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陳友諒?

如何評價陳友諒?
10 個回答
棍哥观史
2019-03-21

我們現在接觸到的陳友諒的形象大多是負面的,多是朱元璋是政治角逐中的最終勝利者,他消滅了群雄,建立了大明王朝,從而有人把他標榜為反元英雄,戴上了農民起義軍領袖的桂冠。他的一切行動就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反之,陳友諒作為朱元璋的對手,似乎就成了逆歷史潮流的反叛,後世不僅不承認他是反蒙漢地主階級的俊傑,而且還被扣上了是“野心家”的帽子,但實際上,陳友諒並非那麼不堪。

如何評價陳友諒?

出生貧寒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沔陽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農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 陳友諒自幼家貧,出身漁民之家,其祖父陳千一原本姓謝,入贅陳家,自此改姓為陳。陳友諒和他的老對手不一樣,沒有因為家境貧寒就安穩的討生活,自幼就勤奮好學,閒時就學習武藝,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也促成了他堅毅果敢的性格。

參加義軍

蒙古統治者將當時把全國劃分為四等人:一是蒙古人;二是色目人,其中包括西夏、回回等西北各少數民族;三是漢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來金朝統治下的漢人;四是南人,指長江以南的漢人和西南各少數民族。漢人在元朝時期屬於最低等的民族,對漢人視如草芥。元朝末年蒙古統治者變本加厲向漢人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民族壓迫十分嚴重,漢人被掠奪更為常見。
如何評價陳友諒?

面對如此的暴政與殘酷的欺壓漢人,陳友諒胸懷推翻元朝的統治決心,在倪文俊復破沔陽,陳友諒於黃蓬起義,加入紅巾軍。胸懷大志的陳友諒,憑藉自己的一身武藝和過人的膽略履立軍功,很快就升為元帥級別,並且他的起義軍所到之處,紀律嚴明,他們摧富益民,掠富濟貧,得到了廣大貧苦農民的熱烈擁護。
如何評價陳友諒?

倪文俊意圖謀害義軍首領徐壽輝,失敗後投奔陳友諒,後被陳殺之併吞並其軍隊。這件事看上去是陳友諒殺害自己的戰友,但實在是倪文俊做的過分了。倪文俊個人貪圖高官厚祿,在元朝的誘惑之下準備妥協投誠,企圖走上背叛起義軍的道路,雖然後來未能與元朝談攏,但是這一行為已經表明此人私慾太大,起義不是為百姓,僅僅是為自己的私慾,在高官厚祿面前隨時都可以叛變。後權力慾膨脹,意欲取徐壽輝職位而代之,篡奪帝位。

在革命尚未成功之際,倪文俊這樣做實是搞內部分裂,削減義軍的實力,後果很有可能就是反元事業的失敗。不管陳友諒主觀想法如何,是否只是想吞併其軍隊,從現實情況來看殺了倪文俊,安定了人心,維護了團結,使起義軍一致對抗元統治者,可以說陳友諒為反元事業辦了一件好事。

野心膨脹

如何評價陳友諒?

隨著陳友諒的實力逐漸壯大,野心也開始膨脹,殺掉義軍首領徐壽輝,陳友諒便以採石五通廟為行殿,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元大義。 這也為其後期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因為大漢將士多數是天完舊屬,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深為不滿,在戰爭中相繼倒戈降朱,使陳友諒接連敗北。

歷史評價

傳統文獻中通常故意製造朱元璋以弱勝強的印象,將陳友諒的主要功績忽略不計;附會天意,明示朱元璋乃君權神授;誇大個別細節,塑造陳友諒失敗形象,對陳友諒的評價有失偏頗。 陳友諒故居位於湖北沔陽(今仙桃市沔城回族鎮),原名元廟觀,後改名玄妙觀。1941年,國民黨一二八師師長王勁哉縱火燒城,玄妙觀化為一片廢墟。1984年,沔城人民為紀念他,在玄妙觀重修陳友諒故居。陳友諒還是以正面形象留於後世,並未像秦檜之流遺臭萬年。

如何評價陳友諒?

