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10 個回答
上将嗳福斯
2019-05-09

從本質上講,這倆貨沒有任何區別。都是裝逼裝死的。說的文雅一點,就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他們都是極端自負的人,好裝逼樂此不疲是兩人的共同特點!

世界上有一種人特別招人煩,就是特別喜歡顯擺自己的小聰明,好像哪哪都有他,什麼他都懂,什麼他都看的透透的。你的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人,是不是特別招人煩?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楊修就是這種人中的極品奇葩。顯擺小聰明,這種智力上的優越感,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樂趣。

這樣性格的人,越聰明越招人煩。楊修極度聰明,所以極度招人煩。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曹操面前耍小聰明,最後終於讓曹操煩透了,把他搞死了。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馬謖其實和楊修是同一類人。

他也特別愛顯擺聰明。但他更高級一點。他是在出謀劃策的時候,處處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和獨道見解。越標新立異,越顯得他高明。

諸葛亮經常與他交流探討。可能是由於諸葛亮自己過於謹慎,反而對馬謖的一些獨道見解非常欣賞。由此更增加了馬謖的自負。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當他在街亭獨擋一面的時候,自負到了頂點,聽不進任何不同意見,固執己見,然後全軍覆沒。

楊修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顯擺小聰明,真的跟招人煩!

馬謖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自以為是,志大才疏是最大的悲哀。

东方评史
2019-04-27

楊修在《三國演義》中以恃才傲物自稱,其實他有什麼才氣,狗屁都不是。

他無論從哪一方面都不能和馬謖相比,人家馬謖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他能幹什麼?

整天就是吟詩作對、飲酒放蕩,他既不適合參予軍中大事、也不能像荀彧那樣有治國的才能。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他最大的長處就在於專門尋找他人的短處來作為笑料,用以顯示自己的聰明。

曹操漢中一戰失利,本來就極為煩躁,他不向曹操獻計獻策打贏戰役,卻用“雞肋”一事大肆進行謠言傳播,曹操豈有不殺他的道理?

其實曹操雖說奸詐凶殘,但也不是胸懷狹隘,在赤壁之戰前夕,因為蔣幹的愚蠢,使得曹操誤殺了蔡瑁和張允,從而失去了一統江南的大好時機,曹操不是也沒有問罪於蔣幹麼!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但為什麼僅僅是因為楊修這麼一句話,曹操就殺了奇才的楊修呢?

在《三國演義》中,曾經這樣描寫過: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

那麼楊修犯了曹操的什麼忌諱呢?

第一,曹操命人建造了一座花園,建成以後曹操前往觀之,沒有說建的好或者是建的不好,只取毛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眾人皆不解其意。

楊修遂對眾人說:門內添“活”字乃是“闊”也,丞相是嫌園門闊耳!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於是,眾人在高築牆圍,建造好了之後,再請曹操前往觀看,曹操大喜,問眾人誰知吾意?

大家說是楊修讓大家做的,曹操雖口中讚美楊修,但心裡對楊秀卻是非常的忌諱。

第二,在某一天塞北有人送了一盒酥給曹操,曹操因手頭事忙未吃,便用毛筆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

楊修進來之後,竟然去除調羹小勺和大家一塊分掉吃了,曹操發現之後心中自是不高興,遂問大家是誰出的主意,楊修卻說盒上明明的寫著“一人一口酥”,既然丞相分給大家吃,豈有敢違背丞相的命令。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曹操雖然在臉上笑著,但其實心裡著實氣惱楊修。

第三,曹操常常怕有人暗中謀害自己,便對人說我夢中好殺人,待我睡著以後大家都切勿靠近。

有次曹操睡中被子掉落地下,有一名侍者想把被子給曹操蓋上,結果曹操拔出寶劍將侍者一劍殺死,後又上床繼續睡覺。

待起床之後,曹操驚問是什麼人殺了侍者,左右把事情告訴了曹操,曹操大哭,命令把侍者厚葬。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其實這件是大家心裡都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但是沒有一個人戳破,卻唯有楊修自作聰明得說,非是丞相在夢之中,而是君乃在夢中耳。

曹操聞之十分的惱怒,但卻沒有殺楊修的一個合理藉口。

其實在生活之中楊修這樣的人的確不在少數,他們既不善於管理國家政事,也不善於做隨軍參謀,只知一味的專尋別人的缺點進行取笑。

自以為很聰明,其實真的很愚蠢,這種人不死才怪。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而反觀馬謖全無這些毛病,馬謖也許是一個很合格的參軍,但卻不是一個會帶兵的將領。

