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2018年11月11日19:54,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先生在臺灣安詳辭世,享年84歲。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10 個回答
谈者无语
2018-11-13

客觀的說,曾教授是一個在網絡上頗受爭議的人!

喜歡他的人說他風趣幽默,將中國傳統文化講得深入淺出;

不喜歡的人說他國學水平太低,認為他《周易》的水平根本不登大雅之堂!

至於我,我覺得曾教授是我學習《周易》的啟蒙老師,因為正是通過曾教授,我才開啟了這扇神奇的大門!

所以,飲水思源,我要為曾仕強教授點個大大的贊!

不是曾仕強先生的百家講壇《易經的奧祕》,我也不可能專心致志的投入《周易》中這麼多年;不是曾先生生動有趣的講解,我也不會對《易經》產生這麼大的興趣!不是曾先生的影響力,也不會這麼多對於《易經》不熟悉的人,走到了愛好者、研究者的道路上!

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六五。童蒙,吉。

《周易》蒙卦的六五爻辭說:像兒童一樣,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來打破矇昧,吉祥。

我相信曾教授在天之靈,對於他傳播《易經》,為成千上萬中國人開蒙的行動,一定是內心無比欣慰的。

“向西看”還是“向東看”

曾先生的一生,實踐的正是由西向東,最後越來越深入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生。曾仕強先生曾經講過一個故事:

曾仕強先生在39歲那年,身體一度非常衰弱,一點都不強。總覺得頭重腳輕,兩腳無力,上下樓梯,都要小心翼翼。父親知道此事後就我他說:早叫你讀《易經》,你為什麼不讀?讀《易經》跟我生病有什麼關係?據我所知,《易經》是用來算命的,用來看風水的。我是學科學的,我根本不信那一套。

父親說:那是一般人的錯誤觀念,把這部經典給害苦了。《易經》,是講未來變化道理的。聽了父親的一番話,我覺得有道理,就說我去讀讀看。

回去以後,我就開始讀《易經》,但怎麼讀也讀不懂,有七八本書都是說怎麼算命的,怎麼看風水的。看不懂的書有什麼用?爸爸說:你先讀《易傳》,讀懂了《易傳》,再去看《易經》,你就會覺得很清楚了。果然,當我讀完《易傳》,有很多感悟,最大的收穫是:我終於看懂了中國人。說實話,我那個時候和現在的年輕人一樣,很羨慕做外國人的,但是自從我讀了《易經》以後,我的觀念徹底改變了

用現代的觀念去看古老的《易經》,我越讀越有興趣。平時,常常碰到一些看不懂的事,聽不懂的話,慢慢地都從《易經》中找到它的根源。

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曾仕強獲得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學士、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學位,可見從碩士到博士,他接受的都是西方式的教育,而越是如此,越是不相信中國的傳統文化,甚至如他說的“很羨慕做外國人的”,為什麼他最終要走到中國傳統文化,走向東方文化呢?第一:西方的文化有其缺陷和不足,第二,東方的文化有其特長和優點。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本經典《道德經》曾經這樣說:“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什麼意思呢?

能認識到自己無知的,這種人很高明;自己無知卻認為很聰明有知識智慧的,這種人有大問題。聖人的行為處事處處沒有問題,是因為他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並以此為病,不斷學習和進步。正是由於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從而不滿足於此,以此為病,才能夠有不斷進步學習的空間,從而真正的不斷修煉品德,增進智慧。

曾仕強教授的身病,其來自於他的“心病”,而心病還需心藥醫,能醫他心病的自然是“周易”,因為只有“周易”才能調和身心,才能讓一箇中國人不被西方文化徹底俘虜,才能讓一個人擁有超出中西方文化的視野和高度。

“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

很多國內研究《易經》的高手,會不屑的認為曾仕強教授講得太淺了,太粗,顯得過於市儈,不夠高大上,不夠玄之又玄。

我相信高手們實力驚人,但是不要忘記了,《易經》本來就是深奧難懂的學問,即便是歷朝歷代的學者,又有誰敢說自己完全弄懂了《易經》的呢?

