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君主歸順晉朝後,封魏為王、蜀為公、吳為侯?

10 個回答
唯恋无名
2019-08-13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取代魏國,一掃蜀、吳,對三國的亡國之君都進行了封賞。先是代魏後,封曹魏的亡國之君曹奐為陳留王;蜀國投降後,封蜀漢的投降後主劉禪為安樂公;滅掉吳國後,封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為歸命侯。

魏為王、蜀為公、吳為侯,一級更比一級低,而之所以會有如此封賞,全然是由於兩個原因:名分和局勢。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取代魏國,一掃蜀、吳,對三國的亡國之君都進行了封賞。先是代魏後,封曹魏的亡國之君曹奐為陳留王;蜀國投降後,封蜀漢的投降後主劉禪為安樂公;滅掉吳國後,封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為歸命侯。

魏為王、蜀為公、吳為侯,一級更比一級低,而之所以會有如此封賞,全然是由於兩個原因:名分和局勢。


一,名分

古代改朝換代都極為講究一個名分,認為皇帝是真龍天子,必須是天命所歸的天選正統才能繼承大位,無名分則不立。而魏、蜀、吳三國的名分卻並不相同,有的有的是繼承前朝的延續,而有的則完全是沒有名分的諸侯自立為王。

魏國

魏國是當時是天下認可的正統,尤其是對於晉朝而言,司馬炎就是篡取了曹魏的天下,所以曹魏就是他們的前朝,對於他們來說,必須得承認曹魏正統的名分,如果不承認,就等於變相的不承認自己正統的名分。

司馬炎仿照曹魏立國皇帝曹丕的做法,強迫曹魏最後一任皇帝在太廟禪位於他,自然也要和曹丕對待漢獻帝一樣,不能虧待曹魏的亡國之君。

曹丕取漢時,因為漢室是正統,他不好直接滅掉漢室皇族,為了名正言順,讓天下歸心,只能強逼漢獻帝頒佈詔書讓位與他。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取代魏國,一掃蜀、吳,對三國的亡國之君都進行了封賞。先是代魏後,封曹魏的亡國之君曹奐為陳留王;蜀國投降後,封蜀漢的投降後主劉禪為安樂公;滅掉吳國後,封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為歸命侯。

魏為王、蜀為公、吳為侯,一級更比一級低,而之所以會有如此封賞,全然是由於兩個原因:名分和局勢。


一,名分

古代改朝換代都極為講究一個名分,認為皇帝是真龍天子,必須是天命所歸的天選正統才能繼承大位,無名分則不立。而魏、蜀、吳三國的名分卻並不相同,有的有的是繼承前朝的延續,而有的則完全是沒有名分的諸侯自立為王。

魏國

魏國是當時是天下認可的正統,尤其是對於晉朝而言,司馬炎就是篡取了曹魏的天下,所以曹魏就是他們的前朝,對於他們來說,必須得承認曹魏正統的名分,如果不承認,就等於變相的不承認自己正統的名分。

司馬炎仿照曹魏立國皇帝曹丕的做法,強迫曹魏最後一任皇帝在太廟禪位於他,自然也要和曹丕對待漢獻帝一樣,不能虧待曹魏的亡國之君。

曹丕取漢時,因為漢室是正統,他不好直接滅掉漢室皇族,為了名正言順,讓天下歸心,只能強逼漢獻帝頒佈詔書讓位與他。


漢獻帝讓位給曹丕之後,曹丕封漢獻帝為山陽公,雖名為功,各種待遇卻完全是王爵的待遇,食邑足足萬戶,甚至曹丕為了彰顯自己的氣度,還讓漢獻帝可以保持自己的帝王威儀,出行可以使用帝王的車架,在自己的封地內繼續實行漢法,可以不尊重魏國制定的新法,也不用上朝,甚至不用聽魏國君主的命令。

司馬炎同樣如此手段的取代魏國之後,依然延續了曹丕對漢獻帝的封賞,如此這般封賞了魏國亡國之君曹奐,不過在封號上直接為陳留王,而沒有用公爵之名。之所以如此,無非是事所勢也。

當時的漢室天下完全就是四分五裂的狀態,各地諸侯紛紛擁兵自重,漢室僅有的土地本就是曹魏的開國皇帝曹操打下來的,所以曹丕可以只給漢獻帝一個公的封號,因為那時候的漢室已經有名無實。而曹魏不一樣,司馬炎取代曹魏的時候,曹魏的天下還完整,且都是曹氏自己打下來的天下,和司馬家沒什麼關係,所以曹魏是名存實也存,所以司馬炎給了一個完成的王侯封號。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取代魏國,一掃蜀、吳,對三國的亡國之君都進行了封賞。先是代魏後,封曹魏的亡國之君曹奐為陳留王;蜀國投降後,封蜀漢的投降後主劉禪為安樂公;滅掉吳國後,封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為歸命侯。

魏為王、蜀為公、吳為侯,一級更比一級低,而之所以會有如此封賞,全然是由於兩個原因:名分和局勢。


一,名分

古代改朝換代都極為講究一個名分,認為皇帝是真龍天子,必須是天命所歸的天選正統才能繼承大位,無名分則不立。而魏、蜀、吳三國的名分卻並不相同,有的有的是繼承前朝的延續,而有的則完全是沒有名分的諸侯自立為王。

魏國

魏國是當時是天下認可的正統,尤其是對於晉朝而言,司馬炎就是篡取了曹魏的天下,所以曹魏就是他們的前朝,對於他們來說,必須得承認曹魏正統的名分,如果不承認,就等於變相的不承認自己正統的名分。

司馬炎仿照曹魏立國皇帝曹丕的做法,強迫曹魏最後一任皇帝在太廟禪位於他,自然也要和曹丕對待漢獻帝一樣,不能虧待曹魏的亡國之君。

曹丕取漢時,因為漢室是正統,他不好直接滅掉漢室皇族,為了名正言順,讓天下歸心,只能強逼漢獻帝頒佈詔書讓位與他。


漢獻帝讓位給曹丕之後,曹丕封漢獻帝為山陽公,雖名為功,各種待遇卻完全是王爵的待遇,食邑足足萬戶,甚至曹丕為了彰顯自己的氣度,還讓漢獻帝可以保持自己的帝王威儀,出行可以使用帝王的車架,在自己的封地內繼續實行漢法,可以不尊重魏國制定的新法,也不用上朝,甚至不用聽魏國君主的命令。

司馬炎同樣如此手段的取代魏國之後,依然延續了曹丕對漢獻帝的封賞,如此這般封賞了魏國亡國之君曹奐,不過在封號上直接為陳留王,而沒有用公爵之名。之所以如此,無非是事所勢也。

當時的漢室天下完全就是四分五裂的狀態,各地諸侯紛紛擁兵自重,漢室僅有的土地本就是曹魏的開國皇帝曹操打下來的,所以曹丕可以只給漢獻帝一個公的封號,因為那時候的漢室已經有名無實。而曹魏不一樣,司馬炎取代曹魏的時候,曹魏的天下還完整,且都是曹氏自己打下來的天下,和司馬家沒什麼關係,所以曹魏是名存實也存,所以司馬炎給了一個完成的王侯封號。


蜀國

蜀國又叫蜀漢,甚至在當時蜀國自己人看來,自己都是大漢。可見他們是繼承了前朝漢室的名分的。但是這個名分卻並不完整。

相較於真正統一了天下的大漢來說,蜀漢只能算是一個偏安一偶的國家,並沒有真正的恢復大漢的統治。而且當時大漢的亡國之君漢獻帝是明明白白昭告天下讓位給了曹魏皇帝曹丕,等於說把漢室的正統之名讓給了曹魏。雖然蜀漢皇室也流淌有大漢皇族的血,且也只是旁支,這樣算起來,雖然有正統之名,但卻不是完整的名分。

所以,作為一個偏安一偶的政權,蜀漢雖然有名分,卻不完整。在投降之後在待遇上雖然能夠得到一部分正統投降皇帝的待遇,但是卻不可能和真正的正統降帝劉協、曹奐一樣,有王爵的待遇,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當了個公爵。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取代魏國,一掃蜀、吳,對三國的亡國之君都進行了封賞。先是代魏後,封曹魏的亡國之君曹奐為陳留王;蜀國投降後,封蜀漢的投降後主劉禪為安樂公;滅掉吳國後,封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為歸命侯。

魏為王、蜀為公、吳為侯,一級更比一級低,而之所以會有如此封賞,全然是由於兩個原因:名分和局勢。


一,名分

古代改朝換代都極為講究一個名分,認為皇帝是真龍天子,必須是天命所歸的天選正統才能繼承大位,無名分則不立。而魏、蜀、吳三國的名分卻並不相同,有的有的是繼承前朝的延續,而有的則完全是沒有名分的諸侯自立為王。

魏國

魏國是當時是天下認可的正統,尤其是對於晉朝而言,司馬炎就是篡取了曹魏的天下,所以曹魏就是他們的前朝,對於他們來說,必須得承認曹魏正統的名分,如果不承認,就等於變相的不承認自己正統的名分。

司馬炎仿照曹魏立國皇帝曹丕的做法,強迫曹魏最後一任皇帝在太廟禪位於他,自然也要和曹丕對待漢獻帝一樣,不能虧待曹魏的亡國之君。

曹丕取漢時,因為漢室是正統,他不好直接滅掉漢室皇族,為了名正言順,讓天下歸心,只能強逼漢獻帝頒佈詔書讓位與他。


漢獻帝讓位給曹丕之後,曹丕封漢獻帝為山陽公,雖名為功,各種待遇卻完全是王爵的待遇,食邑足足萬戶,甚至曹丕為了彰顯自己的氣度,還讓漢獻帝可以保持自己的帝王威儀,出行可以使用帝王的車架,在自己的封地內繼續實行漢法,可以不尊重魏國制定的新法,也不用上朝,甚至不用聽魏國君主的命令。

司馬炎同樣如此手段的取代魏國之後,依然延續了曹丕對漢獻帝的封賞,如此這般封賞了魏國亡國之君曹奐,不過在封號上直接為陳留王,而沒有用公爵之名。之所以如此,無非是事所勢也。

當時的漢室天下完全就是四分五裂的狀態,各地諸侯紛紛擁兵自重,漢室僅有的土地本就是曹魏的開國皇帝曹操打下來的,所以曹丕可以只給漢獻帝一個公的封號,因為那時候的漢室已經有名無實。而曹魏不一樣,司馬炎取代曹魏的時候,曹魏的天下還完整,且都是曹氏自己打下來的天下,和司馬家沒什麼關係,所以曹魏是名存實也存,所以司馬炎給了一個完成的王侯封號。


蜀國

蜀國又叫蜀漢,甚至在當時蜀國自己人看來,自己都是大漢。可見他們是繼承了前朝漢室的名分的。但是這個名分卻並不完整。

相較於真正統一了天下的大漢來說,蜀漢只能算是一個偏安一偶的國家,並沒有真正的恢復大漢的統治。而且當時大漢的亡國之君漢獻帝是明明白白昭告天下讓位給了曹魏皇帝曹丕,等於說把漢室的正統之名讓給了曹魏。雖然蜀漢皇室也流淌有大漢皇族的血,且也只是旁支,這樣算起來,雖然有正統之名,但卻不是完整的名分。

所以,作為一個偏安一偶的政權,蜀漢雖然有名分,卻不完整。在投降之後在待遇上雖然能夠得到一部分正統投降皇帝的待遇,但是卻不可能和真正的正統降帝劉協、曹奐一樣,有王爵的待遇,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當了個公爵。


吳國

相較於前兩者,魏國是大漢正統禪位繼承未來的天下正統,有完整正統的名分。蜀國是大漢漢室血脈的延續,有部分正統的名分。而吳國,祖上以及前身就完全沒有帝王的事例,和人家相比起來就完全是一個野路子自立為帝的國家。

而且吳國的建立,顯然並沒有得到北方曹魏以及西蜀的認可,他們沒有任何名分,完全就是自己建都稱帝,沒有任何繼承和延續之說。對於其他兩國來說,他們就只能算是一個諸侯國,並不能算是一個皇室政權,因為完全沒有正統的名分。

而一點正統皇室名分都沒有東吳,在投降之後,顯然不可能享受皇帝投降的待遇,只能按照諸侯王投降的待遇來封賞,就只能堪堪的得了個侯爵的封賞。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取代魏國,一掃蜀、吳,對三國的亡國之君都進行了封賞。先是代魏後,封曹魏的亡國之君曹奐為陳留王;蜀國投降後,封蜀漢的投降後主劉禪為安樂公;滅掉吳國後,封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為歸命侯。

魏為王、蜀為公、吳為侯,一級更比一級低,而之所以會有如此封賞,全然是由於兩個原因:名分和局勢。


一,名分

古代改朝換代都極為講究一個名分,認為皇帝是真龍天子,必須是天命所歸的天選正統才能繼承大位,無名分則不立。而魏、蜀、吳三國的名分卻並不相同,有的有的是繼承前朝的延續,而有的則完全是沒有名分的諸侯自立為王。

魏國

魏國是當時是天下認可的正統,尤其是對於晉朝而言,司馬炎就是篡取了曹魏的天下,所以曹魏就是他們的前朝,對於他們來說,必須得承認曹魏正統的名分,如果不承認,就等於變相的不承認自己正統的名分。

司馬炎仿照曹魏立國皇帝曹丕的做法,強迫曹魏最後一任皇帝在太廟禪位於他,自然也要和曹丕對待漢獻帝一樣,不能虧待曹魏的亡國之君。

曹丕取漢時,因為漢室是正統,他不好直接滅掉漢室皇族,為了名正言順,讓天下歸心,只能強逼漢獻帝頒佈詔書讓位與他。


漢獻帝讓位給曹丕之後,曹丕封漢獻帝為山陽公,雖名為功,各種待遇卻完全是王爵的待遇,食邑足足萬戶,甚至曹丕為了彰顯自己的氣度,還讓漢獻帝可以保持自己的帝王威儀,出行可以使用帝王的車架,在自己的封地內繼續實行漢法,可以不尊重魏國制定的新法,也不用上朝,甚至不用聽魏國君主的命令。

司馬炎同樣如此手段的取代魏國之後,依然延續了曹丕對漢獻帝的封賞,如此這般封賞了魏國亡國之君曹奐,不過在封號上直接為陳留王,而沒有用公爵之名。之所以如此,無非是事所勢也。

當時的漢室天下完全就是四分五裂的狀態,各地諸侯紛紛擁兵自重,漢室僅有的土地本就是曹魏的開國皇帝曹操打下來的,所以曹丕可以只給漢獻帝一個公的封號,因為那時候的漢室已經有名無實。而曹魏不一樣,司馬炎取代曹魏的時候,曹魏的天下還完整,且都是曹氏自己打下來的天下,和司馬家沒什麼關係,所以曹魏是名存實也存,所以司馬炎給了一個完成的王侯封號。


蜀國

蜀國又叫蜀漢,甚至在當時蜀國自己人看來,自己都是大漢。可見他們是繼承了前朝漢室的名分的。但是這個名分卻並不完整。

相較於真正統一了天下的大漢來說,蜀漢只能算是一個偏安一偶的國家,並沒有真正的恢復大漢的統治。而且當時大漢的亡國之君漢獻帝是明明白白昭告天下讓位給了曹魏皇帝曹丕,等於說把漢室的正統之名讓給了曹魏。雖然蜀漢皇室也流淌有大漢皇族的血,且也只是旁支,這樣算起來,雖然有正統之名,但卻不是完整的名分。

所以,作為一個偏安一偶的政權,蜀漢雖然有名分,卻不完整。在投降之後在待遇上雖然能夠得到一部分正統投降皇帝的待遇,但是卻不可能和真正的正統降帝劉協、曹奐一樣,有王爵的待遇,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當了個公爵。


吳國

相較於前兩者,魏國是大漢正統禪位繼承未來的天下正統,有完整正統的名分。蜀國是大漢漢室血脈的延續,有部分正統的名分。而吳國,祖上以及前身就完全沒有帝王的事例,和人家相比起來就完全是一個野路子自立為帝的國家。

而且吳國的建立,顯然並沒有得到北方曹魏以及西蜀的認可,他們沒有任何名分,完全就是自己建都稱帝,沒有任何繼承和延續之說。對於其他兩國來說,他們就只能算是一個諸侯國,並不能算是一個皇室政權,因為完全沒有正統的名分。

