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實力遠勝於曹操,為何袁紹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

10 個回答
龙舞
2019-08-27

袁紹沒有迎立漢獻帝的原因,之前在別的問題裡稍帶提到過,既然很多人關心這個問題,這裡就詳細介紹一下其中的厲害關係。

袁紹沒有迎立漢獻帝的原因,之前在別的問題裡稍帶提到過,既然很多人關心這個問題,這裡就詳細介紹一下其中的厲害關係。



袁紹祖上四世三公,出身名門。從袁成一直到袁紹袁術這一代經久不衰。在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最重要的是選對政治立場,選對了飛黃騰達,家族興旺,選錯了不但家破人亡,甚至被滅族。袁氏家族在選擇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有一套相當實用的策略,使自己的家族永遠保持不敗的地位。

袁紹沒有迎立漢獻帝的原因,之前在別的問題裡稍帶提到過,既然很多人關心這個問題,這裡就詳細介紹一下其中的厲害關係。



袁紹祖上四世三公,出身名門。從袁成一直到袁紹袁術這一代經久不衰。在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最重要的是選對政治立場,選對了飛黃騰達,家族興旺,選錯了不但家破人亡,甚至被滅族。袁氏家族在選擇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有一套相當實用的策略,使自己的家族永遠保持不敗的地位。



袁氏家族從袁安開始就在朝廷中擔任司徒,司空等要職,袁安勇於批判竇氏專權而被士人集團所推崇,顯然袁安是站在士族集團與外戚鬥爭。袁敞是袁安三子,位居司空,史書載與外戚鄧氏不和,後被罷官自殺,但我認為應該是被鄧氏所殺。然而袁湯卻站在外戚樑冀的一邊,袁湯在樑冀掌權時,把東漢三公的位子輪流做了個遍,在位之久長達八年,可見樑冀對袁湯真是恩重如山。最讓人看不懂的是剿滅樑冀時出頭的是袁湯的堂兄弟,袁敞之子袁盱,袁盱奉命收繳的樑冀的大將軍印。兩個袁氏兄弟一位捧樑冀,一位給樑冀拆臺。到了袁湯之子袁逢與袁隗這一代,不光與外戚和士族關係處理的都不錯,與宦官之間也沒有太多愁怨,以至於兩次黨錮之禍大批士人慘遭迫害,而袁氏家族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了袁紹袁術這一代,士族集團與外戚集團更是對袁氏家族推崇備至,袁紹也是個有理想的人,想要成為士人領袖,並且讓自己代表的士族集團登上政治權利中心。這就必須與宦官集團鬥個你死我活。何進對袁紹更是視為股肱之臣,有什麼事都要找袁紹去商量。

袁紹沒有迎立漢獻帝的原因,之前在別的問題裡稍帶提到過,既然很多人關心這個問題,這裡就詳細介紹一下其中的厲害關係。



袁紹祖上四世三公,出身名門。從袁成一直到袁紹袁術這一代經久不衰。在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最重要的是選對政治立場,選對了飛黃騰達,家族興旺,選錯了不但家破人亡,甚至被滅族。袁氏家族在選擇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有一套相當實用的策略,使自己的家族永遠保持不敗的地位。



袁氏家族從袁安開始就在朝廷中擔任司徒,司空等要職,袁安勇於批判竇氏專權而被士人集團所推崇,顯然袁安是站在士族集團與外戚鬥爭。袁敞是袁安三子,位居司空,史書載與外戚鄧氏不和,後被罷官自殺,但我認為應該是被鄧氏所殺。然而袁湯卻站在外戚樑冀的一邊,袁湯在樑冀掌權時,把東漢三公的位子輪流做了個遍,在位之久長達八年,可見樑冀對袁湯真是恩重如山。最讓人看不懂的是剿滅樑冀時出頭的是袁湯的堂兄弟,袁敞之子袁盱,袁盱奉命收繳的樑冀的大將軍印。兩個袁氏兄弟一位捧樑冀,一位給樑冀拆臺。到了袁湯之子袁逢與袁隗這一代,不光與外戚和士族關係處理的都不錯,與宦官之間也沒有太多愁怨,以至於兩次黨錮之禍大批士人慘遭迫害,而袁氏家族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了袁紹袁術這一代,士族集團與外戚集團更是對袁氏家族推崇備至,袁紹也是個有理想的人,想要成為士人領袖,並且讓自己代表的士族集團登上政治權利中心。這就必須與宦官集團鬥個你死我活。何進對袁紹更是視為股肱之臣,有什麼事都要找袁紹去商量。



以上可以看出,袁氏家族想要在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要不兩頭都討好,要不兩頭都押寶,分別讓家族不同人員支持不同派系,使家族不會因為站錯隊而慘遭滅族,這一招司馬家族用的也挺順,司馬懿支持曹丕,司馬孚支持曹植,曹丕繼位後曹植親信全被清除,司馬孚之所以能逃過一劫,全靠司馬懿背後運作。袁氏家族到了後來士族和外戚一塊拉攏,對付共同敵人宦官集團。當時的政治環境是宦官集團發動了兩次黨錮之禍,士人集團與宦官集團水火不容,而當時的新興的外戚集團何進也要與舊外戚董太后一派爭權奪利,所以何進也極力拉攏門閥大戶袁紹家族。何進雖說是個暴發戶,但做事還算穩妥,比之前的那些外戚集團要低調的多,所以士族集團也樂意與何進外戚集團合作消滅宦官集團。

袁紹沒有迎立漢獻帝的原因,之前在別的問題裡稍帶提到過,既然很多人關心這個問題,這裡就詳細介紹一下其中的厲害關係。



袁紹祖上四世三公,出身名門。從袁成一直到袁紹袁術這一代經久不衰。在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最重要的是選對政治立場,選對了飛黃騰達,家族興旺,選錯了不但家破人亡,甚至被滅族。袁氏家族在選擇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有一套相當實用的策略,使自己的家族永遠保持不敗的地位。



袁氏家族從袁安開始就在朝廷中擔任司徒,司空等要職,袁安勇於批判竇氏專權而被士人集團所推崇,顯然袁安是站在士族集團與外戚鬥爭。袁敞是袁安三子,位居司空,史書載與外戚鄧氏不和,後被罷官自殺,但我認為應該是被鄧氏所殺。然而袁湯卻站在外戚樑冀的一邊,袁湯在樑冀掌權時,把東漢三公的位子輪流做了個遍,在位之久長達八年,可見樑冀對袁湯真是恩重如山。最讓人看不懂的是剿滅樑冀時出頭的是袁湯的堂兄弟,袁敞之子袁盱,袁盱奉命收繳的樑冀的大將軍印。兩個袁氏兄弟一位捧樑冀,一位給樑冀拆臺。到了袁湯之子袁逢與袁隗這一代,不光與外戚和士族關係處理的都不錯,與宦官之間也沒有太多愁怨,以至於兩次黨錮之禍大批士人慘遭迫害,而袁氏家族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了袁紹袁術這一代,士族集團與外戚集團更是對袁氏家族推崇備至,袁紹也是個有理想的人,想要成為士人領袖,並且讓自己代表的士族集團登上政治權利中心。這就必須與宦官集團鬥個你死我活。何進對袁紹更是視為股肱之臣,有什麼事都要找袁紹去商量。



以上可以看出,袁氏家族想要在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要不兩頭都討好,要不兩頭都押寶,分別讓家族不同人員支持不同派系,使家族不會因為站錯隊而慘遭滅族,這一招司馬家族用的也挺順,司馬懿支持曹丕,司馬孚支持曹植,曹丕繼位後曹植親信全被清除,司馬孚之所以能逃過一劫,全靠司馬懿背後運作。袁氏家族到了後來士族和外戚一塊拉攏,對付共同敵人宦官集團。當時的政治環境是宦官集團發動了兩次黨錮之禍,士人集團與宦官集團水火不容,而當時的新興的外戚集團何進也要與舊外戚董太后一派爭權奪利,所以何進也極力拉攏門閥大戶袁紹家族。何進雖說是個暴發戶,但做事還算穩妥,比之前的那些外戚集團要低調的多,所以士族集團也樂意與何進外戚集團合作消滅宦官集團。



漢靈帝爭儲的兩個兒子中,劉辯母親何皇后,舅舅何進和何氏外戚集團,背後還有士族集團支持。劉協母親王美人被何皇后毒死,由董太后撫養長大,支持劉協繼位的是董氏外戚集團,背後有宦官集團的支持。漢靈帝內心偏向劉協繼位,由於何氏外戚勢力很大所以一直在猶猶豫豫,後來設置西園八校尉讓蹇碩擔任統領,目的就是分大將軍何進的兵權,為將來劉協繼位打好基礎。可惜靈帝身體不給力,很多事沒來得及做就掛了,臨死前讓大宦官蹇碩擁立劉協繼位,蹇碩也已計劃好殺了何進擁立劉協,可以走漏風聲,被何進給幹掉。袁紹自始至終都是站在擁立劉辯對抗劉協派的,後來董卓廢劉辯立劉協,袁紹還琢磨著另立劉虞為帝,可惜失敗。由於當初的皇位之爭袁紹與劉協和他背後的派系進行過鬥爭,所以袁紹根本就不想承認劉協這個皇帝,後來董卓進京要廢劉辯立劉協時,袁紹是一萬個不答應,為這事跟董大人徹底翻臉。這是袁紹後來不願迎奉漢獻帝劉協的很重要的原因。

袁紹沒有迎立漢獻帝的原因,之前在別的問題裡稍帶提到過,既然很多人關心這個問題,這裡就詳細介紹一下其中的厲害關係。



袁紹祖上四世三公,出身名門。從袁成一直到袁紹袁術這一代經久不衰。在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最重要的是選對政治立場,選對了飛黃騰達,家族興旺,選錯了不但家破人亡,甚至被滅族。袁氏家族在選擇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有一套相當實用的策略,使自己的家族永遠保持不敗的地位。



袁氏家族從袁安開始就在朝廷中擔任司徒,司空等要職,袁安勇於批判竇氏專權而被士人集團所推崇,顯然袁安是站在士族集團與外戚鬥爭。袁敞是袁安三子,位居司空,史書載與外戚鄧氏不和,後被罷官自殺,但我認為應該是被鄧氏所殺。然而袁湯卻站在外戚樑冀的一邊,袁湯在樑冀掌權時,把東漢三公的位子輪流做了個遍,在位之久長達八年,可見樑冀對袁湯真是恩重如山。最讓人看不懂的是剿滅樑冀時出頭的是袁湯的堂兄弟,袁敞之子袁盱,袁盱奉命收繳的樑冀的大將軍印。兩個袁氏兄弟一位捧樑冀,一位給樑冀拆臺。到了袁湯之子袁逢與袁隗這一代,不光與外戚和士族關係處理的都不錯,與宦官之間也沒有太多愁怨,以至於兩次黨錮之禍大批士人慘遭迫害,而袁氏家族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了袁紹袁術這一代,士族集團與外戚集團更是對袁氏家族推崇備至,袁紹也是個有理想的人,想要成為士人領袖,並且讓自己代表的士族集團登上政治權利中心。這就必須與宦官集團鬥個你死我活。何進對袁紹更是視為股肱之臣,有什麼事都要找袁紹去商量。



以上可以看出,袁氏家族想要在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要不兩頭都討好,要不兩頭都押寶,分別讓家族不同人員支持不同派系,使家族不會因為站錯隊而慘遭滅族,這一招司馬家族用的也挺順,司馬懿支持曹丕,司馬孚支持曹植,曹丕繼位後曹植親信全被清除,司馬孚之所以能逃過一劫,全靠司馬懿背後運作。袁氏家族到了後來士族和外戚一塊拉攏,對付共同敵人宦官集團。當時的政治環境是宦官集團發動了兩次黨錮之禍,士人集團與宦官集團水火不容,而當時的新興的外戚集團何進也要與舊外戚董太后一派爭權奪利,所以何進也極力拉攏門閥大戶袁紹家族。何進雖說是個暴發戶,但做事還算穩妥,比之前的那些外戚集團要低調的多,所以士族集團也樂意與何進外戚集團合作消滅宦官集團。



漢靈帝爭儲的兩個兒子中,劉辯母親何皇后,舅舅何進和何氏外戚集團,背後還有士族集團支持。劉協母親王美人被何皇后毒死,由董太后撫養長大,支持劉協繼位的是董氏外戚集團,背後有宦官集團的支持。漢靈帝內心偏向劉協繼位,由於何氏外戚勢力很大所以一直在猶猶豫豫,後來設置西園八校尉讓蹇碩擔任統領,目的就是分大將軍何進的兵權,為將來劉協繼位打好基礎。可惜靈帝身體不給力,很多事沒來得及做就掛了,臨死前讓大宦官蹇碩擁立劉協繼位,蹇碩也已計劃好殺了何進擁立劉協,可以走漏風聲,被何進給幹掉。袁紹自始至終都是站在擁立劉辯對抗劉協派的,後來董卓廢劉辯立劉協,袁紹還琢磨著另立劉虞為帝,可惜失敗。由於當初的皇位之爭袁紹與劉協和他背後的派系進行過鬥爭,所以袁紹根本就不想承認劉協這個皇帝,後來董卓進京要廢劉辯立劉協時,袁紹是一萬個不答應,為這事跟董大人徹底翻臉。這是袁紹後來不願迎奉漢獻帝劉協的很重要的原因。



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對於袁紹集團來講,就是看利大還是弊大。迎奉天子好處顯而易見,可以為袁紹招攬更多人才,為其對外戰爭樹立一面正義大旗,使自己處在政治制高點。不過袁紹本人的號召力就很強,可以說在當時那個時代,人們除了認皇帝就是認袁紹,這也是為什麼袁紹手下為什麼那麼多人才的原因,所以袁紹可能認為自己的號召力已經很強了,搬過來個皇帝不見得能帶來多少好處,反而會使自己內部分裂成兩派———擁漢派和擁袁派。在軍閥割據的時代內部分裂是大忌。而曹操卻不一樣,身為宦官之後的曹操號召力本來就和袁紹差一大截,急需給自己招攬大量人才,無論擁漢的還是擁曹的統統錄用。只要能讓自己活下來,其他問題以後慢慢解決,畢竟當時最重要的就是先使自己強大。