陳友諒以社會底層的形象出現在那段歷史,敢於反抗暴政,並且憑藉自己的才能為推翻元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雖然後期叛變自己的首領是其一生的一個汙點,但我認為他對其統治區的並未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其歷史地位還是值得肯定的。

小石头LEO
2019-03-30

陳友諒是一個真小人,也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如果換在其他的時代,比如楚漢爭霸時期,也許建功立業的就是他。可惜他和朱元璋生在同一個時代。

陳友諒是一個漁民出身,從小就在漁船上長大,身上總有一股魚腥味。每個人看到他都躲,這讓陳友諒從小就發誓,以後絕不讓任何人看不起自己。後來,他加入了起義軍徐壽輝的軍隊,被當時天完政權的宰相倪文俊賞識提拔,很快就成為天完政權的骨幹將領。這個時候的陳友諒,慢慢展現出了他真小人的一面。他先是嫉妒趙普勝的能力和戰功,陷害他要謀反,結果趙普勝被冤殺。其他的將領看在眼裡,紛紛側目。比如丁普郎和傅友德。他們擔心也被陳友諒陷害,所以就投了朱元璋。

如何評價陳友諒?

後來倪文俊因為和徐壽輝不合,意圖造反,還聯絡陳友諒。結果第二天,徐壽輝就收到了倪文俊的首級。在剷除了倪文俊之後,陳友諒基本控制了天完政權的全部力量。最終,他把目光投向了那個坐在上面的人,徐壽輝。在一個破廟裡,陳友諒砸碎了徐壽輝的頭,取代他成為天完政權的領導者,並定國號為大義。陳友諒是一個十足的小人,他忘恩負義,但是偏偏把自己的國號定位大義。也就是說,他從來不認為他自己做的有什麼不對,這就是他的人生價值觀,他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如何評價陳友諒?

後來陳友諒的勢力發展的越來越大,但是他的部下也越來越心寒,覺得這個主公心思歹毒,跟著他一點安全感都沒有。一個沒有信仰的軍隊,是沒有戰鬥力的,所以他最終輸給了朱元璋,並被冷箭殺死,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陳友諒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行為,從來不為自己的行為矯飾,但是他不明白一個道理,在戰爭中,從來不是比誰的船堅炮利,比誰的軍隊數量多,而是人心所向,只有能夠凝聚人心的人才會在慘烈的戰爭中笑到最後。所以陳友諒雖然是真小人,但是最後還是輸給了朱元璋。

坐看东南了
2019-02-03

如何評價陳友諒?

陳友諒是個複雜人物,他有一定的組織號召能力,但是眼界和心胸還是不夠,比不上朱元璋。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仙桃人,是元朝農民起義的重要領袖之一。

1351年,元末農民起義的早期領袖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為什麼是天完政權?這個名字好土啊,為什麼叫這個名字,說出來就是笑話,主要是針對元朝而取得名字,元朝叫大元,那我就叫天完,大字頭上加一橫就是天,天滅大;元字頭上加個寶蓋頭就是完,完滅元,天完滅大元。從字面上看,天衣無縫。但從字意上說,糟糕了,天完?人君受命於天,替天行道,天都完了,還談什麼什麼滅大元?所以年號很不吉利,徐壽輝不得善終。

陳友諒當時是縣政府的刀筆小吏,時年31歲。為了民族復興的理想,為了解除民族壓迫,他決定參加農民起義,投奔到徐壽輝的部將倪文俊麾下效力。 因為有文化,加上有政府工作經驗,陳友諒參軍後在部隊吃得開,迅速成為起義軍獨當一面的將領。 1357年9月,倪文俊試圖殺死老闆徐壽輝,結果沒能殺死徐壽輝,反被自己的手下陳友諒殺死。陳友諒殺了倪文俊後,自稱宣慰使,率軍攻下江西全境和安徽、福建等部分地區,一時勢如破竹,風光無兩。

如何評價陳友諒?

1359年,陳友諒中了朱元璋的反間計,殺了自己手下猛將趙普勝。1360年,陳友諒決定自立,派人用鐵錘敲碎了老大徐壽輝的腦袋,迫不及待在一個破廟裡登基稱帝,建國號為漢。

從劉邦的漢朝結束後,後世政權國號叫漢的很多,沒有一個成氣候。中國歷史上有這個現象,凡是別人叫過的政權名字以後就不要再用了,五代十國時的五代樑、唐、晉、漢周,有四個是前面用過的,還有吳三桂的周,等等,都是不吉利的。

陳友諒從參加起義到當上皇帝花了9年時間,當是時,他佔領了湖廣、江西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區,在元末群雄中,陳友諒擁兵最多、佔地最廣。陳友諒一心想先吃掉頗有實力的朱元璋,為此率軍打到朱元璋的大本營南京郊區,被精心準備的朱元璋打得大敗而歸,朱元璋順勢沿江西上,攻克池州、安慶、南昌、上饒等地,陳友諒在江西各地的官員紛紛投靠朱元璋。陳友諒雖然地盤大、兵員多,但是不牢固。

吃了敗仗的陳友諒回到武昌休整了幾年,整軍備戰,建造了一大批戰船。1363年六月,陳友諒率大軍從武昌乘坐戰艦來攻打南昌,此時守南昌的是朱元璋的親侄子、大都督朱文正。有人說,陳友諒帶來的大軍有60萬,而朱文正只有1萬守軍。陳友諒的軍隊攻了85天,沒有打下孤城南昌。

如何評價陳友諒?

