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10 個回答
Mer86
2019-02-13

大英帝國垮臺的原因,歸根到底來說,就是英國沒錢了。再加上世界格局變了,以前是英法當老大,而二戰之後是美蘇說了算。在這種外部有美蘇壓力,內部又囊中羞澀的情況下,英國及時從殖民地脫身,顯然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

需要強調的是,傳統的殖民統治雖然已經不存在了,但是經濟掠奪並沒有停止。在現在這個時代,英國人依然在掠奪前殖民地。只不過掠奪的方式不一樣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先簡單的講一下英國是怎麼建立起世界第一的殖民帝國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英國最早進行了工業革命。

1765年左右,在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還是農耕和手工業製造水平的時代,英國就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到了1830年前後,英國基本上完成了工業革命。英國工業大機器的生產效率和其他國家的傳統人力勞動相比,顯然是具有碾壓性優勢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英國才有能力在全世界大搞殖民擴張。並且,當時所有的國家都打不過英國。別說是清政府打不贏英國了,就連工業排第二的法國也不是英國的對手。至於其他的歐洲強國,如沙俄、奧地利、普魯士和西班牙之流,也都是望英國項背,不敢正面跟英國較勁。

順帶再一說,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最早搞殖民擴張的老牌帝國,其實就是在工業水平方面落後於英國,導致最終被英國反超,被英國吊打了三百年。現如今西班牙仍然在直布羅陀的問題上跟英國扯皮。而西班牙壓根不敢跟英國翻臉。

當然了,西班牙人也不是什麼好鳥。英國人欺負它,它轉身就欺負比它更弱的非洲國家摩洛哥。狼吃肉,狗吃屎,弱者壓根沒有人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第二,英國人會站隊。玩心機,耍手段,英國人精的跟猴子一樣。

網絡上有個段子,叫不要跟中國比命長,不要跟英國比站隊。這個段子就是說咱們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幾千年的文化都沒有斷過,而英國這個近代強國,自從近代稱霸以來就沒有站錯過隊,一直都能靠著會站隊,而屹立在世界強國之列。

從1870年開始,歐洲大陸和美國進行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當美國和德國這種後發工業國家也進入工業化國家行列後,英國的工業優勢一下子就沒有了。

越來越多國家開始保護其原材料的供應和出口市場,並憑藉技術優勢迅速的趕超了英國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這個結果就是英國的產品在世界上沒有競爭優勢,產品在國際貿易市場陷入了萎縮

其實英國當時是可以避免淪落的,但是由於英國人已經習慣了躺著賺錢,對需要花費大量資金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不感興趣,因此錯過了這次保持優勢機會。

結果,英國的工業優勢被趕超,落到了世界第三大工業國的位置(排美德之後)。當時的英國人只能靠無形的商品出口,比如金融服務和殖民地貿易,用武力手段逼迫殖民地買英國的高價低廉產品,才能維持英國的貿易順差,繼續賺錢。

於是,英國就只能調整策略,選擇用站隊的方式繼續保持自己的殖民優勢。其具體表現形式就是——英國只欺負惹得起的對手

比如說,德國崛起後,英國惹不起。於是英國拉攏死敵法國、沙俄製約德國。然後英國一門心思的欺負落後國家,比如大清、印度和阿富汗。利用自身的工業優勢逼迫這些落後的國家對它放開市場,靠著資本剝削為自己續命。

就這樣,英國又硬挺了幾十年,一直挺到了上個世紀初。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進入二十世紀後,英國開始頻繁翻車,逐步從世界頂級大國的位置上滑落了下來。具體怎麼翻車的就不細緻的說了,直接跳到二戰之後。

二戰之後,大英帝國雖然看似強大,但其實就是一個紙糊的老虎,殖民帝國的內部早已經四分五裂。一方面英國人厭倦了無聊的戰爭,比如丘吉爾叫囂戰爭,結果直接被英國人給選下去了;另一方面,英國政府也有沒錢了,只能靠美國輸血才能勉強度日

比如,印度獨立時,英國就沒有鎮壓印度獨立的能力,只能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獨立書上黯然簽字。然後,灰溜溜的離開已經殖民了兩百年的英屬印度殖民地。

印度獨立後,緬甸也宣佈獨立。在印緬都獨立後,英國在亞洲的殖民體系也宣告全面瓦解。而英國當時都是強裝歡笑的同意,然後暗自傷神。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印巴緬獨立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脫離了英國的軍事體系,加入了美國為主導的澳新美地區安全條約,使得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在太平洋地區新的軍事主導力量,而英國只能有火往肚子裡咽了。(畢竟戰後英國也是靠美援才挺下的來)

再之後,加勒比、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在日漸強大的民族主義勢力推動下,尤其是美國的推動下,紛紛開始搞獨立運動,而英國幾乎默認了這股浪潮,在每一個殖民地的獨立書上都簽了字。

期間有一個小插曲。在1956年的時候,埃及宣佈收回被英法壟斷的蘇伊士運河,這便是蘇伊士運河危機。不要小看了埃及政府當時這一舉動,因為這就好比埃及這個九流國家搶劫了身為世界五常之二的英法。連埃及這種國家都敢欺負到自己的頭上了,英、法當時肯定不能忍啊!

可是,當英、法出兵埃及後,立即遭到了美國和蘇聯的譴責。在美蘇的壓力下,英法這兩個老牌帝國灰溜溜的宣佈撤軍,然後英國也就徹底衰了,變成了美國的小弟。

然後,埃及拜了蘇聯做大哥,赫魯曉夫替埃及人撐腰。英法也就只能白白捱了蘇聯這一耳刮子,不敢吭聲。

遙想當年英法稱霸世界的時候,哪能容忍俄國人如此囂張?可是現今,英、法都是落了毛的鳳凰不如雞,只要是個國家都敢騎在他們的頭上撒尿。

而這一切的一切,就是英國之前玩的平衡策略已經不奏效了。它想選邊站,可不管選哪邊都只是別人的小弟。另外,英國底氣不足的直接原因是英國手裡沒錢。沒錢的國家或者人,說話都是沒有底氣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那麼,為什麼英國在擁有如此多的殖民地的情況下,還會越來越窮,囊中羞澀呢?這明顯不科學啊!

這其中的原因,其實很有時代特色。除了世界大戰的巨大影響外,殖民主義在二戰後已經不適應時代需要了,也是重要的原因

二戰之後,英國人在殖民地的統治成本越來越高。從某種意義上說,殖民地已經成了大英帝國的經濟負擔,而不是經濟來源

舉個例子來說,英國早期那麼有錢,就是因為英國人瘋狂掠奪殖民地的原材料,然後賣原材料賺錢。比如賣殖民地的木材、橡膠和蔗糖之類的原材料。但是經過三百年的殖民掠奪,殖民地易於掠奪的資源已經掠奪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需要掠奪的,就需要較大的投資成本。比如石油、天然氣之類的,都需要花大價錢才能開採出來。而當時英國本土在二戰期間被打的稀巴爛,英國本土本身就需要投資,英國人去哪裡弄多餘錢到殖民地搞經濟投資呢?

