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歲農村老人幹1個行當40年,“斤斤計較”,產品與公道有關係
66歲農村老人幹1個行當40年,“斤斤計較”,產品與公道有關係
66歲農村老人幹1個行當40年,“斤斤計較”,產品與公道有關係
66歲農村老人幹1個行當40年,“斤斤計較”,產品與公道有關係
66歲農村老人幹1個行當40年,“斤斤計較”,產品與公道有關係
66歲農村老人幹1個行當40年,“斤斤計較”,產品與公道有關係
66歲農村老人幹1個行當40年,“斤斤計較”,產品與公道有關係
66歲農村老人幹1個行當40年,“斤斤計較”,產品與公道有關係
66歲農村老人幹1個行當40年,“斤斤計較”,產品與公道有關係
66歲農村老人幹1個行當40年,“斤斤計較”,產品與公道有關係
荊衛定人文攝影
1/9 中午11點鐘,陝西省洛南縣城裡66歲的魏賽琪老人正在自家的商鋪裡工作著,他一邊樂呵呵地同攝影師聊著天,一邊忙著手裡的活計,他乾的這個老行當地人的話說叫做“釘秤”,老人一雙粗大手在一個小秤桿上叮叮噹噹的釘著稱星,他說自己從事這個行業40多年了,一輩子沒有啥本事,就是和桿秤幹上了,用這個老手藝養活了一家人。
2/9 魏師傅說起釘秤便打開了話匣子,他說自己的釘秤手藝到自己這輩子是第二代,父親以前跟著一位河南的師傅學會了釘秤,後來傳給了他,現在二兒子也以釘秤為業,這裡的鋪子是自家的祖業,幾十年來自己就在這小小的鋪子裡釘秤養家餬口。
3/9 魏師傅有兩個兒子,現在都已成家立業,大兒子有自己的事業,二兒子繼承了家傳手藝,在縣城的另一處開著釘秤的門店。他這個小鋪子平時就是和老伴在經營,自己釘秤既是工人又是老闆,老伴在鋪子裡幫著下手,做著後勤工作,幾十年了都是這樣過來。
4/9 魏師傅說釘秤在以前的社會是個技術行當,屬於高級藝人,它的工藝程序複雜,算起來工序多達100多,民間素有“百匠之首”的說法,從技術上講要具備3種技能:一是要會做秤桿的木工技術,二是要會打造秤鉤、秤刀的鐵匠技術,三是做秤盤的鈑金技術。
5/9 老人說釘秤起源傳說是魯班所創,古時木杆秤上定有13個星,叫做13兩秤,秦始皇統一國家後又規定加上“福祿壽”3顆星,定為16兩1斤,新中國成立後最終統一為10兩秤,所以現在自己製作的就是10兩秤。
6/9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電子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木杆秤用處已經不大了,人們為了使用方便和準確都用上了電子秤,目前只有在當地農村還有極少數的商販和農民在繼續使用木杆秤,一年下來也只能賣出去300多杆,比上個世紀時候的銷售量減少了3分之2,儘管銷售不好,但是魏師傅依然堅守著自己的老鋪子,幹著老行當。
7/9 桿秤目前的價格如下:3公斤、10公斤、15公斤、30公斤、50公斤、70公斤、100公斤和150公斤。價格從28
8/9 為了增加收入魏師傅在鋪子裡也賣上了電子秤,各種品牌都有,他說一年下來鋪子的收入能有2萬多元錢,如果將鋪子租出去能收租金3萬元,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想給自己找個乾的,因為自己放不下這幹了一輩子的老手藝,其次老伴跟著在這裡還能給3個上學的孫子做飯吃,一舉兩得。
9/9 目前魏師傅的釘秤老手藝已經列為市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他說無論社會如何發展,自己都不會丟下這老手藝,自己乾的就是“斤斤計較”的手藝,傳承下去也是自己的責任和承諾,數千年來社會在變,但是釘秤匠人們的良心未變,秤桿上他們為老百姓生活中釘上公道。【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請點擊右上角關注】
2019-09-16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