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年明月會說清兵的入侵,孫承宗是唯一一個能拯救明朝的人?

這個說法有道理嗎?為什麼當年明月會說清兵的入侵,孫承宗是唯一一個能拯救明朝的人?為什麼當年明月會說清兵的入侵,孫承宗是唯一一個能拯救明朝的人?
9 個回答
大岳怼历史
2017-09-29

首先明並不是亡於清軍入侵的,孫承宗只是封疆大吏而已何談拯救明朝。

明朝所需要的是一次從上到下的大換血,但是任何封建王朝都逃脫不出“不改革等死亂改革找死”的怪圈。明末有東林黨爭,清末有守舊派與維新派之爭,其本質都是一樣的,是千百年來固化的舊有思想在作祟。如果想平緩的做到思想觀念轉變,首先得有一個明君支持而為他得活的夠長,因為少說也要半個世紀之久。專制統治下的弊病就是,改革很容久就被下個皇帝推翻而前功盡棄,如王安石、張居正。所以歷朝歷代的改革都只是將從前的貪汙/灰色收入納為國家正規稅收,這樣的確會在短時間內做到富國的成效,但是後患是無窮的,貪官汙吏們總有辦法繼續搞錢,這樣就越來越加大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有名的黃宗羲定律。

明末連年天災,四處流民揭竿而起,外還有滿清入侵,這樣的情況是不可能給明朝轉變的機會了。所以明亡是一個歷史的必然。

當年明月在《明事》這本書裡抒發了許多自己的個人感慨,的確孫承宗是個可惜的英雄,但歷史就是歷史,非一人之力所能改變的。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刘三解
2017-09-29

當年明月的成名作是《明朝那些事兒》,整體來說其實是一本以白話文翻譯《明史》為基礎的通俗作品,而《明史》的成書,其實底本是明朝遺民萬斯同等人的稿本,這一批修史遺民多數為東林黨,對於明朝前期和中期的歷史,他們的敘述,其實是有穩定的價值觀脈絡的,所以翻譯工作做起來好做,也不會有太多的矛盾。

但是到了明末歷史這一段,遺民們或者本人就是歷史的參與者,或者他們的師長是歷史的參與者,就開始有明顯的價值觀混亂和傾向。

而通俗歷史作品,往往是很難把複雜的歷史背景和利益關係梳理清楚的,那樣讀者看不懂,也很難進行“好”、“壞”判斷,這時候,就需要去擇其一端,說一些讀者好理解的事兒,而不是去展示歷史的本相。

現實問題是,孫承宗以天啟老師、大學士身份出任督師的時候,遼東、遼西已經敗壞不堪,幾百萬遼民落入敵手,數十萬大軍灰飛煙滅,他是守著山海關開始恢復遼地,形勢不可謂不惡劣。

經過他的整頓,復地數百里,練兵近20萬,由以遼西將門為核心建立了防禦體系,另調客兵填充,又建立車營、鐵騎營等,構成了看起來不錯的遼西防線。

但是這些,都是建立在巨大的財政支出的基礎上,明朝一年歲入800萬兩,在遼地消耗最多的時候扔進去500萬兩,後來通過加徵,搞到了1000萬兩,已經是民怨沸騰,但是哪怕裁撤客軍,每年也需要耗費300萬兩之多。

這個成本帶來了什麼呢?帶來的是養肥的遼西將門,明顯出現了軍閥化的傾向,這種傾向在袁崇煥以遼人守遼土的政策下愈演愈烈,在袁被殺後,祖大壽甚至帶兵一路奔逃,這在大明朝之前綱紀仍在的時代,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結果,孫承宗一封信招撫了祖大壽,祖大壽也終生不復入山海關一步,這群人,或許還沒有降清,但也很難說還是明臣了。

這是結果之一。

結果之二,明朝重金打造的遼西防線,實際上根本沒有抵禦後金大軍的能力,與其說是他們的堅城、火炮擋住了後金兵,不如說是從瀋陽到遼西漫長的補給線和徹底殘破的遼地擋住了後金兵的步伐。

因為無論是孫承宗的鐵騎營還是車營,還是祖家的家丁,在真正的大規模野戰中,對後金軍完全沒有勝利的能力,所謂守城,沒有援兵,最後就成了守死。

軍隊不能勝利,仍舊需要海量的銀子養著,也就不能裁軍,那麼明朝脆弱的財政,就只能長期的拆東牆補西牆,之所以那麼多西北邊軍加入農民起義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當兵也得賣兒賣女才能避免餓死,那麼當流寇總還有一口飯吃吧?

說孫承宗能救明朝,他怎麼救?