並且,就算能夠繼續投資殖民地,其政治風險也是高的可怕,之前提到的蘇伊士運河危機就是埃及革命後宣佈把蘇伊士運河收為國有,英法的投資直接泡湯。為此,英法氣急敗壞聯合以色列去進攻埃及。結果居然碰上了美蘇黑吃黑,利用國際制裁和輿論譴責把英法狠狠的羞辱了一把。英國的艾登政府在這種壓力下,甚至直接倒臺。(被艾森豪威爾和赫魯曉夫狠狠的教訓了一頓)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因此在二戰後,由於全球格局發生變化,英國之前那種靠掠奪原材料的做法,反而比正常從國際市場採購的成本還要高。這也就導致英國根本沒有必要再維持原本的殖民體系了。讓殖民地獨立,然後再從原殖民地通過正常採購原材料,開支反而要小很多

另外,就是商品銷售市場也變化了。這個和上面的問題一樣,殖民地獨立後,尤其是非洲殖民地獨立的國家,都需要和英國發生貿易關係才能生存(西方國家把持著工業製成品)。英國人利用自己的工業優勢,還是可以繼續剝削殖民地。

比如說,英國的一輛拖拉機可以換斯里蘭卡十幾噸茶葉。一輛拖拉機在英國不值錢,十幾噸茶葉在斯里蘭卡也不值錢。但是英國人需要茶葉,斯里蘭卡人需要拖拉機。英國人用自己手上的產品,依然可以瘋狂的掠奪原來殖民地的原材料。並且斯里蘭卡還不敢不買英國貨!因為斯國的黨政軍背後,都有英國資本的影子。

這種新的掠奪方式,可以不用付出高昂的殖民成本,繼續對殖民地進行剝削,因此英國也就沒有必要維持舊的殖民統治了。

也就是說,掠奪其實仍然在繼續。只不過英國人換了一種成本更低的掠奪方式。雖然武力形式的殖民統治沒有了,但這種經濟殖民依然可以讓英國人繼續賺錢。這種新的掠奪方式有一個專有名詞,叫:新殖民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最後再說說民族主義的問題。其實,美國和蘇聯的壓制,以及殖民地當地群眾的民族主義浪潮,只是英國同意各殖民地獨立的一個次要原因。因為歸根到底來說,民族主義還是要歸結於殖民成本過高的這個方面

比如說,法國為了維持法屬印度支那的統治而跟北越打了一仗(背後有中國支持)。後來阿爾及利亞獨立時,法國又和阿爾及利亞打了一仗,再加上埃及革命引發的蘇伊士運河歸屬權戰爭。法國政府被戰爭拖累的負債累累,人民也是怨聲載道。這讓剛剛從二戰之中緩過神來的法國根本無力維持如此大的財政開銷,並且導致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直接倒臺。

而英國則相對就機敏多了。印度要獨立,英國給甘地和真納臺階向下滑,最終體面的退出了印度。至於其他殖民地也一樣,包括當年放棄香港。中間只有一個插曲,就是與阿根廷的馬島戰爭。鐵娘子撒切爾不惜為了馬島與阿根廷一戰,結果還打贏了。(英國不認可馬島是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因此,這個問題也可以反過來想。如果當年法國足夠有錢,英國當年足夠有錢。這兩國有足夠的資本用於在殖民地的軍事開支,那麼法國還會從越南退兵?還會從阿爾及利亞退兵?恐怕不會吧。

最後總結,就是兩個字:沒錢。雖然錢是個庸俗之物,但是有錢的國家就是橫,沒錢的國家就是挺不起腰桿。

坐古谈今
2019-02-02

英國在“一戰”前曾擁有50多個國家的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二戰”後英國還能控制的殖民地卻已經屈指可數。為何在短短的幾十年裡,丟失了那麼多殖民地呢?

(1)英國開始吃老本,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科技落後於美德等國

英國贏得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卻因為戰爭的破壞而遭受重創。為保證戰爭勝利,英國黃金儲備消耗殆盡,國內工業機器設備磨損嚴重、人口損失慘重,國內資源消耗嚴重甚至欠下了鉅額債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英國依靠殖民地豐富的資源崛起,例如殖民地的自然資源、人口資源等,但殖民地的民生、經濟發展也需要英國給予照顧。

因英國有殖民地豐富的外部資源優勢,忽視內部的技術創新。“第二次工業革命”(1860年代開啟的“電氣時代”這一時期美國成就最高)沒有率先在英國爆發。可以說當時的英國開始習慣吃老本兒。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英國興於殖民地,也因殖民地而衰退。科學技術確實是第一生產力,缺乏技術創新,喪失了原有的工業科技的優勢是英國經濟衰退的關鍵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2)因為英國本身經濟技術開始落後,戰爭雖然勝利但卻損失慘重。世界各殖民地解放運動勢不可擋

正是英國的衰退,我們首先從自治領看。

加拿大在1867年獲得自治、澳大利亞在1901年、新西蘭和紐芬蘭(1949年加入加拿大)在1907年、南非在1910年。“一戰”後,愛爾蘭獲得自治。“二戰”後,加納、尼日利亞、坦桑尼亞、烏干達、肯尼亞、馬拉維等也在1960年代成為自治領,各自在兩三年後成為共和國。

而對英國殖民體系打擊最終的就是印度從1947年開始分治,建立各自的獨立國家。在印度效應下,50年代亞洲和非洲開始完全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特別是“二戰”,因為自身勢力下降,接受了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其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對於各殖民地來說更是開始唯美國是瞻。

(3)英國為維持國際地位,只好採用英聯邦取代英帝國。

對於各殖民地、自治領的的“離心”傾向,英國無論國際地位、科學技術等畢竟相對於它們來說要強大得多,“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嘛。因此,英國希望在各國“主權獨立”的前提下,利用“前英國殖民體系”各國組合的實力共同協助英國維持“二流國際地位”。

因此,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確定各英屬自治領獲得完全獨立主權。號召各國加入“英聯邦”,各國之間保持經濟聯繫,力爭在一個問題上用“一個聲音說話”。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印度在“英聯邦”內部地位比較特殊,屬於爭位強者

到目前,英聯邦共有五十多個成員國。但因為英國實力進一步衰落,包括印度等國其實並不買英國的“帳”。能夠緊緊跟隨英國“旗幟”的國家主要是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等被殖民習慣了的國家。

