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廣州紅專廠:這個即將消失的文藝勝地,也許多看一眼是一眼。
影像派
1/22 每逢週末,在廣州天河員村四橫路一帶轉悠,或在科韻路地下隧道經過,你總能看到一些打扮入時的年輕人,他們或肩挎揹包、三五成群地結伴而行;或手握相機,如一名獨孤劍客,步履匆匆。他們看似神祕,但行走的方向與路徑已充分暴露了他們的行蹤——如無意外,他們都是前往同一個目的地:紅專廠。
2/22 你並未看錯,也非作者筆誤,這個地方確實叫做「紅專廠」,而非「紅磚廠」。這個連名字都透著另類與個性氣息的地方,位於廣州天河區員村四橫路128號,是一個集美術、設計、建築、繪畫、雕塑、書法等眾多藝術領域於一身的「藝術與設計工廠」,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化藝術創意園」。若要問廣州哪個地方「最文藝」,答案非「紅專廠」莫屬。
3/22 紅專廠的前身為廣州鷹金錢食品廠,即「廣東罐頭廠」。這家大型罐頭食品加工企業,為前蘇聯與中國經濟合作的165個重點項目之一,1956年,由國家輕工業部籌建,於1958年投產運作,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罐頭廠。
4/22 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在歷經逾半世紀的生產後,原有廠房建築已日漸無法滿足現代化的工業生產需求,加上20世紀90年代「退二進三」(注:即第二產業從市區退出,發展商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經濟改革政策,廠方決定搬遷廠房。園區內依舊保留了一些廢棄的生產機器,斑駁的鏽跡上,袒露著曾屬於那個罐頭廠時代的歷史風霜。
5/22 \n你可能認為廢棄的廠房一無是處,在藝術家們的眼中,它卻可能渾身是寶。時任集美組室內設計公司創意總監的林學明則首先意識到了這一點。他認為此地雖陳舊過時,但其自帶的工業氣質卻宜與藝術融合,開發潛力與美學價值巨大。遂於2009年與鷹金錢食品廠簽訂了租賃合同,成立廣州紅專廠藝術設計有限公司。隨後紅專廠吸引了許多諸如建築、時尚、藝術設計、品牌、城市規劃等各領域的工作室,實現了從工業園到藝術創意園的華麗轉身。
6/22 「紅專廠」名字的設計也頗具心思。「紅」象徵了廠區創建年代的激情與奮進,「專」則有「專一」「專業」之意,又因園內建築多用紅磚砌成,故「專」又諧「磚」之音。紅專廠的英文為「Redtory」,由red(紅色)和factory(工廠)兩詞複合創造而來,既凸顯了建築的「紅色」特點,又保留了它「工廠」的原始標籤,此為設計的巧妙所在。
7/22 這個方頭方腦、頭似磚牆的公仔是來自香港的人偶品牌設計師馬志雄先生的一款作品。2013年夏天,他專門為紅專廠設計了一個吉祥物,並命名為「阿Can」。英文中的「can」兼有「罐頭」和「能夠」的雙重涵義,因此,「阿Can」的名字既映射出了紅專廠的歷史身份,又表達了追夢者們對藝術夢想的堅持與執著。如今,阿Can的身影已遍佈紅專廠的每一個角落和每一個告示牌,他在為紅專廠代言,也在為藝術追夢人代言。
8/22 藝術與設計的魅力在於,它可以從美學的角度因地制宜,不僅毫無違和感,而且尚兼具實用與審美的雙重價值。比如這個24小時視頻監控保安亭,由一個集裝箱改造而來,通體噴成了與廠區建築顏色相近的暖色——黃色。如此這般的藝術改造看似「簡單粗暴」,實則「別出心裁」:既避免了混凝土澆灌對原址所帶來的破壞,又契合了紅專廠曾經作為進出口商品生產基地的工業化氣質。
9/22 作為一個曾經的食品加工廠,機器昔日曾是車間生產的主力軍,如今已成了一個時代興衰的見證者。藝術家們發揮創意,利用廢棄機器設計成各種裝置藝術,將其立於路口供遊客觀賞。望著這些鏽跡斑斑的機器,想象著它們曾經忙碌的姿態,彷彿還能感受到漸行漸遠的轟鳴聲。
