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中的“風林火山”的起源是什麼?

7 個回答
四爷的历史观
2017-06-29

日本文化中的“風林火山”的起源是什麼?
風林火山就是脫胎於中國的《孫子兵法》啊。大河劇《風林火山》裡的山本勘助說:“兵者,詭道也。”也是孫子兵法的話。

熟讀《孫子兵法》的甲斐之虎武田信玄就憑著這幾行字被稱為“戰國第一兵法家”,但實際上就是靠著騎兵和所謂的啄木鳥戰法(聲東擊西),而且這種戰法一直被武田家臣真田一族用到了結束戰國的大阪夏之陣上。

風林火山在日本現在是一種精神,已經神話,但是說起來,一般都是特指武田信玄。

昨日雷声
2017-06-28

中國是日本的文化母國。所以,日本文化的“風林火山”毫無例外地,也是脫胎於中國兵法經典。

使用“風林火山”這一概念最出名的小日本子是日本戰國時期的武田信玄。他在本方軍旗上面就用漢字和假名一起書寫了“風林火山”。

日本文化中的“風林火山”的起源是什麼?
可見武田是把這幾個漢字作為他自己最核心的作戰理念的。

追本溯源。“風林火山”源自於春秋時期的《孫子兵法》。

日本文化中的“風林火山”的起源是什麼?
《孫子兵法》原文是“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意思是軍隊作戰反應要迅速,指揮調度要順暢,進攻要如同烈火燎原,防守要如同一座大山一般穩固。

毫無疑問,這是帶兵打仗的四大原則。小日本子還是蠻識貨的,一眼就找到寶了。

可惜的是,教會徒弟餓死師父。小日本子學會這個之後,打贏了甲午戰爭,然後又侵略了我們十四年,給我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日本文化中的“風林火山”的起源是什麼?
究其原因是他們認定了一樣東西或者一種理念,就會把這個做到極致。而我們則缺少這個特點。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啊!

(圖片源自網絡。文字作者是頭條號【昨日雷聲】。轉載請註明。)

锻彰趣义
2017-07-05

“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是戰國日本大名武田信玄尊奉的治軍原則,簡稱“風林火山”。這四項原則來自《孫子兵法》。

日本文化中的“風林火山”的起源是什麼?

《孫子兵法》中《軍爭》一篇說得清楚:“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也就是說,用兵以詐,要機動,要分分合合,急行軍和緊急撤退時要講究神速,像颶風一樣有力。軍隊調動、候陣、埋伏時要像叢林一樣沉靜,井然有序。攻城掠陣時要像烈火摧枯草一樣猛烈。戰事不利,屯兵固守時,要像山嶽一樣堅固,不可動搖。

武田信玄就是以治軍嚴整和行動富有機動性著稱的,這才有了聞名戰國的赤備鐵騎。

日本文化中的“風林火山”的起源是什麼?

但有一點很有意思,《孫子兵法》中這四句話下面,其實還有兩句,“難知如陰,動如雷霆。”這兩句話武田信玄為什麼不用,也不寫在自己作為軍旗的孫子之旗上?有人開玩笑說可能是軍旗篇幅有限,寫不下了,這當然只能是玩笑。

可能的理解是,後兩句和治軍無關,是對指揮官的要求,難知如陰,就是要隱藏自己的作戰意圖,不讓任何人知道自己下一步的行動,動如雷霆,就是要指揮官准確把握戰機,在瞬息萬變的戰事中攫取最大的戰略利益。既然和作戰無關,是指揮官的事,當然沒必要寫在軍旗上,讓家臣和步卒們知道。

日本文化中的“風林火山”的起源是什麼?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日本製令國眾多,守護大名也多,戰事規模不大,大部分都是有限戰爭,因此很少需要分兵作戰,大名牢牢掌握指揮權也不會忙不過來,也就沒有專門去培養指揮人才的必要,這是軍事專業化程度比較低的表現。再者,守護大名們都是領了官職的一方諸侯,他們之下,只有家臣,沒有國士,家臣都是要上場殺敵的,他們只需要服從指揮,不需要自己發揮。當然“難知如陰”武田信玄本人是做到了,外交手腕一流,戰機預判一流,可惜旁邊還有越後之龍上杉謙信,誰也吃不掉誰。