本文作者:坐古談今特邀作者歡歡

歡迎讀者為使本號作為各種思想交流的平臺而投稿。

桃花石杂谈
2019-04-12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其實英帝國的崩潰並不是在二戰之後突然發生的,而是從公元1920年代開有了苗頭,而二戰則加速了其崩潰過程,而最終英帝國的崩潰,則是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之後逐漸完成的。


1921年的轉折點

前面已經提到,英帝國真正解體的趨勢在二戰之前就已經逐漸顯露出來了。而英帝國走向解體最重要的一個信號是1921年愛爾蘭通過戰爭贏得自治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鼎盛時期的英帝國

在此之前,英帝國在殖民征服過程中也曾經有過幾次遭遇挫折。比如在公元1860年在新西蘭爆發了第二次毛利戰爭,而此次戰爭持續了12年之久,最終雖然英國獲勝,但卻被迫給予了新西蘭土著毛利人相對於大洋洲其它土著高的多的地位,使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參與進新西蘭事務的決策。而在公元1899年到1902年在南非與荷蘭後裔布爾人進行的布爾戰爭中,英國打的更加辛苦,在最糟糕的公元1899年12月,英國曾經在一週之內遭受了三次戰役失敗,這一週也成為了讓英國人刻骨銘心的“黑暗之周”。雖然最後英國通過鐵血手段贏得了布爾戰爭,但布爾人元氣未傷,此後也仍然在南非發揮了重要的政治作用。

但這些挫折基本都還在英國的可控範圍之內,英國對當地的政局仍然擁有絕對的主導權,最終的決策權還掌握在英國手裡。但英國用鐵血手段掌控殖民地的決心在一戰中受到了極大地動搖。因為在一戰中,英國所遭受的損失超出了其能夠承受的極限,其軍隊和平民死亡人數超過了100萬。因此在一戰之後,盡一切可能避免任何戰爭成為了英國社會各界的主流看法。而英國懼戰的態度,很快就被最早被英國征服,而且就在英國身邊的愛爾蘭人發現。1919年,在英國人還在慶祝終於擺脫了一戰夢魘的時候,愛爾蘭人發動了獨立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愛爾蘭獨立為英帝國解體敲響了喪鐘

應該說按一戰和二戰的標準衡量,愛爾蘭獨立戰爭的規模簡直不值一提。因為雖然戰爭打了三年,但英國總共只死了714人。不過即使這樣,在一戰之後已經不願意再為戰爭犧牲一人的英國民眾心中仍然已經無法再承受了。所以在1921年,英國竟然同意讓愛爾蘭南方自治。雖然自治和獨立還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愛爾蘭自治之後,是真正地排除了英國人干涉其內政的權力,取得了完全的自主。而這對於英國來說,卻是自公元1801年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之後,包括英國在全球所有殖民地歷史上第一次失去了對一個殖民地的控制權,而且這個殖民地還位於英帝國的核心地帶。愛爾蘭的獨立也標緻著英帝國第一次出現了崩潰的跡象。

各個領地的事實獨立

而在愛爾蘭自治之後,英國的其它幾個海外殖民地也都受到了很大鼓舞,開始向英國要求更多自治權利。1926年,深知無力阻止各個主要海外殖民地離心傾向的英國在當年進行的帝國會議上同意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在內的所有海外自治領擁有完全的內政自主權,同時允許其自主決定在外交事務上是否與英國保持一致。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1930年英國的各個自治領,基本上涵蓋今天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非的領土

這一決定事實上已經使上面這幾個自治領獲得了獨立地位。特別是南非,很快就被英國在布爾戰爭中付出了數千人陣亡的沉重代價才擊敗的布爾人重新掌控。南非此後和英國就完全離心離德,在二戰剛爆發時甚至和愛爾蘭一同宣佈嚴守中立。

而這幾個自治領的高度自治,極大地刺激了被稱為英帝國“王冠上的明珠”的印度的獨立慾望。而在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引發全球經濟大蕭條之後,英國也受到沉重打擊,對印度增加自治權的要求也無力強力迴應。因此在1930年,英國允許印度進行憲法改革,同時也給予了印度自治領的地位,印度也取得了高度自治。

二戰加速英帝國崩潰

而在二戰爆發之後,英國雖然是西歐唯一沒有被納粹德國征服的國家,但其戰爭的焦點其實已經只是侷限在防衛本土(北非戰場規模較小)。而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在很短時間內被日本全部佔領。而此時印度“聖雄”甘地也在印度發起了“退出印度”運動,其實也就是趁英國在二戰期間經濟和軍事實力都陷入崩潰邊緣時期望使印度立即獲得獨立。此次運動被英國強力鎮壓,在鎮壓過程中英國總共逮捕了10萬印度人,甘地本人也被流放到了南非。但英國在鎮壓過程中,被迫向印度許諾,只要二戰結束,英國就會讓印度完全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退出印度”期間在印度班加羅爾發生的流行示威

而在二戰後期同盟國的反攻中,英國雖然也參與其中,但整個反攻完全是由美國和蘇聯主導,英國在二戰勝利中的功勞是非常次要的,因此它在二戰結束之後得到的戰爭紅利也非常少。二戰之後的世界局勢,已經由美蘇主導,而美蘇其實都希望看到英法殖民帝國儘快崩潰,從而為自己不依賴殖民地,而通過政治與經濟手段對世界各地進行控制的發展方式打開空間,所以二戰之後英帝國的崩潰呈現了加速態勢。

首先是印巴各地的抗議活動迅速再次興起,要求英國兌現戰爭結束就允許印度獨立的諾言。而此時的英國已經明顯沒有了任何手段再去壓制這種呼聲。1947年,印巴分治方案確定。雖然英國主導的蒙巴頓方案為之後的印巴長期對峙乃至戰爭埋下了伏筆,但是失去印巴其實已經宣告了英帝國的死刑。因為當時印巴軍隊已經在英國全球的軍事體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英國開頭還曾經希望印度次大陸只是自治,而其軍隊仍然受“帝國防禦”體系的調遣,但這個願望最終也落空。英國的全球影響力和對其殖民地的控制力再次遭受重創。所以在此前後,緬甸、斯里蘭卡、巴勒斯坦和馬來亞也先後獨立,英帝國事實上已經走到了解體邊緣。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1950年代殘存的英國海外殖民地

而此時,最先拉開英帝國解體序幕的愛爾蘭又給了英帝國致命一擊。1949年4月18日,愛爾蘭自由邦在英帝國正式改組成英聯邦之前11天宣佈成立愛爾蘭共和國,不再尊奉英國國王為君主,從英帝國完全獨立。而愛爾蘭做出榜樣之後,新獨立的印巴也立即跟進,不再尊奉英國國王為君主,而英國此時為了讓印巴兩國留在英聯邦之中,被迫同意英聯邦內可以存在共和國,無需尊奉英國君主即可與其它成員國擁有完全一樣的成員國權利。所以英聯邦實際上已經完全轉變成為了一個國際合作組織,只是基於各個成員國共同的歷史和經濟聯繫,方便進行其進行經濟與文化合作而存在的組織了。