袁紹沒有迎立漢獻帝的原因,之前在別的問題裡稍帶提到過,既然很多人關心這個問題,這裡就詳細介紹一下其中的厲害關係。



袁紹祖上四世三公,出身名門。從袁成一直到袁紹袁術這一代經久不衰。在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最重要的是選對政治立場,選對了飛黃騰達,家族興旺,選錯了不但家破人亡,甚至被滅族。袁氏家族在選擇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有一套相當實用的策略,使自己的家族永遠保持不敗的地位。



袁氏家族從袁安開始就在朝廷中擔任司徒,司空等要職,袁安勇於批判竇氏專權而被士人集團所推崇,顯然袁安是站在士族集團與外戚鬥爭。袁敞是袁安三子,位居司空,史書載與外戚鄧氏不和,後被罷官自殺,但我認為應該是被鄧氏所殺。然而袁湯卻站在外戚樑冀的一邊,袁湯在樑冀掌權時,把東漢三公的位子輪流做了個遍,在位之久長達八年,可見樑冀對袁湯真是恩重如山。最讓人看不懂的是剿滅樑冀時出頭的是袁湯的堂兄弟,袁敞之子袁盱,袁盱奉命收繳的樑冀的大將軍印。兩個袁氏兄弟一位捧樑冀,一位給樑冀拆臺。到了袁湯之子袁逢與袁隗這一代,不光與外戚和士族關係處理的都不錯,與宦官之間也沒有太多愁怨,以至於兩次黨錮之禍大批士人慘遭迫害,而袁氏家族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了袁紹袁術這一代,士族集團與外戚集團更是對袁氏家族推崇備至,袁紹也是個有理想的人,想要成為士人領袖,並且讓自己代表的士族集團登上政治權利中心。這就必須與宦官集團鬥個你死我活。何進對袁紹更是視為股肱之臣,有什麼事都要找袁紹去商量。



以上可以看出,袁氏家族想要在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要不兩頭都討好,要不兩頭都押寶,分別讓家族不同人員支持不同派系,使家族不會因為站錯隊而慘遭滅族,這一招司馬家族用的也挺順,司馬懿支持曹丕,司馬孚支持曹植,曹丕繼位後曹植親信全被清除,司馬孚之所以能逃過一劫,全靠司馬懿背後運作。袁氏家族到了後來士族和外戚一塊拉攏,對付共同敵人宦官集團。當時的政治環境是宦官集團發動了兩次黨錮之禍,士人集團與宦官集團水火不容,而當時的新興的外戚集團何進也要與舊外戚董太后一派爭權奪利,所以何進也極力拉攏門閥大戶袁紹家族。何進雖說是個暴發戶,但做事還算穩妥,比之前的那些外戚集團要低調的多,所以士族集團也樂意與何進外戚集團合作消滅宦官集團。



漢靈帝爭儲的兩個兒子中,劉辯母親何皇后,舅舅何進和何氏外戚集團,背後還有士族集團支持。劉協母親王美人被何皇后毒死,由董太后撫養長大,支持劉協繼位的是董氏外戚集團,背後有宦官集團的支持。漢靈帝內心偏向劉協繼位,由於何氏外戚勢力很大所以一直在猶猶豫豫,後來設置西園八校尉讓蹇碩擔任統領,目的就是分大將軍何進的兵權,為將來劉協繼位打好基礎。可惜靈帝身體不給力,很多事沒來得及做就掛了,臨死前讓大宦官蹇碩擁立劉協繼位,蹇碩也已計劃好殺了何進擁立劉協,可以走漏風聲,被何進給幹掉。袁紹自始至終都是站在擁立劉辯對抗劉協派的,後來董卓廢劉辯立劉協,袁紹還琢磨著另立劉虞為帝,可惜失敗。由於當初的皇位之爭袁紹與劉協和他背後的派系進行過鬥爭,所以袁紹根本就不想承認劉協這個皇帝,後來董卓進京要廢劉辯立劉協時,袁紹是一萬個不答應,為這事跟董大人徹底翻臉。這是袁紹後來不願迎奉漢獻帝劉協的很重要的原因。



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對於袁紹集團來講,就是看利大還是弊大。迎奉天子好處顯而易見,可以為袁紹招攬更多人才,為其對外戰爭樹立一面正義大旗,使自己處在政治制高點。不過袁紹本人的號召力就很強,可以說在當時那個時代,人們除了認皇帝就是認袁紹,這也是為什麼袁紹手下為什麼那麼多人才的原因,所以袁紹可能認為自己的號召力已經很強了,搬過來個皇帝不見得能帶來多少好處,反而會使自己內部分裂成兩派———擁漢派和擁袁派。在軍閥割據的時代內部分裂是大忌。而曹操卻不一樣,身為宦官之後的曹操號召力本來就和袁紹差一大截,急需給自己招攬大量人才,無論擁漢的還是擁曹的統統錄用。只要能讓自己活下來,其他問題以後慢慢解決,畢竟當時最重要的就是先使自己強大。



袁紹處理派系之間鬥爭的能力確實不怎麼樣,三個兒子擁兵自重,公開拉幫結派,爭權奪利,就差直接幹仗了。如果這時再摻合進來一個皇帝,袁紹內部不亂成一鍋粥才怪。袁紹個人魅力有,才能也沒問題,並不像史書上說的那麼愚鈍。但在人才運用上不如曹操,處理內部矛盾的能力也不如曹操。事實證明即使曹操這麼有能力的奸雄在處理擁漢派和擁曹派之間的問題時也是費勁心思,好幾次還差點丟了身家性命。所以袁紹絕不會給自己內部問題再添亂。

袁紹沒有迎立漢獻帝的原因,之前在別的問題裡稍帶提到過,既然很多人關心這個問題,這裡就詳細介紹一下其中的厲害關係。



袁紹祖上四世三公,出身名門。從袁成一直到袁紹袁術這一代經久不衰。在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最重要的是選對政治立場,選對了飛黃騰達,家族興旺,選錯了不但家破人亡,甚至被滅族。袁氏家族在選擇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有一套相當實用的策略,使自己的家族永遠保持不敗的地位。



袁氏家族從袁安開始就在朝廷中擔任司徒,司空等要職,袁安勇於批判竇氏專權而被士人集團所推崇,顯然袁安是站在士族集團與外戚鬥爭。袁敞是袁安三子,位居司空,史書載與外戚鄧氏不和,後被罷官自殺,但我認為應該是被鄧氏所殺。然而袁湯卻站在外戚樑冀的一邊,袁湯在樑冀掌權時,把東漢三公的位子輪流做了個遍,在位之久長達八年,可見樑冀對袁湯真是恩重如山。最讓人看不懂的是剿滅樑冀時出頭的是袁湯的堂兄弟,袁敞之子袁盱,袁盱奉命收繳的樑冀的大將軍印。兩個袁氏兄弟一位捧樑冀,一位給樑冀拆臺。到了袁湯之子袁逢與袁隗這一代,不光與外戚和士族關係處理的都不錯,與宦官之間也沒有太多愁怨,以至於兩次黨錮之禍大批士人慘遭迫害,而袁氏家族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了袁紹袁術這一代,士族集團與外戚集團更是對袁氏家族推崇備至,袁紹也是個有理想的人,想要成為士人領袖,並且讓自己代表的士族集團登上政治權利中心。這就必須與宦官集團鬥個你死我活。何進對袁紹更是視為股肱之臣,有什麼事都要找袁紹去商量。



以上可以看出,袁氏家族想要在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要不兩頭都討好,要不兩頭都押寶,分別讓家族不同人員支持不同派系,使家族不會因為站錯隊而慘遭滅族,這一招司馬家族用的也挺順,司馬懿支持曹丕,司馬孚支持曹植,曹丕繼位後曹植親信全被清除,司馬孚之所以能逃過一劫,全靠司馬懿背後運作。袁氏家族到了後來士族和外戚一塊拉攏,對付共同敵人宦官集團。當時的政治環境是宦官集團發動了兩次黨錮之禍,士人集團與宦官集團水火不容,而當時的新興的外戚集團何進也要與舊外戚董太后一派爭權奪利,所以何進也極力拉攏門閥大戶袁紹家族。何進雖說是個暴發戶,但做事還算穩妥,比之前的那些外戚集團要低調的多,所以士族集團也樂意與何進外戚集團合作消滅宦官集團。



漢靈帝爭儲的兩個兒子中,劉辯母親何皇后,舅舅何進和何氏外戚集團,背後還有士族集團支持。劉協母親王美人被何皇后毒死,由董太后撫養長大,支持劉協繼位的是董氏外戚集團,背後有宦官集團的支持。漢靈帝內心偏向劉協繼位,由於何氏外戚勢力很大所以一直在猶猶豫豫,後來設置西園八校尉讓蹇碩擔任統領,目的就是分大將軍何進的兵權,為將來劉協繼位打好基礎。可惜靈帝身體不給力,很多事沒來得及做就掛了,臨死前讓大宦官蹇碩擁立劉協繼位,蹇碩也已計劃好殺了何進擁立劉協,可以走漏風聲,被何進給幹掉。袁紹自始至終都是站在擁立劉辯對抗劉協派的,後來董卓廢劉辯立劉協,袁紹還琢磨著另立劉虞為帝,可惜失敗。由於當初的皇位之爭袁紹與劉協和他背後的派系進行過鬥爭,所以袁紹根本就不想承認劉協這個皇帝,後來董卓進京要廢劉辯立劉協時,袁紹是一萬個不答應,為這事跟董大人徹底翻臉。這是袁紹後來不願迎奉漢獻帝劉協的很重要的原因。



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對於袁紹集團來講,就是看利大還是弊大。迎奉天子好處顯而易見,可以為袁紹招攬更多人才,為其對外戰爭樹立一面正義大旗,使自己處在政治制高點。不過袁紹本人的號召力就很強,可以說在當時那個時代,人們除了認皇帝就是認袁紹,這也是為什麼袁紹手下為什麼那麼多人才的原因,所以袁紹可能認為自己的號召力已經很強了,搬過來個皇帝不見得能帶來多少好處,反而會使自己內部分裂成兩派———擁漢派和擁袁派。在軍閥割據的時代內部分裂是大忌。而曹操卻不一樣,身為宦官之後的曹操號召力本來就和袁紹差一大截,急需給自己招攬大量人才,無論擁漢的還是擁曹的統統錄用。只要能讓自己活下來,其他問題以後慢慢解決,畢竟當時最重要的就是先使自己強大。



袁紹處理派系之間鬥爭的能力確實不怎麼樣,三個兒子擁兵自重,公開拉幫結派,爭權奪利,就差直接幹仗了。如果這時再摻合進來一個皇帝,袁紹內部不亂成一鍋粥才怪。袁紹個人魅力有,才能也沒問題,並不像史書上說的那麼愚鈍。但在人才運用上不如曹操,處理內部矛盾的能力也不如曹操。事實證明即使曹操這麼有能力的奸雄在處理擁漢派和擁曹派之間的問題時也是費勁心思,好幾次還差點丟了身家性命。所以袁紹絕不會給自己內部問題再添亂。



有人說袁紹昏庸,根本就看不出來迎立天子能給自己帶來好處,我只能說書讀死了。如果袁紹不知道皇帝的好處,為什麼後來還要擁立劉虞當皇帝呢?袁紹想讓劉虞當個傀儡皇帝,自己大權在握,這不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嗎?在曹操迎奉漢獻帝之前,袁紹就想著自己手裡握著皇帝這張王牌,可惜一直沒有成功。後來袁紹實力逐漸壯大,手底下的人才越來越多,所以挾天子帶來的好處對他來講沒有之前那麼大,反而帶來的弊端卻越來越大,更何況現在的天子是劉協。一個集團越大,內部就越難整合,也越容易造成分裂。

袁紹沒有迎立漢獻帝的原因,之前在別的問題裡稍帶提到過,既然很多人關心這個問題,這裡就詳細介紹一下其中的厲害關係。



袁紹祖上四世三公,出身名門。從袁成一直到袁紹袁術這一代經久不衰。在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最重要的是選對政治立場,選對了飛黃騰達,家族興旺,選錯了不但家破人亡,甚至被滅族。袁氏家族在選擇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有一套相當實用的策略,使自己的家族永遠保持不敗的地位。



袁氏家族從袁安開始就在朝廷中擔任司徒,司空等要職,袁安勇於批判竇氏專權而被士人集團所推崇,顯然袁安是站在士族集團與外戚鬥爭。袁敞是袁安三子,位居司空,史書載與外戚鄧氏不和,後被罷官自殺,但我認為應該是被鄧氏所殺。然而袁湯卻站在外戚樑冀的一邊,袁湯在樑冀掌權時,把東漢三公的位子輪流做了個遍,在位之久長達八年,可見樑冀對袁湯真是恩重如山。最讓人看不懂的是剿滅樑冀時出頭的是袁湯的堂兄弟,袁敞之子袁盱,袁盱奉命收繳的樑冀的大將軍印。兩個袁氏兄弟一位捧樑冀,一位給樑冀拆臺。到了袁湯之子袁逢與袁隗這一代,不光與外戚和士族關係處理的都不錯,與宦官之間也沒有太多愁怨,以至於兩次黨錮之禍大批士人慘遭迫害,而袁氏家族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了袁紹袁術這一代,士族集團與外戚集團更是對袁氏家族推崇備至,袁紹也是個有理想的人,想要成為士人領袖,並且讓自己代表的士族集團登上政治權利中心。這就必須與宦官集團鬥個你死我活。何進對袁紹更是視為股肱之臣,有什麼事都要找袁紹去商量。