而一點正統皇室名分都沒有東吳,在投降之後,顯然不可能享受皇帝投降的待遇,只能按照諸侯王投降的待遇來封賞,就只能堪堪的得了個侯爵的封賞。


二,局勢

魏國

司馬炎篡取曹魏的皇帝之位時,北方百姓認的還是曹魏這個皇室,而不是司馬氏這個皇室。同時曹魏在各地還有不少的忠臣兵馬,為了收曹魏百姓以及各地兵馬臣子之心,司馬炎必須得給足曹魏亡國皇帝面子,才能安撫這些人的心。

就像曹丕取代漢室之後,為了安撫大漢士林以及群臣的心,還說了一句和漢獻帝平起平坐,共享天下。要知道那時候的漢室早已經名存實亡,而現如今的曹魏可不一樣,並沒有多少凋零慘淡的光景,還是一片祥和盛世。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取代魏國,一掃蜀、吳,對三國的亡國之君都進行了封賞。先是代魏後,封曹魏的亡國之君曹奐為陳留王;蜀國投降後,封蜀漢的投降後主劉禪為安樂公;滅掉吳國後,封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為歸命侯。

魏為王、蜀為公、吳為侯,一級更比一級低,而之所以會有如此封賞,全然是由於兩個原因:名分和局勢。


一,名分

古代改朝換代都極為講究一個名分,認為皇帝是真龍天子,必須是天命所歸的天選正統才能繼承大位,無名分則不立。而魏、蜀、吳三國的名分卻並不相同,有的有的是繼承前朝的延續,而有的則完全是沒有名分的諸侯自立為王。

魏國

魏國是當時是天下認可的正統,尤其是對於晉朝而言,司馬炎就是篡取了曹魏的天下,所以曹魏就是他們的前朝,對於他們來說,必須得承認曹魏正統的名分,如果不承認,就等於變相的不承認自己正統的名分。

司馬炎仿照曹魏立國皇帝曹丕的做法,強迫曹魏最後一任皇帝在太廟禪位於他,自然也要和曹丕對待漢獻帝一樣,不能虧待曹魏的亡國之君。

曹丕取漢時,因為漢室是正統,他不好直接滅掉漢室皇族,為了名正言順,讓天下歸心,只能強逼漢獻帝頒佈詔書讓位與他。


漢獻帝讓位給曹丕之後,曹丕封漢獻帝為山陽公,雖名為功,各種待遇卻完全是王爵的待遇,食邑足足萬戶,甚至曹丕為了彰顯自己的氣度,還讓漢獻帝可以保持自己的帝王威儀,出行可以使用帝王的車架,在自己的封地內繼續實行漢法,可以不尊重魏國制定的新法,也不用上朝,甚至不用聽魏國君主的命令。

司馬炎同樣如此手段的取代魏國之後,依然延續了曹丕對漢獻帝的封賞,如此這般封賞了魏國亡國之君曹奐,不過在封號上直接為陳留王,而沒有用公爵之名。之所以如此,無非是事所勢也。

當時的漢室天下完全就是四分五裂的狀態,各地諸侯紛紛擁兵自重,漢室僅有的土地本就是曹魏的開國皇帝曹操打下來的,所以曹丕可以只給漢獻帝一個公的封號,因為那時候的漢室已經有名無實。而曹魏不一樣,司馬炎取代曹魏的時候,曹魏的天下還完整,且都是曹氏自己打下來的天下,和司馬家沒什麼關係,所以曹魏是名存實也存,所以司馬炎給了一個完成的王侯封號。


蜀國

蜀國又叫蜀漢,甚至在當時蜀國自己人看來,自己都是大漢。可見他們是繼承了前朝漢室的名分的。但是這個名分卻並不完整。

相較於真正統一了天下的大漢來說,蜀漢只能算是一個偏安一偶的國家,並沒有真正的恢復大漢的統治。而且當時大漢的亡國之君漢獻帝是明明白白昭告天下讓位給了曹魏皇帝曹丕,等於說把漢室的正統之名讓給了曹魏。雖然蜀漢皇室也流淌有大漢皇族的血,且也只是旁支,這樣算起來,雖然有正統之名,但卻不是完整的名分。

所以,作為一個偏安一偶的政權,蜀漢雖然有名分,卻不完整。在投降之後在待遇上雖然能夠得到一部分正統投降皇帝的待遇,但是卻不可能和真正的正統降帝劉協、曹奐一樣,有王爵的待遇,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當了個公爵。


吳國

相較於前兩者,魏國是大漢正統禪位繼承未來的天下正統,有完整正統的名分。蜀國是大漢漢室血脈的延續,有部分正統的名分。而吳國,祖上以及前身就完全沒有帝王的事例,和人家相比起來就完全是一個野路子自立為帝的國家。

而且吳國的建立,顯然並沒有得到北方曹魏以及西蜀的認可,他們沒有任何名分,完全就是自己建都稱帝,沒有任何繼承和延續之說。對於其他兩國來說,他們就只能算是一個諸侯國,並不能算是一個皇室政權,因為完全沒有正統的名分。

而一點正統皇室名分都沒有東吳,在投降之後,顯然不可能享受皇帝投降的待遇,只能按照諸侯王投降的待遇來封賞,就只能堪堪的得了個侯爵的封賞。


二,局勢

魏國

司馬炎篡取曹魏的皇帝之位時,北方百姓認的還是曹魏這個皇室,而不是司馬氏這個皇室。同時曹魏在各地還有不少的忠臣兵馬,為了收曹魏百姓以及各地兵馬臣子之心,司馬炎必須得給足曹魏亡國皇帝面子,才能安撫這些人的心。

就像曹丕取代漢室之後,為了安撫大漢士林以及群臣的心,還說了一句和漢獻帝平起平坐,共享天下。要知道那時候的漢室早已經名存實亡,而現如今的曹魏可不一樣,並沒有多少凋零慘淡的光景,還是一片祥和盛世。


所以為了守天下之心,必須和曹丕對劉協一樣對待曹奐。不然篡位之後,可能屁股還沒做熱,就回面臨各地反叛並起的情況。

而且當時天下還沒安定,尚且有蜀國和吳國兩個政權沒滅,如果你不給足曹奐賞賜,不是正好給了這兩個國家名號?在加之你連自己的前朝皇帝都不好好對待,這兩個國家又怎麼會輕易投降?勢必會抗爭到底,封曹奐為王,也是為了個蜀國、吳國的君主立個榜樣。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取代魏國,一掃蜀、吳,對三國的亡國之君都進行了封賞。先是代魏後,封曹魏的亡國之君曹奐為陳留王;蜀國投降後,封蜀漢的投降後主劉禪為安樂公;滅掉吳國後,封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為歸命侯。

魏為王、蜀為公、吳為侯,一級更比一級低,而之所以會有如此封賞,全然是由於兩個原因:名分和局勢。


一,名分

古代改朝換代都極為講究一個名分,認為皇帝是真龍天子,必須是天命所歸的天選正統才能繼承大位,無名分則不立。而魏、蜀、吳三國的名分卻並不相同,有的有的是繼承前朝的延續,而有的則完全是沒有名分的諸侯自立為王。

魏國

魏國是當時是天下認可的正統,尤其是對於晉朝而言,司馬炎就是篡取了曹魏的天下,所以曹魏就是他們的前朝,對於他們來說,必須得承認曹魏正統的名分,如果不承認,就等於變相的不承認自己正統的名分。

司馬炎仿照曹魏立國皇帝曹丕的做法,強迫曹魏最後一任皇帝在太廟禪位於他,自然也要和曹丕對待漢獻帝一樣,不能虧待曹魏的亡國之君。

曹丕取漢時,因為漢室是正統,他不好直接滅掉漢室皇族,為了名正言順,讓天下歸心,只能強逼漢獻帝頒佈詔書讓位與他。


漢獻帝讓位給曹丕之後,曹丕封漢獻帝為山陽公,雖名為功,各種待遇卻完全是王爵的待遇,食邑足足萬戶,甚至曹丕為了彰顯自己的氣度,還讓漢獻帝可以保持自己的帝王威儀,出行可以使用帝王的車架,在自己的封地內繼續實行漢法,可以不尊重魏國制定的新法,也不用上朝,甚至不用聽魏國君主的命令。

司馬炎同樣如此手段的取代魏國之後,依然延續了曹丕對漢獻帝的封賞,如此這般封賞了魏國亡國之君曹奐,不過在封號上直接為陳留王,而沒有用公爵之名。之所以如此,無非是事所勢也。

當時的漢室天下完全就是四分五裂的狀態,各地諸侯紛紛擁兵自重,漢室僅有的土地本就是曹魏的開國皇帝曹操打下來的,所以曹丕可以只給漢獻帝一個公的封號,因為那時候的漢室已經有名無實。而曹魏不一樣,司馬炎取代曹魏的時候,曹魏的天下還完整,且都是曹氏自己打下來的天下,和司馬家沒什麼關係,所以曹魏是名存實也存,所以司馬炎給了一個完成的王侯封號。


蜀國

蜀國又叫蜀漢,甚至在當時蜀國自己人看來,自己都是大漢。可見他們是繼承了前朝漢室的名分的。但是這個名分卻並不完整。

相較於真正統一了天下的大漢來說,蜀漢只能算是一個偏安一偶的國家,並沒有真正的恢復大漢的統治。而且當時大漢的亡國之君漢獻帝是明明白白昭告天下讓位給了曹魏皇帝曹丕,等於說把漢室的正統之名讓給了曹魏。雖然蜀漢皇室也流淌有大漢皇族的血,且也只是旁支,這樣算起來,雖然有正統之名,但卻不是完整的名分。

所以,作為一個偏安一偶的政權,蜀漢雖然有名分,卻不完整。在投降之後在待遇上雖然能夠得到一部分正統投降皇帝的待遇,但是卻不可能和真正的正統降帝劉協、曹奐一樣,有王爵的待遇,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當了個公爵。


吳國

相較於前兩者,魏國是大漢正統禪位繼承未來的天下正統,有完整正統的名分。蜀國是大漢漢室血脈的延續,有部分正統的名分。而吳國,祖上以及前身就完全沒有帝王的事例,和人家相比起來就完全是一個野路子自立為帝的國家。

而且吳國的建立,顯然並沒有得到北方曹魏以及西蜀的認可,他們沒有任何名分,完全就是自己建都稱帝,沒有任何繼承和延續之說。對於其他兩國來說,他們就只能算是一個諸侯國,並不能算是一個皇室政權,因為完全沒有正統的名分。

而一點正統皇室名分都沒有東吳,在投降之後,顯然不可能享受皇帝投降的待遇,只能按照諸侯王投降的待遇來封賞,就只能堪堪的得了個侯爵的封賞。


二,局勢

魏國

司馬炎篡取曹魏的皇帝之位時,北方百姓認的還是曹魏這個皇室,而不是司馬氏這個皇室。同時曹魏在各地還有不少的忠臣兵馬,為了收曹魏百姓以及各地兵馬臣子之心,司馬炎必須得給足曹魏亡國皇帝面子,才能安撫這些人的心。

就像曹丕取代漢室之後,為了安撫大漢士林以及群臣的心,還說了一句和漢獻帝平起平坐,共享天下。要知道那時候的漢室早已經名存實亡,而現如今的曹魏可不一樣,並沒有多少凋零慘淡的光景,還是一片祥和盛世。


所以為了守天下之心,必須和曹丕對劉協一樣對待曹奐。不然篡位之後,可能屁股還沒做熱,就回面臨各地反叛並起的情況。

而且當時天下還沒安定,尚且有蜀國和吳國兩個政權沒滅,如果你不給足曹奐賞賜,不是正好給了這兩個國家名號?在加之你連自己的前朝皇帝都不好好對待,這兩個國家又怎麼會輕易投降?勢必會抗爭到底,封曹奐為王,也是為了個蜀國、吳國的君主立個榜樣。


蜀國

蜀國投降的時候,在成都之外的地圖地方還有不少蜀國的軍隊未滅,各地都還沒有攻取。為了讓蜀國的其他將領安心投降,並且儘快的收復蜀國的江山土地,司馬炎就得對劉禪足夠的好,給足他封賞。不然讓那些軍隊義憤填膺的想要為自己的皇帝報仇就不好了,雖然掀不起什麼大浪,但是畢竟麻煩。

而且當時的吳國還在負隅頑抗,如果劉禪得不到一個好結果,估計東吳決計會反抗到底,不死不休。給劉禪一個好的結局也是給東吳孫皓立下一個好的榜樣。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取代魏國,一掃蜀、吳,對三國的亡國之君都進行了封賞。先是代魏後,封曹魏的亡國之君曹奐為陳留王;蜀國投降後,封蜀漢的投降後主劉禪為安樂公;滅掉吳國後,封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為歸命侯。

魏為王、蜀為公、吳為侯,一級更比一級低,而之所以會有如此封賞,全然是由於兩個原因:名分和局勢。


一,名分

古代改朝換代都極為講究一個名分,認為皇帝是真龍天子,必須是天命所歸的天選正統才能繼承大位,無名分則不立。而魏、蜀、吳三國的名分卻並不相同,有的有的是繼承前朝的延續,而有的則完全是沒有名分的諸侯自立為王。

魏國

魏國是當時是天下認可的正統,尤其是對於晉朝而言,司馬炎就是篡取了曹魏的天下,所以曹魏就是他們的前朝,對於他們來說,必須得承認曹魏正統的名分,如果不承認,就等於變相的不承認自己正統的名分。

司馬炎仿照曹魏立國皇帝曹丕的做法,強迫曹魏最後一任皇帝在太廟禪位於他,自然也要和曹丕對待漢獻帝一樣,不能虧待曹魏的亡國之君。

曹丕取漢時,因為漢室是正統,他不好直接滅掉漢室皇族,為了名正言順,讓天下歸心,只能強逼漢獻帝頒佈詔書讓位與他。


漢獻帝讓位給曹丕之後,曹丕封漢獻帝為山陽公,雖名為功,各種待遇卻完全是王爵的待遇,食邑足足萬戶,甚至曹丕為了彰顯自己的氣度,還讓漢獻帝可以保持自己的帝王威儀,出行可以使用帝王的車架,在自己的封地內繼續實行漢法,可以不尊重魏國制定的新法,也不用上朝,甚至不用聽魏國君主的命令。

司馬炎同樣如此手段的取代魏國之後,依然延續了曹丕對漢獻帝的封賞,如此這般封賞了魏國亡國之君曹奐,不過在封號上直接為陳留王,而沒有用公爵之名。之所以如此,無非是事所勢也。

當時的漢室天下完全就是四分五裂的狀態,各地諸侯紛紛擁兵自重,漢室僅有的土地本就是曹魏的開國皇帝曹操打下來的,所以曹丕可以只給漢獻帝一個公的封號,因為那時候的漢室已經有名無實。而曹魏不一樣,司馬炎取代曹魏的時候,曹魏的天下還完整,且都是曹氏自己打下來的天下,和司馬家沒什麼關係,所以曹魏是名存實也存,所以司馬炎給了一個完成的王侯封號。


蜀國

蜀國又叫蜀漢,甚至在當時蜀國自己人看來,自己都是大漢。可見他們是繼承了前朝漢室的名分的。但是這個名分卻並不完整。

相較於真正統一了天下的大漢來說,蜀漢只能算是一個偏安一偶的國家,並沒有真正的恢復大漢的統治。而且當時大漢的亡國之君漢獻帝是明明白白昭告天下讓位給了曹魏皇帝曹丕,等於說把漢室的正統之名讓給了曹魏。雖然蜀漢皇室也流淌有大漢皇族的血,且也只是旁支,這樣算起來,雖然有正統之名,但卻不是完整的名分。

所以,作為一個偏安一偶的政權,蜀漢雖然有名分,卻不完整。在投降之後在待遇上雖然能夠得到一部分正統投降皇帝的待遇,但是卻不可能和真正的正統降帝劉協、曹奐一樣,有王爵的待遇,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當了個公爵。


吳國

相較於前兩者,魏國是大漢正統禪位繼承未來的天下正統,有完整正統的名分。蜀國是大漢漢室血脈的延續,有部分正統的名分。而吳國,祖上以及前身就完全沒有帝王的事例,和人家相比起來就完全是一個野路子自立為帝的國家。