他有缺點,但是也有不少的優點。

在諸葛亮的每次出征中,都有馬謖不少的建議,而且在諸葛亮採納了以後都收到了不錯的效果,這一點我們要承認。

但凡說到紙上談兵一詞,我們總是會首先想到的是趙括,繼而是馬謖。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但其實二人都有不錯的良好表現,最大的遺憾是從未真正的帶兵一次,而真正到了獨自帶兵作戰的時候,遇上的又偏偏是擁有多年帶兵打仗經驗的悍將白起和司馬懿,運氣上也是非常的糟糕。

假以時日,兩人從底層的軍官幹起、然後逐漸的一步步指揮越來越大的戰役行動,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人才。

從未獨自帶過兵打過仗,一下子就把關乎國家命運的重要大事交給二人,造成巨大的失誤也在情理之中。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但馬謖其實也是一條敢作敢當、絕不推卸任何責任的漢子,明事理、敢擔當,這一點絕不是楊修這類愛耍小聰明的人所能相比的。

爱尚文史
2019-04-27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沒有實質區別,都是政治犧牲品!!

有人說,楊修之死,是死於聰明;這句話其實只對了一半,他的死,聰明確實佔了一定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政治”;因為曹操立曹丕為太子後,顧慮到曹植的勢力太大,將來勢必與曹丕爭權奪勢,會成為後患,禍及曹魏;於是曹操下定決心,要打壓曹植的勢力,所以曹植身邊的心腹謀臣,就倒大黴了;然而,曹操的首選,就是楊修;為什麼呢?第一,楊修是曹植身邊最聰明、最有才能的謀臣;第二,楊修是袁紹的外甥;所以曹操第一個要殺的必須是楊修,留楊修在,必定會翻起巨浪,禍及曹魏;——楊修就是一個政治犧牲品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馬謖的死,大抵也差不多;由於諸葛亮任人唯親,破格提拔馬謖為先鋒大將,忽略了一干老將的存在;所以當馬謖兵敗後,諸葛亮必須給出一個交代,殺馬謖以謝眾;他為什麼要“謝眾”,因為當初討論先鋒大將的時候,呼聲最高的是魏延、吳懿這兩位老將,但諸葛亮沒有采納,破格提拔了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如果馬謖打了勝仗,魏延等人無話可說,但是,馬謖偏偏是打了敗仗,所有人都會出來指責諸葛亮,群情洶湧,眾怒難犯,諸葛亮只好斬殺馬謖,用以平息眾怒;實際上,諸葛亮的內心,壓根就不想殺馬謖;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要說馬謖是政治犧牲品呢?

原因很簡單,蜀國三大派系政鬥尚未完結;諸葛亮違背眾意提拔馬謖為先鋒大將的目的,是增強自己的心腹力量;而馬謖本人,與“演義”中截然不同,馬謖沒有主動請命,他的先鋒大將,是諸葛亮直接委任的;所以馬謖究竟想不想做這個先鋒,我們還不得而知;

然而,馬謖我們都知道,只是一個文官,沒有帶軍治軍的經驗;換句話說,馬謖壓根就不會領兵;諸葛亮放著一干老將不用的目的,非常明顯,培養心腹,增加政治力量;魏延是劉備的寵信,吳懿是劉備的大舅哥,諸葛亮肯定不可能重用;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所以馬謖,跟楊修差不多,都是政治犧牲品;這個沒有統軍經驗的人,是被諸葛亮推出去的,推到了最前面,死亡的邊緣;讓他去與身經百戰的張郃正面抵敵,怎麼可能成功?

