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為什麼要殺死自己的親生骨肉弘時?

雍正為什麼要殺死自己的親生骨肉弘時?
10 個回答
历史云顶
2019-08-12

我們都知道乾隆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據說他能登上皇位是因為康熙特別喜歡他。然而實際上,根據時間可以推測出他和康熙帝實際並沒有見過幾次面。那麼他前面三個哥哥呢?已知大哥和二哥都是年幼就死了,那麼雍正最神祕的親生兒子弘時呢?

我們都知道乾隆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據說他能登上皇位是因為康熙特別喜歡他。然而實際上,根據時間可以推測出他和康熙帝實際並沒有見過幾次面。那麼他前面三個哥哥呢?已知大哥和二哥都是年幼就死了,那麼雍正最神祕的親生兒子弘時呢?

這就要說到康熙帝還在世時,四阿哥和八阿哥奪嫡之事,也就是電視劇《宮鎖心玉》和《步步驚心》的故事原型了。當時四阿哥和八阿哥爭奪皇位,建立了不同的陣營,八阿哥激進,四阿哥卻假裝富貴閒人,不問政事,背地裡卻暗暗搞拉攏人心那一套。最後四阿哥甚至因為八阿哥和自己的親生母親德妃、親弟弟十四阿哥決裂了,因為他們都站在八阿哥那一邊。

我們都知道乾隆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據說他能登上皇位是因為康熙特別喜歡他。然而實際上,根據時間可以推測出他和康熙帝實際並沒有見過幾次面。那麼他前面三個哥哥呢?已知大哥和二哥都是年幼就死了,那麼雍正最神祕的親生兒子弘時呢?

這就要說到康熙帝還在世時,四阿哥和八阿哥奪嫡之事,也就是電視劇《宮鎖心玉》和《步步驚心》的故事原型了。當時四阿哥和八阿哥爭奪皇位,建立了不同的陣營,八阿哥激進,四阿哥卻假裝富貴閒人,不問政事,背地裡卻暗暗搞拉攏人心那一套。最後四阿哥甚至因為八阿哥和自己的親生母親德妃、親弟弟十四阿哥決裂了,因為他們都站在八阿哥那一邊。

不過最後,四阿哥還是詭計多多,成功奪取了皇位,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他即位後一段時間,又對當時老八陣營裡的人進行了肅清,抓的抓殺的殺,果真是帝王家的孩子毫不留情。他甚至把自己親弟弟老十四都囚禁了起來,搞得母妃德妃都不願意承接太后的位子了。那麼,這一切又和他自己兒子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都知道乾隆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據說他能登上皇位是因為康熙特別喜歡他。然而實際上,根據時間可以推測出他和康熙帝實際並沒有見過幾次面。那麼他前面三個哥哥呢?已知大哥和二哥都是年幼就死了,那麼雍正最神祕的親生兒子弘時呢?

這就要說到康熙帝還在世時,四阿哥和八阿哥奪嫡之事,也就是電視劇《宮鎖心玉》和《步步驚心》的故事原型了。當時四阿哥和八阿哥爭奪皇位,建立了不同的陣營,八阿哥激進,四阿哥卻假裝富貴閒人,不問政事,背地裡卻暗暗搞拉攏人心那一套。最後四阿哥甚至因為八阿哥和自己的親生母親德妃、親弟弟十四阿哥決裂了,因為他們都站在八阿哥那一邊。

不過最後,四阿哥還是詭計多多,成功奪取了皇位,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他即位後一段時間,又對當時老八陣營裡的人進行了肅清,抓的抓殺的殺,果真是帝王家的孩子毫不留情。他甚至把自己親弟弟老十四都囚禁了起來,搞得母妃德妃都不願意承接太后的位子了。那麼,這一切又和他自己兒子有什麼關係呢?

關於弘時這個人,史書上並沒有過多的記載,只有短短16個字,這是為什麼呢?大意就是說他在雍正稱帝五年過後犯了大錯,不再是太子了。我們都知道古代君王雖然薄情寡義,但面對自己的孩子終究還是很仁慈的,那麼弘時究竟犯了什麼錯,嚴重到斷絕了和雍正的父子關係,最後在歷史上慘的只有16個字呢?很多專家的觀點其實就是,弘時站在了老八的陣營那一邊,為了謀反,干預了雍正對老八的處理,所以一怒之下把他過繼給了八王爺當他的義子,和老八一起變成了平民。

我們都知道乾隆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據說他能登上皇位是因為康熙特別喜歡他。然而實際上,根據時間可以推測出他和康熙帝實際並沒有見過幾次面。那麼他前面三個哥哥呢?已知大哥和二哥都是年幼就死了,那麼雍正最神祕的親生兒子弘時呢?

這就要說到康熙帝還在世時,四阿哥和八阿哥奪嫡之事,也就是電視劇《宮鎖心玉》和《步步驚心》的故事原型了。當時四阿哥和八阿哥爭奪皇位,建立了不同的陣營,八阿哥激進,四阿哥卻假裝富貴閒人,不問政事,背地裡卻暗暗搞拉攏人心那一套。最後四阿哥甚至因為八阿哥和自己的親生母親德妃、親弟弟十四阿哥決裂了,因為他們都站在八阿哥那一邊。

不過最後,四阿哥還是詭計多多,成功奪取了皇位,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他即位後一段時間,又對當時老八陣營裡的人進行了肅清,抓的抓殺的殺,果真是帝王家的孩子毫不留情。他甚至把自己親弟弟老十四都囚禁了起來,搞得母妃德妃都不願意承接太后的位子了。那麼,這一切又和他自己兒子有什麼關係呢?

關於弘時這個人,史書上並沒有過多的記載,只有短短16個字,這是為什麼呢?大意就是說他在雍正稱帝五年過後犯了大錯,不再是太子了。我們都知道古代君王雖然薄情寡義,但面對自己的孩子終究還是很仁慈的,那麼弘時究竟犯了什麼錯,嚴重到斷絕了和雍正的父子關係,最後在歷史上慘的只有16個字呢?很多專家的觀點其實就是,弘時站在了老八的陣營那一邊,為了謀反,干預了雍正對老八的處理,所以一怒之下把他過繼給了八王爺當他的義子,和老八一起變成了平民。

其實乾隆登基之後,就又把自己哥哥重新登記回了皇室子脈的冊子,還寫下了寥寥數語,意思也是說弘時是以前犯了大錯才被除名的。然而,雖然身份重新變回了皇室子弟,弘時終究還是沒有回到皇室,而是下落不明。有的人說,他很可能被雍正帝發配到蠻夷之地去了。有的人說,雍正那麼絕情,又對老八的人那麼忌憚,很可能早就把弘時給殺了。還有的人說,雍正再怎麼樣應該也不會殺自己的兒子,虎毒不食子,估計是把弘時囚禁起來了,後來病死了,又或者乾隆即位後就把他除掉了,再給他反撥了名號。

不管怎麼樣,身為親生父子,為了權益的鬥爭而決裂關係,甚至互相殘害,這在我們今天是難以想象的。要不怎麼說高處不勝寒,古代皇家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待的地方啊。

历史漫谈君
2019-07-07

此事還沒有定論,不是出自正史。


雍正在位13年,工作上認真,甚至後宮都無暇去,或許是太操勞,把身體熬壞了,反正是他的兒子們不多,剛剛湊夠兩位數——10個。但是他的兒子們未長到成年就去世的就有6個,在歷史上記錄為“未齒序”。

此事還沒有定論,不是出自正史。


雍正在位13年,工作上認真,甚至後宮都無暇去,或許是太操勞,把身體熬壞了,反正是他的兒子們不多,剛剛湊夠兩位數——10個。但是他的兒子們未長到成年就去世的就有6個,在歷史上記錄為“未齒序”。



此時,雍正健在的兒子有:

  1. 三子弘時,其生母齊妃。
  2. 四子弘曆,即清高宗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3. 五子弘晝,和恭親王,生母純愨皇貴妃。
  4. 六子弘曕,果恭郡王,生母謙妃。

雖然弘時是老三,但是由於上面的兩個哥哥已經早逝,這就給了他很多遐想,同樣也是瞎想的空間。因為他是實際上的老大了。

但實際上,弘時雖然是名義上實際的老大,在方方面面上他都而且遜色於弟弟弘曆。

在出身上,弘時是庶出,弘曆是嫡出,嫡出和庶出這身份上可是天壤之別。有嫡立嫡,這是必然的,除非嫡子是扶不起的阿斗。

從品行上,弘時放縱不羈,品行不端,而弘曆很討人喜,聰明,少年成熟,一十二歲起,就被爺爺接到身邊親自撫養。從這層面上說,弘時更是徹底輸了。

此事還沒有定論,不是出自正史。


雍正在位13年,工作上認真,甚至後宮都無暇去,或許是太操勞,把身體熬壞了,反正是他的兒子們不多,剛剛湊夠兩位數——10個。但是他的兒子們未長到成年就去世的就有6個,在歷史上記錄為“未齒序”。



此時,雍正健在的兒子有:

  1. 三子弘時,其生母齊妃。
  2. 四子弘曆,即清高宗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3. 五子弘晝,和恭親王,生母純愨皇貴妃。
  4. 六子弘曕,果恭郡王,生母謙妃。

雖然弘時是老三,但是由於上面的兩個哥哥已經早逝,這就給了他很多遐想,同樣也是瞎想的空間。因為他是實際上的老大了。

但實際上,弘時雖然是名義上實際的老大,在方方面面上他都而且遜色於弟弟弘曆。

在出身上,弘時是庶出,弘曆是嫡出,嫡出和庶出這身份上可是天壤之別。有嫡立嫡,這是必然的,除非嫡子是扶不起的阿斗。

從品行上,弘時放縱不羈,品行不端,而弘曆很討人喜,聰明,少年成熟,一十二歲起,就被爺爺接到身邊親自撫養。從這層面上說,弘時更是徹底輸了。



在人脈上,雍正元年,祭祀大事,雍正都沒有親自去,去的是弘曆,代表父親,就說明了弘曆是得到爺爺和父親兩輩人的喜愛的。

雍正帝繼位初始,雍正為弘時擇良師一事,說明了一個父親的用心良苦,雍正期望或許以後弘時會有所長進,向善向好,幡然醒悟,使父子關係得到改善。

而弘時呢,因為人太能作,又看不清形勢,不知道誰是真正的老大,不是努力去討父親的喜歡,而是一看父親不喜歡自己,轉而去抱別人的大腿,此人就是他的八叔允禩。

允禩是誰?那是弘時其父的眼中釘肉中刺,不共戴天的敵人,是“阿其那,塞斯黑”,豬狗不如的人。是和父親曾九王奪嫡的敵人之一,你說弘時這不是自找死不可活嗎?找誰不行,非找這位?

雍正二年底,康熙帝"再期忌辰",弘曆第二次"祭景陵"。至此,弘時對儲位的幻想已完全破滅,在怨恨與嫉妒心理的作用下,更倒向了自己的八叔,彷彿他才是他的親爹,弘時真是傻的傻到了極致。

從實質上看,雍正帝與弘時的矛盾,具有維護或削弱皇權的性質,為皇權所不容。

此事還沒有定論,不是出自正史。


雍正在位13年,工作上認真,甚至後宮都無暇去,或許是太操勞,把身體熬壞了,反正是他的兒子們不多,剛剛湊夠兩位數——10個。但是他的兒子們未長到成年就去世的就有6個,在歷史上記錄為“未齒序”。



此時,雍正健在的兒子有:

  1. 三子弘時,其生母齊妃。
  2. 四子弘曆,即清高宗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3. 五子弘晝,和恭親王,生母純愨皇貴妃。
  4. 六子弘曕,果恭郡王,生母謙妃。

雖然弘時是老三,但是由於上面的兩個哥哥已經早逝,這就給了他很多遐想,同樣也是瞎想的空間。因為他是實際上的老大了。

但實際上,弘時雖然是名義上實際的老大,在方方面面上他都而且遜色於弟弟弘曆。

在出身上,弘時是庶出,弘曆是嫡出,嫡出和庶出這身份上可是天壤之別。有嫡立嫡,這是必然的,除非嫡子是扶不起的阿斗。

從品行上,弘時放縱不羈,品行不端,而弘曆很討人喜,聰明,少年成熟,一十二歲起,就被爺爺接到身邊親自撫養。從這層面上說,弘時更是徹底輸了。



在人脈上,雍正元年,祭祀大事,雍正都沒有親自去,去的是弘曆,代表父親,就說明了弘曆是得到爺爺和父親兩輩人的喜愛的。

雍正帝繼位初始,雍正為弘時擇良師一事,說明了一個父親的用心良苦,雍正期望或許以後弘時會有所長進,向善向好,幡然醒悟,使父子關係得到改善。

而弘時呢,因為人太能作,又看不清形勢,不知道誰是真正的老大,不是努力去討父親的喜歡,而是一看父親不喜歡自己,轉而去抱別人的大腿,此人就是他的八叔允禩。

允禩是誰?那是弘時其父的眼中釘肉中刺,不共戴天的敵人,是“阿其那,塞斯黑”,豬狗不如的人。是和父親曾九王奪嫡的敵人之一,你說弘時這不是自找死不可活嗎?找誰不行,非找這位?

雍正二年底,康熙帝"再期忌辰",弘曆第二次"祭景陵"。至此,弘時對儲位的幻想已完全破滅,在怨恨與嫉妒心理的作用下,更倒向了自己的八叔,彷彿他才是他的親爹,弘時真是傻的傻到了極致。

從實質上看,雍正帝與弘時的矛盾,具有維護或削弱皇權的性質,為皇權所不容。



雍正四年,康熙勒令弘時去做允禩之子,從此事可以看出,此時父子已經恩斷義絕了。不然,雍正怎麼會把兒子弘時推出去,送到敵人的懷中去?

《清史稿》記錄:弘時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

雍正五年八月,弘時死了,時年二十四歲。而到了清高宗(乾隆帝)即位之後,又追復弘時的宗籍。

雍正四年(1726年)八九月間,允禩、允禟已先後故去,在一年以後,因為威脅已經過去,雍正還會對自己的兒子弘時不依不饒,下令將他處死嗎?不大可能。

在皇室中,父子反目,兄弟反目,甚至相互仇殺的血腥場面也是見怪不怪了。雍正先與兄弟們不睦,又與兒子弘時反目,心中的苦估計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古今通史
2019-04-03

至今還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說明弘時死於雍正帝的諭令,哪怕是較隱晦的授意和唆使也完全沒有絲毫痕跡可查。所以說雍正帝殺死自己的骨肉弘時,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反倒是可以通過了解雍正帝對這件事的處理方法,看出他當時已經保持了足夠的容忍和剋制。當然,這裡說的容忍和剋制是相對的。

“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之弟......不但弟兄,便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

於是弘時:“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

至今還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說明弘時死於雍正帝的諭令,哪怕是較隱晦的授意和唆使也完全沒有絲毫痕跡可查。所以說雍正帝殺死自己的骨肉弘時,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反倒是可以通過了解雍正帝對這件事的處理方法,看出他當時已經保持了足夠的容忍和剋制。當然,這裡說的容忍和剋制是相對的。

“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之弟......不但弟兄,便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

於是弘時:“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

雍正帝和弘時這兩父子所演出的人倫悲劇,是帝王家天下的必然衍生物,他幾乎伴隨著所有朝代,或許某一任帝王沒有類似狀況,但以朝代論,這種情況相當普遍,無論是父子、夫妻、兄弟手足,包含所有親情友情,一旦涉及帝位更迭的權柄、利益,往往就會引發此類亂象,這本不足為奇。

比如大唐開國伊始,秦王李世民與李淵所面對的父子帝位更迭,為防倒戈清算涉及生存,也算無奈之舉,李世民與李建成的儲位之爭,按李世民的說法這是處於你死我活境況下的正當防衛行為,弟弟李元吉更不必講,純屬自衛反擊,而且還不是李世民親自動手,完全沒有弒弟的心理壓力。玄武門之變大家耳熟能詳,這樣一出宮廷政變大戲,涉及了皇帝、後宮、兄弟、朝臣、儲位、嫡系等一系列關係,再歷經籌謀、收買、設伏、相殺、逼宮等又一系列的行動,行為&目的自始至終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攀爬至權力巔峰,因為皇權利益大於一切。