而且吳國的建立,顯然並沒有得到北方曹魏以及西蜀的認可,他們沒有任何名分,完全就是自己建都稱帝,沒有任何繼承和延續之說。對於其他兩國來說,他們就只能算是一個諸侯國,並不能算是一個皇室政權,因為完全沒有正統的名分。

而一點正統皇室名分都沒有東吳,在投降之後,顯然不可能享受皇帝投降的待遇,只能按照諸侯王投降的待遇來封賞,就只能堪堪的得了個侯爵的封賞。


二,局勢

魏國

司馬炎篡取曹魏的皇帝之位時,北方百姓認的還是曹魏這個皇室,而不是司馬氏這個皇室。同時曹魏在各地還有不少的忠臣兵馬,為了收曹魏百姓以及各地兵馬臣子之心,司馬炎必須得給足曹魏亡國皇帝面子,才能安撫這些人的心。

就像曹丕取代漢室之後,為了安撫大漢士林以及群臣的心,還說了一句和漢獻帝平起平坐,共享天下。要知道那時候的漢室早已經名存實亡,而現如今的曹魏可不一樣,並沒有多少凋零慘淡的光景,還是一片祥和盛世。


所以為了守天下之心,必須和曹丕對劉協一樣對待曹奐。不然篡位之後,可能屁股還沒做熱,就回面臨各地反叛並起的情況。

而且當時天下還沒安定,尚且有蜀國和吳國兩個政權沒滅,如果你不給足曹奐賞賜,不是正好給了這兩個國家名號?在加之你連自己的前朝皇帝都不好好對待,這兩個國家又怎麼會輕易投降?勢必會抗爭到底,封曹奐為王,也是為了個蜀國、吳國的君主立個榜樣。


蜀國

蜀國投降的時候,在成都之外的地圖地方還有不少蜀國的軍隊未滅,各地都還沒有攻取。為了讓蜀國的其他將領安心投降,並且儘快的收復蜀國的江山土地,司馬炎就得對劉禪足夠的好,給足他封賞。不然讓那些軍隊義憤填膺的想要為自己的皇帝報仇就不好了,雖然掀不起什麼大浪,但是畢竟麻煩。

而且當時的吳國還在負隅頑抗,如果劉禪得不到一個好結果,估計東吳決計會反抗到底,不死不休。給劉禪一個好的結局也是給東吳孫皓立下一個好的榜樣。


吳國

吳國既亡,天下大定,前面的魏國和蜀國都已經搞定了,吳國一滅,就再也沒有那個勢力可以反抗晉朝了,所以司馬炎也不需要在去立榜樣。

再加上吳國那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兵力了,吳主孫皓人品不良,殘暴無度,自然也沒有幾個忠臣義士一直忠誠於他,更加用不著安撫誰。

所以司馬炎可以完全不給孫皓面子,只給他封一個侯爵,意思意思得了。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取代魏國,一掃蜀、吳,對三國的亡國之君都進行了封賞。先是代魏後,封曹魏的亡國之君曹奐為陳留王;蜀國投降後,封蜀漢的投降後主劉禪為安樂公;滅掉吳國後,封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為歸命侯。

魏為王、蜀為公、吳為侯,一級更比一級低,而之所以會有如此封賞,全然是由於兩個原因:名分和局勢。


一,名分

古代改朝換代都極為講究一個名分,認為皇帝是真龍天子,必須是天命所歸的天選正統才能繼承大位,無名分則不立。而魏、蜀、吳三國的名分卻並不相同,有的有的是繼承前朝的延續,而有的則完全是沒有名分的諸侯自立為王。

魏國

魏國是當時是天下認可的正統,尤其是對於晉朝而言,司馬炎就是篡取了曹魏的天下,所以曹魏就是他們的前朝,對於他們來說,必須得承認曹魏正統的名分,如果不承認,就等於變相的不承認自己正統的名分。

司馬炎仿照曹魏立國皇帝曹丕的做法,強迫曹魏最後一任皇帝在太廟禪位於他,自然也要和曹丕對待漢獻帝一樣,不能虧待曹魏的亡國之君。

曹丕取漢時,因為漢室是正統,他不好直接滅掉漢室皇族,為了名正言順,讓天下歸心,只能強逼漢獻帝頒佈詔書讓位與他。


漢獻帝讓位給曹丕之後,曹丕封漢獻帝為山陽公,雖名為功,各種待遇卻完全是王爵的待遇,食邑足足萬戶,甚至曹丕為了彰顯自己的氣度,還讓漢獻帝可以保持自己的帝王威儀,出行可以使用帝王的車架,在自己的封地內繼續實行漢法,可以不尊重魏國制定的新法,也不用上朝,甚至不用聽魏國君主的命令。

司馬炎同樣如此手段的取代魏國之後,依然延續了曹丕對漢獻帝的封賞,如此這般封賞了魏國亡國之君曹奐,不過在封號上直接為陳留王,而沒有用公爵之名。之所以如此,無非是事所勢也。

當時的漢室天下完全就是四分五裂的狀態,各地諸侯紛紛擁兵自重,漢室僅有的土地本就是曹魏的開國皇帝曹操打下來的,所以曹丕可以只給漢獻帝一個公的封號,因為那時候的漢室已經有名無實。而曹魏不一樣,司馬炎取代曹魏的時候,曹魏的天下還完整,且都是曹氏自己打下來的天下,和司馬家沒什麼關係,所以曹魏是名存實也存,所以司馬炎給了一個完成的王侯封號。


蜀國

蜀國又叫蜀漢,甚至在當時蜀國自己人看來,自己都是大漢。可見他們是繼承了前朝漢室的名分的。但是這個名分卻並不完整。

相較於真正統一了天下的大漢來說,蜀漢只能算是一個偏安一偶的國家,並沒有真正的恢復大漢的統治。而且當時大漢的亡國之君漢獻帝是明明白白昭告天下讓位給了曹魏皇帝曹丕,等於說把漢室的正統之名讓給了曹魏。雖然蜀漢皇室也流淌有大漢皇族的血,且也只是旁支,這樣算起來,雖然有正統之名,但卻不是完整的名分。

所以,作為一個偏安一偶的政權,蜀漢雖然有名分,卻不完整。在投降之後在待遇上雖然能夠得到一部分正統投降皇帝的待遇,但是卻不可能和真正的正統降帝劉協、曹奐一樣,有王爵的待遇,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當了個公爵。


吳國

相較於前兩者,魏國是大漢正統禪位繼承未來的天下正統,有完整正統的名分。蜀國是大漢漢室血脈的延續,有部分正統的名分。而吳國,祖上以及前身就完全沒有帝王的事例,和人家相比起來就完全是一個野路子自立為帝的國家。

而且吳國的建立,顯然並沒有得到北方曹魏以及西蜀的認可,他們沒有任何名分,完全就是自己建都稱帝,沒有任何繼承和延續之說。對於其他兩國來說,他們就只能算是一個諸侯國,並不能算是一個皇室政權,因為完全沒有正統的名分。

而一點正統皇室名分都沒有東吳,在投降之後,顯然不可能享受皇帝投降的待遇,只能按照諸侯王投降的待遇來封賞,就只能堪堪的得了個侯爵的封賞。


二,局勢

魏國

司馬炎篡取曹魏的皇帝之位時,北方百姓認的還是曹魏這個皇室,而不是司馬氏這個皇室。同時曹魏在各地還有不少的忠臣兵馬,為了收曹魏百姓以及各地兵馬臣子之心,司馬炎必須得給足曹魏亡國皇帝面子,才能安撫這些人的心。

就像曹丕取代漢室之後,為了安撫大漢士林以及群臣的心,還說了一句和漢獻帝平起平坐,共享天下。要知道那時候的漢室早已經名存實亡,而現如今的曹魏可不一樣,並沒有多少凋零慘淡的光景,還是一片祥和盛世。


所以為了守天下之心,必須和曹丕對劉協一樣對待曹奐。不然篡位之後,可能屁股還沒做熱,就回面臨各地反叛並起的情況。

而且當時天下還沒安定,尚且有蜀國和吳國兩個政權沒滅,如果你不給足曹奐賞賜,不是正好給了這兩個國家名號?在加之你連自己的前朝皇帝都不好好對待,這兩個國家又怎麼會輕易投降?勢必會抗爭到底,封曹奐為王,也是為了個蜀國、吳國的君主立個榜樣。


蜀國

蜀國投降的時候,在成都之外的地圖地方還有不少蜀國的軍隊未滅,各地都還沒有攻取。為了讓蜀國的其他將領安心投降,並且儘快的收復蜀國的江山土地,司馬炎就得對劉禪足夠的好,給足他封賞。不然讓那些軍隊義憤填膺的想要為自己的皇帝報仇就不好了,雖然掀不起什麼大浪,但是畢竟麻煩。

而且當時的吳國還在負隅頑抗,如果劉禪得不到一個好結果,估計東吳決計會反抗到底,不死不休。給劉禪一個好的結局也是給東吳孫皓立下一個好的榜樣。


吳國

吳國既亡,天下大定,前面的魏國和蜀國都已經搞定了,吳國一滅,就再也沒有那個勢力可以反抗晉朝了,所以司馬炎也不需要在去立榜樣。

再加上吳國那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兵力了,吳主孫皓人品不良,殘暴無度,自然也沒有幾個忠臣義士一直忠誠於他,更加用不著安撫誰。

所以司馬炎可以完全不給孫皓面子,只給他封一個侯爵,意思意思得了。


之所以三國亡國之君的封賞各不相同,全然就是因為名分和局勢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三國各不相同,君主封賞自然也不相同 。

文:唯戀無名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本文原創首發,請勿轉載,瞭解更多有趣歷史,喜歡我請關注唯戀無名。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取代魏國,一掃蜀、吳,對三國的亡國之君都進行了封賞。先是代魏後,封曹魏的亡國之君曹奐為陳留王;蜀國投降後,封蜀漢的投降後主劉禪為安樂公;滅掉吳國後,封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為歸命侯。

魏為王、蜀為公、吳為侯,一級更比一級低,而之所以會有如此封賞,全然是由於兩個原因:名分和局勢。


一,名分

古代改朝換代都極為講究一個名分,認為皇帝是真龍天子,必須是天命所歸的天選正統才能繼承大位,無名分則不立。而魏、蜀、吳三國的名分卻並不相同,有的有的是繼承前朝的延續,而有的則完全是沒有名分的諸侯自立為王。

魏國

魏國是當時是天下認可的正統,尤其是對於晉朝而言,司馬炎就是篡取了曹魏的天下,所以曹魏就是他們的前朝,對於他們來說,必須得承認曹魏正統的名分,如果不承認,就等於變相的不承認自己正統的名分。

司馬炎仿照曹魏立國皇帝曹丕的做法,強迫曹魏最後一任皇帝在太廟禪位於他,自然也要和曹丕對待漢獻帝一樣,不能虧待曹魏的亡國之君。

曹丕取漢時,因為漢室是正統,他不好直接滅掉漢室皇族,為了名正言順,讓天下歸心,只能強逼漢獻帝頒佈詔書讓位與他。


漢獻帝讓位給曹丕之後,曹丕封漢獻帝為山陽公,雖名為功,各種待遇卻完全是王爵的待遇,食邑足足萬戶,甚至曹丕為了彰顯自己的氣度,還讓漢獻帝可以保持自己的帝王威儀,出行可以使用帝王的車架,在自己的封地內繼續實行漢法,可以不尊重魏國制定的新法,也不用上朝,甚至不用聽魏國君主的命令。

司馬炎同樣如此手段的取代魏國之後,依然延續了曹丕對漢獻帝的封賞,如此這般封賞了魏國亡國之君曹奐,不過在封號上直接為陳留王,而沒有用公爵之名。之所以如此,無非是事所勢也。

當時的漢室天下完全就是四分五裂的狀態,各地諸侯紛紛擁兵自重,漢室僅有的土地本就是曹魏的開國皇帝曹操打下來的,所以曹丕可以只給漢獻帝一個公的封號,因為那時候的漢室已經有名無實。而曹魏不一樣,司馬炎取代曹魏的時候,曹魏的天下還完整,且都是曹氏自己打下來的天下,和司馬家沒什麼關係,所以曹魏是名存實也存,所以司馬炎給了一個完成的王侯封號。


蜀國

蜀國又叫蜀漢,甚至在當時蜀國自己人看來,自己都是大漢。可見他們是繼承了前朝漢室的名分的。但是這個名分卻並不完整。

相較於真正統一了天下的大漢來說,蜀漢只能算是一個偏安一偶的國家,並沒有真正的恢復大漢的統治。而且當時大漢的亡國之君漢獻帝是明明白白昭告天下讓位給了曹魏皇帝曹丕,等於說把漢室的正統之名讓給了曹魏。雖然蜀漢皇室也流淌有大漢皇族的血,且也只是旁支,這樣算起來,雖然有正統之名,但卻不是完整的名分。

所以,作為一個偏安一偶的政權,蜀漢雖然有名分,卻不完整。在投降之後在待遇上雖然能夠得到一部分正統投降皇帝的待遇,但是卻不可能和真正的正統降帝劉協、曹奐一樣,有王爵的待遇,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當了個公爵。


吳國

相較於前兩者,魏國是大漢正統禪位繼承未來的天下正統,有完整正統的名分。蜀國是大漢漢室血脈的延續,有部分正統的名分。而吳國,祖上以及前身就完全沒有帝王的事例,和人家相比起來就完全是一個野路子自立為帝的國家。

而且吳國的建立,顯然並沒有得到北方曹魏以及西蜀的認可,他們沒有任何名分,完全就是自己建都稱帝,沒有任何繼承和延續之說。對於其他兩國來說,他們就只能算是一個諸侯國,並不能算是一個皇室政權,因為完全沒有正統的名分。

而一點正統皇室名分都沒有東吳,在投降之後,顯然不可能享受皇帝投降的待遇,只能按照諸侯王投降的待遇來封賞,就只能堪堪的得了個侯爵的封賞。


二,局勢

魏國

司馬炎篡取曹魏的皇帝之位時,北方百姓認的還是曹魏這個皇室,而不是司馬氏這個皇室。同時曹魏在各地還有不少的忠臣兵馬,為了收曹魏百姓以及各地兵馬臣子之心,司馬炎必須得給足曹魏亡國皇帝面子,才能安撫這些人的心。

就像曹丕取代漢室之後,為了安撫大漢士林以及群臣的心,還說了一句和漢獻帝平起平坐,共享天下。要知道那時候的漢室早已經名存實亡,而現如今的曹魏可不一樣,並沒有多少凋零慘淡的光景,還是一片祥和盛世。


所以為了守天下之心,必須和曹丕對劉協一樣對待曹奐。不然篡位之後,可能屁股還沒做熱,就回面臨各地反叛並起的情況。

而且當時天下還沒安定,尚且有蜀國和吳國兩個政權沒滅,如果你不給足曹奐賞賜,不是正好給了這兩個國家名號?在加之你連自己的前朝皇帝都不好好對待,這兩個國家又怎麼會輕易投降?勢必會抗爭到底,封曹奐為王,也是為了個蜀國、吳國的君主立個榜樣。


蜀國

蜀國投降的時候,在成都之外的地圖地方還有不少蜀國的軍隊未滅,各地都還沒有攻取。為了讓蜀國的其他將領安心投降,並且儘快的收復蜀國的江山土地,司馬炎就得對劉禪足夠的好,給足他封賞。不然讓那些軍隊義憤填膺的想要為自己的皇帝報仇就不好了,雖然掀不起什麼大浪,但是畢竟麻煩。

而且當時的吳國還在負隅頑抗,如果劉禪得不到一個好結果,估計東吳決計會反抗到底,不死不休。給劉禪一個好的結局也是給東吳孫皓立下一個好的榜樣。


吳國

吳國既亡,天下大定,前面的魏國和蜀國都已經搞定了,吳國一滅,就再也沒有那個勢力可以反抗晉朝了,所以司馬炎也不需要在去立榜樣。

再加上吳國那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兵力了,吳主孫皓人品不良,殘暴無度,自然也沒有幾個忠臣義士一直忠誠於他,更加用不著安撫誰。

所以司馬炎可以完全不給孫皓面子,只給他封一個侯爵,意思意思得了。


之所以三國亡國之君的封賞各不相同,全然就是因為名分和局勢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三國各不相同,君主封賞自然也不相同 。

文:唯戀無名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本文原創首發,請勿轉載,瞭解更多有趣歷史,喜歡我請關注唯戀無名。

