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穿越到趙括身上,當時後路已被秦軍斷掉,你能打贏嗎?當時局勢是不是無解的?

如題,腦洞大開。假如你穿越到趙括身上,當時後路已被秦軍斷掉,你能打贏嗎?當時局勢是不是無解的?
10 個回答
负反馈电池
2019-03-15

談一下我心中趙括挽救命運的幾次機會,也為趙括洗白一下。


“紙上談兵”是中國最耳熟能詳的典故之一,提起趙括,大家腦海中浮現的都是一個只知道理論、不懂實際的書呆子形象。

但大家的印象是錯的,至少趙括並不是書呆子,而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武將。

證據就是趙軍被圍長平40余天,彈盡糧絕,卻並未發生譁變,反而在趙括指揮下輪番列陣衝擊秦軍包圍圈,給秦軍造成了重大殺傷。

如果是書呆子,別說領兵進攻,就是把四十萬軍隊穩住都不可能。

而趙括,已經做到了一個年輕將領的最好。換句話說,有誰在那個位置上,可以乾的比趙括更好嗎?

最近幾年穿越題材流行,但沒有那種穿越過去、逆天改命的題材。今天大家可以發揮一下,如果你穿越回古代,到一個歷史著名敗將身上,比如說,趙括先生,那怎麼可以挽救命運,避免成為歷史著名笑柄呢?說不定是一個很好的題材呢。

在我看來,趙括至少有四次挽救自己命運的機會。不過,隨著時間推移,挽救的機率會越來越小。


00 第0次機會:不當武將不就行了?


我在本次論證中,只說挽救趙括的命運和聲譽,至於秦國和趙國怎麼樣,暫不關心。

一定有人抬槓,說比如趙括沒有出生或成為女子、或者成為文人不當武將,這樣不管趙國滅不滅,他都不會領軍,即使身死,也不會成為歷史上的著名笑柄了。

我承認存在這種可能性,這是挽救命運最容易的做法,但這樣一來缺少了話題性,不值得探討,但我還是把這種可能性列在這,作為第0次機會。

真正值得探討的是,時作為趙奢之子、年輕武將、戰國政壇冉冉升起的新星,趙括怎麼才能避免悲劇命運。

01 第一次機會:讓趙國君主不要打長平之戰

說這一點可能有人不服,不打長平之戰怎麼可能,秦軍逼到家門口來,趙國都要滅了!

但在我看來,這可是趙括改變命運的最好機會。如果長平之戰打不起來,趙括就不會領軍,也就不會中白起埋伏,葬送四十萬大軍。

而且,更重要的是,長平之戰可能根本沒必要打。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讓我們看一下長平之戰發生的背景。

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遠交近攻”逐步蠶食鄰國的土地。這個鄰國,具體說來,其實就是韓國和魏國。

雖然楚國和趙國也跟秦國接壤,但國力還算可以,能抗住。而韓、魏國力太弱,完全不禁打。看看歷史上的記載就知道這倆國多慘了:

公元前268年,秦攻魏,佔領懷邑。

公元前266年,秦攻魏,佔領邢丘。

公元前264年,秦攻韓,白起拿下了韓國重鎮南陽,將大軍挺進太行山腳,封鎖了太行山道。

公元前262年,秦攻韓,白起再次拿下韓國重鎮野王,徹底將韓國南北分割,南邊的中原地區和北邊的上黨地區被攔腰截斷。

這倆哥們,真讓人同情。

公元前262年的這次進攻,導致了長平之戰的爆發。

假如你穿越到趙括身上,當時後路已被秦軍斷掉,你能打贏嗎?當時局勢是不是無解的?

長平之戰前的態勢

如上圖所示,韓國分南北兩個部分,中央交接處非常狹長,秦國看準這一點,攻佔野王,將韓國南北徹底分割。韓國一潰千里,此後秦軍北上,準備吃掉孤立無援的韓國北翼、山西高原西南角,著名的上黨高地。

但不巧,此時的上黨郡守是個頑固的反秦分子,覺得祖國韓國沒指望,自己又幹不過秦國,眼珠子一轉,於是上黨郡整體投降趙國,把趙國拉下了水。

趙國國君是孝成王,也頗具雄心。他肯定是想拿上黨的,畢竟送上門來的肥肉不吃白不吃,但朝堂反對意見很嚴重。

注意,此時趙括的第一個機會來了。

朝堂上最主要的反對力量是孝成王的親弟弟趙豹,時任丞相。趙豹說秦國虎視眈眈,一定會在上黨跟我們死磕,我們暫時還沒有力量對抗。馮亭把上黨給我們,說不定是韓國引禍北上的陰謀,大王不可不察!

親弟弟都這麼說,應該很有道理,所以如果我們穿越成趙括,一定要支持宰相。這樣的話,長平之戰就打不起來,趙括也就不會領兵對陣白起。

當然,歷史上趙王沒有聽趙豹的,而是去詢問平原君趙勝的看法。趙勝說上黨是趙國西南最重要的屏障,一定要拿下,這樣才有與秦國爭霸的資本。

而且,天予不取必受其咎!趙王心動,決定接納上黨。如果此時你是趙括,沒有勸動趙王,那最好的改變命運的機會就沒了。

因為秦國隨後就殺到了。

讓我們思考一下趙國如果沒有接受上黨,歷史會怎麼進展。

我們知道,秦國制度最先進,國力越來越強,秦國統一六國是歷史的必然進程。按照發展規律來看,如果上黨被趙國放棄給秦國,秦國會愈發強大。

但趙國也不會虧很多,畢竟趙國國力第二,沒有上黨,再撐幾十年也沒問題,不至於長平之戰後一蹶不振,淪為二流國家。

而且還說不定能拖到秦國犯錯,自己有復起的機會。當然這種機率較小,因為後來的幾個秦王,直到秦始皇都很英明。

打個比方,當時的六國面對秦國,猶如得了晚期癌症的病人。趙國接受上黨,是立刻跑到手術檯化療,看似效果拔群,但對身體損害更大,可能死的更快;不接受上黨呢,類似於保守療法,能多拖一段時間。說不定等到科技進步,能治癒癌症了呢(機率同樣很小)!

