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10 個回答
有书共读
2018-12-13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

這個歷史年代歌大家都很熟悉吧,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東周是分為兩個時期的。

這兩個時期一個是春秋時期,一個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呢,簡稱為春秋,它是指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這段時間。但是還有一個說法,是指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03年這段時間。

這個時期是周王的勢力減弱,而諸侯群雄紛爭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他們史稱“春秋五霸”。

那諸位看官可能要問了,戰國好說,因為正是戰爭混亂的時候,所以起名戰國。那春秋之名又何來呢?

一、春秋時期為什麼會叫“春秋”的來源

在這裡,有書君告訴大家,春秋之名是因為一本書而得名的。這本書就是孔子修訂的《春秋》。

在這裡一定要敲黑板注意一下,《春秋》這本書不是孔子寫的,而是是孔子修訂的。這本書是魯國的史官們記錄自己國家,也就是魯國的歷史的。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它並沒有記載春秋時期其他國家的歷史內容。

有人可能會問了,春秋時期別的國家都不記載自己本國的歷史嗎?有書君在這裡回答大家,各個諸侯國其實也都記載本國曆史,而且記錄本國曆史的書名也叫《春秋》。

可惜的是別的諸侯國寫的《春秋》都丟失找不到了,而只有魯國記錄的《春秋》幸運地留傳了下來。

孔子本身就是魯國人,對本國也算是瞭解,所以他便依據魯國史官所編寫的《春秋》加以整理和修訂,也就成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儒家經典之一《春秋》。

這本《春秋》記錄著從魯隱公到魯哀公,總共十二代君主242年的歷史。它把這段時期所發生的大事都記錄了下來,以供後人們參照,讓人們從歷史中借鑑以及吸取教訓。正是由於它所記載的這段時期,與東周歷史的時間分段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我們才把這段歷史以《春秋》命名,稱為春秋時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把這段歷史以《春秋》這本書命名,稱為春秋時期的。

那話又說回來了,這本書為什麼叫春秋,它沒有記錄魯國夏冬的歷史嗎?

二、《春秋》這本書,為什麼會起名為春秋

《春秋》這本書當然記錄了魯國夏冬的歷史了,它之所以起名為《春秋》而不是《夏冬》也是有原因的。

1.春秋兩季是諸侯朝覲和會盟的 時節,發生的事比較多

因為在周朝,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

這兩個季節沒有嚴寒,沒有酷暑,天氣不冷不熱,也正適合諸侯驅車去朝覲周天子。

這樣的天氣,他們在路上也不會太受罪。

春季去朝覲,各諸候國可以把過去一年,自己國土所發生的事做一個總結,也算是我們現在的一個述職報告了。

而在秋季,豐收時節,各諸侯國也可以備些禮物,帶上自己國土的特產為周天子獻禮。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周天子呢,在這個時期就會聽一聽各諸侯國在自己國土職守的情況,也會根據他們提出的問題,給出一些建議。

或者是再分配一些任務,交待給各諸侯去做。當然在這個時期,周天子也能順便了解了各諸侯國的衷心程度,讓自己心裡有數。

而且在這段時間呢,各諸侯國之間的使者也會相互往來,趁著好時節,去拜訪拜訪鄰國,交流交流情感。

有時候幾個諸侯國還要時不時地搞個會盟什麼的,一起交流交流政治走向,治國之方什麼的。

這樣看來,很多重要的政治活動都是發生在春和秋這兩個季節的。

所以春季和秋季在書中著筆就會佔很大的比重,所以會以《春秋》命名。

2.農耕為主的古代,春種是最重要的經濟活動

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時代,最重要的經濟活動當然都發生在春秋兩個季節了,春種與秋收。