不沉的经远
2019-08-21

首先要說一下,蜀漢劉禪投降的時候魏國還在,劉禪的安樂公是魏國所封,並非晉國,魏國曹奐在禪讓皇位後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吳國被滅以後孫皓則被封為歸命侯,這三種不同的封號是有其特定含義的。

封劉禪為安樂公一是為了招攬蜀地人心,二是為了樹立一個榜樣給吳國看。

劉禪是三人中第一個國滅投降的皇帝,蜀漢投降以後,魏軍雖然攻佔了蜀地,但是蜀魏兩國敵對時間很長,司馬昭為了避免蜀地出現動亂,一方面重用蜀人治理蜀地,以拉攏蜀地的地方士族,另一方面則對劉禪加以厚封,以安撫蜀地還對劉氏政權有好感的人士。

在漢獻帝禪位以後,被魏國封為山陽公。劉禪這個蜀漢皇帝,對於魏國來說是從來沒有正式承認過,但是在投降以後依然被封為安樂公,和漢獻帝退位以後的爵位相當,可以說這個封爵已經非常高了。

另外司馬昭這麼做也有向東吳表示自己會寬大對待敵人的意思,以便為未來攻打吳國減輕阻力。實際上後來在攻打吳國時,這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促使孫皓下定決心投降。

首先要說一下,蜀漢劉禪投降的時候魏國還在,劉禪的安樂公是魏國所封,並非晉國,魏國曹奐在禪讓皇位後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吳國被滅以後孫皓則被封為歸命侯,這三種不同的封號是有其特定含義的。

封劉禪為安樂公一是為了招攬蜀地人心,二是為了樹立一個榜樣給吳國看。

劉禪是三人中第一個國滅投降的皇帝,蜀漢投降以後,魏軍雖然攻佔了蜀地,但是蜀魏兩國敵對時間很長,司馬昭為了避免蜀地出現動亂,一方面重用蜀人治理蜀地,以拉攏蜀地的地方士族,另一方面則對劉禪加以厚封,以安撫蜀地還對劉氏政權有好感的人士。

在漢獻帝禪位以後,被魏國封為山陽公。劉禪這個蜀漢皇帝,對於魏國來說是從來沒有正式承認過,但是在投降以後依然被封為安樂公,和漢獻帝退位以後的爵位相當,可以說這個封爵已經非常高了。

另外司馬昭這麼做也有向東吳表示自己會寬大對待敵人的意思,以便為未來攻打吳國減輕阻力。實際上後來在攻打吳國時,這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促使孫皓下定決心投降。

曹奐被封為陳留王,則是為了安撫還忠於曹魏政權的那些人士。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奪取魏國政權以後,經歷了司馬師、司馬昭時代以後對魏國的朝政控制已經非常嚴格了,那些敢於公開反對司馬家族的人也大多被消滅。但是在朝堂之上,對於曹魏依然抱有好感的人還有不少,像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就一直為魏臣自居。

這種情況下,司馬炎也希望通過厚待曹奐,以儘可能的安撫這些還忠於魏朝的大臣。漢獻帝禪位以後是山陽公,所以司馬炎乾脆把曹奐封為王,顯示自己比曹魏當年還要寬厚,以安撫朝臣。

另外晉朝的法統繼承自魏國,此前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封曹奐為陳留王,可以顯示曹奐比劉禪地位高貴,也能增加晉朝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首先要說一下,蜀漢劉禪投降的時候魏國還在,劉禪的安樂公是魏國所封,並非晉國,魏國曹奐在禪讓皇位後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吳國被滅以後孫皓則被封為歸命侯,這三種不同的封號是有其特定含義的。

封劉禪為安樂公一是為了招攬蜀地人心,二是為了樹立一個榜樣給吳國看。

劉禪是三人中第一個國滅投降的皇帝,蜀漢投降以後,魏軍雖然攻佔了蜀地,但是蜀魏兩國敵對時間很長,司馬昭為了避免蜀地出現動亂,一方面重用蜀人治理蜀地,以拉攏蜀地的地方士族,另一方面則對劉禪加以厚封,以安撫蜀地還對劉氏政權有好感的人士。

在漢獻帝禪位以後,被魏國封為山陽公。劉禪這個蜀漢皇帝,對於魏國來說是從來沒有正式承認過,但是在投降以後依然被封為安樂公,和漢獻帝退位以後的爵位相當,可以說這個封爵已經非常高了。

另外司馬昭這麼做也有向東吳表示自己會寬大對待敵人的意思,以便為未來攻打吳國減輕阻力。實際上後來在攻打吳國時,這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促使孫皓下定決心投降。

曹奐被封為陳留王,則是為了安撫還忠於曹魏政權的那些人士。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奪取魏國政權以後,經歷了司馬師、司馬昭時代以後對魏國的朝政控制已經非常嚴格了,那些敢於公開反對司馬家族的人也大多被消滅。但是在朝堂之上,對於曹魏依然抱有好感的人還有不少,像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就一直為魏臣自居。

這種情況下,司馬炎也希望通過厚待曹奐,以儘可能的安撫這些還忠於魏朝的大臣。漢獻帝禪位以後是山陽公,所以司馬炎乾脆把曹奐封為王,顯示自己比曹魏當年還要寬厚,以安撫朝臣。

另外晉朝的法統繼承自魏國,此前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封曹奐為陳留王,可以顯示曹奐比劉禪地位高貴,也能增加晉朝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封孫皓為歸命侯,則是因為此時孫皓價值已經不大,所以被封的最低。

孫皓是三國裡最後一個國滅投降的皇帝,此時對於司馬炎來說,天下已經平定,也沒有什麼敵人還在和晉朝對立,繼續厚待孫皓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起不到什麼示範作用,因此並不需要過於優待。

當然,孫皓畢竟是自己主動投降,所以司馬炎也不可能把他封的太低。孫權當初向曹操稱臣時曾經被任命為南昌侯,所以封孫皓為侯也是一個比較恰當的爵位。

首先要說一下,蜀漢劉禪投降的時候魏國還在,劉禪的安樂公是魏國所封,並非晉國,魏國曹奐在禪讓皇位後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吳國被滅以後孫皓則被封為歸命侯,這三種不同的封號是有其特定含義的。

封劉禪為安樂公一是為了招攬蜀地人心,二是為了樹立一個榜樣給吳國看。

劉禪是三人中第一個國滅投降的皇帝,蜀漢投降以後,魏軍雖然攻佔了蜀地,但是蜀魏兩國敵對時間很長,司馬昭為了避免蜀地出現動亂,一方面重用蜀人治理蜀地,以拉攏蜀地的地方士族,另一方面則對劉禪加以厚封,以安撫蜀地還對劉氏政權有好感的人士。

在漢獻帝禪位以後,被魏國封為山陽公。劉禪這個蜀漢皇帝,對於魏國來說是從來沒有正式承認過,但是在投降以後依然被封為安樂公,和漢獻帝退位以後的爵位相當,可以說這個封爵已經非常高了。

另外司馬昭這麼做也有向東吳表示自己會寬大對待敵人的意思,以便為未來攻打吳國減輕阻力。實際上後來在攻打吳國時,這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促使孫皓下定決心投降。

曹奐被封為陳留王,則是為了安撫還忠於曹魏政權的那些人士。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奪取魏國政權以後,經歷了司馬師、司馬昭時代以後對魏國的朝政控制已經非常嚴格了,那些敢於公開反對司馬家族的人也大多被消滅。但是在朝堂之上,對於曹魏依然抱有好感的人還有不少,像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就一直為魏臣自居。

這種情況下,司馬炎也希望通過厚待曹奐,以儘可能的安撫這些還忠於魏朝的大臣。漢獻帝禪位以後是山陽公,所以司馬炎乾脆把曹奐封為王,顯示自己比曹魏當年還要寬厚,以安撫朝臣。

另外晉朝的法統繼承自魏國,此前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封曹奐為陳留王,可以顯示曹奐比劉禪地位高貴,也能增加晉朝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封孫皓為歸命侯,則是因為此時孫皓價值已經不大,所以被封的最低。

孫皓是三國裡最後一個國滅投降的皇帝,此時對於司馬炎來說,天下已經平定,也沒有什麼敵人還在和晉朝對立,繼續厚待孫皓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起不到什麼示範作用,因此並不需要過於優待。

當然,孫皓畢竟是自己主動投降,所以司馬炎也不可能把他封的太低。孫權當初向曹操稱臣時曾經被任命為南昌侯,所以封孫皓為侯也是一個比較恰當的爵位。

白话历史君
2019-08-17

這個問題挺不錯的!

這個問題挺不錯的!

確實,當年當年三國歸晉,魏蜀吳三國的君主都活了下來,還被封了爵位。不過他們的爵位卻高低不同。

其中魏帝曹奐是陳留王,蜀帝劉禪則是安樂公,而吳國國君孫皓僅僅是個侯爵,是為歸命侯!

這是為何呢?咱一個一個來講!

首先說安樂公劉禪,他的蜀國是第一個被滅的!

當時司馬家還沒有代魏自立,雖然掌控了實權,但名義上還是魏國,所以這個安樂縣公是曹奐封的。

這個問題挺不錯的!

確實,當年當年三國歸晉,魏蜀吳三國的君主都活了下來,還被封了爵位。不過他們的爵位卻高低不同。

其中魏帝曹奐是陳留王,蜀帝劉禪則是安樂公,而吳國國君孫皓僅僅是個侯爵,是為歸命侯!

這是為何呢?咱一個一個來講!

首先說安樂公劉禪,他的蜀國是第一個被滅的!

當時司馬家還沒有代魏自立,雖然掌控了實權,但名義上還是魏國,所以這個安樂縣公是曹奐封的。

為何會這樣封劉禪呢?

兩個原因

魏國當年代漢自立的時候,曹丕給漢獻帝僅僅封了一個山陽公,並沒有以王爵供之!

那麼對於打著漢室正統的劉禪自然不可能高過漢獻帝啊,不然豈不是在承認當年的蜀漢就是漢室正統咯?

第二個原因,當時是司馬昭的爵位是晉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你這劉禪不可能比司馬昭還高吧?你給曹奐十個膽兒,他也不敢!

這個問題挺不錯的!

確實,當年當年三國歸晉,魏蜀吳三國的君主都活了下來,還被封了爵位。不過他們的爵位卻高低不同。

其中魏帝曹奐是陳留王,蜀帝劉禪則是安樂公,而吳國國君孫皓僅僅是個侯爵,是為歸命侯!

這是為何呢?咱一個一個來講!

首先說安樂公劉禪,他的蜀國是第一個被滅的!

當時司馬家還沒有代魏自立,雖然掌控了實權,但名義上還是魏國,所以這個安樂縣公是曹奐封的。

為何會這樣封劉禪呢?

兩個原因

魏國當年代漢自立的時候,曹丕給漢獻帝僅僅封了一個山陽公,並沒有以王爵供之!

那麼對於打著漢室正統的劉禪自然不可能高過漢獻帝啊,不然豈不是在承認當年的蜀漢就是漢室正統咯?

第二個原因,當時是司馬昭的爵位是晉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你這劉禪不可能比司馬昭還高吧?你給曹奐十個膽兒,他也不敢!

不僅如此,在封完劉禪沒多久,司馬昭就被晉升了晉王,算是高過劉禪一頭。

至於為何會封這麼高的,那自然是做出來給孫吳看的,要讓他們知道,投降會得到善待,會有高爵。

然後是曹奐的陳留王,這個是司馬炎封的!

這個問題挺不錯的!

確實,當年當年三國歸晉,魏蜀吳三國的君主都活了下來,還被封了爵位。不過他們的爵位卻高低不同。

其中魏帝曹奐是陳留王,蜀帝劉禪則是安樂公,而吳國國君孫皓僅僅是個侯爵,是為歸命侯!

這是為何呢?咱一個一個來講!

首先說安樂公劉禪,他的蜀國是第一個被滅的!

當時司馬家還沒有代魏自立,雖然掌控了實權,但名義上還是魏國,所以這個安樂縣公是曹奐封的。

為何會這樣封劉禪呢?

兩個原因

魏國當年代漢自立的時候,曹丕給漢獻帝僅僅封了一個山陽公,並沒有以王爵供之!

那麼對於打著漢室正統的劉禪自然不可能高過漢獻帝啊,不然豈不是在承認當年的蜀漢就是漢室正統咯?

第二個原因,當時是司馬昭的爵位是晉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你這劉禪不可能比司馬昭還高吧?你給曹奐十個膽兒,他也不敢!

不僅如此,在封完劉禪沒多久,司馬昭就被晉升了晉王,算是高過劉禪一頭。

至於為何會封這麼高的,那自然是做出來給孫吳看的,要讓他們知道,投降會得到善待,會有高爵。

然後是曹奐的陳留王,這個是司馬炎封的!

這個其實久比較好理解了,原因無非一點,顯示自身的正統性。

因為晉是從曹魏禪讓而來的,從法理上講他是曹魏的延續。那麼司馬炎肯定要拔高曹魏在三國之中的正統性。那麼劉禪都是“公”了,曹奐鐵定不能比他低啊。

當然,這裡面同樣也有著安撫作秀的成分在裡面,陳留是曹操起兵故地,當年曹魏就是在那裡發家的。司馬炎將其封回故地,以王爵待之,如此更顯自己的寬厚。

對於那些有感曹魏,不忿司馬的人,算是一定的安撫。

這個問題挺不錯的!

確實,當年當年三國歸晉,魏蜀吳三國的君主都活了下來,還被封了爵位。不過他們的爵位卻高低不同。

其中魏帝曹奐是陳留王,蜀帝劉禪則是安樂公,而吳國國君孫皓僅僅是個侯爵,是為歸命侯!

這是為何呢?咱一個一個來講!

首先說安樂公劉禪,他的蜀國是第一個被滅的!

當時司馬家還沒有代魏自立,雖然掌控了實權,但名義上還是魏國,所以這個安樂縣公是曹奐封的。

為何會這樣封劉禪呢?

兩個原因

魏國當年代漢自立的時候,曹丕給漢獻帝僅僅封了一個山陽公,並沒有以王爵供之!

那麼對於打著漢室正統的劉禪自然不可能高過漢獻帝啊,不然豈不是在承認當年的蜀漢就是漢室正統咯?

第二個原因,當時是司馬昭的爵位是晉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你這劉禪不可能比司馬昭還高吧?你給曹奐十個膽兒,他也不敢!

不僅如此,在封完劉禪沒多久,司馬昭就被晉升了晉王,算是高過劉禪一頭。

至於為何會封這麼高的,那自然是做出來給孫吳看的,要讓他們知道,投降會得到善待,會有高爵。

然後是曹奐的陳留王,這個是司馬炎封的!

這個其實久比較好理解了,原因無非一點,顯示自身的正統性。

因為晉是從曹魏禪讓而來的,從法理上講他是曹魏的延續。那麼司馬炎肯定要拔高曹魏在三國之中的正統性。那麼劉禪都是“公”了,曹奐鐵定不能比他低啊。

當然,這裡面同樣也有著安撫作秀的成分在裡面,陳留是曹操起兵故地,當年曹魏就是在那裡發家的。司馬炎將其封回故地,以王爵待之,如此更顯自己的寬厚。

對於那些有感曹魏,不忿司馬的人,算是一定的安撫。

至於孫皓為何最終僅僅只落得個侯爵!

主要是因為他們家不姓劉啊!

人家劉禪他爹劉備,好歹是劉皇叔,名義上的漢朝宗室。跟著漢獻帝一起稱公那是沒問題的。

你孫皓呢?

孫權當年最高也就是個吳侯,至於後面的稱帝,那根本就不被承認!

這個問題挺不錯的!

確實,當年當年三國歸晉,魏蜀吳三國的君主都活了下來,還被封了爵位。不過他們的爵位卻高低不同。

其中魏帝曹奐是陳留王,蜀帝劉禪則是安樂公,而吳國國君孫皓僅僅是個侯爵,是為歸命侯!

這是為何呢?咱一個一個來講!

首先說安樂公劉禪,他的蜀國是第一個被滅的!

當時司馬家還沒有代魏自立,雖然掌控了實權,但名義上還是魏國,所以這個安樂縣公是曹奐封的。

為何會這樣封劉禪呢?

兩個原因

魏國當年代漢自立的時候,曹丕給漢獻帝僅僅封了一個山陽公,並沒有以王爵供之!

那麼對於打著漢室正統的劉禪自然不可能高過漢獻帝啊,不然豈不是在承認當年的蜀漢就是漢室正統咯?