不接受上黨,秦國得大利,趙國受小害,而利益受損最大的,還是韓、魏這倆難兄難弟,因為秦國更強大了,它倆死的更快。所以上黨讓給趙國的策略,還真有可能是韓國的陰謀。


02 第二次機會:尋找其他國家當幫手


挽救趙括命運的第二次機會,是秦趙兩軍對峙時,找其他國家當幫手。

先看一下長平之戰的進程。

秦國派出將軍王齕,領兵佔領上黨西側,向趙國方向進發。趙國此時的應對,是派出老將廉頗出征。

廉頗大家都很熟了,將相和、負荊請罪,小學都學過。但在當時,除了廉頗,還有一個人呼聲也很高。

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趙括。需要再次說明的是,趙括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呆子,而是冉冉升起的將星,年輕有為,在趙軍中威望很高。而且他爹趙奢,曾挽救趙國於水火,在那個血統大於一切的年代,趙括堪稱青年一輩的典範。

反而是廉頗的出征在朝中頗具爭議。

這是因為雖然廉頗在我們印象中,主要是以防守見長,但這是長平之戰帶來的印象;在這之前,廉頗的主要特長是進攻。他作為趙國“胡服騎射”後的領軍將領,常年在大平原領騎兵作戰,建立了很多功勳。

此時的廉頗,對於防守戰,還沒有打出過名聲。所以朝堂有人反對廉頗出征,是有道理的。

而我們也可以看到另外一點,那就是在長平之戰前,趙括已經在趙國軍中聲名鵲起了,這也為之後代替廉頗出戰埋下了伏筆。

趙國國君雖然貪心,但並不傻,在這個關鍵時刻,他選擇年老持重的廉頗,趕往前線阻擋秦軍。

廉頗乾的很不錯。他迅速的選擇了上黨地區的長平作為防守迎擊的主戰場,憑藉險要的地形佈置了三條防線,層層設防,成功防住了王齕的秦軍。

廉頗將軍成功證明了自己身為名將的能力,作為騎兵將領他是最鋒利的矛,作為守軍將領又成為最堅固的盾,位列戰國四大名將絕非浪得虛名。

廉頗的策略很簡單,就是拖字訣,待你秦軍糧草耗盡,肯定主動退兵。這一招很有效,秦國內部漸漸出現反對聲音,看來秦兵退兵在即。

假如你穿越到趙括身上,當時後路已被秦軍斷掉,你能打贏嗎?當時局勢是不是無解的?

長平之戰態勢圖

但廉頗漏算了一點,因為趙國比秦國更難受,在秦國有跡象要退兵時,趙國已經撐不住了。

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廉頗是出色的將領,但不是出色的政治家。

當時秦國和趙國的差距,應該跟現在美國和中國差距差不多。戰爭就是打後勤,戰爭就是打經濟,弱國是沒有資本跟強國拼的。弱國想贏,只有一條,就是把戰場設置近一點,憑主場之利拼一把。

但要命的是,長平這個地方,雖然離秦國很遠,但離趙國也不近,這讓兩國的財富消耗迅速。

為什麼說距離遠,財富消耗就快呢?借用一下《孫子兵法》,“千里饋糧,二十至一”,如果往千里之外運送糧草,二十石才能運到一石,其他都被運糧的人路上吃掉了。而對四十萬大軍運糧,還堅持兩年多,真是難以接受。

作為較弱的一方,趙國是拖不過的,而且當年又逢大旱,糧食無收,再打下去國家要破產了。朝堂內部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國君孝成王必須也想要求變。

假如你穿越到趙括身上,當時後路已被秦軍斷掉,你能打贏嗎?當時局勢是不是無解的?

僵持時刻,一般是弱者首先求變

這其實是後續廉頗被趙括代替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有些人記載的反間計。

手下給孝成王提供了四條計策:1. 御駕親征;2. 說和秦國3.聯絡齊楚等強國共同反秦;4.主動進攻拼一把。

第一條,御駕親征肯定不行,這麼危險的地方,面對虎狼般的秦國,國君不是專職將領,去了還能比廉頗做的更好?說不定死的更快。

第二條,說和秦國。有機會,但很難,因為秦國很生氣,就是想幹死你,除非把上黨給我,要不免談。但國君又捨不得上黨,自然談不成。

第三條,在事後人看來,其實是最好的機會。

注意,趙括挽救自己命運的第二次機會就出現在這裡。戰國時代是一個很混亂的時代,有秦國分化瓦解各國的連橫,也有齊楚組織對抗秦國的合縱。

在長平之戰爆發時,秦國把大部分兵力征發到前線,國內空虛,如果其他國家,尤其是楚國進攻秦國,秦國必回兵救援,然後第二次“圍魏救趙”也未可期。

第二條和第三條屬於外交戰略,孫子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再下攻城”,趙國的伐謀是放棄上黨,趙王否決了,而外交戰線是趙國的第二次機會。

二三條相比,哪一條更好呢。明顯是第三條好,除了挽救趙國,還能削弱秦國。但在當時,秦國還不是那麼強大,以齊楚為代表的其他勢力,更希望看到的是秦趙兩國拼個兩敗俱傷,況且趙王這也有阻力,欠人情的滋味不好受。

因此,趙孝成王錯估了形勢,做出了此戰中的最大失誤:派遣使者說和秦國。趙國是這麼想的,如果能說和最好,說不和再找其他國家求援也來得及。

但這一招被秦國完美應對。趙國使團到了咸陽,受到秦國的盛大招待,秦國也藉此放出傳言,說兩國打算和好,平分上黨。

秦國這一招一石兩鳥,第一,穩住了趙國,為國內變換策略、更換將領贏得了時間(此事後面再講);第二,給其他國家發出明顯信號,以防齊楚兩國趁人之危。

齊楚兩國上當了,後來趙國求和不成,轉去齊楚求援,被拒絕。因為齊楚得到的消息是秦趙兩國要聯盟,一致對外,怎麼可能再幫你趙國?

所以,如果此時你是趙括,一定要力諫趙王,首先出使齊楚,不要去秦國求和,這才是長平之戰,趙國取勝的最好機會!