春天正是農忙的時候,各國呢也都不會想著去發動什麼戰爭,先把農耕搞好,這才是首要的。

地都種不好,而去想別的,那這個國家就麻煩大了。

所以呢,在這時候國家的君王為了保證本國今年有個好收成,保證百姓們都能豐衣足食,他也要很忙。

他們忙什麼?當然是要把他們治理國家的能力發揮出來呀。

他需要協調國內的資源,處理好農業與各方面的關係,以確保國家有個好收成。

所以呢,許多和農業有關的具有影響的政令都會在這一時期發佈。

許多有效的農業方面的改革,也會在這一時期進行。所以呢,春季發生的大事就會比較多,當然記錄的也就多了。

3、秋季是糧食豐收和各國醞釀戰爭的最佳時期,所以記錄的事情比較多

秋季是個收穫的季節,糧食豐收了。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也算是一個重要的事件,所以也要記錄下來。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而有的國家呢,總是有一顆不安分的心,總想騷擾或侵佔別的諸侯國。

這個時期由於可以保證糧食的供應,也就具備了發動戰爭的條件。

而農民在這個時候秋收完畢,也沒有什麼太多的農活了,所以也具備了徵調入伍的條件。

因而在這個時期發生戰爭的事件特別多,因為季節剛好,不冷不熱。糧食也備足,不擔心後方無糧草供給。那在這一時期記載的戰爭事件也會比較多。

所以《春秋》主要記載的都是春季和秋季,這兩個季節的事件。

一年中春種秋收,以春秋做為一個最重要的交替,也就把春秋也做為一年的代稱了。

因此《春秋》就取名為春秋了,從字面上來看也就是指代歷史,指代光陰。

一段時期,一部書,這也就是春秋名字的來由。

從《春秋》這部書中,我們窺視到了幾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們所經歷的事情。這是一個最壞的時期,但是在這樣的時期內,又誕生了璀璨的中華文明。

諸子百家就像百花齊放一樣,在這樣一個時期把文明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直到現代也仍然是我們的文化之寶,值得我們一直學習。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聂作平
2018-11-04

眾所周知,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其中,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當然,這都是後人對它的劃分,當時人並沒有這種說法。

春秋起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計295年。那麼,這段歷史為什麼被稱為春秋呢?這就得從魯國史官以及大名鼎鼎的孔子說起。

魯國是周朝時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一直設有史官,負責把各國大事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由於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因而這部編年史就命名為《春秋》。

《春秋》所記錄的史事從魯隱公元年(前722)起,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止。但為了敘事的完整方便,實際上春秋開始於前770年周平王遷都;至於止於前476年而不是《春秋》一書中的前481年,是因為漢朝時劉向在考訂《戰國策》時,把自前475年到前221年的歷史稱之為戰國。這樣,為了兩段歷史的銜接,春秋就止於前476年。

孔子曾對《春秋》進行了修訂,現存版本,便是他老人家的傑作。由於記事洗煉,意在言外,後來產生了春秋筆法這個詞語。又由於秉筆直書,後來又有”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的說法。因而,《春秋》被尊為六經之一。

幻想的野草
2018-11-10

看了本題所有的答案和解釋,大同小異,都歸結到史書《春秋》上,算是基本正確。可是,這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問題的核心是為什麼魯國史學家編寫的這本書叫春秋,春秋最早的意思到底是什麼?

從象形文字演變的角度來看,在長江以南的珠江流域和湄公河流域,遠古的象形文字春夏秋冬是表示方向的,相當於那時長江流域以北的東南西北。南方人看一年的氣溫和植物的生長,只有春天和秋天,沒有夏天和冬天。所以表示時間時,春秋就是一年。這四個字介紹到北方,經過漫長歲月,才演變為一年四季。

魯國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是夏商周時期經濟最發達地區,也是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心。史學家們在編寫東周前半部時期的歷史時,為了反應北方爭霸,東西對進,此起彼伏的歷史,就用了春秋二字,形象地表示這段歷史就是東部和西部爭霸的時期。用這兩個字,還表示了文人對時代的不滿,即春秋無義戰,就是東方勢力與西方勢力的對抗。

具體地說,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至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為西周時期。從此東周王室只有象徵意義,列國爭霸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為春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為戰國時期。

魯國史學家編寫巜春秋》,主要記載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這段時間的歷史事件。《春秋》經過孔子刪訂,補充了同時代北方其他國家的事件和與魯國的關係,成為最完整的記載。漢代以後這本書被奉為歷史經典,所以春秋概念為世人所知,只是人們已經忘記了春秋表方向的初始意義,只知道時間概念了。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历来现实
2018-12-14

春秋戰國,為什麼不能叫冬夏戰國?