第二個原因,當時是司馬昭的爵位是晉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你這劉禪不可能比司馬昭還高吧?你給曹奐十個膽兒,他也不敢!

不僅如此,在封完劉禪沒多久,司馬昭就被晉升了晉王,算是高過劉禪一頭。

至於為何會封這麼高的,那自然是做出來給孫吳看的,要讓他們知道,投降會得到善待,會有高爵。

然後是曹奐的陳留王,這個是司馬炎封的!

這個其實久比較好理解了,原因無非一點,顯示自身的正統性。

因為晉是從曹魏禪讓而來的,從法理上講他是曹魏的延續。那麼司馬炎肯定要拔高曹魏在三國之中的正統性。那麼劉禪都是“公”了,曹奐鐵定不能比他低啊。

當然,這裡面同樣也有著安撫作秀的成分在裡面,陳留是曹操起兵故地,當年曹魏就是在那裡發家的。司馬炎將其封回故地,以王爵待之,如此更顯自己的寬厚。

對於那些有感曹魏,不忿司馬的人,算是一定的安撫。

至於孫皓為何最終僅僅只落得個侯爵!

主要是因為他們家不姓劉啊!

人家劉禪他爹劉備,好歹是劉皇叔,名義上的漢朝宗室。跟著漢獻帝一起稱公那是沒問題的。

你孫皓呢?

孫權當年最高也就是個吳侯,至於後面的稱帝,那根本就不被承認!

所以按照爵位傳承,孫皓他只能稱侯!

當然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司馬炎不是太爽東吳。

當年蜀漢投降後,吳國居然還硬扛了快20年,令司馬氏頗為惱火。

按照敬酒不吃吃罰酒的原則,自然是不會給與其太多的優待。

历史课课代表
2019-04-10

魏王曹丕在代漢稱帝后隨即將漢獻帝改封為山陽公,而晉朝代魏後卻將魏主曹奐封為陳留王,蜀國滅亡後,蜀漢後主劉禪被封為了安樂公,照比魏國末帝爵位低了一級,而最後滅亡的吳國,其主孫皓則被晉帝封為歸命侯,其級別又比蜀主劉禪低了一級。之所以三位末帝歸降後待遇和地位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之前的地位各不相同。

魏王曹丕在代漢稱帝后隨即將漢獻帝改封為山陽公,而晉朝代魏後卻將魏主曹奐封為陳留王,蜀國滅亡後,蜀漢後主劉禪被封為了安樂公,照比魏國末帝爵位低了一級,而最後滅亡的吳國,其主孫皓則被晉帝封為歸命侯,其級別又比蜀主劉禪低了一級。之所以三位末帝歸降後待遇和地位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之前的地位各不相同。

雖然蜀漢嚷嚷了幾十年自己是正統,曹魏是反賊,但是其實蜀漢君臣上下心裡都明鏡兒似的,所謂的正統和人心早已經到了曹魏一方,自己的蜀漢雖然自稱是延續大漢正統,但是無論地理位置、經濟實力和人口數量都無法和曹魏抗衡,自己的所謂“大漢正統”實際上只是偏安一隅的一個地方政權罷了。這一點不僅蜀漢君臣心知肚明,就連魏、吳兩國也是清楚的,並且晉國得之於曹魏,自然要將曹魏地位抬高,奉為正統,從而證明自己得國之正,晉王代魏稱帝后隨即將魏主曹奐封為陳留王,以示恩寵,同時也是為了安撫曹魏舊臣。另一方面三國之中,魏國的國力之強盛,地位之重要,在當時的天下百姓之中也是眾所周知的,並且魏國皇帝是主動禪位,所以必須得到禮遇。

魏王曹丕在代漢稱帝后隨即將漢獻帝改封為山陽公,而晉朝代魏後卻將魏主曹奐封為陳留王,蜀國滅亡後,蜀漢後主劉禪被封為了安樂公,照比魏國末帝爵位低了一級,而最後滅亡的吳國,其主孫皓則被晉帝封為歸命侯,其級別又比蜀主劉禪低了一級。之所以三位末帝歸降後待遇和地位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之前的地位各不相同。

雖然蜀漢嚷嚷了幾十年自己是正統,曹魏是反賊,但是其實蜀漢君臣上下心裡都明鏡兒似的,所謂的正統和人心早已經到了曹魏一方,自己的蜀漢雖然自稱是延續大漢正統,但是無論地理位置、經濟實力和人口數量都無法和曹魏抗衡,自己的所謂“大漢正統”實際上只是偏安一隅的一個地方政權罷了。這一點不僅蜀漢君臣心知肚明,就連魏、吳兩國也是清楚的,並且晉國得之於曹魏,自然要將曹魏地位抬高,奉為正統,從而證明自己得國之正,晉王代魏稱帝后隨即將魏主曹奐封為陳留王,以示恩寵,同時也是為了安撫曹魏舊臣。另一方面三國之中,魏國的國力之強盛,地位之重要,在當時的天下百姓之中也是眾所周知的,並且魏國皇帝是主動禪位,所以必須得到禮遇。

實際上三國之中,蜀國是最先滅亡的,並且同吳國不同的是,蜀國最終還是滅亡在了世仇的魏國手中,雖然當時魏國已經是司馬氏的天下了,但是曹氏皇帝仍然是國家的合法元首,所以蜀國滅亡後,司馬氏授意魏帝將蜀主劉禪封為安樂公,因為蜀漢自稱延續漢朝,而漢朝則有一條祖制,那就是“異姓不得封王”魏國皇帝將投降了的蜀主封為比王爵低一級的公爵也算是皇恩浩蕩了。其實,當時還未代魏自立的晉王之所以以公爵之尊對待蜀主劉禪,其主要有三個目的:第一、表示承認蜀漢為漢室血統,體現晉王的懷柔政策;第二、以此向還未歸附的東吳示意,明確表示:歸順有高爵,反抗則必死;第三、晉王為了安撫曹魏舊臣,讓他們看到,只有曹魏故主封的是王爵,而自稱正統的蜀主封的只是公爵,這一舉動也明確表示承認代漢的魏國的正統地位,而日後晉王代魏也將是承襲正統。

魏王曹丕在代漢稱帝后隨即將漢獻帝改封為山陽公,而晉朝代魏後卻將魏主曹奐封為陳留王,蜀國滅亡後,蜀漢後主劉禪被封為了安樂公,照比魏國末帝爵位低了一級,而最後滅亡的吳國,其主孫皓則被晉帝封為歸命侯,其級別又比蜀主劉禪低了一級。之所以三位末帝歸降後待遇和地位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之前的地位各不相同。

雖然蜀漢嚷嚷了幾十年自己是正統,曹魏是反賊,但是其實蜀漢君臣上下心裡都明鏡兒似的,所謂的正統和人心早已經到了曹魏一方,自己的蜀漢雖然自稱是延續大漢正統,但是無論地理位置、經濟實力和人口數量都無法和曹魏抗衡,自己的所謂“大漢正統”實際上只是偏安一隅的一個地方政權罷了。這一點不僅蜀漢君臣心知肚明,就連魏、吳兩國也是清楚的,並且晉國得之於曹魏,自然要將曹魏地位抬高,奉為正統,從而證明自己得國之正,晉王代魏稱帝后隨即將魏主曹奐封為陳留王,以示恩寵,同時也是為了安撫曹魏舊臣。另一方面三國之中,魏國的國力之強盛,地位之重要,在當時的天下百姓之中也是眾所周知的,並且魏國皇帝是主動禪位,所以必須得到禮遇。

實際上三國之中,蜀國是最先滅亡的,並且同吳國不同的是,蜀國最終還是滅亡在了世仇的魏國手中,雖然當時魏國已經是司馬氏的天下了,但是曹氏皇帝仍然是國家的合法元首,所以蜀國滅亡後,司馬氏授意魏帝將蜀主劉禪封為安樂公,因為蜀漢自稱延續漢朝,而漢朝則有一條祖制,那就是“異姓不得封王”魏國皇帝將投降了的蜀主封為比王爵低一級的公爵也算是皇恩浩蕩了。其實,當時還未代魏自立的晉王之所以以公爵之尊對待蜀主劉禪,其主要有三個目的:第一、表示承認蜀漢為漢室血統,體現晉王的懷柔政策;第二、以此向還未歸附的東吳示意,明確表示:歸順有高爵,反抗則必死;第三、晉王為了安撫曹魏舊臣,讓他們看到,只有曹魏故主封的是王爵,而自稱正統的蜀主封的只是公爵,這一舉動也明確表示承認代漢的魏國的正統地位,而日後晉王代魏也將是承襲正統。

而相比魏國和蜀國,最後一個滅國的東吳就無關緊要了,東吳滅亡時晉室已經代魏稱帝,並且晉國當時伐吳的過程非常順利,幾乎沒遇到有效的抵抗,吳國無論投降或是抵抗,就當時的形勢而言已經意義不大了,吳國的滅亡已成定局,所以晉朝皇帝不會給予吳主過高的爵位,並且,東吳孫氏並非皇族出身,在三國中也是最晚稱帝的,並且東吳曾經經常向魏、蜀稱臣,左右逢源,其地位明顯低於魏、蜀二國。晉帝司馬炎在滅亡吳國之後冊封吳主孫皓為歸命侯,從歸命二字上我們可以看出,晉朝認為孫家的最高爵位只能是侯,僅管孫氏一族曾經當過皇帝,但是最終還是迴歸到魏國給他們封的侯爵位置。

歷史大潮,浩浩湯湯,昔日戰國時三家分晉,後又有魏蜀吳三家歸晉,歷史往往驚人的有趣,三國的舞臺中,曹氏、劉氏、孫氏糾纏數年沒有結果,反而是司馬家笑到了最後。魏主禪晉後受封為王爵,蜀主歸晉受封為公爵,吳主降晉受封為侯爵,王、公、侯爵位的不同代表了晉朝對魏、蜀、吳三主不同的態度。

原創:歷史課課代表

识二时辰
2019-08-15

這肯定是有的講究的啊,三國征戰天下,本來應該是北魏取得勝利,但是因為司馬懿的種種謀算,結果桃子讓司馬懿的後人司馬炎給摘了,如果要硬來的話,在司馬昭的那個時期,就完全可以奪得天下,是司馬昭並沒有著急,選擇了為後人掃除障礙,最終才由司馬炎建立了晉朝政權。 三個國家全部投降於司馬家。而司馬炎本來是北魏的大臣,他能夠當上皇帝,就是靠的魏帝曹奐禪讓才能夠成功繼承大統。才能順利建立西晉王朝,而別人讓位給你,你成為了天下最大的人,如果太小氣,會被天下人所唾棄,為了安撫,肯定得給別人一個比較高的職位呀,而除了皇帝以外就是王,所以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是一種優待。 蜀國就不一樣了,蜀國是曹魏的權臣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蜀國戰敗,後主劉禪投降。當時的漢獻帝都被降為公,而後主劉禪作為投降之人,肯定不能被封以王的封號,那麼只能是公。漢獻帝都是公爵,劉禪被封為公也是非常符合禮法的。 吳國的遭遇和蜀國差不多,雖然比蜀國後投降,但按照道理來說,最差也應該是個公爵,畢竟都是三國之一,但為什麼吳主孫皓給偏偏只得了一個侯的封號。那是因為吳主孫皓不僅無能,而且昏庸,出了很多天怒人怨的事情,司馬炎非常討厭他,但為了安撫三國,所以堅決只封侯,也從他的封號就可以看出司馬炎是多麼的厭惡他,歸命侯,歸命就是想讓他去死。 歸根到底,司馬炎給三國君王分封爵位,也只是為了安撫,為了更好的接收地盤。

方圆论坛
2019-06-08

方圓論壇觀點

之所以晉朝建立後魏封王,蜀封公,吳封侯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蜀漢後主劉禪投降後之所以能夠封公實際上還是沾了曹魏的光。要不然劉禪也就能混一個侯爵罷了。而魏之所以能被封王也是因為晉篡魏建立了晉朝。而三國正統又以曹魏為主。最早曹魏徵服蜀漢之後蜀漢後主劉禪就被封公。而晉朝取代魏之後對於魏的封賞必定得高過劉禪。所以曹魏的最後一個皇帝曹奐才被封王。

方圓論壇觀點

之所以晉朝建立後魏封王,蜀封公,吳封侯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蜀漢後主劉禪投降後之所以能夠封公實際上還是沾了曹魏的光。要不然劉禪也就能混一個侯爵罷了。而魏之所以能被封王也是因為晉篡魏建立了晉朝。而三國正統又以曹魏為主。最早曹魏徵服蜀漢之後蜀漢後主劉禪就被封公。而晉朝取代魏之後對於魏的封賞必定得高過劉禪。所以曹魏的最後一個皇帝曹奐才被封王。

實際上一個王朝取代另一個王朝之後,對於前朝投降的皇帝一般都會善待。一方面為了給自己樹立仁慈的形象。另一方面就是收買人心。比如曹丕建立魏朝取代漢朝。做為漢朝的亡國皇帝漢獻帝也被曹丕封為山陽公。畢竟奪了人家的天下給他封賞一個空頭公爵這種買賣很划算的。

方圓論壇觀點

之所以晉朝建立後魏封王,蜀封公,吳封侯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蜀漢後主劉禪投降後之所以能夠封公實際上還是沾了曹魏的光。要不然劉禪也就能混一個侯爵罷了。而魏之所以能被封王也是因為晉篡魏建立了晉朝。而三國正統又以曹魏為主。最早曹魏徵服蜀漢之後蜀漢後主劉禪就被封公。而晉朝取代魏之後對於魏的封賞必定得高過劉禪。所以曹魏的最後一個皇帝曹奐才被封王。

實際上一個王朝取代另一個王朝之後,對於前朝投降的皇帝一般都會善待。一方面為了給自己樹立仁慈的形象。另一方面就是收買人心。比如曹丕建立魏朝取代漢朝。做為漢朝的亡國皇帝漢獻帝也被曹丕封為山陽公。畢竟奪了人家的天下給他封賞一個空頭公爵這種買賣很划算的。

而三國鼎立時期蜀漢成為了第一個覆滅的政權。蜀漢在與曹魏的戰爭中損失慘重已經難以為繼了。蜀漢後主劉禪為了避免百姓遭受屠戮所以率眾投降了曹魏。劉禪投降之後移居到了曹魏的都城洛陽。劉禪本人也被封為安樂公。因為當時的蜀漢和曹魏為同一等級政權。所謂曹魏給劉禪的待遇和原來漢獻帝的待遇也大相徑庭,同為公爵。晉朝取代魏朝之後劉禪的公爵依舊保留。

方圓論壇觀點

之所以晉朝建立後魏封王,蜀封公,吳封侯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蜀漢後主劉禪投降後之所以能夠封公實際上還是沾了曹魏的光。要不然劉禪也就能混一個侯爵罷了。而魏之所以能被封王也是因為晉篡魏建立了晉朝。而三國正統又以曹魏為主。最早曹魏徵服蜀漢之後蜀漢後主劉禪就被封公。而晉朝取代魏之後對於魏的封賞必定得高過劉禪。所以曹魏的最後一個皇帝曹奐才被封王。

實際上一個王朝取代另一個王朝之後,對於前朝投降的皇帝一般都會善待。一方面為了給自己樹立仁慈的形象。另一方面就是收買人心。比如曹丕建立魏朝取代漢朝。做為漢朝的亡國皇帝漢獻帝也被曹丕封為山陽公。畢竟奪了人家的天下給他封賞一個空頭公爵這種買賣很划算的。

而三國鼎立時期蜀漢成為了第一個覆滅的政權。蜀漢在與曹魏的戰爭中損失慘重已經難以為繼了。蜀漢後主劉禪為了避免百姓遭受屠戮所以率眾投降了曹魏。劉禪投降之後移居到了曹魏的都城洛陽。劉禪本人也被封為安樂公。因為當時的蜀漢和曹魏為同一等級政權。所謂曹魏給劉禪的待遇和原來漢獻帝的待遇也大相徑庭,同為公爵。晉朝取代魏朝之後劉禪的公爵依舊保留。

