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10 個回答
记者李满
2019-12-08

“感謝當年離婚之恩”,是張幼儀晚年對侄女說的一句話。

每次看到這句話,總不自主想起鬱蔥那首《那時你老了》裡的詩句:

“那時你老了,你會說那時的痛、缺憾都那麼好。”

我想,張幼儀年老時候說出這句話時,大約也有一種時光過去後的釋懷。當然,這話裡,也有張幼儀年老時,回首過往時的感慨。

一個人,去感恩痛苦,這需要勇氣,但更多的是需要底氣。

在民國四大棄婦中,張幼儀是唯一一個有底氣說出這句話的女子。張幼儀的底氣,來自她離婚後發生的一切。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張幼儀離婚前後對比

此刻,時光機,倒回徐志摩向張幼儀提出離婚的1921年,那時候的張幼儀,正經歷人生中的“最黑暗”—————

“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聽到徐志摩的這句話,張幼儀的內心咯噔一下,似乎一件精雕細琢的水晶球狠狠地砸在大理石地面上。

當時逼張幼儀打胎的徐志摩有兩個目的:其一是怕孩子成為離婚的阻礙;其二便怕林徽因知道自己在與她交往期間還與張幼儀發生關係。所以,徐志摩當時逼迫張幼儀打胎,實際還有(毀滅罪證)掩蓋事實的目的。

這以後,徐志摩見張幼儀不同意,便使出了一個狠招:拋棄妻子。

徐志摩一聲不吭直接離家出走了,他走後,張幼儀孤零零地被扔在了異國他鄉。

茫然、無助、絕望,迅速裹住了張幼儀。此時的張幼儀知道,現在根本不是痛苦的時候,因為此刻她面臨的是個生與死的問題,在這個節骨眼上,任何的情緒,都只會讓她往後的路更難走。

懷孕期間,本是女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但身為孩子父親的徐志摩卻在這種時候拋棄自己轉身離去了。世間最悲涼,大約也不過如此把。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張幼儀與公公和兒子

張幼儀當時不知道的是,徐志摩此去,只是為了趕緊去見林徽因。

此刻的張幼儀,身在英國,舉目無親的她,只得給她的二哥張君勱寫信求助。

哥哥回信後,她喜極而泣,這個世間總算還有她的容身之處。但張幼儀知道,哥哥遠在德國,語言不通又懷著孩子的她要到德國找到哥哥的地址,絕非易事。

好在,張幼儀歷經千難萬難後,總算在張君勱的幫助下抵達了柏林。

異國他鄉,沒照顧過產婦的張幼儀只得將她安頓在鄉下。這期間,張幼儀只得與一對陌生夫婦處著,以等待產期。

終於,孤獨寂寞難熬的幾個月後,張幼儀等到了生產這天。這關,總算闖過來了。但就在張幼儀剛剛從鬼門關闖過時,徐志摩千里迢迢追到了柏林。

徐志摩此行,只有一個目的:逼張幼儀在離婚協議上簽字。

不顧夫妻之恩也就算了,此刻,他竟連對他的親生骨肉也這般心狠?

張幼儀終究還愛著徐志摩,也愛著這個家,那個年代的她,從不敢想象離婚後她將面對什麼。害怕的張幼儀近乎哀求地問徐志摩:可以等問了爸媽再簽字嗎。

徐志摩聽完跳起來喊道:不行,我等不了了,林徽因要回國了。

張幼儀終於死了心,她拖著產後尚未復原的身體,顫抖著在離婚協議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辦完離婚手續後,徐志摩逃也似地離開了張幼儀。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張幼儀在德國

張幼儀看著小彼得,心裡百般酸楚,想想一年前,自己橫跨數萬裡尋夫,如今竟然尋成了笑話!不僅沒有尋回夫君,反而讓他跟著別的女人跑了,張幼儀心中只有苦笑啊。

此後的張幼儀便一直帶著彼得留在國外,她不敢回國,因為不知道,回去以後,她將面對的是什麼。

對於未來,張幼儀也沒有太多構想。但痛定思痛的她知道,接下來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了。

在哥哥的幫助下,張幼儀一邊學習德語,一邊開始繼續之前未完的學業。帶著孩子學習,這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但張幼儀堅持下來了。在德國,她學會了嚴格按照時間學習生活,也學會了真正依靠自己生存。

幾年後,經過努力張幼儀拿到了曾經為嫁徐志摩未取得的文憑。

也就從這時起,張幼儀才開始慢慢找回曾經的自己。

回國後,張幼儀進了大學教授德語,在哥哥們的幫助下,張幼儀的事業開始拓展到她擅長的理財和經營。張幼儀,終於將自己活成了新女性的模樣。

與此同時,徐志摩卻因新婚姻的種種而遭遇困境,不久後,他就因為經濟困境省錢坐免費班機而遭遇飛機失事離去了。

這以後,張幼儀不僅照顧著徐志摩父親,也經常接濟徐志摩遺孀。

從一個棄婦,活成一個有能力去幫助人的人,而且還是幫助昔日給自己傷痛的人,這大概算是人生最好的逆襲了。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後來的張幼儀有了四個孫子,但卻一直未考慮個人問題,直到多年後遇見醫生蘇紀之,她才重新開始考慮婚戀。

在徵得兒子和哥哥同意後,張幼儀與蘇紀之結成了夫妻。此後的幾十年裡,兩人一直恩愛有加,直到百年。

與徐志摩早逝不同的是,張幼儀活了88年,盡享了天倫。

張幼儀向來低調,她從未透露過對蘇紀之的愛,但,從她過世前的遺囑,我們可以直到,她和他,有著矢志不渝的愛。

根據張幼儀的遺囑,後人在她的墓碑上刻上了:蘇張幼儀四個大字。

前半生的痛苦,從來不會成為後半生幸福的阻礙。張幼儀用一生,證明了這句話。

也正因此,她才能說出“感謝當年離婚之恩”這樣的話來!

願你我,也如是!

历史简单说
2019-07-15

我們知道張幼儀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而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是陸小曼,張幼儀晚年說的這句話,完整的是:我要感謝徐志摩與我離婚,如果我沒有和他離婚,那麼我也沒辦法找到自我,我也就無法成長,也沒辦法得到解脫,變成另外一個人。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張幼儀生於公元1900年,徐志摩生於公元1897年,也就是說徐志摩比張幼儀大三歲。1912年,張幼儀就讀於蘇州的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但在1915年,張幼儀還沒有完成學業就被接回家與徐志摩成親了,徐志摩是張幼儀的四哥張嘉璈,當時擔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祕書。

而他發現杭州一中有一個才華橫溢的學生,那就是徐志摩,而徐家是江南的一個富商,張徐聯姻自然是很是合適的,於是15歲的張幼儀就嫁給了浙江的徐志摩,而徐志摩也只是聽從了父母之命成親。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1918年,張幼儀生下了長子徐積鍇(阿歡),而徐志摩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接到張幼儀二哥張嘉森的信,不耐煩的把張幼儀接到了身邊。1922年,徐志摩愛上了林徽因,就向張幼儀提出了離婚,而此時張幼儀剛生下次子彼得,張幼儀簽字離婚。