至今還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說明弘時死於雍正帝的諭令,哪怕是較隱晦的授意和唆使也完全沒有絲毫痕跡可查。所以說雍正帝殺死自己的骨肉弘時,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反倒是可以通過了解雍正帝對這件事的處理方法,看出他當時已經保持了足夠的容忍和剋制。當然,這裡說的容忍和剋制是相對的。

“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之弟......不但弟兄,便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

於是弘時:“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

雍正帝和弘時這兩父子所演出的人倫悲劇,是帝王家天下的必然衍生物,他幾乎伴隨著所有朝代,或許某一任帝王沒有類似狀況,但以朝代論,這種情況相當普遍,無論是父子、夫妻、兄弟手足,包含所有親情友情,一旦涉及帝位更迭的權柄、利益,往往就會引發此類亂象,這本不足為奇。

比如大唐開國伊始,秦王李世民與李淵所面對的父子帝位更迭,為防倒戈清算涉及生存,也算無奈之舉,李世民與李建成的儲位之爭,按李世民的說法這是處於你死我活境況下的正當防衛行為,弟弟李元吉更不必講,純屬自衛反擊,而且還不是李世民親自動手,完全沒有弒弟的心理壓力。玄武門之變大家耳熟能詳,這樣一出宮廷政變大戲,涉及了皇帝、後宮、兄弟、朝臣、儲位、嫡系等一系列關係,再歷經籌謀、收買、設伏、相殺、逼宮等又一系列的行動,行為&目的自始至終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攀爬至權力巔峰,因為皇權利益大於一切。

但對應弘時事件,我們會發現,史料上的記載很少,似有所忌諱,而某些學者也屬金無足赤,難免有誤解的地方,這就讓後人們對這段歷史的真相感到愈發不可捉摸。

我們可以透過當時的政治背景、相應事件、人物言談、行為舉止包括一干奏章批覆,進而瞭解這件事的發生過程與深層原因。事件的剖析主要分為三部分:

一是父子關係離隙的由來,即弘時、弘曆的儲位之爭;

二是自知無望繼承大統的弘時,他所表現出來的叛逆情緒與行為;

三是雍正帝對於這件事的具體處理方式,並藉此說明弘時是否真的死於雍正帝的諭令或授意、指使。

至今還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說明弘時死於雍正帝的諭令,哪怕是較隱晦的授意和唆使也完全沒有絲毫痕跡可查。所以說雍正帝殺死自己的骨肉弘時,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反倒是可以通過了解雍正帝對這件事的處理方法,看出他當時已經保持了足夠的容忍和剋制。當然,這裡說的容忍和剋制是相對的。

“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之弟......不但弟兄,便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

於是弘時:“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

雍正帝和弘時這兩父子所演出的人倫悲劇,是帝王家天下的必然衍生物,他幾乎伴隨著所有朝代,或許某一任帝王沒有類似狀況,但以朝代論,這種情況相當普遍,無論是父子、夫妻、兄弟手足,包含所有親情友情,一旦涉及帝位更迭的權柄、利益,往往就會引發此類亂象,這本不足為奇。

比如大唐開國伊始,秦王李世民與李淵所面對的父子帝位更迭,為防倒戈清算涉及生存,也算無奈之舉,李世民與李建成的儲位之爭,按李世民的說法這是處於你死我活境況下的正當防衛行為,弟弟李元吉更不必講,純屬自衛反擊,而且還不是李世民親自動手,完全沒有弒弟的心理壓力。玄武門之變大家耳熟能詳,這樣一出宮廷政變大戲,涉及了皇帝、後宮、兄弟、朝臣、儲位、嫡系等一系列關係,再歷經籌謀、收買、設伏、相殺、逼宮等又一系列的行動,行為&目的自始至終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攀爬至權力巔峰,因為皇權利益大於一切。

但對應弘時事件,我們會發現,史料上的記載很少,似有所忌諱,而某些學者也屬金無足赤,難免有誤解的地方,這就讓後人們對這段歷史的真相感到愈發不可捉摸。

我們可以透過當時的政治背景、相應事件、人物言談、行為舉止包括一干奏章批覆,進而瞭解這件事的發生過程與深層原因。事件的剖析主要分為三部分:

一是父子關係離隙的由來,即弘時、弘曆的儲位之爭;

二是自知無望繼承大統的弘時,他所表現出來的叛逆情緒與行為;

三是雍正帝對於這件事的具體處理方式,並藉此說明弘時是否真的死於雍正帝的諭令或授意、指使。

儲位之爭

我們並不需要爬入書山史海去研究帝王家的生活點滴以及搜尋雍正帝對待兒子們的厚此薄彼,因為僅僅一句話就透露了雍正帝關於繼任者的選擇,或者當時說的還不夠明確,但確足以讓包括朝臣在內的所有人清晰的知道,在繼位人選上,很明顯弘時不在候選之列。還未爭論便已結束,所謂的儲位之爭只是弘時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本有機會,但雍正帝處事不公,本該他的儲位卻偏心給了弘曆,其實他是完全沒有資格和弘曆爭的。

至今還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說明弘時死於雍正帝的諭令,哪怕是較隱晦的授意和唆使也完全沒有絲毫痕跡可查。所以說雍正帝殺死自己的骨肉弘時,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反倒是可以通過了解雍正帝對這件事的處理方法,看出他當時已經保持了足夠的容忍和剋制。當然,這裡說的容忍和剋制是相對的。

“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之弟......不但弟兄,便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

於是弘時:“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

雍正帝和弘時這兩父子所演出的人倫悲劇,是帝王家天下的必然衍生物,他幾乎伴隨著所有朝代,或許某一任帝王沒有類似狀況,但以朝代論,這種情況相當普遍,無論是父子、夫妻、兄弟手足,包含所有親情友情,一旦涉及帝位更迭的權柄、利益,往往就會引發此類亂象,這本不足為奇。

比如大唐開國伊始,秦王李世民與李淵所面對的父子帝位更迭,為防倒戈清算涉及生存,也算無奈之舉,李世民與李建成的儲位之爭,按李世民的說法這是處於你死我活境況下的正當防衛行為,弟弟李元吉更不必講,純屬自衛反擊,而且還不是李世民親自動手,完全沒有弒弟的心理壓力。玄武門之變大家耳熟能詳,這樣一出宮廷政變大戲,涉及了皇帝、後宮、兄弟、朝臣、儲位、嫡系等一系列關係,再歷經籌謀、收買、設伏、相殺、逼宮等又一系列的行動,行為&目的自始至終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攀爬至權力巔峰,因為皇權利益大於一切。

但對應弘時事件,我們會發現,史料上的記載很少,似有所忌諱,而某些學者也屬金無足赤,難免有誤解的地方,這就讓後人們對這段歷史的真相感到愈發不可捉摸。

我們可以透過當時的政治背景、相應事件、人物言談、行為舉止包括一干奏章批覆,進而瞭解這件事的發生過程與深層原因。事件的剖析主要分為三部分:

一是父子關係離隙的由來,即弘時、弘曆的儲位之爭;

二是自知無望繼承大統的弘時,他所表現出來的叛逆情緒與行為;

三是雍正帝對於這件事的具體處理方式,並藉此說明弘時是否真的死於雍正帝的諭令或授意、指使。

儲位之爭

我們並不需要爬入書山史海去研究帝王家的生活點滴以及搜尋雍正帝對待兒子們的厚此薄彼,因為僅僅一句話就透露了雍正帝關於繼任者的選擇,或者當時說的還不夠明確,但確足以讓包括朝臣在內的所有人清晰的知道,在繼位人選上,很明顯弘時不在候選之列。還未爭論便已結束,所謂的儲位之爭只是弘時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本有機會,但雍正帝處事不公,本該他的儲位卻偏心給了弘曆,其實他是完全沒有資格和弘曆爭的。

雍正元年:

“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

當時的弘時已經19歲了,何來“諸子尚幼”?按雍正帝的說法,完全沒有把弘時算到繼位備選人員中來,這是排除法。

弘時的三位哥哥,因為著急投胎早已不在人世,他本是雍正帝四子,因兄長弘昐幼殤,未列齒序,所以弘時是三阿哥,被淡化的身份是“皇長子”,上面沒人了,這就讓弘時在繼位問題上有一定遐想空間,而事實證明,不是遐想,這很純粹的就是瞎想,“諸子尚幼”就讓弘時心涼一半。

還是雍正元年,康熙帝死後第一個忌日,非常重要的日子,就在大家問都沒問,自以為雍正帝必定擺駕親自參與祭祀的時候,“以孝治天下”的雍正帝竟然沒有親自參與,而是委派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參與祭奠。

至今還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說明弘時死於雍正帝的諭令,哪怕是較隱晦的授意和唆使也完全沒有絲毫痕跡可查。所以說雍正帝殺死自己的骨肉弘時,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反倒是可以通過了解雍正帝對這件事的處理方法,看出他當時已經保持了足夠的容忍和剋制。當然,這裡說的容忍和剋制是相對的。

“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之弟......不但弟兄,便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

於是弘時:“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

雍正帝和弘時這兩父子所演出的人倫悲劇,是帝王家天下的必然衍生物,他幾乎伴隨著所有朝代,或許某一任帝王沒有類似狀況,但以朝代論,這種情況相當普遍,無論是父子、夫妻、兄弟手足,包含所有親情友情,一旦涉及帝位更迭的權柄、利益,往往就會引發此類亂象,這本不足為奇。

比如大唐開國伊始,秦王李世民與李淵所面對的父子帝位更迭,為防倒戈清算涉及生存,也算無奈之舉,李世民與李建成的儲位之爭,按李世民的說法這是處於你死我活境況下的正當防衛行為,弟弟李元吉更不必講,純屬自衛反擊,而且還不是李世民親自動手,完全沒有弒弟的心理壓力。玄武門之變大家耳熟能詳,這樣一出宮廷政變大戲,涉及了皇帝、後宮、兄弟、朝臣、儲位、嫡系等一系列關係,再歷經籌謀、收買、設伏、相殺、逼宮等又一系列的行動,行為&目的自始至終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攀爬至權力巔峰,因為皇權利益大於一切。

但對應弘時事件,我們會發現,史料上的記載很少,似有所忌諱,而某些學者也屬金無足赤,難免有誤解的地方,這就讓後人們對這段歷史的真相感到愈發不可捉摸。

我們可以透過當時的政治背景、相應事件、人物言談、行為舉止包括一干奏章批覆,進而瞭解這件事的發生過程與深層原因。事件的剖析主要分為三部分:

一是父子關係離隙的由來,即弘時、弘曆的儲位之爭;

二是自知無望繼承大統的弘時,他所表現出來的叛逆情緒與行為;

三是雍正帝對於這件事的具體處理方式,並藉此說明弘時是否真的死於雍正帝的諭令或授意、指使。

儲位之爭

我們並不需要爬入書山史海去研究帝王家的生活點滴以及搜尋雍正帝對待兒子們的厚此薄彼,因為僅僅一句話就透露了雍正帝關於繼任者的選擇,或者當時說的還不夠明確,但確足以讓包括朝臣在內的所有人清晰的知道,在繼位人選上,很明顯弘時不在候選之列。還未爭論便已結束,所謂的儲位之爭只是弘時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本有機會,但雍正帝處事不公,本該他的儲位卻偏心給了弘曆,其實他是完全沒有資格和弘曆爭的。

雍正元年:

“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

當時的弘時已經19歲了,何來“諸子尚幼”?按雍正帝的說法,完全沒有把弘時算到繼位備選人員中來,這是排除法。

弘時的三位哥哥,因為著急投胎早已不在人世,他本是雍正帝四子,因兄長弘昐幼殤,未列齒序,所以弘時是三阿哥,被淡化的身份是“皇長子”,上面沒人了,這就讓弘時在繼位問題上有一定遐想空間,而事實證明,不是遐想,這很純粹的就是瞎想,“諸子尚幼”就讓弘時心涼一半。

還是雍正元年,康熙帝死後第一個忌日,非常重要的日子,就在大家問都沒問,自以為雍正帝必定擺駕親自參與祭祀的時候,“以孝治天下”的雍正帝竟然沒有親自參與,而是委派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參與祭奠。

這就釋放出三個信號:

一、朝堂不穩。皇位依然有人覬覦。雍正帝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並沒有完成高度集權、打擊異己的目標,在這種形勢下,雍正帝無暇抽身參與祭奠,是否有安全因素方面的考慮,不得而知。只能假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出於避免謀逆刺殺,或者調虎離山,京中生變。

二、半公開化。早在雍正繼位之初,因為擔心內部鬥爭過於激烈,自己有性命之虞,所以提前祕密立儲,人選毫無懸念,只差正式公佈,而通過此次祭奠,雍正帝再次向所有人昭示了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選,愛新覺羅·弘曆。並且這種昭示行為還進行了兩次,因為雍正二年的康熙帝祭拜儀式,同樣是弘曆代為祭奠的,這可不是野遊,其中的所顯露出來的政治意義極強。好比當初胤禛代為祭天一樣,不是說隨便是個兒子就有資格代替皇帝去履行職責。

三、順應先皇。康熙帝同樣偏愛弘曆,初見弘曆對這個孩子就非常喜歡,還非常迷信的找人算了算八字,結果令人非常滿意,於是很快就把弘曆接到皇宮中教導撫養,從庶吉士福敏學文,由允禧教習騎射,由允祿教習火器,去避暑山莊遊玩也不忘帶著這個寶貝孫子,對弘曆非常喜愛並且重視,不由得令人想起大明王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縉曾經給朱元璋的暗示:“好聖孫”,皇位問題上買一贈一的好事,令康熙帝老懷大慰,所以弘曆祭奠也有告慰先皇的意思。

至今還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說明弘時死於雍正帝的諭令,哪怕是較隱晦的授意和唆使也完全沒有絲毫痕跡可查。所以說雍正帝殺死自己的骨肉弘時,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反倒是可以通過了解雍正帝對這件事的處理方法,看出他當時已經保持了足夠的容忍和剋制。當然,這裡說的容忍和剋制是相對的。

“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之弟......不但弟兄,便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

於是弘時:“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

雍正帝和弘時這兩父子所演出的人倫悲劇,是帝王家天下的必然衍生物,他幾乎伴隨著所有朝代,或許某一任帝王沒有類似狀況,但以朝代論,這種情況相當普遍,無論是父子、夫妻、兄弟手足,包含所有親情友情,一旦涉及帝位更迭的權柄、利益,往往就會引發此類亂象,這本不足為奇。

比如大唐開國伊始,秦王李世民與李淵所面對的父子帝位更迭,為防倒戈清算涉及生存,也算無奈之舉,李世民與李建成的儲位之爭,按李世民的說法這是處於你死我活境況下的正當防衛行為,弟弟李元吉更不必講,純屬自衛反擊,而且還不是李世民親自動手,完全沒有弒弟的心理壓力。玄武門之變大家耳熟能詳,這樣一出宮廷政變大戲,涉及了皇帝、後宮、兄弟、朝臣、儲位、嫡系等一系列關係,再歷經籌謀、收買、設伏、相殺、逼宮等又一系列的行動,行為&目的自始至終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攀爬至權力巔峰,因為皇權利益大於一切。

但對應弘時事件,我們會發現,史料上的記載很少,似有所忌諱,而某些學者也屬金無足赤,難免有誤解的地方,這就讓後人們對這段歷史的真相感到愈發不可捉摸。

我們可以透過當時的政治背景、相應事件、人物言談、行為舉止包括一干奏章批覆,進而瞭解這件事的發生過程與深層原因。事件的剖析主要分為三部分:

一是父子關係離隙的由來,即弘時、弘曆的儲位之爭;

二是自知無望繼承大統的弘時,他所表現出來的叛逆情緒與行為;

三是雍正帝對於這件事的具體處理方式,並藉此說明弘時是否真的死於雍正帝的諭令或授意、指使。

儲位之爭

我們並不需要爬入書山史海去研究帝王家的生活點滴以及搜尋雍正帝對待兒子們的厚此薄彼,因為僅僅一句話就透露了雍正帝關於繼任者的選擇,或者當時說的還不夠明確,但確足以讓包括朝臣在內的所有人清晰的知道,在繼位人選上,很明顯弘時不在候選之列。還未爭論便已結束,所謂的儲位之爭只是弘時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本有機會,但雍正帝處事不公,本該他的儲位卻偏心給了弘曆,其實他是完全沒有資格和弘曆爭的。

雍正元年:

“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

當時的弘時已經19歲了,何來“諸子尚幼”?按雍正帝的說法,完全沒有把弘時算到繼位備選人員中來,這是排除法。

弘時的三位哥哥,因為著急投胎早已不在人世,他本是雍正帝四子,因兄長弘昐幼殤,未列齒序,所以弘時是三阿哥,被淡化的身份是“皇長子”,上面沒人了,這就讓弘時在繼位問題上有一定遐想空間,而事實證明,不是遐想,這很純粹的就是瞎想,“諸子尚幼”就讓弘時心涼一半。

還是雍正元年,康熙帝死後第一個忌日,非常重要的日子,就在大家問都沒問,自以為雍正帝必定擺駕親自參與祭祀的時候,“以孝治天下”的雍正帝竟然沒有親自參與,而是委派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參與祭奠。

這就釋放出三個信號:

一、朝堂不穩。皇位依然有人覬覦。雍正帝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並沒有完成高度集權、打擊異己的目標,在這種形勢下,雍正帝無暇抽身參與祭奠,是否有安全因素方面的考慮,不得而知。只能假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出於避免謀逆刺殺,或者調虎離山,京中生變。

二、半公開化。早在雍正繼位之初,因為擔心內部鬥爭過於激烈,自己有性命之虞,所以提前祕密立儲,人選毫無懸念,只差正式公佈,而通過此次祭奠,雍正帝再次向所有人昭示了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選,愛新覺羅·弘曆。並且這種昭示行為還進行了兩次,因為雍正二年的康熙帝祭拜儀式,同樣是弘曆代為祭奠的,這可不是野遊,其中的所顯露出來的政治意義極強。好比當初胤禛代為祭天一樣,不是說隨便是個兒子就有資格代替皇帝去履行職責。

三、順應先皇。康熙帝同樣偏愛弘曆,初見弘曆對這個孩子就非常喜歡,還非常迷信的找人算了算八字,結果令人非常滿意,於是很快就把弘曆接到皇宮中教導撫養,從庶吉士福敏學文,由允禧教習騎射,由允祿教習火器,去避暑山莊遊玩也不忘帶著這個寶貝孫子,對弘曆非常喜愛並且重視,不由得令人想起大明王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縉曾經給朱元璋的暗示:“好聖孫”,皇位問題上買一贈一的好事,令康熙帝老懷大慰,所以弘曆祭奠也有告慰先皇的意思。

叛逆情緒

做為大阿哥,最初的弘時是有一定優越感的,還在立嫡立長觀念中打轉的弘時,完全忘記了父輩中尚被圈禁的的庶長子允褆。弘時的某些性格特徵,比如,脾氣耿直,愛憎分明,仗義直言,寧折不彎,在雍正帝眼中都不是什麼優點,因為憨憨的弘時把這些特性,一股腦的都用在了雍正帝的身上。

弘時已經被排除在候選名單之外,或說根本沒有候選之說,帝君胤禛完全屬意弘曆繼統,再無二人。弘時心涼於“諸子尚幼”的言語中,而後又承受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和打擊。對康熙的兩次祭奠充分說明了,所謂諸子年幼,其實說的僅僅是弘曆一人而已(三歲的福惠同樣沒希望)。

至今還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說明弘時死於雍正帝的諭令,哪怕是較隱晦的授意和唆使也完全沒有絲毫痕跡可查。所以說雍正帝殺死自己的骨肉弘時,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反倒是可以通過了解雍正帝對這件事的處理方法,看出他當時已經保持了足夠的容忍和剋制。當然,這裡說的容忍和剋制是相對的。

“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之弟......不但弟兄,便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

於是弘時:“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

雍正帝和弘時這兩父子所演出的人倫悲劇,是帝王家天下的必然衍生物,他幾乎伴隨著所有朝代,或許某一任帝王沒有類似狀況,但以朝代論,這種情況相當普遍,無論是父子、夫妻、兄弟手足,包含所有親情友情,一旦涉及帝位更迭的權柄、利益,往往就會引發此類亂象,這本不足為奇。

比如大唐開國伊始,秦王李世民與李淵所面對的父子帝位更迭,為防倒戈清算涉及生存,也算無奈之舉,李世民與李建成的儲位之爭,按李世民的說法這是處於你死我活境況下的正當防衛行為,弟弟李元吉更不必講,純屬自衛反擊,而且還不是李世民親自動手,完全沒有弒弟的心理壓力。玄武門之變大家耳熟能詳,這樣一出宮廷政變大戲,涉及了皇帝、後宮、兄弟、朝臣、儲位、嫡系等一系列關係,再歷經籌謀、收買、設伏、相殺、逼宮等又一系列的行動,行為&目的自始至終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攀爬至權力巔峰,因為皇權利益大於一切。

但對應弘時事件,我們會發現,史料上的記載很少,似有所忌諱,而某些學者也屬金無足赤,難免有誤解的地方,這就讓後人們對這段歷史的真相感到愈發不可捉摸。

我們可以透過當時的政治背景、相應事件、人物言談、行為舉止包括一干奏章批覆,進而瞭解這件事的發生過程與深層原因。事件的剖析主要分為三部分:

一是父子關係離隙的由來,即弘時、弘曆的儲位之爭;

二是自知無望繼承大統的弘時,他所表現出來的叛逆情緒與行為;

三是雍正帝對於這件事的具體處理方式,並藉此說明弘時是否真的死於雍正帝的諭令或授意、指使。

儲位之爭

我們並不需要爬入書山史海去研究帝王家的生活點滴以及搜尋雍正帝對待兒子們的厚此薄彼,因為僅僅一句話就透露了雍正帝關於繼任者的選擇,或者當時說的還不夠明確,但確足以讓包括朝臣在內的所有人清晰的知道,在繼位人選上,很明顯弘時不在候選之列。還未爭論便已結束,所謂的儲位之爭只是弘時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本有機會,但雍正帝處事不公,本該他的儲位卻偏心給了弘曆,其實他是完全沒有資格和弘曆爭的。

雍正元年:

“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

當時的弘時已經19歲了,何來“諸子尚幼”?按雍正帝的說法,完全沒有把弘時算到繼位備選人員中來,這是排除法。

弘時的三位哥哥,因為著急投胎早已不在人世,他本是雍正帝四子,因兄長弘昐幼殤,未列齒序,所以弘時是三阿哥,被淡化的身份是“皇長子”,上面沒人了,這就讓弘時在繼位問題上有一定遐想空間,而事實證明,不是遐想,這很純粹的就是瞎想,“諸子尚幼”就讓弘時心涼一半。

還是雍正元年,康熙帝死後第一個忌日,非常重要的日子,就在大家問都沒問,自以為雍正帝必定擺駕親自參與祭祀的時候,“以孝治天下”的雍正帝竟然沒有親自參與,而是委派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參與祭奠。

這就釋放出三個信號:

一、朝堂不穩。皇位依然有人覬覦。雍正帝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並沒有完成高度集權、打擊異己的目標,在這種形勢下,雍正帝無暇抽身參與祭奠,是否有安全因素方面的考慮,不得而知。只能假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出於避免謀逆刺殺,或者調虎離山,京中生變。

二、半公開化。早在雍正繼位之初,因為擔心內部鬥爭過於激烈,自己有性命之虞,所以提前祕密立儲,人選毫無懸念,只差正式公佈,而通過此次祭奠,雍正帝再次向所有人昭示了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選,愛新覺羅·弘曆。並且這種昭示行為還進行了兩次,因為雍正二年的康熙帝祭拜儀式,同樣是弘曆代為祭奠的,這可不是野遊,其中的所顯露出來的政治意義極強。好比當初胤禛代為祭天一樣,不是說隨便是個兒子就有資格代替皇帝去履行職責。

三、順應先皇。康熙帝同樣偏愛弘曆,初見弘曆對這個孩子就非常喜歡,還非常迷信的找人算了算八字,結果令人非常滿意,於是很快就把弘曆接到皇宮中教導撫養,從庶吉士福敏學文,由允禧教習騎射,由允祿教習火器,去避暑山莊遊玩也不忘帶著這個寶貝孫子,對弘曆非常喜愛並且重視,不由得令人想起大明王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縉曾經給朱元璋的暗示:“好聖孫”,皇位問題上買一贈一的好事,令康熙帝老懷大慰,所以弘曆祭奠也有告慰先皇的意思。

叛逆情緒

做為大阿哥,最初的弘時是有一定優越感的,還在立嫡立長觀念中打轉的弘時,完全忘記了父輩中尚被圈禁的的庶長子允褆。弘時的某些性格特徵,比如,脾氣耿直,愛憎分明,仗義直言,寧折不彎,在雍正帝眼中都不是什麼優點,因為憨憨的弘時把這些特性,一股腦的都用在了雍正帝的身上。

弘時已經被排除在候選名單之外,或說根本沒有候選之說,帝君胤禛完全屬意弘曆繼統,再無二人。弘時心涼於“諸子尚幼”的言語中,而後又承受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和打擊。對康熙的兩次祭奠充分說明了,所謂諸子年幼,其實說的僅僅是弘曆一人而已(三歲的福惠同樣沒希望)。

不能說雍正帝對這個孩子毫無關愛,但什麼都怕和弘曆比,相比之下,也難免弘時會有叛逆情緒,上一代九子奪嫡,弘時看在眼中,對於政治鬥爭,他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可惜他並不是得寵的那個弘曆,所以無論他有什麼主張,什麼訴求在雍正帝看來,那都是多餘的,根本也沒想讓你弘時管,而弘時偏要管,還偏要把“刀”往雍正帝的肺管子裡插。

過激行為和雍正帝的決斷

雍正四年,胤禛終於如願以償,大仇得報,於正月初五把允禩、允禟,也就是雍正帝口中的阿其那和塞思黑革去黃帶子,由宗人府除名,其實早在兩個月前,允禩便被革除了王爵,請注意:

正月初五,允禩、允禟由宗人府除名。

二月初七日,囚禁胤禩,將其囚禁於宗人府。

二月十八日,先時皇三子弘時因事獲罪交與胤禩為子

正月二十八日,將胤禩之妻革去“福晉”,休回外家。

為什麼倒黴都能趕的這麼巧?為什麼交與雍正帝最痛恨的罪臣允禩為子?這個問題被刻意隱藏了,我們只能從降罪原文和建議為弘時“平反”的奏本中,尋找線索。

至今還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說明弘時死於雍正帝的諭令,哪怕是較隱晦的授意和唆使也完全沒有絲毫痕跡可查。所以說雍正帝殺死自己的骨肉弘時,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反倒是可以通過了解雍正帝對這件事的處理方法,看出他當時已經保持了足夠的容忍和剋制。當然,這裡說的容忍和剋制是相對的。

“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之弟......不但弟兄,便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

於是弘時:“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

雍正帝和弘時這兩父子所演出的人倫悲劇,是帝王家天下的必然衍生物,他幾乎伴隨著所有朝代,或許某一任帝王沒有類似狀況,但以朝代論,這種情況相當普遍,無論是父子、夫妻、兄弟手足,包含所有親情友情,一旦涉及帝位更迭的權柄、利益,往往就會引發此類亂象,這本不足為奇。

比如大唐開國伊始,秦王李世民與李淵所面對的父子帝位更迭,為防倒戈清算涉及生存,也算無奈之舉,李世民與李建成的儲位之爭,按李世民的說法這是處於你死我活境況下的正當防衛行為,弟弟李元吉更不必講,純屬自衛反擊,而且還不是李世民親自動手,完全沒有弒弟的心理壓力。玄武門之變大家耳熟能詳,這樣一出宮廷政變大戲,涉及了皇帝、後宮、兄弟、朝臣、儲位、嫡系等一系列關係,再歷經籌謀、收買、設伏、相殺、逼宮等又一系列的行動,行為&目的自始至終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攀爬至權力巔峰,因為皇權利益大於一切。

但對應弘時事件,我們會發現,史料上的記載很少,似有所忌諱,而某些學者也屬金無足赤,難免有誤解的地方,這就讓後人們對這段歷史的真相感到愈發不可捉摸。

我們可以透過當時的政治背景、相應事件、人物言談、行為舉止包括一干奏章批覆,進而瞭解這件事的發生過程與深層原因。事件的剖析主要分為三部分:

一是父子關係離隙的由來,即弘時、弘曆的儲位之爭;

二是自知無望繼承大統的弘時,他所表現出來的叛逆情緒與行為;

三是雍正帝對於這件事的具體處理方式,並藉此說明弘時是否真的死於雍正帝的諭令或授意、指使。

儲位之爭

我們並不需要爬入書山史海去研究帝王家的生活點滴以及搜尋雍正帝對待兒子們的厚此薄彼,因為僅僅一句話就透露了雍正帝關於繼任者的選擇,或者當時說的還不夠明確,但確足以讓包括朝臣在內的所有人清晰的知道,在繼位人選上,很明顯弘時不在候選之列。還未爭論便已結束,所謂的儲位之爭只是弘時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本有機會,但雍正帝處事不公,本該他的儲位卻偏心給了弘曆,其實他是完全沒有資格和弘曆爭的。

雍正元年:

“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

當時的弘時已經19歲了,何來“諸子尚幼”?按雍正帝的說法,完全沒有把弘時算到繼位備選人員中來,這是排除法。

弘時的三位哥哥,因為著急投胎早已不在人世,他本是雍正帝四子,因兄長弘昐幼殤,未列齒序,所以弘時是三阿哥,被淡化的身份是“皇長子”,上面沒人了,這就讓弘時在繼位問題上有一定遐想空間,而事實證明,不是遐想,這很純粹的就是瞎想,“諸子尚幼”就讓弘時心涼一半。

還是雍正元年,康熙帝死後第一個忌日,非常重要的日子,就在大家問都沒問,自以為雍正帝必定擺駕親自參與祭祀的時候,“以孝治天下”的雍正帝竟然沒有親自參與,而是委派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參與祭奠。

這就釋放出三個信號:

一、朝堂不穩。皇位依然有人覬覦。雍正帝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並沒有完成高度集權、打擊異己的目標,在這種形勢下,雍正帝無暇抽身參與祭奠,是否有安全因素方面的考慮,不得而知。只能假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出於避免謀逆刺殺,或者調虎離山,京中生變。

二、半公開化。早在雍正繼位之初,因為擔心內部鬥爭過於激烈,自己有性命之虞,所以提前祕密立儲,人選毫無懸念,只差正式公佈,而通過此次祭奠,雍正帝再次向所有人昭示了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選,愛新覺羅·弘曆。並且這種昭示行為還進行了兩次,因為雍正二年的康熙帝祭拜儀式,同樣是弘曆代為祭奠的,這可不是野遊,其中的所顯露出來的政治意義極強。好比當初胤禛代為祭天一樣,不是說隨便是個兒子就有資格代替皇帝去履行職責。

三、順應先皇。康熙帝同樣偏愛弘曆,初見弘曆對這個孩子就非常喜歡,還非常迷信的找人算了算八字,結果令人非常滿意,於是很快就把弘曆接到皇宮中教導撫養,從庶吉士福敏學文,由允禧教習騎射,由允祿教習火器,去避暑山莊遊玩也不忘帶著這個寶貝孫子,對弘曆非常喜愛並且重視,不由得令人想起大明王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縉曾經給朱元璋的暗示:“好聖孫”,皇位問題上買一贈一的好事,令康熙帝老懷大慰,所以弘曆祭奠也有告慰先皇的意思。

叛逆情緒

做為大阿哥,最初的弘時是有一定優越感的,還在立嫡立長觀念中打轉的弘時,完全忘記了父輩中尚被圈禁的的庶長子允褆。弘時的某些性格特徵,比如,脾氣耿直,愛憎分明,仗義直言,寧折不彎,在雍正帝眼中都不是什麼優點,因為憨憨的弘時把這些特性,一股腦的都用在了雍正帝的身上。

弘時已經被排除在候選名單之外,或說根本沒有候選之說,帝君胤禛完全屬意弘曆繼統,再無二人。弘時心涼於“諸子尚幼”的言語中,而後又承受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和打擊。對康熙的兩次祭奠充分說明了,所謂諸子年幼,其實說的僅僅是弘曆一人而已(三歲的福惠同樣沒希望)。

不能說雍正帝對這個孩子毫無關愛,但什麼都怕和弘曆比,相比之下,也難免弘時會有叛逆情緒,上一代九子奪嫡,弘時看在眼中,對於政治鬥爭,他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可惜他並不是得寵的那個弘曆,所以無論他有什麼主張,什麼訴求在雍正帝看來,那都是多餘的,根本也沒想讓你弘時管,而弘時偏要管,還偏要把“刀”往雍正帝的肺管子裡插。