不管春秋還是戰國,都是後人起的名字,項少龍到了那個年代,如果直接說出“春秋戰國時代這個名詞,是要被別人當做神經病的。

春秋之所以叫春秋,是因為魯國的史書《春秋》,戰國之所以叫戰國,是因為西漢時劉向彙編這本史書時,給它起的名字就叫《戰國策》。

不光是魯國的史書名字叫《春秋》,周王室編纂的史書也叫作《春秋》,各諸侯國編纂的史書同樣也可以叫做《春秋》,這種編年史記載而成的書,在那個時代都叫《春秋》,還有《春秋左傳》、《呂氏春秋》,它們都也叫《春秋》。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有人說之所以叫春秋,而不叫冬夏,是因為那個時代的人們只知道有春秋兩季,這是誤解。

《詩經·小雅·四月》裡有這樣的詞句:“四月維夏、冬日烈烈”。


《周禮·天官·染人》:“凡染,春暴練,夏薰玄,秋染夏,冬獻功。”

看來在那個時代,人們已經發明瞭冬與夏的稱謂,也明確的指認它倆是四季之一。再聯想到古代中原一帶,已經是四季分明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特徵,因此這冬夏是已經存在的季節名詞,不容置喙。

那麼為什麼要把這本編年體史書稱做《春秋》,而不是《春夏秋冬》、或者是《冬夏》呢?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一年下來,叫春夏秋冬,當然準確,好像稍有點嫌長,春秋應該就是它的縮寫,之所以不用冬夏為縮寫,可能會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古代春秋兩季有大型祭祀活動,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陰中,萬物以成,這兩個季節是非常重要的季節,各諸侯國君也要趕往周王室所在地,搞一些祭祀、會盟等活動。

二、春分秋分這兩個時間點日夜同長,象徵著公平。

三、春天和秋天是中原地區最適合活動的季節,播種前與收穫後,大家閒餘時間也比較多,無需貓冬和避暑。

四、秋天收穫完畢,大家備足軍糧,看誰不順眼才可以出手教訓,吃飽了才能搞事情。

五、以上可見,國家大事基本都發生在春秋二季,在編年史書上佔據了絕大部分篇章,因此叫做春秋,再合適不過。

六、也有記載,說孔子作春秋經,是“始於春,終於秋”,所以叫做春秋。

七、春夏秋冬在表示季節之前,其實也表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春代表東,秋代表西,而古代,設左、右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東西也代表著左右,所以史書與“春秋”相互對應。

八、西周之前,的確存有一年只用春秋兩季來表述的這樣的一段歷史時期,相對春、秋這兩位老資格而言,夏、冬這兩個季節的定義要來得晚一些,因此,採用春秋來描述一年的時間,符合先入為主的邏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一家之言,難免疏漏,誰還有新的觀點,歡迎補充!

幸运的城堡
2018-12-15

說起春秋,人們自然會想到陽光明媚萬紫千紅的春天,秋高氣爽果實累累的秋天,然而非也!這裡的春秋指的是東周的一段歷史時期,實乃孔夫子著《春秋》而得名。那麼為什麼冠之以春秋,而非夏冬呢?因為四季中只有春秋二季黑夜和白晝的時間大致相等,體現出對歷史的客觀公正,微言大義不偏不依。那麼《春秋》如何微言大義的呢?君請看“鄭伯克段於鄢”鄭莊公使用欲擒故縱的伎倆把自己的親弟弟共叔段誅殺了,一個“克”字道盡了機關算盡,克敵制勝嗎!把自己的弟弟當做敵人對付了,這哪還有兄友弟恭的人倫道德?一個“克”字大義存焉!子曰: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現在的某些專家學者搞不明白了,孔夫子怎麼說因為《春秋》知他罪他呢?什麼樣的說法都有,實在是謬也!其實夫子是說:瞭解明白我的是歷史,誹謗怪罪我也是歷史。砸掉孔家店,打倒孔老二,難道不是嗎?春秋即歷史,但歷史並非《春秋》,只能叫《夏冬》了,為何?春秋筆法休矣,嗚呼哀哉!