張幼儀跟著二哥張嘉森去了德國,在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1925年,彼得去世。1926年,張幼儀帶著長子阿歡回到了上海,之後又去了北京讀書,後來在東吳大學教德語,之後在四哥張嘉璈支持下擔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還與八弟張禹九在上海開了雲裳服裝公司,張幼儀出任總經理。1953年,張幼儀在香港與一個醫蘇紀之結婚。張幼儀與蘇紀之的感情很好,張幼儀還與蘇紀之到過英國的康橋,站在當年與徐志摩一起住過的小屋外。

1972年,蘇紀之病死,1988年,張幼儀也病死了,終年八十九歲。而徐志摩死於公元1931年。也就是說林幼儀離開了徐志摩,反而過上了自己精彩的人生。所以她才要感謝徐志摩當年的離婚之恩。

伴你同行forever
2019-02-04

有人說徐志摩把愛情給予林徽因,把溫柔饋贈陸小曼,唯獨把冷漠丟給張幼儀。可見張幼儀在徐志摩面前一直是卑微的即使付出許多,但是也無濟於事。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徐志摩與張幼儀結婚後,他十分厭棄張幼儀,打心眼裡瞧不起她,稱她為“鄉下的土包子”。而張幼儀雖未系統學習過新派的知識,但也接受過良好的女子教育,上過師範學校。更何況張家家世顯赫,徐志摩能娶上張幼儀都是高攀,又怎會像他說的那樣。但是不愛就是不愛,即使張幼儀默默地孝敬徐家二老,為徐家生下兩個孩子,將徐家打理的井井有條,對徐志摩毫無愧疚可言。可是噩夢還是開的太快了,當張幼儀在德國柏林剛生下二兒子彼得,徐志摩就追到德國去離婚,理由卻是林徽因要回國,她非現在離婚不可。而張幼儀提出想徵得父母意見之後再離婚,可徐志摩卻說道:無愛之婚姻忍無可忍,自由之償還自由。最終,她成全了他。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離婚後,張幼儀開始做自己的事業。而且越做越大,被人羨慕。於是,她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應邀管理國家社會黨財務、囤積軍用燃料大發橫財、創建生意火爆的雲裳公司。她的一切漸漸的從離婚後有所好轉。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當徐志摩乘坐的飛機失事之後,陸小曼卻由於傷心過度拒絕承認現實,對報噩耗的人置之不理。無奈,這些人去找張幼儀,而張幼儀遇此事沉著冷靜,處理的井井有條。也許他倆如今毫無聯繫,而張幼儀卻願意承擔妻子的責任,收他遺骸。即使徐志摩負她年少韶華,可她卻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她愛了他一生一世,負心郎在她心中一直是高大偉岸的丈夫。我想,徐志摩應該是張幼儀一生唯一的摯愛吧。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或許張幼儀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在離婚前張幼儀的一切都是卑微的他就是在徐志摩背後的一名女子,雖然是他的妻子,但是張幼儀活得很沒有底氣,經常受徐志摩冷漠相待。而在離婚後張幼儀一切變得好了起來,她開始活的有尊嚴,活得有底氣受到他人的尊敬。雖然她愛徐志摩而不得,雖然她曾經愛過徐志摩,但是和徐志摩離婚後,她獲得這些遠比離婚前獲得的更多,所以她才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吧。

有书共读
2019-05-19

是的,在張幼儀的晚年,她曾對侄孫女張邦梅說:“我要感謝徐志摩,我要感謝離婚,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找到我自己,在那樣一個時代,也沒有辦法成長”。


的確,如果沒有離開徐志摩,張幼儀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堅強,多勇敢,多優秀。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如果沒有和徐志摩離婚,她可能一輩子只是詩人的太太,阿歡的母親,也就沒有後來的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雲裳服裝公司總經理。


傷痛讓人清醒,苦難是一所學校。


那麼,張幼儀到底從自己失敗的婚姻中悟出了什麼呢?


一、想要平等對話


張家是當地富豪,又是書香門第。結婚前,張幼儀就讀於蘇州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應該說是標準的大家閨秀。


因為要結婚,不得不中斷了學業,就這樣,16歲的幼儀從一個師範生變成了徐太太。

後來,張幼儀一直後悔自己沒有堅持讀完師範。


徐志摩是幼儀的四哥在尋學中相中的如意郎君。四哥告訴她,她要嫁的是一個頗有才華和理想的年輕人。


那時候幼儀是開心的,對自己的婚姻充滿了美好的憧憬。

然而,喜歡“自由、民主、科學”新思潮的徐志摩並不喜歡她。甚至,在見到她的照片時,只撇了一眼,就鄙夷地吐出來一句“鄉下土包子”。


就這樣,一個溫文爾雅,舉止端莊,秀外慧中的女子,在他新潮丈夫的眼裡,卻變成了“土包子”。

聰明的張幼儀隱隱感覺到了,他們的婚姻缺少了什麼。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但是幼儀的骨子裡是傳統的,她沒有勇氣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丈夫,他們之間缺少了夫妻間應有的溝通。

在和徐志摩的婚姻裡,接受和隱忍是她唯一的選擇,這是母親的教誨。


出嫁前,母親曾告誡她:“第一,在婆家只能說“是”,不能說“不”,第二,無論夫妻關係如何,都要持續以同樣尊敬的方式對待公婆”。


母親的這些話她記住了,也做到了。

在婚姻裡,她一直把自己的地位放得很低,甚至可以說是“卑微了。


就像張愛玲曾說的,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裡。

她希望以自己的賢德、努力、卑微做好徐家的兒媳,太太。


其實,張幼儀是何等的聰明,她意識到了。所以結婚後,就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學習,因為她要縮小和丈夫之間的陌生感,希望可以與丈夫平等地交流。


然而事實證明,婚姻裡,你越是接受和隱忍,他就越是認為你無用,不把你放在眼裡。

徐志摩就是這樣一個對誰都溫潤如玉,唯獨對自己的妻子刻薄冷漠的人。


二、哭有什麼用


在張家哥哥的幫助下,徐志摩認識了梁啟超,後來又有了出國留學的機會。

張幼儀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倫敦陪讀,希望能縮小與丈夫的距離,改善夫妻關係,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這都是她的一廂情願。