這老爺子作為資深文官的能力不容置疑,比如協調關係,震懾下屬,甚至戰略謀劃,都不差,最牛的是他的個人氣節和天子的關係,尤其是天子的信任,讓他不至於重蹈熊廷弼的覆轍。

但是,資深文官也沒有具體練兵帶兵的能力,還是得依靠下面的人,事實上,下面的人在這個系統裡,多數養成了“油子”,目的也不是救國家危亡,而是撈錢。因為天啟二年的時候恐怕沒誰覺得大明會亡。

孫承宗如果說挽救明朝,唯一的機會就是編練一支精銳兵力,用銀子堆出來,能夠在野戰中打敗清朝的白甲兵,而不是撒胡椒麵似的建立一個鎮的架子。

這支精兵存在,則可以逐步擴充,甚至裁汰無用的遼兵,最終緩解朝廷的財政壓力,但是他恰恰是反其道行之。

所以,孫承宗不可能挽救明朝,他的路子就是錯的。

言晓溪
2017-10-02

大概是武俠小說《碧血劍》走紅的緣故,說起明末遼東抗清戰爭的知名統帥,世人首推袁崇煥,事實上,袁崇煥的恩師孫承宗,才是當時的明朝第一名帥。

孫承宗,字稚繩,河北保定人,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生人,自幼家貧,常年給富家擔任家庭教師為生,萬曆三十三年中進士,高居榜眼,後成為明光宗朱常洛和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身為兩代帝師,一身“儒”氣十足。
為什麼當年明月會說清兵的入侵,孫承宗是唯一一個能拯救明朝的人?

打仗的功底也不差,家鄉高陽自幼就是前線,打小耳濡目染,年輕時喜讀兵書,又常年在邊鎮軍官家做家教,漫長歲月積累,凝成滿腹韜略。用武之地也不難找---遼東。自萬曆四十七年努爾哈赤崛起遼東後,明朝連戰連敗,相繼丟失鐵嶺,瀋陽,遼陽等軍事重鎮,女真鐵騎,已然直逼山海關,大明都城,即將暴露在敵人鐵蹄之下。危急時刻,孫承宗出場了。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孫承宗以大學士身份督師薊遼,彼時遼東亂成一鍋粥,女真騎兵連戰連捷,山海關外丟城失地,局面一團糟。可孫承宗不凡,敏銳的眼睛,發現了遼東問題的關鍵點---先守,後戰。

所謂先守,就是要先穩固現有的領土,站住腳,積蓄力量,等待反攻,這在當時,是唯一的辦法,孫承宗找到了。

找到了就立刻行動,先趕走了在八里鋪荒唐築城的遼東巡撫王在晉,接著從山海關向北推進,步步為營,建起了錦州,寧遠等重鎮,形成了抵抗女真人入侵的緩衝地帶,三點一線的防禦陣地,成為終明一世,八旗鐵騎始終不能逾越的天塹。

建立防線,也沒忘其他的事,組建新軍,招撫當地的難民,給予土地和家園,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關寧鐵騎,一支打仗不用動員,無堅不摧的鋼軍,任用能將,滑頭的毛文龍,暴烈的祖大壽,年少氣盛的吳三桂,憨直的滿桂,各個被他治得服服帖帖,皆殊死效命,當然,還有深得他真傳的袁崇煥,這位後來立下奇功卻含冤而死的悲劇人物。

一番整頓,遼東煥然一新,一條鋼鐵防線就此鑄就,佑護明朝達20年,此等功績,說是偉大的戰略家,毫不為過。

戰略眼光了得,臨戰指揮也同樣厲害,從寧錦防線開工起,女真方面不斷髮兵進攻,卻接連被孫承宗打回去,搞得努爾哈赤終於暫停對明朝的攻勢,直到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孫承宗因魏忠賢迫害而去職,方大舉進攻,而這一次,在袁崇煥的打擊和關寧防線的佑護下,努爾哈赤搭上了自己的命。

而後魏忠賢倒臺,崇禎即位,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女真新領袖皇太極率部繞過寧錦防線突入到北京城下,回京救援的袁崇煥遭到冤殺,女真人兵臨城下,大兵壓境下,崇禎終於想起了賦閒在家的孫承宗,連忙詔命孫承宗復職,此時局面異常嚴峻,女真人佔據遵化,永平等四城,威脅京城,而孫承宗卻又一次出手不凡,集中精銳部隊,對號稱“滿萬不可戰”的女真大軍發動反擊戰,短短几天一舉收復四城,史稱遵永大捷,一場大明朝的滅頂之災,終於化解。

可是敗北的女真人沒有想到,這個他們最強大的對手,竟然在第二年七月就被解決了,以他們最意想不到的方式。

1631年七月,為繼續貫徹步步緊逼戰略,孫承宗鑄大淩河城,皇太極親率重兵圍困,惡戰之下雙方相持,而與孫承宗有矛盾的遼東巡撫邱禾嘉卻成績作祟,導致明軍慘敗。正是孫承宗這場一生裡唯一的敗仗,給了明朝言官攻擊的口實,口水謾罵下,無奈的孫承宗辭職而去,而滿清,也就因此少了他們在遼東最大的勁敵。

七年後,清軍再次繞過關寧防線入寇,攻破孫承宗的家鄉高陽。孫承宗率領家人守城,城破被擒,多爾袞命令清兵把孫承宗綁在馬尾巴上拖死,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戰死,孫家百餘人遇難。死年七十六歲。

但是,在清朝人編修的《明史》中,卻給了他至高無上的評價:令專任之,尤足以慎固封守!