華羅庚教授有個著名的“厚薄”讀書法。

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所謂“厚薄”讀書法,是華羅庚把讀書過程歸結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要把書的內容真正透徹地瞭解,抓住全書的要點,掌握全書的精神實質。這樣讀書,就越讀越薄。第二個階段,在讀書的過程中,對各個章節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每個知識點旁邊加添註解,補充參考資料,從而,書會越讀越厚。這樣,讀書就是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雙向過程。

我們讀《易經》也會經歷一個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過程。而越是最深奧的學問,越能用平易近人的詞語來描述,則表明一個人對於這門學問的掌握越是深入淺出。

畢竟,“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只有不斷的精煉,去蕪存菁,才能真正掌握核心的要點!

曾仕強教授講述《易經》,也許沒有到達聖賢的境界,但比那種滿嘴之乎者也,不知所云的所謂“高手”,不是要高個好幾倍嗎?

亦文亦物
2018-11-29

2018年11月11日晚上8點,一代國學大師曾仕強先生逝世,享年84歲。現如今,有一種論調,很多人都說曾教授是個騙子,他所打的中國式管理的幌子,也只是一個諾大的謊言,真相是不是這樣?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的建議是:不要聽別人怎麼說,花上50塊錢和半天時間,你應該看看他寫的書,聽聽他的講座,看他說的到底有沒有道理。

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在生前,他的頭銜不少,最有名的應是中國式管理的第一人,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也曾任過不少學校的教授和講師,一輩子著述頗豐,曾寫過《家庭教育》,《中國式管理》,《易經的奧祕》,《胡雪巖的啟示》等書,還曾經登上過百家講壇。

從普通學者的角度講,一個人如果能被邀請上央視百家講壇,本身就很說明問題,他講的到底對不對?實際上,所有人說的都是片面之詞,適不適合你才是最重要的,學者務必要體現自己的個性,這本身是不應該被責備,所以大家不妨買幾本他的書自己看一看。

我個人的體會是:曾教授對中國人的性情瞭解到了一個極為精妙高深的境界,對中國式的智慧,中國人的性情變化,心理的微妙感覺,他的捕捉是極為精到的,至於他的應對方法合不合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也不會受到他的太多影響,但我認為30歲以上的人還是應該聽一聽增教授的課,人生如何能夠走得更長遠,減少事業職場上的風險還是有一些幫助。

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最後,斯人已逝,不必爭論,一切以作品說話。

达摩说
2018-08-29

斗膽評價一下這位老人吧。

由於個人水平實在有限,加之生活工作壓力著實不小,我很難去踏下心來去讀《易經》《道德經》這類國學經典,所以實在沒資格從學術角度去評價曾仕強先生。

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但我確實看過一點曾仕強先生的視頻,個人覺得最大的收穫是:

他讓我多少明白了一個典型中國人的活法兒。

很多人覺得,當下的90後、00後的活法兒越來越不像一個典型的中國人,至少從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上開始傾向於後現代,對於責任、家庭、社交的種種行為也越來越輕視。

我個人並不反對這種說法,也不認同有些人覺得這就是個災難,相反我覺得這是農業社會解體、工業文明異化後所呈現的必然趨勢,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唯一讓我有點擔心的是,有一天我們會不會忘記了我們的先輩,那一代代典型中國人,他們該是怎麼個活法兒呢?

曾仕強先生顯然熟諳其中三昧。

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比如他曾言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沒什麼深奧的,這就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啊。同樣是問去不去做某件事,西方人給你的迴應永遠是二選其一,是或否,去或不去,沒有第三個選項;但中國人不同,中國人除是或否外,十有八九會冒出第三選項,這個選項就是:再說吧。

再比如,他曾說中國人的思維裡就生不出典型的二元意識,因為沒有這個土壤,你一旦做出非是即否的事兒就要吃大虧。你陪你太太出門逛街,她試穿了一件衣服,問你:老公,這件衣服好不好看?這時候你就要小心了,你說好看或是不好看,都是要犯錯誤滴。你要是說好看,她一看衣服標籤,才200塊,就說剛才那2000塊的怎麼不說好看,捨不得就說捨不得。相反,你要說不好看,那完了,她就說:那誰穿著好看?曾仕強說,我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就說:你看呢?

