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10 個回答
古道犀风
2018-11-25

朱升是元末明初的一代文宗,徽州休寧人,徽州又稱新安,他就有了這樣一些桂冠:“休寧理學九賢”之一,“新安理學名儒”。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率軍攻下徽州。徽州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東面有張士誠,西面有陳友諒,南面有方國珍,要想在此站穩腳跟,並不容易。朱元璋接受大將鄧愈的推薦,微服私訪朱升,向他求教應對之策。朱升的對策十分簡單明瞭,僅僅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朱元璋對朱升的建議佩服的五體投地,留他當軍師,運籌帷幄。朱升出謀劃策,為大明王朝的建立貢獻了自己的學識,很多制度和文件出於他的手筆。朱元璋寫給他的《免朝謁手沼》,列舉了他在開國大業中的貢獻:“爾察歷數,觀天文,擇主就聘,首陳三策,朕實嘉行。新安款降,不俟兵刃,四方之士,杖策而來,皆卿齒德俱尊倡之也。”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在明朝建立的第二年,朱升就辭官歸隱了。

朱升的歸隱,後人有很多解讀。有的人認為,朱升歲數大了,已經年逾七旬,而且多病;有的人認為,朱升一貫對功名利祿看得很淡,元末就曾辭官歸隱過。多數人認為朱升歸隱的主要原因是出於政治考慮,也就是明哲保身。

長期在朱元璋身旁朝夕相處,朱升對此人的秉性有透徹的瞭解,一言以蔽之:猜忌刻薄。成為皇帝以後,更加變本加厲,繼續與之共事,必無好下場。但是這種擔心又不能作為辭官歸隱的理由,直白地講出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洪武二年(1369)三月,朱升向皇帝請求“歸隱山林”時,皇帝朱元璋為了挽留他,表示要給他更高的官銜,朱升婉言謝絕。兩人之間有一場微妙的對話。

朱升說:之所以不敢接受更高的官銜,是因為我的兒子福分淺薄,不敢叨受天恩。

朱元璋問:你有幾個兒子?你不接受更高的官銜也就算了,為何不讓你的兒子來輔佐我呢?

朱升被皇帝的恩情感動,流著眼淚回答:臣只有一個兒子,名叫朱同,事君之忠有餘,保身之哲不足,因此不希望他做官,恐怕他日不得老死家鄉。

朱元璋面露不悅之色,說道:呵,這是什麼話!我和你雖有君臣之分,卻情同父子,有什麼嫌,有什麼疑,顧慮到這一步?

朱升坦白地回答並非臣的顧慮,但願陛下哀憐老臣,免臣的兒子死罪賜以完軀,就是萬幸。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朱元璋被聲淚俱下的朱升感動了,決定賞賜朱升父子“免死鐵券”。皇帝賞賜的“免死鐵券”真的可以“免死”嗎?不見得。朱升在洪三年(1370)病逝,可謂壽終正寢。他的兒子並沒有享受到“子免一死”的恩寵,已經擔任禮部侍郎的朱同,被捲入胡惟庸案,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判處死刑。朱元璋特別開恩“賜自縊”,給了朱同一個完屍。

图文绘历史
2018-11-24

朱升(1299-1370年)何許人也?大明開國謀臣,著名的定天下戰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就是此人提出的,他和劉伯溫是一路人物,都是朱元璋謀官,輔佐登基建國,1368年朱元璋登位時朱升已經是70歲的古稀老人了,不久就告老還鄉,和劉伯溫一樣都是病死的,那時候朱元璋還沒有開始濫殺無辜。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圖為朱升畫像。

朱元璋殺的大臣分幾種,一種是勢力大要打擊,直接以謀反殺了,胡惟庸案、藍玉案,殺了幾萬人;一種是功勞大受朱元璋猜忌的,比如叔侄馮勝、馮誠,父子傅友德、傅讓;還有一種是殺的貪官、瀆職官員,比如空印案、郭桓案、南北榜案。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朱升墓在今天的江蘇鹽城。