如果這個機會沒有抓住,趙括的悲劇命運就已經決定80%以上了。

後人知道,趙王沒抓住機會,只能選擇第四條,進攻,拼一把。


03 第三次機會:謹慎,挽救趙括犯得唯一錯誤


國內經濟崩潰,前線還在不停花錢;各國拒絕施以援手,坐山觀虎鬥,留趙國一個孤單面對強秦。

內憂外患之中,趙孝成王只有一個選擇了,衝出去,拼一把。否則,國家勢必會被秦國拖垮。

廉頗是頑固的主守派,要他進攻是不可能的。說來也有趣,騎兵將領出身的廉頗,竟然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防守將軍,看來打仗打得多不如打得精。

此時戰前的第二人選,趙括,重新納入了趙國高層的視野。趙括是趙奢之子,趙奢曾在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虎父無犬子,趙括被神話成能夠破秦的唯一人選。

秦國也在此時使出反間計,大肆宣傳廉頗老了不敢出擊,這就要投降的流言,並旁敲側擊秦國人現在想起趙奢來還害怕,他兒子趙括就帶有著優良的抗秦基因,天生就是秦國人的剋星。

害怕焦慮之中,趙王下令,趙括代替廉頗,全權指揮長平戰役。

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但此時不同,趙國換將是逼不得已,即使廉頗再善守,後方都要破產了,前線能怎麼辦。

而且,特事特辦,你看此時的秦國,也換將了。

秦國的換將跟趙國不同,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趙國更換廉頗,是明文張榜,大張旗鼓,各國都收到了信息,等於公開聲明我趙國要進攻了,而且換上的趙括,並無大軍團指揮經驗,這一招就落了下風;秦國不一樣,秦國是祕密更換主帥,“膽敢洩露軍情者殺無赦”,趙國並不知道秦國要改變戰略。而且,秦國更換的主帥,是中國歷史上能排在前三的將軍。

假如你穿越到趙括身上,當時後路已被秦軍斷掉,你能打贏嗎?當時局勢是不是無解的?

武安君白起。冷兵器時代殺人最多的將領,號“殺神”。趙括打白起,勝利的機率不用說大家也知道了。

趙括此時凶多吉少。背後的趙王急躁不安,不斷催促攻擊,剛上任的參謀班子也謀求速戰,而且趙括自己,也有心跟秦國來一場。

前方的白起狡猾無比,摸準趙括的命門,不斷派小股軍隊引誘,並排出奇兵準備佔領趙軍身後的關隘。

其實當趙王用趙括替代廉頗時,趙括的命運基本上就已經確定了。但要讓趙括非要找什麼獲勝機會的話,就是派小股兵騷擾,主力部隊繼續堅守,但顯然趙王不允許,趙括自己也不允許。

終於,在秦軍不停的引誘之中,趙括鑄成大錯。這也是趙括犯得唯一一個,但致命的錯誤。

秦軍派出挑戰的軍隊,都是打幾下就敗退,不斷重複,於是趙軍及趙括逐漸驕縱,以為秦軍戰鬥力不過如此。

在一次打退秦軍大股部隊後,趙括命全軍全線越過戰壕,進入秦軍本陣,白起見趙軍中計,命令奇兵佔住隘口,借地勢終於四面合圍。

這次合圍很了不起,因為此時趙軍有四十萬,秦軍不會超過40萬,兵法雲“十則圍之”,十倍才能合圍,白起用一倍的兵力,就把趙括圍住了,真是厲害。

如果趙括沒有被引誘,繼續堅守陣地,那麼即使後面戰敗,也不會輸的這麼慘。這次機會不知道有誰能把握住。

假如你穿越到趙括身上,當時後路已被秦軍斷掉,你能打贏嗎?當時局勢是不是無解的?


04 第四次機會:死地堅守,不要衝動


被圍之後的趙括,可謂進入絕地,但此時的他還有最後一點機會可以爭取。

前文說過,十則圍之,秦國兵力跟趙軍相當,圍困實際是個很危險的戰術。

因為,人數不夠。被圍的軍隊,往往會爆發驚人的戰鬥力,“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這麼個意思;而且大都會集中力量,選擇一個地方突圍,很難防守。

圍困的就不一樣了,要處處分兵把守,不知道哪裡就有漏洞,而且也不如被圍的鬥志高。兵力相當的情況下,往往堵不住突圍的敵人。

但被圍的軍隊有個致命缺陷——糧草。被斷了糧草,無法長期堅持,只能被全殲,秦軍就是賭這個。

為了突圍和反突圍,趙軍和秦國都拼盡全力。被圍的四十六天內,趙括展現了一個合格將領的素質,他將士兵分為四隊,輪番衝殺,給秦國造成很大殺傷。

眼看要撐不住,白起立即向後方求援,秦昭王非常給力,給黃河以東的秦地百姓晉爵一級,火速徵發所有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入伍,趕往長平,力圖維持住這個包圍圈。

這時,趙括那一丁點挽救自己命運的機會,就是不要衝動,繼續組織軍力突圍。但趙括最後沒有穩住,在軍隊還有餘力的情況下,冒然親自帶隊,被秦兵射死。

為什麼說趙軍還有餘力呢?從戰後統計來看,被圍後的趙軍給秦軍造成了很大殺傷,秦國死傷超過20萬,大都是封鎖困獸猶鬥的趙軍突圍所致,白起事後總結“雖為勝,實為慘勝”。而趙軍,雖然全軍投降,但戰鬥中致死傷的並不多。

趙括再多撐幾日,再多進攻幾日,說不定就會突圍成功。史料記載,在趙括活著的時候,他對軍隊的掌控力還是很強的,也證明了趙括的能力。

但他衝動出擊,被射死後,40萬大軍瞬間就投降了,然後被坑殺。

總結一下,趙括有改變命運的四次機會,兩次在戰前,兩次在戰中,兩次依賴別人,兩次在於自己。

但總的來看,趙括本人,實際上做錯的並不多。我覺得在他那個位置,很少有人做的比他更好。

但趙國還是敗了,如果非要找根源的話,那就是趙國的大政方針出了問題,國力又趕不上對方,然後讓趙括,近乎背了所有的鍋。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2019-12-10