历史宝藏
2018-11-02

歡迎來到熊二讀史。(本文約500字,閱讀需時2分)

“春秋”是我國先秦時期一段歷史的稱呼,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雖然春秋戰國經常連在一起用,但是春秋和戰國其實是分成兩段的。這兩段合到一起,又稱東周時期。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要知道,處於亞洲大陸東部北溫帶區域的中國,自古便有春、夏、秋、冬四季。

哪一年都有春秋二季,但是獨東周前期這段歷史以“春秋”命名,足見其特殊性。

為什麼將東周前半段的歷史,叫做“春秋”呢?

因為號稱萬世師表的孔子,編寫了一部史書,這部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的名字就叫《春秋》。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春秋》這部書,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正好與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到三家分晉(前476)的這段時期沒差多少。

因為《春秋》這部書的重要影響,人們便用“春秋”這個名字,來稱呼這段歷史。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那麼孔子編訂的這部史書,為什麼叫《春秋》呢,何不叫《冬夏》?

中國自古重歷史記載,“君舉必書” ,設左、右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小篆“”字,源於甲骨文,表示手拿竹簡。

記事的史官就按照年月日,記載一天發生了什麼大事,有點像現在的寫日記一般。這就叫編年體史書,記載一年春夏秋冬之事,但是用春夏秋冬四字作為書名有點太長了,就省略點,叫做“春秋”。

可能是古代人也知道春秋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不似夏天火熱,冬天賊冷。唯獨春天萬物復甦,秋天天高氣爽。

因此“春秋”就成為史書之別稱,進而又成為東周前期這段歷史的名稱。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熊二讀史。

葫芦一笑1
2018-12-15

春秋時期,史稱東周,自周幽王出逃之後,周朝逐漸衰亡,要了解春秋歷史,最好研讀《東周列國志》。為什麼這段歷史會叫作“春秋”呢?因為周天子是代表上天行使管理天下的職責,上古天子的使命除了管理天下之外,尚要負責向天帝述職,其形式就春秋二祭:春分日郊祀祈禱上天風調雨順,保佑國泰民安,叫做“起福”。秋分日郊祀,以五穀鮮品祭祀蒼天,叫做“還福”。春秋二祭屬於國家慶典,天下諸侯皆要匯聚天子之都參與祭祀活動。故以《春秋》題記諸侯國事。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用户绿水青山高克林
2018-10-31

中國上古時代以日月運行來確定一年的時間期劃,以草木萌發來定春種耕耘盼收穫,以黍稷成熟來定秋收燒禾待來年。所以,那時的先人“知春秋不知有冬夏”。

一年一年,歷史進程發展。至中古時期,觀星術發展進步,特別是到堯為王時,命曦氏和氏兩家四兄弟分別於東南西北四方來觀測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確定了春夏秋冬。所以就有後人臆會“東方甲乙木屬春,南方丙丁火屬夏,西方庚辛金屬秋,北方壬癸水屬冬,中間戊巳土”的五行學。

其實,堯用此是為了指導人們的四季生產生活。如:春天撒民於四野以耕種採集,夏天收民於高臺以避水害濡熱,秋天和民收穫集藏以備冬,冬天使民狩獵肉食及皮毛以禦寒過冬。這些史話都記載於《書》。

至孔子時代,中國經過了夏商周三代精英的治理,農業手工業高度發展,文化文明也極度發達,用孔子的話就是“鬱郁乎文哉”、“文質彬彬,相得益彰”;特別是周的文明歷史更進一步,對國家、君王、領主的各項活動都會有及時準確的記錄,歷史終於如日月星華般燦爛盛放。