春秋鉴
2019-04-30

楊修的死與馬謖的死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在於處死他們都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也就是說政治原因大於軍事原因,而不同之處則是兩種不同的政治目的。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楊修,字德祖,表面上的死因是因為他悟透了“雞肋之謎”,妄自揣摩主公心思,洩露了軍機。而實際上是因為他參與到了曹植與曹丕的奪嫡黨爭事件之中,加上他又是袁術的外甥,聰慧好謀,且曹操與其父楊彪政見不和,擔心他日後可能會導致魏國內亂,所以才借了個理由將其處死。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馬謖,字幼常,是馬良的弟弟,也是諸葛亮最為器重的人之一,諸葛亮待其如子,馬謖視其如父,可以說二人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且這種密切我認為在劉備去世之前就已經是眾人皆知的事情了,所以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才會要求諸葛亮不可重用馬謖,說他的能力言過其實。這應該是劉備對未來預判的一種考量和建議。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馬謖的死因表面上是因為“失街亭”。諸葛亮在平定南中之後,第一次進行北伐,而街亭處在蜀軍前後相連的一個戰略要衝,如果街亭丟失,會導致整個隴右的蜀軍全部被切斷,而在當時趙雲與鄧芝在漢中北部為疑兵,吸引曹真主力,諸葛亮親率十萬大軍攻打祁山,奪取隴西的主要地盤,其中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投降了,唯獨上邽在堅守待援,守城的是名將郭淮和從天水撤退過來的天水太守馬遵,考慮到守城的郭淮是當時的名將,同時也不清楚過來增援的部隊是何人帶隊,所以諸葛亮讓魏延和吳懿組成精銳部隊攻打,爭取在曹魏援兵過來之前攻克上邽,而街亭處在了一個抗拒曹魏援軍的一個點上,所以必須要選擇一個信得過且有能力之人來擔此大任,而馬謖就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人選。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但是結果眾所周知,馬謖因為未能聽從諸葛亮“當道紮寨”的建議,也拒絕了副將王平“聽丞相建議”的諫意,選擇了“放棄水源,在山上紮寨”的作戰計劃,從而導致被魏軍圍困,從而兵敗街亭。但是馬謖就真的必須死嗎?倒也不見的,因為某一場局部戰爭的成敗是經常有的事,如果一失敗就殺主將,恐怕也不是一件合適的選擇,但是馬謖必須死的原因更多的是出於政治的考慮。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當時的蜀國主要有三股勢力集團,第一股集團是劉備從荊州帶過去的“荊州集團”,他們是當時蜀國的主要政治力量,在蜀國佔據主導地位;第二股集團是劉焉劉璋父子帶到蜀地,或者是他們父子在當地培養出來的政治力量,後來被劉備的荊州集團搶了蜀中地位的“東州集團”;第三股力量則是蜀地的土著力量,他們包括蜀地土生土長的官員和士族豪強。這三股力量其實是不穩固的,東州集團搶奪了益州集團原有的利益,而荊州集團又搶走了東州集團的利益,他們三股力量在一起就很容易發生矛盾,從而產生蜀國內部的不穩定,而為了穩定局面,諸葛亮唯有推行“依法治國”,公正公平公開的對待每一個人和事,才能讓各方勢力信服。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馬謖因為丟失了街亭這個戰略要衝,迫使蜀軍放棄北伐進程,讓蜀軍之前的軍事優勢全部喪失,並退兵漢中據守,轉主動進攻為被動防守,治馬謖的罪是必須的,但是馬謖和諸葛亮的關係非同一般,這個在蜀國應該是眾人皆知的事情,如果不重罰,就可能導致蜀國各方勢力的不滿,從而導致蜀國內部混亂。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所以,諸葛亮斬馬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為了處罰作戰失利;二是諸葛亮為自己的用人過失而謝罪;三是為了穩定蜀國國內的各方勢力。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馬謖與楊修的死,既相同,又不同。都是因政治原因而治軍事之罪,不同處則是因為不同的政治考量而被處死。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回味史记
2019-05-06

三國人物裡,楊修和馬謖的死的區別,一個創造典故的馬謖,另一個是留下成語典故的楊修,雖然兩個人沒有什麼交集。

遍觀整部《三國演義》,馬謖確實是個奇蹟,一般來說,一般人物出場都跟升級打怪一樣,越來越厲害,而馬謖恰恰相反,他出場不算早,但一出場就是巔峰。可俗話說:站得越高,摔得越慘。剛剛被封個前鋒,沒多久就結束了職業生涯。表面上看,馬謖是因為保衛街亭不利,最終導致諸葛亮的作戰計劃失敗,深層次看兩人在執行力,性格,用人等方面,都有問題所致。