以上可以看出,袁氏家族想要在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要不兩頭都討好,要不兩頭都押寶,分別讓家族不同人員支持不同派系,使家族不會因為站錯隊而慘遭滅族,這一招司馬家族用的也挺順,司馬懿支持曹丕,司馬孚支持曹植,曹丕繼位後曹植親信全被清除,司馬孚之所以能逃過一劫,全靠司馬懿背後運作。袁氏家族到了後來士族和外戚一塊拉攏,對付共同敵人宦官集團。當時的政治環境是宦官集團發動了兩次黨錮之禍,士人集團與宦官集團水火不容,而當時的新興的外戚集團何進也要與舊外戚董太后一派爭權奪利,所以何進也極力拉攏門閥大戶袁紹家族。何進雖說是個暴發戶,但做事還算穩妥,比之前的那些外戚集團要低調的多,所以士族集團也樂意與何進外戚集團合作消滅宦官集團。



漢靈帝爭儲的兩個兒子中,劉辯母親何皇后,舅舅何進和何氏外戚集團,背後還有士族集團支持。劉協母親王美人被何皇后毒死,由董太后撫養長大,支持劉協繼位的是董氏外戚集團,背後有宦官集團的支持。漢靈帝內心偏向劉協繼位,由於何氏外戚勢力很大所以一直在猶猶豫豫,後來設置西園八校尉讓蹇碩擔任統領,目的就是分大將軍何進的兵權,為將來劉協繼位打好基礎。可惜靈帝身體不給力,很多事沒來得及做就掛了,臨死前讓大宦官蹇碩擁立劉協繼位,蹇碩也已計劃好殺了何進擁立劉協,可以走漏風聲,被何進給幹掉。袁紹自始至終都是站在擁立劉辯對抗劉協派的,後來董卓廢劉辯立劉協,袁紹還琢磨著另立劉虞為帝,可惜失敗。由於當初的皇位之爭袁紹與劉協和他背後的派系進行過鬥爭,所以袁紹根本就不想承認劉協這個皇帝,後來董卓進京要廢劉辯立劉協時,袁紹是一萬個不答應,為這事跟董大人徹底翻臉。這是袁紹後來不願迎奉漢獻帝劉協的很重要的原因。



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對於袁紹集團來講,就是看利大還是弊大。迎奉天子好處顯而易見,可以為袁紹招攬更多人才,為其對外戰爭樹立一面正義大旗,使自己處在政治制高點。不過袁紹本人的號召力就很強,可以說在當時那個時代,人們除了認皇帝就是認袁紹,這也是為什麼袁紹手下為什麼那麼多人才的原因,所以袁紹可能認為自己的號召力已經很強了,搬過來個皇帝不見得能帶來多少好處,反而會使自己內部分裂成兩派———擁漢派和擁袁派。在軍閥割據的時代內部分裂是大忌。而曹操卻不一樣,身為宦官之後的曹操號召力本來就和袁紹差一大截,急需給自己招攬大量人才,無論擁漢的還是擁曹的統統錄用。只要能讓自己活下來,其他問題以後慢慢解決,畢竟當時最重要的就是先使自己強大。



袁紹處理派系之間鬥爭的能力確實不怎麼樣,三個兒子擁兵自重,公開拉幫結派,爭權奪利,就差直接幹仗了。如果這時再摻合進來一個皇帝,袁紹內部不亂成一鍋粥才怪。袁紹個人魅力有,才能也沒問題,並不像史書上說的那麼愚鈍。但在人才運用上不如曹操,處理內部矛盾的能力也不如曹操。事實證明即使曹操這麼有能力的奸雄在處理擁漢派和擁曹派之間的問題時也是費勁心思,好幾次還差點丟了身家性命。所以袁紹絕不會給自己內部問題再添亂。



有人說袁紹昏庸,根本就看不出來迎立天子能給自己帶來好處,我只能說書讀死了。如果袁紹不知道皇帝的好處,為什麼後來還要擁立劉虞當皇帝呢?袁紹想讓劉虞當個傀儡皇帝,自己大權在握,這不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嗎?在曹操迎奉漢獻帝之前,袁紹就想著自己手裡握著皇帝這張王牌,可惜一直沒有成功。後來袁紹實力逐漸壯大,手底下的人才越來越多,所以挾天子帶來的好處對他來講沒有之前那麼大,反而帶來的弊端卻越來越大,更何況現在的天子是劉協。一個集團越大,內部就越難整合,也越容易造成分裂。



綜上所述,袁紹不迎奉天子的原因:

一、當初擁立皇帝的矛盾。曾經自己擁立的劉辯已被董卓殺害,現在的漢獻帝劉協跟自己不是一個派系,更何況這是董卓擅自擁立的,自己就是為這事兒跟董卓鬧翻的,所以袁紹打心眼裡就不想承認劉協這個皇帝。

二、人才的選擇不光是能力問題,更重要的是政治立場。袁紹集團是當時諸侯中實力最強的,很多優秀的人才都在袁紹帳下,所以招攬人才的意願不是很強烈。而且用皇帝名義招攬過來的人才基本是擁漢的,現在自己手裡現有的大都是擁袁的。擁漢派重量級人物荀彧已經離他而去。

三、攘外必先安內。隨著袁紹集團的壯大,內部不免派系錯雜叢生,迎過來的皇帝只會讓內部整合更加困難,弄不好會造成內部叛亂,這是最致命的。

袁紹沒有迎立漢獻帝的原因,之前在別的問題裡稍帶提到過,既然很多人關心這個問題,這裡就詳細介紹一下其中的厲害關係。



袁紹祖上四世三公,出身名門。從袁成一直到袁紹袁術這一代經久不衰。在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最重要的是選對政治立場,選對了飛黃騰達,家族興旺,選錯了不但家破人亡,甚至被滅族。袁氏家族在選擇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有一套相當實用的策略,使自己的家族永遠保持不敗的地位。



袁氏家族從袁安開始就在朝廷中擔任司徒,司空等要職,袁安勇於批判竇氏專權而被士人集團所推崇,顯然袁安是站在士族集團與外戚鬥爭。袁敞是袁安三子,位居司空,史書載與外戚鄧氏不和,後被罷官自殺,但我認為應該是被鄧氏所殺。然而袁湯卻站在外戚樑冀的一邊,袁湯在樑冀掌權時,把東漢三公的位子輪流做了個遍,在位之久長達八年,可見樑冀對袁湯真是恩重如山。最讓人看不懂的是剿滅樑冀時出頭的是袁湯的堂兄弟,袁敞之子袁盱,袁盱奉命收繳的樑冀的大將軍印。兩個袁氏兄弟一位捧樑冀,一位給樑冀拆臺。到了袁湯之子袁逢與袁隗這一代,不光與外戚和士族關係處理的都不錯,與宦官之間也沒有太多愁怨,以至於兩次黨錮之禍大批士人慘遭迫害,而袁氏家族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了袁紹袁術這一代,士族集團與外戚集團更是對袁氏家族推崇備至,袁紹也是個有理想的人,想要成為士人領袖,並且讓自己代表的士族集團登上政治權利中心。這就必須與宦官集團鬥個你死我活。何進對袁紹更是視為股肱之臣,有什麼事都要找袁紹去商量。



以上可以看出,袁氏家族想要在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要不兩頭都討好,要不兩頭都押寶,分別讓家族不同人員支持不同派系,使家族不會因為站錯隊而慘遭滅族,這一招司馬家族用的也挺順,司馬懿支持曹丕,司馬孚支持曹植,曹丕繼位後曹植親信全被清除,司馬孚之所以能逃過一劫,全靠司馬懿背後運作。袁氏家族到了後來士族和外戚一塊拉攏,對付共同敵人宦官集團。當時的政治環境是宦官集團發動了兩次黨錮之禍,士人集團與宦官集團水火不容,而當時的新興的外戚集團何進也要與舊外戚董太后一派爭權奪利,所以何進也極力拉攏門閥大戶袁紹家族。何進雖說是個暴發戶,但做事還算穩妥,比之前的那些外戚集團要低調的多,所以士族集團也樂意與何進外戚集團合作消滅宦官集團。



漢靈帝爭儲的兩個兒子中,劉辯母親何皇后,舅舅何進和何氏外戚集團,背後還有士族集團支持。劉協母親王美人被何皇后毒死,由董太后撫養長大,支持劉協繼位的是董氏外戚集團,背後有宦官集團的支持。漢靈帝內心偏向劉協繼位,由於何氏外戚勢力很大所以一直在猶猶豫豫,後來設置西園八校尉讓蹇碩擔任統領,目的就是分大將軍何進的兵權,為將來劉協繼位打好基礎。可惜靈帝身體不給力,很多事沒來得及做就掛了,臨死前讓大宦官蹇碩擁立劉協繼位,蹇碩也已計劃好殺了何進擁立劉協,可以走漏風聲,被何進給幹掉。袁紹自始至終都是站在擁立劉辯對抗劉協派的,後來董卓廢劉辯立劉協,袁紹還琢磨著另立劉虞為帝,可惜失敗。由於當初的皇位之爭袁紹與劉協和他背後的派系進行過鬥爭,所以袁紹根本就不想承認劉協這個皇帝,後來董卓進京要廢劉辯立劉協時,袁紹是一萬個不答應,為這事跟董大人徹底翻臉。這是袁紹後來不願迎奉漢獻帝劉協的很重要的原因。



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對於袁紹集團來講,就是看利大還是弊大。迎奉天子好處顯而易見,可以為袁紹招攬更多人才,為其對外戰爭樹立一面正義大旗,使自己處在政治制高點。不過袁紹本人的號召力就很強,可以說在當時那個時代,人們除了認皇帝就是認袁紹,這也是為什麼袁紹手下為什麼那麼多人才的原因,所以袁紹可能認為自己的號召力已經很強了,搬過來個皇帝不見得能帶來多少好處,反而會使自己內部分裂成兩派———擁漢派和擁袁派。在軍閥割據的時代內部分裂是大忌。而曹操卻不一樣,身為宦官之後的曹操號召力本來就和袁紹差一大截,急需給自己招攬大量人才,無論擁漢的還是擁曹的統統錄用。只要能讓自己活下來,其他問題以後慢慢解決,畢竟當時最重要的就是先使自己強大。



袁紹處理派系之間鬥爭的能力確實不怎麼樣,三個兒子擁兵自重,公開拉幫結派,爭權奪利,就差直接幹仗了。如果這時再摻合進來一個皇帝,袁紹內部不亂成一鍋粥才怪。袁紹個人魅力有,才能也沒問題,並不像史書上說的那麼愚鈍。但在人才運用上不如曹操,處理內部矛盾的能力也不如曹操。事實證明即使曹操這麼有能力的奸雄在處理擁漢派和擁曹派之間的問題時也是費勁心思,好幾次還差點丟了身家性命。所以袁紹絕不會給自己內部問題再添亂。



有人說袁紹昏庸,根本就看不出來迎立天子能給自己帶來好處,我只能說書讀死了。如果袁紹不知道皇帝的好處,為什麼後來還要擁立劉虞當皇帝呢?袁紹想讓劉虞當個傀儡皇帝,自己大權在握,這不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嗎?在曹操迎奉漢獻帝之前,袁紹就想著自己手裡握著皇帝這張王牌,可惜一直沒有成功。後來袁紹實力逐漸壯大,手底下的人才越來越多,所以挾天子帶來的好處對他來講沒有之前那麼大,反而帶來的弊端卻越來越大,更何況現在的天子是劉協。一個集團越大,內部就越難整合,也越容易造成分裂。



綜上所述,袁紹不迎奉天子的原因:

一、當初擁立皇帝的矛盾。曾經自己擁立的劉辯已被董卓殺害,現在的漢獻帝劉協跟自己不是一個派系,更何況這是董卓擅自擁立的,自己就是為這事兒跟董卓鬧翻的,所以袁紹打心眼裡就不想承認劉協這個皇帝。

二、人才的選擇不光是能力問題,更重要的是政治立場。袁紹集團是當時諸侯中實力最強的,很多優秀的人才都在袁紹帳下,所以招攬人才的意願不是很強烈。而且用皇帝名義招攬過來的人才基本是擁漢的,現在自己手裡現有的大都是擁袁的。擁漢派重量級人物荀彧已經離他而去。

三、攘外必先安內。隨著袁紹集團的壯大,內部不免派系錯雜叢生,迎過來的皇帝只會讓內部整合更加困難,弄不好會造成內部叛亂,這是最致命的。



袁紹在一些領域的確不如曹操,但是也絕沒有後世認為的那麼昏庸,歷史都是由勝利者寫的,勝利者被美化誇大,失敗者被貶低抹黑是常有的事,我們在讀歷史時一定要理性客觀。此刻或許一些讀者對袁紹這個人還有些疑問,畢竟他做了一件被後世恥笑唾罵的事——召董卓進京。後人認為正是袁紹的餿主意導致了天下大亂,這個鍋袁紹肯定要背,但是其中因由沒有三國志上記載的那麼簡單,背後隱藏著奧妙玄機,我們要綜合各種史書的隻言片語來仔細分析這件事。下次為大家詳細介紹袁紹背後的如意算盤。

脑洞历史观
2019-01-06

其實袁紹原本也有機會迎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他的謀士沮授早就建議他迎獻帝,但袁紹沒有幹。

為什麼呢?原因其一,袁紹跟漢獻帝關係一向不好,袁紹最先掛靠的就是何進,也就是漢少帝劉辯的一方。他打心眼裡是瞧不上漢獻帝的。董卓廢少帝立獻帝,袁紹就表示過反對。離開洛陽後,袁紹當時就想擁立立幽州牧劉虞。可見,他認為董卓擁立的漢獻帝就是一個水貨。不具備正當性。

原因之二,袁紹確實沒有迎獻帝的必要。曹操之所以要迎,那是因為他本身的聲望不足,是一個太監的後人,而袁紹四世三公,早就已經是士人領袖,酸棗盟主。當時威震河北,從者如雲,他不需要扯漢獻帝這面大旗。

所以,當沮授讓袁紹迎獻帝時,其他謀士就表示不妥。 郭圖、淳于瓊就說,大哥你已經很牛了,如果把天子迎過來,動不動就要給他打報告,如果聽他的,那你的權威就要受到損害,如果不聽他的,那就是拒命,這不是好主意。

聽起來也是有道理的。但袁紹沒想到控制了漢獻帝,自己就控制了輿論,自己是聽從還是抗命,還不是自己說了算。而如果在別人手裡,他說你抗命,那你就是抗命了。

而且就算漢獻帝對袁紹沒用,但如果對自己的競爭對手有用,那也應該搶過來。

所以,沮授說:若不早圖,必有先人者也。夫權不失機,功在速捷,將軍其圖之!

