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40年農村人把一個“破”行當做成了一個產業,看看72歲老人的新家
攝影的故事影像的視覺
1/30 農村老家,山東陽信水落坡鎮從一個村發展到37個村從事古傢俱、古玩銷售的全國知名的民俗市場,集體致富。在大張村,舊門板、舊石槽等老物件隨處可見,這裡現在已經是全國聞名的古舊傢俱集散地。該鎮從事古傢俱收購、加工的人員有2萬餘人,年交易額達30億元,產品遠銷歐美、韓國、日本、新加坡等。
2/30 水落坡鎮原來是個苦地方,平原、鹽鹼地,交通不便,這裡的人們早年不得不出去到天津、北京等大城市打工討生活。上世紀60年代開始,大張村人就從城裡收舊傢俱,趕集賣給農民,時間久了,這個不到400人的小村莊,家家戶戶都做起來“舊”生意。“好東西越來越難找。在過去,農村的好東西都拆了、賣了甚至燒了。但現在凡是有年紀的東西,老百姓都越來越當寶貝了。”
3/30 在通往大張村的路上,村民張勝利家通過古傢俱、古玩銷售致富,蓋起了500平米的二層樓,張大哥講:“以後這裡不是居住,是建設村裡的博物館,這些老物件可能不值錢,但留下的是記憶。”
4/30 一樓大廳。
5/30 二樓,幾位大哥正在安裝玻璃。張大哥講:“加上裝修,1000元一平,蓋這樓50萬就夠了,以後建成博物館,縣裡還有補助。”
6/30 二樓大廳很敞亮。
7/30 張大哥家的門口放著用砘子做成算盤,砘子是北方農村播種穀子或小麥,是石頭做的,用它來壓實,砘地時人拉著順壟走,將耬鏵翻暄的地軋實。
8/30 張大哥家現在臨時搭建的大棚,用來放老物件。
9/30 算盤,珠算盤是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盤起源於北宋,北宋串檔算珠。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
10/30 大箢子。箢子是農村人的好手藝,編得低平,邦圓,上面按上系,用手一跨。去走親戚、去趕集,非用箢子不可。
11/30 這是村裡的橋,遠處的蘆葦原生態。
12/30 現在,村容村貌整齊。新農村,讓生活更美好。
13/30 村民蓋的新平房。
14/30 家家戶戶用上了天然氣取暖。
15/30 村裡富了,首先想到的是獨居老人。上個月,72歲的孤寡老人秦德芝住進了她的新家。
16/30 兩間平房一個小院,免費讓老人入住,永久使用。
17/30 老人說,生活現在太方便了,自己用天然氣做飯。
18/30 地暖,房間不大,天然氣取暖很暖和。
19/30 秦德芝老人說:“我老伴已經去世多年,我們沒有孩子,村裡給了我最大幫助,現在住上了這麼好的房子,我很幸福。”
20/30 村裡的健身廣場,秦德芝每天都會來這裡。
21/30 大張村裡的老房子不多了,這些年,住土房子的老人越來越少。
22/30 秦德芝老人說,原來的老房子不住了,現在自己會來看看,自己還在這裡種的大白菜。
23/30 很多人在這裡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24/30 離村不遠的民俗文化產業園,承接了原先村裡的大多數生意,大張村人和鄰村村民在此展覽、交易古典傢俱。圖為正在搭建的商鋪。
25/30 用的是老瓦。
26/30 “老木新作”用的是老榆木,回收的老榆木房樑和老門板料經過多年的風吹日晒,木質堅韌、穩定,耐腐蝕性強,極具滄桑感,受到外國人歡迎。
27/30 2000年前後,大張村人的生意從“收舊賣舊”變為“老木新作”,融入自己的創意與勞動。
28/30 這裡形成了收購、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
29/30 農村人把一個收“破爛”的行當,做成了一個有特色文化產業,他們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者和傳播者,現在很多景區、古村落、飯店都能看的這些“老玩意”。
30/30 如今,水落坡鎮的古傢俱、仿古傢俱佔據了北京、上海市場的半壁江山。40多年,大張村和古舊傢俱行業的興盛,更見證了一個國家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自信。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圖為原創,嚴禁搬運,農村、農業、農民,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交流】
2018-12-31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