劉備早就對諸葛亮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明知道馬謖有問題,卻還要重用,是個什麼道理。諸葛亮重用馬謖是有私心的,想要將馬謖推上前臺。馬謖雖然在諸葛亮南征時有籌謀之功,可不久之後,諸葛亮北伐卻讓馬謖“原形畢露”,馬謖只是一個參謀型人才,並不是實戰派,正因為過於拘泥於理論,導致街亭失利。長期以來,蜀漢政權中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為了激發將領的積極性,偏愛激將法。這種做法看似有用,其實危害無窮,助長了蜀漢集團盲目簽訂責任狀的惡習,馬謖缺乏實戰經驗,卻敢下軍令狀,也是出於這種僥倖心理,失利之後,想挽回卻難了。

而楊修則是另外一番景象,楊修為人聰穎,家世極好,是當時太尉楊彪之子,在重視門第觀念的古代,楊修自然也備受關注。

楊修的一生,不靠軍工威名,只靠三寸不爛之舌,終其一生,楊修都是一個拼官者,他沒有立場,沒有太多原則,他只求一個自己爽利,他也沒有城府,喜歡直抒胸臆,就這樣他數次惹怒了曹操,曹操最終忍不住了,建安二十四年楊修被殺,與馬謖不同,他有才華,也不缺機會,但他過於奔放,最終不能讓實權者欣賞,悲劇早晚都要發生。

現實不但骨感,而且殘酷。楊修以無所謂,不可當真的玩笑,有個性的,在曹操看來,不僅是混賬話,而且已“十惡不赦”了,楊修的結局早已註定。

總結下兩個人的共同點:情商不夠,做事沒留餘地。

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步武堂
2019-05-08

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當中,楊修和馬謖隸屬於不同的政治團體,楊修是曹操的謀士集團成員,官至丞相府主簿。而馬謖是劉備的謀士集團成員,官至諸葛亮的參軍。這兩位的結局都是被殺,曹操殺了楊修,諸葛亮殺了馬謖。

楊修和馬謖之死,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他們都是“因才而死”,但是這兩個人的死個根本原因完全不同。

我們先分別瞭解一下這兩位才子都是因何而死,通過他們的死因就會得出兩位才子的完全不同的死因。

楊修之才和楊修之死

楊修的出身顯赫,世代簪纓之家。從他的太祖爺楊震到他的父親楊彪,楊家四世太尉(注意,是漢太尉)。楊修本人則是才華出眾,深受曹操的喜愛,被任命為主簿。《三國志》《曹植傳》記載:“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從這兩段記載來看,楊修是一個既有才又有能的人才,所以“軍國多事,總知外內”,也就是說無論是軍事還是政事,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楊修都是應對自如,不僅是曹操喜歡他,大家都喜歡他。

關於這一點,史書上也有記載:“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從太子到百官,巴結他的人真不少。

《世說新語》當中記錄了楊修的幾個睿智,機敏的故事,比如“曹娥碑”的謎底(絕妙好辭)其才思敏捷高出曹操三十里;“活”和“闊”的聯想猜透曹操心思(曹操在們上書一“活”字,楊修馬上猜出曹操嫌門太大);以及看見點心盒上曹操寫的“一合酥”便分而食之(“一合酥”乃“一人一口酥”),及至從曹操親定的軍中口令“雞肋”,判斷曹操要退兵。

其實,這些故事都圍繞的是楊修的一個並不具有大智慧的“猜字和拆字”的小聰明的缺點來說的。

《三國演義》當中,楊修死於他的才氣外露,死於他的小聰明,歸根結底是死於曹操對楊修的嫉賢妒能,這是很沒道理的,曹操對人才的包容在三國時期是獨一無二的。

從《三國志》和《曹阿瞞傳》的記載和總結來看,楊修的死其核心是以下三個因素:

第一,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三國志》也就是說楊修太有才,但他是袁術的外甥,曹操怕他早晚會被判自己,所以找了個罪名就把他殺了。

第二,楊修參與了曹丕和曹植之間的“奪嫡之爭”,支持曹植並幫助曹植數次通過了曹操對曹植的考驗,使曹操立嗣的天平曾經向曹植傾斜,但是因為曹植日語狂妄,逐漸為曹操厭惡之後,曹操遷怒於楊修,這也是一個因素(曹操以“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凡罪犯收殺,)。