因為在倫敦的康河邊,詩人遇到了才女林徽因。徽因懂巴赫,會畫畫,善詩詞,聰明、美麗,徐瘋狂迷戀上了他心中的女神,他並展開猛烈攻勢,心中更加厭惡張幼儀。

後來不顧所有人的勸阻與反對,為追求心中靈魂之伴侶,執意地向幼儀提出了離婚。


此時的幼儀已有兩個月的身孕時,徐志摩知道後,心情煩躁,決絕到:“拿掉她,這孩子不能要”。


隨後,徐志摩一臉驚愕、茫然,不知所措的幼儀,一走了之,再無音訊。

在這遙遠的國度、舉目無親的倫敦,幼儀的心已經冷到了冰點。幼儀絕望到了極點。


她甚至想到了種種死的方法:一頭撞死在陽臺上,或是栽進池塘裡淹死,也可以關上所有窗戶,扭開瓦斯。

想想肚子裡的小生命,萬般無奈之下,她含淚給二哥寫信求救。後獨自一人挺著笨重的身子來到巴黎。又輾轉去了柏林。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1922年,張幼儀在柏林痛不欲生產下幼子—彼得。後來,這個不受父親歡迎的孩子,在異鄉漂泊中,因病夭折了。


對於幼儀來說,痛徹心扉的豈止是肌體的疼,更是心裡的痛。因為此時追到柏林,前來辦理離婚手續。

幼儀拖著產後虛弱的身子簽下離婚協議書。


此時的幼儀已經知道,哭,有什麼用,既不能挽回浪子的心,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祈求只能讓他更加看輕自己。

透過淚水,我們彷彿看到了幼儀眼裡無奈的堅強。


離婚後,在柏林,獨自撫養兒子的同時,刻苦學習德文,並主修幼兒教育,拒絕了異性追求,潔身自好。

彼得夭折後,幼儀嚥下淚水,帶著一身本領,動身回國。


三、女人必須獨立


德國五年,孤苦無依的生活鍛鍊了幼儀的意志和智慧,如鳳凰涅磐,浴火重生,將這段苦痛經歷終究轉化成了生命中的財富。

最終,離婚,使得她成為張家第一個留過洋的女子,為她回國後大顯身手積累了資本。


回國後的張幼儀,說一口流利的德語,先是在東吳大學教德語 ,後在哥哥的幫助下,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女子商業銀行,出任副總裁。讓瀕臨倒閉的上海女子儲蓄銀行起死回生。

成為了近代以來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出色女銀行家。


同時出任雲裳服裝公司總經理。

1934年,張幼儀的二哥張君勱主持成立了國家社會黨,她又應邀管理該黨財務,一時威風八面,令人景仰。


所以,對於張幼儀來說,離婚是她新生的開始,如若沒有徐志摩強迫她離婚,那麼她肯定會堅守傳統道德,一輩子生活在徐志摩的影子裡……


張幼儀鳳凰涅磐般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風花雪月從來都不是一個女人的全部,女人必須要獨立,人格、精神、經濟,任何時候。


人生收穫,總在“得與失”之間轉換。


提醒現實生活中,婚姻不幸的女人,沒必要將責任推向對方及他人,自怨自哀,活成了“祥林嫂“的樣子。

知識改變命運,幸福是靠汗水和奮鬥得來的,而不是靠祈求,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态度的女王展颜
2019-09-24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摩一直是鄙棄張幼儀的,稱她為舊時代女性。第一次見到張的照片時,就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

婚後也從沒有正看張幼儀一眼,除了履行婚姻義務外再無其他。就連履行婚姻義務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而已,而他自己自認在這段有性無愛的婚姻裡受盡精神折磨。

其實要說有性無愛未免也有點牽強附會,因為他們是在英國有的第二個孩子,如果說徐志摩對張幼儀一點愛意沒有,那他們有的第一個孩子已經完成了父母給的傳宗接代的任務,以徐志摩的性格,又遠在國外,不受雙親束縛,大可不必再有任何肌膚接觸了,又怎麼會有第二個孩子呢?

難道是徐志摩一邊和林徽因談著愛,一邊和張幼儀行著性嗎?如果說徐志摩是詩意的君子,那在現實中對待張幼儀又未免太過殘忍,把她當一時間性的排解與消遣嗎?還是一個孩子不夠,需要繼續履行傳宗接代的任務!

在張幼儀懷次子兩個月後,徐志摩對此置之不理,反倒要其打胎馬上離婚,這一切只為傾心的佳人有言在先讓他做出情感決斷。

徐志摩見張幼儀不答應,便一走了之,將其一人撇在異地他鄉。直到生下孩子,徐志摩都不予理睬。而後想要辦理離婚手續時,才找到產後的張幼儀讓其簽字離婚。

張幼儀一直以為沒有愛意還有些許情分存在,不曾想卻慘遭拋棄。徐志摩拋妻棄子絕決於此,只為了和心儀的人雙宿雙棲。

離婚後,張幼儀很快從悲痛中振作起來,努力學習,充實內心,豐富眼界。回國後創辦了雲裳公司,又主政上海女子儲蓄銀行,均大獲成功。

壞的婚姻,是女人的好學校。張幼儀在徐志摩無情的離去後,活出了全新的自我,走出了光芒萬丈的人生。於此,她當年對徐志摩的成全也是在成全日後的自己,正因為有了他的離去才有了自己別開生面的宏圖人生。

張幼儀最難能可貴的是,回國後仍照樣服侍徐志摩的雙親,徐志摩父母深感對張幼儀的虧欠,把她認作義女。張幼儀認真經營自己的事業,精心撫育她和徐志摩的兒子,直到50多歲才又嫁人。

臺灣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劃下編纂的,為的是讓後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並且在徐志摩過世後,還經常接濟徐志摩的遺孀陸小曼,可見這個女人心胸的寬廣與本性的善良。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張幼儀的智慧賢達,善良溫婉,都證明了一個女人的幸福可以自己去掌握。離開一個錯誤的人就不必再糾結,而是有勇氣去開創美好的未來,迎接自己嶄新的人生。

她的人生濃縮了一部傳統女性的自強奮鬥史,她有著傳統女性的隱忍和自持,有著自立自強,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艱難與輝煌。

這也揭示著封建制度下,束縛女性的傳統巨輪終將被顛覆,新時代的太陽必將耀眼如炬。張幼儀在和徐志摩離婚前百般委屈自己,沒有實現自我的價值。但在和徐志摩離婚後,卻活出了人生的精彩,讓自己活的耀眼如炬。所以說,她得感謝徐志摩當年的離棄之恩,對於不懂得欣賞和珍惜自己的好的男人要果斷捨棄。

舒淇曾說:曾經的我,你不屑一顧;未來的我,你高攀不起。

每個人都是,離開一個錯誤的人,才能開啟全新的生活,才能在未來遇到對的那個人。即使一直沒有遇到也沒關係,那就選擇成就自己,釋放自己的光芒,活的淡定與從容。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更多情感美文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有態度的女王”。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我寫的最早的原創文章“徐志摩和他的三個女人,有情總被無情傷”。

幸生
2019-05-27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張幼儀是著名詩人徐志摩的前妻。


晚年,她對侄孫女張邦梅說:"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一個人。"


1、張幼儀大事記


張幼儀的人生以柏林為界分為兩段。


分為柏林之前:


1900年出生江蘇寶山。1915年與徐志摩結婚。1918年生下長子徐積鍇。1920年,張幼儀前往歐洲與丈夫團聚。1921年徐志摩因已愛上林徽因,提出離婚!1922年張幼儀於柏林產下次子,並與徐志摩正式離婚。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柏林之後:


1926年返回中國,1927年在東吳大學教授德文。1928年擔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雲裳服裝公司總經理。


1949年移民香港,1954年與蘇紀之醫師結婚。1972年蘇紀之醫師去世,搬往美國與家人團聚。1988年逝世於紐約。


徐志摩和張幼儀是包辦婚姻,大家閨秀的她的婚姻是由自己的哥哥促成的。徐志摩想要擺脫從一開始就不喜歡的婚姻。張幼儀接受的是"三從四德",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教育,都是聽從安排。


2、離婚女人當自立


她是一個知道努力進取的人。在八子四女的家庭中,幼時她積極地幫父母做家務帶妹妹,還積極尋求受教育的機會。她後來讀了花費極低的師範,只因結婚而中斷了學業。


她也曾經試圖爭取過:當徐志摩逼她打胎的時候,她說那是會死人的,當徐志摩逼她離婚的時候,她說要聽從父母的意見。然而都沒什麼用,身懷六甲的她還是被離家出走的丈夫拋棄在了異國他鄉。


她在自己兄弟的幫助下輾轉到了柏林,在次子出世後的第三天,想要繼續追求民國才女林徽因的丈夫卻找來,逼她一刻也不能耽擱地簽字離婚。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她的爭取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努力。那個第一次見到她的照片時,就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的丈夫,從婚前到婚後,一直鄙視她,稱她為舊時代女性,沒有正眼看過她,也根本沒有想過要給她任何機會一起生活。


"女子本弱,為母則強",為了獨自撫養次子,她決定在回國前做到自立。她去德國柏林的一所師範院校進修,選擇了學習幼教專業知識,並十分努力地學習掌握了德語。


3、離婚女人當自強


"靠山山會倒,靠水水會流,靠自己才永遠不會倒",嫁錯郎的她,只有靠自己。


三年後她帶著次子的骨灰從柏林回到了國內,被東吳大學請去教授德語。一學期後,張幼儀被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聘請為總裁。


張幼儀的四哥張嘉璈是銀行界的知名人物,聘請人坦白告訴張幼儀,聘請她,是看上她的關係,而不是能力。她卻抓住了這次機會,勇於擔當。


在銀行任職期間,她努力適應職場習慣,還為自己請了一位老師來,幫助自己多瞭解一些文獻和名著。靠著自律和好學,她很快補足了所需的金融知識。


她曾經用在股票市場賺來的錢,給徐志摩的父母蓋了一所房子。徐家老兩口在徐志摩離婚時,就宣告中斷了他的經濟援助,後來把財政大權交給了她。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經營銀行的同時,張幼儀還同時經營著雲裳服裝行。獨特出眾的雲裳公司坐落在上海最繁華的南京東路上,當時講求時尚的人都以從"雲裳"定做衣服為榮。她每天從銀行下班都要到這裡督查。


她承擔過國家黨派的財務領導工作、倒賣過染軍服的染料,投資過棉花和黃金。她勤奮,自律,遵從自己的原則做事,擁有了自己的事業,建立了自己的聲望。


1937年,抗戰期間她把銀行資產抵押給大銀行,得到了4000元,用以維持銀行的經營。一位顧客急匆匆找到張幼儀,要求提走她千方百計為銀行保住的錢。


如果現金被提走,女子銀行很可能就要倒閉。兵荒馬亂的年代,對方帶那麼一大筆錢逃亡也不安全。張幼儀跟總經理商量後,建議顧客接受擔保,等渡過了這段時期後,再連本帶利奉還。


顧客答應了,理由是:"如果是你張幼儀告訴我,你擔保這筆錢,那我相信你。我不相信別人的話。"


是她憑藉自己的經商天賦,人格擔保,為銀行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4、女人成就了自我,自可感謝離婚之恩


"當一個女人一無所有,才會一無所懼。"張幼儀的自立自強是前夫所賜,也是靠自己所得。


她遇事沉著冷靜,處理井井有條。事業有成的她,不是經歷過生活中那些風風雨雨,哪能見到人生的彩虹如此絢爛。


張幼儀最難能可貴的是,離婚回國後仍照顧徐志摩的雙親,徐志摩父母深感對張幼儀的虧欠,認她為義女。徐志摩去逝後是為他們養老送終。


徐志摩飛機失事後,也許他倆已毫無關係,而張幼儀卻承擔起責任,收他遺骸。


為讓後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在她的策劃下編纂了臺灣版的《徐志摩全集》。並且在徐志摩過世後,還經常接濟徐志摩的遺孀陸小曼,足見她的心胸寬廣、本性善良。


在離婚前,張幼儀的一切都是卑微的,因為不被喜歡,做什麼都是錯的。她經常受丈夫的冷漠相待,活得很沒有底氣。


而離婚後,張幼儀的一切漸漸改變了,觀念、心態、能力都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她開始活得有尊嚴,活出自我,並受到他人的尊敬。


她的人生是被離婚女性的一部傳奇奮鬥史,她有著傳統女性的隱忍和自持,也有著自立自強,是內心的堅強使她從艱難走向了輝煌。


五十多歲時,張幼儀終於碰到了那個對的、欣賞她的人,也無須再"避人口舌"。她寫信詢問兒子意見,兒子回信:


"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由此可見兒子對她的敬重。


被徐志摩離婚,張幼儀渡過了人生的低谷時期,也因為離婚她活出了自我,成了那個時代的女能人。回顧往昔的艱難,她才說出了"感謝當年離婚之恩"的話來。


心存仁恕自立自強,也許是離婚之人最好的解脫。放下執念最終成全的是自己,痛徹心扉後生活還得繼續。女性,無論什麼時候,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獨立精神。

凡眼看红楼
2019-03-31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回答這個問題前要先解釋一下誰是張幼儀。

她就是徐志摩的太太。

1900年出生江蘇寶山。

1915年與徐志摩結婚。

1918年生下長子徐積鍇。

1920年,張幼儀前往歐洲與丈夫團聚。

1921年徐志摩愛上林徽因,提出離婚!

1922年張幼儀於柏林產下次子,並與徐志摩正式離婚。

1926年返回中國,1927年在東吳大學教授德文。

1928年擔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雲裳服裝公司總經理。

1949年移民香港,

1954年與蘇紀之醫師結婚。

1972年蘇紀之醫師去世,幼儀搬往美國與家人團聚。

1988年逝世於紐約。

以上是張幼儀的人生簡歷。概括起來就是一個家庭主婦逆襲成霸道總裁的歷程!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徐志摩,大家應該是相當熟悉了,不再贅述!只是說一下,民國四大美女,他曾經擁有兩個!

一個是林微音,一個是陸小曼!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張幼儀在這兩大美女面前可以說太太太平凡了,平凡到塵埃裡!
好在張幼儀有聰明的大腦,她離婚了!因為她沒有選擇的權利!

上面已經說過離婚後的張幼儀逆襲成功!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現在只說一下如果張幼儀不離婚會怎樣?