可惜袁紹沒有想到這一點,以為自己不用就沒事了,忘了戰場上的東西,自己不用,也應該毀掉,免得資敵。

另外,袁紹也實在沒空,他正在跟公孫瓚血拼,抽不出精力來迎獻帝。而迎獻帝也不是說迎就迎的,這裡面需要高超的統戰手腕,比如跟韓暹、楊奉打好關係。

這一點上,曹操又比袁紹要方便得多,一是曹操這個人能伸能屈,敢忽悠,利用就近吃飯的機會把漢獻帝騙了過來,而袁紹自持名門之後,帥哥一個,當然不太願意像曹操一樣服軟又使詐,而且他又離得遠,所以就算他去,也未必成功。

而等曹操把漢獻帝迎過來,聲勢大漲,而且漢獻帝很快就給了袁紹一個公開批評,說他: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

其實袁紹原本也有機會迎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他的謀士沮授早就建議他迎獻帝,但袁紹沒有幹。

為什麼呢?原因其一,袁紹跟漢獻帝關係一向不好,袁紹最先掛靠的就是何進,也就是漢少帝劉辯的一方。他打心眼裡是瞧不上漢獻帝的。董卓廢少帝立獻帝,袁紹就表示過反對。離開洛陽後,袁紹當時就想擁立立幽州牧劉虞。可見,他認為董卓擁立的漢獻帝就是一個水貨。不具備正當性。

原因之二,袁紹確實沒有迎獻帝的必要。曹操之所以要迎,那是因為他本身的聲望不足,是一個太監的後人,而袁紹四世三公,早就已經是士人領袖,酸棗盟主。當時威震河北,從者如雲,他不需要扯漢獻帝這面大旗。

所以,當沮授讓袁紹迎獻帝時,其他謀士就表示不妥。 郭圖、淳于瓊就說,大哥你已經很牛了,如果把天子迎過來,動不動就要給他打報告,如果聽他的,那你的權威就要受到損害,如果不聽他的,那就是拒命,這不是好主意。

聽起來也是有道理的。但袁紹沒想到控制了漢獻帝,自己就控制了輿論,自己是聽從還是抗命,還不是自己說了算。而如果在別人手裡,他說你抗命,那你就是抗命了。

而且就算漢獻帝對袁紹沒用,但如果對自己的競爭對手有用,那也應該搶過來。

所以,沮授說:若不早圖,必有先人者也。夫權不失機,功在速捷,將軍其圖之!

可惜袁紹沒有想到這一點,以為自己不用就沒事了,忘了戰場上的東西,自己不用,也應該毀掉,免得資敵。

另外,袁紹也實在沒空,他正在跟公孫瓚血拼,抽不出精力來迎獻帝。而迎獻帝也不是說迎就迎的,這裡面需要高超的統戰手腕,比如跟韓暹、楊奉打好關係。

這一點上,曹操又比袁紹要方便得多,一是曹操這個人能伸能屈,敢忽悠,利用就近吃飯的機會把漢獻帝騙了過來,而袁紹自持名門之後,帥哥一個,當然不太願意像曹操一樣服軟又使詐,而且他又離得遠,所以就算他去,也未必成功。

而等曹操把漢獻帝迎過來,聲勢大漲,而且漢獻帝很快就給了袁紹一個公開批評,說他: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

搞得袁紹連忙寫檢討。

這時候,袁紹這才發現自己走寶了,想讓曹操把天子送到鄄城。這個地方離袁紹很近。曹操當然不會這麼傻,自然不會理會他。

那曹操迎獻帝是不是他戰勝袁紹的重要原因呢?

應該不是,槍桿子裡出政權,漢獻帝其實就是一個政治宣傳工具,但袁紹同樣可以反宣傳,清君側嘛。

文史砖家
2019-08-05

熟悉漢末三國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之所以能做大做強,進而兼併群雄、統一中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把漢獻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由此獲得號令天下的資本。但令人費解的是,作為佔據四州、號召力最強的軍閥,袁紹其實更應該去迎奉漢獻帝,以便成就一番大事業,但他最終卻沒有這樣做,實在是失策至極。


熟悉漢末三國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之所以能做大做強,進而兼併群雄、統一中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把漢獻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由此獲得號令天下的資本。但令人費解的是,作為佔據四州、號召力最強的軍閥,袁紹其實更應該去迎奉漢獻帝,以便成就一番大事業,但他最終卻沒有這樣做,實在是失策至極。



其實,袁紹也曾動過迎奉漢獻帝的念頭,早在他奪取冀州之初(191年),便曾經聽取過謀士沮授的建議,表示願意派兵西迎皇帝,但事後卻不了了之。等到漢獻帝從長安冒死逃回洛陽後(196年),袁紹在沮授的建議下,再度起過迎奉皇帝的念頭,但最後還是因為種種考慮放棄,由此讓曹操撿了大“便宜”。


對於袁紹在迎奉漢獻帝一事上的拖延,後世大都認為是他生性優柔寡斷、目光短淺所致,但事實恐怕並非如此。因為,作為跨據四州、帶甲百萬的大軍閥,袁紹不可能看不到迎奉皇帝的巨大“紅利”,而他之所以沒這樣做,必定有他的苦衷。筆者不揣冒昧,認為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


1.袁紹不承認漢獻帝的正統地位。眾所周知,袁紹之所以跟國賊董卓決裂,並在關東舉起討逆的旗幟,起因便是反對他廢黜漢少帝,改立漢獻帝。正因如此,在袁紹的眼中,漢獻帝不僅是董卓的傀儡,而且名不正言不順,並非正統皇帝。為此,袁紹還曾聯合冀州牧韓馥,打算擁立宗室劉虞為皇帝,雖然劉虞堅決不肯合作,但袁紹也並不打算就此擁立漢獻帝。


熟悉漢末三國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之所以能做大做強,進而兼併群雄、統一中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把漢獻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由此獲得號令天下的資本。但令人費解的是,作為佔據四州、號召力最強的軍閥,袁紹其實更應該去迎奉漢獻帝,以便成就一番大事業,但他最終卻沒有這樣做,實在是失策至極。



其實,袁紹也曾動過迎奉漢獻帝的念頭,早在他奪取冀州之初(191年),便曾經聽取過謀士沮授的建議,表示願意派兵西迎皇帝,但事後卻不了了之。等到漢獻帝從長安冒死逃回洛陽後(196年),袁紹在沮授的建議下,再度起過迎奉皇帝的念頭,但最後還是因為種種考慮放棄,由此讓曹操撿了大“便宜”。


對於袁紹在迎奉漢獻帝一事上的拖延,後世大都認為是他生性優柔寡斷、目光短淺所致,但事實恐怕並非如此。因為,作為跨據四州、帶甲百萬的大軍閥,袁紹不可能看不到迎奉皇帝的巨大“紅利”,而他之所以沒這樣做,必定有他的苦衷。筆者不揣冒昧,認為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


1.袁紹不承認漢獻帝的正統地位。眾所周知,袁紹之所以跟國賊董卓決裂,並在關東舉起討逆的旗幟,起因便是反對他廢黜漢少帝,改立漢獻帝。正因如此,在袁紹的眼中,漢獻帝不僅是董卓的傀儡,而且名不正言不順,並非正統皇帝。為此,袁紹還曾聯合冀州牧韓馥,打算擁立宗室劉虞為皇帝,雖然劉虞堅決不肯合作,但袁紹也並不打算就此擁立漢獻帝。



而曹操則不然,他雖然一度參加關東討董聯盟,也曾經視劉協為偽皇帝,但基於現實考慮,他又不得不調整策略。畢竟跟袁紹相比,曹操地盤小、兵少,在諸侯當中的號召力微乎其微,沒有多少逐鹿中原的“資本”。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只能迎奉漢獻帝,儘量榨取後者身上僅剩的“價值”,然後藉此擴充勢力。因此對曹操來講,漢獻帝是否正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帶來豐厚的政治資本。


2.袁紹不需要藉助漢獻帝來擴充實力。作為關東聯盟的盟主,袁紹不僅形象好、氣質佳,而且出身極為高貴,自高祖至父輩,四代皆有居三公之位者,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政治號召力極強,只需登高一呼,便可以召集天下豪傑共舉大事。更何況,袁紹在當上討董聯盟盟主後,已經獲得對關東各州郡長官黜陟、賞罰的權力,形同關東的皇帝,哪裡還需要再借助漢獻帝的威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熟悉漢末三國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之所以能做大做強,進而兼併群雄、統一中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把漢獻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由此獲得號令天下的資本。但令人費解的是,作為佔據四州、號召力最強的軍閥,袁紹其實更應該去迎奉漢獻帝,以便成就一番大事業,但他最終卻沒有這樣做,實在是失策至極。



其實,袁紹也曾動過迎奉漢獻帝的念頭,早在他奪取冀州之初(191年),便曾經聽取過謀士沮授的建議,表示願意派兵西迎皇帝,但事後卻不了了之。等到漢獻帝從長安冒死逃回洛陽後(196年),袁紹在沮授的建議下,再度起過迎奉皇帝的念頭,但最後還是因為種種考慮放棄,由此讓曹操撿了大“便宜”。


對於袁紹在迎奉漢獻帝一事上的拖延,後世大都認為是他生性優柔寡斷、目光短淺所致,但事實恐怕並非如此。因為,作為跨據四州、帶甲百萬的大軍閥,袁紹不可能看不到迎奉皇帝的巨大“紅利”,而他之所以沒這樣做,必定有他的苦衷。筆者不揣冒昧,認為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


1.袁紹不承認漢獻帝的正統地位。眾所周知,袁紹之所以跟國賊董卓決裂,並在關東舉起討逆的旗幟,起因便是反對他廢黜漢少帝,改立漢獻帝。正因如此,在袁紹的眼中,漢獻帝不僅是董卓的傀儡,而且名不正言不順,並非正統皇帝。為此,袁紹還曾聯合冀州牧韓馥,打算擁立宗室劉虞為皇帝,雖然劉虞堅決不肯合作,但袁紹也並不打算就此擁立漢獻帝。



而曹操則不然,他雖然一度參加關東討董聯盟,也曾經視劉協為偽皇帝,但基於現實考慮,他又不得不調整策略。畢竟跟袁紹相比,曹操地盤小、兵少,在諸侯當中的號召力微乎其微,沒有多少逐鹿中原的“資本”。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只能迎奉漢獻帝,儘量榨取後者身上僅剩的“價值”,然後藉此擴充勢力。因此對曹操來講,漢獻帝是否正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帶來豐厚的政治資本。


2.袁紹不需要藉助漢獻帝來擴充實力。作為關東聯盟的盟主,袁紹不僅形象好、氣質佳,而且出身極為高貴,自高祖至父輩,四代皆有居三公之位者,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政治號召力極強,只需登高一呼,便可以召集天下豪傑共舉大事。更何況,袁紹在當上討董聯盟盟主後,已經獲得對關東各州郡長官黜陟、賞罰的權力,形同關東的皇帝,哪裡還需要再借助漢獻帝的威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而曹操則不同,他出身低賤(宦官的孫子)、形象不佳(輕浮奸詐)、政治號召力極弱(兗州刺史)。更加要命的是,由於曹操早期奉行敵視名士的政策,曾殘忍地處死兗州大名士邊讓,由此導致大批曾依附於他的大名士(如陳宮、張邈等人)跟他決裂,害得他差點兒丟失根據地。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如果不掌控漢獻帝並藉助他的威望,根本不足以號令天下。


3.袁紹擔心漢獻帝與河北世家大族合流,威脅自己的地位。東漢是個世族(士族)佔據統治地位的朝代,世家大族之間雖然經常結盟,但各自都有強烈的地域差別意識,非到萬不得已,絕不肯接受外地家族的統治。袁紹所屬的汝南袁氏儘管是豪族,門生故吏遍佈天下,但總體上來說根基還在河南,若想在河北立足、統治當地,卻也是極難。


熟悉漢末三國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之所以能做大做強,進而兼併群雄、統一中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把漢獻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由此獲得號令天下的資本。但令人費解的是,作為佔據四州、號召力最強的軍閥,袁紹其實更應該去迎奉漢獻帝,以便成就一番大事業,但他最終卻沒有這樣做,實在是失策至極。



其實,袁紹也曾動過迎奉漢獻帝的念頭,早在他奪取冀州之初(191年),便曾經聽取過謀士沮授的建議,表示願意派兵西迎皇帝,但事後卻不了了之。等到漢獻帝從長安冒死逃回洛陽後(196年),袁紹在沮授的建議下,再度起過迎奉皇帝的念頭,但最後還是因為種種考慮放棄,由此讓曹操撿了大“便宜”。


對於袁紹在迎奉漢獻帝一事上的拖延,後世大都認為是他生性優柔寡斷、目光短淺所致,但事實恐怕並非如此。因為,作為跨據四州、帶甲百萬的大軍閥,袁紹不可能看不到迎奉皇帝的巨大“紅利”,而他之所以沒這樣做,必定有他的苦衷。筆者不揣冒昧,認為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


1.袁紹不承認漢獻帝的正統地位。眾所周知,袁紹之所以跟國賊董卓決裂,並在關東舉起討逆的旗幟,起因便是反對他廢黜漢少帝,改立漢獻帝。正因如此,在袁紹的眼中,漢獻帝不僅是董卓的傀儡,而且名不正言不順,並非正統皇帝。為此,袁紹還曾聯合冀州牧韓馥,打算擁立宗室劉虞為皇帝,雖然劉虞堅決不肯合作,但袁紹也並不打算就此擁立漢獻帝。



而曹操則不然,他雖然一度參加關東討董聯盟,也曾經視劉協為偽皇帝,但基於現實考慮,他又不得不調整策略。畢竟跟袁紹相比,曹操地盤小、兵少,在諸侯當中的號召力微乎其微,沒有多少逐鹿中原的“資本”。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只能迎奉漢獻帝,儘量榨取後者身上僅剩的“價值”,然後藉此擴充勢力。因此對曹操來講,漢獻帝是否正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帶來豐厚的政治資本。