第三,楊修的家族和曹操的政見有較大分歧,特別是楊修的父親楊彪對曹操的所作所為頗為不滿,這也是楊修招致殺身之禍的原因之一。

總的來看,楊修之死,死於政治紛爭的因素更大一些,僅僅是抖幾個小機靈是不會招來殺身之禍的,曹操沒那麼小心眼。

馬謖之才和馬謖之死

馬謖的家世肯定是不如楊修的,他屬於地方門閥勢力的後代,馬謖一共五個兄弟,個個都挺有名氣的,人稱“馬氏五常”。

馬謖是五兄弟當中最小的,也是最聰明的,才氣器量超過常人,喜好議論軍事謀略。

丞相諸葛亮對他深為器重,讓馬謖擔任參軍,時常接見一起談論軍事謀略,從白天直到黑夜。

對於褚葛亮對馬謖的賞識和重用,劉備是不以為然的的,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馬謖是被劉備單獨提出來請諸葛亮注意的: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似乎是沒當回事,照樣把馬謖當做接班人培養。

馬謖之死,是一個“著名事件”,可以說是到了“婦孺皆知”,戲曲當中關於馬謖之死的劇目相當的經典,京劇當中的著名劇目系列劇《失·空·斬》也就是《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把這件事說的挺清楚,馬謖之死就是因為盲目自大,不聽勸阻,一意孤行,不僅招來殺身之禍,還斷送了諸葛亮的北伐希望,讓諸葛亮被迫弄險,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才不至於全軍覆沒。

歷史記載當中,嚴格的說僅《三國志》當中對馬謖之死的結局就有三種說法:兵敗後潛逃隱姓埋名不知所終;失街亭後被抓後死於獄中;失街亭後被押回成都處死。

可見“揮淚斬馬謖”和“空城計”的可信度還是值得懷疑的。

其實,馬謖之死,最根本的原因應該是諸葛亮的識人不明和用人不善。事實證明,馬謖此人的確是不堪大用,諸葛亮把守街亭的重任交給馬謖,說明諸葛亮的眼光真的和劉備有差距,不僅僅是馬謖,諸葛亮看上的“人才”,水份往往很大,比如後來的姜維。

馬謖此人並非完全浪得虛名,作為一個高級參謀或者高級幕僚,馬謖還是很合格的,如果諸葛亮用人得當,能看清馬謖的致命短板而用其所長的話,也許馬謖不但不會死而且很有可能真的成為諸葛亮的好幫手。

某種意義上講,馬謖是被諸葛亮推上了死亡之路,但是諸葛亮對此事後似乎也有所自責。

楊修和馬謖都極具才氣,楊修的才智要高於馬謖,楊修是政治博弈的犧牲品,而馬謖則是諸葛亮用人失誤的犧牲品。

戴草帽的小老鼠
2019-05-07

我談個人看法:馬謖的死,就一個原因:作戰失利影響大局,而楊修的死就沒那麼簡單了。

三國楊修與馬謖都是聰明睿智出名,比如諸葛亮多次感嘆馬謖才能不在自己之下,而曹操對楊修更是自嘆不如。同樣是有才之人,馬謖的死與其聰不聰明無多大關係,主要的還是因為他在街亭之戰指揮失誤,導致蜀軍蒙受巨大損失,按軍令狀處死無可厚非。

楊修的死就沒那麼簡單了,一般都認為楊修恃才傲物,多次讓曹操下不了臺,出於妒忌曹操最後把楊修給殺了。其實,這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原因。

首先是豪強與士族的矛盾。東漢末年起,士族是當時社會是很有影響力的。各軍閥豪強為了軍閥勢力,增加影響,往往會拉攏各地士族加入,楊修作為名門望族出來的人,也成了搶手貨。由於豪強多是出身寒門,所以士族裡有的人名義上是幫助你,但骨子裡卻是瞧不起一些靠軍功或者時局動盪發家的豪強首領。曹操出身於太監家庭(其父親是太監的養子),在很多士族看來,他只不過是一個爆發戶。

除了潁川荀氏等家族堅定的支持曹操,個別士族總因出身和其挾天子的做法而看不起曹操。曹操在羽翼沒有豐滿之前,對這些士族是容忍的,比如禰衡明目張膽脫光衣服羞辱曹操,曹操雖然很生氣,但沒有直接殺他,反而是借劉表勢力結果了這個猖狂的讀書人。

另外,文人之間的矛盾和士族之間的矛盾害死楊修。上面提到的禰衡,還有孔融,這二人與楊修關係是非常的好。比如禰衡就經常吹噓世上只有他們三人算是人才,其他的人都不值一提。這樣一說,曹操手下荀彧、郭嘉等人當然就不開心了,畢竟這三人都是外來的士族,說你們三個才是人才,我們這些又算什麼?禰衡給出的答案:荀彧只適合做憑弔哭喪的工作,荀攸適合看守墳墓, 郭嘉只會讀死書等等,對於讀書人來說,這是何等的恥辱。禰衡與孔融、楊修三人這樣目中無人,在一起自成一派,與其他文臣謀士的衝突也就在所難免。