來自盟友的最後一擊

看到這裡,大家也都知道了,其實英帝國的解體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且基本上每一步英國的退讓都是被迫的。所以在英聯邦取代英帝國之後,英國其實也還是沒有死心,仍然是努力控制剩餘的一些殖民地。但在1956年,來自盟友美國的致命一擊使英國在實際上維持英帝國最後的希望也破滅了。

1952年,埃及也從英國獨立。四年之後,埃及總統納塞爾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之後英國和以色列祕密商定,由以色列先在西奈半島發難,然後英法聯合介入,控制蘇伊士運河,重建殖民帝國的威望。10月29日,以色列入侵西奈半島,戰爭正式爆發。此後在戰場上英法以三方確實推進順利,計劃目標很快達成。但這三國沒有想到的是,三國的鐵桿盟友美國此時卻釜底抽薪,對英法在海外維持殖民帝國的企圖給了致命打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蘇伊士運河危機宣判了英帝國的死刑

英法以三國入侵埃及之後,引發國際輿論大譁,遭到了國際一致譴責。而蘇聯此時強勢介入,威脅如果英法不立即撤軍,蘇聯將對其使用核武器。而美國也不願看到英法借蘇伊士危機重拾殖民主義,所以也開始對英法實施制裁。美國不光在國際市場開始拋售英鎊,導致英鎊貶值15%,而且還否決了英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申請,同時停止向英國提供經濟援助。

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之下,英法以三國很快屈服。11月6日,英法接受停火,開始撤軍。兩天之後以色列也撤出了西奈半島。此後美蘇兩國正式成為全球主宰,英國艾登政府垮臺,後續的政府在全球非殖民化行動加速。其在亞非剩餘的殖民地,如新加坡、文萊、尼日利亞、坦桑尼亞、肯尼亞和津巴布韋等國也先後以各種方式獨立。最後到1997年,香港迴歸中國,英國在海外人口密集地區的殖民統治完全終結,英帝國成為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現代英國的海外領土


目前雖然英國還在海外一些小島上維持了統治,但這些小島基本都屬於無人區或者人口極其稀少的區域,所有海外領土加在一起也只有1.4萬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更是隻有27萬人。英國重新成為了歐洲大陸西北方的一個島國。

兵器世界
2019-02-14

二戰後英國迅速丟失殖民地是因為帝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不斷衰落,沒有能力鎮壓殖民地地區的民族獨立浪潮,最終導致了日不落帝國的垮臺。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其實,在大英帝國屹立不倒的300餘年裡,殖民地獨立的現象時有發生,北美13個殖民地的獨立就是很好的例子,只不過以英國的經濟實力足夠保持強大的軍事力量,對列強和殖民地分裂勢力形成壓倒性優勢,將每一次分裂苗頭撲滅在萌芽時期。而在一戰期間英國本土的軍事力量開始依賴殖民地軍隊來加強,這種此消彼長在戰後20年時間裡成為不可逆的趨勢,而發展到二戰時期,英國徹底失去了對殖民地的軍事優勢,最終無力鎮壓殖民地的獨立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彭大將軍的那句話:架起幾門大炮就能征服一個國家的地代一去不復返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以印度為例,印度在1947年的人口超過3.4億遠在英國本土之上,巨大人口創造的自然經濟效益暫且不論,在國大黨領頭鬧獨立的時候人口成為一種壓倒英帝國的軍事力量,就連當時駐印度的英國政府官員也反映說,鎮壓這次的印度獨立運動,至少需要200萬軍隊。而在一個世紀前的1857年印度大起義時期,前往鎮壓的英國軍隊不過幾十萬而已,因為當時的印度人口只有幾千萬,且700多個封建領主彼此獨立互相對抗,英軍之投入幾十萬人就成功撲滅了章西女王和巴哈杜爾-沙二世,而二戰後的殖民地民族團結意識和人口數量都超出了英國軍事力量的控制範圍,鎮壓已經不可能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二戰期間約有百萬印度人在兩大陣營服役)

軍事力量的衰落歸根結底是經濟實力沒落導致的,舉個例對比,在一戰前大英帝國355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內,英國本土製造業貢獻了80%以上的GDP,而且廣大殖民地的財源命脈也都掌控在英國資本家手裡。但是二戰後的大英帝國本土經濟低迷,通貨膨脹堪比30年代的經濟危機。再加上美元的後來居上和巨大的戰爭創傷,本土製造業失去了市場和廉價原料日漸沒落,甚至被依靠出口自然資源的殖民地經濟超過,比如1947年印度次大陸對帝國GDP的貢獻佔比達到40%,遠超英倫三島。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就像我國某些省份GDP強勢之後看不起我們內陸省份一樣,英國的殖民地諸如新西蘭、加拿大、南非和印度等等也越來越瞧不起英倫三島了,帝國的崩潰由此開始。此外,英法等殖民帝國的崩潰與美蘇兩超級大國的崛起有很大關係,簡而言之就是美蘇都希望全世界解放,這樣對他們構建的聯合國體系有利,因此殖民地獨立勢力有了充足的國際援助,英法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阻擋!舉個例子說明: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發起了挑戰英法的收回運河行動,旨在將蘇伊士運河從英法手中收回來,其實當時的埃及不足以對抗英法兩國,在兩國混合艦隊的打擊下納賽爾的軍隊不可能奪回運河區。但是,美國有意將英法兩個殖民帝國排擠出中東,實現自己稱霸這一地區控制石油資源的野心,最終在美國的作用下英法黯然退場。蘇伊士運河事件被認為是殖民主義時代的徹底結束,美國的全球霸權影響力超過了英法兩國,美蘇主導的所謂“自由、平等”世界到來註定英法殖民帝國的倒臺。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小约翰
2019-02-14

其實答案很簡單——二戰之後,英國的國際地位和國家實力,已經不配享有那麼多殖民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英國衰落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兩次世界大戰,但從根本上講,是其由於科技落後導致的國際落後,被德國、蘇聯、美國等國反超。

英國的歷史,可以說是成也殖民地,敗也殖民地。

在18、19世紀,英國攫取了廣闊的殖民地,分到了全球殖民蛋糕中最大的一塊。而英國殖民地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讓英國得以低價獲得原材料,高價傾銷工業品,用全球的殖民地供養英國人的生活。

但是這種殖民經濟的模式由於賺錢太容易,讓英國喪失了繼續前進的動力。所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時,大多數的發明都出自於美國、德國這些沒有什麼殖民地的國家,英國只能跟著人家屁股後面走。

美國、德國靠著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成長為世界工廠,工業產值先後超過英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後來的事情我們知道了,一戰中,德國重創了英法老牌殖民帝國,也讓美國迅速崛起。但一戰之後,殖民體系尚未崩潰,英法實力仍存,只不過是失去了霸權地位而已。