三國中第二個覆滅的國家是曹魏。曹魏的覆滅並不是外部的原因。而是毀在了司馬氏手中。魏帝曹髦被司馬昭爪牙殺害之後司馬昭與大臣商議後決定立曹璜為帝,而曹璜繼承之後改名也曹奐。表面上曹奐是皇帝,但實際上他就是司馬氏的一個傀儡。司馬昭時候司馬炎繼承了司馬昭的一切權利。後來司馬炎篡位奪取了魏國政權建立晉朝。魏朝滅亡之後司馬炎封曹奐為陳留王。曹奐可以享受王爵的一切待遇。但並沒有實際權利。之所以曹奐被封王,一方面是因為晉朝代魏,所以司馬炎肯定會善待曹奐。再加上劉禪的公爵位置在那擺著呢。所以才會破例給曹奐封王。

方圓論壇觀點

之所以晉朝建立後魏封王,蜀封公,吳封侯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蜀漢後主劉禪投降後之所以能夠封公實際上還是沾了曹魏的光。要不然劉禪也就能混一個侯爵罷了。而魏之所以能被封王也是因為晉篡魏建立了晉朝。而三國正統又以曹魏為主。最早曹魏徵服蜀漢之後蜀漢後主劉禪就被封公。而晉朝取代魏之後對於魏的封賞必定得高過劉禪。所以曹魏的最後一個皇帝曹奐才被封王。

實際上一個王朝取代另一個王朝之後,對於前朝投降的皇帝一般都會善待。一方面為了給自己樹立仁慈的形象。另一方面就是收買人心。比如曹丕建立魏朝取代漢朝。做為漢朝的亡國皇帝漢獻帝也被曹丕封為山陽公。畢竟奪了人家的天下給他封賞一個空頭公爵這種買賣很划算的。

而三國鼎立時期蜀漢成為了第一個覆滅的政權。蜀漢在與曹魏的戰爭中損失慘重已經難以為繼了。蜀漢後主劉禪為了避免百姓遭受屠戮所以率眾投降了曹魏。劉禪投降之後移居到了曹魏的都城洛陽。劉禪本人也被封為安樂公。因為當時的蜀漢和曹魏為同一等級政權。所謂曹魏給劉禪的待遇和原來漢獻帝的待遇也大相徑庭,同為公爵。晉朝取代魏朝之後劉禪的公爵依舊保留。

三國中第二個覆滅的國家是曹魏。曹魏的覆滅並不是外部的原因。而是毀在了司馬氏手中。魏帝曹髦被司馬昭爪牙殺害之後司馬昭與大臣商議後決定立曹璜為帝,而曹璜繼承之後改名也曹奐。表面上曹奐是皇帝,但實際上他就是司馬氏的一個傀儡。司馬昭時候司馬炎繼承了司馬昭的一切權利。後來司馬炎篡位奪取了魏國政權建立晉朝。魏朝滅亡之後司馬炎封曹奐為陳留王。曹奐可以享受王爵的一切待遇。但並沒有實際權利。之所以曹奐被封王,一方面是因為晉朝代魏,所以司馬炎肯定會善待曹奐。再加上劉禪的公爵位置在那擺著呢。所以才會破例給曹奐封王。

三國之中最後覆滅的是吳國。司馬炎篡魏第三年之後決定進攻吳國統一中原。吳國末代皇帝孫皓雖竭盡全力抵擋晉朝大軍但終究無力迴天。最後孫皓率領吳國投降晉朝。孫皓的投降也標誌著三國時代正式結束。而孫皓歸降之後被封為歸命侯。之所以孫皓只被封為侯爵也是有一定的理由的。首先曹魏的建立是取代了漢朝。而蜀漢的建立又是繼承了漢室的衣缽。所以說曹魏和蜀漢是正統被承認的政權。而吳國的建立名不正言不順。從司馬炎對於孫皓的態度來看顯然司馬炎也是不認同吳國的政權合理性的。所以才會只封孫皓為歸命侯。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风尘讲历史
2019-07-30

我國古代的封爵制度從夏商時期就開始實行了,直到民國時期才結束。夏朝和周朝都是五等爵制度,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商朝是三等爵,為公爵、侯爵、伯爵。秦朝則實行自公士至徹侯的二十等爵制度,漢在秦制的基礎上又增設了王爵。到了東漢末年曹操當權,廢除了二十等爵制度,魏代漢後曹丕實行九等爵制度,為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縣侯、鄉侯、關內侯。曹丕稱帝后封給漢獻帝的山陽公就屬於公爵,在晉代魏後司馬炎封魏帝曹奐為陳留王,屬於王爵;蜀後主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比曹奐低一等;吳國被滅後吳末帝孫皓被封為歸命侯,又比劉禪低了一等。既然都是三國時期各個國家最後的君主,為何三位末帝的爵位都不同呢?這也是因為在魏蜀吳沒有滅亡前他們的地位就不同。

我國古代的封爵制度從夏商時期就開始實行了,直到民國時期才結束。夏朝和周朝都是五等爵制度,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商朝是三等爵,為公爵、侯爵、伯爵。秦朝則實行自公士至徹侯的二十等爵制度,漢在秦制的基礎上又增設了王爵。到了東漢末年曹操當權,廢除了二十等爵制度,魏代漢後曹丕實行九等爵制度,為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縣侯、鄉侯、關內侯。曹丕稱帝后封給漢獻帝的山陽公就屬於公爵,在晉代魏後司馬炎封魏帝曹奐為陳留王,屬於王爵;蜀後主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比曹奐低一等;吳國被滅後吳末帝孫皓被封為歸命侯,又比劉禪低了一等。既然都是三國時期各個國家最後的君主,為何三位末帝的爵位都不同呢?這也是因為在魏蜀吳沒有滅亡前他們的地位就不同。

蜀國的國號其實是“漢”,意味著蜀國要興復漢室,並且一直聲稱自己為正統,曹魏是篡漢的反賊。但實際上曹魏的帝位是漢獻帝禪讓的,正統自然在曹魏這邊,蜀漢雖然稱自己延續了大漢的正統,可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國家實力都無法與曹魏相比,蜀漢只不過是一個偏安一隅的政權罷了,這一點魏國和吳國也是清楚的。司馬炎以晉代魏後自然要抬高曹魏的地位,這樣自己的晉朝才能繼承正統,得國正當,況且三國之中曹魏的國力最強,地位最重,加上魏帝主動禪位,獲封的爵位自然不會低,該有的禮遇還是要有的。

我國古代的封爵制度從夏商時期就開始實行了,直到民國時期才結束。夏朝和周朝都是五等爵制度,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商朝是三等爵,為公爵、侯爵、伯爵。秦朝則實行自公士至徹侯的二十等爵制度,漢在秦制的基礎上又增設了王爵。到了東漢末年曹操當權,廢除了二十等爵制度,魏代漢後曹丕實行九等爵制度,為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縣侯、鄉侯、關內侯。曹丕稱帝后封給漢獻帝的山陽公就屬於公爵,在晉代魏後司馬炎封魏帝曹奐為陳留王,屬於王爵;蜀後主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比曹奐低一等;吳國被滅後吳末帝孫皓被封為歸命侯,又比劉禪低了一等。既然都是三國時期各個國家最後的君主,為何三位末帝的爵位都不同呢?這也是因為在魏蜀吳沒有滅亡前他們的地位就不同。

蜀國的國號其實是“漢”,意味著蜀國要興復漢室,並且一直聲稱自己為正統,曹魏是篡漢的反賊。但實際上曹魏的帝位是漢獻帝禪讓的,正統自然在曹魏這邊,蜀漢雖然稱自己延續了大漢的正統,可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國家實力都無法與曹魏相比,蜀漢只不過是一個偏安一隅的政權罷了,這一點魏國和吳國也是清楚的。司馬炎以晉代魏後自然要抬高曹魏的地位,這樣自己的晉朝才能繼承正統,得國正當,況且三國之中曹魏的國力最強,地位最重,加上魏帝主動禪位,獲封的爵位自然不會低,該有的禮遇還是要有的。

三國之中最早滅亡的就是蜀漢了,不過也是滅在司馬昭之手,雖是以魏國的名義,但此時魏國的政權早就被司馬昭獨攬了。魏國滅亡後司馬昭作為晉王自然不會給劉禪封個王爵,否則不就跟自己爵位相當了嘛。不過給劉禪封的公爵也僅僅比掌握魏國大權的晉王低一等,已不算低了,此舉不僅體現了晉王的仁慈,還向未歸降的東吳表意歸順不會被虧待。三年後魏國滅亡,司馬炎封曹奐為王又向臣民體現了只有魏國故主才能為王,也算安撫了原來魏國的百姓和大臣。

我國古代的封爵制度從夏商時期就開始實行了,直到民國時期才結束。夏朝和周朝都是五等爵制度,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商朝是三等爵,為公爵、侯爵、伯爵。秦朝則實行自公士至徹侯的二十等爵制度,漢在秦制的基礎上又增設了王爵。到了東漢末年曹操當權,廢除了二十等爵制度,魏代漢後曹丕實行九等爵制度,為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縣侯、鄉侯、關內侯。曹丕稱帝后封給漢獻帝的山陽公就屬於公爵,在晉代魏後司馬炎封魏帝曹奐為陳留王,屬於王爵;蜀後主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比曹奐低一等;吳國被滅後吳末帝孫皓被封為歸命侯,又比劉禪低了一等。既然都是三國時期各個國家最後的君主,為何三位末帝的爵位都不同呢?這也是因為在魏蜀吳沒有滅亡前他們的地位就不同。

蜀國的國號其實是“漢”,意味著蜀國要興復漢室,並且一直聲稱自己為正統,曹魏是篡漢的反賊。但實際上曹魏的帝位是漢獻帝禪讓的,正統自然在曹魏這邊,蜀漢雖然稱自己延續了大漢的正統,可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國家實力都無法與曹魏相比,蜀漢只不過是一個偏安一隅的政權罷了,這一點魏國和吳國也是清楚的。司馬炎以晉代魏後自然要抬高曹魏的地位,這樣自己的晉朝才能繼承正統,得國正當,況且三國之中曹魏的國力最強,地位最重,加上魏帝主動禪位,獲封的爵位自然不會低,該有的禮遇還是要有的。

三國之中最早滅亡的就是蜀漢了,不過也是滅在司馬昭之手,雖是以魏國的名義,但此時魏國的政權早就被司馬昭獨攬了。魏國滅亡後司馬昭作為晉王自然不會給劉禪封個王爵,否則不就跟自己爵位相當了嘛。不過給劉禪封的公爵也僅僅比掌握魏國大權的晉王低一等,已不算低了,此舉不僅體現了晉王的仁慈,還向未歸降的東吳表意歸順不會被虧待。三年後魏國滅亡,司馬炎封曹奐為王又向臣民體現了只有魏國故主才能為王,也算安撫了原來魏國的百姓和大臣。

魏國和蜀國都滅亡了,最後一個東吳也獨木難支了,滅亡是遲早的事,吳主也就無關緊要了。晉滅吳時晉朝已經是正統,滅吳的過程又及其順利,吳國無論是乖乖投降還是負隅頑抗意義都不大了,吳國滅亡後晉帝自然也就不會給孫皓多高的爵位。況且東吳的孫氏一族本就不是皇族出身,不像蜀國好歹也是漢朝後裔建立的,如今吳國滅亡了,孫氏一族也該回到他們該有的地位上去了,封為歸命侯也寓意要回歸命運,不要再妄想著飛上枝頭成為鳳凰。

我國古代的封爵制度從夏商時期就開始實行了,直到民國時期才結束。夏朝和周朝都是五等爵制度,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商朝是三等爵,為公爵、侯爵、伯爵。秦朝則實行自公士至徹侯的二十等爵制度,漢在秦制的基礎上又增設了王爵。到了東漢末年曹操當權,廢除了二十等爵制度,魏代漢後曹丕實行九等爵制度,為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縣侯、鄉侯、關內侯。曹丕稱帝后封給漢獻帝的山陽公就屬於公爵,在晉代魏後司馬炎封魏帝曹奐為陳留王,屬於王爵;蜀後主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比曹奐低一等;吳國被滅後吳末帝孫皓被封為歸命侯,又比劉禪低了一等。既然都是三國時期各個國家最後的君主,為何三位末帝的爵位都不同呢?這也是因為在魏蜀吳沒有滅亡前他們的地位就不同。

蜀國的國號其實是“漢”,意味著蜀國要興復漢室,並且一直聲稱自己為正統,曹魏是篡漢的反賊。但實際上曹魏的帝位是漢獻帝禪讓的,正統自然在曹魏這邊,蜀漢雖然稱自己延續了大漢的正統,可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國家實力都無法與曹魏相比,蜀漢只不過是一個偏安一隅的政權罷了,這一點魏國和吳國也是清楚的。司馬炎以晉代魏後自然要抬高曹魏的地位,這樣自己的晉朝才能繼承正統,得國正當,況且三國之中曹魏的國力最強,地位最重,加上魏帝主動禪位,獲封的爵位自然不會低,該有的禮遇還是要有的。

三國之中最早滅亡的就是蜀漢了,不過也是滅在司馬昭之手,雖是以魏國的名義,但此時魏國的政權早就被司馬昭獨攬了。魏國滅亡後司馬昭作為晉王自然不會給劉禪封個王爵,否則不就跟自己爵位相當了嘛。不過給劉禪封的公爵也僅僅比掌握魏國大權的晉王低一等,已不算低了,此舉不僅體現了晉王的仁慈,還向未歸降的東吳表意歸順不會被虧待。三年後魏國滅亡,司馬炎封曹奐為王又向臣民體現了只有魏國故主才能為王,也算安撫了原來魏國的百姓和大臣。

魏國和蜀國都滅亡了,最後一個東吳也獨木難支了,滅亡是遲早的事,吳主也就無關緊要了。晉滅吳時晉朝已經是正統,滅吳的過程又及其順利,吳國無論是乖乖投降還是負隅頑抗意義都不大了,吳國滅亡後晉帝自然也就不會給孫皓多高的爵位。況且東吳的孫氏一族本就不是皇族出身,不像蜀國好歹也是漢朝後裔建立的,如今吳國滅亡了,孫氏一族也該回到他們該有的地位上去了,封為歸命侯也寓意要回歸命運,不要再妄想著飛上枝頭成為鳳凰。

不過雖然晉朝統一了三國,結束了分裂,不過這真的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大一統王朝了,它雖然終結了三國亂世,但是卻開啟了一個更大的亂世。西晉滅亡後中原淪喪,北方漢人慘遭胡人屠殺,中華大地陷入了繼春秋戰國之後又一個長達數百年的分裂時期。

我國古代的封爵制度從夏商時期就開始實行了,直到民國時期才結束。夏朝和周朝都是五等爵制度,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商朝是三等爵,為公爵、侯爵、伯爵。秦朝則實行自公士至徹侯的二十等爵制度,漢在秦制的基礎上又增設了王爵。到了東漢末年曹操當權,廢除了二十等爵制度,魏代漢後曹丕實行九等爵制度,為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縣侯、鄉侯、關內侯。曹丕稱帝后封給漢獻帝的山陽公就屬於公爵,在晉代魏後司馬炎封魏帝曹奐為陳留王,屬於王爵;蜀後主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比曹奐低一等;吳國被滅後吳末帝孫皓被封為歸命侯,又比劉禪低了一等。既然都是三國時期各個國家最後的君主,為何三位末帝的爵位都不同呢?這也是因為在魏蜀吳沒有滅亡前他們的地位就不同。

蜀國的國號其實是“漢”,意味著蜀國要興復漢室,並且一直聲稱自己為正統,曹魏是篡漢的反賊。但實際上曹魏的帝位是漢獻帝禪讓的,正統自然在曹魏這邊,蜀漢雖然稱自己延續了大漢的正統,可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國家實力都無法與曹魏相比,蜀漢只不過是一個偏安一隅的政權罷了,這一點魏國和吳國也是清楚的。司馬炎以晉代魏後自然要抬高曹魏的地位,這樣自己的晉朝才能繼承正統,得國正當,況且三國之中曹魏的國力最強,地位最重,加上魏帝主動禪位,獲封的爵位自然不會低,該有的禮遇還是要有的。

三國之中最早滅亡的就是蜀漢了,不過也是滅在司馬昭之手,雖是以魏國的名義,但此時魏國的政權早就被司馬昭獨攬了。魏國滅亡後司馬昭作為晉王自然不會給劉禪封個王爵,否則不就跟自己爵位相當了嘛。不過給劉禪封的公爵也僅僅比掌握魏國大權的晉王低一等,已不算低了,此舉不僅體現了晉王的仁慈,還向未歸降的東吳表意歸順不會被虧待。三年後魏國滅亡,司馬炎封曹奐為王又向臣民體現了只有魏國故主才能為王,也算安撫了原來魏國的百姓和大臣。