《明太祖實錄》上沒有任何地方記載了陳友諒有60萬大軍,也沒有記載朱文正守南昌的軍隊只有1萬多。我分析史料認為,陳友諒攻打南昌的部隊在20萬左右,朱文正的南昌守軍接近4萬。 自古以來,攻城與守城的正常比例應該是5:1左右,陳友諒和朱文正雙方正好符合這個比例,所以勢均力敵。打了一個多月後,朱文正已經精疲力盡,預感守不住了,派人去朱元璋那裡搬救兵。朱元璋讓來人告訴朱文正,再堅守1個月。

如果真是60萬攻打1萬,朱文正不可能堅守85天,能堅守8天都是神話。只要有正常思維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 後來,朱元璋率20萬大軍從長江水路救援南昌。這個20萬,是《明太祖實錄》明確記載的。陳友諒聽說朱元璋率援軍要來,於是撤出南昌,列艦在鄱陽湖迎戰。 陳友諒有不少大船,但究竟多少大船,史書沒有明確說。我認為幾十艘而已,不可能幾百艘,但小船不少,陳友諒派出去找糧食的小船就有500艘。朱元璋沒有大船。我們來看看《明太祖實錄》記載的戰役過程:

如何評價陳友諒?

第一個階段的戰鬥:雙方以弓箭、鳥槍、登船砍殺為主,但是戰役沒有拉開局面,徐達、常遇春、廖永忠等進兵薄戰,徐達身先士卒,擊敗陳友諒的前軍,殺敵1500人,繳獲陳友諒一艘大船,朱元璋軍威大振。搞了半天,才殺敵1500,繳獲陳友諒一艘大船,為此還聲威大震。

第二個階段:朱元璋火攻。朱元璋安排了7艘小船,裝好火藥,派敢死隊順風衝向陳友諒的大船,燒燬陳友諒幾百艘船,陳友諒的弟弟陳友仁、陳友貴被燒死,陳友諒的部隊燒死的、溺水死的肯定不少。到底是多少?朱元璋沒有記載。但記載朱元璋藉機“又斬首二千餘級”,記住是2000餘人。這一戰後,朱元璋給陳友諒寫了一封信,提到陳友諒“兵將損數萬之命、無尺寸之功”。到了這個階段,戰役已經接近尾聲了,陳友諒也只是損失了數萬兵馬,這個數字是朱元璋自己說的,可信度較高。

第三個階段:陳友諒撤退。陳友諒大軍出門已4個多月,部隊死傷不少,還有不少人向朱元璋投降,於是決定撤退回武昌老巢。朱元璋抓住機會,乘勝追擊,陳友諒被亂箭射死。陳友諒的部下擁著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坐船回到武昌,陳理後來在武昌繼位。朱元璋的部隊尾隨追到武昌城下,從當年十月打到第二年二月,5個月打不下武昌。後來朱元璋親自率軍來攻打武昌,陳理知道打不下去了,出城投降。 陳理堅守武昌5個月,朱元璋的部隊攻不下,說明什麼?說明當時陳理在武昌的士兵是不少的,這些士兵大部分是從鄱陽湖帶回的,因為當初陳友諒是傾巢出動,留在武昌的人肯定不多。

如何評價陳友諒?

綜合分析我有幾個結論:

1.陳友諒參戰部隊不會超過30萬。

雙方在鄱陽湖打了37天,到朱元璋燒掉陳友諒幾百艘船隻的時候,陳友諒的部隊才損失數萬。到戰役結束,陳友諒的軍隊損失不會超過10萬。朱元璋的部隊在37天的大戰中只死亡1000多人,受傷的也才1萬多人,根據這個情況,陳友諒也不會損失太多的人馬。

2.陳友諒的部隊戰鬥力比較差。

陳友諒和朱元璋打了好幾年戰,幾乎沒有贏過,手下投降朱元璋的不少。陳友諒的部隊不說一觸即潰,但是肯定打不了硬戰。

3.陳友諒的謀略比朱元璋不是差一個檔次。

朱元璋對領導郭子興、主子小明王一直是夠義氣的,多次捨生救主、救領導,至少給人的感覺是這樣。朱元璋樹立的是有情有義的形象,為此深得人心。朱元璋大業初定之後,要殺小明王,也不是明目張膽地殺,而是派廖永忠將小明王的船弄翻,讓小明王落水而死,雖然人皆懷疑是朱元璋乾的,但是沒有證據,這個結果,方方面面都過得去,小明王也基本同意。

如何評價陳友諒?