真正要命的,是二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老牌帝國法國直接讓希特勒四十六天給滅了,整個西歐只剩下英國在苦苦支撐。如果沒有英吉利海峽,英國這一口氣也差點沒倒過來。

二戰中,倫敦被德國炸的面目全非,英國為了反擊法西斯,組織了超過六百萬人的軍隊,花光了國家所有的黃金儲備,還欠下了美國鉅額的外債。英國艱難到什麼程度呢?二戰後期,享受了上百年舒服日子的英國人開始實行糧食配給制,這種制度持續到五十年代才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二戰後,英國雖然贏得了戰爭,但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利益。整個世界已經面目全非,德國毀滅了,日本毀滅了,法國幾乎毀滅,。而美國和蘇聯成長為龐然大物,連新中國的解放軍都敢在長江上炮擊英國軍艦。那個英國人打個噴嚏全世界都感冒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這個時候,面對著全世界此起彼伏的獨立運動,英國又怎麼能鎮壓的住呢?

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是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1956年時,埃及雖然已經獨立,但是作為老牌宗主國的英國,依然不願意放棄在埃及的利益。恰逢此年埃及領袖納賽爾在蘇聯的支持下要收回蘇伊士運河,英國首相艾登斡旋未果,納賽爾派遣埃及軍隊武裝控制了屬於英法的蘇伊士運河,並在蘇聯的支持下驅逐了英法水手,獨立控制了運河交通。

這就是明搶了,英法就是再慫,也不能容忍這種事情。於是英法聯合了以色列,在1956年10月29日發動了對埃及的武裝進攻。

這場戰爭中,英法和以色列的軍隊節節勝利,埃及不斷敗退。可是一路凱歌的英法軍隊,居然在僅僅八天之後,就匆匆結束了這場戰爭,全部撤回了!

為什麼?因為美國和蘇聯強勢施壓,英法的仗,打不下去了。

蘇伊士運河事件的結局,更加讓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看到了希望——老牌殖民帝國已經完蛋,現在是美國蘇聯說了算,而美國蘇聯支持獨立運動。

所以英國無論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挽救自己的殖民體系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在世界民族獨立的大潮之下,各國紛紛獨立。

英國為了保留最後的體面,搞出了一個叫“英聯邦”的東西——各國擁有獨立主權,但是在英聯邦中還是儘量於英國在外交和經濟事務中步調一致。

可是英國的國際影響力根本不足以維持一個幾十個國家的英聯邦,現在的英聯邦,最大的意義就是它會組織一個英聯邦運動會,是規模僅次於奧運會的世界性綜合賽事。

不過把殖民體系的崩潰完全歸結於英國的衰弱,也是不全面的。

二戰後的英法意識到,殖民地在二戰後已經不是財富,而是負擔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拿印度來說,印度已經不再是那個靠一個“東印度公司”就能獲得取之不盡的茶葉香料的印度。隨著科技的進步,印度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而資源攫取卻越來越難,還要應付印度內部複雜的教派、地方派之間的矛盾。這些都讓英國疲於維持,需要花大量的金錢來維持在印度的統治。

而經貿的發展,讓英國意識到了繼續剝削的可能,英國可以不需要統治就獲得原材料,也可以不需要殖民就向原殖民地搞傾銷。

換句話說,沒有殖民體系,工業國一樣通過貿易剪農業國的羊毛!

所以英國的殖民地帝國崩潰了,英國人也沒有太過傷心。反倒是香港迴歸的時候,英國人痛感失去了東方明珠,不過英國人也還是清醒的意識到——中國人可不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甘地,如果捂著香港不還,後果可比當年蘇伊士危機嚴重的多啊!

阿斗不傻
2019-02-14

《創業大國志》此文4800字,閱讀需8分鐘,從航海時代霸主講到未來,淺論世界發展趨勢和霸主變遷。

歷史就是一個無數次輪迴的過程而已,縱觀大航海時代後的歷史,霸主的更迭原因都是如此的相似。一開始因為時代和科技制度的先發優勢,在世界競爭中佔盡優勢,最後因為時代變遷,自身條件的變化,還有新興大國的崛起,霸權交替國家衰弱。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航海先驅西班牙

英國霸權消失問題也不過如此而已,說英國之前,先說說,英國之前的世界霸主西班牙,看明白他們的衰弱在看英國的衰弱,最後看蘇聯,有利於我們預測美國和自己。

當大航海時代的第一次全球航行,在麥哲倫的努力下實現之後,世界開始了新紀元。而這次新紀元的領導者,則是歐洲最西端靠近大西洋的伊比利亞雙雄葡萄牙西班牙。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

世界上最早期的殖民帝國,就是這雙牙,原因很簡單,他們是當時歐洲最大的航海大國。

當歐洲無數國家醉心於在歐陸爭霸的時候,當英國還因為內部問題沒有向外開拓的那段時間,最早的先行者無疑佔盡優勢。他們用無數的風帆戰艦,縱橫世界,在世界各處,建立殖民地商貿點,印加帝國,美洲,亞洲,無數大洋之上都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探險隊,因為他們的爭奪還有鬥爭,最後不得不在教皇的仲裁之下,弄了一個平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

你們別搶了,一人一邊!

結果就是,當時的世界,就這兩個國家看中海洋和殖民地,然後他們在殖民早期佔盡優勢。

但是,佔盡的優勢,也抵不過自己的不作為,伊比利亞雙雄在後起的英國還有法國不斷擠壓之下,就此退出了大國爭霸的舞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無敵艦隊的覆滅和西班牙英國霸權交替

我們都知道,當無敵艦隊覆滅的時候,西班牙的世界霸權就此終結。

但是,他終結的原因是什麼?

一言以蔽之,產業空心化。

而這才是西班牙霸權消亡的根源,當時的西班牙在全世界有著數十倍上百倍於國土的殖民地,這無數的殖民地源源不斷的給予西班牙無數的財富和物資。

這所有的一切,如果用在正途上,西班牙將持續強大,也許現在的世界就會完全不同。可是人性的自私貪婪,還有統治階級集體的腐敗讓這一切成為泡影。

當無數的財富匯聚之後,西班牙權貴在享受財富的同時墮落了,他們用無數的財富,換成了絲綢,茶葉,瓷器,還有無數讓他們身心愉悅的奢侈品。

最後結果就是,腐敗的西班牙政府,沒有關注時代的發展,沒有改變國內的生產力,沒有利用先發優勢成長為一個國家實力和國家影響力匹配的國度。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面對財富的迷失,西班牙衰弱根源

簡單說,他們在無數的財富面前迷失了自己,最後在新時代落伍了。

然後,當新時代的引領者大英帝國崛起的時候,當然是將鬥爭的矛頭瞄準了最大的殖民國家西班牙,目的,無非是殖民地爭奪和世界霸權的爭奪。

於是一場大海戰,無敵艦隊覆滅,西班牙就此沉淪。

而和西班牙一起開創殖民時代的葡萄牙,也早就衰弱了。

中國有句話話:德不配位 必有災殃

因此和國家實力不匹配大量殖民地,是他們沉淪的關鍵,由此可見,霸主地位的建立,要有的必要條件不過是。

第一:足夠的國家實力。

第二:隨時代而動的先發優勢。

第三:開拓進取的國民。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驅動世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英國為0

而打敗西班牙的英國有這三個先決條件嗎?