朱元璋對功臣大開殺戒是在洪武中後期,是從胡惟庸案開始的,那是洪武13年,一直擴大誅殺範圍,殺到洪武23年,歷時10年,死3萬;後來的藍玉案,也是殺了幾萬人,而朱升死的時候是洪武3年,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還沒開始呢,所以朱升死的太早了,躲過去了,如果朱升扛活,肯定也是被殺的對象,因為郭桓案朱升的兒子朱同就被殺了。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圖為朱升故鄉,休寧縣陳霞鄉回溪村,遠遠看去感覺還保留著明代徽派建築的味道。

最後再多說一句,當年朱元璋大肆屠殺大臣,比如殺胡惟庸,證據呢,沒有,朱元璋就認定胡惟庸要謀反,就是要把他殺了,黨羽一網打盡,證據材料是後來人為的一條條加上去的。所以死在前面的常遇春、朱升、劉伯溫、鄧愈等,都躲過了這一劫。

野史也是史
2018-11-25

嚴格意義來講,朱升不能算在朱元璋開國功臣之列,“公、候、伯、子、南”五種爵位的分封中是沒有朱升的。朱升是朱元璋早期的謀士,算不上開國謀臣,他最著名謀略就是聞名遐邇的九字國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使朱元璋沒有成為元朝的重點打擊對象,為朱元璋的勢力擴張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在大明王朝建立前期是有功勞的,朱元璋沒有殺他也是有原因的。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1、朱元璋稱帝前期朱升的功勞

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升受朱元璋邀請,決定出山輔佐朱元璋,這一年朱升59歲。朱升出山第一計策便是九字國策真言,讓朱元璋做好防守,大力發展農業,不要急於稱王,令朱元璋茅塞頓開;朱元璋攻打婺州、滁州,朱升又獻計,助其順利拿下城池,並在滁州得到以劉伯溫為首的大量謀士;朱元璋在於大戰陳友諒、張士誠時,朱升再獻策,助其順利解決糧草後援,順利拿下陳友諒、張士誠。這一時期,朱升是有功勞的,助朱元璋剷除地方割據,但朱元璋這幾次戰役主要是打而非謀,而且朱升是在關鍵時刻的指點,比起主攻的將領功勞還是差一些,在加上朱元璋重武輕文,朱升遠遠夠不上威脅,這是其一。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2、朱元璋稱帝后朱升的隱退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朱升被召至南京,充當朱元璋的智囊,官至翰林院學士。負責各項制度的編寫及開國功臣的制誥等,正當文武百官為爵位爭功邀賞時,朱升卻萌生了退意。與朱元璋多年的共事,他早已看穿朱元璋的本性,可共患難但不能共富貴,再加上他自身年事已高、淡泊名利,為了子孫後世不得不做長遠考慮。公元1639年(洪武二年),朱升提出辭呈(70歲),朱元璋勸說未果,賜免死券,送其回家。然後朱升並既未回老家,又沒去隱居地,而是輾轉來到龍崗重新安家,洪武三年病逝。淡泊名利、看透世事,以求自保,這是其二。

總結:朱升的急流勇退、拒絕封賞、年事過高、隱居他鄉,這些都是朱升的自保措施,可惜的是第二年便撒手人寰。如果長壽,結果可能就不說這樣了,所以說,朱元璋沒有殺的功臣,並不是說他功勞低沒威脅,而取決於自保手段。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星翰宝贝
2018-11-24

建立大明朝之後,朱元璋為了保證自己朱氏王朝的千秋萬代,朱元璋絕對不能留下這些老臣危害他後代的天下,因此,徐達、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葉升、馮勝、宋濂、傅友德等人無一能倖免,但卻有一個人得以倖存,活了下來,此人叫做朱升,一個識時務者為俊傑之人。

雖然在明朝,朱升的名氣不大,但是,在當代中國卻如雷貫耳,到底是為什麼呢?當年毛澤東所說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就是從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演化而來的。由於他的推崇,朱升聲譽鵲起。人們也許會問:朱升究竟何許人也?朱升是元末明初一名大知識分子—一代文宗,徽州休寧人,當時,朱升一直歸隱在徽州,在大將鄧愈的推薦,微服私訪朱升,向他求教應對之策。朱升的對策十分簡單明瞭,僅僅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群雄割據、逐鹿中原的形勢下,成就宏圖大業的最佳戰略方針。