過激行為和雍正帝的決斷

雍正四年,胤禛終於如願以償,大仇得報,於正月初五把允禩、允禟,也就是雍正帝口中的阿其那和塞思黑革去黃帶子,由宗人府除名,其實早在兩個月前,允禩便被革除了王爵,請注意:

正月初五,允禩、允禟由宗人府除名。

二月初七日,囚禁胤禩,將其囚禁於宗人府。

二月十八日,先時皇三子弘時因事獲罪交與胤禩為子

正月二十八日,將胤禩之妻革去“福晉”,休回外家。

為什麼倒黴都能趕的這麼巧?為什麼交與雍正帝最痛恨的罪臣允禩為子?這個問題被刻意隱藏了,我們只能從降罪原文和建議為弘時“平反”的奏本中,尋找線索。

雍正: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為允禩之子, 令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 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裪,令其約束養贍,欽此。

這段話說的令人如墮雲霧,最終獲罪的原因是“為人”,弘時為人有何不妥?做出如何忤逆之事才能遭受這樣的懲罰?各類文獻查找都是半字皆無。

雍正死後:

乾隆帝治下興起了翻案風,有允祿等人於是上奏:

我們業已查清,從前三阿哥(弘時),是因為受到阿其那(允禩)株連而獲罪的,而弘時與允禩並非同罪,現在弘時已經死去多年,希望皇帝念兄弟之情,再將其收入譜牒,這樣做也符合情理,我們會遵照您的諭旨,將其載入玉牒,如皇帝同意,我會交給宗人府辦理。

乾隆帝:皇考因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特別加以嚴懲,目的是教導朕和朕的兄弟們,以儆效尤,現在三阿哥去世多年,我就准奏,念兄弟手足之情,將其收入譜牒,著總理事務王大臣斟酌商議辦理。

Tips:所謂總理事務王大臣是官職,當時的在職人員就是允祿,乾隆帝繼位之初,暫時廢止了軍機處職能,改稱總理事務處。

至今還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說明弘時死於雍正帝的諭令,哪怕是較隱晦的授意和唆使也完全沒有絲毫痕跡可查。所以說雍正帝殺死自己的骨肉弘時,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反倒是可以通過了解雍正帝對這件事的處理方法,看出他當時已經保持了足夠的容忍和剋制。當然,這裡說的容忍和剋制是相對的。

“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之弟......不但弟兄,便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

於是弘時:“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

雍正帝和弘時這兩父子所演出的人倫悲劇,是帝王家天下的必然衍生物,他幾乎伴隨著所有朝代,或許某一任帝王沒有類似狀況,但以朝代論,這種情況相當普遍,無論是父子、夫妻、兄弟手足,包含所有親情友情,一旦涉及帝位更迭的權柄、利益,往往就會引發此類亂象,這本不足為奇。

比如大唐開國伊始,秦王李世民與李淵所面對的父子帝位更迭,為防倒戈清算涉及生存,也算無奈之舉,李世民與李建成的儲位之爭,按李世民的說法這是處於你死我活境況下的正當防衛行為,弟弟李元吉更不必講,純屬自衛反擊,而且還不是李世民親自動手,完全沒有弒弟的心理壓力。玄武門之變大家耳熟能詳,這樣一出宮廷政變大戲,涉及了皇帝、後宮、兄弟、朝臣、儲位、嫡系等一系列關係,再歷經籌謀、收買、設伏、相殺、逼宮等又一系列的行動,行為&目的自始至終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攀爬至權力巔峰,因為皇權利益大於一切。

但對應弘時事件,我們會發現,史料上的記載很少,似有所忌諱,而某些學者也屬金無足赤,難免有誤解的地方,這就讓後人們對這段歷史的真相感到愈發不可捉摸。

我們可以透過當時的政治背景、相應事件、人物言談、行為舉止包括一干奏章批覆,進而瞭解這件事的發生過程與深層原因。事件的剖析主要分為三部分:

一是父子關係離隙的由來,即弘時、弘曆的儲位之爭;

二是自知無望繼承大統的弘時,他所表現出來的叛逆情緒與行為;

三是雍正帝對於這件事的具體處理方式,並藉此說明弘時是否真的死於雍正帝的諭令或授意、指使。

儲位之爭

我們並不需要爬入書山史海去研究帝王家的生活點滴以及搜尋雍正帝對待兒子們的厚此薄彼,因為僅僅一句話就透露了雍正帝關於繼任者的選擇,或者當時說的還不夠明確,但確足以讓包括朝臣在內的所有人清晰的知道,在繼位人選上,很明顯弘時不在候選之列。還未爭論便已結束,所謂的儲位之爭只是弘時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本有機會,但雍正帝處事不公,本該他的儲位卻偏心給了弘曆,其實他是完全沒有資格和弘曆爭的。

雍正元年:

“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

當時的弘時已經19歲了,何來“諸子尚幼”?按雍正帝的說法,完全沒有把弘時算到繼位備選人員中來,這是排除法。

弘時的三位哥哥,因為著急投胎早已不在人世,他本是雍正帝四子,因兄長弘昐幼殤,未列齒序,所以弘時是三阿哥,被淡化的身份是“皇長子”,上面沒人了,這就讓弘時在繼位問題上有一定遐想空間,而事實證明,不是遐想,這很純粹的就是瞎想,“諸子尚幼”就讓弘時心涼一半。

還是雍正元年,康熙帝死後第一個忌日,非常重要的日子,就在大家問都沒問,自以為雍正帝必定擺駕親自參與祭祀的時候,“以孝治天下”的雍正帝竟然沒有親自參與,而是委派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參與祭奠。

這就釋放出三個信號:

一、朝堂不穩。皇位依然有人覬覦。雍正帝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並沒有完成高度集權、打擊異己的目標,在這種形勢下,雍正帝無暇抽身參與祭奠,是否有安全因素方面的考慮,不得而知。只能假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出於避免謀逆刺殺,或者調虎離山,京中生變。

二、半公開化。早在雍正繼位之初,因為擔心內部鬥爭過於激烈,自己有性命之虞,所以提前祕密立儲,人選毫無懸念,只差正式公佈,而通過此次祭奠,雍正帝再次向所有人昭示了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選,愛新覺羅·弘曆。並且這種昭示行為還進行了兩次,因為雍正二年的康熙帝祭拜儀式,同樣是弘曆代為祭奠的,這可不是野遊,其中的所顯露出來的政治意義極強。好比當初胤禛代為祭天一樣,不是說隨便是個兒子就有資格代替皇帝去履行職責。

三、順應先皇。康熙帝同樣偏愛弘曆,初見弘曆對這個孩子就非常喜歡,還非常迷信的找人算了算八字,結果令人非常滿意,於是很快就把弘曆接到皇宮中教導撫養,從庶吉士福敏學文,由允禧教習騎射,由允祿教習火器,去避暑山莊遊玩也不忘帶著這個寶貝孫子,對弘曆非常喜愛並且重視,不由得令人想起大明王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縉曾經給朱元璋的暗示:“好聖孫”,皇位問題上買一贈一的好事,令康熙帝老懷大慰,所以弘曆祭奠也有告慰先皇的意思。

叛逆情緒

做為大阿哥,最初的弘時是有一定優越感的,還在立嫡立長觀念中打轉的弘時,完全忘記了父輩中尚被圈禁的的庶長子允褆。弘時的某些性格特徵,比如,脾氣耿直,愛憎分明,仗義直言,寧折不彎,在雍正帝眼中都不是什麼優點,因為憨憨的弘時把這些特性,一股腦的都用在了雍正帝的身上。

弘時已經被排除在候選名單之外,或說根本沒有候選之說,帝君胤禛完全屬意弘曆繼統,再無二人。弘時心涼於“諸子尚幼”的言語中,而後又承受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和打擊。對康熙的兩次祭奠充分說明了,所謂諸子年幼,其實說的僅僅是弘曆一人而已(三歲的福惠同樣沒希望)。

不能說雍正帝對這個孩子毫無關愛,但什麼都怕和弘曆比,相比之下,也難免弘時會有叛逆情緒,上一代九子奪嫡,弘時看在眼中,對於政治鬥爭,他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可惜他並不是得寵的那個弘曆,所以無論他有什麼主張,什麼訴求在雍正帝看來,那都是多餘的,根本也沒想讓你弘時管,而弘時偏要管,還偏要把“刀”往雍正帝的肺管子裡插。

過激行為和雍正帝的決斷

雍正四年,胤禛終於如願以償,大仇得報,於正月初五把允禩、允禟,也就是雍正帝口中的阿其那和塞思黑革去黃帶子,由宗人府除名,其實早在兩個月前,允禩便被革除了王爵,請注意:

正月初五,允禩、允禟由宗人府除名。

二月初七日,囚禁胤禩,將其囚禁於宗人府。

二月十八日,先時皇三子弘時因事獲罪交與胤禩為子

正月二十八日,將胤禩之妻革去“福晉”,休回外家。

為什麼倒黴都能趕的這麼巧?為什麼交與雍正帝最痛恨的罪臣允禩為子?這個問題被刻意隱藏了,我們只能從降罪原文和建議為弘時“平反”的奏本中,尋找線索。

雍正: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為允禩之子, 令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 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裪,令其約束養贍,欽此。

這段話說的令人如墮雲霧,最終獲罪的原因是“為人”,弘時為人有何不妥?做出如何忤逆之事才能遭受這樣的懲罰?各類文獻查找都是半字皆無。

雍正死後:

乾隆帝治下興起了翻案風,有允祿等人於是上奏:

我們業已查清,從前三阿哥(弘時),是因為受到阿其那(允禩)株連而獲罪的,而弘時與允禩並非同罪,現在弘時已經死去多年,希望皇帝念兄弟之情,再將其收入譜牒,這樣做也符合情理,我們會遵照您的諭旨,將其載入玉牒,如皇帝同意,我會交給宗人府辦理。

乾隆帝:皇考因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特別加以嚴懲,目的是教導朕和朕的兄弟們,以儆效尤,現在三阿哥去世多年,我就准奏,念兄弟手足之情,將其收入譜牒,著總理事務王大臣斟酌商議辦理。

Tips:所謂總理事務王大臣是官職,當時的在職人員就是允祿,乾隆帝繼位之初,暫時廢止了軍機處職能,改稱總理事務處。

以上是弘時的平反過程,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幾個要點:

蹊蹺的“株連而不同罪”,這說明弘時根本沒有參與各勢力派系,否則應論同黨,而何來株連?

殺雞儆猴的對象不止弘曆一干兄弟,其實主要的目標是警示那些阿其那塞思黑的餘黨,你們誰還為他們叫屈?親兒子弘時我都嚴懲了,你們也想給允禩當兒子?

弘時只是名義上“過繼”給了允禩,並交由允裪約束養贍,雖然當時雍正帝的憤怒無以復加,但下手還是有分寸的,就好像說了句氣話(打個比方):你給他叫屈,你到底是誰兒子?你去當他兒子好了!但是這個處罰相對真正的朋黨一眾已屬極其寬大,畢竟是養贍又不是圈禁,允禩的兒子弘旺可是長期監禁。

至今還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說明弘時死於雍正帝的諭令,哪怕是較隱晦的授意和唆使也完全沒有絲毫痕跡可查。所以說雍正帝殺死自己的骨肉弘時,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反倒是可以通過了解雍正帝對這件事的處理方法,看出他當時已經保持了足夠的容忍和剋制。當然,這裡說的容忍和剋制是相對的。

“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之弟......不但弟兄,便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

於是弘時:“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

雍正帝和弘時這兩父子所演出的人倫悲劇,是帝王家天下的必然衍生物,他幾乎伴隨著所有朝代,或許某一任帝王沒有類似狀況,但以朝代論,這種情況相當普遍,無論是父子、夫妻、兄弟手足,包含所有親情友情,一旦涉及帝位更迭的權柄、利益,往往就會引發此類亂象,這本不足為奇。

比如大唐開國伊始,秦王李世民與李淵所面對的父子帝位更迭,為防倒戈清算涉及生存,也算無奈之舉,李世民與李建成的儲位之爭,按李世民的說法這是處於你死我活境況下的正當防衛行為,弟弟李元吉更不必講,純屬自衛反擊,而且還不是李世民親自動手,完全沒有弒弟的心理壓力。玄武門之變大家耳熟能詳,這樣一出宮廷政變大戲,涉及了皇帝、後宮、兄弟、朝臣、儲位、嫡系等一系列關係,再歷經籌謀、收買、設伏、相殺、逼宮等又一系列的行動,行為&目的自始至終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攀爬至權力巔峰,因為皇權利益大於一切。

但對應弘時事件,我們會發現,史料上的記載很少,似有所忌諱,而某些學者也屬金無足赤,難免有誤解的地方,這就讓後人們對這段歷史的真相感到愈發不可捉摸。

我們可以透過當時的政治背景、相應事件、人物言談、行為舉止包括一干奏章批覆,進而瞭解這件事的發生過程與深層原因。事件的剖析主要分為三部分:

一是父子關係離隙的由來,即弘時、弘曆的儲位之爭;

二是自知無望繼承大統的弘時,他所表現出來的叛逆情緒與行為;

三是雍正帝對於這件事的具體處理方式,並藉此說明弘時是否真的死於雍正帝的諭令或授意、指使。

儲位之爭

我們並不需要爬入書山史海去研究帝王家的生活點滴以及搜尋雍正帝對待兒子們的厚此薄彼,因為僅僅一句話就透露了雍正帝關於繼任者的選擇,或者當時說的還不夠明確,但確足以讓包括朝臣在內的所有人清晰的知道,在繼位人選上,很明顯弘時不在候選之列。還未爭論便已結束,所謂的儲位之爭只是弘時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本有機會,但雍正帝處事不公,本該他的儲位卻偏心給了弘曆,其實他是完全沒有資格和弘曆爭的。

雍正元年:

“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

當時的弘時已經19歲了,何來“諸子尚幼”?按雍正帝的說法,完全沒有把弘時算到繼位備選人員中來,這是排除法。

弘時的三位哥哥,因為著急投胎早已不在人世,他本是雍正帝四子,因兄長弘昐幼殤,未列齒序,所以弘時是三阿哥,被淡化的身份是“皇長子”,上面沒人了,這就讓弘時在繼位問題上有一定遐想空間,而事實證明,不是遐想,這很純粹的就是瞎想,“諸子尚幼”就讓弘時心涼一半。

還是雍正元年,康熙帝死後第一個忌日,非常重要的日子,就在大家問都沒問,自以為雍正帝必定擺駕親自參與祭祀的時候,“以孝治天下”的雍正帝竟然沒有親自參與,而是委派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參與祭奠。

這就釋放出三個信號:

一、朝堂不穩。皇位依然有人覬覦。雍正帝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並沒有完成高度集權、打擊異己的目標,在這種形勢下,雍正帝無暇抽身參與祭奠,是否有安全因素方面的考慮,不得而知。只能假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出於避免謀逆刺殺,或者調虎離山,京中生變。

二、半公開化。早在雍正繼位之初,因為擔心內部鬥爭過於激烈,自己有性命之虞,所以提前祕密立儲,人選毫無懸念,只差正式公佈,而通過此次祭奠,雍正帝再次向所有人昭示了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選,愛新覺羅·弘曆。並且這種昭示行為還進行了兩次,因為雍正二年的康熙帝祭拜儀式,同樣是弘曆代為祭奠的,這可不是野遊,其中的所顯露出來的政治意義極強。好比當初胤禛代為祭天一樣,不是說隨便是個兒子就有資格代替皇帝去履行職責。

三、順應先皇。康熙帝同樣偏愛弘曆,初見弘曆對這個孩子就非常喜歡,還非常迷信的找人算了算八字,結果令人非常滿意,於是很快就把弘曆接到皇宮中教導撫養,從庶吉士福敏學文,由允禧教習騎射,由允祿教習火器,去避暑山莊遊玩也不忘帶著這個寶貝孫子,對弘曆非常喜愛並且重視,不由得令人想起大明王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縉曾經給朱元璋的暗示:“好聖孫”,皇位問題上買一贈一的好事,令康熙帝老懷大慰,所以弘曆祭奠也有告慰先皇的意思。

叛逆情緒

做為大阿哥,最初的弘時是有一定優越感的,還在立嫡立長觀念中打轉的弘時,完全忘記了父輩中尚被圈禁的的庶長子允褆。弘時的某些性格特徵,比如,脾氣耿直,愛憎分明,仗義直言,寧折不彎,在雍正帝眼中都不是什麼優點,因為憨憨的弘時把這些特性,一股腦的都用在了雍正帝的身上。