答案是有。

當時的英國已經完成了國內的基本統一,能集合全國力量這是國家實力的基礎,不僅如此,它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領導國家,這是隨時代而動的先發優勢,最後在資產階級立憲制度的指引下,英國君王也好,臣民也好,無不朝氣勃勃,如初生的太陽一般。

然後英國的時代開始了,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英國,在全世界還是農耕文明和手工業製造水平的時代無疑是時代的引領者。

到1830年代,英國就已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帶來的生產效率提高讓英國的國家實力,在面對傳統國家時候,幾乎有著碾壓性優勢。作為時代跟隨國的其他國家,在當時都不是英國對手,特別是英國還是一個海洋霸權國家,於是在無數皇家海軍的助力之下。

英國真正做到了吊打全世界,他們在北美開拓殖民地,他們在非洲,在亞洲,在美洲,在世界任何角落都有大英帝國的國旗飄揚,都有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日不落帝國在世界任何角落存在

世界第一殖民大國就此建立。

但是,時代是在不斷迭代前進的,大英帝國在成為世界第一大國之後,也和西班牙犯了同樣的錯誤,那就是產業空心化。

而這恰恰是致命的,他們有著無數的殖民地就有這享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和物資,最後他們也開始了躺在財富上過日子的時代,不過他們比西班牙強的是,他們不是光奢侈無度,他們有點創新,那就是玩金融。

可是當英國不務正業控制殖民地,玩金融的時候,別的國家不會等著他們啊,時代也不會等著他們啊,科技也不會等著他們啊!

世界歷史來到了1870年代,隨著一輪又一輪新科技的井噴,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了,而這一次,引領者不是英國,而是像德國美國這樣的新興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美國德國崛起從制度和工業化開始

美國的德國的崛起,就是時代和科技引領下的必然。

這一輪時代潮流,英國沒有跟上然後落伍了。

但是他的殖民帝國,還沒到徹底消亡的時候,因為還需要時間等待,還需要機會出現,而這等待和機會,都是德國和美國期望的。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的國際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當德國美國崛起之後,他們開始將自己的勢力觸角望向全世界,這個時候他們的生產力還有商品競爭力,和技術都是超過英國的,但是他們沒有地盤。

那麼沒有地盤該幹什麼?當然是搶地盤!

於是在這樣的心理驅動之下,殖民地爭奪開始了。

原本的老牌帝國西班牙遭殃了,對手是美國。

原本的獨立國家中國遭遇了,對手是德國。

然後他們開始了在世界上一輪又一輪的擴張,直到最後,沒地方可去。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他們將目光再次看上了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和法國。

當兩個國家不懷好意目光看過來的時候,英法當然是芒刺在背。

世界市場,因為他們的廉價產品,而越來越被蠶食,英國的國家貿易陷入停頓,甚至倒退發展,隨著經濟發展倒退的必然是國家實力的下降。自然而然的,英國的工業實力也越來越退步,最後成為了世界第三,而前面的二個就是新興國家的代表,德國和美國。

英國的尷尬由此可見,工業品競爭力下降,維持英國的就是廣大殖民地的消費力,沒有殖民地,英國將一無所有。

那麼如何保護殖民地,英國將目光看向了和自己差不多的殖民大國法國。

在歐洲大陸,英國和法國結盟,用法國抵抗德國,最後又通過外交手段,拉攏了俄國,於是三國協議成立。

這是為了自保,而自保的關鍵是,他們沒實力對抗,必須尋求盟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藉助外力維持的英國國際關係格局

沒實力的原因,一句話解釋,產業空心化!

英倫三島,本來就是小島,資源人口都制約英國的工業化發展,對殖民地因為有美國的前車之鑑(美國獨立),他們又不敢放手發展,最後結果就是自己吧自己作死了。然後一場布爾戰爭讓全世界看到了英國的外強中乾,最後的結果就是新興國家的慾望之火熊熊燃燒,然後就是十幾年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獲得了慘烈的勝利,卻將最後的優勢給丟掉了,那就是國際金融霸權。

在戰爭前,英國就算工業實力不足產業空心化現象嚴重,可還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金融大國,原因很簡單,源源不斷的財富從全世界的殖民地匯聚到了英國,供養英國,只要不是大戰爭這樣的格局要改變還需要很久。

可惜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讓這樣的格局就此破滅,最後英國在戰爭中先是動用儲備的資金,最後自己錢不夠了就去借錢,然後美國出現了。當美國看到德國英國互相爭鬥,世界亂套的時候無疑是在背後無數次冷笑,來吧來吧,都來找我吧,我這裡有錢有設備,有機器,有你們想要的一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一戰的戰爭財富讓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於是源源不斷的英國資本就此去往美國換成了戰爭所需要的一切,然後世界金融格局就此徹底轉變,倫敦金融城被紐約代替。

英國因為一場戰爭,欠下了美國無數的債務。

沒有了工業生產實力,產業空心化的英國,最後連僅有的優勢金融優勢也被美國取代,最後的結果其實在一戰之後就可以預見。

但是,任何事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大英帝國的分裂還需要時間。

於是《凡爾賽合約》之後,在美國又一次暗地慫恿之下,德國又一次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而這次的目的就是徹底摧毀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因為美國的市場還有無窮無盡的生產力需要世界市場,你英國已經衰弱成這個樣子了,還佔著地方,這是佔著茅坑不拉屎你不厚道。

然後,就是美國明裡暗裡對德國的無數支持,藉助國際經濟危機的契機,美國開始對破產的德國重新武裝,道威斯計劃,楊格計劃無數的美元資本流入德國,不僅如此,華爾街政客們還在美國政府默許之下,對納粹黨各種資助。

目的就是德國的重新武裝,而這重新武裝的背後,項莊舞劍,意在殖民地而已。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美國主導世界新格局的建立

跟隨美國資本不斷進入,德國開始了新生,產業升級,重工業發展,再加上一個狂熱的領導者,德國又一次成了戰爭策源地。

於是,英國又一次接受了煉獄,但是這一次,英國除了沒有生產力,連最後的擋箭牌金融資本也沒有了?

那麼他還有什麼作為籌碼可以換得勝利?

