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評價魏徵?

10 個回答
天中照心
2018-12-12

【原創】說起魏徵,當然就離不開唐太宗李世民。一個敢諫,一個納諫。這二人那是歷史上君臣關係的典範,為後人留下了一個千古美談。可是,歷史就是那麼“汙血”:誰也想不到會上演一出驚人的“反轉劇”——魏徵死後一年,“傷心的”李世民就把魏徵的墓碑都砸了……

如何正確評價魏徵?

魏徵(公元580~643年),字玄成,河北鉅鹿縣人氏,原為太子李建成門下的幕賓。“玄武門之變”後,被李世民俘獲,李世民親自審問:“你為什麼處處為李建成出謀劃策,與我作對?”魏徵神態自若的答道:“太子要是聽我的,就不會有今天了。”李世民感其忠義,非但沒有降罪,反而委以重任。

登基後的唐太宗有想法:畢竟了,搶來的皇位名聲不好聽。所以想把國家治理好,努力打造出一個太平盛世的大唐王朝,讓世人看看,自己是個有能力的好人、好皇帝。要治理好國家,當然離不了文臣謀士,在這個歷史背景下魏徵就隆重登場了。

如何正確評價魏徵?

有一次,唐太宗有一點膨脹了,想做一件彪炳史冊的大事:到泰山祭天封禪,彰顯自己的豐功偉業。魏徵嚴正指出:自隋末以來,連年戰亂,到目前為止,戰爭的創傷還沒有恢復,勞民傷財,不計民生,隋朝怎樣滅亡的?李世民聽了,取消了祭天封禪計劃。

還有一次,唐太宗想大規模徵兵,魏徵強烈反對:“這事如同抽水捕魚,把水抽乾,可以得到很多魚,明年沒魚了,怎麼辦?壯丁都去應徵,沒有了勞動力,田地荒蕪,稅賦無源,國庫就會空虛……”一席話阻止了唐太宗窮兵黷武的念頭。

如何正確評價魏徵?

李世民曾私下裡與人這麼評價魏徵:“人言魏徵舉動疏慢(不注重禮數,傲慢無禮),我但覺其嫵媚。”“嫵媚”那是形容女子的美好,奇了怪了,他為什麼這樣形容魏徵呢?

雖然魏徵自幼飽讀詩書,可絕不是書呆子,他深知李世民想成為一代明主,就必須要聽到不同的聲音,以便權衡利弊。魏徵的諫言正好迎合了聖心,李世民願意聽,聽著魏徵的諫言舒服啊。才說魏徵“嫵媚”。在李世民心中:魏徵是一個膽識過人的曠世人才,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國家好,對他非常信任。從某種意義上說,那是李世民成就了魏徵“千古諍臣”的名號。

如何正確評價魏徵?

公元643年魏徵死了,李世民很傷心,親自撰寫碑文。可不久發生了一起“政治事件”,在唐太宗心中留下了很大陰影。一個叫侯君集的人蔘與謀反,這個侯君集正是魏徵生前舉薦的宰輔。在審理挖掘過程中,又發現魏徵私自把給唐太宗的條陳諫言,交給史官褚遂良記錄在案。唐太宗那個惱啊,原來你魏徵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想在青史留名啊!為了留名,利用諫言,沽名釣譽,給了我多少難堪,還讓我做了你的大大的配角。再加一條罪名結黨營私。於是發生了砸墓碑的那一幕。

一代名相諍臣魏徵,確實有才。集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和史學家於一身,且性情耿直。為唐太宗出謀劃策,不怕觸犯皇權龍威,據史書記載勸諫了200多次。為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積極貢獻。

貞觀之治”有魏徵的功勞。

縱然魏徵有一點私慾,想青史留美名,這也不為過吧?是不是?

【圖片來自網上。照心鄭重聲明:不經授權,發現剽竊,追究責任

出点作品
2018-12-12

魏徵為兩朝員老,以忠貞為本,敢於說真話,最初險些被李世民殺頭,重大臣求情才倖免。後為大唐朝軍師,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何正確評價魏徵?
如何正確評價魏徵?
如何正確評價魏徵?
古地出土
2018-12-12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祖籍鉅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魏徵以進諫為天職,總是擔心君王沒有堯、舜之心胸,魏徵死後,唐朝那麼多大臣沒有敢如其進言之人,為貞觀之治的出現貢獻力量頗多。魏徵能夠以仁義為本心,制止君王的不當之舉,實屬難能可貴。魏徵具有經國濟世之才,不卑不亢,寧折不彎具有超高的膽識,面對君主的怒氣神色不移。比之漢朝劉向、魏朝徐邈、晉朝山濤都更強,魏徵可與皋陶、伊尹、周公、諸葛亮、等媲美,實是貞觀朝直諫者的第一人。