魏國和蜀國都滅亡了,最後一個東吳也獨木難支了,滅亡是遲早的事,吳主也就無關緊要了。晉滅吳時晉朝已經是正統,滅吳的過程又及其順利,吳國無論是乖乖投降還是負隅頑抗意義都不大了,吳國滅亡後晉帝自然也就不會給孫皓多高的爵位。況且東吳的孫氏一族本就不是皇族出身,不像蜀國好歹也是漢朝後裔建立的,如今吳國滅亡了,孫氏一族也該回到他們該有的地位上去了,封為歸命侯也寓意要回歸命運,不要再妄想著飛上枝頭成為鳳凰。

不過雖然晉朝統一了三國,結束了分裂,不過這真的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大一統王朝了,它雖然終結了三國亂世,但是卻開啟了一個更大的亂世。西晉滅亡後中原淪喪,北方漢人慘遭胡人屠殺,中華大地陷入了繼春秋戰國之後又一個長達數百年的分裂時期。

文哥爱生活号
2019-04-10

首先這個問題的提法就是不準確的。東漢末年三國紛爭,最終歸晉這段歷史是中國乃至東亞民眾耳熟能詳的,而這就是因為有了三國演義這樣一部歷史名著。但卻並不是如題主說的那樣三國歸順晉朝。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三國是什麼時間沒的。 蜀國是在公元263年投降魏國,雖然中間也經歷了一些變故,但仍然沒有改變被滅的事實。

首先這個問題的提法就是不準確的。東漢末年三國紛爭,最終歸晉這段歷史是中國乃至東亞民眾耳熟能詳的,而這就是因為有了三國演義這樣一部歷史名著。但卻並不是如題主說的那樣三國歸順晉朝。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三國是什麼時間沒的。 蜀國是在公元263年投降魏國,雖然中間也經歷了一些變故,但仍然沒有改變被滅的事實。



據【三國志後主傳三】曰: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景元五年”蜀國被兼併後蜀國董事長劉嬋舉家東遷到了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那麼是被誰兼併的呢?我們看是“景元五年”即公元264年,那個時候還是曹奐在位,雖然當時司馬昭大權獨攬,但是也如同曹操控制漢帝一樣,名義上不敢僭越。所以蜀國是被魏國兼併的。

首先這個問題的提法就是不準確的。東漢末年三國紛爭,最終歸晉這段歷史是中國乃至東亞民眾耳熟能詳的,而這就是因為有了三國演義這樣一部歷史名著。但卻並不是如題主說的那樣三國歸順晉朝。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三國是什麼時間沒的。 蜀國是在公元263年投降魏國,雖然中間也經歷了一些變故,但仍然沒有改變被滅的事實。



據【三國志後主傳三】曰: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景元五年”蜀國被兼併後蜀國董事長劉嬋舉家東遷到了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那麼是被誰兼併的呢?我們看是“景元五年”即公元264年,那個時候還是曹奐在位,雖然當時司馬昭大權獨攬,但是也如同曹操控制漢帝一樣,名義上不敢僭越。所以蜀國是被魏國兼併的。



寫到這裡不得不說一個典故:據【漢晉春秋】曰: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這段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司馬文王雖然接受了劉嬋的投降,但心裡仍然不放心,故意請劉禪喝酒,席間多表演一些蜀國的風俗等,旁邊那些蜀國的人都一臉難過的表情,唯獨劉嬋喜笑自若。王問劉嬋:“你想不想蜀國?”劉嬋答道:“這裡好耍,不想蜀國。”王終於放心了。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由來。不知劉嬋是真傻還是裝瘋賣傻,反正因為如此,得以善終於洛陽,也算傻人有傻福

首先這個問題的提法就是不準確的。東漢末年三國紛爭,最終歸晉這段歷史是中國乃至東亞民眾耳熟能詳的,而這就是因為有了三國演義這樣一部歷史名著。但卻並不是如題主說的那樣三國歸順晉朝。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三國是什麼時間沒的。 蜀國是在公元263年投降魏國,雖然中間也經歷了一些變故,但仍然沒有改變被滅的事實。



據【三國志後主傳三】曰: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景元五年”蜀國被兼併後蜀國董事長劉嬋舉家東遷到了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那麼是被誰兼併的呢?我們看是“景元五年”即公元264年,那個時候還是曹奐在位,雖然當時司馬昭大權獨攬,但是也如同曹操控制漢帝一樣,名義上不敢僭越。所以蜀國是被魏國兼併的。



寫到這裡不得不說一個典故:據【漢晉春秋】曰: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這段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司馬文王雖然接受了劉嬋的投降,但心裡仍然不放心,故意請劉禪喝酒,席間多表演一些蜀國的風俗等,旁邊那些蜀國的人都一臉難過的表情,唯獨劉嬋喜笑自若。王問劉嬋:“你想不想蜀國?”劉嬋答道:“這裡好耍,不想蜀國。”王終於放心了。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由來。不知劉嬋是真傻還是裝瘋賣傻,反正因為如此,得以善終於洛陽,也算傻人有傻福



吧。 那麼為什麼要封為公呢?因為當時還有東吳存在,而且蜀國雖然被兼併了,但是蜀國還有一些人是不願意投降的,所以為了統戰工作,必須封賞,但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司馬昭也只不過是個晉公,總不能兼併來一個職位比自己還高吧?所以最後封了一個安樂公。

首先這個問題的提法就是不準確的。東漢末年三國紛爭,最終歸晉這段歷史是中國乃至東亞民眾耳熟能詳的,而這就是因為有了三國演義這樣一部歷史名著。但卻並不是如題主說的那樣三國歸順晉朝。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三國是什麼時間沒的。 蜀國是在公元263年投降魏國,雖然中間也經歷了一些變故,但仍然沒有改變被滅的事實。



據【三國志後主傳三】曰: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景元五年”蜀國被兼併後蜀國董事長劉嬋舉家東遷到了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那麼是被誰兼併的呢?我們看是“景元五年”即公元264年,那個時候還是曹奐在位,雖然當時司馬昭大權獨攬,但是也如同曹操控制漢帝一樣,名義上不敢僭越。所以蜀國是被魏國兼併的。



寫到這裡不得不說一個典故:據【漢晉春秋】曰: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這段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司馬文王雖然接受了劉嬋的投降,但心裡仍然不放心,故意請劉禪喝酒,席間多表演一些蜀國的風俗等,旁邊那些蜀國的人都一臉難過的表情,唯獨劉嬋喜笑自若。王問劉嬋:“你想不想蜀國?”劉嬋答道:“這裡好耍,不想蜀國。”王終於放心了。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由來。不知劉嬋是真傻還是裝瘋賣傻,反正因為如此,得以善終於洛陽,也算傻人有傻福



吧。 那麼為什麼要封為公呢?因為當時還有東吳存在,而且蜀國雖然被兼併了,但是蜀國還有一些人是不願意投降的,所以為了統戰工作,必須封賞,但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司馬昭也只不過是個晉公,總不能兼併來一個職位比自己還高吧?所以最後封了一個安樂公。



那麼魏國呢? 如同歷史的翻版,魏國是在蜀國被滅亡後不久,也就是鹹熙二年權臣司馬昭死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位後,此時曹魏集團公司中司馬家族持股已經最多,於是也仿效曹丕玩起了禪讓的把戲,舉行董事會選舉,由晉王升級為皇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因為晉是由魏禪讓而來,所以對這個終身傀儡的曹奐最後還是封了一個陳留王。【魏世譜曰:封帝為陳留王。年五十八,大安元年崩,諡曰元皇帝。】

首先這個問題的提法就是不準確的。東漢末年三國紛爭,最終歸晉這段歷史是中國乃至東亞民眾耳熟能詳的,而這就是因為有了三國演義這樣一部歷史名著。但卻並不是如題主說的那樣三國歸順晉朝。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三國是什麼時間沒的。 蜀國是在公元263年投降魏國,雖然中間也經歷了一些變故,但仍然沒有改變被滅的事實。



據【三國志後主傳三】曰: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景元五年”蜀國被兼併後蜀國董事長劉嬋舉家東遷到了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那麼是被誰兼併的呢?我們看是“景元五年”即公元264年,那個時候還是曹奐在位,雖然當時司馬昭大權獨攬,但是也如同曹操控制漢帝一樣,名義上不敢僭越。所以蜀國是被魏國兼併的。



寫到這裡不得不說一個典故:據【漢晉春秋】曰: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這段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司馬文王雖然接受了劉嬋的投降,但心裡仍然不放心,故意請劉禪喝酒,席間多表演一些蜀國的風俗等,旁邊那些蜀國的人都一臉難過的表情,唯獨劉嬋喜笑自若。王問劉嬋:“你想不想蜀國?”劉嬋答道:“這裡好耍,不想蜀國。”王終於放心了。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由來。不知劉嬋是真傻還是裝瘋賣傻,反正因為如此,得以善終於洛陽,也算傻人有傻福



吧。 那麼為什麼要封為公呢?因為當時還有東吳存在,而且蜀國雖然被兼併了,但是蜀國還有一些人是不願意投降的,所以為了統戰工作,必須封賞,但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司馬昭也只不過是個晉公,總不能兼併來一個職位比自己還高吧?所以最後封了一個安樂公。



那麼魏國呢? 如同歷史的翻版,魏國是在蜀國被滅亡後不久,也就是鹹熙二年權臣司馬昭死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位後,此時曹魏集團公司中司馬家族持股已經最多,於是也仿效曹丕玩起了禪讓的把戲,舉行董事會選舉,由晉王升級為皇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因為晉是由魏禪讓而來,所以對這個終身傀儡的曹奐最後還是封了一個陳留王。【魏世譜曰:封帝為陳留王。年五十八,大安元年崩,諡曰元皇帝。】



而東吳是公元280年投降的,此時的晉這個集團公司已經是獨角獸,沒有了競爭對手。據【三國志吳主傳】曰: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於京邑。四月甲申,詔曰:“孫皓窮迫歸降,前詔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猶愍之,其賜號為歸命侯。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就是說孫皓投降後已經沒有統戰的需要了,一開始只是不殺,只是後來看到孫皓態度端正可憐兮兮的,所以封了一個歸命侯。雖然兼併了東吳集團,還是給你一個閒職吧。 所以由此可見,魏、蜀、吳三國董事長,由於他們被兼併的時間不同,兼併者的法人代表不同,最後得到的封賞也就不同。

首先這個問題的提法就是不準確的。東漢末年三國紛爭,最終歸晉這段歷史是中國乃至東亞民眾耳熟能詳的,而這就是因為有了三國演義這樣一部歷史名著。但卻並不是如題主說的那樣三國歸順晉朝。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三國是什麼時間沒的。 蜀國是在公元263年投降魏國,雖然中間也經歷了一些變故,但仍然沒有改變被滅的事實。



據【三國志後主傳三】曰: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景元五年”蜀國被兼併後蜀國董事長劉嬋舉家東遷到了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那麼是被誰兼併的呢?我們看是“景元五年”即公元264年,那個時候還是曹奐在位,雖然當時司馬昭大權獨攬,但是也如同曹操控制漢帝一樣,名義上不敢僭越。所以蜀國是被魏國兼併的。



寫到這裡不得不說一個典故:據【漢晉春秋】曰: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這段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司馬文王雖然接受了劉嬋的投降,但心裡仍然不放心,故意請劉禪喝酒,席間多表演一些蜀國的風俗等,旁邊那些蜀國的人都一臉難過的表情,唯獨劉嬋喜笑自若。王問劉嬋:“你想不想蜀國?”劉嬋答道:“這裡好耍,不想蜀國。”王終於放心了。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由來。不知劉嬋是真傻還是裝瘋賣傻,反正因為如此,得以善終於洛陽,也算傻人有傻福



吧。 那麼為什麼要封為公呢?因為當時還有東吳存在,而且蜀國雖然被兼併了,但是蜀國還有一些人是不願意投降的,所以為了統戰工作,必須封賞,但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司馬昭也只不過是個晉公,總不能兼併來一個職位比自己還高吧?所以最後封了一個安樂公。



那麼魏國呢? 如同歷史的翻版,魏國是在蜀國被滅亡後不久,也就是鹹熙二年權臣司馬昭死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位後,此時曹魏集團公司中司馬家族持股已經最多,於是也仿效曹丕玩起了禪讓的把戲,舉行董事會選舉,由晉王升級為皇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因為晉是由魏禪讓而來,所以對這個終身傀儡的曹奐最後還是封了一個陳留王。【魏世譜曰:封帝為陳留王。年五十八,大安元年崩,諡曰元皇帝。】



而東吳是公元280年投降的,此時的晉這個集團公司已經是獨角獸,沒有了競爭對手。據【三國志吳主傳】曰: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於京邑。四月甲申,詔曰:“孫皓窮迫歸降,前詔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猶愍之,其賜號為歸命侯。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就是說孫皓投降後已經沒有統戰的需要了,一開始只是不殺,只是後來看到孫皓態度端正可憐兮兮的,所以封了一個歸命侯。雖然兼併了東吳集團,還是給你一個閒職吧。 所以由此可見,魏、蜀、吳三國董事長,由於他們被兼併的時間不同,兼併者的法人代表不同,最後得到的封賞也就不同。



歷史無法假設,但我們可以遐想。《三國志》就是以這段歷史為背景開發的一款戰略遊戲,玩家可以扮演一個武將輔佐主公成就一番事業;也可扮演一代君主爭霸中原,採取合縱連橫的策略最終統一華夏。如果您也喜歡在這段歷史中遐想,請關注“文哥愛生活號“,我將不定期更新《三國志》遊戲視頻,讓我們隨著扮演的武將逐鹿中原,統一華夏吧。 不知道我的回答你還認可嗎?如果當時蜀國能夠選擇抵抗到底,或者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歡迎下方留言說出你的想法。

小星星奇遇记
2019-04-10

我是小星星奇遇記我來回答你的問題,關注我每天更新有趣有料的歷史故事。

晉國一統天下後,蜀國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吳國孫浩被封為歸命侯,魏國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


一,魏蜀吳末代皇帝簡介。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於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

我是小星星奇遇記我來回答你的問題,關注我每天更新有趣有料的歷史故事。

晉國一統天下後,蜀國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吳國孫浩被封為歸命侯,魏國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


一,魏蜀吳末代皇帝簡介。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於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
劉禪/
影視劇影響

孫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一說字元景,出自《冊府元龜》)一名彭祖,字皓宗。吳郡富春人。公元264年-280年在位。吳大帝孫權之孫,廢太子孫和之子,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280年,吳國被西晉所滅,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四年後在洛陽去世。

我是小星星奇遇記我來回答你的問題,關注我每天更新有趣有料的歷史故事。

晉國一統天下後,蜀國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吳國孫浩被封為歸命侯,魏國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


一,魏蜀吳末代皇帝簡介。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於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
劉禪/
影視劇影響

孫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一說字元景,出自《冊府元龜》)一名彭祖,字皓宗。吳郡富春人。公元264年-280年在位。吳大帝孫權之孫,廢太子孫和之子,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280年,吳國被西晉所滅,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四年後在洛陽去世。
孫皓/影視劇影響

曹奐(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三國時期魏國最後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嗣位晉王,篡奪魏國政權,魏國滅亡,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太安元年(302年),曹奐逝世,享年五十八歲,諡號為元皇帝。

我是小星星奇遇記我來回答你的問題,關注我每天更新有趣有料的歷史故事。

晉國一統天下後,蜀國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吳國孫浩被封為歸命侯,魏國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


一,魏蜀吳末代皇帝簡介。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於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
劉禪/
影視劇影響

孫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一說字元景,出自《冊府元龜》)一名彭祖,字皓宗。吳郡富春人。公元264年-280年在位。吳大帝孫權之孫,廢太子孫和之子,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280年,吳國被西晉所滅,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四年後在洛陽去世。
孫皓/影視劇影響

曹奐(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三國時期魏國最後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嗣位晉王,篡奪魏國政權,魏國滅亡,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太安元年(302年),曹奐逝世,享年五十八歲,諡號為元皇帝。
曹奐/影視劇影響

二,原因分析。

  1. 按降晉國的先後順序受封。晉國滅其他三國的順序是魏、蜀、吳,所以為了給後面還在掙扎的國家一定吸引力,所以先被滅的受封等級高,因此就變成了,魏受王爵,蜀受公爵,吳受侯爵。
  2. 按傳承的正統性受封。魏是受漢禪讓的,所以法理性最高,受封最高。蜀是自稱傳承漢朝,法理性略低。吳基本沒有什麼法理可言,所以受封最低。
  3. 按亡國之君個人情況受封。上面已經介紹了各個亡國之君的人品和政績,其實按這個的話還是魏國最為優秀,蜀國寵信宦官,吳國暴政!因此受封也是魏國最高,蜀國次之,吳國再次。

大荒野史
2019-04-11

魏、蜀、吳三國,你爭我鬥了幾十年,結果卻誰也沒有笑到最後,三國的末代皇帝之中,魏國曹奐被封為陳留王,爵位最高。樂不思蜀的阿斗,則被封為安樂公。吳國的孫皓,爵位是三家最低的,被封為歸命侯。

古代的尊卑等級觀念極重,爵位肯定不是隨便就封的,晉朝區別對待魏、蜀、吳三個亡國之君,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呢?