第一是守活寡!徐志摩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住,一去不回頭!可憐的張幼儀只能在家裡守活寡!

第二是真守寡!大家都知道徐志摩三十四歲就去世了。而張幼儀卻活了八十八歲。如果不離婚,她就得守寡五十多年!也夠可憐的!

而離婚後的張幼儀不僅事業風生水起,最終也收穫了自己的愛情,雖然來的晚一些,但總比守寡強吧!

所以張幼儀真得得感謝徐志摩當年離婚之恩!

有书课堂
2019-05-27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張幼儀與其說“感恩當年的離婚”,不如說是“感恩當年生活中的苦難。”


壞的婚姻從來不是女性成長的唯一必備條件,好的婚姻同樣能促進女性成長,使其達到一定的生活高度。林徽因是,楊絳亦如此。


離婚是一個女人生活中的不幸,對個性懦弱,又沒有什麼文化的婦女來說,離婚無疑是對她致命的打擊,以致生活暗無天日,身心備受煎熬。


但是對個性獨立,且有一定的學習能力的人來說,離婚可能反而能激發自身的潛能,逼著自己硬著頭皮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促進自身能力的成長,以致能自如的駕馭生活的小船。幸而張幼儀就是這樣的人。


張幼儀出生豪門,受到良好的家庭和學校教育。可誰知卻因媒妁之言年僅15歲就被許給徐志摩並與之結婚。


才子詩人徐志摩打心眼裡反對父母包辦的婚姻,崇尚自由戀愛之風,所以,哪怕張幼儀知書達理,溫柔賢淑,卻無法入他的法眼,覺得張是“鄉下土包子”,只是為了謹遵父母之命,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罷了。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徐志摩留學英國,遇見嬌俏可人又接受了現代文明之風,家教優秀的林徽因,相較之下,張幼儀更顯得沒見過世面,面目可憎。


所以,徐志摩雖然在張幼儀的二哥張君勱的要求下,讓張幼儀去英國伴讀,但是久別重逢後第一次見面,徐志摩沒有小別勝新婚的歡喜,而是對張幼儀暈機嘔吐的慘狀厭惡無比,嫌棄的說:“真是鄉下土包子。”


為了追求林,徐志摩更是在張幼儀第二次懷孕時,狠心的要張去打胎,當張幼儀提出打胎可能會出人命時,徐志摩無情的反駁:“坐火車還會出車禍呢,難道人因此不坐火車吃?”


更令人寒心的是,在張幼儀分娩時,非但不去照料,反而是在孩子滿月的時候,向張幼儀遞交了離婚協議,並逼著張立刻簽字。


在這樣的婚姻面前,張幼儀表現出自己獨立堅強的一面,她忍痛簽字,帶著幼子彼得,在二哥的幫助下獨自在柏林支撐生活。


離婚後,張幼儀苦學德語,一邊照顧幼子,一邊就讀於裴斯塔洛齊師範學院。她在讀書和工作中逐漸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支點。


幼子彼得夭折之後,張幼儀回國發展事業。最初在位於上海南京路的女子儲蓄商業銀行就職,後因銀行瀕臨倒閉,張幼儀於危難中出任女子儲蓄商業銀行的董事長,結果扭虧為盈。


張幼儀除銀行事務外,還擔任著當時聞名上海的雲裳服裝公司的總經理,1934年起她受二哥之邀擔任國家社會黨的財政部長,抗戰期間她投資軍用染料,都做的有聲有色,非常成功。表現了她在商業領域極高的天分和管理水平。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張幼儀為人寬厚大度,個性沉默堅毅,舉止端莊,在與徐志摩離婚後,非但沒有陷入生活的泥沼,反而通過自己的能力在事業上撐起自己的一片天空,離婚後,反而更加成熟,能力更強,所以,張幼儀會發出“感謝當年的離婚之恩的感慨。”


實際上,她應該感恩的是自己的獨立堅強、善於學習、感恩父母兄弟對她的支持幫助,所謂“感恩當年的離婚”,只不過是一個能把幸福掌握在自己手裡的女人,即便多麼不幸,也有能力翻轉自己乾坤的託辭罷了。


因為抱著感恩的心去生活,所以,才能不懼生活中的風雨。

靖思靖语
2019-06-22

“女子,必須依靠著男子才能活著。進了徐家的門,絕對不可以說不。”張幼儀13歲就和徐志摩訂了婚,接受著母親最深刻的婚前啟蒙。

父親張潤之,是上海寶山縣鉅富,家境殷實。在父親的滋潤和灌溉下,母親的生活非常幸福,春風十里。

在傳統觀念中,男人是女人的全部!再加上自己的幸福,確實是因為男人,而那麼真切、那麼實在,更讓母親覺得,“靠男人活著”是非常實用的婚姻哲學。

於是,她日復一日諄諄教誨,為張幼儀打造了一份豐腴的“思想嫁妝”。

1915年底,張幼儀15歲。父親為她置辦了豐厚得令人咋舌的嫁妝,舉行了一場轟動全城的豪華婚禮,嫁入了徐家。

豐腴的“思想嫁妝”,豪華的婚禮,並沒有開啟一段美滿的姻緣。張幼儀和徐志摩婚後的生活,除了生了兩個孩子,幾乎寸草不生。

結婚的第一天,張幼儀就遭受了一場巨大的心靈風暴。。

洞房花燭,她含情脈脈地向徐志摩望過去,徐志摩只用輕蔑的眼神瞟了她一眼,頭也不抬;她用懷春少女多情的表情向徐志摩笑,徐志摩很不屑地揚起嘴角,別過頭去;她調整了一下呼吸,想用最溫潤的聲音說說話,徐志摩不耐煩地用被子矇住了頭。

沒有微笑、沒有凝眸、沒有情話的“三無之夜”,就是張幼儀的新婚之夜。她感覺到自己的靈魂,被這個即將要依靠一輩子的男人,狠狠地割了一刀。她執行了母親的策略:“絕對不可以說不”,獨自對著紅燭坐到了天亮。

等到天亮之後,徐志摩離家出走了。

後來,他在外讀大學,又到了國外,長期不回家。到1920年,結婚5年,他們相聚的日子加起來還不到4個月。

無情的分離,帶來的自然是獰厲的團聚。徐志摩雖然很少回家,但每次回來,對張幼儀都是一種精神的蹂躪。

有一次,他和家裡的僕人談笑風生,張幼儀走上去,想和他說上幾句,他立即拉下了臉,面無表情。等張幼儀一轉身,他的笑馬上又綻放出來,滿屋朗朗。

你給他愛與溫柔,他給你恨與冷漠——這是徐志摩的常態。

什麼是冷暴力?不說話,不理人,橫眉冷對……這些,都是小級別的。最高級別、殺傷力最強的冷暴力,就是像徐志摩這樣,對誰都像春天般溫暖,唯獨對張幼儀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

“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憐我悲與傷,無人分我樂於歡!”這一首詩,道盡了無數人的心聲,被冷暴力了的感慨;有一項統計,冷暴力離婚案件,佔總離婚案件的比例高達54%,成為離婚的主因。

從這首詩,從這個大數據,足以想見,張幼儀在徐志摩的冷暴力面前,有多撕心裂肺!