如何正確評價魏徵?
如何正確評價魏徵?
跪射俑
2018-12-12

提到李世民,大家腦海中就會立即聯想到,這是封建王朝中難得一見的明君,並且所治理的國家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貞觀之治,大唐盛世,君臨天下。

然而,李世民為了皇位卻展現出殘暴的一面。李世民於武德九年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殘忍殺害了兄長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這才當上皇帝。即位後,李世民根基不穩,因為殺兄一事廣受外人詬病,為了能留下一個好名聲,李世民於是容忍魏徵,善於納諫,這樣就把之前所做的事給掩蓋了。

不過,魏徵能夠被容忍,卻也是李世民最想殺的一個人。想當初,魏徵是跟隨太子李建成的,為其洗馬,待遇豐厚。看到李世民的功績比太子大,於是建議太子把李世民安排到別處。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派人帶問魏徵:為什麼離間我們兩兄弟?魏徵回答道,如果太子聽我的話照做,就沒有今天這個結果了。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爽快,毫不避諱,於是就赦免了他,並任用他為詹事主簿。

其實在李世民治理國家的過程中,魏徵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有人說,如果沒有魏徵,李世民就有可能成為第二個隋煬帝。同為弒親奪權,同為少年英主,隋煬帝更是開鑿了大運河,開創了科舉制,然而這些都沒有換來千古盛名,而是被貼上了荒淫無道、亡國暴君的標籤。

那麼,為什麼李世民就受世人敬仰,而隋煬帝卻揹負罵名,將國家斷送?這就要從李世民最受人推崇的知人善用、納諫如流說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非魏徵莫屬。據史載,魏徵對李世民上諫多達50次,呈送奏疏11件,言辭之懇切,次數之多,都是其他大臣比不了的。

李世民即位不久,面對搖搖欲墜的破碎河山,向身邊的魏徵問道:天下這般支離破碎,如何治理才能安定啊?魏徵說了三句話:愛惜民力,為君自愛,從善如流。愛惜民力就是讓李世民體恤百姓。唐立之初,百廢待興,因隋煬帝大造宮殿而導致的人心慌慌,生產力已經大大下降,所以要體恤百姓,讓老百姓們安心生產,此為治國第一步的必然之選。

為君自愛,就是讓李世民剋制自己,廉明自愛,如果自己身子不正,影子就會歪斜,同理,只要自己明智,手下的群臣自然就不會有奸佞之汙。從善如流,就是聽取正確的意見及接受善意的規勸像流水那樣快而自然。

自從採納了魏徵這三句話,李世民一步一步走上了廉明治國的道路。在多次走偏的時候,都是魏徵及時規勸,有時甚至犯顏進諫,差點被李世民處死。

貞觀17年,魏徵病死,李世民廢朝五天,非常傷心。李世民後來說道: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現在魏徵逝去,我就少了一面鏡子啊!

朱红杰490
2018-12-12

謝邀 永遠沒法全面正確的平價一個歷史記載的一個人,因為人的立體全面性太深

對魏徵,一個從傳說與歷史記載的一個人,只能從仿間故事傳說中道聽途說,但那是為了反映李世民是個明君的,用魏徵之名反襯李世民,可信度並不絕對高

通過故事事蹟,知道魏徵是個賢士,不懼權威,剛直不阿,但只能說明他運氣好,遇上了正需要沽名正身的李皇帝,如果在朱元璋身邊斷是得瑟不起的,也不可能等到死後再遭受懲罰。

官場無凡人,能做到為官一任,造福四名百姓自可稱為好官,而投上級所好,搏自身名譽士途,或做義正言辭狀,或唯唯喏喏搖尾狀,其實也與常人無異吧

黄金谷901
2018-12-12

古今第一諫臣,忠心可昭日月!

梦想世慈善总会双勇
2018-12-12

才華橫溢、剛正不阿、得意天命、關鍵在於、世民當鏡!🤡🤡🤡🏹

古代冷知识
2018-12-12

魏徵,別稱:魏百策,字玄成,是唐朝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家;現在被稱為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創建出“貞觀之治”的大業,真乃“一代名相”。

怀念东北角贴
2018-12-12

做了一個臣子的份內之事。

boshidie
2018-12-12

修身,齊家,治國(當政治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