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名氣不大的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名氣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馬光都選不上?

10 個回答
文开石
2019-03-04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的答案。

中國人自古喜歡搞排名。

動輒就出來個”N大XX“,不過九成九就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或者因為某個契機、某個人的一句話而間間流傳。

這種N大,既不是真實水平比拼,更不是名氣大小,多數也不是權威,不是評選出來的。

四大名著就是把流傳最大的四本合稱,198幾年才正式有這個說法。

就像四大美人直接真人加傳說都有。

為什麼名氣不大的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名氣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馬光都選不上?

”唐宋八大家“怎麼來的?

明初朱後(1314-1376)遍了《八先生文集》。

唐順之(1507—1560)在《文編》一書中也選錄了這八個唐宋作家的作品。

明朝中葉古文家茅坤(1512—1601)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0卷。“唐宋八大家”從此得名。

就是這麼回事,三個文人先後把這八個人列為八先生,合編在一起而已。為什麼名氣不大的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名氣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馬光都選不上?

為什麼選這八個人,和編纂人的所處歷史環境關係更大。

以明代“前七子”、“後七子”為代表的復古派壟斷文壇,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在散文創作中拋棄了唐宋以來文學發展的既成傳統,走上覆古的道路。影響所及,致使一些文人學者在散文創作中一味以模擬秦漢古人為能事,其作品成為毫無靈魂的假古董。

作為前後七子的反對派而出現的,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他們強調唐宋作家的散文作品是學習和繼承秦漢古文優秀傳統的典範,應該加以提倡,並著手編選和刊行唐宋作家的散文選集。

由於這八位作家的文學觀點比較接近,都主張實用,反對駢體,他們的散文創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唐宋八大家”一經提出,便為後人普遍接受,成為文學史上的專有名詞。

試猜諸人入選和落選原因。

曾鞏

所謂名氣不大是見識太短。他是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少年時“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資質警敏聰慧;成年後,因文才出眾,備受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賞識。曾鞏有濃厚的儒家思想,主張先道後文,極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他的學術和文章,生前已傳譽遐邇,身後更盛名不衰。曾鞏散文作品甚豐,尤長於議論和記敘。他的議論文立論精策,不枝不蔓,紆徐曲折,從容敦厚;記敘文則思玫明晰,俯仰盡意,精練生動,耐人尋味。為什麼名氣不大的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名氣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馬光都選不上?

司馬光

更讓一般人熟悉的是”砸缸“和”資治通鑑“。他的成就和精力主要放在修史和從政上。文采不錯那是因為肚子裡學問太大。而且他也沒把精力放在文學上,寫文章更注重實用性,所謂“務為可用之文,推崇文以載道”。自我評價都是“至於屬文,實非所長”。為什麼名氣不大的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名氣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馬光都選不上?

范仲淹

和司馬光類似,重心在於政治。主張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關係到社會風俗的醇厚訛薄、國家的興衰成敗。在經世濟時思想的影響下,范仲淹反對宋初文壇的柔靡文風,提出了宗經復古、文質相救、厚其風化的文學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點在於政而不在於文。為什麼名氣不大的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名氣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馬光都選不上?

用户5861741武占忠
2019-03-02

在唐宋八大家中,人們更熟悉另外幾個人,比如韓愈,柳宗元,比如蘇軾,歐陽修,比如王安石。他們不但官做的大,而且都著述豐富,尤其每人都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名詞,至今仍然慰籍人們的心靈。他們每個人都多才多藝,學識淵博,所以才能成為唐宋八大家。

曾鞏相比他們,就遜色得多,雖然他的著述更加豐富,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等等,而且散文寫的也非常好,但是在質量上並沒有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我們在學生時代幾乎沒有讀過他的作品,他的官當的也不大,只是個太子舍人,也沒有突出的政績,可是為什麼他被推為唐宋八大家呢?

