地方時不需要掏錢買東西,拿著兵部所發的憑證就能到地方官府免費領取所需物資,這個行為叫“傳牌勘合”,而安德海帶來的僕役皆是下船自行購買物品,這是其二。趙新由於官階卑微,一時間難以分辨這位京城出來的欽差是真是假,於是只好上報巡撫丁寶楨。

“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欽定宮中現行則例》

其實趙新的擔心並不是沒有依據,由於前車之鑑的明朝衰落之原因有一點就是閹患,因而清朝對太監這個群體管理比較嚴謹,清朝開國之初,順治帝就頒佈上諭對太監嚴格管理,其中第一條就是“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安德海出京城就憑著一張臉,並未知會任何中央機構和地方衙門,這是是藐視祖制的做法,趙新的上報其實是將難題踢給了自己的上司。

丁寶楨所殺的安德海雖然是慈禧身邊紅極一時的大太監,但他作惡多端,甚至是挑撥慈禧與同治帝的母子關係,深受同治皇帝憎惡,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也是在法度之內、情理之中、密旨之下才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故而並沒受到慈禧的打擊報復,反而還因個人的政績和清廉作風一路高升至四川總督、兵部尚書,最終也是壽終正寢於四川任上,並獲諡“文誠”。

安德海的如日中天與作死行徑

  • 平步青雲

安德海是在“辛酉政變”中脫穎而出的,咸豐皇帝於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駕崩,留下遺命以皇長子載淳為繼承人,以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也就是這個時候,慈禧企圖拉攏恭親王奕訢發動奪權政變。但當時的恭親王奕訢正在北京主持與英法聯軍求和事宜,而慈禧是陪同咸豐居於承德行宮,故而聯絡恭親王成了一個難題,此時慈禧便想到了心腹太監安德海,安德海受命奔赴往來於承德行宮與恭親王府,恭親王得到安德海的密報後,與肅順經過一番博弈後終於在八月初一到達承德行宮。

後來安德海在兩宮皇太后奪權進程中謀劃精密且得當,成為“辛酉政變”成功的關鍵人物,這場政變奪去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安德海也因此獲得了總管大太監的身份,成為太后身邊的紅人。安德海雖是太監,但卻真有一些手段和本事,隨後慈禧意圖獨大,安德海於是謀劃策動御史彈劾奕訢,幫助慈禧以“雖無實據,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了奕訢的議政王身份以及手中的公務實權。而後在安德海恩威並施的建議下,慈禧下令讓僅僅被削權一個月的奕訢“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無庸複議政名目”。這樣一來,慈禧不僅可以利用奕訢理事,又除去了其位高權重的威脅,可謂是一箭雙鵰。這一系列的權力鬥爭中,安德海就成為慈禧離不開的左膀右臂,成為慈禧太后身邊備受寵信的大紅人。

  • 不作死就不會死

也正是慈禧的日漸恩寵,安德海逐漸變得恃寵而驕。從十歲入宮的內庭小太監,到大清王朝掌控者身旁的心腹,這樣的升遷難免會讓人失去理智。雖然安德海只是六品藍翎太監,卻目中無人,連皇帝和恭親王都不放在眼裡,更是視恭親王為自己操控於掌中之人,就更不用說朝中其他大臣了。安德海得勢以後唯恐天下不亂,到處搬弄是非,挑撥同治帝與慈禧的母子關係,導致小皇帝經常受到慈禧訓斥,皇帝雖小,但並非不明事理,安德海無視皇帝,越權亂政的行為被小皇帝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同治八年,安德海也許是久居深宮心中苦悶,於是想學先乾隆皇帝出宮巡遊,當然這一遭遊玩下來想必也能收斂不少錢財,於是藉口籌備同治皇帝大婚典禮,再三向慈禧太后請纓去往江南置辦龍袍等皇家婚禮器物,在得到慈禧太后許可後,安德海也沒有任何報備、通告,直接帶領著一班隨從,洋洋灑灑地出京了,這一出京便成了他的末日!

丁寶楨為國除害

安德海出京雖是慈禧點頭的“欽差”,但由於匆忙出行,沒有任何公文通告在手,且一路聲勢浩大張揚無比,途經山東德州時又遇到德州知州趙新這個嚴謹的地方官,趙新得知途經轄區的“欽差”是個太監,開始起了疑心,他之所以起疑是因為:

清朝按例派遣大臣出京,軍機處是要外發公文的,也是告知沿途地方官員要按禮制迎送,而這個太監“欽差”過境時既沒有接到“明降諭旨”,也沒有接到“部文傳知”,這是其一;清朝按例奉命出京的兵員統一由兵部簽發身份憑證,途經地方時不需要掏錢買東西,拿著兵部所發的憑證就能到地方官府免費領取所需物資,這個行為叫“傳牌勘合”,而安德海帶來的僕役皆是下船自行購買物品,這是其二。趙新由於官階卑微,一時間難以分辨這位京城出來的欽差是真是假,於是只好上報巡撫丁寶楨。

“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欽定宮中現行則例》

其實趙新的擔心並不是沒有依據,由於前車之鑑的明朝衰落之原因有一點就是閹患,因而清朝對太監這個群體管理比較嚴謹,清朝開國之初,順治帝就頒佈上諭對太監嚴格管理,其中第一條就是“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安德海出京城就憑著一張臉,並未知會任何中央機構和地方衙門,這是是藐視祖制的做法,趙新的上報其實是將難題踢給了自己的上司。


丁寶楨是出了名的清官實幹家,據說他早就對安德海於宮中狗仗人勢的行為多有唾罵,在接到趙新上報後,便想抓住了為國出害的機會,於是立擬密摺呈與朝廷,揭發安德海“震駭地方”的不法行徑。為官多年的丁寶楨自然也懂得官場的規則,他在奏摺中不忘為自己辯解“不得不截拿審辦,以昭慎重”的理由,當然這些理由也許就是丁寶楨欲置人於死地的手段,因此在其奏摺中,既合乎大清律法,又正中命脈!

丁寶楨所殺的安德海雖然是慈禧身邊紅極一時的大太監,但他作惡多端,甚至是挑撥慈禧與同治帝的母子關係,深受同治皇帝憎惡,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也是在法度之內、情理之中、密旨之下才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故而並沒受到慈禧的打擊報復,反而還因個人的政績和清廉作風一路高升至四川總督、兵部尚書,最終也是壽終正寢於四川任上,並獲諡“文誠”。

安德海的如日中天與作死行徑

  • 平步青雲

安德海是在“辛酉政變”中脫穎而出的,咸豐皇帝於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駕崩,留下遺命以皇長子載淳為繼承人,以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也就是這個時候,慈禧企圖拉攏恭親王奕訢發動奪權政變。但當時的恭親王奕訢正在北京主持與英法聯軍求和事宜,而慈禧是陪同咸豐居於承德行宮,故而聯絡恭親王成了一個難題,此時慈禧便想到了心腹太監安德海,安德海受命奔赴往來於承德行宮與恭親王府,恭親王得到安德海的密報後,與肅順經過一番博弈後終於在八月初一到達承德行宮。

後來安德海在兩宮皇太后奪權進程中謀劃精密且得當,成為“辛酉政變”成功的關鍵人物,這場政變奪去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安德海也因此獲得了總管大太監的身份,成為太后身邊的紅人。安德海雖是太監,但卻真有一些手段和本事,隨後慈禧意圖獨大,安德海於是謀劃策動御史彈劾奕訢,幫助慈禧以“雖無實據,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了奕訢的議政王身份以及手中的公務實權。而後在安德海恩威並施的建議下,慈禧下令讓僅僅被削權一個月的奕訢“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無庸複議政名目”。這樣一來,慈禧不僅可以利用奕訢理事,又除去了其位高權重的威脅,可謂是一箭雙鵰。這一系列的權力鬥爭中,安德海就成為慈禧離不開的左膀右臂,成為慈禧太后身邊備受寵信的大紅人。

  • 不作死就不會死

也正是慈禧的日漸恩寵,安德海逐漸變得恃寵而驕。從十歲入宮的內庭小太監,到大清王朝掌控者身旁的心腹,這樣的升遷難免會讓人失去理智。雖然安德海只是六品藍翎太監,卻目中無人,連皇帝和恭親王都不放在眼裡,更是視恭親王為自己操控於掌中之人,就更不用說朝中其他大臣了。安德海得勢以後唯恐天下不亂,到處搬弄是非,挑撥同治帝與慈禧的母子關係,導致小皇帝經常受到慈禧訓斥,皇帝雖小,但並非不明事理,安德海無視皇帝,越權亂政的行為被小皇帝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同治八年,安德海也許是久居深宮心中苦悶,於是想學先乾隆皇帝出宮巡遊,當然這一遭遊玩下來想必也能收斂不少錢財,於是藉口籌備同治皇帝大婚典禮,再三向慈禧太后請纓去往江南置辦龍袍等皇家婚禮器物,在得到慈禧太后許可後,安德海也沒有任何報備、通告,直接帶領著一班隨從,洋洋灑灑地出京了,這一出京便成了他的末日!

丁寶楨為國除害

安德海出京雖是慈禧點頭的“欽差”,但由於匆忙出行,沒有任何公文通告在手,且一路聲勢浩大張揚無比,途經山東德州時又遇到德州知州趙新這個嚴謹的地方官,趙新得知途經轄區的“欽差”是個太監,開始起了疑心,他之所以起疑是因為:

清朝按例派遣大臣出京,軍機處是要外發公文的,也是告知沿途地方官員要按禮制迎送,而這個太監“欽差”過境時既沒有接到“明降諭旨”,也沒有接到“部文傳知”,這是其一;清朝按例奉命出京的兵員統一由兵部簽發身份憑證,途經地方時不需要掏錢買東西,拿著兵部所發的憑證就能到地方官府免費領取所需物資,這個行為叫“傳牌勘合”,而安德海帶來的僕役皆是下船自行購買物品,這是其二。趙新由於官階卑微,一時間難以分辨這位京城出來的欽差是真是假,於是只好上報巡撫丁寶楨。

“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欽定宮中現行則例》

其實趙新的擔心並不是沒有依據,由於前車之鑑的明朝衰落之原因有一點就是閹患,因而清朝對太監這個群體管理比較嚴謹,清朝開國之初,順治帝就頒佈上諭對太監嚴格管理,其中第一條就是“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安德海出京城就憑著一張臉,並未知會任何中央機構和地方衙門,這是是藐視祖制的做法,趙新的上報其實是將難題踢給了自己的上司。


丁寶楨是出了名的清官實幹家,據說他早就對安德海於宮中狗仗人勢的行為多有唾罵,在接到趙新上報後,便想抓住了為國出害的機會,於是立擬密摺呈與朝廷,揭發安德海“震駭地方”的不法行徑。為官多年的丁寶楨自然也懂得官場的規則,他在奏摺中不忘為自己辯解“不得不截拿審辦,以昭慎重”的理由,當然這些理由也許就是丁寶楨欲置人於死地的手段,因此在其奏摺中,既合乎大清律法,又正中命脈!

  • 丁寶楨密摺

一、清朝自順治帝上諭開始,不準宦官與外人交接已有二百餘年,“亦未有差派太監赴各省之事況”。這是在給慈禧施加壓力,老祖宗定下的規矩,如果你慈禧出面保安德海,那就是你破壞了祖制。

二、“龍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織造謹制,不用太監遠涉糜費,且皇太后、皇上崇尚節儉,斷不須太監出外採辦,即使實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這與第一條類似,將慈禧的高帽子戴上,讓你難以摘下,再來說安德海出京沒有任何文書通告,給慈禧一個臺階,將罪名引向安德海私自出宮。

三、“太監往返照例應有傳牌勘合,絕不能聽其任意遊興,漫無稽考”。這是安德海具有冒牌欽差的嫌疑,所以被扣留,丁寶楨屬於給自己找理論支持。

四、“龍鳳旗幟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內廷供使的太監,自知禮法,何敢違制妄用”。天高皇帝遠的情況下,丁寶楨給安德海定下了私自佩用御用之物,屬於武逆行為。

五、“出差攜帶女優,尤屬不成體制”。這一點與上述相同,天高皇帝遠,怎麼說都由丁寶楨一張嘴,安德海曾經就有“太監娶妻”的軼事,還得到了慈禧的豐厚賀禮,這一條也許是丁寶楨旁敲側擊的諷刺慈禧對於安德海的寵溺。

丁寶楨所殺的安德海雖然是慈禧身邊紅極一時的大太監,但他作惡多端,甚至是挑撥慈禧與同治帝的母子關係,深受同治皇帝憎惡,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也是在法度之內、情理之中、密旨之下才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故而並沒受到慈禧的打擊報復,反而還因個人的政績和清廉作風一路高升至四川總督、兵部尚書,最終也是壽終正寢於四川任上,並獲諡“文誠”。

安德海的如日中天與作死行徑

  • 平步青雲

安德海是在“辛酉政變”中脫穎而出的,咸豐皇帝於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駕崩,留下遺命以皇長子載淳為繼承人,以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也就是這個時候,慈禧企圖拉攏恭親王奕訢發動奪權政變。但當時的恭親王奕訢正在北京主持與英法聯軍求和事宜,而慈禧是陪同咸豐居於承德行宮,故而聯絡恭親王成了一個難題,此時慈禧便想到了心腹太監安德海,安德海受命奔赴往來於承德行宮與恭親王府,恭親王得到安德海的密報後,與肅順經過一番博弈後終於在八月初一到達承德行宮。

後來安德海在兩宮皇太后奪權進程中謀劃精密且得當,成為“辛酉政變”成功的關鍵人物,這場政變奪去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安德海也因此獲得了總管大太監的身份,成為太后身邊的紅人。安德海雖是太監,但卻真有一些手段和本事,隨後慈禧意圖獨大,安德海於是謀劃策動御史彈劾奕訢,幫助慈禧以“雖無實據,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了奕訢的議政王身份以及手中的公務實權。而後在安德海恩威並施的建議下,慈禧下令讓僅僅被削權一個月的奕訢“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無庸複議政名目”。這樣一來,慈禧不僅可以利用奕訢理事,又除去了其位高權重的威脅,可謂是一箭雙鵰。這一系列的權力鬥爭中,安德海就成為慈禧離不開的左膀右臂,成為慈禧太后身邊備受寵信的大紅人。

  • 不作死就不會死

也正是慈禧的日漸恩寵,安德海逐漸變得恃寵而驕。從十歲入宮的內庭小太監,到大清王朝掌控者身旁的心腹,這樣的升遷難免會讓人失去理智。雖然安德海只是六品藍翎太監,卻目中無人,連皇帝和恭親王都不放在眼裡,更是視恭親王為自己操控於掌中之人,就更不用說朝中其他大臣了。安德海得勢以後唯恐天下不亂,到處搬弄是非,挑撥同治帝與慈禧的母子關係,導致小皇帝經常受到慈禧訓斥,皇帝雖小,但並非不明事理,安德海無視皇帝,越權亂政的行為被小皇帝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同治八年,安德海也許是久居深宮心中苦悶,於是想學先乾隆皇帝出宮巡遊,當然這一遭遊玩下來想必也能收斂不少錢財,於是藉口籌備同治皇帝大婚典禮,再三向慈禧太后請纓去往江南置辦龍袍等皇家婚禮器物,在得到慈禧太后許可後,安德海也沒有任何報備、通告,直接帶領著一班隨從,洋洋灑灑地出京了,這一出京便成了他的末日!