長平之戰很可能和史記的記載差別極大,趙軍45萬中,一半應當是上黨軍民。關鍵點在於秦兵折損過半,和秦王增援的3-40萬人馬。白起應當是按秦軍總兵力100萬人計算,過半就是超過50萬人。白起說這話是在邯鄲之戰初期,那麼就包含初期戰損的5萬人。如果算上親秦王援軍,趙括消滅秦軍應該在 50萬左右。 疑點在於何時何地,趙括消滅的秦軍50萬人?被圍後的殊死戰鬥,突圍殺傷敵軍,或者假降後突襲?都不可能,原因是:平原被圍的部隊,也不可能趙軍1個換2個,3個秦軍,何況山地,秦軍守住壁壘就是,趙軍根本出不去。 哪來這麼大損傷,必然是正面戰場。所以是白起欺騙了秦王和世人,或者是司馬遷被秦王白起耍了。 最可能的真相是,趙括留幾千人守衛故關,另有上黨軍民輔助防守。命左右路嚴防秦軍穿插,所以秦軍也是翻山越嶺,晝伏夜行才能插到趙軍背後,這就需要幾天的時間,這段時間,趙括在正面戰場對秦軍實施了分割包圍,趙括可能猜到秦軍會穿插,但是那麼長防線,一點突破就能內外夾攻,這支小部隊根本不可能擋住趙括的多點進攻。所以趙括決定先殲滅秦軍有生力量,而且趙括做到了,至少20-30萬的秦軍被包圓了,不是趙括被分割,而是白起,趙軍築壁壘來包圍秦軍,並防止白起救援。所謂5000騎兵在趙軍中間擾敵,怎麼可能,分分鐘秒掉。

然而趙括沒有想到上黨軍民的背叛,上黨軍民原指望趙軍攻擊秦軍,解救韓國,可是廉頗只守不攻2年,隨後秦軍多次重創廉頗,上黨丟失殆盡,上黨軍民不願背井離鄉,只能投降秦軍,,但他們不知道,前線的趙括圍住了數十萬秦軍,只要他們不投降,白起就輸定了。但是世上沒有如果,他們投降了,獻出了百里石防線。

趙括獲悉噩耗,他如果撤退保命,邯鄲不保,可能趙國就要亡國。他選擇了死戰,必須殲滅被包圍秦軍,等他消滅了秦軍,此時秦王招募的新軍已經趕到趙軍百里石長城,將趙軍的退路封死。可以想像白起在向秦王求救時,蠟白的臉。秦國募兵那麼大動靜,趙國居然沒有任何反應,奇了怪了。被包圍以後,趙括反覆衝擊秦援軍防線,秦援軍是新兵,沒有經驗,由於倉促成軍,又為趕時間,必然輕軍急進,武器配備不全,缺少重武器,只能以命換命,才會損失慘重,幸好居高臨下,又人數眾多,趙軍的武器也損耗嚴重,才僥倖守住,之後大量遠程近程武器運到,終於勉強擋住趙括的突圍。這場突圍戰,秦軍少說損失十萬人左右。而從後追趕的白起,為了減輕秦援軍的防守壓力,必然也是全力進攻,雙方一換一各損失數萬人,包括前面被圍殲的秦軍,最後的戰損情況是:秦軍50萬,趙軍20萬。如果趙國能早點把燕齊防線的十幾萬趙軍調過來,由樂乘從後痛擊秦王援軍,此戰結果完全不同。

择城2011
2019-07-17

趙括真的是背鍋王

第一鍋:替成語背鍋。趙括並沒有紙上談兵,因為戰國時期還沒用紙,紙是到西漢才有的,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最早見於《紅樓夢》,大概是有眼無珠,有眼不識泰山的意思。

第二鍋:替趙王背鍋。趙孝成王發現死守耗不過秦國,再拖下去前線嗷嗷待哺的邊防將士就要斷奶了,於是屢次譴責廉頗,逼廉頗出戰,廉頗根本不屌他:“開玩笑!老子之前被王齕打得不敢還手,連守都守不住,你讓我主動出擊,萬一秦將白起親自出馬,我不是死無葬身之地。”趙王無奈,只好啟用趙勝、田單、樂毅聯名推薦的趙括,命趙括主動出擊,重創或擊退秦軍。結果趙括奉命出戰,卻被後人指責為紙上談兵,盲目出擊。

第三鍋:替廉頗背鍋。長平之戰中,趙國出動45萬大軍,秦國出動60萬正規軍,加15歲以上全部臨時派來的民兵,總兵力可能超過100萬。而且秦軍戰鬥力比趙軍更強悍,廉頗之前也是領教過好幾回了,一次都沒打贏過。再加上兩年前丟掉的第一道防線,如今已經成為秦國的壁壘,要主動進攻,拿頭打啊?再加上秦國有戰國第一名醬白起,雖說臥病在家,是真是假不說,只要還沒死或者得老年痴呆症,躺在床上照樣可以為秦王出謀劃策。所以,廉頗死守早晚被秦國拖死,出戰則必敗無疑。正好來了個趙括給自己接鍋,廉頗興高采烈的回家安心睡大覺去了。

第四鍋:替隊友背鍋。熟話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趙括的計劃:趙括命令駐守沁水西岸皮牢的趙軍掃除沁水沿岸的秦軍,控制沁水,向東與趙括軍夾攻白起軍。命令駐守晉陽的趙軍南下臨汾、安邑一線,保護皮牢軍,威懾河西空虛的秦國本土。可惜隊友沒有完成任務,趙括孤軍奮戰,進攻失敗。準備撤退的時候,隊友長平關失守,而且第二和第三道防線也都失守了,導致趙括被秦軍包圍。樂毅說,趙括雖死而趙軍未敗。趙括的部署可謂得當,只是趙皮牢、晉陽二軍未能完成任務,殊為可惜。趙軍雖然損失稍大,但秦軍的消耗的人力物力也不相上下,秦趙兩強對峙的格局沒有改變。趙國的最大損失是失去了趙括。秦軍雖然暫時能夠佔領河東,但已兵力虛弱,必然會被趕走。也就是說趙括的戰術其實是沒問題的,可惜隊友不給力,被隊友坑了,還要給隊友背鍋。