張幼儀的撕心裂肺,別具一格,與眾不同。

都說婚姻是七年之癢,她偏偏一結婚就開始癢;都說有情人終成眷屬,她偏偏和一個無情人成為眷屬;都說婚姻是靈魂和肉體的交融,她偏偏得到的只是肉體的感應——1918年,張幼儀生下了兒子徐積鍇。

是什麼讓徐志摩如此寡情薄義。

是張幼儀沒有顏值嗎?她身材、臉型很好,長著大大的眼睛,在當時文人的筆下:“(張幼儀)線條甚美,雅愛淡妝,沉默寡言,舉止端莊,秀外慧中。”

是張幼儀三觀不正嗎?她溫柔、賢慧,心地善良,具有中國傳統的婦女美德,在人品上,非常人能及。

能怪舊式包辦婚姻嗎?可是,同樣是舊式包辦婚姻,胡適的妻子江冬秀,為什麼那麼幸福?

這世間,情本無孽,最怕遇人不淑。張幼儀所有的不幸,是因為徐志摩不淑。

張幼儀操持家務,教育孩子,孝順老人,深得徐志摩父母的喜歡。1920年,徐志摩在國外追林徽因的風流韻事,傳到了父母耳中,他們怕兒子在外面亂搞婦女關係,於是安排張幼儀去德國,守住兒子,別讓他胡來。

父母安排張幼儀去德國,初心是促進他們的婚姻和諧美滿,卻沒料到,這次安排,加速了他們婚姻的死亡。

張幼儀到了德國後,成天圍著灶臺轉,為徐志摩準備一日三餐。徐志摩把父親寄來的錢,都用作了風流成本,只給她很少一部分維持家用。

張幼儀委屈求全,在極度壓抑中又懷孕了。

人的想象力真的是有限的,人們怎麼也不會想到,寫詩寫得那麼柔軟多情,外表那麼文質彬彬的徐志摩,也有屠夫的一面!

知道張幼儀懷孕後,他特麼暴力:“趕快打掉!”

打掉!還要趕快!而且一臉不耐煩!張幼儀心裡很想大大地說一聲“不”,但嘴上還是弱弱地說:“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迅速調整,從暴力模式進入毒舌模式:“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張幼儀第一次對母親的話產生了懷疑:這個男人靠得住嗎!

徐志摩放浪狂熱、風流成性,見了喜歡的女人就恨自己結婚太早,見了林徽因之後,更覺得離婚要趁早。他讓張幼儀打胎,是為了掃清和林徽因結合的障礙,這是他為離婚燒的第一把火。

第一把火,沒有湊效,張幼儀堅決要把孩子生下來。

他又燒了第二把火。讓一個叫黃子美的朋友,去做張幼儀的思想工作:“你願不願意做徐家的媳婦,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

張幼儀再一次對母親的話產生了懷疑:一個讓自己打胎的男人,一個在自己懷孕時鬧離婚的男人,靠得住嗎!

她第一次表達了自己的不滿,第一次發了一點小脾氣,把黃子美趕出了門:“徐家媳婦和徐太太是可以獨立存在的嗎,世上再沒有比這更蠢的問題了!”

徐志摩不是安慰自己“好好養胎”的那個人!也不是細心陪自己到產房的那個人!生大兒子徐積鍇時,他遠在天邊,生下之後,他當“甩手爸爸”,現在二胎生產在即,他卻使勁鬧離婚、玩失蹤。

她怎麼也沒料到,自己飄洋過海,是來一個人獨自生孩子的!

她打電話向二哥求救。二哥安排她在一個朋友家住下,在朋友的張羅幫助下,張幼儀住進了醫院,進了產房,生下了兒子李德生。

兒子剛生下來,徐志摩終於出現了,他手裡拿著離婚協議書。

徐志摩的第二把火,得到的是“世上再沒有比這更蠢的問題了”的答案,他知道離婚還要費些周折,現在來燒第三把火。

他把離婚協議書都寫好了,這婚,不離也要離!

這時,張幼儀打心底裡否定了母親的話:“依靠著男子才能活著”這條路走不通,必須靠自己活著!

“或許我離開志摩,也是一種選擇!”就像一個毒瘤,開始時有點癢,有點痛,還以為是正常的,沒事的,可以攜毒生活。現在,毒瘤惡化,攜不下去了,必須切除,刮骨療傷。

思想的通道一打開,往事逾發清晰:我對你笑,你板臉!我懷孕,你讓我打胎!我剛生下兒子,你寫好了離婚協議……一樁樁,一幕幕,一點點,一滴滴,匯成了一個聲音:離離離離離離離離離離!

接過徐志摩的離婚協議,張幼儀心裡異常平靜,表示同意離婚,但是要告知父母一聲。

徐志摩卻如此迫不及待、如此心急如焚、如此刻不容緩,他說:“不行,不行,我沒時間等了,你一定要現在簽字……林徽因要回國了,我非現在離婚不可。”

張幼儀看了徐志摩一眼,她還從來有這樣專注地看過他。徐志摩幾乎被她的眼神給怔住了,這是一位曾經卑微到塵埃裡的女人從卑微中走出來特有的眼神!她覺得自己的婚姻太可怕了,現在,她要滅掉自己的婚姻。這個眼神裡,隱藏著一份掙扎,隱藏著一聲吶喊。

她毅然的在離婚協議上籤了字,並平靜的說道:“給你自由,去給自己找個更好的太太吧!”

高貴的簽字,高貴的離婚,高貴的結束。

張幼儀在離婚上,表現了非凡的氣質,協議書上講定的五千元贍養費,她一個子兒也沒要。

這婚,離得真是快意!

離婚後,徐志摩追隨林徽因回國,製造了一出鬧劇。

他在報紙上,將自己和張幼儀離婚的事,給予高度曝光:“我們已經自動掙脫了黑暗的地獄,已經解散煩惱的繩結……歡歡喜喜地同時解除婚約……現在含笑來報告你們這可喜的消息……”

他鬧這一出,究競是出於什麼動機?外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分析,是為了向林徽因作一種最正式的告白:“我和張幼儀都已經離婚了,我們結婚吧!”

如果真是這個動機,那結果正好適得其反。

徐志摩的這個舉動,把林徽因嚇壞了。她是一個傳統型女孩,對徐志摩這種傷害前妻的做法感到害怕。她的家人對徐志摩“外揚家醜”的這種神操作,也非常反感,都反對、阻止她與徐志摩交往,鼓勵、支持她與樑思成戀愛。

最後,家人把她和樑思誠送到了國外。

林徽因成為樑思成的新娘,飛走了!徐志摩的這個舉動,加速了自己和林徽因戀情的滅亡,也給張幼儀帶來了深刻的傷害。他等於是向公眾、向社會廣而告之,無異於給她貼上了一個標籤——“張幼儀,徐志摩的‘棄婦’”。

當時,整個事件,鬧得沸沸揚揚。

當時,張幼儀在國外還沒回來,身邊的一些朋友知道這件事後,義憤填膺:“徐志摩太失格了!”