陳友諒呢,光天化日之下殺領導(倪文俊)、殺主子(徐壽輝)、殺兄弟(趙普勝),給人無情無義的小人形象,這樣無情無義的人是建立不起牢固基本盤的。這正是陳友諒外強中乾、部隊戰鬥力不強的主要原因。

陳友諒作為一個基層小官員,用9年時間能擁兵數十萬,有其獨到之處的,不然做不到。但是陳友諒有三個明顯的缺點:一是性太急,急於求成;二是性太真,不知道遮掩;三是心太狠,誰都敢殺。

田之云
2019-03-30

陳友諒這廝(請原諒我用“這廝”來稱呼他,因為實在是不知用何來稱呼他),確實當世梟雄無疑,也差點問鼎中原,小說和電視劇中都把這廝的陰狠毒辣詳細的刻畫出來,以至於好多人一想起這廝,都會心裡猶如爬過一條毒蛇。那麼真實的陳友諒勢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如何評價陳友諒?

陳友諒漁民出身,這個職業在古代可算是風裡來雨裡去,因為漁民一般吃住行都在船上,“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天天打魚和海水打交道,身上免不了沾上些魚腥味,所以小時候的陳友諒經常因為出身遭受別人的嘲笑和冷眼。有的人會因此而鬱郁不得志,而有的人卻因此而更加努力向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陳友諒屬於第二種,因為陳友諒渴望出人頭地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努力,而是讓那些人永遠閉上嘴。

陳友諒讀過書,之後又在老家的縣衙裡當了一個小小的公務員。當時天下大亂,徐壽輝起兵之時便登基稱帝,國號叫“天完”。為什麼叫“天完”呢?從字面上看,天完是大元上分別加了一橫和一個寶蓋,意思就是想要借“天完”來壓倒“大元”。而徐壽輝就是天完國的第一任皇帝。

天完國的丞相倪文俊統領軍政大權,也是陳友諒在這亂世中投奔的第一個對象。倪文俊同樣出身漁民,相同的出身讓陳友諒對倪文俊心裡上有了一份獨特的支持。由於陳友諒之前的工作是縣吏,加上陳友諒對政務的熟悉,很快便被委以重任,去駐守天完國戰略要地黃州府。

之後,徐壽輝和倪文俊由於政見不和鬧翻了,倪文俊又落的一個喪家之犬的局面。他想起了他親自提攜的陳友諒,他自認為的心腹大將,覺得陳友諒肯定會幫助他東山再起的。

倪文俊興沖沖的去了黃州,沒想到的是陳友諒“左右埋伏刀斧手,只等摔杯為號”將倪文俊的頭顱砍下。面對自己的貴人,自己的恩人,陳友諒一點沒有手軟,手起刀落,如此的凶狠,陰險。不過陳友諒的所為也看出他的眼光不止是一個小小的天完國,而是整個天下。如何評價陳友諒?

之後,陳友諒故技重施,擒殺天完國舊部趙普勝,最終導致天完國內部四分五裂。覺察不妙的天完國皇帝徐壽輝也準備跑路,被陳友諒軟禁在江州。

陳友諒的無情無義讓人覺得,他像一隻沒有情感的機器一樣,只有不斷提升的權利和地位才能滿足其無休止的慾望,而隨著他慾望的增長,陳友諒的軍隊實力也一步步的提高,之後鄱陽湖決戰中的鉅艦和火炮便說明了這一點。

陳友諒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得到的城池也越來越多,而他看著被軟禁在身邊的徐壽輝也越來越不順眼。終於,在採石磯的五通廟中,他用一把錘子砸死了徐壽輝,並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而諷刺的是,他用的年號竟然是大義。如何評價陳友諒?