於是他開始總結:很多人說中國人奸詐、愛撒謊,其實我們中國人絕對不撒謊,但從不講實在話,這就叫一陰一陽之謂道。我們聽中國人講話,要聽他的心,而不是他的嘴,嘴上講的話不是假,不是真,只是妥當而已。

我看完這段視頻,想了想,這是厚黑學嗎?看起來有點是,但細細品來,似乎一代代中國人也都是這麼個活法兒,誰也沒覺得這是個不正常的事兒啊。

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當然,以90後、00後為代表的新中國人可能不再延續這種活法兒了,作為我個人來說,也甚為理解。但我還是希望像曾仕強這樣的老先生多一些,多給大家講講我們先輩的活法兒,省得到時候淡忘了,畢竟這東西不是青銅鼎,想把它放在博物館的展臺前,難度有點大。

保哥谈
2018-02-27

今日驚聞先生仙逝,甚是悲切。翻出二月初寫先生的文字,再發出來,以示紀念。原文如下:

第一次斗膽評論一位智者,深知自己資格不夠。

我是一位國際漢語老師,主要工作是教外國人學漢語和傳播中華文化,由此對曾先生的國學學問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理解。
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曾先生獲得英國牛津大學管理學博士,以及多個外國大學名譽博士,後任臺灣智慧大學、交通大學教授,被譽為“中國式管理之父”。銜頭太多,不再贅述。

曾先生在大陸的名望來源是對於“國學”的深刻理解和巧妙直白的表述,而不單單是中國式管理學。曾先生的整個學問本身以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為基點,教人向善,導人行道,勸人修德,使人圓滿。

曾先生的世界文化視野非常廣泛,在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上,很少有他那樣看得那麼深刻,更很少有人像他那樣講得那麼通俗易懂。
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在大陸,曾先生是以在百家講壇講《中國文化的特質》、《易經》等節目為人所知的。隨著國內文化自信漸起,國學也越來越熱,曾先生也為更多的世人所瞭解和認識。

這些年,我幾乎看完了曾先生在網上所有的視頻,才敢寫這麼幾句:第一,曾先生講的《易經》全面深刻,不神乎其神,從整個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去探析我們國人的思維路數、精神、信仰和民族靈魂,值得大陸當代學者深刻反思和學習。

第二,曾先生講《中國文化的特質》,深刻的中國文化精神被他巧妙、輕鬆、幽默的話語娓娓道出,讓人耳目一新。如若你真的懂中國文化,你會發現如果自己來講,差距何止三千萬?

第三,曾先生講《道德經》是我目前看到所有講述中最到位、最深刻的,以智慧貫穿講課內容,讓人受益匪淺,又利於中華道統文化的偉大復興。

第四,曾先生講歷史故事和人物,也是以深刻為見地,以輕鬆幽默為話語方式,值得任何做老師的學習。講三皇五帝、伏羲、周公、姜子牙、老子、孔子、莊子、孟子、張良、諸葛亮、康熙大帝、曾國藩等等等等,都不僅是在講人物故事,更深刻的講出了歷史道理,人性善惡,以及文化本質。

第五,曾先生為中華經典傳統文化的復興做了巨大的貢獻,為中華民族在當今這個文化衝突的年代提升了文化自信,歷史功績定會為歷史書寫。

據悉,曾先生年前查出癌症,但依然每日笑容滿面給網友們信心和微笑,這種精神我想只能是深刻領會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以後才能具有的吧!

保哥 2018年2月2日

过客匆匆xnd
2018-11-13

大忽悠終於死了,一生把中國人的劣根性、糟粕說成是中國式管理。

手机摄影艺术
2018-03-13

最早知道曾仕強,是在一個關於管理講座的光盤裡,偶爾看了看,覺得講得挺好的。

覺得他是一個對中國文化有研究,對中國文化的日常生活表現有感受,能總結出來的人。

印象最深的是,他說,國人的話,有時候是一種禮貌和客氣,或者是一種文化體現。

比如,你到朋友家去,正好碰上他們全家在吃飯。對方肯定要禮讓你:“來,來,來,一起吃吧!”