丁寶楨為國除害

安德海出京雖是慈禧點頭的“欽差”,但由於匆忙出行,沒有任何公文通告在手,且一路聲勢浩大張揚無比,途經山東德州時又遇到德州知州趙新這個嚴謹的地方官,趙新得知途經轄區的“欽差”是個太監,開始起了疑心,他之所以起疑是因為:

清朝按例派遣大臣出京,軍機處是要外發公文的,也是告知沿途地方官員要按禮制迎送,而這個太監“欽差”過境時既沒有接到“明降諭旨”,也沒有接到“部文傳知”,這是其一;清朝按例奉命出京的兵員統一由兵部簽發身份憑證,途經地方時不需要掏錢買東西,拿著兵部所發的憑證就能到地方官府免費領取所需物資,這個行為叫“傳牌勘合”,而安德海帶來的僕役皆是下船自行購買物品,這是其二。趙新由於官階卑微,一時間難以分辨這位京城出來的欽差是真是假,於是只好上報巡撫丁寶楨。

“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欽定宮中現行則例》

其實趙新的擔心並不是沒有依據,由於前車之鑑的明朝衰落之原因有一點就是閹患,因而清朝對太監這個群體管理比較嚴謹,清朝開國之初,順治帝就頒佈上諭對太監嚴格管理,其中第一條就是“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安德海出京城就憑著一張臉,並未知會任何中央機構和地方衙門,這是是藐視祖制的做法,趙新的上報其實是將難題踢給了自己的上司。


丁寶楨是出了名的清官實幹家,據說他早就對安德海於宮中狗仗人勢的行為多有唾罵,在接到趙新上報後,便想抓住了為國出害的機會,於是立擬密摺呈與朝廷,揭發安德海“震駭地方”的不法行徑。為官多年的丁寶楨自然也懂得官場的規則,他在奏摺中不忘為自己辯解“不得不截拿審辦,以昭慎重”的理由,當然這些理由也許就是丁寶楨欲置人於死地的手段,因此在其奏摺中,既合乎大清律法,又正中命脈!

  • 丁寶楨密摺

一、清朝自順治帝上諭開始,不準宦官與外人交接已有二百餘年,“亦未有差派太監赴各省之事況”。這是在給慈禧施加壓力,老祖宗定下的規矩,如果你慈禧出面保安德海,那就是你破壞了祖制。

二、“龍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織造謹制,不用太監遠涉糜費,且皇太后、皇上崇尚節儉,斷不須太監出外採辦,即使實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這與第一條類似,將慈禧的高帽子戴上,讓你難以摘下,再來說安德海出京沒有任何文書通告,給慈禧一個臺階,將罪名引向安德海私自出宮。

三、“太監往返照例應有傳牌勘合,絕不能聽其任意遊興,漫無稽考”。這是安德海具有冒牌欽差的嫌疑,所以被扣留,丁寶楨屬於給自己找理論支持。

四、“龍鳳旗幟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內廷供使的太監,自知禮法,何敢違制妄用”。天高皇帝遠的情況下,丁寶楨給安德海定下了私自佩用御用之物,屬於武逆行為。

五、“出差攜帶女優,尤屬不成體制”。這一點與上述相同,天高皇帝遠,怎麼說都由丁寶楨一張嘴,安德海曾經就有“太監娶妻”的軼事,還得到了慈禧的豐厚賀禮,這一條也許是丁寶楨旁敲側擊的諷刺慈禧對於安德海的寵溺。

  • 結案殺賊
“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軍機處密諭

安德海八月二日被泰安知縣何毓福抓獲押往濟南,丁寶楨審訊只是象徵性的審訊一番,等到八月六日時,軍機處寄發的密諭就已到達,這封密諭的內容其實早就在丁寶楨預料之中,因為他的奏摺讓慈禧沒有可以周璇的餘地,是將安德海逼向了不得不死的處境,密諭中不僅要求就地正法,還做了更為周全的安排,即“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這一條具有清廷高層作秀的成分,因為安德海被扣押幾乎是不可能再折回直境的,這只是表達了清廷的“決心”,這與隨後的“捉拿隨行人等一併正法、無需請旨”如出一轍。

在得到軍機處指示後,丁寶楨於八月七日按照旨意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一時間朝野上下大快人心,丁寶楨因此被稱為了“丁青天”。

名臣謝幕

其實殺安德海這件事對於丁寶楨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他在山東任上的光輝政績反倒是引起了朝廷的大肆褒獎。光緒二年,光緒帝接見丁寶楨,親授頭品頂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領四川總督一職。

丁寶楨所殺的安德海雖然是慈禧身邊紅極一時的大太監,但他作惡多端,甚至是挑撥慈禧與同治帝的母子關係,深受同治皇帝憎惡,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也是在法度之內、情理之中、密旨之下才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故而並沒受到慈禧的打擊報復,反而還因個人的政績和清廉作風一路高升至四川總督、兵部尚書,最終也是壽終正寢於四川任上,並獲諡“文誠”。

安德海的如日中天與作死行徑

  • 平步青雲

安德海是在“辛酉政變”中脫穎而出的,咸豐皇帝於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駕崩,留下遺命以皇長子載淳為繼承人,以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也就是這個時候,慈禧企圖拉攏恭親王奕訢發動奪權政變。但當時的恭親王奕訢正在北京主持與英法聯軍求和事宜,而慈禧是陪同咸豐居於承德行宮,故而聯絡恭親王成了一個難題,此時慈禧便想到了心腹太監安德海,安德海受命奔赴往來於承德行宮與恭親王府,恭親王得到安德海的密報後,與肅順經過一番博弈後終於在八月初一到達承德行宮。

後來安德海在兩宮皇太后奪權進程中謀劃精密且得當,成為“辛酉政變”成功的關鍵人物,這場政變奪去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安德海也因此獲得了總管大太監的身份,成為太后身邊的紅人。安德海雖是太監,但卻真有一些手段和本事,隨後慈禧意圖獨大,安德海於是謀劃策動御史彈劾奕訢,幫助慈禧以“雖無實據,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了奕訢的議政王身份以及手中的公務實權。而後在安德海恩威並施的建議下,慈禧下令讓僅僅被削權一個月的奕訢“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無庸複議政名目”。這樣一來,慈禧不僅可以利用奕訢理事,又除去了其位高權重的威脅,可謂是一箭雙鵰。這一系列的權力鬥爭中,安德海就成為慈禧離不開的左膀右臂,成為慈禧太后身邊備受寵信的大紅人。

  • 不作死就不會死

也正是慈禧的日漸恩寵,安德海逐漸變得恃寵而驕。從十歲入宮的內庭小太監,到大清王朝掌控者身旁的心腹,這樣的升遷難免會讓人失去理智。雖然安德海只是六品藍翎太監,卻目中無人,連皇帝和恭親王都不放在眼裡,更是視恭親王為自己操控於掌中之人,就更不用說朝中其他大臣了。安德海得勢以後唯恐天下不亂,到處搬弄是非,挑撥同治帝與慈禧的母子關係,導致小皇帝經常受到慈禧訓斥,皇帝雖小,但並非不明事理,安德海無視皇帝,越權亂政的行為被小皇帝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同治八年,安德海也許是久居深宮心中苦悶,於是想學先乾隆皇帝出宮巡遊,當然這一遭遊玩下來想必也能收斂不少錢財,於是藉口籌備同治皇帝大婚典禮,再三向慈禧太后請纓去往江南置辦龍袍等皇家婚禮器物,在得到慈禧太后許可後,安德海也沒有任何報備、通告,直接帶領著一班隨從,洋洋灑灑地出京了,這一出京便成了他的末日!

丁寶楨為國除害

安德海出京雖是慈禧點頭的“欽差”,但由於匆忙出行,沒有任何公文通告在手,且一路聲勢浩大張揚無比,途經山東德州時又遇到德州知州趙新這個嚴謹的地方官,趙新得知途經轄區的“欽差”是個太監,開始起了疑心,他之所以起疑是因為:

清朝按例派遣大臣出京,軍機處是要外發公文的,也是告知沿途地方官員要按禮制迎送,而這個太監“欽差”過境時既沒有接到“明降諭旨”,也沒有接到“部文傳知”,這是其一;清朝按例奉命出京的兵員統一由兵部簽發身份憑證,途經地方時不需要掏錢買東西,拿著兵部所發的憑證就能到地方官府免費領取所需物資,這個行為叫“傳牌勘合”,而安德海帶來的僕役皆是下船自行購買物品,這是其二。趙新由於官階卑微,一時間難以分辨這位京城出來的欽差是真是假,於是只好上報巡撫丁寶楨。

“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欽定宮中現行則例》

其實趙新的擔心並不是沒有依據,由於前車之鑑的明朝衰落之原因有一點就是閹患,因而清朝對太監這個群體管理比較嚴謹,清朝開國之初,順治帝就頒佈上諭對太監嚴格管理,其中第一條就是“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安德海出京城就憑著一張臉,並未知會任何中央機構和地方衙門,這是是藐視祖制的做法,趙新的上報其實是將難題踢給了自己的上司。


丁寶楨是出了名的清官實幹家,據說他早就對安德海於宮中狗仗人勢的行為多有唾罵,在接到趙新上報後,便想抓住了為國出害的機會,於是立擬密摺呈與朝廷,揭發安德海“震駭地方”的不法行徑。為官多年的丁寶楨自然也懂得官場的規則,他在奏摺中不忘為自己辯解“不得不截拿審辦,以昭慎重”的理由,當然這些理由也許就是丁寶楨欲置人於死地的手段,因此在其奏摺中,既合乎大清律法,又正中命脈!

  • 丁寶楨密摺

一、清朝自順治帝上諭開始,不準宦官與外人交接已有二百餘年,“亦未有差派太監赴各省之事況”。這是在給慈禧施加壓力,老祖宗定下的規矩,如果你慈禧出面保安德海,那就是你破壞了祖制。

二、“龍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織造謹制,不用太監遠涉糜費,且皇太后、皇上崇尚節儉,斷不須太監出外採辦,即使實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這與第一條類似,將慈禧的高帽子戴上,讓你難以摘下,再來說安德海出京沒有任何文書通告,給慈禧一個臺階,將罪名引向安德海私自出宮。

三、“太監往返照例應有傳牌勘合,絕不能聽其任意遊興,漫無稽考”。這是安德海具有冒牌欽差的嫌疑,所以被扣留,丁寶楨屬於給自己找理論支持。

四、“龍鳳旗幟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內廷供使的太監,自知禮法,何敢違制妄用”。天高皇帝遠的情況下,丁寶楨給安德海定下了私自佩用御用之物,屬於武逆行為。

五、“出差攜帶女優,尤屬不成體制”。這一點與上述相同,天高皇帝遠,怎麼說都由丁寶楨一張嘴,安德海曾經就有“太監娶妻”的軼事,還得到了慈禧的豐厚賀禮,這一條也許是丁寶楨旁敲側擊的諷刺慈禧對於安德海的寵溺。

  • 結案殺賊
“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軍機處密諭

安德海八月二日被泰安知縣何毓福抓獲押往濟南,丁寶楨審訊只是象徵性的審訊一番,等到八月六日時,軍機處寄發的密諭就已到達,這封密諭的內容其實早就在丁寶楨預料之中,因為他的奏摺讓慈禧沒有可以周璇的餘地,是將安德海逼向了不得不死的處境,密諭中不僅要求就地正法,還做了更為周全的安排,即“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這一條具有清廷高層作秀的成分,因為安德海被扣押幾乎是不可能再折回直境的,這只是表達了清廷的“決心”,這與隨後的“捉拿隨行人等一併正法、無需請旨”如出一轍。

在得到軍機處指示後,丁寶楨於八月七日按照旨意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一時間朝野上下大快人心,丁寶楨因此被稱為了“丁青天”。

名臣謝幕

其實殺安德海這件事對於丁寶楨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他在山東任上的光輝政績反倒是引起了朝廷的大肆褒獎。光緒二年,光緒帝接見丁寶楨,親授頭品頂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領四川總督一職。

慈禧也並沒有對安德海的死而記恨丁寶楨,當丁寶楨要赴四川上任時,慈禧還特意為丁寶楨寫了一幅《國之寶楨》的字,這是慈禧對於國家棟梁的勉勵和褒獎。丁寶楨當然也不負眾望的幹出一番成績,四川當時是個爛攤子,丁寶楨剛到任履職之時,成都盜匪橫行,治安相當混亂,丁寶楨手段強硬,不到半年時間幾乎把匪徒誅殺乾淨,一時間達到路不拾遺的效果。丁寶楨督川十年之內,體恤民情、整肅吏治、扭轉財政赤字、深受當地民眾愛戴。在其任職期間,編寫《四川鹽法志》,總結四川鹽井生產技術,為四川藥業的推廣做出巨大貢獻。

丁寶楨所殺的安德海雖然是慈禧身邊紅極一時的大太監,但他作惡多端,甚至是挑撥慈禧與同治帝的母子關係,深受同治皇帝憎惡,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也是在法度之內、情理之中、密旨之下才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故而並沒受到慈禧的打擊報復,反而還因個人的政績和清廉作風一路高升至四川總督、兵部尚書,最終也是壽終正寢於四川任上,並獲諡“文誠”。

安德海的如日中天與作死行徑

  • 平步青雲

安德海是在“辛酉政變”中脫穎而出的,咸豐皇帝於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駕崩,留下遺命以皇長子載淳為繼承人,以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也就是這個時候,慈禧企圖拉攏恭親王奕訢發動奪權政變。但當時的恭親王奕訢正在北京主持與英法聯軍求和事宜,而慈禧是陪同咸豐居於承德行宮,故而聯絡恭親王成了一個難題,此時慈禧便想到了心腹太監安德海,安德海受命奔赴往來於承德行宮與恭親王府,恭親王得到安德海的密報後,與肅順經過一番博弈後終於在八月初一到達承德行宮。

後來安德海在兩宮皇太后奪權進程中謀劃精密且得當,成為“辛酉政變”成功的關鍵人物,這場政變奪去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安德海也因此獲得了總管大太監的身份,成為太后身邊的紅人。安德海雖是太監,但卻真有一些手段和本事,隨後慈禧意圖獨大,安德海於是謀劃策動御史彈劾奕訢,幫助慈禧以“雖無實據,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了奕訢的議政王身份以及手中的公務實權。而後在安德海恩威並施的建議下,慈禧下令讓僅僅被削權一個月的奕訢“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無庸複議政名目”。這樣一來,慈禧不僅可以利用奕訢理事,又除去了其位高權重的威脅,可謂是一箭雙鵰。這一系列的權力鬥爭中,安德海就成為慈禧離不開的左膀右臂,成為慈禧太后身邊備受寵信的大紅人。

  • 不作死就不會死

也正是慈禧的日漸恩寵,安德海逐漸變得恃寵而驕。從十歲入宮的內庭小太監,到大清王朝掌控者身旁的心腹,這樣的升遷難免會讓人失去理智。雖然安德海只是六品藍翎太監,卻目中無人,連皇帝和恭親王都不放在眼裡,更是視恭親王為自己操控於掌中之人,就更不用說朝中其他大臣了。安德海得勢以後唯恐天下不亂,到處搬弄是非,挑撥同治帝與慈禧的母子關係,導致小皇帝經常受到慈禧訓斥,皇帝雖小,但並非不明事理,安德海無視皇帝,越權亂政的行為被小皇帝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同治八年,安德海也許是久居深宮心中苦悶,於是想學先乾隆皇帝出宮巡遊,當然這一遭遊玩下來想必也能收斂不少錢財,於是藉口籌備同治皇帝大婚典禮,再三向慈禧太后請纓去往江南置辦龍袍等皇家婚禮器物,在得到慈禧太后許可後,安德海也沒有任何報備、通告,直接帶領著一班隨從,洋洋灑灑地出京了,這一出京便成了他的末日!