弘時已經被排除在候選名單之外,或說根本沒有候選之說,帝君胤禛完全屬意弘曆繼統,再無二人。弘時心涼於“諸子尚幼”的言語中,而後又承受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和打擊。對康熙的兩次祭奠充分說明了,所謂諸子年幼,其實說的僅僅是弘曆一人而已(三歲的福惠同樣沒希望)。

不能說雍正帝對這個孩子毫無關愛,但什麼都怕和弘曆比,相比之下,也難免弘時會有叛逆情緒,上一代九子奪嫡,弘時看在眼中,對於政治鬥爭,他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可惜他並不是得寵的那個弘曆,所以無論他有什麼主張,什麼訴求在雍正帝看來,那都是多餘的,根本也沒想讓你弘時管,而弘時偏要管,還偏要把“刀”往雍正帝的肺管子裡插。

過激行為和雍正帝的決斷

雍正四年,胤禛終於如願以償,大仇得報,於正月初五把允禩、允禟,也就是雍正帝口中的阿其那和塞思黑革去黃帶子,由宗人府除名,其實早在兩個月前,允禩便被革除了王爵,請注意:

正月初五,允禩、允禟由宗人府除名。

二月初七日,囚禁胤禩,將其囚禁於宗人府。

二月十八日,先時皇三子弘時因事獲罪交與胤禩為子

正月二十八日,將胤禩之妻革去“福晉”,休回外家。

為什麼倒黴都能趕的這麼巧?為什麼交與雍正帝最痛恨的罪臣允禩為子?這個問題被刻意隱藏了,我們只能從降罪原文和建議為弘時“平反”的奏本中,尋找線索。

雍正: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為允禩之子, 令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 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裪,令其約束養贍,欽此。

這段話說的令人如墮雲霧,最終獲罪的原因是“為人”,弘時為人有何不妥?做出如何忤逆之事才能遭受這樣的懲罰?各類文獻查找都是半字皆無。

雍正死後:

乾隆帝治下興起了翻案風,有允祿等人於是上奏:

我們業已查清,從前三阿哥(弘時),是因為受到阿其那(允禩)株連而獲罪的,而弘時與允禩並非同罪,現在弘時已經死去多年,希望皇帝念兄弟之情,再將其收入譜牒,這樣做也符合情理,我們會遵照您的諭旨,將其載入玉牒,如皇帝同意,我會交給宗人府辦理。

乾隆帝:皇考因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特別加以嚴懲,目的是教導朕和朕的兄弟們,以儆效尤,現在三阿哥去世多年,我就准奏,念兄弟手足之情,將其收入譜牒,著總理事務王大臣斟酌商議辦理。

Tips:所謂總理事務王大臣是官職,當時的在職人員就是允祿,乾隆帝繼位之初,暫時廢止了軍機處職能,改稱總理事務處。

以上是弘時的平反過程,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幾個要點:

蹊蹺的“株連而不同罪”,這說明弘時根本沒有參與各勢力派系,否則應論同黨,而何來株連?

殺雞儆猴的對象不止弘曆一干兄弟,其實主要的目標是警示那些阿其那塞思黑的餘黨,你們誰還為他們叫屈?親兒子弘時我都嚴懲了,你們也想給允禩當兒子?

弘時只是名義上“過繼”給了允禩,並交由允裪約束養贍,雖然當時雍正帝的憤怒無以復加,但下手還是有分寸的,就好像說了句氣話(打個比方):你給他叫屈,你到底是誰兒子?你去當他兒子好了!但是這個處罰相對真正的朋黨一眾已屬極其寬大,畢竟是養贍又不是圈禁,允禩的兒子弘旺可是長期監禁。

賜死弘時?

出於舔犢之情,法外開恩。法外開恩以後再賜死?得腦抽到什麼程度,那我也就沒什麼好辯駁的了。

關於---“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的解釋:

“削宗籍死”不是削去宗籍後立刻賜死或其他原因當時死亡,是說先削去宗籍,後來弘時“鬱鬱而終”。

削去宗籍: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

弘時身死: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

中間還有一年半的時間。

是否有朋友腦洞大開的說,是不是允裪暗中下了黑手?

皇帝交代的事情,是讓他養贍,允裪敢不用命?雍正帝即便真的要害死弘時也是在圈禁中下手,何必假手允裪,多一人知曉,便多一分弒子訊息外傳的風險。

至今還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說明弘時死於雍正帝的諭令,哪怕是較隱晦的授意和唆使也完全沒有絲毫痕跡可查。所以說雍正帝殺死自己的骨肉弘時,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反倒是可以通過了解雍正帝對這件事的處理方法,看出他當時已經保持了足夠的容忍和剋制。當然,這裡說的容忍和剋制是相對的。

“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之弟......不但弟兄,便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

於是弘時:“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

雍正帝和弘時這兩父子所演出的人倫悲劇,是帝王家天下的必然衍生物,他幾乎伴隨著所有朝代,或許某一任帝王沒有類似狀況,但以朝代論,這種情況相當普遍,無論是父子、夫妻、兄弟手足,包含所有親情友情,一旦涉及帝位更迭的權柄、利益,往往就會引發此類亂象,這本不足為奇。

比如大唐開國伊始,秦王李世民與李淵所面對的父子帝位更迭,為防倒戈清算涉及生存,也算無奈之舉,李世民與李建成的儲位之爭,按李世民的說法這是處於你死我活境況下的正當防衛行為,弟弟李元吉更不必講,純屬自衛反擊,而且還不是李世民親自動手,完全沒有弒弟的心理壓力。玄武門之變大家耳熟能詳,這樣一出宮廷政變大戲,涉及了皇帝、後宮、兄弟、朝臣、儲位、嫡系等一系列關係,再歷經籌謀、收買、設伏、相殺、逼宮等又一系列的行動,行為&目的自始至終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攀爬至權力巔峰,因為皇權利益大於一切。

但對應弘時事件,我們會發現,史料上的記載很少,似有所忌諱,而某些學者也屬金無足赤,難免有誤解的地方,這就讓後人們對這段歷史的真相感到愈發不可捉摸。

我們可以透過當時的政治背景、相應事件、人物言談、行為舉止包括一干奏章批覆,進而瞭解這件事的發生過程與深層原因。事件的剖析主要分為三部分:

一是父子關係離隙的由來,即弘時、弘曆的儲位之爭;

二是自知無望繼承大統的弘時,他所表現出來的叛逆情緒與行為;

三是雍正帝對於這件事的具體處理方式,並藉此說明弘時是否真的死於雍正帝的諭令或授意、指使。

儲位之爭

我們並不需要爬入書山史海去研究帝王家的生活點滴以及搜尋雍正帝對待兒子們的厚此薄彼,因為僅僅一句話就透露了雍正帝關於繼任者的選擇,或者當時說的還不夠明確,但確足以讓包括朝臣在內的所有人清晰的知道,在繼位人選上,很明顯弘時不在候選之列。還未爭論便已結束,所謂的儲位之爭只是弘時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本有機會,但雍正帝處事不公,本該他的儲位卻偏心給了弘曆,其實他是完全沒有資格和弘曆爭的。

雍正元年:

“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

當時的弘時已經19歲了,何來“諸子尚幼”?按雍正帝的說法,完全沒有把弘時算到繼位備選人員中來,這是排除法。

弘時的三位哥哥,因為著急投胎早已不在人世,他本是雍正帝四子,因兄長弘昐幼殤,未列齒序,所以弘時是三阿哥,被淡化的身份是“皇長子”,上面沒人了,這就讓弘時在繼位問題上有一定遐想空間,而事實證明,不是遐想,這很純粹的就是瞎想,“諸子尚幼”就讓弘時心涼一半。

還是雍正元年,康熙帝死後第一個忌日,非常重要的日子,就在大家問都沒問,自以為雍正帝必定擺駕親自參與祭祀的時候,“以孝治天下”的雍正帝竟然沒有親自參與,而是委派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參與祭奠。

這就釋放出三個信號:

一、朝堂不穩。皇位依然有人覬覦。雍正帝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並沒有完成高度集權、打擊異己的目標,在這種形勢下,雍正帝無暇抽身參與祭奠,是否有安全因素方面的考慮,不得而知。只能假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出於避免謀逆刺殺,或者調虎離山,京中生變。

二、半公開化。早在雍正繼位之初,因為擔心內部鬥爭過於激烈,自己有性命之虞,所以提前祕密立儲,人選毫無懸念,只差正式公佈,而通過此次祭奠,雍正帝再次向所有人昭示了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選,愛新覺羅·弘曆。並且這種昭示行為還進行了兩次,因為雍正二年的康熙帝祭拜儀式,同樣是弘曆代為祭奠的,這可不是野遊,其中的所顯露出來的政治意義極強。好比當初胤禛代為祭天一樣,不是說隨便是個兒子就有資格代替皇帝去履行職責。

三、順應先皇。康熙帝同樣偏愛弘曆,初見弘曆對這個孩子就非常喜歡,還非常迷信的找人算了算八字,結果令人非常滿意,於是很快就把弘曆接到皇宮中教導撫養,從庶吉士福敏學文,由允禧教習騎射,由允祿教習火器,去避暑山莊遊玩也不忘帶著這個寶貝孫子,對弘曆非常喜愛並且重視,不由得令人想起大明王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縉曾經給朱元璋的暗示:“好聖孫”,皇位問題上買一贈一的好事,令康熙帝老懷大慰,所以弘曆祭奠也有告慰先皇的意思。

叛逆情緒

做為大阿哥,最初的弘時是有一定優越感的,還在立嫡立長觀念中打轉的弘時,完全忘記了父輩中尚被圈禁的的庶長子允褆。弘時的某些性格特徵,比如,脾氣耿直,愛憎分明,仗義直言,寧折不彎,在雍正帝眼中都不是什麼優點,因為憨憨的弘時把這些特性,一股腦的都用在了雍正帝的身上。

弘時已經被排除在候選名單之外,或說根本沒有候選之說,帝君胤禛完全屬意弘曆繼統,再無二人。弘時心涼於“諸子尚幼”的言語中,而後又承受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和打擊。對康熙的兩次祭奠充分說明了,所謂諸子年幼,其實說的僅僅是弘曆一人而已(三歲的福惠同樣沒希望)。

不能說雍正帝對這個孩子毫無關愛,但什麼都怕和弘曆比,相比之下,也難免弘時會有叛逆情緒,上一代九子奪嫡,弘時看在眼中,對於政治鬥爭,他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可惜他並不是得寵的那個弘曆,所以無論他有什麼主張,什麼訴求在雍正帝看來,那都是多餘的,根本也沒想讓你弘時管,而弘時偏要管,還偏要把“刀”往雍正帝的肺管子裡插。

過激行為和雍正帝的決斷

雍正四年,胤禛終於如願以償,大仇得報,於正月初五把允禩、允禟,也就是雍正帝口中的阿其那和塞思黑革去黃帶子,由宗人府除名,其實早在兩個月前,允禩便被革除了王爵,請注意:

正月初五,允禩、允禟由宗人府除名。

二月初七日,囚禁胤禩,將其囚禁於宗人府。

二月十八日,先時皇三子弘時因事獲罪交與胤禩為子

正月二十八日,將胤禩之妻革去“福晉”,休回外家。

為什麼倒黴都能趕的這麼巧?為什麼交與雍正帝最痛恨的罪臣允禩為子?這個問題被刻意隱藏了,我們只能從降罪原文和建議為弘時“平反”的奏本中,尋找線索。

雍正: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為允禩之子, 令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 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裪,令其約束養贍,欽此。

這段話說的令人如墮雲霧,最終獲罪的原因是“為人”,弘時為人有何不妥?做出如何忤逆之事才能遭受這樣的懲罰?各類文獻查找都是半字皆無。

雍正死後:

乾隆帝治下興起了翻案風,有允祿等人於是上奏:

我們業已查清,從前三阿哥(弘時),是因為受到阿其那(允禩)株連而獲罪的,而弘時與允禩並非同罪,現在弘時已經死去多年,希望皇帝念兄弟之情,再將其收入譜牒,這樣做也符合情理,我們會遵照您的諭旨,將其載入玉牒,如皇帝同意,我會交給宗人府辦理。

乾隆帝:皇考因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特別加以嚴懲,目的是教導朕和朕的兄弟們,以儆效尤,現在三阿哥去世多年,我就准奏,念兄弟手足之情,將其收入譜牒,著總理事務王大臣斟酌商議辦理。

Tips:所謂總理事務王大臣是官職,當時的在職人員就是允祿,乾隆帝繼位之初,暫時廢止了軍機處職能,改稱總理事務處。

以上是弘時的平反過程,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幾個要點:

蹊蹺的“株連而不同罪”,這說明弘時根本沒有參與各勢力派系,否則應論同黨,而何來株連?

殺雞儆猴的對象不止弘曆一干兄弟,其實主要的目標是警示那些阿其那塞思黑的餘黨,你們誰還為他們叫屈?親兒子弘時我都嚴懲了,你們也想給允禩當兒子?

弘時只是名義上“過繼”給了允禩,並交由允裪約束養贍,雖然當時雍正帝的憤怒無以復加,但下手還是有分寸的,就好像說了句氣話(打個比方):你給他叫屈,你到底是誰兒子?你去當他兒子好了!但是這個處罰相對真正的朋黨一眾已屬極其寬大,畢竟是養贍又不是圈禁,允禩的兒子弘旺可是長期監禁。

賜死弘時?

出於舔犢之情,法外開恩。法外開恩以後再賜死?得腦抽到什麼程度,那我也就沒什麼好辯駁的了。

關於---“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的解釋:

“削宗籍死”不是削去宗籍後立刻賜死或其他原因當時死亡,是說先削去宗籍,後來弘時“鬱鬱而終”。

削去宗籍: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

弘時身死: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

中間還有一年半的時間。

是否有朋友腦洞大開的說,是不是允裪暗中下了黑手?

皇帝交代的事情,是讓他養贍,允裪敢不用命?雍正帝即便真的要害死弘時也是在圈禁中下手,何必假手允裪,多一人知曉,便多一分弒子訊息外傳的風險。

由弘時事件我們可以看出,弘時屬於那種率性而為的人,做事根本不能充分考慮後果,他並沒有真正參與到勢力派系中去,皇位之路已經斷絕的他,也沒有既得利益可以尋求,卻因此遭受株連,由此其率性可見一斑。

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即便胤禛已經繼位稱帝,尚且還要提前立儲以防萬一,可見情勢凶險,而弘時沒有半點做兒子的覺悟,也沒有弘曆的超高智商,不但沒有半分臂助,反而在父皇大功告成揚眉吐氣之際,竟然為允禩一系開脫求情,可能是於心不忍,也有可能是效法胤禛本人為胤礽開脫的例子,總之最終的結果卻是徹底激怒了雍正帝,最終造成自己的悲慘命運,如開篇所言,就這件事情而言,雍正帝已經保持了應有的剋制,養贍而非圈禁,無非是舔犢之情,雖然兒子犯了錯,但也讓他衣食無憂的過下半輩子吧。

醉爱侃足球
2019-01-12

清世宗雍正皇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極具傳奇色彩的帝王,他在位期間非常勤勉,在改革方面也是不遺餘力。康熙讓清朝的國土穩固,而雍正則讓清朝在經濟上更加富足。

清世宗雍正皇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極具傳奇色彩的帝王,他在位期間非常勤勉,在改革方面也是不遺餘力。康熙讓清朝的國土穩固,而雍正則讓清朝在經濟上更加富足。

雍正確實是個不錯的皇帝,但是他對自己的兄弟和子侄們卻毫不手軟,甚至不惜痛下殺手。

雍正皇帝沒幾個子嗣,前兩個兒子早夭,弘時是第三個兒子,也是雍正當時的長子。但最終繼承雍正皇位的卻是第四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為什麼雍正的長子弘時在24歲就神祕消失了呢?