不需要培養指揮官,不重視戰略傳承的結果就是下一代大名如果是個腦殘,那大家只好跟著一起完蛋。武田信玄死後,武田勝賴率領的赤備鐵騎在長篠之戰中被德川、織田聯軍打得屁滾尿流,最後被迫自殺,誰能知道武田信玄的兒子能把赤備鐵騎用成這樣。

见微而知著
2017-06-28

風林火山(Furinkazan)的概念出自於《孫子兵法》,原典是:《孫子兵法·軍爭篇》: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  其疾如風:軍隊的行動要反應迅速,猶如疾風掠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戰勝敵方。  其徐如林:當軍隊緩慢行軍時,猶如靜止的森林,肅穆、嚴整,不驚動敵人,不打草驚蛇。  侵掠如火:當進攻敵人時,要如同燎原的烈火,以銳不可當的攻勢結束戰鬥,取得完全的勝利。  不動如山:當軍隊駐守時,要如同山嶽一樣,嚴陣以待,隨時做好投入戰鬥的準備。  難知如陰:當軍隊隱蔽時,要像陰雲遮天不見日月星辰一樣。  動如雷震:當軍隊行動起來,猶如雷霆萬鈞,勇猛迅捷,使敵無從退避。

大胖妞
2017-06-28

日本文化中的“風林火山”的起源是什麼?

風林火山

戰鬥精神,源自《孫子兵法》

風林火山的原意是: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的軍爭篇。古代日本學習了許多中國文化,包括《孫子兵法》,他們把這句名言叫做“風林火山”。(羅馬音:Furinkazan;日語假名:ふうりんかざん)。

風林火山是一種戰鬥精神。

其疾如風:動作神速,有如飈風之疾。

其徐如林:舒緩行進,其行列齊肅則如林木之森然有序。

侵掠如火:侵襲掠擾,有如烈火之猛,不可遏止。

不動如山:屯兵固守,則如山嶽之固,不可動搖。

難知如陰:深密藏形,有如陰霾迷漫,莫辨辰象。

動如雷震:驅兵接仗,則如霆雷之威,觸之者折。

子烟清雨
2017-06-28

源自於《孫子兵法》: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因此日本將此總結為:風林火山。

如果詳細解釋,則是行軍打仗所講究的四字真言。

其疾如風,孫子兵法中有言: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只有神出鬼沒,機動性強的軍隊,才能讓對方難以預料,從而掌握戰爭的主動性。紅軍搶渡金沙江,打了蔣介石一個措手不及,便是運用到了行字決。

其徐如林,講的是軍容整齊,三軍可散,三軍氣勢不可散。一個軍容齊整的軍隊,動作協調,步伐一致。從實戰上來說,更容易協調調配,從心理上來說,會給敵人造成心理壓力,草木皆兵。

侵略如火,說得是攻擊時,要有火燎山野般的氣勢。在孫臏兵法中十種陣型,進攻用的便是火陣。關鍵在於借勢,利用地形氣候等條件,讓自己的士兵浩浩蕩蕩的撲向敵軍,自然攻無不克,所向披靡。

不動如山,說得是在防守時,要有泰山一般的威嚴,陣勢嚴整,防守嚴密,才不容易被攻破。如果敵軍來時,便以自亂陣腳,打起仗來自然難以防守住敵人的進攻。

感謝邀請,更多精彩請關注頭條號:子煙清雨

日本文化中的“風林火山”的起源是什麼?

新疆小伙阿超
2017-06-29

出自中國古代孫子兵法中的一篇,風林火山講軍隊應該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日本戰國時代各家大名當時很喜歡中國的文化和書籍,孫子兵法傳到日本後受到各大名喜愛和運用,其中將孫子兵法用的最出神入化的是甲斐國之虎武田信玄,他不光深邃研究孫子兵法還將風林火山四個字做成軍隊背後豎起的旗幟!可見當時中國對世界的深遠影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