丁寶楨為國除害

安德海出京雖是慈禧點頭的“欽差”,但由於匆忙出行,沒有任何公文通告在手,且一路聲勢浩大張揚無比,途經山東德州時又遇到德州知州趙新這個嚴謹的地方官,趙新得知途經轄區的“欽差”是個太監,開始起了疑心,他之所以起疑是因為:

清朝按例派遣大臣出京,軍機處是要外發公文的,也是告知沿途地方官員要按禮制迎送,而這個太監“欽差”過境時既沒有接到“明降諭旨”,也沒有接到“部文傳知”,這是其一;清朝按例奉命出京的兵員統一由兵部簽發身份憑證,途經地方時不需要掏錢買東西,拿著兵部所發的憑證就能到地方官府免費領取所需物資,這個行為叫“傳牌勘合”,而安德海帶來的僕役皆是下船自行購買物品,這是其二。趙新由於官階卑微,一時間難以分辨這位京城出來的欽差是真是假,於是只好上報巡撫丁寶楨。

“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欽定宮中現行則例》

其實趙新的擔心並不是沒有依據,由於前車之鑑的明朝衰落之原因有一點就是閹患,因而清朝對太監這個群體管理比較嚴謹,清朝開國之初,順治帝就頒佈上諭對太監嚴格管理,其中第一條就是“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安德海出京城就憑著一張臉,並未知會任何中央機構和地方衙門,這是是藐視祖制的做法,趙新的上報其實是將難題踢給了自己的上司。


丁寶楨是出了名的清官實幹家,據說他早就對安德海於宮中狗仗人勢的行為多有唾罵,在接到趙新上報後,便想抓住了為國出害的機會,於是立擬密摺呈與朝廷,揭發安德海“震駭地方”的不法行徑。為官多年的丁寶楨自然也懂得官場的規則,他在奏摺中不忘為自己辯解“不得不截拿審辦,以昭慎重”的理由,當然這些理由也許就是丁寶楨欲置人於死地的手段,因此在其奏摺中,既合乎大清律法,又正中命脈!

  • 丁寶楨密摺

一、清朝自順治帝上諭開始,不準宦官與外人交接已有二百餘年,“亦未有差派太監赴各省之事況”。這是在給慈禧施加壓力,老祖宗定下的規矩,如果你慈禧出面保安德海,那就是你破壞了祖制。

二、“龍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織造謹制,不用太監遠涉糜費,且皇太后、皇上崇尚節儉,斷不須太監出外採辦,即使實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這與第一條類似,將慈禧的高帽子戴上,讓你難以摘下,再來說安德海出京沒有任何文書通告,給慈禧一個臺階,將罪名引向安德海私自出宮。

三、“太監往返照例應有傳牌勘合,絕不能聽其任意遊興,漫無稽考”。這是安德海具有冒牌欽差的嫌疑,所以被扣留,丁寶楨屬於給自己找理論支持。

四、“龍鳳旗幟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內廷供使的太監,自知禮法,何敢違制妄用”。天高皇帝遠的情況下,丁寶楨給安德海定下了私自佩用御用之物,屬於武逆行為。

五、“出差攜帶女優,尤屬不成體制”。這一點與上述相同,天高皇帝遠,怎麼說都由丁寶楨一張嘴,安德海曾經就有“太監娶妻”的軼事,還得到了慈禧的豐厚賀禮,這一條也許是丁寶楨旁敲側擊的諷刺慈禧對於安德海的寵溺。

  • 結案殺賊
“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軍機處密諭

安德海八月二日被泰安知縣何毓福抓獲押往濟南,丁寶楨審訊只是象徵性的審訊一番,等到八月六日時,軍機處寄發的密諭就已到達,這封密諭的內容其實早就在丁寶楨預料之中,因為他的奏摺讓慈禧沒有可以周璇的餘地,是將安德海逼向了不得不死的處境,密諭中不僅要求就地正法,還做了更為周全的安排,即“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這一條具有清廷高層作秀的成分,因為安德海被扣押幾乎是不可能再折回直境的,這只是表達了清廷的“決心”,這與隨後的“捉拿隨行人等一併正法、無需請旨”如出一轍。

在得到軍機處指示後,丁寶楨於八月七日按照旨意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一時間朝野上下大快人心,丁寶楨因此被稱為了“丁青天”。

名臣謝幕

其實殺安德海這件事對於丁寶楨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他在山東任上的光輝政績反倒是引起了朝廷的大肆褒獎。光緒二年,光緒帝接見丁寶楨,親授頭品頂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領四川總督一職。

慈禧也並沒有對安德海的死而記恨丁寶楨,當丁寶楨要赴四川上任時,慈禧還特意為丁寶楨寫了一幅《國之寶楨》的字,這是慈禧對於國家棟梁的勉勵和褒獎。丁寶楨當然也不負眾望的幹出一番成績,四川當時是個爛攤子,丁寶楨剛到任履職之時,成都盜匪橫行,治安相當混亂,丁寶楨手段強硬,不到半年時間幾乎把匪徒誅殺乾淨,一時間達到路不拾遺的效果。丁寶楨督川十年之內,體恤民情、整肅吏治、扭轉財政赤字、深受當地民眾愛戴。在其任職期間,編寫《四川鹽法志》,總結四川鹽井生產技術,為四川藥業的推廣做出巨大貢獻。

“準葬山東,予山東、四川、貴州建祠。”——《清史稿》

光緒十二年,時年66歲的丁寶楨在四川去世。一生為官清廉的他將俸祿多用於救濟百姓,故而在去世之時還得依靠隨從籌錢辦理喪事。由於丁寶楨造福山東百姓數載,因此死後受到山東父老的聯名奏請,要求朝廷將他的靈柩運回山東安葬,朝廷應允了百姓之請,並追贈其太子太保,諡號“文誠”,待靈柩到達濟南時,士紳百姓“郊野祭弔,軍民悼哭”。

丁寶楨所殺的安德海雖然是慈禧身邊紅極一時的大太監,但他作惡多端,甚至是挑撥慈禧與同治帝的母子關係,深受同治皇帝憎惡,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也是在法度之內、情理之中、密旨之下才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故而並沒受到慈禧的打擊報復,反而還因個人的政績和清廉作風一路高升至四川總督、兵部尚書,最終也是壽終正寢於四川任上,並獲諡“文誠”。

安德海的如日中天與作死行徑

  • 平步青雲

安德海是在“辛酉政變”中脫穎而出的,咸豐皇帝於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駕崩,留下遺命以皇長子載淳為繼承人,以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也就是這個時候,慈禧企圖拉攏恭親王奕訢發動奪權政變。但當時的恭親王奕訢正在北京主持與英法聯軍求和事宜,而慈禧是陪同咸豐居於承德行宮,故而聯絡恭親王成了一個難題,此時慈禧便想到了心腹太監安德海,安德海受命奔赴往來於承德行宮與恭親王府,恭親王得到安德海的密報後,與肅順經過一番博弈後終於在八月初一到達承德行宮。

後來安德海在兩宮皇太后奪權進程中謀劃精密且得當,成為“辛酉政變”成功的關鍵人物,這場政變奪去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安德海也因此獲得了總管大太監的身份,成為太后身邊的紅人。安德海雖是太監,但卻真有一些手段和本事,隨後慈禧意圖獨大,安德海於是謀劃策動御史彈劾奕訢,幫助慈禧以“雖無實據,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了奕訢的議政王身份以及手中的公務實權。而後在安德海恩威並施的建議下,慈禧下令讓僅僅被削權一個月的奕訢“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無庸複議政名目”。這樣一來,慈禧不僅可以利用奕訢理事,又除去了其位高權重的威脅,可謂是一箭雙鵰。這一系列的權力鬥爭中,安德海就成為慈禧離不開的左膀右臂,成為慈禧太后身邊備受寵信的大紅人。

  • 不作死就不會死

也正是慈禧的日漸恩寵,安德海逐漸變得恃寵而驕。從十歲入宮的內庭小太監,到大清王朝掌控者身旁的心腹,這樣的升遷難免會讓人失去理智。雖然安德海只是六品藍翎太監,卻目中無人,連皇帝和恭親王都不放在眼裡,更是視恭親王為自己操控於掌中之人,就更不用說朝中其他大臣了。安德海得勢以後唯恐天下不亂,到處搬弄是非,挑撥同治帝與慈禧的母子關係,導致小皇帝經常受到慈禧訓斥,皇帝雖小,但並非不明事理,安德海無視皇帝,越權亂政的行為被小皇帝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同治八年,安德海也許是久居深宮心中苦悶,於是想學先乾隆皇帝出宮巡遊,當然這一遭遊玩下來想必也能收斂不少錢財,於是藉口籌備同治皇帝大婚典禮,再三向慈禧太后請纓去往江南置辦龍袍等皇家婚禮器物,在得到慈禧太后許可後,安德海也沒有任何報備、通告,直接帶領著一班隨從,洋洋灑灑地出京了,這一出京便成了他的末日!

丁寶楨為國除害

安德海出京雖是慈禧點頭的“欽差”,但由於匆忙出行,沒有任何公文通告在手,且一路聲勢浩大張揚無比,途經山東德州時又遇到德州知州趙新這個嚴謹的地方官,趙新得知途經轄區的“欽差”是個太監,開始起了疑心,他之所以起疑是因為:

清朝按例派遣大臣出京,軍機處是要外發公文的,也是告知沿途地方官員要按禮制迎送,而這個太監“欽差”過境時既沒有接到“明降諭旨”,也沒有接到“部文傳知”,這是其一;清朝按例奉命出京的兵員統一由兵部簽發身份憑證,途經地方時不需要掏錢買東西,拿著兵部所發的憑證就能到地方官府免費領取所需物資,這個行為叫“傳牌勘合”,而安德海帶來的僕役皆是下船自行購買物品,這是其二。趙新由於官階卑微,一時間難以分辨這位京城出來的欽差是真是假,於是只好上報巡撫丁寶楨。

“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欽定宮中現行則例》

其實趙新的擔心並不是沒有依據,由於前車之鑑的明朝衰落之原因有一點就是閹患,因而清朝對太監這個群體管理比較嚴謹,清朝開國之初,順治帝就頒佈上諭對太監嚴格管理,其中第一條就是“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安德海出京城就憑著一張臉,並未知會任何中央機構和地方衙門,這是是藐視祖制的做法,趙新的上報其實是將難題踢給了自己的上司。


丁寶楨是出了名的清官實幹家,據說他早就對安德海於宮中狗仗人勢的行為多有唾罵,在接到趙新上報後,便想抓住了為國出害的機會,於是立擬密摺呈與朝廷,揭發安德海“震駭地方”的不法行徑。為官多年的丁寶楨自然也懂得官場的規則,他在奏摺中不忘為自己辯解“不得不截拿審辦,以昭慎重”的理由,當然這些理由也許就是丁寶楨欲置人於死地的手段,因此在其奏摺中,既合乎大清律法,又正中命脈!

  • 丁寶楨密摺

一、清朝自順治帝上諭開始,不準宦官與外人交接已有二百餘年,“亦未有差派太監赴各省之事況”。這是在給慈禧施加壓力,老祖宗定下的規矩,如果你慈禧出面保安德海,那就是你破壞了祖制。

二、“龍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織造謹制,不用太監遠涉糜費,且皇太后、皇上崇尚節儉,斷不須太監出外採辦,即使實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這與第一條類似,將慈禧的高帽子戴上,讓你難以摘下,再來說安德海出京沒有任何文書通告,給慈禧一個臺階,將罪名引向安德海私自出宮。

三、“太監往返照例應有傳牌勘合,絕不能聽其任意遊興,漫無稽考”。這是安德海具有冒牌欽差的嫌疑,所以被扣留,丁寶楨屬於給自己找理論支持。

四、“龍鳳旗幟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內廷供使的太監,自知禮法,何敢違制妄用”。天高皇帝遠的情況下,丁寶楨給安德海定下了私自佩用御用之物,屬於武逆行為。

五、“出差攜帶女優,尤屬不成體制”。這一點與上述相同,天高皇帝遠,怎麼說都由丁寶楨一張嘴,安德海曾經就有“太監娶妻”的軼事,還得到了慈禧的豐厚賀禮,這一條也許是丁寶楨旁敲側擊的諷刺慈禧對於安德海的寵溺。

  • 結案殺賊
“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軍機處密諭

安德海八月二日被泰安知縣何毓福抓獲押往濟南,丁寶楨審訊只是象徵性的審訊一番,等到八月六日時,軍機處寄發的密諭就已到達,這封密諭的內容其實早就在丁寶楨預料之中,因為他的奏摺讓慈禧沒有可以周璇的餘地,是將安德海逼向了不得不死的處境,密諭中不僅要求就地正法,還做了更為周全的安排,即“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這一條具有清廷高層作秀的成分,因為安德海被扣押幾乎是不可能再折回直境的,這只是表達了清廷的“決心”,這與隨後的“捉拿隨行人等一併正法、無需請旨”如出一轍。

在得到軍機處指示後,丁寶楨於八月七日按照旨意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一時間朝野上下大快人心,丁寶楨因此被稱為了“丁青天”。

名臣謝幕

其實殺安德海這件事對於丁寶楨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他在山東任上的光輝政績反倒是引起了朝廷的大肆褒獎。光緒二年,光緒帝接見丁寶楨,親授頭品頂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領四川總督一職。

慈禧也並沒有對安德海的死而記恨丁寶楨,當丁寶楨要赴四川上任時,慈禧還特意為丁寶楨寫了一幅《國之寶楨》的字,這是慈禧對於國家棟梁的勉勵和褒獎。丁寶楨當然也不負眾望的幹出一番成績,四川當時是個爛攤子,丁寶楨剛到任履職之時,成都盜匪橫行,治安相當混亂,丁寶楨手段強硬,不到半年時間幾乎把匪徒誅殺乾淨,一時間達到路不拾遺的效果。丁寶楨督川十年之內,體恤民情、整肅吏治、扭轉財政赤字、深受當地民眾愛戴。在其任職期間,編寫《四川鹽法志》,總結四川鹽井生產技術,為四川藥業的推廣做出巨大貢獻。

“準葬山東,予山東、四川、貴州建祠。”——《清史稿》

光緒十二年,時年66歲的丁寶楨在四川去世。一生為官清廉的他將俸祿多用於救濟百姓,故而在去世之時還得依靠隨從籌錢辦理喪事。由於丁寶楨造福山東百姓數載,因此死後受到山東父老的聯名奏請,要求朝廷將他的靈柩運回山東安葬,朝廷應允了百姓之請,並追贈其太子太保,諡號“文誠”,待靈柩到達濟南時,士紳百姓“郊野祭弔,軍民悼哭”。

綜上,丁寶楨身為山東巡撫之時,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之下,終結了無法無天的安德海,他的所作所為都是在法度之中,也符合朝野上下的心聲,而其光輝的政績和清廉的品格也是其得以保全並加以升遷的資本,清朝廷對待丁寶楨這位封疆大吏還是較為公正的,殺掉慈禧貼身太監,並未給丁寶楨帶來麻煩,反而使其青史留名,贏得“丁青天”的稱呼!