2.袁紹不需要藉助漢獻帝來擴充實力。作為關東聯盟的盟主,袁紹不僅形象好、氣質佳,而且出身極為高貴,自高祖至父輩,四代皆有居三公之位者,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政治號召力極強,只需登高一呼,便可以召集天下豪傑共舉大事。更何況,袁紹在當上討董聯盟盟主後,已經獲得對關東各州郡長官黜陟、賞罰的權力,形同關東的皇帝,哪裡還需要再借助漢獻帝的威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而曹操則不同,他出身低賤(宦官的孫子)、形象不佳(輕浮奸詐)、政治號召力極弱(兗州刺史)。更加要命的是,由於曹操早期奉行敵視名士的政策,曾殘忍地處死兗州大名士邊讓,由此導致大批曾依附於他的大名士(如陳宮、張邈等人)跟他決裂,害得他差點兒丟失根據地。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如果不掌控漢獻帝並藉助他的威望,根本不足以號令天下。


3.袁紹擔心漢獻帝與河北世家大族合流,威脅自己的地位。東漢是個世族(士族)佔據統治地位的朝代,世家大族之間雖然經常結盟,但各自都有強烈的地域差別意識,非到萬不得已,絕不肯接受外地家族的統治。袁紹所屬的汝南袁氏儘管是豪族,門生故吏遍佈天下,但總體上來說根基還在河南,若想在河北立足、統治當地,卻也是極難。



正因如此,袁紹非常擔心的是,一旦將漢獻帝迎奉到鄴城,那麼河北世家大族便會聯合起來,以擁戴皇帝為名壓制他,進而將他趕走,這是他絕不願意接受的結果。這一點,袁紹的謀士郭圖和大將淳于瓊看的也很清楚,所以他們才會勸諫主公不要迎奉漢獻帝,否則將會在河北形成兩個權力中心,無論是否聽從皇帝的命令,都會削弱自己的權勢,讓別有用心之人得利,實在是划不來。


熟悉漢末三國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之所以能做大做強,進而兼併群雄、統一中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把漢獻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由此獲得號令天下的資本。但令人費解的是,作為佔據四州、號召力最強的軍閥,袁紹其實更應該去迎奉漢獻帝,以便成就一番大事業,但他最終卻沒有這樣做,實在是失策至極。



其實,袁紹也曾動過迎奉漢獻帝的念頭,早在他奪取冀州之初(191年),便曾經聽取過謀士沮授的建議,表示願意派兵西迎皇帝,但事後卻不了了之。等到漢獻帝從長安冒死逃回洛陽後(196年),袁紹在沮授的建議下,再度起過迎奉皇帝的念頭,但最後還是因為種種考慮放棄,由此讓曹操撿了大“便宜”。


對於袁紹在迎奉漢獻帝一事上的拖延,後世大都認為是他生性優柔寡斷、目光短淺所致,但事實恐怕並非如此。因為,作為跨據四州、帶甲百萬的大軍閥,袁紹不可能看不到迎奉皇帝的巨大“紅利”,而他之所以沒這樣做,必定有他的苦衷。筆者不揣冒昧,認為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


1.袁紹不承認漢獻帝的正統地位。眾所周知,袁紹之所以跟國賊董卓決裂,並在關東舉起討逆的旗幟,起因便是反對他廢黜漢少帝,改立漢獻帝。正因如此,在袁紹的眼中,漢獻帝不僅是董卓的傀儡,而且名不正言不順,並非正統皇帝。為此,袁紹還曾聯合冀州牧韓馥,打算擁立宗室劉虞為皇帝,雖然劉虞堅決不肯合作,但袁紹也並不打算就此擁立漢獻帝。



而曹操則不然,他雖然一度參加關東討董聯盟,也曾經視劉協為偽皇帝,但基於現實考慮,他又不得不調整策略。畢竟跟袁紹相比,曹操地盤小、兵少,在諸侯當中的號召力微乎其微,沒有多少逐鹿中原的“資本”。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只能迎奉漢獻帝,儘量榨取後者身上僅剩的“價值”,然後藉此擴充勢力。因此對曹操來講,漢獻帝是否正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帶來豐厚的政治資本。


2.袁紹不需要藉助漢獻帝來擴充實力。作為關東聯盟的盟主,袁紹不僅形象好、氣質佳,而且出身極為高貴,自高祖至父輩,四代皆有居三公之位者,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政治號召力極強,只需登高一呼,便可以召集天下豪傑共舉大事。更何況,袁紹在當上討董聯盟盟主後,已經獲得對關東各州郡長官黜陟、賞罰的權力,形同關東的皇帝,哪裡還需要再借助漢獻帝的威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而曹操則不同,他出身低賤(宦官的孫子)、形象不佳(輕浮奸詐)、政治號召力極弱(兗州刺史)。更加要命的是,由於曹操早期奉行敵視名士的政策,曾殘忍地處死兗州大名士邊讓,由此導致大批曾依附於他的大名士(如陳宮、張邈等人)跟他決裂,害得他差點兒丟失根據地。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如果不掌控漢獻帝並藉助他的威望,根本不足以號令天下。


3.袁紹擔心漢獻帝與河北世家大族合流,威脅自己的地位。東漢是個世族(士族)佔據統治地位的朝代,世家大族之間雖然經常結盟,但各自都有強烈的地域差別意識,非到萬不得已,絕不肯接受外地家族的統治。袁紹所屬的汝南袁氏儘管是豪族,門生故吏遍佈天下,但總體上來說根基還在河南,若想在河北立足、統治當地,卻也是極難。



正因如此,袁紹非常擔心的是,一旦將漢獻帝迎奉到鄴城,那麼河北世家大族便會聯合起來,以擁戴皇帝為名壓制他,進而將他趕走,這是他絕不願意接受的結果。這一點,袁紹的謀士郭圖和大將淳于瓊看的也很清楚,所以他們才會勸諫主公不要迎奉漢獻帝,否則將會在河北形成兩個權力中心,無論是否聽從皇帝的命令,都會削弱自己的權勢,讓別有用心之人得利,實在是划不來。



正是基於以上三點考慮,袁紹連番婉拒沮授(河北士族的代表)的建議,不肯迎奉被其他諸侯視為“香餑餑”的漢獻帝來河北,從而“便宜”了曹操,使得後者藉此壯大實力,並由此走上兼併群雄之路。雖然後世之人屢屢把袁紹拒絕迎奉漢獻帝視為愚蠢之舉,但就當時的情勢而論,他這樣做的確合情合理,只是因為他後來敗給了曹操,才讓這些正當理由變得蒼白無力而已。


史料來源:《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

文史苦旅
2019-08-30

答:袁紹是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初期實力最強大的諸侯,不用懷疑他的智商,絕對是一流的。說他看不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意義,純屬胡扯。而為啥沒有弄漢獻帝來供著,原因如下。

1、他在心理上不認同漢獻帝的合法性。當初靈帝死翹翹,他中意的接班人應該是董太后撫養的劉協,但袁紹幫著大將軍何進,擁立何皇后的兒子劉辮。後來董卓來了,廢劉辮立劉協,為這事袁紹和董卓吵翻了,還當堂拔刀要對劈,情緒相當激烈。

2、袁紹籌劃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打算,欲立幽州的劉虞為帝,其弟袁術極力反對,再加上袁紹也在猶豫間,就作罷了。因為,袁紹最想立的是劉辮,但劉辮在董卓控制下,他也許派遣過突擊隊試圖把劉辮搞出來呢。不久,劉辮為董卓毒死。

3、漢獻帝劉協在楊奉護送下逃到洛陽時,袁紹絕對也在思考是否接到冀州來。但曹操可不會等他考慮好,就已經在路上了。袁紹的慢節奏與他四世三公的家族出身有關,你想呀,一個家族幾代人,能在東漢後期那個宦官和外戚血拼的政治生態下,屹立不倒。肯定處事謹慎,說不好還多頭取利。袁紹難免遺傳這種不果斷的個性,坐失時機。

4、挾天子以令諸侯,扯大旗做虎皮,都是弱者的政治需要。曹操,兵微將寡,強敵環伺,他極需要。而袁紹擁四州雄居北方,兵多糧足,從實力和政治上,都沒有這個必須。至於袁紹後來的失敗,那是偶然。沒有許攸的投敵,烏巢被燒,沒有接班人處理不當,有天子做幫手的曹操仍然是失敗。

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勝利模式不能複製,也不是戰勝對手的必然條件,董卓不就失手了嗎?說袁紹沒有這樣的眼光更是胡扯。


答:袁紹是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初期實力最強大的諸侯,不用懷疑他的智商,絕對是一流的。說他看不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意義,純屬胡扯。而為啥沒有弄漢獻帝來供著,原因如下。

1、他在心理上不認同漢獻帝的合法性。當初靈帝死翹翹,他中意的接班人應該是董太后撫養的劉協,但袁紹幫著大將軍何進,擁立何皇后的兒子劉辮。後來董卓來了,廢劉辮立劉協,為這事袁紹和董卓吵翻了,還當堂拔刀要對劈,情緒相當激烈。

2、袁紹籌劃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打算,欲立幽州的劉虞為帝,其弟袁術極力反對,再加上袁紹也在猶豫間,就作罷了。因為,袁紹最想立的是劉辮,但劉辮在董卓控制下,他也許派遣過突擊隊試圖把劉辮搞出來呢。不久,劉辮為董卓毒死。

3、漢獻帝劉協在楊奉護送下逃到洛陽時,袁紹絕對也在思考是否接到冀州來。但曹操可不會等他考慮好,就已經在路上了。袁紹的慢節奏與他四世三公的家族出身有關,你想呀,一個家族幾代人,能在東漢後期那個宦官和外戚血拼的政治生態下,屹立不倒。肯定處事謹慎,說不好還多頭取利。袁紹難免遺傳這種不果斷的個性,坐失時機。

4、挾天子以令諸侯,扯大旗做虎皮,都是弱者的政治需要。曹操,兵微將寡,強敵環伺,他極需要。而袁紹擁四州雄居北方,兵多糧足,從實力和政治上,都沒有這個必須。至於袁紹後來的失敗,那是偶然。沒有許攸的投敵,烏巢被燒,沒有接班人處理不當,有天子做幫手的曹操仍然是失敗。

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勝利模式不能複製,也不是戰勝對手的必然條件,董卓不就失手了嗎?說袁紹沒有這樣的眼光更是胡扯。



答:袁紹是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初期實力最強大的諸侯,不用懷疑他的智商,絕對是一流的。說他看不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意義,純屬胡扯。而為啥沒有弄漢獻帝來供著,原因如下。

1、他在心理上不認同漢獻帝的合法性。當初靈帝死翹翹,他中意的接班人應該是董太后撫養的劉協,但袁紹幫著大將軍何進,擁立何皇后的兒子劉辮。後來董卓來了,廢劉辮立劉協,為這事袁紹和董卓吵翻了,還當堂拔刀要對劈,情緒相當激烈。

2、袁紹籌劃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打算,欲立幽州的劉虞為帝,其弟袁術極力反對,再加上袁紹也在猶豫間,就作罷了。因為,袁紹最想立的是劉辮,但劉辮在董卓控制下,他也許派遣過突擊隊試圖把劉辮搞出來呢。不久,劉辮為董卓毒死。

3、漢獻帝劉協在楊奉護送下逃到洛陽時,袁紹絕對也在思考是否接到冀州來。但曹操可不會等他考慮好,就已經在路上了。袁紹的慢節奏與他四世三公的家族出身有關,你想呀,一個家族幾代人,能在東漢後期那個宦官和外戚血拼的政治生態下,屹立不倒。肯定處事謹慎,說不好還多頭取利。袁紹難免遺傳這種不果斷的個性,坐失時機。

4、挾天子以令諸侯,扯大旗做虎皮,都是弱者的政治需要。曹操,兵微將寡,強敵環伺,他極需要。而袁紹擁四州雄居北方,兵多糧足,從實力和政治上,都沒有這個必須。至於袁紹後來的失敗,那是偶然。沒有許攸的投敵,烏巢被燒,沒有接班人處理不當,有天子做幫手的曹操仍然是失敗。

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勝利模式不能複製,也不是戰勝對手的必然條件,董卓不就失手了嗎?說袁紹沒有這樣的眼光更是胡扯。




答:袁紹是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初期實力最強大的諸侯,不用懷疑他的智商,絕對是一流的。說他看不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意義,純屬胡扯。而為啥沒有弄漢獻帝來供著,原因如下。

1、他在心理上不認同漢獻帝的合法性。當初靈帝死翹翹,他中意的接班人應該是董太后撫養的劉協,但袁紹幫著大將軍何進,擁立何皇后的兒子劉辮。後來董卓來了,廢劉辮立劉協,為這事袁紹和董卓吵翻了,還當堂拔刀要對劈,情緒相當激烈。

2、袁紹籌劃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打算,欲立幽州的劉虞為帝,其弟袁術極力反對,再加上袁紹也在猶豫間,就作罷了。因為,袁紹最想立的是劉辮,但劉辮在董卓控制下,他也許派遣過突擊隊試圖把劉辮搞出來呢。不久,劉辮為董卓毒死。

3、漢獻帝劉協在楊奉護送下逃到洛陽時,袁紹絕對也在思考是否接到冀州來。但曹操可不會等他考慮好,就已經在路上了。袁紹的慢節奏與他四世三公的家族出身有關,你想呀,一個家族幾代人,能在東漢後期那個宦官和外戚血拼的政治生態下,屹立不倒。肯定處事謹慎,說不好還多頭取利。袁紹難免遺傳這種不果斷的個性,坐失時機。

4、挾天子以令諸侯,扯大旗做虎皮,都是弱者的政治需要。曹操,兵微將寡,強敵環伺,他極需要。而袁紹擁四州雄居北方,兵多糧足,從實力和政治上,都沒有這個必須。至於袁紹後來的失敗,那是偶然。沒有許攸的投敵,烏巢被燒,沒有接班人處理不當,有天子做幫手的曹操仍然是失敗。