第五鍋,替白起背鍋。趙括曾對趙王說:王齕肯定不是他的對手,就算是白起頂多也就跟他五五開。但他萬萬沒想到對手真的會是白起,不過他還是光榮的完成了趙王的使命,雖然被包圍,但是保存了趙軍主力,而且還把秦軍打殘了,按照白起的話說: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估計秦軍死亡人數少則二三十萬,多則四五十萬。雖然趙括赤膊上陣,親自突圍,不小心被秦弩射死,按理說,被戰國第一名將白起算計還能不吃虧,這樣的戰績,也足以含笑九泉了,但他還是有很多萬萬沒想到。按照當時的國際慣例,趙括死後,趙軍集體投降,無非就是割地賠款,趙國降卒放下武器,遣送回國後再拿起武器,又是40萬條好漢。但趙括萬萬沒想到白起居然會背信棄義,坑殺趙國40萬降卒。趙括更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生前該做的都做了,死後還要替白起這種反社會,反人類的行為背鍋。按照白起臨死前的話說: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明明是白起坑死趙國四十萬降兵(可能沒這麼多,史記記載可能不夠嚴謹),結果後世評價卻賴到了趙括頭上,認為是趙括葬送了趙國40萬大軍。

君山话史
2019-03-15

長平之戰,趙括一改廉頗的烏龜戰術,全線出擊,卻被秦軍給包餃子,而且後路也斷了。在這種情形下,趙軍是不是迴天無力呢?當時的局勢是不是無解呢?筆者認為,以當時的局勢分析,趙軍仍然有突圍的可能,可惜的是遇到趙括這樣差勁的將領,把突圍的機會給浪費了。

假如你穿越到趙括身上,當時後路已被秦軍斷掉,你能打贏嗎?當時局勢是不是無解的?

第一,在秦軍斷其後路時,趙括並沒有對戰略戰術做出調整

趙括取代廉頗後,一上任便氣勢洶洶地對秦軍發動進攻。白起命令前線部隊佯裝不敵,稍一交鋒,便往後撤。第一次出擊,便打得秦軍落荒而逃,趙括對自己的指揮水平更加自信了。於是他完全放棄守勢,把長平一線趙軍主力都集中起來,要一鼓作氣擊破秦軍。

趙軍傾巢而出,後方勢必會露出大破綻,只要能抄了趙軍的後路,斷其糧道,就有機會將其困死。白起預備了兩支奇兵,一支兩萬五千人,用於抄截趙軍的後路;另一支五千人,全部是騎兵,用於截斷趙軍攻擊兵團與趙軍防禦壁壘的聯繫。

在趙軍後路被切斷之際,趙括在幹什麼呢?他正在進攻秦軍的防禦陣地。白起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且戰且退,退到自己的防禦陣地。這個防禦陣地,是秦軍與廉頗相持時所建,十分堅固。趙括大軍追擊至此,對秦軍壁壘發動進攻,可是他發現根本沒辦法推進。

倘若是有一點點作戰經驗的將領,都會意識到很可能落入敵方的陷阱,而趙括卻渾然不覺。如果他緊急回師,三萬名秦軍想要截斷其退路,顯然很困難。

假如你穿越到趙括身上,當時後路已被秦軍斷掉,你能打贏嗎?當時局勢是不是無解的?

第二,在坐實被圍困後,趙括不是選擇突圍,而是選擇固守

白起切斷趙軍的退路後,反守為攻,派出輕騎兵出擊。趙括在後路被截後,不是果斷退師,而是幻想從正面擊破秦軍。然而,直到此時,他才真正見識到秦軍戰鬥力之強,趙軍的迎擊被打敗了。

接下來趙括的命令,著實令人摸不著頭腦。以趙軍四十五萬之眾,倘若全線後撤,突圍的可能性仍然非常大。可是趙括做了什麼事呢?他下令就地修築防禦工事,並不撤退。這個戰法確實令人無語。在整個軍隊陷入包圍之際,趙括沒有趁著秦軍包圍圈未穩固之際突圍,反而在包圍圈內結壘築營,這豈不是給敵人有加固加強包圍圈的機會麼?

現在有些所謂網絡史家,一直要洗白趙括,這些人對史實確實缺乏必要的瞭解與研究。趙括的軍事水平,不是一般的差,而是特別的差。突圍的機會,讓他白白浪費掉了。

假如你穿越到趙括身上,當時後路已被秦軍斷掉,你能打贏嗎?當時局勢是不是無解的?

第三,在秦軍源源不斷加固包圍圈時,趙括仍然沒有像樣的突圍

趙括的消極表現,令秦國高層意識到有可能徹底殲滅趙軍主力。於是秦國的國家機器高速運轉,秦昭王親自前往河內郡,抵達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獎賞,郡內所有百姓,加爵一級。這樣做當然不是平白無故的,他要徵調郡內所有可以參加戰鬥的男子,凡是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上前線,徹底斷絕趙軍突圍的可能。

秦昭王為什麼把河內郡十五歲的男子全部拉上戰場呢?因為秦軍的包圍圈實際上是很不牢固的。在長平之戰中,秦軍有多少人呢?我估計與趙軍相當,或略多於趙軍,也就是五六十萬吧。孫子兵法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秦軍以相當之兵,要圍殲趙軍,難度是相當大的。

秦國把河內郡的男子都派到戰場,這是需要時間的,就算非常高效,至少也需要20天到1個月。在這段時間裡,趙括如果能全力突擊一個方向,趙軍突圍的可能性仍舊是非常大。可惜的是,趙軍遇到只會紙上談兵的統帥,一旦陷入困境,完全束手無措,不知要幹什麼。

所以,說趙軍必敗,這是胡說八道。趙軍之敗,敗在趙括而已。

清商文化工作室论文部
2019-12-21

首先,要想講長平之戰,講清楚趙括的責任,講清楚當時的實際情況,必須破除幾個成見,然後根據地形圖和史料分析。先上圖。
假如你穿越到趙括身上,當時後路已被秦軍斷掉,你能打贏嗎?當時局勢是不是無解的?
假如你穿越到趙括身上,當時後路已被秦軍斷掉,你能打贏嗎?當時局勢是不是無解的?
這是長平之戰的地形圖,山間小盆地,丹水橫穿而過,懂一些軍事知識的朋友可能已經看出來了,穿插的秦軍不可能翻山越嶺,因為是騎兵。下面開始展開討論。

一、戰爭背景:(1)國際背景。秦攻韓,郡守違命獻上黨於趙這些大家都知道,手機打字,我就不詳細說了。說一下大家不知道的,那就是,在長平之戰之前,趙國連續發動對齊國、燕國戰爭,且攻城略地毫不留情,因為趙國作為當時唯一能與秦國正面對抗的大國,其戰略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蠶食燕齊,緩和秦趙關係,交好楚魏。也就是說,趙王並不昏庸。(2)基本面背景。秦趙是戰國後期兩個超級大國,這個大家基本認可的。秦國人口四百餘萬,趙國不超過三百萬,秦優於趙。經濟方面,秦國南有巴蜀,坐擁關中,西略魏韓,農業總產出遠大於趙國,這一點非常重要,後面會提到。但是,趙國在騎兵數量、素質、軍事人才數量上,要遠超過秦國。冷兵器時代,騎兵有多重要,大家都清楚。樂毅、田單,當時都在趙國,這陣容如何?