日慕乡关
2019-06-05

丁寶楨是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晚清名臣,他33歲考中進士,此後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嶽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等職務,丁寶楨為官清廉,敢作敢為,任職山東期間,先後創辦山東機器局,尚志書院、山東首家官書局等,轉任四川后,又改革鹽政、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深得民心,在晚清大變局中,可謂獨樹一幟的官場奇葩。

丁寶楨是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晚清名臣,他33歲考中進士,此後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嶽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等職務,丁寶楨為官清廉,敢作敢為,任職山東期間,先後創辦山東機器局,尚志書院、山東首家官書局等,轉任四川后,又改革鹽政、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深得民心,在晚清大變局中,可謂獨樹一幟的官場奇葩。

但一說起丁寶楨,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卻是他誅殺慈禧寵臣安德海一事。

安德海是直隸南皮人,名臣張之洞的老鄉,他九歲入宮,因為聰明伶俐,很快就得到了咸豐帝和慈禧的賞識,咸豐皇帝死後,安德海忙裡忙外,在慈禧慈安兩位太后和留守京師的恭親王奕訢之間牽線搭橋,成功發動“辛酉政變”,處死了肅順等輔政大臣,也正因此,安德海一飛沖天,成為慈禧身邊最後崇信的太監。

同治七年冬天,安德海在北京最大的酒樓前門外天福堂大酒樓張燈結綵,大擺酒宴,正式娶徽班唱旦角的年方19歲的美人、藝名九歲紅的馬賽花為妻。慈禧也十分給面子,不僅賞賜了1000兩白銀,還額外賜予綢緞一百匹,太監娶妻,一時轟動京師,成為北京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丁寶楨是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晚清名臣,他33歲考中進士,此後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嶽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等職務,丁寶楨為官清廉,敢作敢為,任職山東期間,先後創辦山東機器局,尚志書院、山東首家官書局等,轉任四川后,又改革鹽政、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深得民心,在晚清大變局中,可謂獨樹一幟的官場奇葩。

但一說起丁寶楨,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卻是他誅殺慈禧寵臣安德海一事。

安德海是直隸南皮人,名臣張之洞的老鄉,他九歲入宮,因為聰明伶俐,很快就得到了咸豐帝和慈禧的賞識,咸豐皇帝死後,安德海忙裡忙外,在慈禧慈安兩位太后和留守京師的恭親王奕訢之間牽線搭橋,成功發動“辛酉政變”,處死了肅順等輔政大臣,也正因此,安德海一飛沖天,成為慈禧身邊最後崇信的太監。

同治七年冬天,安德海在北京最大的酒樓前門外天福堂大酒樓張燈結綵,大擺酒宴,正式娶徽班唱旦角的年方19歲的美人、藝名九歲紅的馬賽花為妻。慈禧也十分給面子,不僅賞賜了1000兩白銀,還額外賜予綢緞一百匹,太監娶妻,一時轟動京師,成為北京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如果僅僅是生活高調,以安德海的江湖地位,只要慈禧不降罪,沒人敢把他怎麼樣,關鍵是,他太得意忘形,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

首先是慈安太后

作為正宮皇太后,慈安身份地位還在慈禧之上,但安德海絲毫不顧及太后臉面,依仗慈禧寵愛,公然與慈安太后唱反調,時間一久,慈安太后對他起了殺心。

第二是同治皇帝

雖然是慈禧的親生兒子,但母子感情只能說一般,慈禧醉心權力,把兒子棄之一邊,久而久之,年幼的同治皇帝變的叛逆起來。而安德海為了討好慈禧,經常打同治的小報告,一來二去,同治恨他入骨。

第三是恭親王奕訢

奕訢是“辛酉政變”的功臣,也是慈禧奪位的臂膀,但權力到手後,奕訢就成了她更進一步的絆腳石,此後,經過安德海一番運作,慈禧成功免去奕訢的職務。奕訢嘴裡不說,心裡恨的不得了,奈何不了慈禧,自然把仇恨都加在安德海身上。

丁寶楨是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晚清名臣,他33歲考中進士,此後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嶽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等職務,丁寶楨為官清廉,敢作敢為,任職山東期間,先後創辦山東機器局,尚志書院、山東首家官書局等,轉任四川后,又改革鹽政、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深得民心,在晚清大變局中,可謂獨樹一幟的官場奇葩。

但一說起丁寶楨,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卻是他誅殺慈禧寵臣安德海一事。

安德海是直隸南皮人,名臣張之洞的老鄉,他九歲入宮,因為聰明伶俐,很快就得到了咸豐帝和慈禧的賞識,咸豐皇帝死後,安德海忙裡忙外,在慈禧慈安兩位太后和留守京師的恭親王奕訢之間牽線搭橋,成功發動“辛酉政變”,處死了肅順等輔政大臣,也正因此,安德海一飛沖天,成為慈禧身邊最後崇信的太監。

同治七年冬天,安德海在北京最大的酒樓前門外天福堂大酒樓張燈結綵,大擺酒宴,正式娶徽班唱旦角的年方19歲的美人、藝名九歲紅的馬賽花為妻。慈禧也十分給面子,不僅賞賜了1000兩白銀,還額外賜予綢緞一百匹,太監娶妻,一時轟動京師,成為北京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如果僅僅是生活高調,以安德海的江湖地位,只要慈禧不降罪,沒人敢把他怎麼樣,關鍵是,他太得意忘形,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

首先是慈安太后

作為正宮皇太后,慈安身份地位還在慈禧之上,但安德海絲毫不顧及太后臉面,依仗慈禧寵愛,公然與慈安太后唱反調,時間一久,慈安太后對他起了殺心。

第二是同治皇帝

雖然是慈禧的親生兒子,但母子感情只能說一般,慈禧醉心權力,把兒子棄之一邊,久而久之,年幼的同治皇帝變的叛逆起來。而安德海為了討好慈禧,經常打同治的小報告,一來二去,同治恨他入骨。

第三是恭親王奕訢

奕訢是“辛酉政變”的功臣,也是慈禧奪位的臂膀,但權力到手後,奕訢就成了她更進一步的絆腳石,此後,經過安德海一番運作,慈禧成功免去奕訢的職務。奕訢嘴裡不說,心裡恨的不得了,奈何不了慈禧,自然把仇恨都加在安德海身上。

但這一切,安德海都渾然不覺,不僅如此,他還變本加厲,搞的天怒人怨,這其中就包括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遠在山東,原本和安德海扯不上關係,但安德海的囂張,給了丁寶楨機會。

同治八年(1869),久居深宮的安德海想出去玩玩,藉口同治皇帝大婚,央求慈禧派他去江南置辦婚慶衣物,其時清宮有祖訓: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安德海只是六品藍翎太監,沒有資格出宮,但他仗著慈禧寵愛,不把律例放在眼裡,前呼後擁,就這麼出了京城,直奔山東而來。

安德海一行到達山東德州後,德州知州趙新頗為困惑,雖然安德海對外聲稱奉旨辦差,但地方官員並未接到京師的“明降諭旨”,如何接待成了大問題,惶恐之下,趙新將事情稟報給了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是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晚清名臣,他33歲考中進士,此後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嶽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等職務,丁寶楨為官清廉,敢作敢為,任職山東期間,先後創辦山東機器局,尚志書院、山東首家官書局等,轉任四川后,又改革鹽政、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深得民心,在晚清大變局中,可謂獨樹一幟的官場奇葩。

但一說起丁寶楨,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卻是他誅殺慈禧寵臣安德海一事。

安德海是直隸南皮人,名臣張之洞的老鄉,他九歲入宮,因為聰明伶俐,很快就得到了咸豐帝和慈禧的賞識,咸豐皇帝死後,安德海忙裡忙外,在慈禧慈安兩位太后和留守京師的恭親王奕訢之間牽線搭橋,成功發動“辛酉政變”,處死了肅順等輔政大臣,也正因此,安德海一飛沖天,成為慈禧身邊最後崇信的太監。

同治七年冬天,安德海在北京最大的酒樓前門外天福堂大酒樓張燈結綵,大擺酒宴,正式娶徽班唱旦角的年方19歲的美人、藝名九歲紅的馬賽花為妻。慈禧也十分給面子,不僅賞賜了1000兩白銀,還額外賜予綢緞一百匹,太監娶妻,一時轟動京師,成為北京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如果僅僅是生活高調,以安德海的江湖地位,只要慈禧不降罪,沒人敢把他怎麼樣,關鍵是,他太得意忘形,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

首先是慈安太后

作為正宮皇太后,慈安身份地位還在慈禧之上,但安德海絲毫不顧及太后臉面,依仗慈禧寵愛,公然與慈安太后唱反調,時間一久,慈安太后對他起了殺心。

第二是同治皇帝

雖然是慈禧的親生兒子,但母子感情只能說一般,慈禧醉心權力,把兒子棄之一邊,久而久之,年幼的同治皇帝變的叛逆起來。而安德海為了討好慈禧,經常打同治的小報告,一來二去,同治恨他入骨。

第三是恭親王奕訢

奕訢是“辛酉政變”的功臣,也是慈禧奪位的臂膀,但權力到手後,奕訢就成了她更進一步的絆腳石,此後,經過安德海一番運作,慈禧成功免去奕訢的職務。奕訢嘴裡不說,心裡恨的不得了,奈何不了慈禧,自然把仇恨都加在安德海身上。

但這一切,安德海都渾然不覺,不僅如此,他還變本加厲,搞的天怒人怨,這其中就包括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遠在山東,原本和安德海扯不上關係,但安德海的囂張,給了丁寶楨機會。

同治八年(1869),久居深宮的安德海想出去玩玩,藉口同治皇帝大婚,央求慈禧派他去江南置辦婚慶衣物,其時清宮有祖訓: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安德海只是六品藍翎太監,沒有資格出宮,但他仗著慈禧寵愛,不把律例放在眼裡,前呼後擁,就這麼出了京城,直奔山東而來。

安德海一行到達山東德州後,德州知州趙新頗為困惑,雖然安德海對外聲稱奉旨辦差,但地方官員並未接到京師的“明降諭旨”,如何接待成了大問題,惶恐之下,趙新將事情稟報給了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早就看安德海不順眼,聽說這小子到了山東,馬上傳令,緝捕歸案!

八月二日,安德海在泰安縣被知縣何毓福抓獲,與其隨從陳玉祥等三人一通被押赴濟南,交由巡撫丁寶楨親自審訊。

丁寶楨也不是傻瓜,抓捕安德海前,早已把大清律例背的滾瓜爛熟,他在呈交朝廷的奏摺中列舉了安德海種種不法行為,以彰顯自己秉公辦差,並無半點私心,大致如下:

一、清朝二百餘年不準宦官與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監赴各省之事況”;
二、龍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織造謹制,不用太監遠涉糜費,且皇太后、皇上崇尚節儉,斷不須太監出外採辦,即使實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
三、太監往返照例應有傳牌勘合,絕不能聽其任意遊興,漫無稽考;
四、龍鳳旗幟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內廷供使的太監,自知禮法,何敢違制妄用;
五、出差攜帶女優,尤屬不成體制。

也是安德海該死,奏摺送達京師後,慈禧正在抱病,主政軍機處的奕訢將奏摺內容瞞了下來,以同治皇帝學習批閱奏摺為理由,將奏摺呈交給了同治,並請示了慈安太后。

慈禧不明所以,以為就是讓兒子練練手,自然不會阻攔,如此一來,安德海就陷入了仇家編織的死局,一個太后,一個皇帝,一個軍機大臣,三個人都想要他的命,就是大羅金仙,也救不了他。

丁寶楨是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晚清名臣,他33歲考中進士,此後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嶽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等職務,丁寶楨為官清廉,敢作敢為,任職山東期間,先後創辦山東機器局,尚志書院、山東首家官書局等,轉任四川后,又改革鹽政、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深得民心,在晚清大變局中,可謂獨樹一幟的官場奇葩。

但一說起丁寶楨,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卻是他誅殺慈禧寵臣安德海一事。

安德海是直隸南皮人,名臣張之洞的老鄉,他九歲入宮,因為聰明伶俐,很快就得到了咸豐帝和慈禧的賞識,咸豐皇帝死後,安德海忙裡忙外,在慈禧慈安兩位太后和留守京師的恭親王奕訢之間牽線搭橋,成功發動“辛酉政變”,處死了肅順等輔政大臣,也正因此,安德海一飛沖天,成為慈禧身邊最後崇信的太監。

同治七年冬天,安德海在北京最大的酒樓前門外天福堂大酒樓張燈結綵,大擺酒宴,正式娶徽班唱旦角的年方19歲的美人、藝名九歲紅的馬賽花為妻。慈禧也十分給面子,不僅賞賜了1000兩白銀,還額外賜予綢緞一百匹,太監娶妻,一時轟動京師,成為北京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如果僅僅是生活高調,以安德海的江湖地位,只要慈禧不降罪,沒人敢把他怎麼樣,關鍵是,他太得意忘形,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

首先是慈安太后

作為正宮皇太后,慈安身份地位還在慈禧之上,但安德海絲毫不顧及太后臉面,依仗慈禧寵愛,公然與慈安太后唱反調,時間一久,慈安太后對他起了殺心。

第二是同治皇帝

雖然是慈禧的親生兒子,但母子感情只能說一般,慈禧醉心權力,把兒子棄之一邊,久而久之,年幼的同治皇帝變的叛逆起來。而安德海為了討好慈禧,經常打同治的小報告,一來二去,同治恨他入骨。

第三是恭親王奕訢

奕訢是“辛酉政變”的功臣,也是慈禧奪位的臂膀,但權力到手後,奕訢就成了她更進一步的絆腳石,此後,經過安德海一番運作,慈禧成功免去奕訢的職務。奕訢嘴裡不說,心裡恨的不得了,奈何不了慈禧,自然把仇恨都加在安德海身上。

但這一切,安德海都渾然不覺,不僅如此,他還變本加厲,搞的天怒人怨,這其中就包括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遠在山東,原本和安德海扯不上關係,但安德海的囂張,給了丁寶楨機會。

同治八年(1869),久居深宮的安德海想出去玩玩,藉口同治皇帝大婚,央求慈禧派他去江南置辦婚慶衣物,其時清宮有祖訓: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安德海只是六品藍翎太監,沒有資格出宮,但他仗著慈禧寵愛,不把律例放在眼裡,前呼後擁,就這麼出了京城,直奔山東而來。

安德海一行到達山東德州後,德州知州趙新頗為困惑,雖然安德海對外聲稱奉旨辦差,但地方官員並未接到京師的“明降諭旨”,如何接待成了大問題,惶恐之下,趙新將事情稟報給了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早就看安德海不順眼,聽說這小子到了山東,馬上傳令,緝捕歸案!