果不其然,朱元璋聽了朱升的話,一路擴張,最終等級當了皇帝。可以說,朱升比劉伯溫的本事更大,他擅長星象,《星卦提綱》是他26歲寫的,朱元璋曾有七言兩句御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林文章第一家。”說的就是此人。

但是,當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想要加封此人,朱升卻拒絕了,因為他看出來朱元璋是一個謀殺功臣之人,所以,他就以自己年齡太大了,準備告老還鄉,臨走的時候,他還說:不走就成了禍害。

最終,朱元璋殺死了30個功臣,而朱升,卻不知蹤跡……

五湖散人李清枫
2018-11-26

朱元璋不是所有的功臣都殺的。

第一類是威脅皇權,忽視帝威的。

第二類是目無法紀,擾亂治安的。

第三類是結黨營私,利益集團的。

第四類是貪髒枉法,欺壓百姓的。

我想明太祖的初衷並不是殺人,賜予丹書鐵券的主要目的希望老兄弟們能夠推出權力的爭奪,安心做個富家翁。他老朱可以保你一世太平,可是這些屍山血海中爬出來的人,如今好不容易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進入貴族,誰甘心如此就轉身離開,還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沒辦法,昔日並肩作戰的好兄弟,在權力傾軋中都迷失了自我,忘記了初心。人在江湖,停不下來了。比如李善長最後明白了這個道理,準備著安全著陸,洪武皇帝也給予了足夠的面子,但是他的弟弟,他的繼承人卻不明白這個道理,一頭道走到黑,只能落得個族誅身死的下場。

除去朱升早早歸隱,還有湯和與徐達都是善終,至於傳說的賜鵝肝鴆殺徐達和劉伯溫,我個人傾向於後人杜撰,附會。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對於一個沒有威脅的將死之人,是不會再浪費精力去謀殺的。再說朱元璋雷厲風行的性格,怎麼會行暗殺之術。

要不錦衣衛下獄問罪,要麼大動干戈連根拔除。洪武大案不少,不多徐達和劉伯溫兩條小命。

只要不是威脅皇權和皇威的統治與傳承,不犯下嚴重的違紀犯法的行為,老朱的屠刀不會輕易的坎向老兄弟的頭顱。

朱元璋所謂的屠殺功臣,我認為主要是洪武年間,大案較多而且處罰嚴重,牽連甚廣。“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和“藍玉案”。而所謂的誅殺功臣也大都有後兩案牽連出來的。而這四大案都是動搖大明統治基礎的核心利益的驅動。

國人向來有同甘共苦的理想,所謂苟富貴勿相忘。心態擺不正,定位不清醒。新的身份的不適應最終導致兄弟反目,而不明真相的群眾,也會自然而然的為失勢的“弱勢群體”鳴不平,認為我付出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一旦成功,你的江山就應該有我的一份。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企業取得階段成功後很難再進一步成長甚至傳業團隊內耗,出走,企業固步自封甚至破產的原因。

一個足球隊上場的球員有11名,一次進攻終結者只有一個人。如果人人都想著自己射門,從而曝光在閃光燈下。那麼這個球隊離解散也就不遠了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图南杂谈
2018-11-25

首先我們要知道,朱升死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當時朱元璋並未開始大肆屠殺功臣。

明朝建立後,朱升成為翰林學士;但朱升在與朱元璋的接觸中覺得朱元璋這人猜忌刻薄,日後很有可能會屠殺功臣。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升以年邁為由向朱元璋請求告老還鄉,這時朱升已經七十一歲了。但顧慮到兒子的安全,無奈之下,向朱元璋乞求“免死鐵卷”。結果朱升兒子朱同做禮部侍郎才做了一個月就被牽扯進了郭恆一案(明初四大案之一),入獄身死。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寧人;就是提出九字國策的人,九字國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毛主席評價他“九字國策定江山”。

朱元璋一直說朱升是一位老實人,而朱升也淡泊功名,還有就是的確已經年邁了,洪武三年就死了。

我是圖南,點個贊,關注下唄!