在《清史稿》的記載中,對於弘時的記載只有簡短的十一個字:

“弘時,世宗第三子,早死,無嗣。”

按常理來說,一般皇帝的長子史書上對他的記載會比較多,活了24歲也應該發生了不少故事,但弘時的紀錄在正史中卻很少出現,這確實讓人匪夷所思。以至於民間傳言是雍正殺死了自己的親骨肉弘時。

不過通過查閱史書我們還是能夠窺見一些端倪,乾隆念及與弘時的兄弟情義,他重新把弘時納入到玉牒中,而且還加上了弘時兒子永坤的名字。如此看來,弘時並不是早死無嗣,而是被雍正從皇家玉牒中剔除並殺害了。

清世宗雍正皇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極具傳奇色彩的帝王,他在位期間非常勤勉,在改革方面也是不遺餘力。康熙讓清朝的國土穩固,而雍正則讓清朝在經濟上更加富足。

雍正確實是個不錯的皇帝,但是他對自己的兄弟和子侄們卻毫不手軟,甚至不惜痛下殺手。

雍正皇帝沒幾個子嗣,前兩個兒子早夭,弘時是第三個兒子,也是雍正當時的長子。但最終繼承雍正皇位的卻是第四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為什麼雍正的長子弘時在24歲就神祕消失了呢?

在《清史稿》的記載中,對於弘時的記載只有簡短的十一個字:

“弘時,世宗第三子,早死,無嗣。”

按常理來說,一般皇帝的長子史書上對他的記載會比較多,活了24歲也應該發生了不少故事,但弘時的紀錄在正史中卻很少出現,這確實讓人匪夷所思。以至於民間傳言是雍正殺死了自己的親骨肉弘時。

不過通過查閱史書我們還是能夠窺見一些端倪,乾隆念及與弘時的兄弟情義,他重新把弘時納入到玉牒中,而且還加上了弘時兒子永坤的名字。如此看來,弘時並不是早死無嗣,而是被雍正從皇家玉牒中剔除並殺害了。

在《清高宗實錄》中有乾隆對弘時的評論:

三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

按照乾隆的意思,那就是說雍正的第三子弘時年少無知,為人非常放縱。“行事不謹”乾隆說得很含糊,但可以判定,這是讓弘時最終被雍正殺的真正原因。

“行事不謹”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據諸多歷史學者查閱史書推測,弘時被雍正除名殺害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在剷除八爺胤禩的時候站錯了隊。

雍正自己就曾經歷過“九子奪嫡”的悲劇事件,所以他在立儲方面非常小心謹慎。在當時諸多皇子當中,小兒子弘晝身體太過於孱弱,讓他繼位不現實。所以最合適的繼承人選還得從弘時和弘曆當中產生。

由於在這兩個兒子當中,雍正更偏愛於弘曆,弘時作為長子肯定心慌,為了爭奪皇位,他選擇了和八爺胤禩站在一起,想借助胤禩的力量奪取皇位。

清世宗雍正皇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極具傳奇色彩的帝王,他在位期間非常勤勉,在改革方面也是不遺餘力。康熙讓清朝的國土穩固,而雍正則讓清朝在經濟上更加富足。

雍正確實是個不錯的皇帝,但是他對自己的兄弟和子侄們卻毫不手軟,甚至不惜痛下殺手。

雍正皇帝沒幾個子嗣,前兩個兒子早夭,弘時是第三個兒子,也是雍正當時的長子。但最終繼承雍正皇位的卻是第四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為什麼雍正的長子弘時在24歲就神祕消失了呢?

在《清史稿》的記載中,對於弘時的記載只有簡短的十一個字:

“弘時,世宗第三子,早死,無嗣。”

按常理來說,一般皇帝的長子史書上對他的記載會比較多,活了24歲也應該發生了不少故事,但弘時的紀錄在正史中卻很少出現,這確實讓人匪夷所思。以至於民間傳言是雍正殺死了自己的親骨肉弘時。

不過通過查閱史書我們還是能夠窺見一些端倪,乾隆念及與弘時的兄弟情義,他重新把弘時納入到玉牒中,而且還加上了弘時兒子永坤的名字。如此看來,弘時並不是早死無嗣,而是被雍正從皇家玉牒中剔除並殺害了。

在《清高宗實錄》中有乾隆對弘時的評論:

三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

按照乾隆的意思,那就是說雍正的第三子弘時年少無知,為人非常放縱。“行事不謹”乾隆說得很含糊,但可以判定,這是讓弘時最終被雍正殺的真正原因。

“行事不謹”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據諸多歷史學者查閱史書推測,弘時被雍正除名殺害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在剷除八爺胤禩的時候站錯了隊。

雍正自己就曾經歷過“九子奪嫡”的悲劇事件,所以他在立儲方面非常小心謹慎。在當時諸多皇子當中,小兒子弘晝身體太過於孱弱,讓他繼位不現實。所以最合適的繼承人選還得從弘時和弘曆當中產生。

由於在這兩個兒子當中,雍正更偏愛於弘曆,弘時作為長子肯定心慌,為了爭奪皇位,他選擇了和八爺胤禩站在一起,想借助胤禩的力量奪取皇位。

在臺北故宮意外發現的雍正聖旨中曾寫道:

已將允禩治罪,掣迴帶子,從玉牒除名。弘時既於其為子,不能不掣弘時之帶子。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把胤禩象徵皇族身份的黃帶子沒收,從玉牒中除名。既然弘時站在胤禩那邊,所以雍正把弘時過繼給胤禩,並沒收了弘時的黃帶子。

也就是說,弘時為了爭奪皇位,他不惜站在了和雍正作對的胤禩這邊,幫他做一些謀逆的事情。雍正當然不能容忍,一怒之下將弘時除名,既然胤禩謀逆必死,那弘時的結局也是一樣,所以弘時也就在24歲的時候銷聲匿跡了。

清世宗雍正皇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極具傳奇色彩的帝王,他在位期間非常勤勉,在改革方面也是不遺餘力。康熙讓清朝的國土穩固,而雍正則讓清朝在經濟上更加富足。

雍正確實是個不錯的皇帝,但是他對自己的兄弟和子侄們卻毫不手軟,甚至不惜痛下殺手。

雍正皇帝沒幾個子嗣,前兩個兒子早夭,弘時是第三個兒子,也是雍正當時的長子。但最終繼承雍正皇位的卻是第四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為什麼雍正的長子弘時在24歲就神祕消失了呢?

在《清史稿》的記載中,對於弘時的記載只有簡短的十一個字:

“弘時,世宗第三子,早死,無嗣。”

按常理來說,一般皇帝的長子史書上對他的記載會比較多,活了24歲也應該發生了不少故事,但弘時的紀錄在正史中卻很少出現,這確實讓人匪夷所思。以至於民間傳言是雍正殺死了自己的親骨肉弘時。

不過通過查閱史書我們還是能夠窺見一些端倪,乾隆念及與弘時的兄弟情義,他重新把弘時納入到玉牒中,而且還加上了弘時兒子永坤的名字。如此看來,弘時並不是早死無嗣,而是被雍正從皇家玉牒中剔除並殺害了。

在《清高宗實錄》中有乾隆對弘時的評論:

三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

按照乾隆的意思,那就是說雍正的第三子弘時年少無知,為人非常放縱。“行事不謹”乾隆說得很含糊,但可以判定,這是讓弘時最終被雍正殺的真正原因。

“行事不謹”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據諸多歷史學者查閱史書推測,弘時被雍正除名殺害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在剷除八爺胤禩的時候站錯了隊。

雍正自己就曾經歷過“九子奪嫡”的悲劇事件,所以他在立儲方面非常小心謹慎。在當時諸多皇子當中,小兒子弘晝身體太過於孱弱,讓他繼位不現實。所以最合適的繼承人選還得從弘時和弘曆當中產生。

由於在這兩個兒子當中,雍正更偏愛於弘曆,弘時作為長子肯定心慌,為了爭奪皇位,他選擇了和八爺胤禩站在一起,想借助胤禩的力量奪取皇位。

在臺北故宮意外發現的雍正聖旨中曾寫道:

已將允禩治罪,掣迴帶子,從玉牒除名。弘時既於其為子,不能不掣弘時之帶子。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把胤禩象徵皇族身份的黃帶子沒收,從玉牒中除名。既然弘時站在胤禩那邊,所以雍正把弘時過繼給胤禩,並沒收了弘時的黃帶子。

也就是說,弘時為了爭奪皇位,他不惜站在了和雍正作對的胤禩這邊,幫他做一些謀逆的事情。雍正當然不能容忍,一怒之下將弘時除名,既然胤禩謀逆必死,那弘時的結局也是一樣,所以弘時也就在24歲的時候銷聲匿跡了。

其實弘時只是帝王之爭當中的一個犧牲品,既然雍正更喜歡弘曆,就算弘時不選擇站隊,他的結局也好不到哪裡去。弘時的行為正好給了雍正一個廢立的理由和藉口,為了扶持弘曆,雍正不惜殺掉弘時也絕不手軟。因為雍正知道,在繼承人的廢立上必須要當機立斷!

我是醉愛談歷史,分享有趣有料的原創歷史知識和觀點,歡迎點評和關注。

正说清代十二朝
2019-06-22

首先,需要確定的是,在現存的所有史料中,都沒有雍正處死親生子弘時的記載,當然雍正皇帝做為大清一代帝王,即使親手處死了自己的親生兒子,也斷不會讓史書記載流傳後世的!但我們基於歷史史實考慮,看看雍正皇帝到底處死弘時沒有。

雍正四年,弘時被雍正皇帝過繼給了已經獲罪被圈禁的廉親王胤禩,具體原因按照《清史稿》的記載,是“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具體原因就是弘時看不過雍正皇帝對待皇室兄弟的冷血手段,多說了幾句話才被雍正皇帝嚴厲懲處。

廉親王胤禩作為雍正皇帝昔日的政敵,雍正皇帝登基後,他更是帶領黨與成員處處和雍正皇帝作對,才落得一個被削爵、圈禁的下場。這樣一個處處掣肘、作對的親兄弟,雍正皇帝心涼,自己的親生兒子竟然替別人說,雍正皇帝的心更涼,所以弘時被處分也在情理之中。

雍正四年,胤禩死於禁所。而弘時是在雍正五年才去世的,既然胤禩已經去世,雍正皇帝還有必要動手處死親生子嗎?弘時去世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被父皇嚴懲甚至失去皇子資格的弘時,抑鬱而終!

岁月是一条河流
2019-01-17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弘曆在辦差途中險些被人所害,他希望老爹雍正不要再追究此事,免得讓皇阿瑪和皇額娘傷心。弘曆城府極深,這其實已在暗示雍正,追殺弘曆的正是弘時。雍正在審問弘時時,歷數弘時罪過,痛斥弘時衣冠禽獸,並痛心表示有國無家,為了給弘曆留下一個安定的基業,弘時只有自盡。那麼,在歷史上,雍正真的殺了兒子弘時嗎?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弘曆在辦差途中險些被人所害,他希望老爹雍正不要再追究此事,免得讓皇阿瑪和皇額娘傷心。弘曆城府極深,這其實已在暗示雍正,追殺弘曆的正是弘時。雍正在審問弘時時,歷數弘時罪過,痛斥弘時衣冠禽獸,並痛心表示有國無家,為了給弘曆留下一個安定的基業,弘時只有自盡。那麼,在歷史上,雍正真的殺了兒子弘時嗎?

翻遍清朝史籍,對弘時的確切死因並無記載。而在《清高宗實錄》中記載,雍正十三年十月,繼位不久的乾隆帝頒佈聖諭,將被雍正帝除宗的弘時恢復宗籍。聖諭稱,弘時年少輕狂,行為放蕩,遭到雍正帝的嚴懲。這更佐證了雍正其實並沒有賜殺兒子弘時,只是將弘時掃地除門,削除宗籍。這個懲處也夠嚴厲得了,到底弘時做了什麼,從雲端跌入地獄呢?

弘時是雍正的第三子,生母為齊妃李氏。雍正的嫡長子弘暉、次子弘昀均早夭(其中皇子弘昐三歲而亡,未序齒),弘時其實已是雍正的長子,弘時比其四弟弘曆年長七歲。雍正帝繼位時,弘時已年滿十八歲,而他的生母李氏地位僅次於烏拉那拉氏皇后。因此弘時對皇儲之位也是躊躇滿志。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弘曆在辦差途中險些被人所害,他希望老爹雍正不要再追究此事,免得讓皇阿瑪和皇額娘傷心。弘曆城府極深,這其實已在暗示雍正,追殺弘曆的正是弘時。雍正在審問弘時時,歷數弘時罪過,痛斥弘時衣冠禽獸,並痛心表示有國無家,為了給弘曆留下一個安定的基業,弘時只有自盡。那麼,在歷史上,雍正真的殺了兒子弘時嗎?

翻遍清朝史籍,對弘時的確切死因並無記載。而在《清高宗實錄》中記載,雍正十三年十月,繼位不久的乾隆帝頒佈聖諭,將被雍正帝除宗的弘時恢復宗籍。聖諭稱,弘時年少輕狂,行為放蕩,遭到雍正帝的嚴懲。這更佐證了雍正其實並沒有賜殺兒子弘時,只是將弘時掃地除門,削除宗籍。這個懲處也夠嚴厲得了,到底弘時做了什麼,從雲端跌入地獄呢?

弘時是雍正的第三子,生母為齊妃李氏。雍正的嫡長子弘暉、次子弘昀均早夭(其中皇子弘昐三歲而亡,未序齒),弘時其實已是雍正的長子,弘時比其四弟弘曆年長七歲。雍正帝繼位時,弘時已年滿十八歲,而他的生母李氏地位僅次於烏拉那拉氏皇后。因此弘時對皇儲之位也是躊躇滿志。

而雍正心目中的皇儲人選是皇四子弘曆。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三日,是康熙帝的週年忌辰。這一天,雍正帝特別指派弘曆代其前往景陵追悼康熙。這一舉動意味深長,這無疑向世人昭示弘曆是皇儲的最佳人選。

在次年的康熙的再期忌辰時,弘曆再一次代替父親雍正前往景陵拜祭,坐實了人們對皇儲人選的猜測。

而對皇儲之位充滿期待的弘時此時失望透頂,對老爹雍正也充滿怨意,父子倆的矛盾逐漸公開。同是天涯淪落人,失意的弘時與八皇叔胤禩越走越近。而胤禩是雍正奪嫡時的勁敵,此時弘時公然與胤禩為伍,公開與父親唱對臺戲,這不打臉雍正嗎?因此雍正對弘時這個兒子是大大的不爽。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弘曆在辦差途中險些被人所害,他希望老爹雍正不要再追究此事,免得讓皇阿瑪和皇額娘傷心。弘曆城府極深,這其實已在暗示雍正,追殺弘曆的正是弘時。雍正在審問弘時時,歷數弘時罪過,痛斥弘時衣冠禽獸,並痛心表示有國無家,為了給弘曆留下一個安定的基業,弘時只有自盡。那麼,在歷史上,雍正真的殺了兒子弘時嗎?

翻遍清朝史籍,對弘時的確切死因並無記載。而在《清高宗實錄》中記載,雍正十三年十月,繼位不久的乾隆帝頒佈聖諭,將被雍正帝除宗的弘時恢復宗籍。聖諭稱,弘時年少輕狂,行為放蕩,遭到雍正帝的嚴懲。這更佐證了雍正其實並沒有賜殺兒子弘時,只是將弘時掃地除門,削除宗籍。這個懲處也夠嚴厲得了,到底弘時做了什麼,從雲端跌入地獄呢?

