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墨子誰是先賢?

世界觀
4 個回答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地空量子通信,這種方式能極大提高通信保密性。 為何叫“墨子號”?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和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曾說:墨家的科學水平,超過了整個古希臘!今天小編就帶領各位網友認識下,這位偉大的先聖:墨子。
孔子和墨子誰是先賢?

墨子,名翟。墨子是在孔子之後的哲學家,墨子是哪國人,歷史上說的很少,生平事蹟也不多,也許真正的先聖都很神祕吧!墨子的主要思想體現在《墨子》一書中。

第一個反對孔子的人

墨子創立墨家學派。在古代,墨子與孔子享有同等的盛名。其學術思想的影響也不亞於孔學。眾所周知,孔子思想提倡恢復禮樂,克己復禮為仁。嚮往西周的時代,並以倫理的言辭論證其合理性;墨子呢?與孔子恰恰相反,認為它們不正當,不合用,應該與時俱進(與時俱進出自老子),用先進的思想代替陳舊的制度。簡言之,孔子是古代文化的守護者,墨子則是它的批判者。孔子好像文雅的君子,墨子則是戰鬥的傳教士。他傳教的目的就是驅除一切傳統和常規,加上孔子及他的學說,一齊反對掉。

墨子活動

與孔子一樣,墨子為了宣揚自己的學術思想,也周遊列國。《韓非子》一說對此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主要活動有兩方面:一是廣收弟子;二是反對兼併戰爭。墨家最高領袖被稱為“鉅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嚴格必須服從“鉅子”的指導,制度鮮明,墨者追求天下大義,為了任務的完成不惜付出性命,甚至親人。

墨子智慧

作為平民,墨子年少的時候做過牧童和木匠。作為沒落的貴族,墨子成年後走出大山,拜訪天下名師,學習治國之道,想恢復祖上的榮光。當他學習到儒家之術的時候,他逐漸發現,儒家所講的都是些華而不實的廢話。墨子主要思想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同時墨子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數學、物理學、醫學、邏輯學等方面都有傑出的貢獻,比西方早幾百年。

讀史使人明志:人類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並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遙想當年,與儒家爭論最厲害的是墨家,儒墨兩家是當時最著名的兩個學派。而在其後的幾千年裡,儒家是日益輝煌,大振餘響於來世;墨家卻是默默無聞,幾乎銷聲匿跡了。近來受央視百家講壇的感召,重新審視、對比兩家的核心理論,方咂摸出一點味道來。 儒家的理論核心是“仁”,仁是什麼呢?就是仁愛,人與人互相親愛。但這個愛是有等級有差別的,“刑不上大夫”。孔子說過:“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人人必須剋制自己的慾望,遵守禮法才能達到這種仁的境界,天下才能太平。那麼“禮”是什麼呢?孔子禮的具體內容就是人們常說的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按照孔子的觀點,天下不太平是因為人們慾望膨脹,做事情不守規矩造成的。所以他特別推舉他的一個學生顏回。說:顏回真是太賢了,有一小筐乾糧、一瓢水就知足了,他住在貧民區裡,別人都憂心忡忡,而顏回卻知足常樂!這是一個榜樣,人們只要達到顏回這樣的境界,天下就太平了。孔子希望以修身來治天下,即修理自己,遵守禮法——按照現在的說法叫“適應”。他認為社會是不可變的,“祖宗之法不可易”,人人應該削足適履,不能動“鞋子”一根毫毛。我想這大概就是他被追認為“聖人”的緣由了。哪一個統治者不喜歡克己復禮的臣民呢? 墨家就不一樣了,他們的理論核心是“兼”,即愛所有的人,“務求天下之利而取之”。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號召人們愛及他人,在交往中互惠互利,以達到“老而無妻子者有所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的天下之大利益。我想就這一點也值得我們大書特書,大研大究了!“兼相愛,交相利”難道不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嗎?墨子還說:要愛別人的國家象愛自己的國家一樣,愛別人象愛自己一樣,攻擊敵人也應該懷著善意,不應該以攻擊為目的來攻擊他。《聖經》裡講的也不過如此。墨子的觀點是與人為善,在社會交往中獲得共同的利益,按照現在的話說叫:共同富裕,利益共享。這就有積極改造社會的意味了。改造社會勢必要觸動統治者的禮法,更何況他還主張“上同天子”,說所有人都是上帝的臣民,都是平等的。怎麼能這樣呢?這大概就是墨子不被後來的統治者看好的原因了。 在歷代尊孔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值得注意,就是在改朝換代之始人們就詬孔,一旦統治者坐了江山就開始尊孔。很有拆橋過河的味道。秦朝始皇帝吞併六國之後,焚書坑儒,不過他們沒有等到尊孔的時候就滅亡了。漢劉邦爭奪天下之時對儒者討厭至極,但坐了朝廷就改變了態度;到了漢武帝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亂臣賊子”當道,戰亂頻仍,誰也不想“克己復禮”,當然也談不上尊孔了。以後的各個封建統治者在建立了王朝之後都無一例外地重儒尊孔,於是孔子就由當時的流浪教師變成了聖人。顧念孔子被詬被捧的過程,真是意味深長啊。 墨子出身於平民,他的觀點代表了下層廣大人民的利益,可後世百姓知道他的也不多,倒是對孔子唸唸有詞。墨子可真夠倒黴的。這大概要歸功於歷代統治階級的宣揚教化了。如果兩千多年來各朝政府都提倡墨學,我恐怕墨子也一定會成為聖人,甚至聖聖人。可誰為 墨子說過話呢?能說的不說,想說的不能說,他只好躲在歷史的角落裡,顧影自憐了。 其實,無論主張“克己復禮”也好,主張“兼愛相利”也好,作為一種學術本也無可厚非,但拿來當工具教育人民就該另當別論了。 孔子和墨子都是我國古代的聖人,他們是古老的東方智慧的象徵,中華文化是由歷代許多聖人以及千千萬萬的普通百姓共同創造的,所以把中國傳統文化稱作儒家文化是很偏頗的。我個人認為,儒家文化內斂,約束力強,適宜個人修身;墨家文化外張,公平合理,適宜處世治國。而兩家合一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因為我們既要修理自己,又要改造社會,這在馬克思主義學說中叫做“改造主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如果一味“克己復禮”,那禮不好也要復,就不對了。反之只要求改造社會,不要求改造自己也是不對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自己不好,改;社會不好,改。改革才能進步。