如果你當真了,真的坐下來,就會發現很尷尬。你很尷尬,他們全家也很尷尬。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雖不能說比比皆是,但的確很多。

後來,我還在報社工作時,出於管理工作的需要,組織中層幹部和員工學習管理,傾聽講座時,我就推薦了曾仕強的視頻。

我本人,還專門買了他的《曾仕強管理全集》《中國式管理》《曾仕強談中國文化》等,反正,雖然不是全部,但他寫的書,我基本上都讀了。記得他好像還專門寫過一本關於胡雪巖的書,也看了。

從管理的角度來看,從國人日常文化行為和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他是一位達人。

而且,他很會講課,操著一口臺灣普通話,語速很快,個別到時候,還有點吞字。

但往往講得聲情並茂,活龍活現,效果很好,可看性強。

再後來,有一天,山東教育電視臺的一位朋友,知道我喜歡曾仕強先生,有一天給我打電話說,晚上他們要請曾仕強先生吃飯,問我願不願意參加。

我一聽非常高興,就趕了過去。那晚,朋友還專門安排我挨著曾先生。席間,我也插空和曾先生做了交談,也請教了他幾個問題。

那天,他是夫人一起的。先生為人謙和,親切,文質彬彬,很有些長者風範。

再後來,還曾經因為和朋友策劃一場泰山論壇,動議想邀請曾仕強先生做嘉賓,但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

再後來,就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上,看了一些他講的《易經》。

在中國古代文化經典中,《易經》差不多是最難講的一部。

但曾先生講的《易經》,幾乎能達到老少咸宜,婦孺皆懂,傳播度極光。

事實上,在這之前,曾仕強已經在業界成為知名人物,但先生在普通百姓中的知名度的大幅度提高,主要還是因為這一次。

但是,也得客觀的說,曾先生在對《易經》破解中,有些地方,也有些牽強附會的地方和嫌疑。對於一般電視臺觀眾而言,倒也無妨。

再後來,也就是前不久,從網上知悉了曾先生罹患癌症的消息,趕緊和山東教育電視臺的那位朋友求證,得到證實後,不免唏噓。

因此也曾在內心,為先生真誠的祈禱過。

作為一個文化專家,即便是在對待癌症上,曾先生也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和諧心態。

據說,病情還真的得到了緩解。

以上這些,就是我和曾仕強之間的交集與緣分,印象和評價。

他是一個好人,名人,管理學家,文化專家,長者。

祝願他康復、愉悅、多壽。

耕然夫
2018-11-13

現場聽過曾士強先生的幾次課,但沒有在一起共過事。所以對剛剛離開人世的曾仕強先生的一生去做評價,一是沒有這個資格,二是缺乏對其講課之外事情的瞭解,無法妄斷。所以只能憑藉現場聽他的課,對其個別之處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與朋友們一起探討。

1. 當我們用到大師這個字眼時,一定要清楚“大師”是什麼概念。大師,應該在無論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形成了自己一套經得住推敲、經得起邏輯驗證、經得起業內評價的完整的思想體系,或者能夠深刻影響世界、社會、民眾的作品。這套體系要不可以成為指導人們工作、學習、實踐的指南,它可能涉及一個方面,如科學、教育、哲學、管理、生產、網絡、音樂、藝術等,也可能涉及一個綜合的領域。但事實上,我們沒有看到大家共同認知的曾先生的理論體系或作品(記住:一本書、兩本書、甚至更多的書不一定就是體系)。所以稱其為“國學大師”,過了;第二,中國式管理之父,更談不上,曾先生沒有做過管理,沒有研究過管理,何來中國式管理之父之稱。

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2. 當時聽曾仕強先生的課,我幾乎是沒有走過神的。曾先生講課的藝術,超過許多授課的講師、教授。他能夠深入淺出,把難懂的、難以理解的、看上去深奧的東西,用樸實的語言和案例展現你面前。這也正是因為大家為什麼會喜歡他的緣故。大家不喜歡自己自顧自侃侃而談的老師,大家不喜歡自說自話的老師,大家不喜歡搖頭晃腦傳授知識的老師,大家不喜歡和誦經一樣講課的老師。而曾先生卻是另外一種講課的方法。他能夠把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概念活靈活現地擺在你的面前,幾乎讓你能摸得著。這是難能可貴的,尤其是講授中國哲學這些枯燥、乏味的內容,能用另一種大家喜歡的、聽得懂的方式展現出來,曾先生是切實做到了(內容是否正確,大家可以評判;哲學本來就是可以爭論的,對嗎?)。