這廝從漁民出身,一步步靠自己的無情無義走到了皇帝的位置,而歷史卻不容這樣的人成為天下之主。從他起事之初,他殺了自己的恩人倪文俊,殺了天完國的重將趙普勝,殺了自己的主子徐壽輝。而這些做法帶來的後果就是很多大將投奔到對手朱元璋旗下,自己的士兵在戰敗後也沒有一個願為其死戰獻身的。這樣的人,註定是得不到天下的。

陳友諒的一生不能算是梟雄的一生。雖說梟雄必須得心狠手辣,但要是不見義氣、不講人情,這樣的人也不配稱之為梟雄。

董狐笔
2019-03-30

四大特點:冷酷,多疑,有反抗精神,有民族氣節。許多人對陳友諒的瞭解,大概還停留在影視作品或小說層面。
如何評價陳友諒?
無論是金庸的《倚天屠龍記》,還是胡軍主演的《朱元璋》,陳友諒都是冷酷卑劣的反面角色。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人物並不是這麼臉譜化。陳友諒出身貧寒,從小受盡各種艱辛痛苦,和朱元璋一樣都有一個悲慘的童年,令人同情。
如何評價陳友諒?
冷酷無情是他們共同的性格特徵,而非陳友諒獨有。受盡世態炎涼之苦的陳友諒,對元朝極度憎恨,是明末各路反王中唯一不接受招安的義軍,反抗精神令人敬佩,民族氣節遠勝朱元璋張士誠等人。
如何評價陳友諒?
陳友諒性格有重大缺陷,就是過度迷信暴力,早早猜忌部下,令兄弟反目,眾叛親離,一手好牌越大越爛,終為比他更狡詐更有謀略的朱元璋所滅。
如何評價陳友諒?

汜水之阳
2019-04-05

從史書記載的事情來看,陳友諒是一個的的確確的梟雄,他的優點是堅毅果敢,為達目的誓不罷休,有很強的原則性(壞的好的都是原則)缺點是較為自負,而且為了成功和權力不擇手段,更不善於或者說不屑於掩飾,導致不能凝聚人心,導致眾叛親離。都說陳友諒小人,弒君賣友,可是朱元璋也做過同樣的事情,朱元璋學項羽弒殺小明王於江上,這才登上帝位。或許陳友諒謀略軍事個人魅力比不上朱元璋,但有一點絕對比朱元璋強。那就是氣節,他是元末義軍首領中唯一不曾投降過元廷的人,被網民吹的和元廷有血海深仇的朱元璋,投降過元廷四次,張士誠亦投降過元廷,所以陳友諒招致元廷強力的鎮壓,朱元璋因為每次元廷鎮壓的時候投誠的快,所以實力得以保存,也有人說陳友諒這是迂腐,不懂變通。見仁見智吧,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軍隊最勇敢的人,死的最快,等到勇敢的人死光了,軍隊自然也就會潰散了。

闽东小村66666
2019-03-30

陳友諒:1320年—1363年,元朝末年起義軍首領之一。

1363年,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不敵朱元璋,中箭而死。

如何評價陳友諒?

陳友諒與朱元璋有許多的共同點

二人都是出身平民,嚐盡人生疾苦,養成殘忍、無情的性格,立志出人頭地。

用兵用人,有較強的軍事才能及戰術策略。

陳友諒與朱元璋一樣都是屬於那種藝高人膽大的那種人,因此能在亂世之中成為梟雄人物。

如何評價陳友諒?

成也無情,敗也無情

由於陳友諒的無情,能果斷決定戰事,因此戰鬥能力極強,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迅速成長為起義軍中力量強大的一支隊伍。

但也由於陳友諒的無情,他的屬下對他不敢忠心,在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30名大將有29名都投降了朱元璋。

作為將領這實在是一大敗筆。

如何評價陳友諒?

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失利

大戰期間,朱元璋給陳友諒寫了兩封信,信的內容大致如下:“我想與你約定,你我各安一方,以待天命。你卻盤算失誤,重新挑起戰端。你即便僥倖生還,但也應當取消帝號,坐待真正的主人,不然將會喪家滅姓,到那時就悔之晚矣。”

陳友諒收到信後怒不可遏,不予回信。

如何評價陳友諒?

但是最終那一戰陳友諒不敵朱元璋而死。


我是扒哥歷史,一名歷史愛好者!

手机用户59732349364
2019-04-16

生不逢時!遇到朱這樣的對手!沒有天意做皇帝!但絕對是個人物!

我本善良47857848
2019-03-30

陳友諒對明朝是有貢獻的,如果不是他造的大船給朱重八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後遺症,後面威震天下的大明水師還真不一定會出現。
如何評價陳友諒?

静里水声1
2019-02-04

是個抗元的民族大英雄!了不起的偉大人物!不低於朱元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