孔子、墨子誰是先賢?

在中國聖賢是應差別的。達到孔子這個境界叫聖人,修學到一定境界又未達聖人境界的叫賢人。既然與孔子比,那就應該問誰是先聖。

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達到天道論述層次,又自成體系的學派開創者有三大聖人,按時間先後分別是老子、孔子、墨子。墨子生於春秋末期,所以,可以叫他們為春秋三聖。

從他們論述的體系看,老子以無為清靜為主,恬淡寡欲,抱朴守拙,是避世的隱修文化為主的思維。當然,道家的用世派也發展了黃老,併成為法家重要理論來源。但終究老莊是主脈。

孔子以中庸、忠恕、仁禮為主要核心思想,是修身入世為主的思維。無論從大學三綱八目看,還是從仁義禮樂看,抑或從修己安人等思維看,儒家都是內外兼修的,在修身基礎上入世,在入世有為中修煉,又退藏可以入於逍遙自在以清靜自守的。所以,孔子之道把握最為持中平衡,體系完備,內外張力都比較大,又比較有人文理性。以易經為群經之首,以書史為承載貫通,以禮樂為人文體現,在中國文化中承前啟後,體大思精,把握中國文化正脈準確完整。在樞軸時代世界諸文明體文化中孔子之教也是最為有理性的光輝而又博大精深。所以,孔子之教可以流傳百世而不失基本文化意義,如果以現代理性審視。則耶教顯然為神話色彩,聲稱神的兒子也顯得荒誕無稽。而印度諸教包括佛教則以脫世為主,人文不足。處當今科學理性又文明發華之世,也顯見只有孔子之教與時代精神相吻合,又可完成終極追問與安放心靈。故孔子道大,人文精神古今難以有他者文化可以逾越!

墨子本自儒家所出,而有不同思想,可以看做儒家入世精神的文化的延展。其基本文化結構不離乎儒家,如親士、修身、尚賢、天志等,但有異,如兼愛、明鬼、節用、節葬等,尤其墨子名辯與墨經科學思維很有體系化發展。所以,很可貴的中國文化之重要一脈。但是,名辯不獨墨家有發展,儒家、名家也講。而科技文脈,儒家考工技到大學衍義補,也是重要一脈。所以,墨家在道儒墨三家中顯得體系自我完整性稍遜,邏輯鏈條不如儒家中規中矩,文字樸素,文化精湛性不足,後繼發展乏人。所以,一方面有一脈入了道教,一脈入了武俠,也有些文脈入了科技,如劉徽數學。但是,墨家吃苦救世的精神與邏輯、科學精神到了近代化發展中還是受到學者矚目,經儒家學者如韓愈提倡和清代學者詮釋,《墨子》重新受到重視,也顯現了墨自儒出的一面。而中共一不怕死二不怕死的精神也體現了中國傳統在墨者身上的集中體現的精神。墨家文脈得以一定程度於近世顯現。

一個文明如中國之恢宏綿長,文化承載本不應只有一家。諸子文化是完整序列,而以道儒墨層次為高,三家自成體系,又可以以儒家為核心鏈條互補形成更大中華文化體系,可以與世界文明接脈融通,匯天下文明為一體。所以,老子、孔子、墨子為春秋三聖。不當獨褒獨贊一人!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第一個提出了"仁"的概念,作為中國帝王將相的治國理念,作為君子的做人準則。被稱為孔聖人。
孔子和墨子誰是先賢?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孔子和墨子誰是先賢?墨子的思想後來超越了孔子的儒學,其思想更加偉大。但被封建帝王封殺了。魯迅先生明確認定墨子是"人民思想家"。毛主席評價墨子是個勞動者,他不愛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聖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