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秦朝開鑿的水渠,竟然成為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古人在秦朝開鑿的水渠,竟然成為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古人在秦朝開鑿的水渠,竟然成為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古人在秦朝開鑿的水渠,竟然成為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古人在秦朝開鑿的水渠,竟然成為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古人在秦朝開鑿的水渠,竟然成為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古人在秦朝開鑿的水渠,竟然成為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古人在秦朝開鑿的水渠,竟然成為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古人在秦朝開鑿的水渠,竟然成為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古人在秦朝開鑿的水渠,竟然成為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古人在秦朝開鑿的水渠,竟然成為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古人在秦朝開鑿的水渠,竟然成為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古人在秦朝開鑿的水渠,竟然成為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陸建華攝影
1/12 在廣西桂林的興安縣境內,有一條全長約三十多公里的人工運河“靈渠”,它最早開鑿於公元前的214年,當時正值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如今,這條運河跟另外的都江堰、姜席堰和長渠,在去年加拿大薩斯卡通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9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被列入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2/12 有著 “灌溉工程界的諾貝爾獎”稱譽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也是世遺的組成部分。可別小看這項成果,它代表著世界對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敬仰。靈渠,作為我國四個進入“世遺”目錄的之一,在歷史上曾發生過重要的作用。
3/12 翻開廣西的版圖,你會發現有兩條非常相鄰的大江,它們分別為湘江和灕江。其中湘江的源頭在桂林興安縣的東面,而灕江的源頭在興安縣的西面,中間有山脈將它們隔開。湘江流向洞庭湖,而灕江卻通過珠江流入大海。在秦朝開鑿靈渠之前,湘江北去,灕水南流,老死不相往來。
4/12 公元前的221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為了完成他一統天下的大業,派了五十萬精兵,兵分五路,浩浩蕩蕩向南方進發。其中一路人馬進入了廣西地區,想著佔領嶺南地區。然而秦軍卻遭到了當地部落的頑強抵抗,搞得秦軍丟盔卸甲。有謀士給秦王獻策,嶺南地區山險路遠,軍需跟不上,需要在湘江與灕江之間建一條運河,這樣大軍與物資就可以從水路進出。
5/12 公元前的219年,秦軍開始在兩條從不往來的江之間開鑿靈渠。其實單憑當時的技術與工具,還不足於建設一條全長三十公里的水渠。就在興安縣的中部,有一條海拔僅為二百多平米的谷地,谷地裡原先就有一條靈河,只是因為有一座湘江與灕江的分水嶺,阻擋住了兩條江的交會。所以秦軍當年要開鑿的水渠,便是要把分水嶺給鑿開出一條水路來。
6/12 經過約不到五年的工程,全長五公里的靈渠終於建成了,在疏通了原先的靈河後,人們乘坐的船隻,可以從湘江與灕江之間自由出入。果然在靈渠建成後的當年,秦始皇的軍隊終於佔領了整個嶺南地區,成就了他一統天下的大業。
7/12 靈渠從開挖成功,至現在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在完全依靠船運的漫長歲月中,靈渠所帶來的便捷交通,對中原與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難怪後人講,秦始皇時期有兩大工程,北有長城,南有靈渠。\n\n
8/12 現在人們去到桂林興安縣,所見到的靈渠,是經過了秦朝以後的若干朝代的不斷修繕,從而形成的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整個靈渠在興安境內,分成南渠和北渠兩個水道,其中南渠為靈渠的正渠,通往灕江,北渠則可進入湘江。
9/12 靈渠的河道中有一個形如犁鏵的“鏵嘴”,鏵嘴把河水自然分成兩半,據說有七分河水流向北渠,三分河水流向了南渠。在鏵嘴的後方,還有兩條“人字形”的堰壩,稱之為 “大小天平壩”,目的是在枯水季節,可以攔水入渠,而在豐水季節,則可以讓洪水越過壩頂,流入湘江故道,從而減少對渠槽的衝擊。
10/12 作為引航河道的北渠,僅長4公里,由於距離短,水位落差大,流速快,施工時就將其設計呈“S“形,讓渠水迂迴曲折流入湘江,延長流程一倍,減小落差約一倍,以使水流平緩,讓往來湘江、灕江的船隻順利通航。
11/12 人們遊覽靈渠,大部分只是參觀一下鏵嘴,然後坐上搖櫓船,在北渠的河道里體驗一下。北渠的一段,還從興安老的縣城內穿城而過,河道兩邊的的街道,稱作為“水街”。昔日水街兩邊,也是往來船隻的停靠處,還聚集了大量的商鋪,街道也曾經一度繁華。
12/12 靈渠的周邊,還保留著大量的文物古蹟,如果是從岸上行走的話,可以看到魚鱗石、天下第一陡門、分水亭、飛來石、三將軍碑、四賢祠等。就如同翻開了一本厚重的歷史書籍,需要你一一去細細揣摩。靈渠,我還想再去看一次。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
2019-04-03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