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3.大師,對文化,應該是寬容的、有胸懷的。一個只看自己文化、只喜歡自己文化,而不抬頭研究其他文化的人,是無法成為大師的。記得有一次,曾先生講到漢語的魅力,大家集體鼓掌。他講的大意是: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有漢語這樣的魅力,有漢語這樣的簡練,而且同時在貶低英語這種語言。說實話,我個人不認為語言這個東西有什麼好壞之分。沒有人可以證明“此種語言很偉大”、“那種語言很渺小”。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由於所處的地域、環境、氣候、地理位置、生命起源等差異,形成了自己溝通的語言,不是哪個人、哪個族、哪個部落可以控制的。世界上有很多的哲學家、音樂家、科學家,並沒有使用漢語,他們也有很多自己的成就,有些還是促進人類進步與發展的成就;漢語也有很多值得世界驕傲的成就。語言的優劣是不存在的。當一個人笑話另一個國家的語言的時候,大師這個身份其實已經丟了。

4.我們最應該最尊敬的人是:講述一種觀念、理論、文化的時候,教化別人的時候,自己首先能做得到,否則就無法讓人信服你講得有道理。國學中有很多東西,都是教人向善、不貪、收心、去欲。曾先生的課,是很貴很貴的。市場經濟本無可厚非,但自己用國學教育別人無私付出的時候,市場經濟下的慾望就應該收斂。至少不要那麼“天價”。


斯人已去,夫認識短淺,不好整體評價。一點真實的心得和實際的總結,供大家一起討論、批評。

艺屿EYESVOT
2018-11-13

#曾仕強去世#

今日中國,勿談大師,先生千古,褒貶不一,人無完人,理性交流。學者有餘,大家不足。

我很討厭市面上有些心靈雞湯和成功學,好為人師,喜歡教你怎麼“做人”!隨即被冠以“大師”頭銜,不累嗎?

曾老應該不是那種人。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他很受政府和企業歡迎,因為他的道理觀點終究是用來“管理”人的,講家庭,講社會,講交際等等,然而有時候似乎是在複述前賢的觀點。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餘不一一。

“成功學”和“管理學”其核心難免和功利掛鉤,中國有很多學者,但思想家太少了。

他說:人沒有權威性,只有影響力。權威是不長久的,有權才有威,失去權力根本沒人理你。
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這句話看似很有道理,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成為了影響力而“有權”呢?影響力就一定能長久嗎?單單這句話我還是需要保留疑問的。比如如今的互聯網公知們,他們沒有“權”也沒有“威”,但就是有幾十萬幾百萬粉絲跟隨,一呼百應,這是影響力嗎? 所以,被時間淘汰下來的智慧,也會隨著時間推移發生變化。
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在沒有建立一個良好的思想環境,說的再多都是可惜的,我就覺得,有的人影響力也是通過與權和威的互動慢慢提升的,比如某些學者到全國各地開講座圈錢賣書,廣交政商名流,畢竟我們一直強調“特色”,也就默認甚至麻木了權威,一切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發生了,其實我看了曾老的一些語錄,看完之後,然後來寫下以上幾句話。

第二個問題: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他是傳播中華文化的學者,對社會有所貢獻,但也存在侷限性,他說:把最短暫的生命慷慨地拋灑在最無聊的事情上,這就是人。

中國現在有很多學者,賣的是心靈雞湯,真正的大師幾乎不會去賣弄。 用“國學學者”四個字評價,是我個人的看法,也是我對曾老的印象,如有不妥,歡迎留言交流!
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順便提一下,桃源三結義,三兄弟的事可不可以不讓桃樹“背鍋”呢?

鱼者佩之
2018-09-14

曾仕強教授最被廣泛知道,大概是他的《易經》講座,實話說,我的《易經》啟蒙算是從曾仕強教授開始的。

曾仕強教授是英國牛津大學管理哲學榮譽博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學士,現任臺灣智慧大學校長,臺灣交通大學教授,臺灣興國管理學院校長,被譽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但凡學管理的,無論是出於什麼樣的心態和想法,大多會去看看曾教授的作品。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有說曾仕強沽名釣譽的,也有說曾仕強是真大師的,說法眾多紛紜,在這裡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我是屬於學管理,但是沒看過曾仕強管理書籍的人,但是看過他的易經講座,之前我說過,我的《周易》啟蒙是從曾仕強開始的。我第一次真正的去細度《易經》的時候是很茫然的,連這本書的架構都分不清,於是朋友推薦我去看看曾仕強的講座,說是還不錯,能聽懂。曾仕強教授講《周易》,淺顯易懂,幾乎人人都能聽得懂。