為什麼象司馬光或是範仲庵這樣的名臣卻沒資格成為唐宋八大家呢?無論文學上的成就,還是政治上的作為,曾鞏都不如司馬光,司馬光僅憑《資治通鑑》就足以壓倒唐宋八大家,何況司馬光還有著述,又是當時的文壇領袖。範仲庵在文學上的成就,僅一篇《岳陽樓記》就有資格進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何況範仲庵的詞也非常有名,他又是一個政治家,改革家,再加上詞人和散文家,這還不夠唐宋八大家嗎?

我認為這二人也應該入選唐宋八大家,不過呢,說起唐宋之間的文壇大家,又何止八位,八十位也有,為什麼只此八人呢?這就要問問唐宋八大家是怎麼來的了。原來明朝有個人叫朱右,他編了一本書叫《八先生文集》,書中搜集的正是這八位(唐宋八大家)的著述,認為這八個人的水平代表了唐宋的最高水平。

不但如此,後來又有一個文人叫茅坤,他又重新編撰了《八先生文集》,名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共一百四十四卷,隆重推出唐宋八大家。這本書很有名,很權威,所以以後人們就習慣性地稱這八人為”唐宋八大家“。需要說明的是:這僅僅是一種說法。並不代表這八個人是唐宋間最有才華的文學家,前邊說過,象司馬光和范仲淹等人絲毫也不遜色於這八人。

至於曾鞏,雖然他在散文方面稍遜,但是他文學功底的深厚,知識的廣度上均超過了其他人,他除了精通散文和詩詞外,如表,疏,禮,律,傳,學,典章,制誥,金石,跋尾,碑文等等他都精通,所以把他列入”唐宋八大家“,也是實至名歸,幾百年來人們都是認同的。

羽书迟
2019-03-02

這裡要確認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曾鞏名氣不大,列入唐宋八大家,不合適嗎?另一個范仲淹、司馬光等人為何沒有進入唐宋八大家行列?

首先,曾鞏名氣不大,這是有很強的宣傳效應。我們不太瞭解曾鞏,是因他的詩文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詩文流傳廣,與其他唐宋七家相比也不如。就拿課文為例,曾鞏的詩文幾乎沒有收錄過。而我們普遍的人讀過的古代詩歌和散文少之又少。曾鞏在他的時代還是名聲大噪的。

其次,范仲淹、司馬光沒有列入唐宋八大家。我認為,一方面唐宋八大家都是散文家,范仲淹司馬光散文並不見長;另一方面范仲淹、司馬光雖然在文學上很高,但他們的身份標識主要還是政治家。

阅读与思维
2019-03-06

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們是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入選的理由是他們在散文上的傑出成就。

唐宋八大家中,名氣最大的是蘇軾,名氣最小的是曾鞏。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曾鞏的作品名氣不大,而其他七人都有膾炙人口的佳作,可能會讓人對曾鞏的入選產生困惑。

名氣的大與小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名氣代表著作品的普及度的,名氣大表示作品普及度高,反之名氣小代表作品的普及度低,但是名氣小並不表示作品的水平不高。若按名氣來評判曾鞏是否應該入選唐宋八大家,這其實犯了邏輯的錯誤。為什麼名氣不大的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名氣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馬光都選不上?

曾鞏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主要參與者,其在散文上的成就極為出眾。王安石曾說道:“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亦讚揚道:“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劉熙載在《藝概》中寫道:“曾文窮盡事理,其氣味爾雅深厚,令人想見碩人之寬。”這些文學大家的讚揚,從側面反應出曾鞏的散文水平極高。

曾鞏最為擅長記體散文,其中的名篇有《墨池記》、《學舍記》。後人編寫散文集時,曾鞏的記體散文入選篇目一直居高不下。為什麼名氣不大的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名氣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馬光都選不上?

