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在看德雲社相聲時更喜歡返場而非正活,你怎麼看?

7 個回答
浪子呀嘿呦
2019-08-18

德雲社現在的相聲演出,無論是大劇場,還是小劇場,絕大部分作品都是對傳統相聲的二次演繹,對於經常聽相聲的觀眾來說早已沒有新鮮感;雖然在細節方面會有所不同,但是整體的故事情節走向都大同小異,完全都在期待值以內,吸引力確實在下降。

德雲社現在的相聲演出,無論是大劇場,還是小劇場,絕大部分作品都是對傳統相聲的二次演繹,對於經常聽相聲的觀眾來說早已沒有新鮮感;雖然在細節方面會有所不同,但是整體的故事情節走向都大同小異,完全都在期待值以內,吸引力確實在下降。

返場就不同了,可能說一段新鮮的群口,但大都是唱歌,既有流行歌曲,又有小曲小調,還可以隨機點唱,還有臺上臺下的互動,能夠給觀眾帶來更多的刺激,完全超出期待,其不可預知性確實更讓觀眾期待。

德雲社現在的相聲演出,無論是大劇場,還是小劇場,絕大部分作品都是對傳統相聲的二次演繹,對於經常聽相聲的觀眾來說早已沒有新鮮感;雖然在細節方面會有所不同,但是整體的故事情節走向都大同小異,完全都在期待值以內,吸引力確實在下降。

返場就不同了,可能說一段新鮮的群口,但大都是唱歌,既有流行歌曲,又有小曲小調,還可以隨機點唱,還有臺上臺下的互動,能夠給觀眾帶來更多的刺激,完全超出期待,其不可預知性確實更讓觀眾期待。

答友皓哥
2019-08-13

正式演出的時候都是提前編排好的節目,返場加演或者和觀眾互動更看演員的綜合素質和藝術功底。尤其是近年德雲社的第二三代繼郭德綱于謙後出現了偶像級的相聲藝人如張雲雷,孟鶴堂,一些雷絲糖球迷戀的程度不亞於當年的影視歌星。

本人沒去過現場觀聽相聲表演,也沒有偶像情結,但是理解,因為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喜歡一種藝術形式,喜歡某些明星,和喜歡德雲社演員返場,亦在情理之中。

正式演出的時候都是提前編排好的節目,返場加演或者和觀眾互動更看演員的綜合素質和藝術功底。尤其是近年德雲社的第二三代繼郭德綱于謙後出現了偶像級的相聲藝人如張雲雷,孟鶴堂,一些雷絲糖球迷戀的程度不亞於當年的影視歌星。

本人沒去過現場觀聽相聲表演,也沒有偶像情結,但是理解,因為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喜歡一種藝術形式,喜歡某些明星,和喜歡德雲社演員返場,亦在情理之中。

礼部尚殳
2019-08-19

德雲社的魅力就在這裡。

我們說,相聲是一門傳統藝術。

從清末到現而今這100多年的耳傳身教形成了這個藝術形式。

本身,相聲的出身就是平民藝術。

在撂地賣藝的年代是沒有觀眾和演員的距離的。

也就是說,這門藝術本身就是在觀眾當中表演的藝術。

如果您要把它分為一門遠離觀眾。

舞臺和觀眾離八丈遠的東西,就錯了。

德雲社的相聲,就是秉承了這一傳統。

他們就算是在北展這樣的大舞臺上,也一樣的和觀眾打成一片。

我其實很贊同港臺地區對演員的稱謂,就是“藝人”。

我覺得這個稱呼很合適。

而我們大陸呢,就是當年太把演員當回事了。

尤其是一些體制裡的名人,早早的就把自己歸於藝術家的行列了。

甚至是藝術界的領袖,文藝界的領導。

這一下子就和觀眾的距離拉遠了。

不是一個簡單的舞臺和觀眾席的距離,是天上和人間的距離。

這樣,我們普通的觀眾就像在看一顆星星。

閃爍著光芒,但是很遠。

所謂只可遠看不可近玩焉。

終於,德雲社有幾百個接地氣的藝人出現了。

我們不光可以在劇場裡接下茬,還能和演員在臺上臺下互動。

還能和演員一起唱歌。

這一千多塊花的值。

於是,很多德雲社的粉絲就喜歡返場的這一高潮。

只有這樣,觀眾才覺得我們懂藝人,藝人懂我們。

才能使德雲社的相聲出現了很多的不一樣。

比如,全場的大合唱。

比如,開場有人送禮物。

比如,臺下有幾千人打開了熒光棒。

這其實在演唱會裡是很常見的鏡頭。

然而在相聲專場裡看到,就有人說話。

說這不是說相聲,說這不符合規定。

其實,我也想問問,相聲在電視上說,和祖師爺撂地的形式一樣嗎?