曾仕強教授關於《周易》講座大概是六十幾集吧,記不清楚了,在看前幾集的時候,感覺很能學到東西,因為彼時的《周易》對我來說真的是很新鮮,曾教授講的很多東西對一個新接觸的人都是充滿吸引力的,尤其是那種“原來我也看得懂《易經》”的成就感,讓人慾罷不能。在這個階段我是瘋狂的吸收這些新鮮的理念和知識的。

在看到二十幾集的時候,就開始產生厭倦的情緒。覺得曾教授講的真是千篇一律,道理太淺顯,尤其是可能觸及敏感性的問題時,又很“正能量”,這讓人感覺很刻意。那時候我就在想,這位教授先生,對於某些東西有著太刻意而明顯的讚譽和捧殺,果然是所有的知識文化都要屈服於如今的社會現狀啊,這位曾仕強教授也不過如此。這是我的第二個階段情緒。

這個《易經》講座我只看到三十幾集,也就是一半的進度,因為實在是忍不下去。從那之後就再也沒有看過曾教授的任何作品。有一段時間還很反感這位“沒什麼深度”“奉承過度”的老教授。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事情發生轉變,是從於丹老師開始。有一次在網上看到關於于丹的一些評論,說是這位老師其實並不真的懂儒學,沒什麼真水平。因為我沒有看過於丹的講座和著作,所以不是真的瞭解,但是在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是接受的,感覺這于丹和曾仕強也是差不多吧,沽名釣譽之輩。

直到後來有個朋友有一次跟我說,他聽一個講座,老師講的太深了,根本聽不懂,從頭懵逼到尾。那一刻,我突然想到曾仕強和于丹兩位老師,我們不知道這兩位到底為自己的專業付出了多少心血、精力和時間,但是一定是比我們普通人花費的多的,就是普通人看一本書,多讀幾遍都會有一番區別於別人的看法和觀念,怎麼這些號稱大師和專家的人就連普通人都不如呢?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確實是有什麼誤會的!就問問,這些老師們,講的太深了,大家還能聽得懂嗎?說白了,這些我們大眾看到的,可以接受的,大部分人都能明白的作品和影像,人家只是在做知識普及,就跟“掃盲”似的,不是大師水平不夠,是我們水平不夠,講高了就懵了。

所以說,曾仕強水平如何,我們不能簡單的從一些普及性的書籍材料裡做片面總結。一個專注於學問的人,相信他的水平和學識都不會太差了。如何評價曾仕強先生的一生?

诗书君
2018-02-27

我的回答很可能會引起大家的不愉快。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思想方面更是層出不窮,想要理解中國文化就要從根源理解,但是五四運動讓傳統文化斷層,這是好事還是壞事至今為止沒有定論。

隨著五四過去之後,人們發現被五四打倒的東西里面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人們又開始講那些好的東西重新整理髮掘。

在挖掘整理的過程中,一些人開始發現人們對傳統的需要,於是乎有人開始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領域的東西開始掛鉤。

不是任何東西都可以結合到一起,生搬硬套在一起,註定失敗的。

很多人講國學就故弄玄虛,張口就是宇宙眾生怎麼怎麼樣,然後說一堆概括性的話,人們就認為說的對,因為確實說的對,概括性的話從頭說到尾適應於任何領域。

曾仕強,管理學出身,杜魯門州立大學碩士,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牛津大學榮譽博士。這些頭銜都是真材實料,曾先生也是有真才實學,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他是管理學出身。一個管理學出身的人去講易經,你會相信嗎?就算是講的好,也僅僅是一位學者,而不是有人口中的國學大師。

中國人骨子裡面中庸,但是碰到事情卻是極端。近代的中國落後於世界,於是乎我們從根源上把自己否定。評價別人也是一樣,不是大師,就是一文不值。

有人口出狂言:曾先生是200年才出的國學大師!我想曾先生本人聽到這個消息都會無奈,這麼說的人,你把梁啟超、章太炎、王國維、馬一浮、陳寅恪等人放在什麼位置?

我這麼說以後,肯定會有人說我詆譭曾先生,我沒有詆譭曾先生,我只是希望大家迴歸理性,真正的做到實事求是,有自己的思考。

國學不是成功學,他是中國學術的總稱;國學不是萬能的,要不然中國近代也不會落後;國學是有用的,他會告訴讓我們更好的理解過去,面對生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