一、安樂公-劉禪

魏、蜀、吳三國,你爭我鬥了幾十年,結果卻誰也沒有笑到最後,三國的末代皇帝之中,魏國曹奐被封為陳留王,爵位最高。樂不思蜀的阿斗,則被封為安樂公。吳國的孫皓,爵位是三家最低的,被封為歸命侯。

古代的尊卑等級觀念極重,爵位肯定不是隨便就封的,晉朝區別對待魏、蜀、吳三個亡國之君,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呢?

一、安樂公-劉禪


蜀漢是三家之中最先滅亡的,《三國志》之中對於劉禪“樂不思蜀”這個典故的描述,且不論劉禪是不是故意的裝傻,最起碼司馬昭對他的智商和投降的誠意,那是既讚不絕口又放心的,相比於劉禪的乖巧,剛投降的蜀地那邊就顯得有些不太懂事了,劉禪這頭剛投降沒多久,成都就爆發了“鍾會之亂”。大亂的結果就是鍾會,鄧艾,姜維三人被殺,多人死於亂軍之中,鍾會家族中人被下獄斬首。經過了“鍾會之亂”後,司馬昭開始重視“蜀人治蜀”的方案,不過,畢竟蜀地被劉備父子經營了40年之久。當時的魏國山高皇帝遠,朝廷的統治力度在蜀地向來不強,司馬昭就把劉禪全家和之前跟隨劉焉、劉備入蜀的家族全部遷居到洛陽,把蜀地留給信得過的譙周等本地人去治理了。於是,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取“安定享樂”之意,希望蜀地安定無事,劉禪“享樂無為”,頗有安撫蜀地人心的作用了。當時,司馬昭也才只是晉王,再喜歡你劉禪,也不能封個王,噁心自己吧。“安樂公”看上去雖有點譏諷的意思,但劉禪有“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僕百人”的待遇,也算是司馬昭相當大方了。另外蜀漢投降時,東吳還在和魏國正面硬剛,所以為了保住成都人民性命,而“委曲求全”投降的劉禪,是有大貢獻的。魏國高封劉禪為公爵,對於東吳來說有很不錯的示範作用。最後有一點,是長期被人忽略的,就是王朝的正統性。蜀漢只是後世的史學家的叫法,在當時正式名稱是“大漢”。漢朝禪讓給了曹魏,劉備當時是不承認的,這才在蜀地建立了新的“漢朝”,來延續正統。另一邊曹魏也一臉無辜,我招誰惹誰了,這“大漢正統”是漢獻帝硬要塞我手裡,我魏國推遲再三,才無奈接受的。蜀漢與魏國長達數十年的戰爭,便是圍繞著誰才是“大漢正統”展開的,而這時候路人皆知的司馬昭,想必已經心裡有數了。我才不管你們倆怎麼爭,到時候我來個雙重接盤,怎樣看我都是正統。果然後來蜀主投降曹魏,晉朝又接手了曹魏,正統性無可辯駁。

司馬家對於兩個亡國之主的優待,就顯得就頗有天下歸心的姿態了。永嘉之亂後,劉禪的後人又跑回到了成都,而建立了成漢政權的李雄,則繼續封劉家的後人為“安樂公“。

二、陳留王-曹奐

魏、蜀、吳三國,你爭我鬥了幾十年,結果卻誰也沒有笑到最後,三國的末代皇帝之中,魏國曹奐被封為陳留王,爵位最高。樂不思蜀的阿斗,則被封為安樂公。吳國的孫皓,爵位是三家最低的,被封為歸命侯。

古代的尊卑等級觀念極重,爵位肯定不是隨便就封的,晉朝區別對待魏、蜀、吳三個亡國之君,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呢?

一、安樂公-劉禪


蜀漢是三家之中最先滅亡的,《三國志》之中對於劉禪“樂不思蜀”這個典故的描述,且不論劉禪是不是故意的裝傻,最起碼司馬昭對他的智商和投降的誠意,那是既讚不絕口又放心的,相比於劉禪的乖巧,剛投降的蜀地那邊就顯得有些不太懂事了,劉禪這頭剛投降沒多久,成都就爆發了“鍾會之亂”。大亂的結果就是鍾會,鄧艾,姜維三人被殺,多人死於亂軍之中,鍾會家族中人被下獄斬首。經過了“鍾會之亂”後,司馬昭開始重視“蜀人治蜀”的方案,不過,畢竟蜀地被劉備父子經營了40年之久。當時的魏國山高皇帝遠,朝廷的統治力度在蜀地向來不強,司馬昭就把劉禪全家和之前跟隨劉焉、劉備入蜀的家族全部遷居到洛陽,把蜀地留給信得過的譙周等本地人去治理了。於是,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取“安定享樂”之意,希望蜀地安定無事,劉禪“享樂無為”,頗有安撫蜀地人心的作用了。當時,司馬昭也才只是晉王,再喜歡你劉禪,也不能封個王,噁心自己吧。“安樂公”看上去雖有點譏諷的意思,但劉禪有“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僕百人”的待遇,也算是司馬昭相當大方了。另外蜀漢投降時,東吳還在和魏國正面硬剛,所以為了保住成都人民性命,而“委曲求全”投降的劉禪,是有大貢獻的。魏國高封劉禪為公爵,對於東吳來說有很不錯的示範作用。最後有一點,是長期被人忽略的,就是王朝的正統性。蜀漢只是後世的史學家的叫法,在當時正式名稱是“大漢”。漢朝禪讓給了曹魏,劉備當時是不承認的,這才在蜀地建立了新的“漢朝”,來延續正統。另一邊曹魏也一臉無辜,我招誰惹誰了,這“大漢正統”是漢獻帝硬要塞我手裡,我魏國推遲再三,才無奈接受的。蜀漢與魏國長達數十年的戰爭,便是圍繞著誰才是“大漢正統”展開的,而這時候路人皆知的司馬昭,想必已經心裡有數了。我才不管你們倆怎麼爭,到時候我來個雙重接盤,怎樣看我都是正統。果然後來蜀主投降曹魏,晉朝又接手了曹魏,正統性無可辯駁。

司馬家對於兩個亡國之主的優待,就顯得就頗有天下歸心的姿態了。永嘉之亂後,劉禪的後人又跑回到了成都,而建立了成漢政權的李雄,則繼續封劉家的後人為“安樂公“。

二、陳留王-曹奐


劉禪剛當上“安樂公”不久,司馬昭也就去世了,長子司馬炎成了晉王。短短三年後,魏國的末代皇帝曹奐就被司馬炎逼著主動禪位。司馬家終於實現了篡魏理想,建立了晉朝,封曹奐換為陳留王。從當時的時局來看,這種表面上兵不血刃的政權交接,實際操作的難度更大。

在古代,王朝更替的原因,大體上都是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最終才不得不行義兵改朝換代。而“司馬篡魏”卻是明明白白借巢下蛋,沒有任何經得住拷問的篡位理由。晉朝其實是各大世家聯合的政權,司馬家只是其中實力最強的那個,但是真要“代魏建晉”,各大世家的意見,卻不見得是鐵板一塊,甚至當時司馬懿的親弟弟司馬孚,本著司馬家幾代都受曹魏的賞識恩情,85歲的他,終身仍以“魏臣”自居,老是想去打爆司馬炎的頭。司馬家的人都這樣,更別說其他臣子有沒有偷偷在暗流湧動。曹魏的舊勢力夾雜其中,也就成了晉朝要下大本錢去安撫的對象。當年,曹魏篡漢,漢獻帝僅被曹丕封為了山陽公,如今司馬炎篡魏,封了曹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甚至准許他用天子旌旗,行魏國正朔,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待遇。曹奐這結局,可以說是歷代亡國之君中最好的了。而“陳留王”這個稱號也有點意思,這可是當年漢獻帝當皇帝前的爵位,所以說同樣是篡權的陰謀家,司馬炎也頗有要打臉曹丕的意思。在優待前主方面,似乎我晉朝要比曹魏更懂事,更有良心。曹奐死後,正值永嘉之亂,他的後代也跟隨司馬家南渡,前前後後一共九代的陳留王,一直延續到南齊才亡。而最諷刺的是,後來劉裕篡東晉之時,曹家還和一群大臣們一起湊熱鬧,上表勸進劉裕。

三、歸命侯-孫皓

魏、蜀、吳三國,你爭我鬥了幾十年,結果卻誰也沒有笑到最後,三國的末代皇帝之中,魏國曹奐被封為陳留王,爵位最高。樂不思蜀的阿斗,則被封為安樂公。吳國的孫皓,爵位是三家最低的,被封為歸命侯。

古代的尊卑等級觀念極重,爵位肯定不是隨便就封的,晉朝區別對待魏、蜀、吳三個亡國之君,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呢?

一、安樂公-劉禪


蜀漢是三家之中最先滅亡的,《三國志》之中對於劉禪“樂不思蜀”這個典故的描述,且不論劉禪是不是故意的裝傻,最起碼司馬昭對他的智商和投降的誠意,那是既讚不絕口又放心的,相比於劉禪的乖巧,剛投降的蜀地那邊就顯得有些不太懂事了,劉禪這頭剛投降沒多久,成都就爆發了“鍾會之亂”。大亂的結果就是鍾會,鄧艾,姜維三人被殺,多人死於亂軍之中,鍾會家族中人被下獄斬首。經過了“鍾會之亂”後,司馬昭開始重視“蜀人治蜀”的方案,不過,畢竟蜀地被劉備父子經營了40年之久。當時的魏國山高皇帝遠,朝廷的統治力度在蜀地向來不強,司馬昭就把劉禪全家和之前跟隨劉焉、劉備入蜀的家族全部遷居到洛陽,把蜀地留給信得過的譙周等本地人去治理了。於是,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取“安定享樂”之意,希望蜀地安定無事,劉禪“享樂無為”,頗有安撫蜀地人心的作用了。當時,司馬昭也才只是晉王,再喜歡你劉禪,也不能封個王,噁心自己吧。“安樂公”看上去雖有點譏諷的意思,但劉禪有“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僕百人”的待遇,也算是司馬昭相當大方了。另外蜀漢投降時,東吳還在和魏國正面硬剛,所以為了保住成都人民性命,而“委曲求全”投降的劉禪,是有大貢獻的。魏國高封劉禪為公爵,對於東吳來說有很不錯的示範作用。最後有一點,是長期被人忽略的,就是王朝的正統性。蜀漢只是後世的史學家的叫法,在當時正式名稱是“大漢”。漢朝禪讓給了曹魏,劉備當時是不承認的,這才在蜀地建立了新的“漢朝”,來延續正統。另一邊曹魏也一臉無辜,我招誰惹誰了,這“大漢正統”是漢獻帝硬要塞我手裡,我魏國推遲再三,才無奈接受的。蜀漢與魏國長達數十年的戰爭,便是圍繞著誰才是“大漢正統”展開的,而這時候路人皆知的司馬昭,想必已經心裡有數了。我才不管你們倆怎麼爭,到時候我來個雙重接盤,怎樣看我都是正統。果然後來蜀主投降曹魏,晉朝又接手了曹魏,正統性無可辯駁。

司馬家對於兩個亡國之主的優待,就顯得就頗有天下歸心的姿態了。永嘉之亂後,劉禪的後人又跑回到了成都,而建立了成漢政權的李雄,則繼續封劉家的後人為“安樂公“。

二、陳留王-曹奐


劉禪剛當上“安樂公”不久,司馬昭也就去世了,長子司馬炎成了晉王。短短三年後,魏國的末代皇帝曹奐就被司馬炎逼著主動禪位。司馬家終於實現了篡魏理想,建立了晉朝,封曹奐換為陳留王。從當時的時局來看,這種表面上兵不血刃的政權交接,實際操作的難度更大。

在古代,王朝更替的原因,大體上都是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最終才不得不行義兵改朝換代。而“司馬篡魏”卻是明明白白借巢下蛋,沒有任何經得住拷問的篡位理由。晉朝其實是各大世家聯合的政權,司馬家只是其中實力最強的那個,但是真要“代魏建晉”,各大世家的意見,卻不見得是鐵板一塊,甚至當時司馬懿的親弟弟司馬孚,本著司馬家幾代都受曹魏的賞識恩情,85歲的他,終身仍以“魏臣”自居,老是想去打爆司馬炎的頭。司馬家的人都這樣,更別說其他臣子有沒有偷偷在暗流湧動。曹魏的舊勢力夾雜其中,也就成了晉朝要下大本錢去安撫的對象。當年,曹魏篡漢,漢獻帝僅被曹丕封為了山陽公,如今司馬炎篡魏,封了曹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甚至准許他用天子旌旗,行魏國正朔,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待遇。曹奐這結局,可以說是歷代亡國之君中最好的了。而“陳留王”這個稱號也有點意思,這可是當年漢獻帝當皇帝前的爵位,所以說同樣是篡權的陰謀家,司馬炎也頗有要打臉曹丕的意思。在優待前主方面,似乎我晉朝要比曹魏更懂事,更有良心。曹奐死後,正值永嘉之亂,他的後代也跟隨司馬家南渡,前前後後一共九代的陳留王,一直延續到南齊才亡。而最諷刺的是,後來劉裕篡東晉之時,曹家還和一群大臣們一起湊熱鬧,上表勸進劉裕。

三、歸命侯-孫皓

要是說善待劉禪和曹奐,是晉朝要拉攏蜀和魏舊勢力收買人心,那麼封孫皓為歸命侯,這擺明了是要羞辱這個變態暴君。當年晉朝大將杜預率領了十萬大軍進攻東吳,吳軍兵敗如山倒,孫浩不得已在幾乎滅國的情況下投降,所以孫浩是被視作晉朝統一天下,最後的一塊絆腳石。你愛投降不投降,我晉朝都照樣可以滅了你。司馬炎也已經不需要再做表面文章,留你條活命,意思意思得了。孫浩雖然在投降之後地位改變了,但他那“東吳第一噴子”的個性卻沒改。投降之時,司馬炎對他說,朕設了這個座位,等你等的太久了。孫皓則回答,我在南方也設了個一模一樣的座位,在等待著陛下。果然三十年後,司馬家屁顛屁顛的去南方坐上了那個座位,建立了東晉。賈充譏諷他的暴君行徑,聽說閣下在南方挖人眼,剝人皮,這是何等刑罰。孫皓毫不在意的說,為人臣子卻奸險不忠,弒殺國君,自然要用此等刑罰,一舉反諷了賈充謀害魏帝曹髦之事,賈充聽後臉色大變。面對這樣一個,喜歡在嘴皮上佔盡了便宜的亡國之主,司馬炎自然不打算給他好臉色,除了只給點田地,讓他自己養活自己外,還給他起了個帶有侮辱意味的封號“歸命侯”,就是要讓這個暴君成為眾人的笑柄。與蜀漢不同,當年東吳多數時候是向曹魏稱臣的,哪怕孫家當過皇帝,最終還是要回到魏國,給他們封的最高的侯爵,給劉禪封的安樂縣公,那是真給了個安樂侯,讓他當土皇帝去了,而“歸命”二字可以看出,這是完全為了孫浩量身打造的,除了有東吳,最終歸命於正朔的晉朝的意思,另外的意思就是司馬炎完全看不起孫浩,故意羞辱他,跟後來的宋太祖封南唐後主李煜為“違命候”,其實是一個意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