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勝利模式不能複製,也不是戰勝對手的必然條件,董卓不就失手了嗎?說袁紹沒有這樣的眼光更是胡扯。





答:袁紹是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初期實力最強大的諸侯,不用懷疑他的智商,絕對是一流的。說他看不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意義,純屬胡扯。而為啥沒有弄漢獻帝來供著,原因如下。

1、他在心理上不認同漢獻帝的合法性。當初靈帝死翹翹,他中意的接班人應該是董太后撫養的劉協,但袁紹幫著大將軍何進,擁立何皇后的兒子劉辮。後來董卓來了,廢劉辮立劉協,為這事袁紹和董卓吵翻了,還當堂拔刀要對劈,情緒相當激烈。

2、袁紹籌劃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打算,欲立幽州的劉虞為帝,其弟袁術極力反對,再加上袁紹也在猶豫間,就作罷了。因為,袁紹最想立的是劉辮,但劉辮在董卓控制下,他也許派遣過突擊隊試圖把劉辮搞出來呢。不久,劉辮為董卓毒死。

3、漢獻帝劉協在楊奉護送下逃到洛陽時,袁紹絕對也在思考是否接到冀州來。但曹操可不會等他考慮好,就已經在路上了。袁紹的慢節奏與他四世三公的家族出身有關,你想呀,一個家族幾代人,能在東漢後期那個宦官和外戚血拼的政治生態下,屹立不倒。肯定處事謹慎,說不好還多頭取利。袁紹難免遺傳這種不果斷的個性,坐失時機。

4、挾天子以令諸侯,扯大旗做虎皮,都是弱者的政治需要。曹操,兵微將寡,強敵環伺,他極需要。而袁紹擁四州雄居北方,兵多糧足,從實力和政治上,都沒有這個必須。至於袁紹後來的失敗,那是偶然。沒有許攸的投敵,烏巢被燒,沒有接班人處理不當,有天子做幫手的曹操仍然是失敗。

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勝利模式不能複製,也不是戰勝對手的必然條件,董卓不就失手了嗎?說袁紹沒有這樣的眼光更是胡扯。





heart秋心
2019-08-31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大家都知道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策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處顯而易見,但是缺點也很明顯。這裡簡單說一下。

這個策略的好處:

1.漢室在當時還是處於一個正統地位,雖然搖搖欲墜但是人心思漢,很多名人志士還是渴望恢復大漢繁榮富強的國力,因此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另一種說法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個對於收人才有著巨大的幫助。

2.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大的好處就是佔據正統,佔據了朝廷的名義,行事就可以名正言順,可以說是指哪打哪。就是佔據了政治上的主動權,道義上的最高點。

3.對於日後禪讓之事有著便利。

當然事情必然有兩面性。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缺點顯而易見。給出曹操也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1.這種策略剛開始與皇帝的關係是十分融洽的。但是隨著皇帝對權力的渴望,曹操對權力的把持,必然造成了皇權與曹操之間的矛盾,還會持續加深。因此在內部很容易出現內亂,如果不是曹操的能力出眾,勢力必然分崩離析。而且有著皇帝在頭上指手畫腳,哪有自己一個人來的自由舒服,這也是袁紹不打算奉迎漢獻帝的原因。

2.給反曹勢力有了藉口。不論曹操對漢室再恭敬,但是反曹勢力都是可以以清君側,救漢獻帝,中興大漢為名。

3.雖然佔據正統可以吸引大量的人才,但是其中不乏是酒囊飯袋之徒,再加上原本朝廷的班底,因此在俸祿上就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上述說的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缺點。對於當時還很弱小的曹操來說這個策略是最快壯大的方法。

其實袁紹也得到過朝廷的徵召,朝廷最渴望的還是袁紹來勤王,因為袁紹四世三公的名頭,朝廷下意識地認為袁紹絕對是一個忠於漢室的人,而且當時袁紹實力最強,有他的庇護很安全,再加上袁紹所佔據的地盤距離河洛地區近。

然而,袁紹最後沒有前來救駕。原因如下。

1.袁紹麾下謀士也分析過救駕的優缺點,袁紹不希望將來有個人來遏制自己。

2.當時袁紹實力最強,加上四世三公的名頭,麾下人才眾多。不是特別需要藉助朝廷來發展實力。

3.隨著實力的增強,肯定會伴隨著野心的增長,對於皇帝這個位置也是充滿了渴望的。

綜上所述,挾天子以令諸侯能帶給袁紹的作用最大就是朝廷的名義,其他的就全是壞處。

老黑读西游
2019-01-07

袁紹的自我辯解:我該舉什麼旗、走什麼路?

大家好,我是袁紹袁本初,後世之人但凡提到我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說我手裡明明握著一副好牌,最後還是給我打爛了。尤其是說我不懂政治,不知道拉大旗扯虎皮,這種評價是不中肯的。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是我們這群創業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這裡我做幾點說明,聊以自辯。

袁紹的自我辯解:我該舉什麼旗、走什麼路?

大家好,我是袁紹袁本初,後世之人但凡提到我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說我手裡明明握著一副好牌,最後還是給我打爛了。尤其是說我不懂政治,不知道拉大旗扯虎皮,這種評價是不中肯的。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是我們這群創業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這裡我做幾點說明,聊以自辯。

1.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得到的有恃無恐。漢末亂世,大小軍閥都想自己創業幹革命,真正想要匡扶漢室的幾乎沒有,有也是喊喊口號而已。幹革命就得樹立自己政治旗幟,用於籠絡人心,招攬人才。“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得到的有恃無恐。”這句歌詞形象生動的展現了我們這群創業者的內心。

沒有聲望的就要扯虎皮拉大旗,像我這種大軍閥,勢力雄厚,聲望極高,就不那麼需要了。我年少時就結交黨錮人士,反對宦官勢力,博得聲名。董卓禍亂宮闈,我聯合關東諸侯聯合討伐,作為盟主,得到天下人的擁護。後來我統一了黃河以北,家裡又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地,對我來說,我不需要漢獻帝這面政治旗幟。

但是對於出身低微、實力單薄的軍閥而言,匡扶漢室就是最好的一面旗幟,曹操如此,劉備也是如此。漢獻帝就成為大家哄搶的一塊香餑餑,但漢獻帝從始至終就是一面政治旗幟而已,用著不順手了隨時都會被丟棄。

袁紹的自我辯解:我該舉什麼旗、走什麼路?

大家好,我是袁紹袁本初,後世之人但凡提到我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說我手裡明明握著一副好牌,最後還是給我打爛了。尤其是說我不懂政治,不知道拉大旗扯虎皮,這種評價是不中肯的。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是我們這群創業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這裡我做幾點說明,聊以自辯。

1.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得到的有恃無恐。漢末亂世,大小軍閥都想自己創業幹革命,真正想要匡扶漢室的幾乎沒有,有也是喊喊口號而已。幹革命就得樹立自己政治旗幟,用於籠絡人心,招攬人才。“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得到的有恃無恐。”這句歌詞形象生動的展現了我們這群創業者的內心。

沒有聲望的就要扯虎皮拉大旗,像我這種大軍閥,勢力雄厚,聲望極高,就不那麼需要了。我年少時就結交黨錮人士,反對宦官勢力,博得聲名。董卓禍亂宮闈,我聯合關東諸侯聯合討伐,作為盟主,得到天下人的擁護。後來我統一了黃河以北,家裡又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地,對我來說,我不需要漢獻帝這面政治旗幟。

但是對於出身低微、實力單薄的軍閥而言,匡扶漢室就是最好的一面旗幟,曹操如此,劉備也是如此。漢獻帝就成為大家哄搶的一塊香餑餑,但漢獻帝從始至終就是一面政治旗幟而已,用著不順手了隨時都會被丟棄。

但是我也有自己的問題,我以為自己不需要的就是別人也不需要的,我以為我不喜歡吃的糖曹阿瞞也不喜歡,事實證明他騙了我,但主要責任在我。

2.我倆尿不到一個壺裡。當年董卓領兵進京後準備要廢少帝立獻帝,我當場就翻臉了。董卓立的漢獻帝劉協不具有政治合法性,是董卓的私心在作怪。大將軍何進的外甥少帝才是根正苗紅,可惜被董卓殺害了。所以說,從一開始是我就和漢獻帝劉協尿不到一個壺裡,彼此是看不順眼的,在內心深處我不認可漢獻帝劉協。董卓遷都長安後,我想另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奈何這小子膽子太小,最後作罷,還得我擼起袖子自己幹。所以不能說我沒有政治眼觀。

袁紹的自我辯解:我該舉什麼旗、走什麼路?

大家好,我是袁紹袁本初,後世之人但凡提到我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說我手裡明明握著一副好牌,最後還是給我打爛了。尤其是說我不懂政治,不知道拉大旗扯虎皮,這種評價是不中肯的。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是我們這群創業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這裡我做幾點說明,聊以自辯。

1.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得到的有恃無恐。漢末亂世,大小軍閥都想自己創業幹革命,真正想要匡扶漢室的幾乎沒有,有也是喊喊口號而已。幹革命就得樹立自己政治旗幟,用於籠絡人心,招攬人才。“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得到的有恃無恐。”這句歌詞形象生動的展現了我們這群創業者的內心。

沒有聲望的就要扯虎皮拉大旗,像我這種大軍閥,勢力雄厚,聲望極高,就不那麼需要了。我年少時就結交黨錮人士,反對宦官勢力,博得聲名。董卓禍亂宮闈,我聯合關東諸侯聯合討伐,作為盟主,得到天下人的擁護。後來我統一了黃河以北,家裡又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地,對我來說,我不需要漢獻帝這面政治旗幟。

但是對於出身低微、實力單薄的軍閥而言,匡扶漢室就是最好的一面旗幟,曹操如此,劉備也是如此。漢獻帝就成為大家哄搶的一塊香餑餑,但漢獻帝從始至終就是一面政治旗幟而已,用著不順手了隨時都會被丟棄。

但是我也有自己的問題,我以為自己不需要的就是別人也不需要的,我以為我不喜歡吃的糖曹阿瞞也不喜歡,事實證明他騙了我,但主要責任在我。

2.我倆尿不到一個壺裡。當年董卓領兵進京後準備要廢少帝立獻帝,我當場就翻臉了。董卓立的漢獻帝劉協不具有政治合法性,是董卓的私心在作怪。大將軍何進的外甥少帝才是根正苗紅,可惜被董卓殺害了。所以說,從一開始是我就和漢獻帝劉協尿不到一個壺裡,彼此是看不順眼的,在內心深處我不認可漢獻帝劉協。董卓遷都長安後,我想另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奈何這小子膽子太小,最後作罷,還得我擼起袖子自己幹。所以不能說我沒有政治眼觀。

3.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我是一個玩弄政治的高手,在政治上我一直處於主動和優勢地位,從結交黨錮人士、到緊跟大將軍何進、再到討伐董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竟然公開批評我,在政治輿論上我一度處於被動地位,不得已做了自我檢討,但這是一時的,是權宜之計。我幹掉公孫瓚後,馬上掉轉槍頭,以清君側之名,大舉討伐曹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陳琳的那篇出征檄文《為袁紹檄豫州文》,政治口號這種事情,怎麼說都行,就看你怎麼引導輿論了。

袁紹的自我辯解:我該舉什麼旗、走什麼路?

大家好,我是袁紹袁本初,後世之人但凡提到我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說我手裡明明握著一副好牌,最後還是給我打爛了。尤其是說我不懂政治,不知道拉大旗扯虎皮,這種評價是不中肯的。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是我們這群創業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這裡我做幾點說明,聊以自辯。

1.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得到的有恃無恐。漢末亂世,大小軍閥都想自己創業幹革命,真正想要匡扶漢室的幾乎沒有,有也是喊喊口號而已。幹革命就得樹立自己政治旗幟,用於籠絡人心,招攬人才。“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得到的有恃無恐。”這句歌詞形象生動的展現了我們這群創業者的內心。

沒有聲望的就要扯虎皮拉大旗,像我這種大軍閥,勢力雄厚,聲望極高,就不那麼需要了。我年少時就結交黨錮人士,反對宦官勢力,博得聲名。董卓禍亂宮闈,我聯合關東諸侯聯合討伐,作為盟主,得到天下人的擁護。後來我統一了黃河以北,家裡又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地,對我來說,我不需要漢獻帝這面政治旗幟。

但是對於出身低微、實力單薄的軍閥而言,匡扶漢室就是最好的一面旗幟,曹操如此,劉備也是如此。漢獻帝就成為大家哄搶的一塊香餑餑,但漢獻帝從始至終就是一面政治旗幟而已,用著不順手了隨時都會被丟棄。

但是我也有自己的問題,我以為自己不需要的就是別人也不需要的,我以為我不喜歡吃的糖曹阿瞞也不喜歡,事實證明他騙了我,但主要責任在我。

2.我倆尿不到一個壺裡。當年董卓領兵進京後準備要廢少帝立獻帝,我當場就翻臉了。董卓立的漢獻帝劉協不具有政治合法性,是董卓的私心在作怪。大將軍何進的外甥少帝才是根正苗紅,可惜被董卓殺害了。所以說,從一開始是我就和漢獻帝劉協尿不到一個壺裡,彼此是看不順眼的,在內心深處我不認可漢獻帝劉協。董卓遷都長安後,我想另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奈何這小子膽子太小,最後作罷,還得我擼起袖子自己幹。所以不能說我沒有政治眼觀。

3.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我是一個玩弄政治的高手,在政治上我一直處於主動和優勢地位,從結交黨錮人士、到緊跟大將軍何進、再到討伐董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竟然公開批評我,在政治輿論上我一度處於被動地位,不得已做了自我檢討,但這是一時的,是權宜之計。我幹掉公孫瓚後,馬上掉轉槍頭,以清君側之名,大舉討伐曹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陳琳的那篇出征檄文《為袁紹檄豫州文》,政治口號這種事情,怎麼說都行,就看你怎麼引導輿論了。

4.我最後的總結陳詞。有人把我的失敗歸結於不知道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言過其實了。我人生的轉折點是官渡之戰,是由於在戰爭的關鍵時刻許攸投敵叛變,導致我戰爭失利。但誰還沒打過敗仗呢?聽說阿滿在赤壁鬍子都被沒燒沒了。再說了官渡之戰雖敗但是未傷元氣,我還有翻盤的實力。

袁紹的自我辯解:我該舉什麼旗、走什麼路?