二、戰爭前期概況:長平之戰的前半段,是廉頗打的,我們來看看廉頗究竟給趙括留下了什麼局面,以及為什麼趙王在力挺廉頗三年之久的情況下,最後選擇換將。(1)第一階段,廉頗坐擁優勢兵力與良好地形,交戰之後損兵折將,主力尚在,但廉頗選擇後撤,可能是誘敵深入,可能是拉長對方補給線,我們幫他打圓場。(2)廉頗持續後撤,在後撤過程中,不斷開挖溝渠,阻塞秦軍。後來的戰爭過程證明,這是自掘墳墓。(3)原地築壘,長久對峙,但在這期間,長平戰場八面中的七面被秦軍佔領,趙軍龜縮於東北一角,處於被秦軍半包圍的態勢,已經無法撤退了,後勤補給隨時都有可能被切斷,這也是樂毅、田單都不肯接盤的原因。

三、決戰。現在終於可以說趙括的戰爭責任了。毫不誇張的說,趙括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由於國力差距,長久的消耗之後,趙國已經沒有糧食了,不得不向之前的敵國齊國借糧食。所以,無論戰爭成敗,趙王只能也必須終止戰爭,不然國內就人吃人,不攻自破了。在這種情況下,趙括登場,替換廉頗。重點如下:

(1)白起替換王齕。司馬遷所謂反間計過於文學化,過於幼稚,范雎就這水平?真實原因是趙括來到長平前線後,奪回了戰場北部的壁壘,秦軍優勢漸弱,所以換白起對陣趙括。(2)趙括追擊秦軍,是中計嗎?並不是,人會說謊,戰爭過程不會撒謊,秦軍從長治平盆地一路狂奔到晉城盆地,跨過丹水跑到後方補給營壘,秦軍這誘敵深入,誘的也太深了吧,再跑就跑出上黨了。要不是廉頗在平原上挖了那麼多溝渠,趙軍騎兵真能跑起來,戰爭可能就結束了。到了這裡,可以說趙括離力挽狂瀾就差一步了,但是這時候,白起的戰場指揮能力凸顯出來了。(3)趙括帥主力三十萬部隊一路追趕秦軍渡過丹水,並攻擊秦軍營壘,但這時尷尬的事情出現了,那就是由於廉頗挖的溝渠,輜重部隊沒跟上,沒有攻城器械,趙括正面強攻牽扯,等待輜重過河。(4)秦軍騎兵分割趙軍後隊,也就是丹水北岸的輜重部隊,使其無法過河,同時騷擾攻城部隊後方,戰爭再次發生轉折。這五千騎兵哪來的?可能是被溝渠阻塞沒來得及後撤的,也可能是白起撤退時留下的,但是從常理看,應該是來不及後撤的。(5)趙括原地築壘,無疑是正確的,強行渡河後撤必敗,騎兵優勢發揮不出來,廉頗挖的溝渠就像墳墓一樣,原地堅守對峙是上策。後撤也是沒有糧食吃,軍糧本來就斷了。在這期間,秦國不斷加派兵力,按秦國人口和年齡段估算,參戰人員不會少於七十萬。那麼趙括在駐守期間的戰績如何呢?答案是,秦軍死傷過半。冷兵器時代,傷就等於死。(6)援軍為何遲遲不到?國內沒有糧食組織部隊了,行軍的糧食消耗有多大?一百斤糧食,運到前線將士手裡,最多隻剩下十斤。所以此時趙國不是沒軍隊,而是沒糧食了。國外援軍為何遲遲不到?楚國沒動力,齊國燕國恨不得幫秦軍,長平戰後兩國也確實趁火打劫,魏國不敢救。

四、戰爭結果:結果來看,秦趙兩敗俱傷,也就是說,白起和趙括打了個平手。但是秦國經濟基礎雄厚,人口恢復迅速,而趙國則經不起這種消耗。所以從較長的時間軸來看,秦勝趙敗。

最後談一談趙括的戰績問題。秦軍傷亡人數真的沒必要爭了,邯鄲之戰的目的是滅亡趙國,秦國傾舉國之力,才拿出25萬部隊,邯鄲之戰後上黨直接棄守,河西地區讓地求和,幾十年不開大戰。按秦國當時的人口來算,秦軍傷亡最保守也要35萬,不然沒法解釋。坑殺趙軍四十萬?為什麼考古看不到萬人坑?趙軍絕大部分戰死了,這是毫無疑義的。趙軍實際上是被分割成三段,丹水自然分割,在完成趙括本部的包圍後,秦軍又渡過丹水對原對峙戰場進行二次分割,共三段。後兩段實際上沒有被全殲,特別是留守壁壘沒有出擊的那段。在文言文裡,坑字通一個字,筆者才疏學淺,忘了那個字的寫法了,意思是殺人之後用泥土壘起來,築屍體牆壁,用意是羞辱、洩憤。這從側面反應了趙括對秦軍的殺傷是非常大的,不然不會用這種方式羞辱敵軍屍體。還有人說活埋,那麼請想象,集體埋的話,那得挖多大的坑?趕到山谷然後填土,那得挖多少立方的土?單個活埋的話,那要挖多久的坑?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一般是掩埋敵軍屍體的,倒不是好心,而是為了避免瘟疫。所以把屍體築成屍體牆的說法,是目前為止最合理的解釋了。

格德米斯总监扎基
2019-12-21

如果是一開始趙括剛到趙軍任統帥的時候,是有很大把握能打贏的,而且不管對面來的是誰都一樣。

先說雙方局勢,上黨之戰源自三座城投奔趙國,而趙國錯誤地估計了戰略形勢,在這一地區和秦軍打成了添油戰術,雙方各自增兵,秦軍略有優勢,但是沒有一方有野戰消滅對方重兵集團的把握(這很重要),如果當時秦軍有把握,那麼廉頗領軍時秦軍就總攻了,不會在那裡死耗後勤。

那麼能不能耗下去呢,答案也顯然是不能,趙國為了維持前線大軍,連地裡未成熟的禾苗都割了送給前線了,趙國後勤已在崩潰邊緣,不是趙國君臣白痴,不懂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實在是趙國後勤挺不住了,再下去就是等死,還不如換個年輕將領拼死一搏,險中求活也比活活耗死強。

當時雙方各自幾十萬大軍互相對峙,憑藉已經造好的工事防守還行,一旦放棄工事後撤,對面一鼓作氣追上來,幾十萬大軍可就被人家趕鴨子了,憑工事防守尚且沒有必勝把握,敵前組織幾十萬大軍轉身撤退那就跟找死沒什麼區別。

不能退,不能守,進攻呢?歷史上趙括就是去進攻的,因為他也沒得選擇啊。

進攻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

那麼有沒有更好的應對呢?