如果你沒有讀過曾鞏的散文,但以現在的名氣來判斷曾鞏是否應該入選唐宋八大家,這有欠考慮。

司馬光和范仲淹的名氣很大,但是司馬光的主要精力在於修史,不以文學自矜,他評價自己道:“至於屬文,實非所長”。范仲淹名氣最大的散文是《岳陽樓記》,但就散文風格的多樣性和整體性來看,曾鞏略勝一籌。

青年小圣说
2019-03-02

誠邀。

首先要明確,“唐宋八大家”指的是是唐宋時期八位傑出散文家的合稱。最初是明初朱右編選了《八先生文集》,後來唐順之又有《文編》一書,選了這八個人的文章。再後來嘉靖年間一位叫文學家茅坤編選了《唐宋八大家文抄》,這便是我們現在熟知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和曾鞏。

再來說說曾鞏,這些人中貌似曾鞏相對於其他7位名聲弱了些,就像題目說范仲淹,司馬光等都沒評上八大家,為什麼曾鞏入選了呢?

其實這是後人的誤解,首先是散文不像詩詞歌賦那樣能在民間流傳很廣,他更多的是在知識分子中相互比較和發展的一種文體形式,而曾鞏在詩詞上倒是沒有很多經典作品,其他幾位裡面比如蘇東坡,他的詩詞就寫的很好,所以知名度更高一些。再一個就是曾鞏在仕途上,也沒有像蘇東坡,歐陽修等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所以基於這兩個原因,看起來似乎默默無聞。

但曾鞏其實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他主張“文以明道”,把歐陽修的“事信、言文”觀點推廣到史傳文學和碑銘文字上。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自然淳樸,自成一家。他的老師是歐陽修大家都清楚,有一個小故事:

蘇東坡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主考官歐陽修讀了他的文章覺得寫的太過癮了,汗都下來了,並且想當然地認為這麼好的文章一定是他的弟子曾鞏寫的,本來要給第一,結果為了避嫌,給了個第二名。

所以,可見曾鞏的確文章水平很厲害的,他的文風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平實質樸,溫厚典雅,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王安石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認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朱熹也推崇他“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


為什麼名氣不大的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名氣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馬光都選不上?
用户泰和
2019-03-02

謝邀回答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位傑出散文家的合稱。他們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和曾鞏。這些人中論官職,論詩文作品的名氣,應該說是曾鞏最低。唐宋是我國詩詞古文最繁盛時期,人才輩出,連李白,杜甫,以及范仲淹,司馬光等都沒評上八大家,為什麼曾鞏入選了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曾鞏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學生,受到恩師賞識力薦。二是與八大家來歷有關。最初是明初朱右編選了《八先生文集》,後來唐順之又有《文編》一書,只選此八人文章。嘉靖時古文家茅坤編選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便從此固定下來。有人說曾鞏是混進來的,其實不是。曾鞏是古文運動和駢文改革中骨幹,他寫的散文非常嚴謹,見解突出,文字精煉,是那一時期驕嬌者。詩作也很不錯,只是與其他大家比有差距,缺乏流傳千古的名作。

半卷残红
2019-03-05

為什麼名氣不大的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名氣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馬光都選不上?
“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注意了,是在散文方面有突出成就或者造詣很高的八個人,而並非是誰的名氣大就應該是誰。

唐宋八大家中有兩位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這兩人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再看宋代的六個人: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

“唐宋八大家” 的名號源於明代,明代時有人編書選文,選了優秀的八家文章,唐宋八大家的名號由此而來。

范仲淹是一個很厲害的詞人,創作了很多豪放詞作,雖然在散文方面有非常經典的《岳陽樓記》流傳至今,但其實范仲淹對於散文的貢獻可能不是那麼突出。

再看司馬光,司馬光主編了《資治通鑑》,可以說也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人物,但是同樣的道理,八大家是散文八大家。
為什麼名氣不大的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名氣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馬光都選不上?

狼烟一九三一
2019-03-02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人稱南豐先生。官至中書舍人。曾鞏是詩人,主要成就是散文,史書記載:“為文原於六經,而散文風揚追司馬遷,韓愈,但比較樸實沉著,所發議論醇正,筆力上下馳騁,愈出愈工,所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讀元豐類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他的文章筆力雄厚,層次井然,氣勢揮宏,說理醇正,親切有味,勸戒學習,對典章制度,瞭然於胸,而且收集的詩,律,論,傳,學,序,書,記,制誥,表,疏,禮子,碑傳,本朝政要,策論,金石錄跋尾排列,行狀,碑文,誌哀,輓詞等,填補了宋朝史籍,為此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是他的散文,繼承了先人的樸實雄厚文風,不倘浮華,開創了務實的新風,故把他列入唐宋八大家。

源稚生
2019-03-29

在我國,“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為什麼名氣不大的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名氣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馬光都選不上?