八月二日,安德海在泰安縣被知縣何毓福抓獲,與其隨從陳玉祥等三人一通被押赴濟南,交由巡撫丁寶楨親自審訊。

丁寶楨也不是傻瓜,抓捕安德海前,早已把大清律例背的滾瓜爛熟,他在呈交朝廷的奏摺中列舉了安德海種種不法行為,以彰顯自己秉公辦差,並無半點私心,大致如下:

一、清朝二百餘年不準宦官與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監赴各省之事況”;
二、龍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織造謹制,不用太監遠涉糜費,且皇太后、皇上崇尚節儉,斷不須太監出外採辦,即使實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
三、太監往返照例應有傳牌勘合,絕不能聽其任意遊興,漫無稽考;
四、龍鳳旗幟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內廷供使的太監,自知禮法,何敢違制妄用;
五、出差攜帶女優,尤屬不成體制。

也是安德海該死,奏摺送達京師後,慈禧正在抱病,主政軍機處的奕訢將奏摺內容瞞了下來,以同治皇帝學習批閱奏摺為理由,將奏摺呈交給了同治,並請示了慈安太后。

慈禧不明所以,以為就是讓兒子練練手,自然不會阻攔,如此一來,安德海就陷入了仇家編織的死局,一個太后,一個皇帝,一個軍機大臣,三個人都想要他的命,就是大羅金仙,也救不了他。

八月六日,丁寶楨接到由軍機處寄發的密諭,內稱:

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

丁寶楨等的就是這句話,當日驗明正身後,將安德海就地正法,距離抓捕過去僅僅五天。待慈禧明白過來,安德海早已身首異處。

此時的慈禧,卻顯示出高明的政治手腕,她不僅沒有追究丁寶楨的責任,還十分大度的下旨表彰丁寶楨。此後丁寶楨升任四川總督,為官兢兢業業,慈禧為了表揚他,還專門給他寫了一幅字:國之寶楨。

以慈禧陰毒狠厲的性格,縱然一時礙於情面,不追究丁寶楨,事後多半也會報復,為何獨獨對此事網開一面,不做追究呢?這裡邊隱藏了深刻的政治智慧。

丁寶楨是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晚清名臣,他33歲考中進士,此後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嶽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等職務,丁寶楨為官清廉,敢作敢為,任職山東期間,先後創辦山東機器局,尚志書院、山東首家官書局等,轉任四川后,又改革鹽政、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深得民心,在晚清大變局中,可謂獨樹一幟的官場奇葩。

但一說起丁寶楨,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卻是他誅殺慈禧寵臣安德海一事。

安德海是直隸南皮人,名臣張之洞的老鄉,他九歲入宮,因為聰明伶俐,很快就得到了咸豐帝和慈禧的賞識,咸豐皇帝死後,安德海忙裡忙外,在慈禧慈安兩位太后和留守京師的恭親王奕訢之間牽線搭橋,成功發動“辛酉政變”,處死了肅順等輔政大臣,也正因此,安德海一飛沖天,成為慈禧身邊最後崇信的太監。

同治七年冬天,安德海在北京最大的酒樓前門外天福堂大酒樓張燈結綵,大擺酒宴,正式娶徽班唱旦角的年方19歲的美人、藝名九歲紅的馬賽花為妻。慈禧也十分給面子,不僅賞賜了1000兩白銀,還額外賜予綢緞一百匹,太監娶妻,一時轟動京師,成為北京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如果僅僅是生活高調,以安德海的江湖地位,只要慈禧不降罪,沒人敢把他怎麼樣,關鍵是,他太得意忘形,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

首先是慈安太后

作為正宮皇太后,慈安身份地位還在慈禧之上,但安德海絲毫不顧及太后臉面,依仗慈禧寵愛,公然與慈安太后唱反調,時間一久,慈安太后對他起了殺心。

第二是同治皇帝

雖然是慈禧的親生兒子,但母子感情只能說一般,慈禧醉心權力,把兒子棄之一邊,久而久之,年幼的同治皇帝變的叛逆起來。而安德海為了討好慈禧,經常打同治的小報告,一來二去,同治恨他入骨。

第三是恭親王奕訢

奕訢是“辛酉政變”的功臣,也是慈禧奪位的臂膀,但權力到手後,奕訢就成了她更進一步的絆腳石,此後,經過安德海一番運作,慈禧成功免去奕訢的職務。奕訢嘴裡不說,心裡恨的不得了,奈何不了慈禧,自然把仇恨都加在安德海身上。

但這一切,安德海都渾然不覺,不僅如此,他還變本加厲,搞的天怒人怨,這其中就包括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遠在山東,原本和安德海扯不上關係,但安德海的囂張,給了丁寶楨機會。

同治八年(1869),久居深宮的安德海想出去玩玩,藉口同治皇帝大婚,央求慈禧派他去江南置辦婚慶衣物,其時清宮有祖訓: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安德海只是六品藍翎太監,沒有資格出宮,但他仗著慈禧寵愛,不把律例放在眼裡,前呼後擁,就這麼出了京城,直奔山東而來。

安德海一行到達山東德州後,德州知州趙新頗為困惑,雖然安德海對外聲稱奉旨辦差,但地方官員並未接到京師的“明降諭旨”,如何接待成了大問題,惶恐之下,趙新將事情稟報給了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早就看安德海不順眼,聽說這小子到了山東,馬上傳令,緝捕歸案!

八月二日,安德海在泰安縣被知縣何毓福抓獲,與其隨從陳玉祥等三人一通被押赴濟南,交由巡撫丁寶楨親自審訊。

丁寶楨也不是傻瓜,抓捕安德海前,早已把大清律例背的滾瓜爛熟,他在呈交朝廷的奏摺中列舉了安德海種種不法行為,以彰顯自己秉公辦差,並無半點私心,大致如下:

一、清朝二百餘年不準宦官與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監赴各省之事況”;
二、龍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織造謹制,不用太監遠涉糜費,且皇太后、皇上崇尚節儉,斷不須太監出外採辦,即使實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
三、太監往返照例應有傳牌勘合,絕不能聽其任意遊興,漫無稽考;
四、龍鳳旗幟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內廷供使的太監,自知禮法,何敢違制妄用;
五、出差攜帶女優,尤屬不成體制。

也是安德海該死,奏摺送達京師後,慈禧正在抱病,主政軍機處的奕訢將奏摺內容瞞了下來,以同治皇帝學習批閱奏摺為理由,將奏摺呈交給了同治,並請示了慈安太后。

慈禧不明所以,以為就是讓兒子練練手,自然不會阻攔,如此一來,安德海就陷入了仇家編織的死局,一個太后,一個皇帝,一個軍機大臣,三個人都想要他的命,就是大羅金仙,也救不了他。

八月六日,丁寶楨接到由軍機處寄發的密諭,內稱:

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

丁寶楨等的就是這句話,當日驗明正身後,將安德海就地正法,距離抓捕過去僅僅五天。待慈禧明白過來,安德海早已身首異處。

此時的慈禧,卻顯示出高明的政治手腕,她不僅沒有追究丁寶楨的責任,還十分大度的下旨表彰丁寶楨。此後丁寶楨升任四川總督,為官兢兢業業,慈禧為了表揚他,還專門給他寫了一幅字:國之寶楨。

以慈禧陰毒狠厲的性格,縱然一時礙於情面,不追究丁寶楨,事後多半也會報復,為何獨獨對此事網開一面,不做追究呢?這裡邊隱藏了深刻的政治智慧。

一、與官聲不錯的丁寶楨相比,安德海不過是個小嘍囉,作為帝國的掌控者,慈禧斷然不會為了安德海而犧牲掉一名股肱大臣,如此這般,不僅成全了丁寶楨的美名,也成全了自己識人用人的胸懷。

二、慈禧羽翼未豐。其時慈安太后扔在,慈禧縱然跋扈,也要顧及臉面,所以在明白事情原委後,她不得不退讓一步,以犧牲安德海為代價,為自己爭取時間,這招可以看做是慈禧的以退為進。

三、安德海名聲太差,拖累到她。得寵後的安德海,得意忘形,不僅四處樹敵,還連累到慈禧,坊間傳聞,安德海淨身不乾淨,不僅不是太監,還與慈禧顛鸞倒鳳,甚至連孩子都有了,這些流言蜚語對慈禧的名聲造成巨大傷害,需要快速切割,以免影響到自身地位。

光緒十二年(1886年)丁寶楨去世,享年66歲。朝廷追贈太子太保,諡號“文誠”,入祀賢良祠,並特批在其曾經的做官地山東、四川、貴州等建祠祭祀。


我是歷史達人日慕鄉關,歡迎關注!

删繁就简347
2019-07-31

1869年8月7日濟南,山東巡撫丁寶楨將私自出宮遊玩並藉機斂財的太監安德海正法。這可是慈禧最寵愛太監,巡撫他不畏權勢的壯舉使得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後來,1876年丁寶楨受到光緒帝的接見,被授頭品頂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總督四川當時四川吏治腐敗、財政赤字巨大,慈禧特為丁寶楨寫了一幅字《國之寶楨》,朝廷對丁寶楨賦予了極大的希望。在四川十年,為民眾辦實事,關心民眾疾苦,深得民眾喜愛,看到這裡,大家知道丁寶楨殺了宦官安得海後,過得很好,一切按部就班運行,真的不必擔心了。

安德海自以為有慈禧作為靠山耀武揚威,慈禧不會為了他這個奴才,去得罪巡撫的。禮部尚書李端芬高度評價丁寶楨的功德情操,把他與曾國藩、左宗棠等同推為中興名臣。


1869年8月7日濟南,山東巡撫丁寶楨將私自出宮遊玩並藉機斂財的太監安德海正法。這可是慈禧最寵愛太監,巡撫他不畏權勢的壯舉使得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後來,1876年丁寶楨受到光緒帝的接見,被授頭品頂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總督四川當時四川吏治腐敗、財政赤字巨大,慈禧特為丁寶楨寫了一幅字《國之寶楨》,朝廷對丁寶楨賦予了極大的希望。在四川十年,為民眾辦實事,關心民眾疾苦,深得民眾喜愛,看到這裡,大家知道丁寶楨殺了宦官安得海後,過得很好,一切按部就班運行,真的不必擔心了。

安德海自以為有慈禧作為靠山耀武揚威,慈禧不會為了他這個奴才,去得罪巡撫的。禮部尚書李端芬高度評價丁寶楨的功德情操,把他與曾國藩、左宗棠等同推為中興名臣。



1869年8月7日濟南,山東巡撫丁寶楨將私自出宮遊玩並藉機斂財的太監安德海正法。這可是慈禧最寵愛太監,巡撫他不畏權勢的壯舉使得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後來,1876年丁寶楨受到光緒帝的接見,被授頭品頂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總督四川當時四川吏治腐敗、財政赤字巨大,慈禧特為丁寶楨寫了一幅字《國之寶楨》,朝廷對丁寶楨賦予了極大的希望。在四川十年,為民眾辦實事,關心民眾疾苦,深得民眾喜愛,看到這裡,大家知道丁寶楨殺了宦官安得海後,過得很好,一切按部就班運行,真的不必擔心了。

安德海自以為有慈禧作為靠山耀武揚威,慈禧不會為了他這個奴才,去得罪巡撫的。禮部尚書李端芬高度評價丁寶楨的功德情操,把他與曾國藩、左宗棠等同推為中興名臣。



說与山鬼聽
2019-06-02

同治年間,山東巡撫丁寶楨將大太監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安德海何許人也,慈禧太后身邊的紅人,而這個丁寶楨這麼處理安德海,有沒有被慈禧太后“算後賬”呢?丁寶楨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同治年間,山東巡撫丁寶楨將大太監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安德海何許人也,慈禧太后身邊的紅人,而這個丁寶楨這麼處理安德海,有沒有被慈禧太后“算後賬”呢?丁寶楨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誅殺安德海,丁寶楨沒有被算後賬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寵信的太監,丁寶楨一個地方巡撫,誅殺安德海,這等同於是對慈禧太后的一個挑釁,但是殺了安德海之後,丁寶楨並沒有被慈禧太后算後賬。

這自然跟丁寶楨殺安德海這個事有關。丁寶楨對待出宮的太監安德海,雖然也是看不慣安德海的招搖,但是丁寶楨並沒有直接把安德海給殺了,而是在抓了他之後,向上面彙報,得到命令了之後,才去殺的安德海,屬於是奉命行事。

寶楨曰:“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奏上,遂正法。

同治年間,山東巡撫丁寶楨將大太監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安德海何許人也,慈禧太后身邊的紅人,而這個丁寶楨這麼處理安德海,有沒有被慈禧太后“算後賬”呢?丁寶楨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誅殺安德海,丁寶楨沒有被算後賬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寵信的太監,丁寶楨一個地方巡撫,誅殺安德海,這等同於是對慈禧太后的一個挑釁,但是殺了安德海之後,丁寶楨並沒有被慈禧太后算後賬。

這自然跟丁寶楨殺安德海這個事有關。丁寶楨對待出宮的太監安德海,雖然也是看不慣安德海的招搖,但是丁寶楨並沒有直接把安德海給殺了,而是在抓了他之後,向上面彙報,得到命令了之後,才去殺的安德海,屬於是奉命行事。

寶楨曰:“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奏上,遂正法。


再有就是慈禧太后對安德海的態度,安德海平時的所作所為,慈禧太后不可能一點兒都不清楚,安德海的仗勢張狂,也讓慈禧太后有些不滿,並且民間還有一些傳言,說安德海不是個太監,而是慈禧太后的男寵,這些傳言本身就有損慈禧太后的顏面。

而丁寶楨殺了安德海之後,據說還暴屍三日,讓人們瞭解了一個事,就是安德海確實是太監,這樣關於安德海和慈禧太后之間的傳言,就自然而然的被證明是謠傳,也是維護了慈禧太后的顏面。

同治年間,山東巡撫丁寶楨將大太監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安德海何許人也,慈禧太后身邊的紅人,而這個丁寶楨這麼處理安德海,有沒有被慈禧太后“算後賬”呢?丁寶楨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誅殺安德海,丁寶楨沒有被算後賬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寵信的太監,丁寶楨一個地方巡撫,誅殺安德海,這等同於是對慈禧太后的一個挑釁,但是殺了安德海之後,丁寶楨並沒有被慈禧太后算後賬。

這自然跟丁寶楨殺安德海這個事有關。丁寶楨對待出宮的太監安德海,雖然也是看不慣安德海的招搖,但是丁寶楨並沒有直接把安德海給殺了,而是在抓了他之後,向上面彙報,得到命令了之後,才去殺的安德海,屬於是奉命行事。

寶楨曰:“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奏上,遂正法。


再有就是慈禧太后對安德海的態度,安德海平時的所作所為,慈禧太后不可能一點兒都不清楚,安德海的仗勢張狂,也讓慈禧太后有些不滿,並且民間還有一些傳言,說安德海不是個太監,而是慈禧太后的男寵,這些傳言本身就有損慈禧太后的顏面。

而丁寶楨殺了安德海之後,據說還暴屍三日,讓人們瞭解了一個事,就是安德海確實是太監,這樣關於安德海和慈禧太后之間的傳言,就自然而然的被證明是謠傳,也是維護了慈禧太后的顏面。


由此可見,丁寶楨殺安德海這個事,不是頭腦一熱,不管不顧的就去做了,而是有據可依的去做,丁寶楨的做法也是讓上面滿意的,所以自然沒有被“算後賬”。

丁寶楨最後的結局

丁寶楨在殺安德海的時候,官職是山東巡撫,後來,在光緒年間的時候,丁寶楨就升官了,成了四川總督,而且還兼任兵部尚書,連慈禧太后都特意給丁寶楨寫了一幅字,為《國之寶楨》。