大家好,我是袁紹袁本初,後世之人但凡提到我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說我手裡明明握著一副好牌,最後還是給我打爛了。尤其是說我不懂政治,不知道拉大旗扯虎皮,這種評價是不中肯的。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是我們這群創業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這裡我做幾點說明,聊以自辯。

1.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得到的有恃無恐。漢末亂世,大小軍閥都想自己創業幹革命,真正想要匡扶漢室的幾乎沒有,有也是喊喊口號而已。幹革命就得樹立自己政治旗幟,用於籠絡人心,招攬人才。“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得到的有恃無恐。”這句歌詞形象生動的展現了我們這群創業者的內心。

沒有聲望的就要扯虎皮拉大旗,像我這種大軍閥,勢力雄厚,聲望極高,就不那麼需要了。我年少時就結交黨錮人士,反對宦官勢力,博得聲名。董卓禍亂宮闈,我聯合關東諸侯聯合討伐,作為盟主,得到天下人的擁護。後來我統一了黃河以北,家裡又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地,對我來說,我不需要漢獻帝這面政治旗幟。

但是對於出身低微、實力單薄的軍閥而言,匡扶漢室就是最好的一面旗幟,曹操如此,劉備也是如此。漢獻帝就成為大家哄搶的一塊香餑餑,但漢獻帝從始至終就是一面政治旗幟而已,用著不順手了隨時都會被丟棄。

但是我也有自己的問題,我以為自己不需要的就是別人也不需要的,我以為我不喜歡吃的糖曹阿瞞也不喜歡,事實證明他騙了我,但主要責任在我。

2.我倆尿不到一個壺裡。當年董卓領兵進京後準備要廢少帝立獻帝,我當場就翻臉了。董卓立的漢獻帝劉協不具有政治合法性,是董卓的私心在作怪。大將軍何進的外甥少帝才是根正苗紅,可惜被董卓殺害了。所以說,從一開始是我就和漢獻帝劉協尿不到一個壺裡,彼此是看不順眼的,在內心深處我不認可漢獻帝劉協。董卓遷都長安後,我想另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奈何這小子膽子太小,最後作罷,還得我擼起袖子自己幹。所以不能說我沒有政治眼觀。

3.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我是一個玩弄政治的高手,在政治上我一直處於主動和優勢地位,從結交黨錮人士、到緊跟大將軍何進、再到討伐董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竟然公開批評我,在政治輿論上我一度處於被動地位,不得已做了自我檢討,但這是一時的,是權宜之計。我幹掉公孫瓚後,馬上掉轉槍頭,以清君側之名,大舉討伐曹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陳琳的那篇出征檄文《為袁紹檄豫州文》,政治口號這種事情,怎麼說都行,就看你怎麼引導輿論了。

4.我最後的總結陳詞。有人把我的失敗歸結於不知道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言過其實了。我人生的轉折點是官渡之戰,是由於在戰爭的關鍵時刻許攸投敵叛變,導致我戰爭失利。但誰還沒打過敗仗呢?聽說阿滿在赤壁鬍子都被沒燒沒了。再說了官渡之戰雖敗但是未傷元氣,我還有翻盤的實力。

有人會問那為啥沒有翻盤呢?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下次有機會再跟你們嘮。

醉爱侃足球
2019-02-13

“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袁紹的謀士沮授說的,但是袁紹沒有采納。因為他不僅怕麻煩,還怕迎來天子丟了自己的權力和地位,這是極度不自信的表現。

“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袁紹的謀士沮授說的,但是袁紹沒有采納。因為他不僅怕麻煩,還怕迎來天子丟了自己的權力和地位,這是極度不自信的表現。

沮授的說法是:

“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

就地理位置和整體實力而言,袁紹的確是最有機會得到漢獻帝劉協,從而實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只可惜,好謀無斷的袁紹錯失了絕佳的機會。

既然袁紹不奉迎天子,那曹操集團是怎麼做的呢?

曹操的謀士毛玠同樣向曹操提出了類似的建議,他勸諫曹操說:

“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

曹操經過深思熟慮後採納了毛玠的建議,而且迅速做出了行動。在東漢末年這個群雄逐鹿的時代,可見有先見之明和當機立斷是多麼的重要。

“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袁紹的謀士沮授說的,但是袁紹沒有采納。因為他不僅怕麻煩,還怕迎來天子丟了自己的權力和地位,這是極度不自信的表現。

沮授的說法是:

“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

就地理位置和整體實力而言,袁紹的確是最有機會得到漢獻帝劉協,從而實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只可惜,好謀無斷的袁紹錯失了絕佳的機會。

既然袁紹不奉迎天子,那曹操集團是怎麼做的呢?

曹操的謀士毛玠同樣向曹操提出了類似的建議,他勸諫曹操說:

“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

曹操經過深思熟慮後採納了毛玠的建議,而且迅速做出了行動。在東漢末年這個群雄逐鹿的時代,可見有先見之明和當機立斷是多麼的重要。

咱們再來對比一下沮授和毛玠的建議,筆者認為後者的建議更周詳慎重。挾天子以令諸侯和奉天子以令不臣雖然大體意思差不多,但是給世人的感覺就是前者是一個霸道的軍閥為了滿足權力和慾望所為。而後者則像是一個忠臣良將的英明之舉。

所以就權謀方面的能力來看,毛玠是比沮授要高一個檔次的。

通過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成功案例,咱們再來探討一下袁紹為什麼不挾天子以令諸侯?

沮授主張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袁紹帳下立馬有其他的謀士跳出來反對,他們認為漢獻帝劉協已經沒有利用價值,迎奉天子過來只會給自己增加累贅。

天子來了到底朝拜還是不朝拜呢?做什麼事情或許下什麼命令是不是也要請示一下天子呢?要是天子和自己的意見不一致,那就麻煩了。

袁紹贊同這種看法,他認為自己的實力最強大,完全不需要皇帝這個招牌,而且這個皇帝是董卓立的皇帝,當初自己組織義軍討伐董卓,現在如果供奉這個皇帝,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而以前那個少帝劉辯又已經被董卓給殺了,所以袁紹他並不打算迎奉漢獻帝劉協,而是想在自己的地盤另立一個皇帝(他的心儀人選是劉虞,可惜沒有得逞)

在對待皇帝方面,董卓的做法是廢掉一個再立一個,袁紹的做法是想在自己的地盤立一個,而袁術的做法則是自己當皇帝。曹操確實比其他諸侯更高明,他選擇了成本和風險最小的方式,就是奉天子以令諸侯。

“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袁紹的謀士沮授說的,但是袁紹沒有采納。因為他不僅怕麻煩,還怕迎來天子丟了自己的權力和地位,這是極度不自信的表現。

沮授的說法是:

“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

就地理位置和整體實力而言,袁紹的確是最有機會得到漢獻帝劉協,從而實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只可惜,好謀無斷的袁紹錯失了絕佳的機會。

既然袁紹不奉迎天子,那曹操集團是怎麼做的呢?

曹操的謀士毛玠同樣向曹操提出了類似的建議,他勸諫曹操說:

“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

曹操經過深思熟慮後採納了毛玠的建議,而且迅速做出了行動。在東漢末年這個群雄逐鹿的時代,可見有先見之明和當機立斷是多麼的重要。

咱們再來對比一下沮授和毛玠的建議,筆者認為後者的建議更周詳慎重。挾天子以令諸侯和奉天子以令不臣雖然大體意思差不多,但是給世人的感覺就是前者是一個霸道的軍閥為了滿足權力和慾望所為。而後者則像是一個忠臣良將的英明之舉。

所以就權謀方面的能力來看,毛玠是比沮授要高一個檔次的。

通過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成功案例,咱們再來探討一下袁紹為什麼不挾天子以令諸侯?

沮授主張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袁紹帳下立馬有其他的謀士跳出來反對,他們認為漢獻帝劉協已經沒有利用價值,迎奉天子過來只會給自己增加累贅。

天子來了到底朝拜還是不朝拜呢?做什麼事情或許下什麼命令是不是也要請示一下天子呢?要是天子和自己的意見不一致,那就麻煩了。

袁紹贊同這種看法,他認為自己的實力最強大,完全不需要皇帝這個招牌,而且這個皇帝是董卓立的皇帝,當初自己組織義軍討伐董卓,現在如果供奉這個皇帝,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而以前那個少帝劉辯又已經被董卓給殺了,所以袁紹他並不打算迎奉漢獻帝劉協,而是想在自己的地盤另立一個皇帝(他的心儀人選是劉虞,可惜沒有得逞)

在對待皇帝方面,董卓的做法是廢掉一個再立一個,袁紹的做法是想在自己的地盤立一個,而袁術的做法則是自己當皇帝。曹操確實比其他諸侯更高明,他選擇了成本和風險最小的方式,就是奉天子以令諸侯。

總之,袁紹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方面是因為他本身的整體實力,令一方面還在於他好謀無斷還怕丟了自己的權利和地位。

周郎顾三国
2019-08-16

曹操之所以能以弱勝強,在夾縫中快速壯大,和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有很大關係,正是因為佔據了正統,才能聚集那麼多的謀士人才。

曹操之所以能以弱勝強,在夾縫中快速壯大,和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有很大關係,正是因為佔據了正統,才能聚集那麼多的謀士人才。


袁紹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力。也正是仗著袁家的勢力,袁紹和袁術才能發展那麼快,而且他們是當時群雄逐鹿中有較大勢力的諸侯中,公開提出要代漢自立並且付諸行動的。

袁紹雖然曾經想過讓劉虞稱帝,但是那個時候他還沒有自立的心。他的弟弟袁術心挺大,勢力大了心也就浮躁了,再加上拿到了帶有正統性的“傳國玉璽”,所以,袁術就認為自己有了稱帝的資本,在東漢建安二年(197年)春,自稱天子,公開稱帝。

可惜僅僅二年後,袁術就死了,在他敗亡之前,迫於無奈,做出了“歸帝號於袁紹”的決定,慫恿袁紹承接大任。

曹操之所以能以弱勝強,在夾縫中快速壯大,和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有很大關係,正是因為佔據了正統,才能聚集那麼多的謀士人才。


袁紹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力。也正是仗著袁家的勢力,袁紹和袁術才能發展那麼快,而且他們是當時群雄逐鹿中有較大勢力的諸侯中,公開提出要代漢自立並且付諸行動的。

袁紹雖然曾經想過讓劉虞稱帝,但是那個時候他還沒有自立的心。他的弟弟袁術心挺大,勢力大了心也就浮躁了,再加上拿到了帶有正統性的“傳國玉璽”,所以,袁術就認為自己有了稱帝的資本,在東漢建安二年(197年)春,自稱天子,公開稱帝。

可惜僅僅二年後,袁術就死了,在他敗亡之前,迫於無奈,做出了“歸帝號於袁紹”的決定,慫恿袁紹承接大任。

袁紹本來就看著袁術當皇帝眼紅,這時候袁術臨死前又讓他承接大任,讓袁紹的內心有點小躁動。在他看來,天下本來就是他汝南袁家的,他以袁家子弟的身份當皇帝也沒什麼問題。正好在這一年,袁紹擊敗了公孫瓚,開始了一系列代漢自立的宣傳。

事實上“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袁紹麾下謀士沮授先提出來的,可惜袁紹這時候勢力大了,根本就不想迎什麼天子,自己土皇帝當的這麼舒服,拉一個頂頭上司幹嘛?

曹操之所以能以弱勝強,在夾縫中快速壯大,和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有很大關係,正是因為佔據了正統,才能聚集那麼多的謀士人才。


袁紹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力。也正是仗著袁家的勢力,袁紹和袁術才能發展那麼快,而且他們是當時群雄逐鹿中有較大勢力的諸侯中,公開提出要代漢自立並且付諸行動的。

袁紹雖然曾經想過讓劉虞稱帝,但是那個時候他還沒有自立的心。他的弟弟袁術心挺大,勢力大了心也就浮躁了,再加上拿到了帶有正統性的“傳國玉璽”,所以,袁術就認為自己有了稱帝的資本,在東漢建安二年(197年)春,自稱天子,公開稱帝。

可惜僅僅二年後,袁術就死了,在他敗亡之前,迫於無奈,做出了“歸帝號於袁紹”的決定,慫恿袁紹承接大任。

袁紹本來就看著袁術當皇帝眼紅,這時候袁術臨死前又讓他承接大任,讓袁紹的內心有點小躁動。在他看來,天下本來就是他汝南袁家的,他以袁家子弟的身份當皇帝也沒什麼問題。正好在這一年,袁紹擊敗了公孫瓚,開始了一系列代漢自立的宣傳。

事實上“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袁紹麾下謀士沮授先提出來的,可惜袁紹這時候勢力大了,根本就不想迎什麼天子,自己土皇帝當的這麼舒服,拉一個頂頭上司幹嘛?