其實還是有的。

長平之戰後秦軍乘勝直逼邯鄲城下,然後大家都知道:竊符救趙。各國聯軍迫使秦軍退兵。

所以,長平翻盤的關鍵不在秦趙雙方,而在東方各國。

對於當時的趙括來說,一到趙軍就應該立即組織防禦,加固工事,做好防禦大規模進攻的準備,同時準備精銳騎兵,做好突襲追擊準備。

對於當時的趙國來說,派出趙括後就要馬上聯絡東方各國,割地也罷賄賂也罷財寶人質要什麼都行,只要說動各國出動聯軍,這場大戰贏了,付出的一切代價都可以撈回來。

如果東方各國聯軍趕到長平戰場,那麼秦軍單獨面對趙軍尚且沒有決戰把握,如何面對這兩路大軍的夾擊?

所以,秦軍的最優解只剩下:一旦得知東方各國出兵,要麼撤退,要麼搶在聯軍到達前殲滅趙軍重兵集團。

這樣,就成了秦軍不得不做出選擇,退兵就會被趙軍追殺,進攻則要用士兵去硬衝對方準備了幾個月的工事防禦,不管選哪一個,都比歷史上的選擇差了很多。廉頗趙括打不下嚴陣以待的秦軍,可是追打落水狗那可是不會手軟的。

寧失一子,不失一先,一旦喪失戰略主動權,什麼樣的名將也無法扭轉天下大勢。

只要學會了哥的運營,剩下的就是A過去了啦😄

寒枫140186093
2019-03-16

第一,長平之戰是傾全國之力進行的國運梭哈,比的是秦趙兩國綜合實力,趙括被圍四十六天,趙國內政外交均無所作為,既不能發兵援助解圍,也不能接濟糧草,以平原君為代表的外交家們在外交方面更是浪得虛名,一敗塗地,根本沒有合縱能力,所以說不是趙括輸給了白起,而是趙孝成王輸給了秦昭王。

第二,趙括能在大軍被圍,斷糧四十六天的絕境中,硬槓第一戰神白起統帥的天下第一強軍四十六天沒有崩潰。對照一下鉅鹿之戰章邯斷糧幾天就崩潰,淝水之戰符堅九十萬大軍自己嚇自己一天崩潰,這本身就說明趙括的能力絕非白給。

第三,作為一名軍人,趙括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在絕境中堅持戰鬥到最後,像李雲龍說的死在衝鋒的路上,其悲壯程度雖楊靖宇不過如此,他絕對對得起祖國和人民。因此,長平之戰除了證明趙括不如白起之外,不能說明任何東西,為趙括鳴冤和為秦檜洗地的群體是根本不同的兩個群體,前者是充滿正能量,呼喚社會尊重所有為國捐軀的英雄,後者是忽悠社會無視英雄和姦臣之別,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為新的賣國行為尋找合法依據。

第四,個人認為司馬遷對待趙括不厚道,幾千年歷史對待趙括不厚道,從司馬遷到幾千年來的歷史學家都欠趙括一個道歉,而且性質極其惡劣,跟前段時間發生的抹黑惡搞邱少雲性質沒有分別。

依法治国平天下
2019-03-16

任誰去領兵,這個仗都是打不贏的。趙國的糧食各種物資大部分都需要與各國商貿,才能得到。本國物資是非常匱乏的。趙國整個國家外圍商貿通道已被秦國管制切斷。趙國老將軍,堅守避戰,時間太久了。趙國君臣已經明白戰爭的結局了。堅守不出,耗下去,趙國上下臣民肯定餓趴下。等待滅國。唯一的辦法出戰,出戰死路一條。但可以換來各國的同情。沒有哪個國家會去幫趙國,目的各國都清楚,合併討伐,就是為了自保,以防被秦國各個擊破。各國必將合兵討伐秦國,與秦國拼了。而趙國國君,為了保存實力,讓趙括出戰,贏了就賺了,輸了,把罪責推在趙括身上。年輕氣盛,報國心切的趙括,臨危受命,領兵出戰,不負眾望的敗了。但是,敗了,也是英雄。畢竟趙括沒有投降,而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身先士卒,英勇殺敵,最後壯烈殉國。趙括沒有紙上談兵,他已經盡力了,他為趙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趙括是有血性的英雄,歷史還可以把趙括稍許寫好一點。不能橫加指責他。這是有失公允的。

流年未逝已成殇10
2019-12-03

首先了解一下長平之戰的起因經過。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切斷上黨郡於韓國的聯繫,於是韓國想把上黨郡獻給秦國,郡守馮亭不願降秦,並把上黨郡獻給趙國。趙國認為能抵擋住秦國的怒火接受上黨,秦國怒了,攻打趙國。

趙國的主將廉頗固守營壘,以逸待勞,疲憊秦軍。然而沒想到秦國疏通渠道,直接從水路運糧,其運糧甚至比趙國更快。而趙國卻相反,開始並沒想到變成持久戰,開戰不久就糧草匱乏,廉頗拖了兩年,導致趙國國內已經陷入無糧可食的局面。同時由於防守,秦軍不斷騷擾趙國的糧道,而且由於趙國外交上的失敗,導致趙國陷於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死地。
這時秦國散佈流言說秦國最害怕的是趙括。於是趙括接替廉頗為主將,並改變廉頗的作戰方針,主動出兵進攻秦軍。
秦昭王得知趙括代替廉頗擔任主將後,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不知道秦國已經暗地裡用名將白起換下了王齕,就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但是趙國的軍隊無法攻破秦軍用兩年時間加固的營壘。
白起命令一支2萬5千人的部隊突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
白起又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發動多次攻擊,趙軍數戰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以待救援。