同治年間,山東巡撫丁寶楨將大太監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安德海何許人也,慈禧太后身邊的紅人,而這個丁寶楨這麼處理安德海,有沒有被慈禧太后“算後賬”呢?丁寶楨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誅殺安德海,丁寶楨沒有被算後賬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寵信的太監,丁寶楨一個地方巡撫,誅殺安德海,這等同於是對慈禧太后的一個挑釁,但是殺了安德海之後,丁寶楨並沒有被慈禧太后算後賬。

這自然跟丁寶楨殺安德海這個事有關。丁寶楨對待出宮的太監安德海,雖然也是看不慣安德海的招搖,但是丁寶楨並沒有直接把安德海給殺了,而是在抓了他之後,向上面彙報,得到命令了之後,才去殺的安德海,屬於是奉命行事。

寶楨曰:“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奏上,遂正法。


再有就是慈禧太后對安德海的態度,安德海平時的所作所為,慈禧太后不可能一點兒都不清楚,安德海的仗勢張狂,也讓慈禧太后有些不滿,並且民間還有一些傳言,說安德海不是個太監,而是慈禧太后的男寵,這些傳言本身就有損慈禧太后的顏面。

而丁寶楨殺了安德海之後,據說還暴屍三日,讓人們瞭解了一個事,就是安德海確實是太監,這樣關於安德海和慈禧太后之間的傳言,就自然而然的被證明是謠傳,也是維護了慈禧太后的顏面。


由此可見,丁寶楨殺安德海這個事,不是頭腦一熱,不管不顧的就去做了,而是有據可依的去做,丁寶楨的做法也是讓上面滿意的,所以自然沒有被“算後賬”。

丁寶楨最後的結局

丁寶楨在殺安德海的時候,官職是山東巡撫,後來,在光緒年間的時候,丁寶楨就升官了,成了四川總督,而且還兼任兵部尚書,連慈禧太后都特意給丁寶楨寫了一幅字,為《國之寶楨》。


而為官一方的丁寶楨,確實是一個兢兢業業的好官,不只在職務上為百姓做實事,而且他自身也是為民著想,自己的俸祿大多都拿來救助了貧苦百姓。最終,丁寶楨這位官員在四川總督任上逝世。

贈太子太保,諡文誠,予山東、四川、貴州建祠。

參考文獻:《清史稿·丁寶楨傳》

微风之语
2019-06-06

宮保雞丁故事的主角說的就是丁寶楨。

同治八年(1869年),山東濟南發生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情,25歲的安德海在狼哭鬼嚎的哭罵聲中被山東巡撫丁寶楨以“前門接旨,後門斬首”的速度就地正法了結了其的性命,而丁寶楨清正廉潔敢作敢為的作風被稱之為“丁青天”。

宮保雞丁故事的主角說的就是丁寶楨。

同治八年(1869年),山東濟南發生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情,25歲的安德海在狼哭鬼嚎的哭罵聲中被山東巡撫丁寶楨以“前門接旨,後門斬首”的速度就地正法了結了其的性命,而丁寶楨清正廉潔敢作敢為的作風被稱之為“丁青天”。



事後慈禧知道自己“心愛”的小安子被丁寶楨殺死了,礙於丁寶楨能力政績出色和自己護短的名聲,只能啞巴吃黃連——心裡難受,但嘴上卻表揚丁寶楨殺為民除害,並親自賞賜“國之寶禎”四字以示獎勵。


有仇必報的慈禧為何在此事上沒有追究丁寶楨?


這還要從安德海囂張跋扈的行為開始說起,咸豐皇帝死後,後宮形成了一帝兩後的局面,誰的權利最大一目瞭然。安德海作為宮中的資深老太監當然也清楚,就經常在慈禧面前抓尖賣乖,各種討好,特別是經過“辛酉之變”後,安德海作為一個合格的密保專員,幫助後宮太后成功奪回權利,而作為功臣的安德海被封為後宮總管太監。


慈禧對安德海的寵愛到了什麼什麼程度,據說24歲太監安德海結婚時候,一國太后慈禧竟然隨禮白銀一千兩,綢緞上百匹。而當時朝廷一品官員近一年的俸祿才不過一千多兩。


年輕氣盛的安德海仗著慈禧太后的寵愛,恃寵而驕,甚至連慈安和同治皇帝都不放在眼中,公然頂撞欺負年幼的同治皇帝,經常在慈禧面前說同治的各種不是,挑撥兩人的母子感情。連同正宮太后慈安也連帶這受氣,可以看出安德海的確有點聰明過頭,作死的節奏。

同治八年(1869),久在紫禁城的安德海想著出宮遊玩再順便發點國難財。於是以同治大婚出宮採辦婚慶用品為由,獲得出宮機會。當時清朝吸取明朝太監亡國的教訓,不允許太監出宮,干預朝政。

宮保雞丁故事的主角說的就是丁寶楨。

同治八年(1869年),山東濟南發生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情,25歲的安德海在狼哭鬼嚎的哭罵聲中被山東巡撫丁寶楨以“前門接旨,後門斬首”的速度就地正法了結了其的性命,而丁寶楨清正廉潔敢作敢為的作風被稱之為“丁青天”。



事後慈禧知道自己“心愛”的小安子被丁寶楨殺死了,礙於丁寶楨能力政績出色和自己護短的名聲,只能啞巴吃黃連——心裡難受,但嘴上卻表揚丁寶楨殺為民除害,並親自賞賜“國之寶禎”四字以示獎勵。


有仇必報的慈禧為何在此事上沒有追究丁寶楨?


這還要從安德海囂張跋扈的行為開始說起,咸豐皇帝死後,後宮形成了一帝兩後的局面,誰的權利最大一目瞭然。安德海作為宮中的資深老太監當然也清楚,就經常在慈禧面前抓尖賣乖,各種討好,特別是經過“辛酉之變”後,安德海作為一個合格的密保專員,幫助後宮太后成功奪回權利,而作為功臣的安德海被封為後宮總管太監。


慈禧對安德海的寵愛到了什麼什麼程度,據說24歲太監安德海結婚時候,一國太后慈禧竟然隨禮白銀一千兩,綢緞上百匹。而當時朝廷一品官員近一年的俸祿才不過一千多兩。


年輕氣盛的安德海仗著慈禧太后的寵愛,恃寵而驕,甚至連慈安和同治皇帝都不放在眼中,公然頂撞欺負年幼的同治皇帝,經常在慈禧面前說同治的各種不是,挑撥兩人的母子感情。連同正宮太后慈安也連帶這受氣,可以看出安德海的確有點聰明過頭,作死的節奏。

同治八年(1869),久在紫禁城的安德海想著出宮遊玩再順便發點國難財。於是以同治大婚出宮採辦婚慶用品為由,獲得出宮機會。當時清朝吸取明朝太監亡國的教訓,不允許太監出宮,干預朝政。


安德海仗著有慈禧頒發的許可證,一路上前呼後擁聲勢浩大的南下江南。所到之處地方官員無不夾道歡迎,重金相送。


正是因為其過於招搖的行為在走到山東德州境內時候,遭到德州知府趙新的質疑,安德海號稱清差大人,卻沒有任何憑證和公文及密信,而且還大張旗鼓的讓德州知府出錢支持。


謹慎期間上報山東巡撫丁寶楨,丁寶楨早就對安德海在京城欺壓同僚,狗仗人勢的作為很反感,於是立刻命人拿下安德海一行人等。


並立刻上書送往北京,說來也巧,剛好奏摺輪到同治皇帝手中,同治皇帝早就對安德海不可一世的樣子恨之入骨,立刻下密詔於丁寶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立刻斬首。

前門接旨,後門斬首

宮保雞丁故事的主角說的就是丁寶楨。

同治八年(1869年),山東濟南發生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情,25歲的安德海在狼哭鬼嚎的哭罵聲中被山東巡撫丁寶楨以“前門接旨,後門斬首”的速度就地正法了結了其的性命,而丁寶楨清正廉潔敢作敢為的作風被稱之為“丁青天”。



事後慈禧知道自己“心愛”的小安子被丁寶楨殺死了,礙於丁寶楨能力政績出色和自己護短的名聲,只能啞巴吃黃連——心裡難受,但嘴上卻表揚丁寶楨殺為民除害,並親自賞賜“國之寶禎”四字以示獎勵。


有仇必報的慈禧為何在此事上沒有追究丁寶楨?


這還要從安德海囂張跋扈的行為開始說起,咸豐皇帝死後,後宮形成了一帝兩後的局面,誰的權利最大一目瞭然。安德海作為宮中的資深老太監當然也清楚,就經常在慈禧面前抓尖賣乖,各種討好,特別是經過“辛酉之變”後,安德海作為一個合格的密保專員,幫助後宮太后成功奪回權利,而作為功臣的安德海被封為後宮總管太監。


慈禧對安德海的寵愛到了什麼什麼程度,據說24歲太監安德海結婚時候,一國太后慈禧竟然隨禮白銀一千兩,綢緞上百匹。而當時朝廷一品官員近一年的俸祿才不過一千多兩。


年輕氣盛的安德海仗著慈禧太后的寵愛,恃寵而驕,甚至連慈安和同治皇帝都不放在眼中,公然頂撞欺負年幼的同治皇帝,經常在慈禧面前說同治的各種不是,挑撥兩人的母子感情。連同正宮太后慈安也連帶這受氣,可以看出安德海的確有點聰明過頭,作死的節奏。

同治八年(1869),久在紫禁城的安德海想著出宮遊玩再順便發點國難財。於是以同治大婚出宮採辦婚慶用品為由,獲得出宮機會。當時清朝吸取明朝太監亡國的教訓,不允許太監出宮,干預朝政。


安德海仗著有慈禧頒發的許可證,一路上前呼後擁聲勢浩大的南下江南。所到之處地方官員無不夾道歡迎,重金相送。


正是因為其過於招搖的行為在走到山東德州境內時候,遭到德州知府趙新的質疑,安德海號稱清差大人,卻沒有任何憑證和公文及密信,而且還大張旗鼓的讓德州知府出錢支持。


謹慎期間上報山東巡撫丁寶楨,丁寶楨早就對安德海在京城欺壓同僚,狗仗人勢的作為很反感,於是立刻命人拿下安德海一行人等。


並立刻上書送往北京,說來也巧,剛好奏摺輪到同治皇帝手中,同治皇帝早就對安德海不可一世的樣子恨之入骨,立刻下密詔於丁寶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立刻斬首。

前門接旨,後門斬首


當時安德海的心腹聽說其要被處死,連夜回到北京向慈禧通報,在八月七日丁寶楨在前門接到慈禧奏摺,知道是赦免安德海的,把詔書放在前堂沒看,後面立刻親自監斬安德海。可憐安德海從被抓到死才五天時間,就身首異處。


慈禧知道後雖然難過,但她知道安德海的死是咎由自取,如果為了個名聲不好的小太監去懲罰國家一品清官丁寶楨,難免留人口實。


慈禧雖然強悍但很睿智,安德海只是一個小螞蟻,權衡利弊後為了自己的名聲,對丁寶楨大加讚賞,稱其為國除害。

這點彰顯了慈禧不包庇縱容下人的明智,也體現了其大公無私的胸懷。

宮保雞丁故事的主角說的就是丁寶楨。

同治八年(1869年),山東濟南發生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情,25歲的安德海在狼哭鬼嚎的哭罵聲中被山東巡撫丁寶楨以“前門接旨,後門斬首”的速度就地正法了結了其的性命,而丁寶楨清正廉潔敢作敢為的作風被稱之為“丁青天”。



事後慈禧知道自己“心愛”的小安子被丁寶楨殺死了,礙於丁寶楨能力政績出色和自己護短的名聲,只能啞巴吃黃連——心裡難受,但嘴上卻表揚丁寶楨殺為民除害,並親自賞賜“國之寶禎”四字以示獎勵。


有仇必報的慈禧為何在此事上沒有追究丁寶楨?


這還要從安德海囂張跋扈的行為開始說起,咸豐皇帝死後,後宮形成了一帝兩後的局面,誰的權利最大一目瞭然。安德海作為宮中的資深老太監當然也清楚,就經常在慈禧面前抓尖賣乖,各種討好,特別是經過“辛酉之變”後,安德海作為一個合格的密保專員,幫助後宮太后成功奪回權利,而作為功臣的安德海被封為後宮總管太監。


慈禧對安德海的寵愛到了什麼什麼程度,據說24歲太監安德海結婚時候,一國太后慈禧竟然隨禮白銀一千兩,綢緞上百匹。而當時朝廷一品官員近一年的俸祿才不過一千多兩。


年輕氣盛的安德海仗著慈禧太后的寵愛,恃寵而驕,甚至連慈安和同治皇帝都不放在眼中,公然頂撞欺負年幼的同治皇帝,經常在慈禧面前說同治的各種不是,挑撥兩人的母子感情。連同正宮太后慈安也連帶這受氣,可以看出安德海的確有點聰明過頭,作死的節奏。

同治八年(1869),久在紫禁城的安德海想著出宮遊玩再順便發點國難財。於是以同治大婚出宮採辦婚慶用品為由,獲得出宮機會。當時清朝吸取明朝太監亡國的教訓,不允許太監出宮,干預朝政。


安德海仗著有慈禧頒發的許可證,一路上前呼後擁聲勢浩大的南下江南。所到之處地方官員無不夾道歡迎,重金相送。


正是因為其過於招搖的行為在走到山東德州境內時候,遭到德州知府趙新的質疑,安德海號稱清差大人,卻沒有任何憑證和公文及密信,而且還大張旗鼓的讓德州知府出錢支持。


謹慎期間上報山東巡撫丁寶楨,丁寶楨早就對安德海在京城欺壓同僚,狗仗人勢的作為很反感,於是立刻命人拿下安德海一行人等。


並立刻上書送往北京,說來也巧,剛好奏摺輪到同治皇帝手中,同治皇帝早就對安德海不可一世的樣子恨之入骨,立刻下密詔於丁寶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立刻斬首。

前門接旨,後門斬首


當時安德海的心腹聽說其要被處死,連夜回到北京向慈禧通報,在八月七日丁寶楨在前門接到慈禧奏摺,知道是赦免安德海的,把詔書放在前堂沒看,後面立刻親自監斬安德海。可憐安德海從被抓到死才五天時間,就身首異處。


慈禧知道後雖然難過,但她知道安德海的死是咎由自取,如果為了個名聲不好的小太監去懲罰國家一品清官丁寶楨,難免留人口實。


慈禧雖然強悍但很睿智,安德海只是一個小螞蟻,權衡利弊後為了自己的名聲,對丁寶楨大加讚賞,稱其為國除害。

這點彰顯了慈禧不包庇縱容下人的明智,也體現了其大公無私的胸懷。


丁寶楨處死慈禧心腹安德海的事蹟得到了大家一直稱讚,在山東做了十年巡撫後,被調任四川,其在職期間一直為民某福利,深受百姓愛戴。在光緒十二年,丁寶楨病逝,慈禧下旨追封其為太子太保頭銜。