可是,曹操的眼光就要毒辣當的多,他在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上,迅速領悟了循此而後的巨大政治利益。

如果說皇帝是傀儡,那麼近一點豈不更便當,更便於操縱和控制?請示彙報、磕頭行禮確實是有些繁瑣,但是稍微有點腦子,就該知道這是走走過場而已。漢獻帝如果到了袁紹這裡,豈不就是手中的傀儡嗎?可惜袁紹只認為遠離皇帝就可以為所欲為。

曹操之所以能以弱勝強,在夾縫中快速壯大,和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有很大關係,正是因為佔據了正統,才能聚集那麼多的謀士人才。


袁紹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力。也正是仗著袁家的勢力,袁紹和袁術才能發展那麼快,而且他們是當時群雄逐鹿中有較大勢力的諸侯中,公開提出要代漢自立並且付諸行動的。

袁紹雖然曾經想過讓劉虞稱帝,但是那個時候他還沒有自立的心。他的弟弟袁術心挺大,勢力大了心也就浮躁了,再加上拿到了帶有正統性的“傳國玉璽”,所以,袁術就認為自己有了稱帝的資本,在東漢建安二年(197年)春,自稱天子,公開稱帝。

可惜僅僅二年後,袁術就死了,在他敗亡之前,迫於無奈,做出了“歸帝號於袁紹”的決定,慫恿袁紹承接大任。

袁紹本來就看著袁術當皇帝眼紅,這時候袁術臨死前又讓他承接大任,讓袁紹的內心有點小躁動。在他看來,天下本來就是他汝南袁家的,他以袁家子弟的身份當皇帝也沒什麼問題。正好在這一年,袁紹擊敗了公孫瓚,開始了一系列代漢自立的宣傳。

事實上“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袁紹麾下謀士沮授先提出來的,可惜袁紹這時候勢力大了,根本就不想迎什麼天子,自己土皇帝當的這麼舒服,拉一個頂頭上司幹嘛?

可是,曹操的眼光就要毒辣當的多,他在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上,迅速領悟了循此而後的巨大政治利益。

如果說皇帝是傀儡,那麼近一點豈不更便當,更便於操縱和控制?請示彙報、磕頭行禮確實是有些繁瑣,但是稍微有點腦子,就該知道這是走走過場而已。漢獻帝如果到了袁紹這裡,豈不就是手中的傀儡嗎?可惜袁紹只認為遠離皇帝就可以為所欲為。


正是因為袁紹山高皇帝遠的舒服了,所以給了曹操機會。等到曹操迎奉漢獻帝到了許昌後,不僅沒有受制於人,反而得到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關中地區的人民也紛紛歸附,順帶還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從此,曹操動不動就以皇帝的名義討伐異己、任命官吏,好使得很。

千古名将英雄梦
2019-03-13

這跟實力沒關係,當時,漢天子已經是沒人要的賠錢貨與定時炸彈,關東群雄沒人敢要,曹操當時挾天子,那是一次巨大的冒險,群雄當時暗地裡恐怕都在笑他傻。

首先,當時關東未平,流寇遍地,經濟崩潰,奉天子太耗精力錢糧,而且也令不了誰,徒惹麻煩。

第二:現在皇帝身邊的大將韓暹、楊奉,都是白波賊出身(白波乃黃巾軍之支部,董卓把持朝政期間在幷州白波谷起義,盛時有眾十餘萬,後遭涼州軍鎮壓,大部投降朝廷),倚仗其攻,彪悍難制。跟他們打吧又投鼠忌器,怎麼搞?就算搞來了又能怎麼樣?這年頭皇帝說話屁都不是,就怕到時沒“令”到人,反自成了出頭鳥,被人搶打群毆了。

這跟實力沒關係,當時,漢天子已經是沒人要的賠錢貨與定時炸彈,關東群雄沒人敢要,曹操當時挾天子,那是一次巨大的冒險,群雄當時暗地裡恐怕都在笑他傻。

首先,當時關東未平,流寇遍地,經濟崩潰,奉天子太耗精力錢糧,而且也令不了誰,徒惹麻煩。

第二:現在皇帝身邊的大將韓暹、楊奉,都是白波賊出身(白波乃黃巾軍之支部,董卓把持朝政期間在幷州白波谷起義,盛時有眾十餘萬,後遭涼州軍鎮壓,大部投降朝廷),倚仗其攻,彪悍難制。跟他們打吧又投鼠忌器,怎麼搞?就算搞來了又能怎麼樣?這年頭皇帝說話屁都不是,就怕到時沒“令”到人,反自成了出頭鳥,被人搶打群毆了。

況且,挾天子不但令不了諸侯;且有可能為天子所挾,鳥盡弓藏了!當年光武帝劉秀的哥哥劉縯為了革命隊伍的團結,而選擇向劉玄稱臣,結果權力被慢慢侵蝕,最終含恨而死,此亦足可為鑑。

這跟實力沒關係,當時,漢天子已經是沒人要的賠錢貨與定時炸彈,關東群雄沒人敢要,曹操當時挾天子,那是一次巨大的冒險,群雄當時暗地裡恐怕都在笑他傻。

首先,當時關東未平,流寇遍地,經濟崩潰,奉天子太耗精力錢糧,而且也令不了誰,徒惹麻煩。

第二:現在皇帝身邊的大將韓暹、楊奉,都是白波賊出身(白波乃黃巾軍之支部,董卓把持朝政期間在幷州白波谷起義,盛時有眾十餘萬,後遭涼州軍鎮壓,大部投降朝廷),倚仗其攻,彪悍難制。跟他們打吧又投鼠忌器,怎麼搞?就算搞來了又能怎麼樣?這年頭皇帝說話屁都不是,就怕到時沒“令”到人,反自成了出頭鳥,被人搶打群毆了。

況且,挾天子不但令不了諸侯;且有可能為天子所挾,鳥盡弓藏了!當年光武帝劉秀的哥哥劉縯為了革命隊伍的團結,而選擇向劉玄稱臣,結果權力被慢慢侵蝕,最終含恨而死,此亦足可為鑑。

所以,獻帝東歸時,河內太守張楊、河東太守王邑兩位小軍閥倒是接濟了一下獻帝,可惜他們實力太差,根本負擔不起一個國都的開銷與重建工作,所以只意思一下就跑了。

獻帝寄予厚望的呂布則根本沒來,只回了一封書信,說自己在徐州的日子也不好過,飢一頓飽一頓的,有時還得靠袁術接濟,實在沒有能力報效朝廷。漢獻帝只得一聲長嘆,還是回詔嘉勉了呂布一番,並擢升呂布為平東將軍,封平陶侯。可惜獻帝的使臣在兵荒馬亂的路上把任命書、將軍印,以及封侯的丹書鐵劵都給弄丟了。使者只得又回到洛陽,導致呂布和漢獻帝失去了聯繫,且此生再也未得機緣相見。

張楊、呂布、王邑等人實力不足也就罷了,鼎鼎大名的袁氏兄弟總得拉漢室一把吧!然而,袁術在聽說天子蒙塵後,卻召集群下說:“今海內鼎沸,劉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於諸君何如?”竟不但不想迎漢帝,反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這位出身高貴,又有著嚴重的自戀傾向的公子哥,終於說出了漢末群雄敢想而不敢幹的事兒。

這跟實力沒關係,當時,漢天子已經是沒人要的賠錢貨與定時炸彈,關東群雄沒人敢要,曹操當時挾天子,那是一次巨大的冒險,群雄當時暗地裡恐怕都在笑他傻。

首先,當時關東未平,流寇遍地,經濟崩潰,奉天子太耗精力錢糧,而且也令不了誰,徒惹麻煩。

第二:現在皇帝身邊的大將韓暹、楊奉,都是白波賊出身(白波乃黃巾軍之支部,董卓把持朝政期間在幷州白波谷起義,盛時有眾十餘萬,後遭涼州軍鎮壓,大部投降朝廷),倚仗其攻,彪悍難制。跟他們打吧又投鼠忌器,怎麼搞?就算搞來了又能怎麼樣?這年頭皇帝說話屁都不是,就怕到時沒“令”到人,反自成了出頭鳥,被人搶打群毆了。

況且,挾天子不但令不了諸侯;且有可能為天子所挾,鳥盡弓藏了!當年光武帝劉秀的哥哥劉縯為了革命隊伍的團結,而選擇向劉玄稱臣,結果權力被慢慢侵蝕,最終含恨而死,此亦足可為鑑。

所以,獻帝東歸時,河內太守張楊、河東太守王邑兩位小軍閥倒是接濟了一下獻帝,可惜他們實力太差,根本負擔不起一個國都的開銷與重建工作,所以只意思一下就跑了。

獻帝寄予厚望的呂布則根本沒來,只回了一封書信,說自己在徐州的日子也不好過,飢一頓飽一頓的,有時還得靠袁術接濟,實在沒有能力報效朝廷。漢獻帝只得一聲長嘆,還是回詔嘉勉了呂布一番,並擢升呂布為平東將軍,封平陶侯。可惜獻帝的使臣在兵荒馬亂的路上把任命書、將軍印,以及封侯的丹書鐵劵都給弄丟了。使者只得又回到洛陽,導致呂布和漢獻帝失去了聯繫,且此生再也未得機緣相見。

張楊、呂布、王邑等人實力不足也就罷了,鼎鼎大名的袁氏兄弟總得拉漢室一把吧!然而,袁術在聽說天子蒙塵後,卻召集群下說:“今海內鼎沸,劉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於諸君何如?”竟不但不想迎漢帝,反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這位出身高貴,又有著嚴重的自戀傾向的公子哥,終於說出了漢末群雄敢想而不敢幹的事兒。

袁術沒來也就罷了,畢竟是外人,最讓獻帝失望的,是劉表、劉璋、劉寵、劉備等宗室豪傑,居然也一個沒來迎駕!

所以,當時袁紹雖已大敗公孫瓚,佔據幽州大部,算是州域粗定,養個天子不成問題,可這時郭圖、淳于瓊卻提出反對意見:“今群雄並起,各欲為帝,如迎天子,動輒請示,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抗命,諸多不便也!”袁紹一聽也有道理,我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已經很響了,不需要加塊皇帝的爛招牌在身邊,何況我當年曾帶頭反對改立獻帝,並曾質疑過獻帝的皇子身份,而與韓馥合謀欲立宗室劉虞為帝,這事兒雖沒成,但必已得罪了獻帝,如今又再去迎奉他豈不很尷尬?算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先去將公孫瓚斬草除根了再說,這年頭誰兵多地廣才是老大。

靖远0204
2019-01-04

對待天子問題上,袁紹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通過擁立新天子以自重。據史書記載,在董卓亂政時,袁紹等人意圖擁戴宗室、幽州牧劉虞為帝,只是在曹操、袁術等人的激烈反對下,加上劉虞堅決不從,最終未能成行,擁立天子的計劃腹死胎中。

第二個階段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在聽聞漢獻帝東歸的過程中,袁紹手下首席謀士沮授提出來的,只是袁紹開始有些猶豫,他擔心皇帝來了自己的位置怎麼擺,如果皇帝和自己意見相左該聽誰的,等他回過神來的時候卻被曹操捷足先登。

第三個階段是意欲天子自為。袁術稱帝后,被群起而攻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想把帝號和玉璽讓給這個一直瞧不上的哥哥。袁紹爽快的答應了,只是袁術病死在途中,這個願望又落空了。

我們不難發現,從擁天子到挾天子再到天子自為,袁紹每一步都未能成功,為什麼呢?

好謀而無斷,猶豫不決。可以說,袁紹在兵力地盤均強於曹操的情況下卻被對方消滅,和自己好謀而無斷的性格有直接關係,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對待天子問題上,袁紹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通過擁立新天子以自重。據史書記載,在董卓亂政時,袁紹等人意圖擁戴宗室、幽州牧劉虞為帝,只是在曹操、袁術等人的激烈反對下,加上劉虞堅決不從,最終未能成行,擁立天子的計劃腹死胎中。

第二個階段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在聽聞漢獻帝東歸的過程中,袁紹手下首席謀士沮授提出來的,只是袁紹開始有些猶豫,他擔心皇帝來了自己的位置怎麼擺,如果皇帝和自己意見相左該聽誰的,等他回過神來的時候卻被曹操捷足先登。

第三個階段是意欲天子自為。袁術稱帝后,被群起而攻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想把帝號和玉璽讓給這個一直瞧不上的哥哥。袁紹爽快的答應了,只是袁術病死在途中,這個願望又落空了。

我們不難發現,從擁天子到挾天子再到天子自為,袁紹每一步都未能成功,為什麼呢?

好謀而無斷,猶豫不決。可以說,袁紹在兵力地盤均強於曹操的情況下卻被對方消滅,和自己好謀而無斷的性格有直接關係,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對待天子問題上,袁紹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通過擁立新天子以自重。據史書記載,在董卓亂政時,袁紹等人意圖擁戴宗室、幽州牧劉虞為帝,只是在曹操、袁術等人的激烈反對下,加上劉虞堅決不從,最終未能成行,擁立天子的計劃腹死胎中。

第二個階段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在聽聞漢獻帝東歸的過程中,袁紹手下首席謀士沮授提出來的,只是袁紹開始有些猶豫,他擔心皇帝來了自己的位置怎麼擺,如果皇帝和自己意見相左該聽誰的,等他回過神來的時候卻被曹操捷足先登。

第三個階段是意欲天子自為。袁術稱帝后,被群起而攻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想把帝號和玉璽讓給這個一直瞧不上的哥哥。袁紹爽快的答應了,只是袁術病死在途中,這個願望又落空了。

我們不難發現,從擁天子到挾天子再到天子自為,袁紹每一步都未能成功,為什麼呢?

好謀而無斷,猶豫不決。可以說,袁紹在兵力地盤均強於曹操的情況下卻被對方消滅,和自己好謀而無斷的性格有直接關係,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對待天子問題上,袁紹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通過擁立新天子以自重。據史書記載,在董卓亂政時,袁紹等人意圖擁戴宗室、幽州牧劉虞為帝,只是在曹操、袁術等人的激烈反對下,加上劉虞堅決不從,最終未能成行,擁立天子的計劃腹死胎中。

第二個階段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在聽聞漢獻帝東歸的過程中,袁紹手下首席謀士沮授提出來的,只是袁紹開始有些猶豫,他擔心皇帝來了自己的位置怎麼擺,如果皇帝和自己意見相左該聽誰的,等他回過神來的時候卻被曹操捷足先登。

第三個階段是意欲天子自為。袁術稱帝后,被群起而攻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想把帝號和玉璽讓給這個一直瞧不上的哥哥。袁紹爽快的答應了,只是袁術病死在途中,這個願望又落空了。

我們不難發現,從擁天子到挾天子再到天子自為,袁紹每一步都未能成功,為什麼呢?

好謀而無斷,猶豫不決。可以說,袁紹在兵力地盤均強於曹操的情況下卻被對方消滅,和自己好謀而無斷的性格有直接關係,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