弘時是雍正的第三子,生母為齊妃李氏。雍正的嫡長子弘暉、次子弘昀均早夭(其中皇子弘昐三歲而亡,未序齒),弘時其實已是雍正的長子,弘時比其四弟弘曆年長七歲。雍正帝繼位時,弘時已年滿十八歲,而他的生母李氏地位僅次於烏拉那拉氏皇后。因此弘時對皇儲之位也是躊躇滿志。

而雍正心目中的皇儲人選是皇四子弘曆。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三日,是康熙帝的週年忌辰。這一天,雍正帝特別指派弘曆代其前往景陵追悼康熙。這一舉動意味深長,這無疑向世人昭示弘曆是皇儲的最佳人選。

在次年的康熙的再期忌辰時,弘曆再一次代替父親雍正前往景陵拜祭,坐實了人們對皇儲人選的猜測。

而對皇儲之位充滿期待的弘時此時失望透頂,對老爹雍正也充滿怨意,父子倆的矛盾逐漸公開。同是天涯淪落人,失意的弘時與八皇叔胤禩越走越近。而胤禩是雍正奪嫡時的勁敵,此時弘時公然與胤禩為伍,公開與父親唱對臺戲,這不打臉雍正嗎?因此雍正對弘時這個兒子是大大的不爽。

雍正四年,雍正帝位已固,胤禩被革去黃帶子,並被雍正清理門戶,從宗人府除名。弘時為八叔鳴不平,雍正乾脆把他過繼給了胤禩。不久,又將弘時革去黃帶子,掃地除門。

雍正對弘時還是念及親情的。胤禩的親子弘旺受父親牽連被充軍熱河,而作為過繼子的弘時獲罪後只是交給十二叔胤裪管束。在雍正五年的時候,年僅二十四歲的弘時鬱鬱而終。

弘時覬覦太子之位,因嫉成恨。又目光短淺,與父親雍正公開唱對臺戲,對雍正的皇權構成挑戰。經歷過奪嫡大戰的雍正不想象父親康熙一樣,把隱患留給後輩,他快刀斬亂麻,把弘時一擼到底,為兒子弘曆的登基之路剷除了障礙。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弘曆在辦差途中險些被人所害,他希望老爹雍正不要再追究此事,免得讓皇阿瑪和皇額娘傷心。弘曆城府極深,這其實已在暗示雍正,追殺弘曆的正是弘時。雍正在審問弘時時,歷數弘時罪過,痛斥弘時衣冠禽獸,並痛心表示有國無家,為了給弘曆留下一個安定的基業,弘時只有自盡。那麼,在歷史上,雍正真的殺了兒子弘時嗎?

翻遍清朝史籍,對弘時的確切死因並無記載。而在《清高宗實錄》中記載,雍正十三年十月,繼位不久的乾隆帝頒佈聖諭,將被雍正帝除宗的弘時恢復宗籍。聖諭稱,弘時年少輕狂,行為放蕩,遭到雍正帝的嚴懲。這更佐證了雍正其實並沒有賜殺兒子弘時,只是將弘時掃地除門,削除宗籍。這個懲處也夠嚴厲得了,到底弘時做了什麼,從雲端跌入地獄呢?

弘時是雍正的第三子,生母為齊妃李氏。雍正的嫡長子弘暉、次子弘昀均早夭(其中皇子弘昐三歲而亡,未序齒),弘時其實已是雍正的長子,弘時比其四弟弘曆年長七歲。雍正帝繼位時,弘時已年滿十八歲,而他的生母李氏地位僅次於烏拉那拉氏皇后。因此弘時對皇儲之位也是躊躇滿志。

而雍正心目中的皇儲人選是皇四子弘曆。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三日,是康熙帝的週年忌辰。這一天,雍正帝特別指派弘曆代其前往景陵追悼康熙。這一舉動意味深長,這無疑向世人昭示弘曆是皇儲的最佳人選。

在次年的康熙的再期忌辰時,弘曆再一次代替父親雍正前往景陵拜祭,坐實了人們對皇儲人選的猜測。

而對皇儲之位充滿期待的弘時此時失望透頂,對老爹雍正也充滿怨意,父子倆的矛盾逐漸公開。同是天涯淪落人,失意的弘時與八皇叔胤禩越走越近。而胤禩是雍正奪嫡時的勁敵,此時弘時公然與胤禩為伍,公開與父親唱對臺戲,這不打臉雍正嗎?因此雍正對弘時這個兒子是大大的不爽。

雍正四年,雍正帝位已固,胤禩被革去黃帶子,並被雍正清理門戶,從宗人府除名。弘時為八叔鳴不平,雍正乾脆把他過繼給了胤禩。不久,又將弘時革去黃帶子,掃地除門。

雍正對弘時還是念及親情的。胤禩的親子弘旺受父親牽連被充軍熱河,而作為過繼子的弘時獲罪後只是交給十二叔胤裪管束。在雍正五年的時候,年僅二十四歲的弘時鬱鬱而終。

弘時覬覦太子之位,因嫉成恨。又目光短淺,與父親雍正公開唱對臺戲,對雍正的皇權構成挑戰。經歷過奪嫡大戰的雍正不想象父親康熙一樣,把隱患留給後輩,他快刀斬亂麻,把弘時一擼到底,為兒子弘曆的登基之路剷除了障礙。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19-07-25

弘時並不是雍正下令殺死的。

之所以歷史上會認為雍正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是因為清朝文獻《清皇室四譜》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皇三子弘時……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時生,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一般對這段話的理解是:弘時在雍正五年八月被雍正削宗籍,並被處死。

弘時並不是雍正下令殺死的。

之所以歷史上會認為雍正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是因為清朝文獻《清皇室四譜》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皇三子弘時……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時生,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一般對這段話的理解是:弘時在雍正五年八月被雍正削宗籍,並被處死。

(弘時劇照)

但是當乾隆上臺後的第一年,莊親王允祿(康熙皇十六子)曾上奏乾隆,請求恢復弘時宗籍時,奏摺中曾記載了當時雍正的聖旨:“查,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為允禩之子。今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祹,令其約束養贍。欽此。”這段話說明,弘時在雍正四年二月已經被削去宗籍,並交給允祹(康熙皇二十一子,之前也受到雍正的處罰)看管,並非康熙五年八月才削的宗籍。

同時,弘時是因為允禩(康熙皇八子)的原因被削的宗籍,允禩已於雍正四年九月去世,雍正沒有必要於雍正五年八月再處死自己的兒子弘時。

當然了,雖說弘時並不是雍正親自下令殺死的,但是弘時的死,卻肯定與雍正削他的宗籍有很大關係。很可能是因為被雍正削除了宗籍,心情鬱悶,得病去世了。

弘時並不是雍正下令殺死的。

之所以歷史上會認為雍正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是因為清朝文獻《清皇室四譜》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皇三子弘時……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時生,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一般對這段話的理解是:弘時在雍正五年八月被雍正削宗籍,並被處死。

(弘時劇照)

但是當乾隆上臺後的第一年,莊親王允祿(康熙皇十六子)曾上奏乾隆,請求恢復弘時宗籍時,奏摺中曾記載了當時雍正的聖旨:“查,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為允禩之子。今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祹,令其約束養贍。欽此。”這段話說明,弘時在雍正四年二月已經被削去宗籍,並交給允祹(康熙皇二十一子,之前也受到雍正的處罰)看管,並非康熙五年八月才削的宗籍。

同時,弘時是因為允禩(康熙皇八子)的原因被削的宗籍,允禩已於雍正四年九月去世,雍正沒有必要於雍正五年八月再處死自己的兒子弘時。

當然了,雖說弘時並不是雍正親自下令殺死的,但是弘時的死,卻肯定與雍正削他的宗籍有很大關係。很可能是因為被雍正削除了宗籍,心情鬱悶,得病去世了。

(雍正劇照)

那麼,弘時究竟做了什麼,雍正要削他的宗籍呢?

第一,弘時為允禩等人鳴不平,不滿雍正對允禩等兄弟的處罰。

雍正上臺後,因為忌憚曾與之爭奪過皇儲之位的允禩(本來叫胤禩,因為避雍正的諱,改名允禩)等兄弟,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打擊。這種做法肯定在皇室裡面引起了極大的議論,可能弘時也參與到了議論之中,並且抱怨過他的父親對允禩等人太過嚴厲。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弘時抱怨了什麼,但從後人口中反覆提到他“年少放縱,行事不謹”,以及雍正讓他去給允禩當兒子就可以看出,弘時確實曾為允禩鳴不平。

雍正是一個快意恩仇的人,對他有恩的,比如十三阿哥胤祥(唯一沒有避雍正諱的阿哥),雍正對他極為優寵,政務都託付給他,還封他為鐵帽子王。和他有利益爭奪的,他則絕不輕饒。歷史上並沒有記載雍正為什麼讓自己的兒子弘時去當允禩的兒子,但是從這種有些負氣的做法來看,肯定是弘時在雍正面前為允禩鳴不平了的。

第二,弘時抱怨雍正把皇位傳給弘曆,沒有傳給他。

因為康熙年間出現了“九子奪嫡”的慘劇,因此雍正上臺後,把皇位繼承方式改為“祕密建儲制”,並於雍正元年八月,親手寫上皇儲的名字,放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但是雍正元年十一月,在康熙週年祭辰上,他便派弘曆代他去致祭。這在之前是隻有皇帝或者太子才有資格做的事情。雍正二年十一月,康熙兩週年祭辰,雍正再讓弘曆代自己去致祭。這個其實已經非常明顯,雍正雖然祕密建儲,但大家都看出來,雍正是把皇儲之位給了弘曆。

弘時並不是雍正下令殺死的。

之所以歷史上會認為雍正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是因為清朝文獻《清皇室四譜》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皇三子弘時……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時生,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一般對這段話的理解是:弘時在雍正五年八月被雍正削宗籍,並被處死。

(弘時劇照)

但是當乾隆上臺後的第一年,莊親王允祿(康熙皇十六子)曾上奏乾隆,請求恢復弘時宗籍時,奏摺中曾記載了當時雍正的聖旨:“查,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為允禩之子。今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祹,令其約束養贍。欽此。”這段話說明,弘時在雍正四年二月已經被削去宗籍,並交給允祹(康熙皇二十一子,之前也受到雍正的處罰)看管,並非康熙五年八月才削的宗籍。

同時,弘時是因為允禩(康熙皇八子)的原因被削的宗籍,允禩已於雍正四年九月去世,雍正沒有必要於雍正五年八月再處死自己的兒子弘時。

當然了,雖說弘時並不是雍正親自下令殺死的,但是弘時的死,卻肯定與雍正削他的宗籍有很大關係。很可能是因為被雍正削除了宗籍,心情鬱悶,得病去世了。

(雍正劇照)

那麼,弘時究竟做了什麼,雍正要削他的宗籍呢?

第一,弘時為允禩等人鳴不平,不滿雍正對允禩等兄弟的處罰。

雍正上臺後,因為忌憚曾與之爭奪過皇儲之位的允禩(本來叫胤禩,因為避雍正的諱,改名允禩)等兄弟,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打擊。這種做法肯定在皇室裡面引起了極大的議論,可能弘時也參與到了議論之中,並且抱怨過他的父親對允禩等人太過嚴厲。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弘時抱怨了什麼,但從後人口中反覆提到他“年少放縱,行事不謹”,以及雍正讓他去給允禩當兒子就可以看出,弘時確實曾為允禩鳴不平。

雍正是一個快意恩仇的人,對他有恩的,比如十三阿哥胤祥(唯一沒有避雍正諱的阿哥),雍正對他極為優寵,政務都託付給他,還封他為鐵帽子王。和他有利益爭奪的,他則絕不輕饒。歷史上並沒有記載雍正為什麼讓自己的兒子弘時去當允禩的兒子,但是從這種有些負氣的做法來看,肯定是弘時在雍正面前為允禩鳴不平了的。

第二,弘時抱怨雍正把皇位傳給弘曆,沒有傳給他。

因為康熙年間出現了“九子奪嫡”的慘劇,因此雍正上臺後,把皇位繼承方式改為“祕密建儲制”,並於雍正元年八月,親手寫上皇儲的名字,放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但是雍正元年十一月,在康熙週年祭辰上,他便派弘曆代他去致祭。這在之前是隻有皇帝或者太子才有資格做的事情。雍正二年十一月,康熙兩週年祭辰,雍正再讓弘曆代自己去致祭。這個其實已經非常明顯,雍正雖然祕密建儲,但大家都看出來,雍正是把皇儲之位給了弘曆。

(弘曆畫像)

弘曆是雍正的第四子,弘時是雍正的第三子。但因為雍正前面的兩個兒子早夭,實際上弘時是長子。而且那時候,弘時已經20歲,又有了孩子。弘時肯定認為,他獲得皇儲之位的機會是最大的。但是雍正卻給了弟弟弘曆,弘時的內心肯定是非常悲哀的,因此,不滿雍正,抱怨雍正,也就可以理解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皇室四譜》)

趣谈国史
2019-03-29

先要糾正一點:弘時並不是雍正皇帝殺死的。準確說,他是被雍正逼死的。

弘時與雍正積怨已久,而且是父子之間互相怨恨。

弘時對雍正的怨恨,來自皇儲之爭。

先要糾正一點:弘時並不是雍正皇帝殺死的。準確說,他是被雍正逼死的。

弘時與雍正積怨已久,而且是父子之間互相怨恨。

弘時對雍正的怨恨,來自皇儲之爭。

弘時雖然是三阿哥,但實際上是雍正的長子——因為雍正的前兩個兒子都夭折了。再則,弘時的生母是雍正的側福晉。綜合這兩點,在沒有嫡長子的情況下,弘時是很有資格競爭皇儲之位的。

可事實上,弘時很早就被取消了這個資格。原因是,他有一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弟弟弘曆——也就是日後的乾隆皇帝。

弘曆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他的生母地位低下,只是一個侍妾,名號是“格格”。

不管是論長幼順序還是論生母地位,弘時都要勝弘曆一籌,按說,他應該是皇儲的首選。可是,弘曆自小就獲得了包括康熙和雍正的偏愛。連大臣們都知道,日後的皇帝肯定是弘曆。

先要糾正一點:弘時並不是雍正皇帝殺死的。準確說,他是被雍正逼死的。

弘時與雍正積怨已久,而且是父子之間互相怨恨。

弘時對雍正的怨恨,來自皇儲之爭。

弘時雖然是三阿哥,但實際上是雍正的長子——因為雍正的前兩個兒子都夭折了。再則,弘時的生母是雍正的側福晉。綜合這兩點,在沒有嫡長子的情況下,弘時是很有資格競爭皇儲之位的。

可事實上,弘時很早就被取消了這個資格。原因是,他有一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弟弟弘曆——也就是日後的乾隆皇帝。

弘曆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他的生母地位低下,只是一個侍妾,名號是“格格”。

不管是論長幼順序還是論生母地位,弘時都要勝弘曆一籌,按說,他應該是皇儲的首選。可是,弘曆自小就獲得了包括康熙和雍正的偏愛。連大臣們都知道,日後的皇帝肯定是弘曆。

如此一來,被排除在皇儲之外的弘時難免心中不平衡,對雍正產生怨恨。

當然,雍正對弘時也充滿怨恨。這怨恨,來自弘時的“胳膊肘往外拐”。

大家都知道,雍正和自己的兄弟們關係惡劣(十三爺除外)。雍正登基後,開始大肆報復、蹂躪這些親兄弟。

對於雍正的做法,弘時很不以為然,背地裡甚至公開批評。這讓雍正很不爽。

更過分的是,弘時與自己的八叔胤禩走得特別近,關係親密。而雍正最痛恨的兄弟,正是胤禩。

於是,雍正在惱怒之餘,做出了一個決定:把弘時過繼給胤禩。

雍正的潛臺詞是:你不是跟胤禩關係好嗎?那好,你去給他當兒子去吧。

先要糾正一點:弘時並不是雍正皇帝殺死的。準確說,他是被雍正逼死的。

弘時與雍正積怨已久,而且是父子之間互相怨恨。

弘時對雍正的怨恨,來自皇儲之爭。

弘時雖然是三阿哥,但實際上是雍正的長子——因為雍正的前兩個兒子都夭折了。再則,弘時的生母是雍正的側福晉。綜合這兩點,在沒有嫡長子的情況下,弘時是很有資格競爭皇儲之位的。

可事實上,弘時很早就被取消了這個資格。原因是,他有一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弟弟弘曆——也就是日後的乾隆皇帝。

弘曆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他的生母地位低下,只是一個侍妾,名號是“格格”。

不管是論長幼順序還是論生母地位,弘時都要勝弘曆一籌,按說,他應該是皇儲的首選。可是,弘曆自小就獲得了包括康熙和雍正的偏愛。連大臣們都知道,日後的皇帝肯定是弘曆。

如此一來,被排除在皇儲之外的弘時難免心中不平衡,對雍正產生怨恨。

當然,雍正對弘時也充滿怨恨。這怨恨,來自弘時的“胳膊肘往外拐”。

大家都知道,雍正和自己的兄弟們關係惡劣(十三爺除外)。雍正登基後,開始大肆報復、蹂躪這些親兄弟。

對於雍正的做法,弘時很不以為然,背地裡甚至公開批評。這讓雍正很不爽。

更過分的是,弘時與自己的八叔胤禩走得特別近,關係親密。而雍正最痛恨的兄弟,正是胤禩。

於是,雍正在惱怒之餘,做出了一個決定:把弘時過繼給胤禩。

雍正的潛臺詞是:你不是跟胤禩關係好嗎?那好,你去給他當兒子去吧。

之後,雍正還覺得餘憤難消,就加大了懲罰力度:把弘時從皇室的宗籍中清除了出去。

自古以來,“削籍”都是大事,這相當於被祖宗拋棄了。

被削籍後不久,弘時就病死了。

木剑温不胜
2019-10-28

雍正王朝對於雍正殺三兒子弘時這一段著實濃墨重彩,他殺弘時前對他說的那些話。地點在暢春園,就在他父親把江山傳給他的地方;而現在他卻要為了一個兒子殺另一個兒子!雍正的那幾句話痛心而無奈:有國無家啊……朕到了這個時候才真正明白了這句話……朕到現在還忘不了他老人家臨終時那雙眼睛……

