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老去的70後:看這些老“東西”憶童年,只能去博物館了
致老去的70後:看這些老“東西”憶童年,只能去博物館了
致老去的70後:看這些老“東西”憶童年,只能去博物館了
致老去的70後:看這些老“東西”憶童年,只能去博物館了
致老去的70後:看這些老“東西”憶童年,只能去博物館了
致老去的70後:看這些老“東西”憶童年,只能去博物館了
致老去的70後:看這些老“東西”憶童年,只能去博物館了
致老去的70後:看這些老“東西”憶童年,只能去博物館了
致老去的70後:看這些老“東西”憶童年,只能去博物館了
致老去的70後:看這些老“東西”憶童年,只能去博物館了
圖說故事520
1/9 我國改革開放始於1978年,40年以後的今天,發展速度令世人矚目。在被人質疑茶葉蛋和榨菜都吃不起的中國,其實是他們根本沒來過。於今,50歲以上人回憶自己小時候用過看過的老物件都得去博物館,看看他們眼裡熟悉的,你能認識幾樣。本篇實拍於河北東北部某老物件陳列館,看圖1中這輛綠吉普,有人認識是什麼牌子的嗎?
2/9 2、珠算。在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珠算恐怕90後沒幾個會用的吧?即使身為一個財務人員,電腦手機計算器早已取代珠算了,連考會計證恐怕都不需要它了吧?
3/9 3、撥浪鼓。在北方,於60或70後人來說,撥浪鼓十分熟悉,那時候的山村賣豆腐的,賣糖葫蘆的,換香油的,迴響在農村或城市街頭。雖聲音有點沉悶,但不刺耳,聽到這聲音後,孩子們興奮地跑出大門口圍著挑挑子搖著撥浪鼓的大爺轉。
4/9 4、糧油票。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是我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最早糧票為1950年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糧食局發行的大米票,1993年,我國糧票制度取消,作為一種實際有價證券,糧票在我國使用長達40多年。如今隨著社會發展,糧票退出歷史舞臺成為收藏者新寵。
5/9 糧票又分地方糧票和全國通用糧票,全國的最吃香。在計劃經濟年代,買米買面買油全憑糧票,你經歷過嗎?恐怕80後認識它的少,90後根本沒見過,只有70後以前人對它熟悉親切。
6/9 5、小人書。於60後人十分熟悉。在沒有電視前,北方孩子生活,是小人書陪伴長大的,這是瞭解外面世界的唯一窗口。
7/9 1983年,由黃元申、樑小龍、米雪聯袂飾演的《大俠霍元甲》上映,令無數中國人熱血沸騰。也在那時起,12英寸黑白電視機悄然走進河北東北部山區農村人家。據一位70後大姐回憶,那時村中只有一戶人家有電視,一到傍晚小院中早早有人拿小板凳佔位等待霍元甲電視劇開演。後來,霍元甲小人書盛行。
8/9 6、風箱風匣。在大鍊鋼鐵的六七十年代,北方人使用風箱燒煤打鐵,農村人家拉它燒柴做飯。一位北方七旬農村老人回憶,生活困難時期連柴草都不好拾,灶不好燒,一天三頓飯都要靠拉風匣助燃燒飯,小年輕人新用它不習慣,拉時間長了累的抬不起胳膊。
9/9 7、七八十年代最文藝新潮的,莫過於這臺手風琴。在農村,誰要會拉這個,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令許多姑娘崇拜。於這七大樣,全認識的都老了,你又認識幾樣?都有哪些回憶?歡迎留言來說說。\n這裡是·圖說故事520的原創實拍,嚴禁轉載盜圖搬運!
2019-08-11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