而丁寶楨的生平事蹟也被寫入各種民間戲文,流傳至今。


相同的歷史事件,不同的解讀觀點。我是微風之語歡迎大家的關注評論。

灵石蕴珠宝
2019-06-02

安德海不是慈禧貼身太監,他是太監總管

安德海又叫小安子,他本是咸豐身邊的御前太監,因為聰明伶俐,深得咸豐信任,經常充任宣旨太監。據說,咸豐臨死之際給輔政大臣下了密詔,詔書中有一些不利於慈禧事宜,當時的宣旨太監正是安德海。小安子很聰明,知道咸豐一死,他必須重新找靠山,外臣是靠不住主的,繼任帝王又是個娃娃,也靠不住,小安子最終選擇了慈禧,他把密詔內容先一步透漏了給慈禧

安德海不是慈禧貼身太監,他是太監總管

安德海又叫小安子,他本是咸豐身邊的御前太監,因為聰明伶俐,深得咸豐信任,經常充任宣旨太監。據說,咸豐臨死之際給輔政大臣下了密詔,詔書中有一些不利於慈禧事宜,當時的宣旨太監正是安德海。小安子很聰明,知道咸豐一死,他必須重新找靠山,外臣是靠不住主的,繼任帝王又是個娃娃,也靠不住,小安子最終選擇了慈禧,他把密詔內容先一步透漏了給慈禧

知曉密詔內容後,慈禧先一步佈局,聯合恭親王奕訢以及東宮太后慈安,發動辛酉政變,一舉滅了八位輔政大臣。因為提前告密,加上在兩宮太后與恭親王之間聯繫起了重大作用,政變成功後,安德海被封為大內總管。被封為總管的安德海並不恪守本分,而是打破清廷太監不得干政祖訓,積極為慈禧進一步掌權出謀劃策,在他的謀劃下,慈禧政變盟友奕訢被拿下議政王稱號

此後安德海更得慈禧信任,權勢滔天,基本上算是清朝最牛太監,比三德子都牛……

安德海不是慈禧貼身太監,他是太監總管

安德海又叫小安子,他本是咸豐身邊的御前太監,因為聰明伶俐,深得咸豐信任,經常充任宣旨太監。據說,咸豐臨死之際給輔政大臣下了密詔,詔書中有一些不利於慈禧事宜,當時的宣旨太監正是安德海。小安子很聰明,知道咸豐一死,他必須重新找靠山,外臣是靠不住主的,繼任帝王又是個娃娃,也靠不住,小安子最終選擇了慈禧,他把密詔內容先一步透漏了給慈禧

知曉密詔內容後,慈禧先一步佈局,聯合恭親王奕訢以及東宮太后慈安,發動辛酉政變,一舉滅了八位輔政大臣。因為提前告密,加上在兩宮太后與恭親王之間聯繫起了重大作用,政變成功後,安德海被封為大內總管。被封為總管的安德海並不恪守本分,而是打破清廷太監不得干政祖訓,積極為慈禧進一步掌權出謀劃策,在他的謀劃下,慈禧政變盟友奕訢被拿下議政王稱號

此後安德海更得慈禧信任,權勢滔天,基本上算是清朝最牛太監,比三德子都牛……

安德海自己作死,也死於各方聯合算計

安德海背靠慈禧,過多插手朝政,東宮慈安不滿意,同治不滿意,朝堂百官也不滿意,這幫人都想除去安德海,怎麼才能正大光明的除去他呢?1869年,機會來了

這一年,同治帝準備大婚親政,久居宮中的安德海也乘機出宮溜達,他徵得慈禧同意,以給皇帝籌備婚禮名義,巡遊四海。因為不符合清朝祖制,安德海並沒有出巡文書,臨出宮前,慈禧也告誡,要一路低調。可安德海自從成為太監總管後,囂張慣了,並沒有聽從慈禧告誡,而是一路招搖,一路索賄,一路搜刮……

遠離京師,到了山東德州時,地方官員揣著明白裝糊塗,上報給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說,有個叫安德海的太監出來辦差既沒有聖旨也沒有公文……丁寶楨接到報告,立刻要求德州地方官把安德海押往濟南,同時給同治帝發奏摺請斬安德海

安德海不是慈禧貼身太監,他是太監總管

安德海又叫小安子,他本是咸豐身邊的御前太監,因為聰明伶俐,深得咸豐信任,經常充任宣旨太監。據說,咸豐臨死之際給輔政大臣下了密詔,詔書中有一些不利於慈禧事宜,當時的宣旨太監正是安德海。小安子很聰明,知道咸豐一死,他必須重新找靠山,外臣是靠不住主的,繼任帝王又是個娃娃,也靠不住,小安子最終選擇了慈禧,他把密詔內容先一步透漏了給慈禧

知曉密詔內容後,慈禧先一步佈局,聯合恭親王奕訢以及東宮太后慈安,發動辛酉政變,一舉滅了八位輔政大臣。因為提前告密,加上在兩宮太后與恭親王之間聯繫起了重大作用,政變成功後,安德海被封為大內總管。被封為總管的安德海並不恪守本分,而是打破清廷太監不得干政祖訓,積極為慈禧進一步掌權出謀劃策,在他的謀劃下,慈禧政變盟友奕訢被拿下議政王稱號

此後安德海更得慈禧信任,權勢滔天,基本上算是清朝最牛太監,比三德子都牛……

安德海自己作死,也死於各方聯合算計

安德海背靠慈禧,過多插手朝政,東宮慈安不滿意,同治不滿意,朝堂百官也不滿意,這幫人都想除去安德海,怎麼才能正大光明的除去他呢?1869年,機會來了

這一年,同治帝準備大婚親政,久居宮中的安德海也乘機出宮溜達,他徵得慈禧同意,以給皇帝籌備婚禮名義,巡遊四海。因為不符合清朝祖制,安德海並沒有出巡文書,臨出宮前,慈禧也告誡,要一路低調。可安德海自從成為太監總管後,囂張慣了,並沒有聽從慈禧告誡,而是一路招搖,一路索賄,一路搜刮……

遠離京師,到了山東德州時,地方官員揣著明白裝糊塗,上報給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說,有個叫安德海的太監出來辦差既沒有聖旨也沒有公文……丁寶楨接到報告,立刻要求德州地方官把安德海押往濟南,同時給同治帝發奏摺請斬安德海

這裡頭有同治和慈安的一份算計

當時安德海離京之後,慈安就用同治親政在即旗號,讓慈禧暫時把朝堂奏摺交同治處理,她們姐妹倆休息一段時間。丁寶楨奏摺到後,並未送慈禧手中,而是由同治立馬批覆,並讓快馬回傳……

安德海雖然不知道自己被人算計,但安德海自救能力也是強悍,被抓當時就安排親信火速趕回京師面見慈禧,搬救兵。慈禧得知安德海被抓,也是盡心盡力,立刻發出懿旨

一生一死,兩份意思相反的旨意幾乎同時發往山東濟南

安德海不是慈禧貼身太監,他是太監總管

安德海又叫小安子,他本是咸豐身邊的御前太監,因為聰明伶俐,深得咸豐信任,經常充任宣旨太監。據說,咸豐臨死之際給輔政大臣下了密詔,詔書中有一些不利於慈禧事宜,當時的宣旨太監正是安德海。小安子很聰明,知道咸豐一死,他必須重新找靠山,外臣是靠不住主的,繼任帝王又是個娃娃,也靠不住,小安子最終選擇了慈禧,他把密詔內容先一步透漏了給慈禧

知曉密詔內容後,慈禧先一步佈局,聯合恭親王奕訢以及東宮太后慈安,發動辛酉政變,一舉滅了八位輔政大臣。因為提前告密,加上在兩宮太后與恭親王之間聯繫起了重大作用,政變成功後,安德海被封為大內總管。被封為總管的安德海並不恪守本分,而是打破清廷太監不得干政祖訓,積極為慈禧進一步掌權出謀劃策,在他的謀劃下,慈禧政變盟友奕訢被拿下議政王稱號

此後安德海更得慈禧信任,權勢滔天,基本上算是清朝最牛太監,比三德子都牛……

安德海自己作死,也死於各方聯合算計

安德海背靠慈禧,過多插手朝政,東宮慈安不滿意,同治不滿意,朝堂百官也不滿意,這幫人都想除去安德海,怎麼才能正大光明的除去他呢?1869年,機會來了

這一年,同治帝準備大婚親政,久居宮中的安德海也乘機出宮溜達,他徵得慈禧同意,以給皇帝籌備婚禮名義,巡遊四海。因為不符合清朝祖制,安德海並沒有出巡文書,臨出宮前,慈禧也告誡,要一路低調。可安德海自從成為太監總管後,囂張慣了,並沒有聽從慈禧告誡,而是一路招搖,一路索賄,一路搜刮……

遠離京師,到了山東德州時,地方官員揣著明白裝糊塗,上報給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說,有個叫安德海的太監出來辦差既沒有聖旨也沒有公文……丁寶楨接到報告,立刻要求德州地方官把安德海押往濟南,同時給同治帝發奏摺請斬安德海

這裡頭有同治和慈安的一份算計

當時安德海離京之後,慈安就用同治親政在即旗號,讓慈禧暫時把朝堂奏摺交同治處理,她們姐妹倆休息一段時間。丁寶楨奏摺到後,並未送慈禧手中,而是由同治立馬批覆,並讓快馬回傳……

安德海雖然不知道自己被人算計,但安德海自救能力也是強悍,被抓當時就安排親信火速趕回京師面見慈禧,搬救兵。慈禧得知安德海被抓,也是盡心盡力,立刻發出懿旨

一生一死,兩份意思相反的旨意幾乎同時發往山東濟南

路上耽擱,慈禧的懿旨先到了山東巡撫衙門。按道理講,這安德海應該救下了,可這山東巡撫丁寶楨也是強悍,他知道同治的殺和慈禧的放,索性,以準備接旨禮儀由頭,拖延懿旨宣讀,這一拖就拖到同治旨意到達……

同治聖旨一到,丁寶楨也不講什麼禮儀了,拿著聖旨就斬了安德海。安德海腦袋落地,太后懿旨禮儀也準備好了……

這段歷史,有民間記錄:丁寶楨前門接旨後門殺人

據說,消息傳回皇宮,慈禧摔了杯子,奈何安德海腦袋已落,而這丁寶楨卻沒什麼把柄。當然,慈禧也不是什麼大氣人,當時雖沒把柄,但後來藉助楊乃武於小白菜一案,把丁寶楨的浙江洋務派狠狠的清理一遍

丁寶楨自己到沒什麼事,最後在四川總督任上病逝

安德海不是慈禧貼身太監,他是太監總管

安德海又叫小安子,他本是咸豐身邊的御前太監,因為聰明伶俐,深得咸豐信任,經常充任宣旨太監。據說,咸豐臨死之際給輔政大臣下了密詔,詔書中有一些不利於慈禧事宜,當時的宣旨太監正是安德海。小安子很聰明,知道咸豐一死,他必須重新找靠山,外臣是靠不住主的,繼任帝王又是個娃娃,也靠不住,小安子最終選擇了慈禧,他把密詔內容先一步透漏了給慈禧

知曉密詔內容後,慈禧先一步佈局,聯合恭親王奕訢以及東宮太后慈安,發動辛酉政變,一舉滅了八位輔政大臣。因為提前告密,加上在兩宮太后與恭親王之間聯繫起了重大作用,政變成功後,安德海被封為大內總管。被封為總管的安德海並不恪守本分,而是打破清廷太監不得干政祖訓,積極為慈禧進一步掌權出謀劃策,在他的謀劃下,慈禧政變盟友奕訢被拿下議政王稱號

此後安德海更得慈禧信任,權勢滔天,基本上算是清朝最牛太監,比三德子都牛……

安德海自己作死,也死於各方聯合算計

安德海背靠慈禧,過多插手朝政,東宮慈安不滿意,同治不滿意,朝堂百官也不滿意,這幫人都想除去安德海,怎麼才能正大光明的除去他呢?1869年,機會來了

這一年,同治帝準備大婚親政,久居宮中的安德海也乘機出宮溜達,他徵得慈禧同意,以給皇帝籌備婚禮名義,巡遊四海。因為不符合清朝祖制,安德海並沒有出巡文書,臨出宮前,慈禧也告誡,要一路低調。可安德海自從成為太監總管後,囂張慣了,並沒有聽從慈禧告誡,而是一路招搖,一路索賄,一路搜刮……

遠離京師,到了山東德州時,地方官員揣著明白裝糊塗,上報給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說,有個叫安德海的太監出來辦差既沒有聖旨也沒有公文……丁寶楨接到報告,立刻要求德州地方官把安德海押往濟南,同時給同治帝發奏摺請斬安德海

這裡頭有同治和慈安的一份算計

當時安德海離京之後,慈安就用同治親政在即旗號,讓慈禧暫時把朝堂奏摺交同治處理,她們姐妹倆休息一段時間。丁寶楨奏摺到後,並未送慈禧手中,而是由同治立馬批覆,並讓快馬回傳……

安德海雖然不知道自己被人算計,但安德海自救能力也是強悍,被抓當時就安排親信火速趕回京師面見慈禧,搬救兵。慈禧得知安德海被抓,也是盡心盡力,立刻發出懿旨

一生一死,兩份意思相反的旨意幾乎同時發往山東濟南

路上耽擱,慈禧的懿旨先到了山東巡撫衙門。按道理講,這安德海應該救下了,可這山東巡撫丁寶楨也是強悍,他知道同治的殺和慈禧的放,索性,以準備接旨禮儀由頭,拖延懿旨宣讀,這一拖就拖到同治旨意到達……

同治聖旨一到,丁寶楨也不講什麼禮儀了,拿著聖旨就斬了安德海。安德海腦袋落地,太后懿旨禮儀也準備好了……

這段歷史,有民間記錄:丁寶楨前門接旨後門殺人

據說,消息傳回皇宮,慈禧摔了杯子,奈何安德海腦袋已落,而這丁寶楨卻沒什麼把柄。當然,慈禧也不是什麼大氣人,當時雖沒把柄,但後來藉助楊乃武於小白菜一案,把丁寶楨的浙江洋務派狠狠的清理一遍

丁寶楨自己到沒什麼事,最後在四川總督任上病逝

小镇月明
2019-06-08

能成大事者,必為之計深遠。丁寶楨就算是殺了安德海,也不會落下半個是非,反而還升任了太子太保。而慈禧就算是心有不甘,可是與小人物的命運比起來,利用安德海的死做到一箭雙鵰甚至是一箭多雕,何樂而不為。所以安德海的死,百利無一害。

能成大事者,必為之計深遠。丁寶楨就算是殺了安德海,也不會落下半個是非,反而還升任了太子太保。而慈禧就算是心有不甘,可是與小人物的命運比起來,利用安德海的死做到一箭雙鵰甚至是一箭多雕,何樂而不為。所以安德海的死,百利無一害。



安德海對於慈禧的功勞只有一件,那便是在慈禧和恭親王奕訢之間牽線搭橋,發動政變,幫助慈禧奪回權勢,而安德海的地位自然也是一飛沖天。太監本就是閹人,可是安德海卻因為受到慈禧的多般照顧,竟然大擺宴席娶妻,甚至慈禧為了表示支持還賞銀一千兩。

安德海本身並沒有權勢,只是因為背後是慈禧這尊大佛而狐假虎威。但顯然安德海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不僅主動承擔起做擋箭牌的責任,而且還主動的挑撥各方勢力—藐視正宮慈安皇太后,排擠恭親王奕訢,甚至對於皇帝同治的行為多加監視。