10/22 紅專廠當代藝術館(Redto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簡稱RMCA,由舊廠房直接改造而成,外牆設計採用了鐵鏽般的棕黃與鋼鐵般的深灰,形成了暖色與冷色的調和與碰撞。RMCA是一個私人的、非盈利性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具有製作展覽、促進學術研究、中外藝術交流等一系列功能,它分佈於1-6號館的六座獨立建築,展覽空間覆蓋面積超過4000平方米。
11/22 另外影院,這個擁有個性名字的影院位於6號館,屬於RMCA的其中一個場館,主要用作展示與播放藝術影像作品。
12/22 這些充滿蘇式建築風格的廠房是紅專廠的一大特色,它們是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與中國經濟合作項目的產物。建築主要由紅磚砌成,呈「三段式」結構:從上至下依次為簷部、牆體和勒腳(即外牆底部加厚部分)。外觀平整規矩,側面左右對稱,屋頂為輪廓分明的等腰三角形。這些廠房如今都被改成了藝術畫作展廳。
13/22 E5藝術館的門口,掛著一幅「南方新銳水墨小品展」的巨幅宣傳海報,上書:心有猛虎嗅薔薇。該句出自西格夫裡-薩鬆的詩作《於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余光中先生的翻譯原文為「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大意為「忙碌而遠大的雄心,也會被溫柔和美麗折服」。
14/22 當你路過一個地方,發現牆上爬著一隻紅色的大螞蟻,牆角擺著一臺破舊的老式機車,你可能會以為這是一家歷史博物館或展覽館。不,其實它是位於F3區的一家特色餐廳,它的名字讓你有點摸不著頭腦——「蟻工房」。螞蟻是它的個性招牌,機車是它的主題元素。
15/22 別人拿「動物」做招牌,這家則以「植物」作文章。這是一間位於B1區主打中國菜的小餐館,因位於榕樹之下,故取名「榕意」。但你會發現,要找到低調的它可並不容易。
16/22 光有物質糧食還不夠,還應該有「精神糧食」。據說,沒有書店的藝術創意園是缺少靈魂的。因此,這家名為「360°店」的書店便肩負起了為紅專廠注入靈魂的重任。它位於F13A區,店面設計精緻,書籍、手工藝品、咖啡,一應俱全。室內統一刷成白色,愈顯寧靜與簡潔。你可以在此看一看書,或品一品咖啡,或逗一逗店家的那隻頑皮小貓咪。
17/22 紅專廠的另一個特色是它的道路名稱:冷庫街、制罐街、炸魚街、倉儲街、鍋爐街等,它們原是罐頭廠按生產功能區劃分的街道,如今成了園區內一個個帶有時代烙印的地標。
18/22 其中的「月臺街」成了一個紅專廠必去的網紅打卡點,吸引了許多遊客在此拍照留念。古老的月臺,駛去的火車,不禁讓人聯想起離別的情形和那段一去不返的舊時光。說到離別,總不免傷感。就像火車要離開月臺,遊子要離開家人,成立十年的紅專廠也即將要離開我們。因廣州打造「國際金融城」的政策影響和園區土地所有權的問題,紅專廠將難逃「拆遷」或「搬遷」的命運。
19/22 據媒體報道,2015年1月,廣州土地開發中心向紅專廠地塊委託管理方——鷹金錢公司發函,要求其加快該租戶清理和土地移交。為此,集美組公司與後者打了三年官司,2017年8月,終審判決集美組公司騰空交還場地,園區2018年正式開始依法執行清退行為 」。\n\n令人絕望的壞消息,給眾多紅專廠守護者的心裡蒙上了一層陰霾。高樓環伺中的紅專廠一時前途未卜。
20/22 猶記得2012年,筆者第一次來紅專廠,彼時還有許多對外開放的展覽,濃郁的藝術氣氛曾令我著迷。
21/22 而今,許多知名藝術工作室已逐漸搬離,展覽活動也漸漸減少,紅專廠一時人去樓空,已不復往日的興盛與繁榮,令人不禁唏噓。一個城市追求經濟發展當然無可厚非,但不應以犧牲文化發展為代價,一個國際大都市應有它引以為豪的包容並蓄和文化多元,何況是一塊來之不易、與城市共同成長的藝術淨土?
22/22 月臺上的時鐘永遠停在了6點45分。倘若時間可以凝固,就讓時光停在那一刻,如此,紅專廠便不會消失,這個月臺亦不會有永恆的別離。
2019-05-29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