曹操當然不喜歡這種既不聽話,又喜歡製造內部矛盾的人。直到勢力夠強大的時候,加上荀彧、郭嘉等人的鼓動,曹操就開始找那些飛揚跋扈的士族子弟秋後算賬了,找幾個沒有利用價值且囂張的殺了。所以,孔融就這樣被殺在先,再後來就輪到楊修了。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彼岸历史
2019-04-26

謝謝邀請。

楊修之死是書生參政,馬謖之死是紙上談兵。

古語有云: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雖然有調侃的意味在裡面,卻是有一定道理的。

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中國的讀書人一直跟隨的是聖人教誨,學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無論是宏觀上孔子的天下歸仁、荀子的“群居和一”,還是微觀上的“一人正則天下正”,都有一個共同點:無視或拋棄人性特點,以仁義為法則來協調一切人際關係——這就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理想化甚至空想化——因為人性本惡、人性本私,這是任何時代、任何體制和任何個人都避不開的。也就是說,當後世的讀書人舉著理想化的大旗來面對和處理嚴苛甚至殘酷的現實時,才忽然發現聖人教給的東西很多都用不上。

先說楊修。在“唯才是舉”的選拔條件下能加入曹操陣營,說明他是有真材實料的,尤其是能當曹植的幕僚,更證明其才學非同一般。但是,他明顯屬於所學與所用脫節的那種人,要不然應該跟曹丕,而不是跟曹植。曹操應該是發現了他這一特點才如此安排的。後來楊修就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曹操眼光的準確,無論是“一人一口酥”,還是拆大門,楊修都一如既往地“聰明”——問題就出在這裡:和領導耍小聰明,按照官場的政治遊戲規則,往小了說是找抽,往大了說是找死,所以當楊修自作聰明地插足曹操立儲的家事時,他的死期就到了。

再說馬謖。馬謖家族世代荊州名士,不僅有個劉備最器重的大哥馬良,自己也是自幼器量超常,好談兵法,並且與諸葛亮非常投契。但是,劉備有不同看法,死前曾專門交代過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不但不聽,而且評價馬謖為“曠世奇才”。

平心而論,馬謖是有才華的,比如在著名的“七擒孟獲”中,馬謖就曾做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將為下”的正確建議,保證了蜀國南部少數民族地區的長治久安。更重要的是,他還針對蜀國“兵馬疲蔽”,又提出“只宜存恤,不宜遠征”的策略,意為莫起兵事,休養生息。不過這一點沒被諸葛亮採納,蜀國最後被自己活活累死。

但是,如果把這兩件事情和“失街亭”結合起來就可以看出,馬謖的理論水平比較高,戰略層面上也能夠高屋建瓴,但明顯的實際操作能力不強,也就是說,他是一個典型的“趙括型”人才。眼高手低,這是教育的失敗和悲劇。

當儒家碰到法家,就如同理想遭遇現實,一家“務虛”,一家“務實”,楊修和馬謖的死,一點也不虧。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完颜佚名
2019-04-26

楊修為曹操手下主簿,可以說得到曹的器重。但他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因“雞肋事件″斷送了性命。用後人的話說,身死因才誤,非因欲退兵。馬謖通曉兵法,深得諸葛亮信任,作為自已的參軍。在一出祁山時,蜀軍斬將奪關高歌猛進。在守街亭這一咽喉要地時,馬謖主動請纓立下軍令狀。可惜他犯了"教條主義錯誤”,剛愎自用不聽王平之言,最終丟了街亭。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一個死在"恃才放曠″,一個死在"剛愎自用"。

安徽陈总
2019-04-26

說直白點,楊修主要是裝逼過頭了,太愛刷小聰明的人曹操很反感,故殺之!馬謖是因為本來說出來是讓魏延乾的,你沒有那個金剛鑽非要攬瓷器活硬要裝逼,還把本錢全部說哈了,簡直在將諸葛亮的軍,諸葛亮下不了臺只能硬著頭皮讓你他裝逼,殺他也是告訴其他人,自己幹不了就別幹,不要以為自己讀點兵書有多牛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