能成大事者,必為之計深遠。丁寶楨就算是殺了安德海,也不會落下半個是非,反而還升任了太子太保。而慈禧就算是心有不甘,可是與小人物的命運比起來,利用安德海的死做到一箭雙鵰甚至是一箭多雕,何樂而不為。所以安德海的死,百利無一害。



安德海對於慈禧的功勞只有一件,那便是在慈禧和恭親王奕訢之間牽線搭橋,發動政變,幫助慈禧奪回權勢,而安德海的地位自然也是一飛沖天。太監本就是閹人,可是安德海卻因為受到慈禧的多般照顧,竟然大擺宴席娶妻,甚至慈禧為了表示支持還賞銀一千兩。

安德海本身並沒有權勢,只是因為背後是慈禧這尊大佛而狐假虎威。但顯然安德海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不僅主動承擔起做擋箭牌的責任,而且還主動的挑撥各方勢力—藐視正宮慈安皇太后,排擠恭親王奕訢,甚至對於皇帝同治的行為多加監視。

慈禧只有一個,何況還有慈安壓著,羽翼並沒有豐滿,若是三方勢力聯合起來,完全可以將慈禧權勢架空,但奈何安德海不懂。

按照清朝祖制,太監是不被允許出宮的,何況身上還沒有攜帶任何公文以及朝廷的密信。但是安德海卻認為自己權勢大過天,這些繁文縟節絲毫沒有放在眼裡,藉口同治皇帝大婚出宮採辦,拿到了出宮的手諭。但是安德海明面上是為了採辦,但是私底下奢靡之風四起,甚至要江南夾道官員阿諛奉承,主動獻上過路費。清朝官員都是通過層層選拔而來的,再不濟也是有著編制在身,怎麼可能會輕易對一個閹人鞍前馬後,所以這一回安德海是有去無回。

能成大事者,必為之計深遠。丁寶楨就算是殺了安德海,也不會落下半個是非,反而還升任了太子太保。而慈禧就算是心有不甘,可是與小人物的命運比起來,利用安德海的死做到一箭雙鵰甚至是一箭多雕,何樂而不為。所以安德海的死,百利無一害。



安德海對於慈禧的功勞只有一件,那便是在慈禧和恭親王奕訢之間牽線搭橋,發動政變,幫助慈禧奪回權勢,而安德海的地位自然也是一飛沖天。太監本就是閹人,可是安德海卻因為受到慈禧的多般照顧,竟然大擺宴席娶妻,甚至慈禧為了表示支持還賞銀一千兩。

安德海本身並沒有權勢,只是因為背後是慈禧這尊大佛而狐假虎威。但顯然安德海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不僅主動承擔起做擋箭牌的責任,而且還主動的挑撥各方勢力—藐視正宮慈安皇太后,排擠恭親王奕訢,甚至對於皇帝同治的行為多加監視。

慈禧只有一個,何況還有慈安壓著,羽翼並沒有豐滿,若是三方勢力聯合起來,完全可以將慈禧權勢架空,但奈何安德海不懂。

按照清朝祖制,太監是不被允許出宮的,何況身上還沒有攜帶任何公文以及朝廷的密信。但是安德海卻認為自己權勢大過天,這些繁文縟節絲毫沒有放在眼裡,藉口同治皇帝大婚出宮採辦,拿到了出宮的手諭。但是安德海明面上是為了採辦,但是私底下奢靡之風四起,甚至要江南夾道官員阿諛奉承,主動獻上過路費。清朝官員都是通過層層選拔而來的,再不濟也是有著編制在身,怎麼可能會輕易對一個閹人鞍前馬後,所以這一回安德海是有去無回。

安德海行至山東之時,因公文密信沒有,引起知府的懷疑,進而將指令交到了巡撫丁寶楨的手中。安德海雖然是一個太監,但是醜事卻傳了千里。丁寶楨自然是痛恨此人,隨即將安德海扣押,寫書信一封送往紫禁城。

安德海的命運來了一個大轉彎,從前的罪過的三方勢力完全將慈禧架空,恭親王祕密繞過慈禧與慈安太后合謀,最後由同治皇帝批准,僅僅五天時間安德海便身首異處。

慈禧是一個聰明人,否則也不會統領清朝半個世紀之久。丁寶楨藉機殺人確實令慈禧不甘,相比於一條命,慈禧更願意藉機得到一些東西。

能成大事者,必為之計深遠。丁寶楨就算是殺了安德海,也不會落下半個是非,反而還升任了太子太保。而慈禧就算是心有不甘,可是與小人物的命運比起來,利用安德海的死做到一箭雙鵰甚至是一箭多雕,何樂而不為。所以安德海的死,百利無一害。



安德海對於慈禧的功勞只有一件,那便是在慈禧和恭親王奕訢之間牽線搭橋,發動政變,幫助慈禧奪回權勢,而安德海的地位自然也是一飛沖天。太監本就是閹人,可是安德海卻因為受到慈禧的多般照顧,竟然大擺宴席娶妻,甚至慈禧為了表示支持還賞銀一千兩。

安德海本身並沒有權勢,只是因為背後是慈禧這尊大佛而狐假虎威。但顯然安德海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不僅主動承擔起做擋箭牌的責任,而且還主動的挑撥各方勢力—藐視正宮慈安皇太后,排擠恭親王奕訢,甚至對於皇帝同治的行為多加監視。

慈禧只有一個,何況還有慈安壓著,羽翼並沒有豐滿,若是三方勢力聯合起來,完全可以將慈禧權勢架空,但奈何安德海不懂。

按照清朝祖制,太監是不被允許出宮的,何況身上還沒有攜帶任何公文以及朝廷的密信。但是安德海卻認為自己權勢大過天,這些繁文縟節絲毫沒有放在眼裡,藉口同治皇帝大婚出宮採辦,拿到了出宮的手諭。但是安德海明面上是為了採辦,但是私底下奢靡之風四起,甚至要江南夾道官員阿諛奉承,主動獻上過路費。清朝官員都是通過層層選拔而來的,再不濟也是有著編制在身,怎麼可能會輕易對一個閹人鞍前馬後,所以這一回安德海是有去無回。

安德海行至山東之時,因公文密信沒有,引起知府的懷疑,進而將指令交到了巡撫丁寶楨的手中。安德海雖然是一個太監,但是醜事卻傳了千里。丁寶楨自然是痛恨此人,隨即將安德海扣押,寫書信一封送往紫禁城。

安德海的命運來了一個大轉彎,從前的罪過的三方勢力完全將慈禧架空,恭親王祕密繞過慈禧與慈安太后合謀,最後由同治皇帝批准,僅僅五天時間安德海便身首異處。

慈禧是一個聰明人,否則也不會統領清朝半個世紀之久。丁寶楨藉機殺人確實令慈禧不甘,相比於一條命,慈禧更願意藉機得到一些東西。

安德海奢靡之風已經傳遍各地,若是慈禧仍然包庇,豈不是與三方勢力作對。就算慈禧是皇帝生母,但說得不好聽一點,也就是個妾,妾不如妻大,慈安太后隨時可以找到理由架空慈禧權勢。

其次安德海的去世,不僅表現出慈禧的清明政治,而且還展現出慈禧對於功臣的寵愛,這在另一方面很好的為慈禧收復了人心。而且更往深層次上來講,安德海的去世從另一方面將暗中與慈禧作對之人悉數展露了出來,這為日後慈禧清理朝堂反對勢力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方向。

所以就算不是丁寶楨,換成任何一個忠臣殺了安德海,都不會受到任何虧待。

夏目历史君
2019-06-11

我們知道古代太監的地位是非常卑微的,成為太監的人多數都是家境貧寒,所以被自幼送進宮當太監,但是在太監中還有很多有實力的人。

他們雖然不算是完整的男人,但是在以前歷史中一直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不過提到歷史上的大太監,尤其是慈禧身邊的,大家或許只知道李蓮英,卻不知道其實還有一個安德海。安德海的一生也堪比傳奇,雖然他的口碑不好,但是他能夠做到備受慈禧寵愛,肯定是有過人之處的。

我們知道古代太監的地位是非常卑微的,成為太監的人多數都是家境貧寒,所以被自幼送進宮當太監,但是在太監中還有很多有實力的人。

他們雖然不算是完整的男人,但是在以前歷史中一直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不過提到歷史上的大太監,尤其是慈禧身邊的,大家或許只知道李蓮英,卻不知道其實還有一個安德海。安德海的一生也堪比傳奇,雖然他的口碑不好,但是他能夠做到備受慈禧寵愛,肯定是有過人之處的。

安德海在八九歲的時候就淨了身,被送進去當太監,他聰明伶俐善於察言觀色,慢慢的憑藉著他那張巧嘴贏得了咸豐皇帝和太后的寵愛。之後他自恃恩寵,利用慈禧的信任為所欲為,並且還參與政治決策,打壓親王等大臣。而安德海也因為他的肆意妄為,而得罪了一批人,比如大臣丁寶楨就是其中一位。

丁寶楨德高望重,連慈禧也十分敬重他。有一次,在面見慈禧太后的時候,在行叩拜之禮時頂帽不慎掉落,依照清朝的規矩,如果衣衫不整或配飾有缺的話,是對皇帝的大不敬違反禮節,不過當時慈禧看到後並沒有責怪丁寶楨。

但旁邊的安德海卻有些氣不過,便大聲呵斥丁寶楨,指責丁寶楨不懂禮數,丁寶楨聽後連忙拿起禮帽準備戴上,但是安德海這時走到丁寶楨面前抬起一腳直接把他的頂帽給踢走了。

安德海本來就囂張跋扈,這次事件無疑是加重了兩人之間的過節,而在此後丁寶楨不管於公於私都要對付安德海。

我們知道古代太監的地位是非常卑微的,成為太監的人多數都是家境貧寒,所以被自幼送進宮當太監,但是在太監中還有很多有實力的人。

他們雖然不算是完整的男人,但是在以前歷史中一直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不過提到歷史上的大太監,尤其是慈禧身邊的,大家或許只知道李蓮英,卻不知道其實還有一個安德海。安德海的一生也堪比傳奇,雖然他的口碑不好,但是他能夠做到備受慈禧寵愛,肯定是有過人之處的。

安德海在八九歲的時候就淨了身,被送進去當太監,他聰明伶俐善於察言觀色,慢慢的憑藉著他那張巧嘴贏得了咸豐皇帝和太后的寵愛。之後他自恃恩寵,利用慈禧的信任為所欲為,並且還參與政治決策,打壓親王等大臣。而安德海也因為他的肆意妄為,而得罪了一批人,比如大臣丁寶楨就是其中一位。

丁寶楨德高望重,連慈禧也十分敬重他。有一次,在面見慈禧太后的時候,在行叩拜之禮時頂帽不慎掉落,依照清朝的規矩,如果衣衫不整或配飾有缺的話,是對皇帝的大不敬違反禮節,不過當時慈禧看到後並沒有責怪丁寶楨。

但旁邊的安德海卻有些氣不過,便大聲呵斥丁寶楨,指責丁寶楨不懂禮數,丁寶楨聽後連忙拿起禮帽準備戴上,但是安德海這時走到丁寶楨面前抬起一腳直接把他的頂帽給踢走了。

安德海本來就囂張跋扈,這次事件無疑是加重了兩人之間的過節,而在此後丁寶楨不管於公於私都要對付安德海。

後來機會果然出現了,當然安德海被封為欽差大臣,奉慈禧老佛爺的懿旨南下采購,船一路上聲勢浩大,相當招搖,威風凜凜。

當時很多的地方官都全去巴結他,並給他送去了錢財,還給他辦成了生日宴,安德海乘機大肆收取紅包,丁寶楨得知後便攜書信入京稟告了恭親王,恭親王看到丁寶楨的密信之後,命令丁寶禎調查了安德海的行蹤,之後火速抓捕了安德海。

隨後丁寶楨將安德海交給了皇帝,而此時慈禧太后正好抱恙,無人給安德海撐腰,安德海就這樣被賜死了,安德海死後,據傳丁寶楨還將其暴晒了三天。

我們知道古代太監的地位是非常卑微的,成為太監的人多數都是家境貧寒,所以被自幼送進宮當太監,但是在太監中還有很多有實力的人。

他們雖然不算是完整的男人,但是在以前歷史中一直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不過提到歷史上的大太監,尤其是慈禧身邊的,大家或許只知道李蓮英,卻不知道其實還有一個安德海。安德海的一生也堪比傳奇,雖然他的口碑不好,但是他能夠做到備受慈禧寵愛,肯定是有過人之處的。

安德海在八九歲的時候就淨了身,被送進去當太監,他聰明伶俐善於察言觀色,慢慢的憑藉著他那張巧嘴贏得了咸豐皇帝和太后的寵愛。之後他自恃恩寵,利用慈禧的信任為所欲為,並且還參與政治決策,打壓親王等大臣。而安德海也因為他的肆意妄為,而得罪了一批人,比如大臣丁寶楨就是其中一位。

丁寶楨德高望重,連慈禧也十分敬重他。有一次,在面見慈禧太后的時候,在行叩拜之禮時頂帽不慎掉落,依照清朝的規矩,如果衣衫不整或配飾有缺的話,是對皇帝的大不敬違反禮節,不過當時慈禧看到後並沒有責怪丁寶楨。

但旁邊的安德海卻有些氣不過,便大聲呵斥丁寶楨,指責丁寶楨不懂禮數,丁寶楨聽後連忙拿起禮帽準備戴上,但是安德海這時走到丁寶楨面前抬起一腳直接把他的頂帽給踢走了。

安德海本來就囂張跋扈,這次事件無疑是加重了兩人之間的過節,而在此後丁寶楨不管於公於私都要對付安德海。

後來機會果然出現了,當然安德海被封為欽差大臣,奉慈禧老佛爺的懿旨南下采購,船一路上聲勢浩大,相當招搖,威風凜凜。

當時很多的地方官都全去巴結他,並給他送去了錢財,還給他辦成了生日宴,安德海乘機大肆收取紅包,丁寶楨得知後便攜書信入京稟告了恭親王,恭親王看到丁寶楨的密信之後,命令丁寶禎調查了安德海的行蹤,之後火速抓捕了安德海。

隨後丁寶楨將安德海交給了皇帝,而此時慈禧太后正好抱恙,無人給安德海撐腰,安德海就這樣被賜死了,安德海死後,據傳丁寶楨還將其暴晒了三天。

其實就算慈禧太后身體好,也不可能廢心思去幫安德海,因為在此前安德海仗著慈禧太后的寵愛為所欲為,所以民間就流傳稱安德海並非太監的傳聞,並認為慈禧與安德海有染,而若慈禧出來抵制毫無疑問會落得他人口舌。

除掉大惡安德海後,丁寶楨成為了民眾心中懲惡揚善的好官,當時慈禧太后為表揚丁寶楨,還專門給他寫了一副字“國之寶楨”來讚揚他。丁寶楨為官期間,改革鹽政、整飭吏治、甚至曾將自己的全部積蓄都用於救助平民百姓,所以他在百姓心中有著相當崇高的地位。

公元1886年,丁寶楨因病去世,享年66歲,為表彰其功績,清廷追贈其太子太保,諡號“文誠”,並在他曾經任職的地方建祠祭祀,從中可以看出朝廷對他的器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