除了殖民地英國一無所有!

戰爭的進程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說了,只說和殖民帝國分解有關的事情。

英國殖民帝國的分裂最關鍵的原因是自身實力不足以控制殖民地。

其實還有很多主觀客觀原因,歸納下來大概有。

第一:對殖民地的承諾,當英國面對二戰滅國之戰時候,為了儘可能的獲得戰爭資本,對無數殖民地承若,只要跟我好好打仗,戰爭之後都有你們的好處,完成你們的獨立訴求,於是無數印度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亞人動員起來,參與宗主國英國的戰爭,這些付出是要兌現的。

第二:美國的要求蘇聯的強硬,當二戰接近尾聲時候,三巨頭的會議其實本質上是對戰後國際勢力的劃分,而這中間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對英法殖民地的劃分,在新的世界強權美國和蘇聯面前,英國無法獨自抗爭於是就拉法國一起,期望和自己遭遇差不多的法國共同抗爭,目的就是維持殖民帝國,但是法國在二戰中的表現讓他無力爭奪,最後在美蘇要求之下,英法做出了戰後解散殖民地並解放民族國家的承若,而換取的就是戰後國際統治序列聯合國中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詐屍後的英聯邦成員國

因為實力不足,加上對殖民地的承若,和美蘇的要求,二戰之後英國還有法國的殖民帝國就此瓦解。

印度獨立,巴基斯坦獨立,緬甸獨立,澳大利亞,新西蘭獨立,加拿大獨立,無數國家獨立,為了維持僅有的尊嚴,英國只能退而求其次,弄了一個英聯邦出來。算是殖民帝國的另一種詐屍出現吧,只是這個聯邦有名無實而已。

英國殖民帝國瓦解的罪魁禍首就是美國!

目的就是世界市場,因為美國足夠廣大,人口足夠多,足以承載無數工業產業,無數的商品需要輸出,你英國還是佔著殖民地,成你的市場,我哪裡有消費市場?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

而英國的瓦解,自身最大問題就是產業空心化引發的國家危機,空心化的英國國家實力每況愈下,最後受不住霸主地位只能守護金融霸主地位,但是當金融霸主地位也不保的時候,英國還剩下什麼?他能維持殖民帝國嗎!

今時今日,這樣的規律依然存在。

這裡我要說一個比較奇特的個人論點,蘇聯帝國的瓦解,最關鍵的原因也是產業空心化。

不過蘇聯的情況有點不同,他是坡腿產業空心化,輕工業空心化,重工業高度發達,最後又因為社會主義制度特有的計劃體制影響和烏托邦式的國際分工理論,讓蘇聯產業空心化格局根深蒂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蘇聯烏托邦模式的不可持續性

烏托邦一樣的國際分工理論,最直接結果就是,國家產業偏科。

比如在原蘇聯,俄國是重工業資源能源基地,烏克蘭白俄羅斯是糧食還有部分工業基地,華約東德等國家是輕工業基地,中亞斯坦國是棉紡織業布料基地,蒙古是肉類畜牧業基地。

當加盟共和國離心離德的時候,蘇聯的問題就爆發了,在加上政治的腐敗,問題又被放大,最後民怨四起,物資短缺,蘇聯解體。

由歷史看現在,我們同樣可以看看現在的美國!

從一個工業化大國,變成一個金融大國,科技大國,但是產業空心化在美國依然存在,這就是美國的隱患,如果美國不改變,他們唯一維持霸權的就是金融霸權還有科技優勢而已,歷史也許會又一次重複,不過美國有個優勢就是他的體量還有人口是之前幾代霸主都不具備的,所有這個趨勢會很慢。

最後,感謝毛主席,當他在和赫魯曉夫會談的時候,斷然拒絕了赫魯曉夫的國際分工論,當時的蘇聯基於烏托邦的社會主義理想,給中國的定位是輕工業基地。最後毛主席據理力爭,要求中國必須有全品類全系統工業體系,才有了中國現在的大國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毛主席:中國必須要有自己的工業體系

歷史的輪迴就是如此耐人尋味啊!

历史风暴
2019-02-17

二戰之後,殖民地民族主義的興起,恰逢英國國家力量和經濟地位的大幅下降,再加上美國的因素,讓大英帝國各殖民地不可避免的獨立了。

不過讓大英帝國慶幸的是,雖然在接下來的30年裡,大英帝國的大多數殖民地獲得了獨立,但許多國家成為英聯邦成員,繼續將大英帝國奉為宗主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英聯邦成員國分佈情況)

所以,雖然英國已經沒多少殖民地了,但依靠英聯邦還是能影響到很多國家。目前,英聯邦有53個成員國,總面積有將近30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陸地表面的20%,並且這片土地上生活著大約24億人,約佔世界人口的1/3。

下面說一下這些殖民地能夠獨立的原因:

大英帝國殖民地在獨立時,歷史進程的因素不可忽視。

二戰之後全世界去非殖民化越演越烈。不僅英國,法國、荷蘭等傳統殖民強國都幾乎失去了治下的殖民地。

其實,這也是二戰之後的一個附加影響,比如荷蘭這個國家用了300多年的時間,終於將荷屬東印度群島建成了一個土地面積19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並且依靠這裡龐大的石油儲備,給荷蘭提供了14%的收入。但是,當二戰爆發後,先是荷蘭本土被德國佔領,以至於荷屬東印度的30萬荷蘭人失去了根基,那時候如果不是盟國為了遏制日本帝國主義,採取了對荷屬東印度殖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估計在荷蘭被佔領之後不久,荷屬東印度就得變天了。

然後,當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太平洋戰爭後,荷屬東印度也不可避免的成了日本的囊中之物,這就為當地人擺脫荷蘭殖民統治提供了機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日本對荷屬東印度的入侵)

二戰結束之後,當荷蘭想要捲土重來的時候,雖然得到了美國的經濟幫助和英國的軍事幫助,但是並沒有成功恢復對這裡的統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二戰結束後荷屬東印度的獨立訴求)

看到殖民地人民反抗愈演愈烈,美國轉而改變政策,支持荷屬東印度獨立。於是,1949年12月荷蘭正式承認東印度群島是一個獨立國家,這個國家就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亞。

荷蘭遇到的問題英國人也遇到了,否則他也不會同病相憐的支持荷蘭重返東印度群島。

二戰期間,屬於英國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等地被日軍佔領。二戰結束後,英國對當地的影響力也直線降低了。

此外,為了打敗法西斯國家,戰爭期間大量殖民地士兵被徵召入伍,為了能夠讓這些人為英國賣命,英國也在戰爭期間同意允許各殖民地有選擇獨立的權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二戰期間,在英軍中服役的印度人)

所以,二戰結束後英國殖民地掀起了獨立浪潮,印巴兩國在1947年成功獨立,緬甸在1948年獨立,經過多年的反抗,馬來西亞也在1957年成功獨立。

美國的作用不可忽視


在1941年大西洋會議期間,羅斯福提出一條建議:殖民地所有人都有自決權!