他是一個失敗者,卻是一個偉大的失敗者。

孤狼啸月31600808
2017-09-30

孫承宗是不能挽救明王朝的.

明朝滅亡是從嘉靖、萬曆年開始逐步走向衰敗,這其中主要是由於宦官干政,什麼東廠西廠,司禮監。太祖朱元璋建國時就定下規矩:宦官不得干政!但是他的子孫沒有照辦,先是朱棣動用鄭和下西洋,接著朱祁鎮信用宦官王振,釀成土木之變的國恥,再是朱厚照重用劉瑾。使大明前期打下的輝煌偉業最後敗在了宦官手裡。皇帝昏庸,過於的中央集權,使明朝皇帝的一些不足日漸擴大,萬曆多年不上朝文官集團把持朝政內廷就是以司太監掌印太監為首的,政治和經濟漸次脫節,加之北部的遊牧民族長期騷擾,女真族的崛起, 自然災害頻仍、長期的農民戰爭等等多重原因最後導致崩潰。

孫承宗確實有治國才能,但外廷是由內閣首輔為首的文官集團,相互制約。皇帝都是被這兩股勢力所左右,很容易就被矇蔽視聽,言路堵塞,孫承宗實在無能為力。所以說孫承宗一人是不能挽救明王朝的。

快乐维她命
2017-09-29

封建王朝的滅亡其實很多都是從新帝登基開始註定的,如果帝王沒有足夠數量的子嗣以優勝劣汰的規則來競爭皇位,那這個王朝就越來越弱,如果皇位交接沒有很平滑,內戚宦官干政將無可避免。明朝其實從嘉靖(明世宗朱厚熜)這裡就敲響喪鐘了,他是前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照牛逼閃閃,可惜太貪玩,沒有子嗣,31歲就把自己玩掛了。可以發現,這哥們以後的每位新帝都像是大臣臨時找的,沒經過像清朝那樣的皇帝上崗系統來專業培養,宦官大臣們私底下搞來搞去。這裡不得不說明朝的後宮系統,管理太不專業了,無論皇帝怎樣辛勤播種,總是收成太差,龍脈就這樣一點一點被毀了。誰TM要是穿越回明朝,一定要記住這個教訓,那就是女人千萬得管好。

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我大汉臣妾
2017-09-29

你們都忽略了人心的重要心,魏忠賢滅掉東林黨後,明朝就註定滅亡了。因為魏忠賢徹底摧毀了文人集團一直以來精神信念,以前就算也有奸臣閹黨,但始終有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文官文人堅持原則,維持著對明朝的忠心,民間也始終有正義的聲音。魏忠賢之後,朝堂無忠臣,民間無順民,所有人都對明朝失去了信心,如果魏忠賢死後20年天下太平,那麼在崇禎這樣皇帝的治理下,人心是可以慢慢恢復的,可是內有闖賊外有女真,失去的人心和骨氣不是簡簡單單殺了魏忠賢就能挽回,一個孫承宗改變不了朝廷 ,時間可以拯救明朝,可惜只有努爾哈赤,李自成不會給崇禎時間的。

文化人儿啊
2017-09-28

這種說法過於誇大了個人的力量,不符合唯物論。先說明下,孫承宗確實是個比較有眼界的人物,政治、軍事方面確有自己的一些見解,但是這些不足以就說他是唯一能救明朝的人。明朝末年出現的問題很多,主要是經濟基礎破壞嚴重,社會矛盾複雜,加上天災不斷,主要是社會制度出現了大問題!救明朝,就需要大手術,要麼是至上而下的全面改革,要麼是自下而上的革命鬥爭!

长歌行a
2017-09-29

誇張了,明朝滅亡根本原因是財政破產,孫承宗屬東林黨人,對付滿清戰術上沒問題,但三五里一個堡壘的幹法不是崇禎朝財政能承受的,客觀上加速了明朝滅亡,但這個不怪孫,畢竟這種幹法在天啟年有魏忠賢,財政還能支撐,等崇禎奇葩崇禎出現後就沒法玩了

应急出口
2017-09-29

他的意思是孫承宗的平遼方案是唯一有可能成功的。但事實上星際里人族鋪地堡可以圈礦,孫承宗的地堡圈開的地不能以戰養戰,他這個方案實際是不成立的,只是比起撤回山海關強那一點而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