謝謝!

文史砖家
2018-11-25

明初大謀士劉伯溫因善於謀劃,在民間被演繹成一位神機妙算的奇人。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劉伯溫雖然聰明過人,但卻沒能猜透“兔死狗烹”的道理,最終落得被毒死的下場,結局令人唏噓。其實就明哲保身而論,劉伯溫跟同時期另一位大謀士朱升相比,的確相距甚遠。那麼,朱升是怎樣的奇才?他最終因何得以善終?


朱升生於元朝初年,是江浙行省徽州路休寧縣人,自幼勤奮好學,由此學業大有進步,年紀輕輕地便考取進士,成為遠近聞名的飽學之士。元朝末年,朱升經人薦舉,出任池州學正,在職期間整治學官腐敗現象,並執行學規、考校訓導,一時間風氣大變,頗有成績。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朱升任職三四年後,便趕上紅巾軍首領徐壽輝等人在蘄州、黃州一帶起義。因為池州遭到戰亂的波及,所以朱升便攜帶家眷到石門隱居教學,並暗中觀察時局的走向。此時江南諸侯紛起、遍地烽火,競爭到最後,基本上便剩下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大勢力,而朱升最終投靠的“明主”,正是朱元璋。


1358年,朱元璋攻取徽州後,將朱升隆重地請到幕府中,並向他求教進取之道。朱升察覺朱元璋有人主之相,便向他提出三條、九個字的創基立國策略,即“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深受朱元璋讚許(“太祖下徽州,以鄧愈薦,召問時務。對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太祖善之。”見《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四》)。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從時局來看,朱元璋雖然佔據蘇南浙北富庶之地,但南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兩大勁敵,周邊還分佈著為數不少元朝殘餘,再加上還有一個名義上的領導-小明王韓林兒,若朱元璋貿然稱王,勢必成為眾矢之的。所以按照朱升的建議,朱元璋暫緩稱王的節奏,而是沉下心來在境內加強防守、發展農業,並伺機侵吞對手的地盤,由此逐漸做大做強。


1363年,朱元璋通過鄱陽湖之戰擊殺陳友諒,在消除最大的外患之後,才於次年(1364年)稱吳王。兩年後,朱元璋派人暗殺韓林兒,自此成為境內最高領導。1367年,朱元璋又消滅張士誠,成為南方最有實力的軍閥。次年(1368年),朱元璋又發出“北伐中原,驅除胡虜”的口號,並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同年末,元順帝逃往漠北,明朝基本上完成對全國的統一。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隨著朱元璋地位的攀升,作為高參的朱升自然也是“水漲船高”,在建國前便已出任侍講學士、知制誥,奉命同修國史。明朝建立後,朱升又出任翰林學士,負責起草制誥、編制禮樂等工作,朱元璋大封功臣時頒佈的詔令,大多便是由朱升起草、擬定的。


此時,朱升已是年逾七十的老翁,朱元璋考慮到他勞苦功勞、年紀老邁,便特許他不用每日上朝,由此可見皇帝對他的尊重(“吳元年,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以年老,特免朝謁。洪武元年進翰林學士,定宗廟時享齋戒之禮...大封功臣,制詞多升撰,時稱典核。”引文同上)。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按照常人的理解,朱升對明朝的建立立下奇功,理應接受皇帝授予的高官厚祿,安享富貴至極的晚年。然而,這位世事練達的聰明人,深諳“兔死狗烹”的道理,在明朝建立後才1年多時間,便以年老多病為由提出辭呈。朱元璋捨不得朱升,便對他屢屢勸留,但無奈對方去意堅定,便只好放他歸家。不久,朱升在老家病逝,終年72歲。