所以孔子激動地說:“吾從周”!他在整理記錄自己的國史資料,對從魯隱公元年至哀公27年(公元前722年~前468年)共255年間的天下大事記時用了《春秋》,就是記載編篡當時的一段歷史史實。

後其學友左邱明根據《春秋》又補充解釋當時的歷史記錄,以《春秋左氏傳》流傳千古。

因此,春秋就是歷史的代名詞。

而孔子所篡記的這個時代,正處於東周遷都建國後開始國家兼併政治動盪文化多元發展時期。後世歷史學家也就將東周前期這個時段到戰國時期之前的中國歷史用春秋來替代啦!

源稚生
2018-11-06

誠邀。在我國春秋時期是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那麼為何那個時期叫“春秋”呢?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歷史上,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又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

因為東周自平王東遷後開始逐步衰落,東周分為兩個時期,春秋和戰國,區分它們也是為了更好的熟悉歷史。

春秋戰國的前後劃分斷代、不符合通常的以改朝換代為明確標誌的斷代規律;分封制到中央集權封建制、井田制到私田制、禮崩樂壞進一步加劇、鐵器牛耕生產力提高等等這些,幾乎全部都是縱貫整個春秋和戰國時代的漸變過程。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事實上,春秋、戰國名稱的由來,與史學界具有權威性的第一次有意識劃分。 有人認為認為主要是跟孔子修訂的《春秋》、和劉向編定的《戰國策》這兩本書有關,但這只是一種觀點而已,必須要強調的是,這最多算是出處的由來,卻並非對春秋、戰國時代有意識的劃分的根本依據。

《春秋》這本書嚴格意義上是魯國的史書,從魯隱公記述到魯哀公,歷十二代君主,計二百五十年左右(《左傳》和《穀梁傳》《公羊傳》稍有差別,但也不大)。基本大致對應後來劃分的春秋時代。

而左丘明的《國語》,又稱春秋別傳,起點早了點(西周),但記載的終止時間也是距離斷代很近的智伯被滅(前453年),也就是晉國只剩下三家最強的士大夫-韓趙魏。 不過,這兩本史書的終止時間,很大程度是受限於修定者(孔子、左丘明)的所處年代,也就是無意識地劃分了春秋時代的結尾。

司馬遷的《史記》對這兩段歷史時期做了明確區分。《史記》裡有《諸侯十二年表》和《六國年表》兩文,對此做了總結。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十二諸侯年表》的結尾時間是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六國年表》的開始時間是緊接著的周元王元年(前476年),然後一直到秦統一天下。雖然《十二諸侯年表》的起點比我們現在認為的春秋時代早(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但兩表之間的劃分界限(前477年),卻是現存權威史學著作裡第一次對春秋、戰國時代進行了明確的劃分,也成為了如今春秋戰國斷代時間的重要依據。

宗法制是周朝的基本制度,也是實施統治的基礎。但是“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卻在事實和行動上,進行了極具象徵意義的舊秩序瓦解。這也就預示新時代的到來,自東周東遷以來,周王室雖然衰落,各諸侯國雖然相互傾軋,這段時間以稱霸為主,稱為“春秋“;而後期士卿大夫權利日盛,奪得了權柄,出現下克上一事,各國不在以稱霸一方為主,而是以吞併為主,也就被稱為“戰國”。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春秋時期之所以叫春秋時期,也是與其當時的形勢有關。

SirJanzen
2018-11-01

從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開始至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為我國曆史的西周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另一說前403年)為我國的春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為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也叫東周列國時期。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已基本喪失對四方諸侯的控制,從此形成了諸侯爭霸、政由方伯的動亂局面,春秋時代是我國奴隸制開始崩潰並向封建制轉變的社會大變革時期。東周前半部分二百四十多年之所以叫春秋時期,是因為魯國史官所著史書巜春秋》記載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這段時間基本吻合,《春秋》經過孔子刪訂,漢代以後被奉為經書,所以春秋代指東周前半部分時期。田氏代齊、三家分晉之後為戰國時期,直到秦統一六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