英國政府為了能得到美國的支持,只好同意這條建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二戰期間羅斯福與丘吉爾的會面)

二戰之後面對面對各殖民地的獨立訴求,美國政府希望英國能夠履行之前的承諾,丘吉爾老謀深算,在戰爭結束後拒絕履行,並且認為民族自決的權利只適用德國法西斯這樣的國家,不適用於大英帝國。

可惜,這個時候的英國已經日薄西山,在二戰中英國欠了美國大量債務,美國人趁機發難,英國只好就範,於是同意了印度等殖民地的獨立。

美國這麼做其實也有自己的想法,想要奪取世界霸權,必須削弱英國。

除了削弱英國的考慮,美國人還有一層考慮,不能讓蘇聯人對這裡施加影響。

二戰結束後立即迎來了冷戰,美蘇兩強的爭霸讓他們想盡辦法爭取世界各國的歸附。而此時列強的殖民地上,由於民族意識的覺醒,無論哪方勢力都以獨立為奮鬥目標,誰支持自己獨立,他們就倒向誰。美國想要得到這個國家的歸附,就必須支持其獨立訴求,否則免談。

所以,美國只好支持和自己意識形態較為接近的一方,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成為該國統治階級,從而為自己的盟友陣營增添一份力量。



說實話,大英帝國現在的結果已經不錯了,畢竟是五十多個英聯邦成員的宗主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還非常大。假如當初他一意孤行全力維持自己的殖民體系,這些國家的大部分肯定會通過戰爭來實現自己的獨立,英國失去這些殖民地的同時,自己也會進一步衰落下去,搞不好會和西班牙一個德行,從此退出世界舞臺的中心!

围知历史
2019-02-14

二戰之前的英國是當之無愧的“日不落帝國”,因為太陽所照的地方總有他們的殖民地,今天的澳大利亞,印度,緬甸,加拿大,馬來西亞南非,埃及,北非等等,總面積達到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是英國無法忘卻的輝煌。然而二次世界大戰過去以後,英國的殖民地損失殆盡。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殖民地的原住民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先後都開始了起義活動,英國人依靠自己本土力量對付龐大的殖民地民眾顯得力不從心。我們都知道二戰時期,雖然德國軍隊沒能踏上英國本土,但飛機卻沒少光臨,英國本土一片狼藉。這個時候英國很難再籌備力量對付殖民地的反叛運動,與其頑強到底還不如和平分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其次英國人也不希望繼續幹預殖民地的獨立,歷經二次世界大戰,這個西方的老牌帝國已經精疲力竭,維持殖民地的統治需要很大的精力,彼時的英國無論從心力到精力都缺乏了,他們希望的是暴風雨以後的和平,而不是再一次去面對殖民地的人民反叛。因此英國放棄了大部分的殖民地,只保留了馬島,直布羅陀等幾處地區要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二戰一過去,英國國力大打折扣,殖民地損失殆盡,最終只留下了20多萬平方公里的本土面積。新的時代到來,缺少了殖民地向本土供給資源,英國的日子比以前難過很多,大概不少英國人現在還在懷念以前“日不落”時候的幸福生活吧。

我是頭條作者歷史十二郎,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桥本看日本
2019-02-22

感謝邀請。


英國受到空前的挑戰,英國的實力已經不足以支撐英國繼續保有大量的殖民地。


首先在二戰中,英國與法國在戰爭初期遭受了重大的損失,英國失去了幾乎所有的重裝備,這樣需要來自外部的支援,這個支援的國家就是過去的殖民地美國。美國花費巨資支援英國的同時,就從英國獲得英國在大西洋上所有殖民地島嶼,這是英國失去殖民地的開始。


太平洋戰爭爆發,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不斷被日軍佔領。其中從緬甸開始,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名義上是英國殖民地,但是實際上已經是獨立國家。這樣印度的左右顯得很重要,印度人希望在幫助英國人打敗日軍以後,印度可以選擇獨立,英國開始沒有同意,但在印度民眾的抗議中,英國同意把這個問題作為戰後重要問題討論,這就是印度獨立的開始,背景也是英國實力的下降,對印度的控制已經大不如前。二戰結束,印度獨立風潮再起,最終蒙巴頓勳爵用印巴分治同意英國在海外的殖民地獨立。


二戰結束,美國提出了允許各國自由決定自身的命運,非洲大陸,中東是英國在海外著名的殖民地,二戰後由於這些國家幫助英國打敗了德國,經過不斷鬥爭,埃及,等國都先後宣佈了獨立,英國軍隊撤出了當地,而這些獨立的國家也鼓舞了其它殖民地人的鬥志,英國看見這個趨勢後,不得不提出用鬆散的英聯邦替代過去的殖民統治。英國失去海外各大殖民地已經成為定局,但是有些國家名義上還是由英國女王統治,實際上已經是完全獨立,這些就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


英國失去殖民地主要原因是自身國力的下降。新的技術到來,使得蒸汽時代,英國建立的不列顛王國遭遇各種挑戰。特別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英國元氣大傷,首先是把世界的領導權交給了美國,之後對自身的外交也作出調整,根據自身的實力,不再一味地維持海外殖民地,而是採取鬆散聯盟維繫各自的聯繫,這樣雖然失去了殖民地,但對當地影響還在,這樣不列顛王國不至於像蘇聯那樣迅速解體。

武侠评论员
2019-02-14

首先,我們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國家的勝利主要靠的是蘇聯、中國、美國和英國,其中英國貢獻相對較少。比如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公認的二戰轉折點,而中國戰場有力的牽制了日軍,也使得蘇聯避免兩線作戰。美國直到珍珠港戰爭爆發後才參戰,不過中途島海戰幾乎摧毀了日軍的航母艦隊。

其次,二戰中受益最大的是美國,特別是參戰之前美國向英國、中國等就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不是無償,是有償的。如此像一戰一樣,二戰期間和之後財富大量流入美國,更何況美國本土在兩次大戰中均未受波及。二戰後,世界的金融中心由倫敦轉移到了紐約,而世界貨幣也由英鎊變成了美元。換言之,二戰後,英國已衰落,而美國成為了世界霸主,儘管有蘇聯相抗衡。

再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範圍廣,參戰國家多。在此過程中,各國民族意識普遍覺醒,獨立精神也隨之高漲。其中典型的就是非洲諸多英法殖民地的獨立,還有就是受蘇聯影響而成立的一系列社會主義回家,如中國。

最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是英國殖民地減少了,而是英法等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基本告一段落,僅剩中國香港和澳門等少數地區。體現了世界各民族的覺醒。戰後,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在中國人民帶領和幫助下逐步走上發展的道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