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宏觀稅率的變動及原因

解稅寶 2017-05-01

(一) 分稅制改革前我國宏觀稅率變動及原因
我國稅收收入絕對規模隨著經濟增長而增長,1978 年全國稅收總收入僅為519.28 億元,到1994 年達到5218.1 億元,處於不斷增長趨勢。從宏觀稅收負擔看,以國家財政收入佔GDP 比重的中口徑宏觀稅率在1994 年分稅制改革前處於不斷下降趨勢。以稅收收入佔GDP比重為指標的小口徑宏觀稅率在1978~1984 年基本保持不變,在1985 年有一個飛躍,由1984 年的13.1%上升到1985 年的22.6%,之後逐漸下降至1994 年最低點。
我國宏觀稅率的變動及原因
我國宏觀稅率的變動及原因

對1994 年分稅制改革前我國財政收入佔GDP 比重不斷下降趨勢,我國學者普遍認為,宏觀稅率的高低不僅與經濟發展水平有關,還與經濟管理體制密切相關,而且幾乎不約而同地都把經濟體制改革因素作為首要原因①。在1979 年進行經濟管理體制改革以前的30 年中,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整個社會經濟活動基本上都在國家計劃的統轄之下,由國家來配置人力、物力、財力等經濟資源。在這種經濟體制下,市場的發育程度很低,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功能很弱,因此在改革開放前,雖然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並不算高,但是宏觀稅率在大多數年份保持在30%以上水平,與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相當。

1979 年後,我國對經濟體制實行改革,基本目標就是要破除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這就要求對國家、企業和個人之間的物質利益分配進行重大變革和調整。第一,國家採取措施扶持非國有經濟發展,國有企業地位在不斷下降。在改革開放初期,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工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高達77.63%(1978 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再加上政府實施了較多的稅收優惠政策以鼓勵非國有經濟的發展,使得非國有企業發展速度快於國有企業。到1995 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工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比重下降到28.21%,這無疑是導致宏觀稅率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二,在改革過程中,國家同時採取三大讓利措施,即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價格、提高職工工資水平、對企業減稅讓利,增加企業和職工個人的收入。從表3.3 中我們可看到,在國民收入最終分配中,國家所得從1978 年的31.9%下降到1991 年的12.2%,企業所得所佔比重基本保持不變,居民所得由1978 年的56.5%上升到1991年75.3%。國民分配格局的變動是當時經濟體制轉軌的必然結果,它促進了改革開放之後經
濟體制改革和快速增長,反映在宏觀稅率上,就是財政收入佔GDP 的比重急劇下降。第三,在GDP 分配格局向居民個人傾斜過程中,個人收入大幅度增加並沒有導致稅收收入明顯增加,原因有二:一是在個人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政府無法通過徵稅取得收入;二是由於個人所得稅稅制發展相對滯後,個人的正常收入也沒有完全納稅。基於上述三個原因,我國當時宏觀稅率下降有其必然性。

以稅收收入佔GDP 比重為口徑衡量的宏觀稅率在1985 年迅速上升至22.6%,其中重要原因在於1985 年我國實行企業“利改稅”改革,即由企業上繳國家的利潤改為以所得稅、調節稅的形式上繳,當年國家財政收入中企業上繳利潤減少233.02 億元,由此導致小口徑的宏觀稅率上升幅度較大。由此可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宏觀稅率的變動與經濟轉軌進程是密切聯繫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