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為什麼在當代唐宋八大家裡最不出名,感覺是來湊數的?

曾鞏為什麼在當代唐宋八大家裡最不出名,感覺是來湊數的?
3 個回答
咏梅155567949
2017-10-16

作為歐陽修的得意門生,曾鞏的文章佈局嚴謹、結構嚴密而條理分明,名列唐宋八大家並非浪得虛名。最不出名可能跟其這幾個方面有關:一、政治方面無多少建樹(官至中書舍人),呂公著曾告神宗,言曾鞏為人行義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故不能大用云云;二,詩詞方面不出彩,時人甚至將"曾子固不能作詩"引為平生五恨之一,話雖戲謔,曾鞏也並非真不能作詩(方回在《瀛奎律髓》還贊其"子固詩一掃昆體,平實清健,自為一家"),但其詩其詞同其他幾大家相比確實是相差甚遠,詩詞簡短押韻,更利於流傳記憶,故文人往往詩名顯於文名;三,還有一個原因大概是其他七大家太厲害了,"文起八代之衰"有文宗之稱的韓愈自是不能比,北宋文學革新領袖的文壇宗主、老師歐陽修也不能比,詩文詞書全才的蘇軾更不用說了,蘇洵蘇轍雖然在詩詞方面也不是大家,但人家有好兒子好兄弟,三蘇的名頭多大呀。所以曾鞏註定是最不出彩的那個。

迷楼
2017-10-16

唐宋八大家的叫法起自明朝。明初,朱右選編古文為《八先生文集》,最早用了八家之名。明末,茅坤反對前後七子“文必秦漢”的主張,提倡學習唐宋古文。他評選了《唐宋八大家文鈔》作為學習古文的樣板,後來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

曾鞏為什麼在當代唐宋八大家裡最不出名,感覺是來湊數的?

這八大家可以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簡單概括。在明代茅坤選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時,選韓愈文352篇、柳宗元文120篇、歐陽修文286篇、蘇洵文60篇、蘇軾文251篇、蘇轍文172篇、曾鞏文87篇、王安石文219篇,曾鞏的文章數量倒數第二,說明那是還沒有把曾鞏推那麼高。

曾鞏為什麼在當代唐宋八大家裡最不出名,感覺是來湊數的?

到了清康熙年間,張伯行重新選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時,反過來了,韓愈文60篇、柳宗元文18篇、歐陽修文38篇、蘇洵文2篇、蘇軾文26篇、蘇轍文27篇、曾鞏文128篇、王安石文17篇。曾鞏的文章數量遠居榜首,其他人的作品都比不上。

張伯行認為曾鞏的文章源自儒家的“六經”,繼承了司馬遷、班固的文章傳統,文章符合道統、治統、文統。後來清代桐城派的方苞選《古文約選》,姚鼐選《古文辭類纂》,都對曾鞏的文章很推崇,認為他的文章最正統。

曾鞏為什麼在當代唐宋八大家裡最不出名,感覺是來湊數的?

“五四運動”後,孔家店被打倒,桐城派成為“選學妖孽”,他們推崇的曾鞏越來越沒人看了。這也是與時風有關吧,曾鞏的文章確實少了些風趣,太正統了。我們現在的文學傳統是從五四時代傳下來的,經過時間的淘瀝,唐宋八大家中的蘇洵、曾鞏,現在的文選裡都很少選了。這也是文學傳播學和接受學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吧。

行走记谈
2017-10-16

曾鞏確實缺少膾炙人口的名篇,因為曾鞏是八大家的另類,他主要特色行文規範而不是意境揮灑。

比如你要學寫作文,蘇軾的大江東去學得會麼?顯然不行,那咋辦,學曾鞏啊。尤其是明代科考八股文之後曾鞏地位逐漸提高。八大家也是那時候評選的,曾鞏入選情理之中。

順便說一句,八股文的行文方式雖不適合文學,但非常適合公文寫作,用來選拔公務員在定立初期是有很大進步意義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