“徐志摩太失格了!”張幼儀已經不想分心去想了。她只憐恤稚兒父愛不存,自己責任重大。她對著幼小的徐德生,自言自語,像是母親的誓言,又像是母子的對話:“即使是棄婦,也要做個好媽媽!”

做個好媽媽,是張幼儀最樸素的理想。她一邊照顧徐德生,一邊學習幼兒教育,後來,還去了斐斯塔洛齊學院專門攻讀幼兒教育。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幼兒教育打開了一片豐富多彩的新天地,張幼儀覺得特別新奇,特別給力。

要有優秀的思想品質、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有過硬的專業文化,孩子需要從小就儲存知識信息、構建學習的潛能、適應時代需要……這哪裡是幼兒教育,在張幼儀看來,這是以生命呼喚生命的生命賦能!

奔跑吧,張幼儀!張幼儀從來沒有發現自己這麼燃!在德國三年,她還自學了英語、德語,對商業管理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一個不幸的婚姻裡沉默了7年、壓抑了7年、委屈了7年,現在,解脫了,她要以昂揚的姿態前行,奪回那失去的7年,同步於當下的現在,直面遙遠的未來。

奔跑著,奔跑著,一個猙獰的日子,再次把張幼儀絆倒。

這一天,是1925年3月19日。這一天,3歲的徐德生因腹膜炎死於柏林。

怎麼會如此呢,你才3歲!我準備拼盡全力,用一生的愛為你賦能,你卻不給我機會!

張幼儀痛不欲生,癱坐在徐德生的遺體前,一動不動,很久很久還沒有反應,朋友怎麼安慰她,怎麼把她扶回家的,她都記不得,只記得:小德生走了。

來德國時,是徐太太,如今是棄婦。來德國時,十月懷胎,艱辛撫育,如今幼子卻不幸夭折。世事無常、物是人非,大抵如此。

沒有告別,轉身離開!捧著小德生的骨灰盒,張幼儀踏上了從柏林回國的列車。

列車飛快地奔馳,載滿了了她的失子之痛、喪子之哀、思子之苦。一路上,她把徐積鍇、徐德生的照片看了又看,看一眼徐德生,又看一眼徐積鍇,心中喃喃:“德生,我們回家,回家看哥哥!”

“我對她無愛,但有情!”張學良狂戀趙四小姐之後,對原配于鳳至始終非常敬重,尊為“大姐”。很多舊式婚姻,雖然沒有愛情的味道,大體還有人性的味道。

唯獨徐志摩對張幼儀“零尊重”、“零人性”,受到了道義的譴責。

他“中了自由戀愛的毒”,沉侵在“自由”的迷信中。沒離婚時,徐志摩以張幼儀老公的身份,自由追求林徽因;“追林”告吹,徐志摩又以王賡將軍朋友的身份,自由追求他的老婆陸小曼。

自由,奔放!他對陸小曼展開近乎狂野的狂熱攻勢,併成功地拆散了人家的家庭。

王賡和陸小曼是幸福一對,如果不是徐志摩的攪局,他們會牽著手兒一起慢慢變老。王賡深愛陸小曼,他曾掏出了槍,準備捍衛自己的愛情。

所幸的是,他沒有走極端,選擇了放手。放手前,他說一句令徐志摩頭皮子發麻的狠話:“你此後對她(陸小曼),務必始終如一,如果你三心兩意,給我知道,我定會以激烈手段相對的。”

徐志摩的所作所為,成了一個社會話題,受了猛烈的抨擊,即便是自由戀愛的“闖將”魯迅先生,對他的“愛情與自由”,也嗤之以鼻,稱其不過是十足的“自由濫情”。

郁達夫稱徐志摩“哪裡還顧得了倫教綱常,更無視於宗法家風。”

連自己的父親徐坤如,也非常反對這樁婚姻,始終不接受陸小曼。他雖然沒有和徐志摩斷絕父子關係,卻斷絕了來往(徐志摩的父母長期和張幼儀生活在一起,直至終老)。

最苦口婆心的,當屬恩師梁啟超。他欣賞徐志摩的才華,卻擔心他的婚姻,他對徐志摩、陸小曼予以當頭棒喝:“離婚再婚都是你們的性格的過失所造成的,希望你們不要再把婚姻當作是兒戲,以為高興可以結,不高興可以離,讓父母汗顏,讓朋友不齒,讓社會看笑話……”

張幼儀回國的時候,徐志摩正處在輿論的風尖浪口。

“徐志摩很壞!”類似這樣的話,像灰塵一樣,在張幼儀的生活空間裡,四處飄揚!

辜負自己、傷害自己、拋棄自己的人,受到輿論和道德的譴責,本是一件很解恨的事,值得歡欣、值得慶幸,但張幼儀卻歡不起來、慶不起來,眉宇裡閃過絲絲憂鬱。

她召集家裡人,包括徐志摩的父母,很嚴肅,不容你作任何反駁,宣佈了一個十分任性的決定:“從今以後,大家都不許說徐志摩的壞話,隻字不提!”

大家都像看外星人一樣看著張幼儀,一臉懵擦擦,這是什麼情況,難道她還愛著徐志摩,餘情未了?

只有徐志摩的父母,看懂了這一切,兩位老人眼睛都溼潤了:“徐家無福,沒有福份接納幼儀這樣的好媳婦!”雖然心有遺憾,但他們對徐積鍇的成長,已經放了120個心!

“不許說徐志摩的壞話!”是張幼儀的慈母春暉。

父母離異的現實,需要孩子慢慢地去接受,對孩子灌輸對父親的恨,或者灌輸對母親的恨,培育的只是一個陰暗的孩子,會讓孩子一輩子在陰暗中消磨自己的生命。事後,家人們才直正理解張幼儀就的良苦用心,再不說徐志摩的不是。

“不許說徐志摩的壞話!”更是張幼儀的心靈格局。不說可恨之人的可恨之處,其心正,其人也正,其後必昌。

這一天,猶如神諭,張幼儀一起床,就看見天上的雲、窗外的花。

雲想衣裳花想容!好久沒有穿漂亮衣服了。

張幼儀一路飛奔,來到了市場,挑選了一堆很精緻的面料,和家裡的裁縫阿梅一起,為自己做了一件很淑女的旗袍。穿到外面,獲得了高贊,有些朋友還問,這麼窈窕的旗袍是在哪裡買的。

一個長期疏於穿著的人,突然有了打扮的慾望,是因為對生活充滿憧憬渴望。一個對生活充滿憧憬渴望的人,哪怕是穿一件衣服,也會穿出夢想。

就因為這件旗袍,張幼儀引領了一種潮流時尚,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一個活力四射的張幼,就從這件旗袍中走了出來。

何不開一家時裝公司,專為女性量身定製個性化的時尚服裝!