相聲不穿大褂,穿西服,和祖師爺的形式一樣嗎?

所謂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我們喜歡這個形式。

我們喜歡和德雲社的藝人聊天。

我們喜歡和德雲社的藝人逗貧。

這就行了唄。

這就是德雲社返場比正活還吸引人的地方。

不是嗎?

歡迎關注,歡迎點贊,歡迎交流。

德雲社的魅力就在這裡。

我們說,相聲是一門傳統藝術。

從清末到現而今這100多年的耳傳身教形成了這個藝術形式。

本身,相聲的出身就是平民藝術。

在撂地賣藝的年代是沒有觀眾和演員的距離的。

也就是說,這門藝術本身就是在觀眾當中表演的藝術。

如果您要把它分為一門遠離觀眾。

舞臺和觀眾離八丈遠的東西,就錯了。

德雲社的相聲,就是秉承了這一傳統。

他們就算是在北展這樣的大舞臺上,也一樣的和觀眾打成一片。

我其實很贊同港臺地區對演員的稱謂,就是“藝人”。

我覺得這個稱呼很合適。

而我們大陸呢,就是當年太把演員當回事了。

尤其是一些體制裡的名人,早早的就把自己歸於藝術家的行列了。

甚至是藝術界的領袖,文藝界的領導。

這一下子就和觀眾的距離拉遠了。

不是一個簡單的舞臺和觀眾席的距離,是天上和人間的距離。

這樣,我們普通的觀眾就像在看一顆星星。

閃爍著光芒,但是很遠。

所謂只可遠看不可近玩焉。

終於,德雲社有幾百個接地氣的藝人出現了。

我們不光可以在劇場裡接下茬,還能和演員在臺上臺下互動。

還能和演員一起唱歌。

這一千多塊花的值。

於是,很多德雲社的粉絲就喜歡返場的這一高潮。

只有這樣,觀眾才覺得我們懂藝人,藝人懂我們。

才能使德雲社的相聲出現了很多的不一樣。

比如,全場的大合唱。

比如,開場有人送禮物。

比如,臺下有幾千人打開了熒光棒。

這其實在演唱會裡是很常見的鏡頭。

然而在相聲專場裡看到,就有人說話。

說這不是說相聲,說這不符合規定。

其實,我也想問問,相聲在電視上說,和祖師爺撂地的形式一樣嗎?

相聲不穿大褂,穿西服,和祖師爺的形式一樣嗎?

所謂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我們喜歡這個形式。

我們喜歡和德雲社的藝人聊天。

我們喜歡和德雲社的藝人逗貧。

這就行了唄。

這就是德雲社返場比正活還吸引人的地方。

不是嗎?

歡迎關注,歡迎點贊,歡迎交流。

燎原夜火
2019-08-13

這就是所謂主流相聲和劇場相聲的區別。

主流相聲的輸出通過電視平臺,他們的受眾其實不是觀眾本身,而是電視鏡頭。因此他們的相聲不存在現場互動,聽十遍甚至可以一字不差。他們不需要也不屑於接受觀眾的反饋。

而劇場相聲的受眾是實打實的觀眾,下面接茬兒的,刨活兒的甚至罵街的都可能出現,而演員除了臺本以外,需要隨時接收臺下觀眾的信息,處理臺下隨時出現的問題,需要自由發揮的東西太多了。

去年《相聲有新人》中,高曉攀的那段貫口相聲輸給了孟鶴堂,根本原因就在此。高那段其實不差,但問題在於即便下面一個觀眾沒有,他照樣可以這樣一字不差演完。而孟那段《老賴》,即使是主流相聲的底子,照樣可以看到他不停地用眼神動作在"勾引"底下的觀眾。這其實完全是理念的勝利。

回到本題,如果每場商演只有臺本背好的內容,觀眾在家上網都能聽完了,誰還高興買票去現場啊?劇場的更大價值就在於即興的東西,或者叫現掛。觀眾有時不僅在聽,也是在參與。電視相聲出現後行業的沒落,其實正是因為演員脫離了現實觀眾所致。

最後,多說一句。姜先生說"劇場相聲是盒飯,電視相聲是盛宴"。其實挺可笑的,根本反了。哪兒有吃盛宴不花錢,而吃盒飯要花一千多的呀?其實電視上的相聲好比免費試菜,您吃著不錯,想吃全乎的,特色的,您得自個兒上劇場花錢買票去。而劇場值得起這個價的,不是那些基本菜式,就是劇場裡那些自有的特色菜

慧贵居士
2019-08-13

怎麼評價德雲社都已經不重要了,誰是誰非讓民眾去評論吧,

嫣li然
2019-08-13

主食吃完了來點水果,挺好!

用户5529911466513
2019-08-18

正課不上,放學補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