故事發展到這個時候該我們穿越了。
趙軍被秦軍圍住自然是軍心不穩,而且對趙括的威望也是一個打擊。這個時候最先做的就是要穩定軍心,提高威望。公開表示自己錯了,並做出要自殺的舉動(當然有人攔著),表示自己於士兵們共進退之類的話,這一點不難。
然後就是破釜沉舟那套,把所有的糧食都分發出去斷了後路,但是他們也許會投降,所以要在他們之間造謠說秦人殺俘就算不殺完也會殺一半。
之後也就是最主要的,把幾十萬人分成三份,由年輕人和一些老兵組成的往趙國方向衝,由年紀大的往相反的方向衝,留下戰鬥力強的等秦軍想這兩個地方增援時漏出破綻,就衝殺過去。如果衝不出去就沒有以後了,結果參照歷史上的長平之戰。
一旦衝出去跑出一段距離豎起趙括的旗號,讓另外兩支隊伍壓力小一點。之後一路衝向秦國地盤,燒殺搶奪無惡不作,把秦軍的目光都吸引過來,畢竟回國也沒有多少糧食。我記得這個時候秦王好像到前線來了,所以秦軍一定會來找他們。

往趙國衝的那部分是趙國的火種,他們是趙國的未來,趙括也要跟他們一起走,因為趙括經過此戰後會迅速成長成一代名將。
至於第三部分的人則是棄子,他們的作用就是拖住秦軍,可是也拖不了多久,那就能拖多久是多久。
至於誰是留下來的,誰是回去的,誰是去秦國的,這就要耍些手段了。
酒骑风
2019-11-18

打仗就是打經濟。趙國打不過秦國是時間問題,趙括打贏一萬次,秦國打贏一次,趙國也是輸。

首先是經濟;

長平之戰前,秦國就有了全國四大產量基地:關中平原、成都平原、江漢平原和河東四大糧食產地,。《史記•高祖本紀》稱:“秦富十倍天下”,《漢書•地理志》稱:“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 而人眾不過什三, 然量其富, 居什六。”

同時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下,耕戰的思路 貫徹全國,農民種田就是在打仗。

假如你穿越到趙括身上,當時後路已被秦軍斷掉,你能打贏嗎?當時局勢是不是無解的?

我們再看趙國:

《禹貢》評論趙國的土地是:“厥土為白壤”,“厥田為中中”。換句話說,趙國土地不行。同時,由於趙國農業不行,只能靠商業,所以後世評價趙國:“商家錯於道,諸侯交於路。然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務本。田疇不修,家無斗筲,鳴琴在室。”

於是在長平之戰前,《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 “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也就是打仗之前趙國沒糧食,只好找齊國借,然後齊國不借。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打仗,劫糧草本來就是克敵制勝非常重要的一招,長平之戰沒開始,趙國儲備糧就不足了,所以秦國只要拖得住,除非全軍自殺,必勝。

經濟說完了,政治不多提了,趙國的政治局面比較瞎,而秦國政治局面很牛X,這個大家都懂。

假如你穿越到趙括身上,當時後路已被秦軍斷掉,你能打贏嗎?當時局勢是不是無解的?

我們現在開始看臉:

問題1:趙國為什麼要換趙括?

答案很簡單:因為廉頗不行。

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我們熟悉,叫“將相和”,但是廉頗在《史記》裡只記載了他打了一場仗,就是長平之戰,“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將茄, 六月陷趙軍, 取二障四尉。七月, 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軍又攻其壘, 取二尉, 敗其陣, 奪其西壘壁”。“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將茄, 六月陷趙軍, 取二障四尉。七月, 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軍又攻其壘, 取二尉, 敗其陣, 奪其西壘壁”。廉頗打不過人家,只好守著。然後發生了什麼事呢?

假如你穿越到趙括身上,當時後路已被秦軍斷掉,你能打贏嗎?當時局勢是不是無解的?

趙王召集廉頗問:

‘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 難救, ”’趙王又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 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 將勇者勝。’王令趙奢將, 救之”。

也就是趙王問廉頗:你行不?廉頗說,我不行。趙王問趙括他爹,咋辦?趙括老爹說,幹他丫的!然後”大破秦軍“

所以廉頗真的不行。

問題2:廉頗換趙括,秦國怎麼應對的?

長平之戰是會戰,持續了很長時間。在對付廉頗的時候,秦國用的是王陵、王齕。但是趙國換了趙括之後,秦國馬上換了白起。

白起是什麼人?軍神啊,據說他生平殲敵百萬,現在就好比秦國趙國打牌,趙國最大的是A——趙括。現在打出去了,秦國直接出王——白起。

假如你穿越到趙括身上,當時後路已被秦軍斷掉,你能打贏嗎?當時局勢是不是無解的?

如果放在武俠小說裡,比如風清揚大戰左冷禪,本身就是必勝的局面,風清揚第一招用”天魔解體大法“,把自己戰鬥力再提高几個檔次,你讓左冷禪怎麼打?

但是秦國也不是無條件用白起的,用白起之後,秦國暗調武安君為上將,王齕擔任尉官副將,防著呢,打完長平之戰白起就被迫自殺了。

問題3:趙括到底有多強?

簡單的說,按照人口學家的統計,秦國在長平之戰前後,大概出動了45萬人。而趙國的兵力是35萬人。也就是趙括以少打多。

後來趙國團滅,白起說:“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也就是秦國打長平之戰死了不少於20萬人。

假如你穿越到趙括身上,當時後路已被秦軍斷掉,你能打贏嗎?當時局勢是不是無解的?

秦國死的人裡,廉頗斬殺肯定有限,不然不可能退守不出;趙括家老爺子趙奢年齡大了,打了場增援戰,斬殺也一般。剩下的可不就是趙括乾的麼?

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對面是軍神白起,換成其他的武將,秦國就算是勝,也是慘勝。但就算是白起上了,趙國損失也很大。

比起同時期六國中的其他五國,秦國打垮哪個國家用了這麼大的功夫?

如果大家備齊糧草,拉開架子打一場會戰,趙括和白起就算不是五五開,四六開也應該是差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