雍正王朝對於雍正殺三兒子弘時這一段著實濃墨重彩,他殺弘時前對他說的那些話。地點在暢春園,就在他父親把江山傳給他的地方;而現在他卻要為了一個兒子殺另一個兒子!雍正的那幾句話痛心而無奈:有國無家啊……朕到了這個時候才真正明白了這句話……朕到現在還忘不了他老人家臨終時那雙眼睛……

在電視劇之中,為了能讓四阿哥弘曆可以順利繼承大統,雍正不得不殺死自己的第三個兒子。而對於歷史上弘時的死因,雍正殺死他的可能性比較小。雍正皇帝確實是康熙欽定的繼承人,但是因為許多歷史原因,他繼承大統一直保守爭議。所以在決定傳位弘曆之後,雍正想到了將皇位繼承人的名字寫好放在正大光明匾之後。

雍正王朝對於雍正殺三兒子弘時這一段著實濃墨重彩,他殺弘時前對他說的那些話。地點在暢春園,就在他父親把江山傳給他的地方;而現在他卻要為了一個兒子殺另一個兒子!雍正的那幾句話痛心而無奈:有國無家啊……朕到了這個時候才真正明白了這句話……朕到現在還忘不了他老人家臨終時那雙眼睛……

在電視劇之中,為了能讓四阿哥弘曆可以順利繼承大統,雍正不得不殺死自己的第三個兒子。而對於歷史上弘時的死因,雍正殺死他的可能性比較小。雍正皇帝確實是康熙欽定的繼承人,但是因為許多歷史原因,他繼承大統一直保守爭議。所以在決定傳位弘曆之後,雍正想到了將皇位繼承人的名字寫好放在正大光明匾之後。

雍正這樣的祕密立儲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曾經的九龍奪嫡的再次發生。弘時是雍正的第三子,他前面的兩個哥哥去世了之後,弘時算是雍正最大的一個兒子了。按照清朝立長不立幼的傳統,弘時做太子的可能性肯定要比弘曆要大一些。

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弘曆就資質上來說已經漸漸將弘時甩開。弘曆非常聰明,各方面都很出色,最重要的是他非常受康熙爺的喜歡,康熙甚至親自輔導孫子的功課。雖然爺爺喜歡孫子非常正常,但是在皇家之中,這樣的待遇還是比較特殊的。這一點甚至成為了雍正帝的加分項,所以雍正對於這個兒子是很自豪的。

雍正王朝對於雍正殺三兒子弘時這一段著實濃墨重彩,他殺弘時前對他說的那些話。地點在暢春園,就在他父親把江山傳給他的地方;而現在他卻要為了一個兒子殺另一個兒子!雍正的那幾句話痛心而無奈:有國無家啊……朕到了這個時候才真正明白了這句話……朕到現在還忘不了他老人家臨終時那雙眼睛……

在電視劇之中,為了能讓四阿哥弘曆可以順利繼承大統,雍正不得不殺死自己的第三個兒子。而對於歷史上弘時的死因,雍正殺死他的可能性比較小。雍正皇帝確實是康熙欽定的繼承人,但是因為許多歷史原因,他繼承大統一直保守爭議。所以在決定傳位弘曆之後,雍正想到了將皇位繼承人的名字寫好放在正大光明匾之後。

雍正這樣的祕密立儲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曾經的九龍奪嫡的再次發生。弘時是雍正的第三子,他前面的兩個哥哥去世了之後,弘時算是雍正最大的一個兒子了。按照清朝立長不立幼的傳統,弘時做太子的可能性肯定要比弘曆要大一些。

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弘曆就資質上來說已經漸漸將弘時甩開。弘曆非常聰明,各方面都很出色,最重要的是他非常受康熙爺的喜歡,康熙甚至親自輔導孫子的功課。雖然爺爺喜歡孫子非常正常,但是在皇家之中,這樣的待遇還是比較特殊的。這一點甚至成為了雍正帝的加分項,所以雍正對於這個兒子是很自豪的。

朝中大臣看在眼裡,當然覺得弘曆成為儲君的概率會更大一些。弘時沒有佔到年齡上的好處,他就開始在雍正面前挑撥,甚至說出了一些非常沒有腦子的話。他將當年雍正和八爺允禩爭儲的事情反覆拿出來同外人說:當年八爺被人捧作賢王,最後也不是被雍正爺拿下了皇位。弘時這話是想要暗示弘曆和當年的允禩一般,誰能最終繼承皇位還說不準。

雍正王朝對於雍正殺三兒子弘時這一段著實濃墨重彩,他殺弘時前對他說的那些話。地點在暢春園,就在他父親把江山傳給他的地方;而現在他卻要為了一個兒子殺另一個兒子!雍正的那幾句話痛心而無奈:有國無家啊……朕到了這個時候才真正明白了這句話……朕到現在還忘不了他老人家臨終時那雙眼睛……

在電視劇之中,為了能讓四阿哥弘曆可以順利繼承大統,雍正不得不殺死自己的第三個兒子。而對於歷史上弘時的死因,雍正殺死他的可能性比較小。雍正皇帝確實是康熙欽定的繼承人,但是因為許多歷史原因,他繼承大統一直保守爭議。所以在決定傳位弘曆之後,雍正想到了將皇位繼承人的名字寫好放在正大光明匾之後。

雍正這樣的祕密立儲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曾經的九龍奪嫡的再次發生。弘時是雍正的第三子,他前面的兩個哥哥去世了之後,弘時算是雍正最大的一個兒子了。按照清朝立長不立幼的傳統,弘時做太子的可能性肯定要比弘曆要大一些。

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弘曆就資質上來說已經漸漸將弘時甩開。弘曆非常聰明,各方面都很出色,最重要的是他非常受康熙爺的喜歡,康熙甚至親自輔導孫子的功課。雖然爺爺喜歡孫子非常正常,但是在皇家之中,這樣的待遇還是比較特殊的。這一點甚至成為了雍正帝的加分項,所以雍正對於這個兒子是很自豪的。

朝中大臣看在眼裡,當然覺得弘曆成為儲君的概率會更大一些。弘時沒有佔到年齡上的好處,他就開始在雍正面前挑撥,甚至說出了一些非常沒有腦子的話。他將當年雍正和八爺允禩爭儲的事情反覆拿出來同外人說:當年八爺被人捧作賢王,最後也不是被雍正爺拿下了皇位。弘時這話是想要暗示弘曆和當年的允禩一般,誰能最終繼承皇位還說不準。

但是這話戳中了雍正的痛點,雍正在九龍奪嫡之中勝出,不代表他希望自己的兒子再來一場明爭暗奪。弘時的心思表現得實在太過直白,加上把雍正最討厭的人和自己最喜歡的兒子相提並論。雍正一怒之下將他削去宗籍,並且像當年囚禁允禩一樣將他囚禁了起來。史書上所記載的弘時的錯誤在於:年少放縱,行事不謹。這幾句話確實十分客氣了。

弘時在削去宗籍一年後就悲慘離世,乾隆即位之後,將這位哥哥的宗籍給恢復了,不知弘時地下有知會有如何的想法。

老猪的碎碎念
2019-07-17

首先,題主完全把電視劇中的情節來當做正史,這個是很不嚴謹的。因為在史書中並沒有任何只言片語說弘時是被自己的親爹雍正給殺死的。這個和雍正篡位,雍正殺母等只是坊間的謠傳而已,往往歷史沒有真相,只存在一個道理而已。

為此,筆者順著一些歷史上遺留下的蛛絲馬跡,特意去位於河北易縣的清西陵探訪了一番,並且找到了安葬於清西陵阿哥園寢中的愛新覺羅弘時墓,並親手拍了一些實地的照片,以饋各位朋友,咱們邊看邊討論這位雍正的皇三子弘時。

首先,題主完全把電視劇中的情節來當做正史,這個是很不嚴謹的。因為在史書中並沒有任何只言片語說弘時是被自己的親爹雍正給殺死的。這個和雍正篡位,雍正殺母等只是坊間的謠傳而已,往往歷史沒有真相,只存在一個道理而已。

為此,筆者順著一些歷史上遺留下的蛛絲馬跡,特意去位於河北易縣的清西陵探訪了一番,並且找到了安葬於清西陵阿哥園寢中的愛新覺羅弘時墓,並親手拍了一些實地的照片,以饋各位朋友,咱們邊看邊討論這位雍正的皇三子弘時。

首先,題主完全把電視劇中的情節來當做正史,這個是很不嚴謹的。因為在史書中並沒有任何只言片語說弘時是被自己的親爹雍正給殺死的。這個和雍正篡位,雍正殺母等只是坊間的謠傳而已,往往歷史沒有真相,只存在一個道理而已。

為此,筆者順著一些歷史上遺留下的蛛絲馬跡,特意去位於河北易縣的清西陵探訪了一番,並且找到了安葬於清西陵阿哥園寢中的愛新覺羅弘時墓,並親手拍了一些實地的照片,以饋各位朋友,咱們邊看邊討論這位雍正的皇三子弘時。

這個便是弘時墓的大門口,由於此處不是開放景區,所以自然大門緊閉,但是還可以在外面看看園寢的大體規制,這裡之所以叫“阿哥園寢”而沒有叫弘時墓,因為此處埋葬了三人,分別是世宗雍正帝的皇三子弘時、第十子福沛及弘時的兒子永坤。弘時最開始並沒有埋葬在清西陵,他是被其弟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登基後移葬過來的,但弘時到底是不是雍正下令殺死的,筆者認為應該不是,弘時是因其八叔允禩之事牽連獲罪確鑿。正史記載雍正對其的懲罰也是極為嚴重:直接將他過繼給政敵允禩做兒子,轟出了紫禁城,並且在雍正四年將允禩撤去黃帶,從玉牒除名,二月,對弘時做了同樣處理。大家可以換位思考下,被親生父親這樣對待,等於直接被明確告知脫離父子關係,弘時的政治生命百分百已經完結,此時的弘時一定是鬱悶至極,得抑鬱症都算輕的了。終於弘時在被除名後一年半於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時死亡,故而最大的可能是,弘時被嚴厲打擊後因過度抑鬱而死的。

首先,題主完全把電視劇中的情節來當做正史,這個是很不嚴謹的。因為在史書中並沒有任何只言片語說弘時是被自己的親爹雍正給殺死的。這個和雍正篡位,雍正殺母等只是坊間的謠傳而已,往往歷史沒有真相,只存在一個道理而已。

為此,筆者順著一些歷史上遺留下的蛛絲馬跡,特意去位於河北易縣的清西陵探訪了一番,並且找到了安葬於清西陵阿哥園寢中的愛新覺羅弘時墓,並親手拍了一些實地的照片,以饋各位朋友,咱們邊看邊討論這位雍正的皇三子弘時。

這個便是弘時墓的大門口,由於此處不是開放景區,所以自然大門緊閉,但是還可以在外面看看園寢的大體規制,這裡之所以叫“阿哥園寢”而沒有叫弘時墓,因為此處埋葬了三人,分別是世宗雍正帝的皇三子弘時、第十子福沛及弘時的兒子永坤。弘時最開始並沒有埋葬在清西陵,他是被其弟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登基後移葬過來的,但弘時到底是不是雍正下令殺死的,筆者認為應該不是,弘時是因其八叔允禩之事牽連獲罪確鑿。正史記載雍正對其的懲罰也是極為嚴重:直接將他過繼給政敵允禩做兒子,轟出了紫禁城,並且在雍正四年將允禩撤去黃帶,從玉牒除名,二月,對弘時做了同樣處理。大家可以換位思考下,被親生父親這樣對待,等於直接被明確告知脫離父子關係,弘時的政治生命百分百已經完結,此時的弘時一定是鬱悶至極,得抑鬱症都算輕的了。終於弘時在被除名後一年半於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時死亡,故而最大的可能是,弘時被嚴厲打擊後因過度抑鬱而死的。

首先,題主完全把電視劇中的情節來當做正史,這個是很不嚴謹的。因為在史書中並沒有任何只言片語說弘時是被自己的親爹雍正給殺死的。這個和雍正篡位,雍正殺母等只是坊間的謠傳而已,往往歷史沒有真相,只存在一個道理而已。

為此,筆者順著一些歷史上遺留下的蛛絲馬跡,特意去位於河北易縣的清西陵探訪了一番,並且找到了安葬於清西陵阿哥園寢中的愛新覺羅弘時墓,並親手拍了一些實地的照片,以饋各位朋友,咱們邊看邊討論這位雍正的皇三子弘時。

這個便是弘時墓的大門口,由於此處不是開放景區,所以自然大門緊閉,但是還可以在外面看看園寢的大體規制,這裡之所以叫“阿哥園寢”而沒有叫弘時墓,因為此處埋葬了三人,分別是世宗雍正帝的皇三子弘時、第十子福沛及弘時的兒子永坤。弘時最開始並沒有埋葬在清西陵,他是被其弟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登基後移葬過來的,但弘時到底是不是雍正下令殺死的,筆者認為應該不是,弘時是因其八叔允禩之事牽連獲罪確鑿。正史記載雍正對其的懲罰也是極為嚴重:直接將他過繼給政敵允禩做兒子,轟出了紫禁城,並且在雍正四年將允禩撤去黃帶,從玉牒除名,二月,對弘時做了同樣處理。大家可以換位思考下,被親生父親這樣對待,等於直接被明確告知脫離父子關係,弘時的政治生命百分百已經完結,此時的弘時一定是鬱悶至極,得抑鬱症都算輕的了。終於弘時在被除名後一年半於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時死亡,故而最大的可能是,弘時被嚴厲打擊後因過度抑鬱而死的。

首先,題主完全把電視劇中的情節來當做正史,這個是很不嚴謹的。因為在史書中並沒有任何只言片語說弘時是被自己的親爹雍正給殺死的。這個和雍正篡位,雍正殺母等只是坊間的謠傳而已,往往歷史沒有真相,只存在一個道理而已。

為此,筆者順著一些歷史上遺留下的蛛絲馬跡,特意去位於河北易縣的清西陵探訪了一番,並且找到了安葬於清西陵阿哥園寢中的愛新覺羅弘時墓,並親手拍了一些實地的照片,以饋各位朋友,咱們邊看邊討論這位雍正的皇三子弘時。

這個便是弘時墓的大門口,由於此處不是開放景區,所以自然大門緊閉,但是還可以在外面看看園寢的大體規制,這裡之所以叫“阿哥園寢”而沒有叫弘時墓,因為此處埋葬了三人,分別是世宗雍正帝的皇三子弘時、第十子福沛及弘時的兒子永坤。弘時最開始並沒有埋葬在清西陵,他是被其弟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登基後移葬過來的,但弘時到底是不是雍正下令殺死的,筆者認為應該不是,弘時是因其八叔允禩之事牽連獲罪確鑿。正史記載雍正對其的懲罰也是極為嚴重:直接將他過繼給政敵允禩做兒子,轟出了紫禁城,並且在雍正四年將允禩撤去黃帶,從玉牒除名,二月,對弘時做了同樣處理。大家可以換位思考下,被親生父親這樣對待,等於直接被明確告知脫離父子關係,弘時的政治生命百分百已經完結,此時的弘時一定是鬱悶至極,得抑鬱症都算輕的了。終於弘時在被除名後一年半於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時死亡,故而最大的可能是,弘時被嚴厲打擊後因過度抑鬱而死的。

這個是弘時墓在清西陵的位置圖,他的墓完全在清西陵的風水牆之內,距離其父雍正的泰陵非常近,最後在假設一下,如果弘時真的是雍正殺死的,那麼知道內情的乾隆絕不可能把弘時的墳遷入到雍正旁邊,不然這不等於給老爹雍正添堵麼?所以正是從弘時墓的位置也可以推斷,弘時不是雍正親手殺死的。這應該是後人黑雍正所編排的故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