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之鄉樂陶然

看北京 2017-05-19

一般來說,以“窯”命名的地名,都跟它以前的燒窯歷史有關,比如北京城裡的大北窯、劉家窯。老北京還有專門燒盆的窯廠,俗稱盆窯,比如豐臺花鄉的白盆窯村,還有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延慶舊縣鎮盆窯村。

一隻碩大的陶盆佇立在村口,在湛藍高遠的天空映襯下格外壯觀。陶盆周身刻畫著工匠師傅拉坯燒陶流程圖,拉坯、繪圖、捺水、畫坯、修坯、上釉、燒窯……圖畫勾勒清晰,人物形象生動。村支委郭傑告訴我們,因盆窯村有500年的製陶歷史,所以村裡多得是能工巧匠,很早之前就以瓦工多而著稱。現在瓦工之外,還有畫師,都是修繕古建築用得著的手藝。

陶藝之鄉樂陶然

他手指村路邊古建風格的休閒涼亭,頗為自豪地說:“瞧這些頂部木頭邊緣著藍綠彩的涼亭,一磚一瓦可都是咱村裡人自己燒製,包括建造也是村裡的匠人親歷親為。”

作為遠近聞名的陶藝之鄉,盆窯村的製陶歷史可追溯至明代。據傳明代一對山西郭姓夫婦因生活所迫落難於此,發現此處土質適合燒窯製陶,遂定居下來,後演變為村落。數百年來,這裡的村民世代以燒窯製陶為生,其中燒製的瓦盆、貓頭、滴水、雲瓦、筒瓦等古建築材料更是遠銷山西等地。現在,村裡還有80餘處古窯遺址,據考證多建於明清兩朝。

製陶的陶土就來自村東的獨山山坡,紅色的土燒出來是黑陶,黃土燒出來是紅陶。獨山早在明清時期就是“媯川八景”之一。相傳明永樂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北巡時曾駐蹕此處,夜裡登山賞月,讚不絕口,故此景後來得名“獨山夜月”。山頂曾建有聖母廟,但現在廟宇只剩下了遺址。

陶藝之鄉樂陶然

盆窯村的窯全部依山而建,古老的土陶生產工藝幾百年來薪火相傳,做坯、燒窯全部在山洞裡完成。這裡的恆溫決定了出產陶盆的質量。

在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的今天,盆窯村古老的手藝也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如今,在生產花盆、陶瓦等生活用品的同時,盆窯村還生產精緻的工藝陶瓷,村裡建起了陶藝園並向遊客開放,學做“陶藝師”成為頗受遊客歡迎的體驗項目。

“做陶藝是一個藝術創作過程,可以充分發揮你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想做什麼,完全憑你的想象……”陶藝園裡,陶藝師傅正在給小朋友們講解陶藝的製作過程,“將揉好的泥放在拉坯機轉盤上,機器轉動後,雙手扶住泥體,並隨時校正。然後再用雙手的拇指在中間壓出腔口,與手掌配合擠壓,形狀就出來了。如果想‘出腰’,雙手大拇指和小拇指配合慢慢擠壓,腰的形狀就出來了……”

在陶藝師傅的示範下,幾位小朋友很快做出了陶瓶、陶罐、陶碗、筆筒等形狀,雖然弄得一臉一身“髒髒”的陶土,但孩子們卻樂在其中,一個個玩得不亦樂乎。在拉坯機上,一塊塊泥巴在他們手中變成了一件件富有創造力的陶藝作品。看著自己親手做出的寶貝,孩子們臉上洋溢著快樂和成就感。

“製陶能夠鍛鍊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不僅讓孩子有一種成就感,而且可以體會到勞動創造的樂趣。等放寒假時,我們還要帶孩子再來這裡學做更多的陶藝品。”一位正忙著給孩子拍照的家長興奮地說。

陶藝之鄉樂陶然

而旁邊的陶藝品展室裡,遊客們正圍著一件件具有延慶特色的黑陶精品嘖嘖稱奇。展架上擺滿了形態各異的陶藝製品:神態誇張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動物,刻畫生動的陶瓶、精雕細鏤的筆筒……60歲的來東山師傅來自山東,從事陶藝製作已二十餘年,經他手製作的陶藝作品多取材於豐富鮮活的農村生活,一件件作品刻畫細膩、惟妙惟肖,令人歎為觀止。

據郭傑介紹,為更好地傳承製陶技術和生產工藝,近年來,盆窯村開辦陶藝學校,建起陶藝園,併成立公司管理全村製陶產業。傳承但不固守,村裡還從山東請來製陶大師,研製生產精緻的工藝陶瓷,探索將傳統與現代技術融合在一起。如今的盆窯村不僅生產花盆、陶瓦等生活用品,還能生產長城頌、古崖居、野鴨湖這樣一些獨具地方特色的工藝陶瓷供遊客選購。 陶藝製作坊不僅為附近的學校提供了實踐基地,還成為城裡遊客體驗製陶工藝、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盆窯村2015年已被確定為全國休閒農業與休閒旅遊三星級園區。村裡正全力打造集生產、旅遊功能為一體,傳統與現代技藝相結合的陶藝特色村,將祖輩傳下來的製陶工藝發揚光大。”郭傑說。

文/田平珍 攝影/李曉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