他們八人都是名氣很大的文人,暫且不說韓愈和柳宗元,那麼為何名氣不小的范仲淹和司馬光沒有入選“唐宋八大家”呢?

事實上,“唐宋八大家”之所以稱之為“唐宋八大家“,是因為他們倡導了“古文運動”。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蘇軾稱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為什麼名氣不大的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名氣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馬光都選不上?

在我國曆史上,南北朝時期駢體文得到興起,而唐朝中期,韓愈和柳宗元興起了一場“古文運動”,反對駢體文,提倡古文。韓愈提倡學古文,習古道,柳宗元等人支持這一說法,並形成了一種社會思潮。

到了宋朝以歐陽修為代表的一些文人,極力推崇韓、柳,掀起一次新的古文運動。一面反對晚唐以來的不良文風;一面提倡繼承韓愈的道統和文統,強調文道統一,道先於文的觀點,也形成了一種風尚。
為什麼名氣不大的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名氣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馬光都選不上?

有人提出曾鞏聲名不顯,名聲不如范仲淹,司馬光,但還是入選了“唐宋八大家”,這是錯誤的觀點。曾鞏是宋朝有名的文學家,是宋朝古文運動的骨幹核心人物,他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史書對他評價極好。《宋史·曾鞏傳》稱他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又稱其文“紆除而不煩,簡奧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

范仲淹雖然有名,但是范仲淹文學成就的基礎點在政治,他的散文雖然有復古精神,但是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服務政治,另一方面他的詩詞忠於生活符合時事,但是相對於“唐宋八大家”的立意稍遜一籌;司馬光文學上也是有一定地位的,主要是因為負責編撰《資治通鑑》,但是那是一部史書,相對於復古的“古文運動”而言,沒有多大關係。

為什麼名氣不大的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名氣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馬光都選不上?

唐宋八大家對古文運動的推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是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三蘇等五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雖然范仲淹,司馬光在文壇上負有盛名,但是還沒有達到文壇領袖和文化運動核心,所以沒有入選“唐宋八大家”也是必然的。

倚斋听风雨
2019-03-03

“唐宋八大家”在明代末期才被標舉成名,從明初朱右所選的《八先生文集》,到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選取的都是此八家的文章。最後到明末茅坤選輯的《唐宋八大家文鈔》,因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起來,後代治文者都以此八家為宗。

於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就被定為“唐宋八大家”。其中蘇軾、蘇轍、曾鞏是有著“千年科舉第一榜”的北宋嘉佑二年的及第進士(乙等)。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八位散文家,而不是詩人、詞人、政治家、史學家。曾鞏在現代的名氣不大,只是由於他的文章幾乎沒有被選入語文課本,記憶中只有一篇《墨池記》,還不是必背課文。課堂上接觸得少,自然就覺得名氣不大了。

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評價曾鞏文章“其大者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錢鍾書先生也說過:”在唐宋八大家中,曾鞏的詩歌遠比蘇洵父子好,絕句的風致更比王安石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見,曾鞏的名氣不是不大,而是我們見識不夠罷了。

范仲淹一生政績卓著、曉暢軍事、文學成就突出,西夏人稱讚他“胸中有十萬甲兵”。他的文章,立足點在於政而不在於文,作品以政疏和書信居多。因而他的文章主要貢獻是在政治領域。況且,我們熟悉范仲淹,多是因為《岳陽樓記》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司馬光的文化成就主要體現在學術方面,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主持編寫了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他自謂“至於屬文,實非所長”,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修史和從政方面。

因而,曾鞏的名氣很大,他具備入選“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水平。范仲淹和司馬光的名氣也很大,只是專攻的領域不符合“唐宋八大家”的評判標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