據明人筆記《翼運績略》記載,朱升在向朱元璋辭職時,曾請求皇帝賜給兒子朱同“免死券”,以備將來犯下死罪時能活命,明太祖感念朱升勞苦功勞,便答應了他的請求。朱升辭職後,並沒有回到老家休寧居住,而是遷徙到南直隸(今江蘇省)的鹽城,並儘量隱藏行蹤。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但讓朱升沒想到的時,在他死後15年,戶部侍郎郭桓等人盜賣官糧案爆發,由於涉案人數極多、所涉數額極大,所以明太祖一怒之下,竟將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員全部處死。當時,朱升的兒子朱同擔任禮部右侍郎才1個月時間,但依舊被牽連其中,最終竟被殺了頭。可見,“免死券”是否管用,最終解釋權還在於皇帝本人。


史料來源:《明史》、《翼運績略》

木小石012
2018-11-27

朱升能善終,幾個原因:

一是朱升年紀大,品德高。朱元璋請到朱升的時候,朱升已經五十九快六十了,花甲之年,在朱元璋登基後,快七十歲還能安心做顧問,不執著於名利地位。所以朱元璋稱讚他“為人老實,是老成賢達中的英傑”。明洪武二年,年逾古稀的朱升請辭告老,朱元璋想要封賞他的功勞,朱升執意不肯。

二是,朱升有功勞,但是不張揚。朱升的九字國策為朱元璋定鼎江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樣的功勞從長遠來看很大,屬於潛移默化的長效國策,功勞來得不突兀,不會吸引到火力。

三是朱升死得早。朱升是老一輩人,洪武三年朱升就去世了,享年七十有二,算是高壽了。這時候朱元璋剛登基三年,內憂外患,還沒來得及對蹦噠的小弟們動手,或者說小弟們還沒開始蹦噠,朱升也是安分的人,所以不是朱升躲開了,而是時間還早,歷史的車輪還沒開過來。

四是朱升有遠見,見多識廣。朱升早年間就研究星象、占卜,識人觀人很有一套,在朱元璋大封群臣的時候,朱升就已經意識到朱元璋不是寬容仁德之主,有猜疑刻薄之性,所以很是聰明的選擇了辭官歸隱。就這樣,朱升還不放心,怕自己兒子官場水平不夠,招來禍患,還特意找朱元璋要了塊免死金牌。這功課做得足吧,所以說人老精馬老滑,朱升不光是朱元璋眼中的老成賢達,更是一名老司機,深得趨利避害之要。

不過,遺憾的是,朱升死後,他兒子牽連進“郭桓案”,免死金牌也沒能救得了他。不能怪朱升做得不夠好,實在是朱元璋太不講究。他高估了朱元璋的底線,一國之君,說翻臉就翻臉,丹書鐵券能不能用全在朱元璋一念之間。一個在規則裡縱橫馳騁的老司機,偏偏碰上了不講規則的朱元璋。

論謀國,“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國策堪稱經典,老成謀國之言。論謀身,朱升也能激流勇退,明哲保身。有獻策定國之功,有謀生克己之術,朱升已經可以稱是人臣的典範

了。

熙说历史
2018-11-24

就在朱升各種榮譽加身時,他選擇了辭職。而且態度堅決,雖然他表面上的理由是年老體弱,無法承擔重任,可誰都明白,他這是急流勇退,太過在乎功名利祿,總有一天無法抽身的,到時候什麼下場就由不得自己說了算了。不得不佩服朱升的眼光。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開國功臣紛紛被殺,大謀士朱升為何能善終?
陋室孤景
2018-11-25

首先我們來看朱元璋為何會大肆殺戮功臣,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是在太子朱標死之後,太子朱標素有威望,無論文臣武將都很信服,守成之主綽綽有餘,以他的威望壓服驕兵悍將不在話下,所以朱標在時,朱元璋並不想也沒有必要殺戮功臣,然而一夕之間朱標去世,整個大明帝國的繼承人出了問題,那是朱元璋選擇的皇太孫朱允文尚且年幼,性格又優柔寡斷,如果朱元璋駕崩,朱允文肯定是壓制不了那群開國元勳的,到時候朱家江山是否姓朱還是個問題,所以才有了朱元璋殺戮功臣清理江山的舉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