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元節什麼時候興起的嗎?是否有了解過呢?

你知道什麼是中元節嗎?對這個節日瞭解多少呢?你知道中元節什麼時候興起的嗎?是否有了解過呢?你知道中元節什麼時候興起的嗎?是否有了解過呢?你知道中元節什麼時候興起的嗎?是否有了解過呢?
6 個回答
董旭洸
2019-08-16

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日,在我們國家,是一個專門給鬼過的節日,俗稱“鬼節”。

這一天,既是民間的秋嘗祭祖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

其實,秋嘗祭祖節、中元節、盂蘭盆節,是分屬於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的說法。

三者呈並列關係,而不是一個節日的三個不同名稱。

在我國的上古時代,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及祖先的庇佑。

如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說:“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

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

因為七月半正是秋天收穫的季節,有若干農作物成熟,

因此用新米及時令佳品等向祖先亡靈獻祭,向祖先報告秋成;

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起初,“秋嘗”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中旬,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之時。

而“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之後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

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

“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地官所管為地府,所檢的重點自然是諸路鬼眾了。

據說中元之日,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

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

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鬼節。

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點荷燈為亡魂照回家之路;

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道士建醮祈禱,內容是為亡魂的靈魂超度。

然而,道教“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

佛教中的七月,原為一個佛的歡喜月,而非“鬼節”。

但為何七月的盂蘭盆節成為“鬼節”呢?

盂蘭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譯,原意為“救倒懸”,即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魂。

佛經《盂蘭盆經》在西晉時期翻譯傳入中國,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

佛陀有位名叫目連的弟子,他開了天眼。

目連利用自己的天眼神通看到他去世的母親墮入了餓鬼道,

瘦的皮骨相連,不能進食,日夜痛苦不堪。

目連不忍心母親受這般苦難,連忙下到地獄裡,用缽盛飯餵給母親吃。

但是因為他的母親由於惡業要受報應的緣故,

每當飯到嘴邊就化為了烈火,根本不可能吃到肚子裡去。

目連為了拯救他的母親,向佛陀請示解救的方法。

佛陀感念目連的一片孝心,於是讓目連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

把百味飲食放置於盂蘭盆中以供養三寶,三寶就是佛法僧。

用這種功德讓七世父母和現世父母在厄難中者,脫離餓鬼道,能夠到人世間或者天上去享福。

這與當時仍然存有的孝道觀念暗合,後被推崇“三教同源說”的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提倡,

將其定為一個民俗節日,當時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

只是到了宋代才發生了變化,俗道僧三流合一,發展為薦亡度鬼。

從有關七月十四/十五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七月十四/十五的祭祀具有雙重意義:

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二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

就其文化內涵而言,七月十四/十五也是中國傳統祭祖節日之一,

其文化背後體現的是一種信仰,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

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天高云淡任心遨游
2019-08-16

謝邀。元節起源於北魏,佛門弟子在這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追薦先賢,佛家弟子目連救母,設百味果,供養十方僧眾,救母於倒懸之中,由此演變成民間祭祖日,家家祭奠祖先亡靈,並有“放河燈”等活動。

謝邀。元節起源於北魏,佛門弟子在這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追薦先賢,佛家弟子目連救母,設百味果,供養十方僧眾,救母於倒懸之中,由此演變成民間祭祖日,家家祭奠祖先亡靈,並有“放河燈”等活動。

中元節的傳說:佛教盂蘭盆節也就是中元節起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經》。

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蓮遵佛旨意,於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其母,其母親終得食物。”這便是臺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爱追剧的我
2019-08-16

起源於北魏。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叭叽小猿君
2019-08-16

鬼節也稱作中元節,源於佛教盂蘭盆會。相傳,釋迦牟尼弟子目連尊者父母雙亡,修道之前十分思念母親,得道後,他開天眼通在地獄尋找自己的母親。發現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以救其母。佛陀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佛說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尊者與眾僧人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百味五果、飯食素齋供奉地獄裡的眾生,解救了自己的母親。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所說的“鬼節”。

了然翁523
2019-08-15

據史料記載,中元起於唐代,唐人把農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稱為上元、中元、下元。

中元節,舊時道觀在這一天作齋醮。唐代詩人李商隱詩集五《中元作》:“絳節飄颻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迴。”

80后宝妈小玉
2019-08-16

不知道中元節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的。也就沒有去了解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