張幼儀把自己的想法和親友們一說,大家都很支持,“雲裳時裝”應運而生。其中,最大的支持者是徐坤如。

徐志摩讓徐坤如失去做張幼儀“公公”的權力,可他認定了張幼儀,便認她為乾女兒。當張幼儀要創業開服裝店,他老人家便盡力支持,把存著的錢給了她。

張幼儀婚姻沒有了,除了徐志摩,徐家的人,卻始終和她很貼心,在自己創業的關鍵時刻,成了她最重要的注資人,這也許就是生活對善良的補償吧。

“要穿最漂亮的衣服,到雲裳去;要配最有意識的衣服,到雲裳去;要想最精美的打扮,到雲裳去;要個性最分明的式樣,到雲裳去。”當時,上海剛剛興起旗袍之風,而且量身定製市場還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張幼儀有國際化眼光,把法國巴黎最潮流的元素融入設計之中,“雲裳時裝”在上海迅速爆紅。

1927年,上海、蘇州、南京、無錫等城市的大街上,凡是出現的時髦女子,她們身上穿的都是“雲裳時裝”的衣服。據說,蔣介石在上海大婚,用的也是“雲裳時裝”的服裝。

“雲裳時裝”火了,張幼儀成功了,震撼最深的,是張幼儀的母親。母親對女兒的未來,本來充滿了擔憂,但隨著“雲裳時裝”的風生水起,她的擔憂也化於無形。

她看著張幼儀快樂幸福的樣子,作為女人,她深深覺得,女兒的快樂和自己的快樂,本質上有很大的區別,她自己也說不清區別有哪裡,只是對以前的思維,作了一些糾正:“有能力的女子,不依靠男人,也能活得很好!”

不靠男人的張幼儀,不但活得很好,還活得很精彩,活成了一道彩虹。

後來,張幼儀執掌上海女子商業銀行。戰時,很多銀行、信託公司紛紛停業倒閉,女子商業銀行卻歷經波折而巋然屹立。直到1955年金融業公私合營才宣告結束,一共開辦了31年。她被被譽為金融界傳奇女強人,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

張幼儀越活越精彩,徐志摩卻越活越艱難,艱難到了要向她借錢的地步。

陸小曼吸上了鴉片,徐志摩掙的錢永遠不夠她的“毒資”,家裡總是入不敷出,只能靠借來維持生活。

你那麼絕情地離開,還要回過頭來借錢!

你曾經傷我那麼深,我憑什麼要借錢給你!

你也有借錢的時候,活該!

活在俗世,難免世俗。張幼儀心裡也這樣想過!

但厚道的人,在世俗中,總是不知不覺就打開了善良的閥門:一個人如果不是走投無路,不是迫不得已,誰願意伸手借錢!

看著徐積鍇的父親如此落難,張幼儀忍不住鼻子發酸,心頭髮怵。每當徐志摩向她借錢時,她總是把錢交給他,跟他說:“這是你爹給的錢。”

每當這個時候,徐志摩總是怔立良久,身如電擊。他深深知道,父親已經老了,已經沒有老本,最重要的是,即使有,父親也不會給自己錢。

有好幾次,他向陸小曼稱讚張幼儀:“她是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這些年進步不少,獨立的步子站得穩,思想確有通道。”由於一已執念,他從來不拿正眼看張幼儀,現在執念沒了,生活潦倒,回過頭來正視,才發現,原來她是如此優秀!

所有的激情都會歸於人間煙火,所有的心性都會歸於業力果報。每天都掰著手指過日子,這日子真心難熬。

徐志摩經常往返於北京上海,從來不坐火車,托熟人搭乘免費的郵政飛機。當時飛機的安全性一直不靠譜,但為了省錢,他還是選擇不安全的出行方式。他也曾向陸小曼抱怨過:“坐火車可是要錢的啊,我一個窮教授,又要管家,哪來那麼多錢去坐火車呢?”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和陸小曼爭吵之後,再次搭乘了一架從上海飛往北京的郵政飛機,途中因為大霧,墜機身亡,年僅36歲。

徐志摩罹難後,陸小曼無力操持後事,這個時候張幼儀站了出來。她讓弟弟帶著徐積鍇以徐志摩兒子的身份認領他父親的遺體,自己則留在家中,按撫徐志摩的父母,主持喪事。

她一直將二老帶在身邊,悉心照顧,讓兩位過早送黑髮人的白髮老人安享晚年。

陸小曼也是苦命的女人!徐志摩走了,她依然是徐家的媳婦,依然是徐積鍇的繼母。張幼儀每個月,都要以徐志摩父母的名義,給陸小曼存300塊錢作生活費,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張幼儀赴香港定居,方中止寄錢。

世人看張幼儀,通常是一種讚歎。而張幼儀只是在盡一個傳統中國女人的樸實,兒子的爺爺、奶奶和繼母,她有責任幫著照應。或者說,為徐積鍇營造一個和諧的血緣親情環境,是她生命的重要意義。

有意思的是,魯迅在1925年寫的《傷逝》,多年以後,在徐志摩和陸小曼身上真實演繹。

《傷逝》講述了涓生和子君追求戀愛自由,建立起了一個溫馨的家庭,但不久愛情歸於失敗,最終以一“傷”一“逝”結局。小說深刻揭示,脫離社會文化道統的個性解放和戀愛自由,是無法實現的。

徐志摩和陸小曼,是現實版的“傷逝”。

無論對誰,張幼儀都敞開心扉,真誠以待。

唯獨對自己,她十分謹慎,緊閉心門。她說:“愛是善盡責任!所以,不要隨便說愛,愛是天長地久的考驗。”

她是被愛情傷過的女人,對愛有自己的解讀。她就像倉央嘉措《見與不見》寫的那樣,用心窖藏自己的愛情: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教育孩子,照顧老人,奮發事業,張幼儀30年沒有再婚。

她也渴望愛情,只是不想隨便地、輕易地交付出去,而是等著那個至情至性的人出現,然後深情款款地說一聲:“來我的懷裡,讓我好好愛你!”

她的愛,就像藏在窖池裡的老酒,芳香濃烈,窖池的門緊閉了30年。

1953年,張幼儀把“窖門”打開。

這是一次早就預見了一切的打開,一次早已準備了一切的打開,一次用生命託付的打開!

蘇紀之跑了進來,他為之陶醉:“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蘇紀之是婦產科醫生,性情溫和,談吐風雅,和妻子離異後獨自撫養四個孩子,既當爹又當媽。相似的命運,相互的傾慕,把兩顆心貼在了一起。

我要結婚了!

張幼儀把“將那顆封存已久的心,再度託付”的想法,寫信告訴遠在美國的徐積鍇:“兒在美國,我在香港,展昏誰奉,母擬出嫁,兒意如何?”

徐積鍇在張幼儀的培養下,陽光成長,成為有為青年。他定居美國,從商,在美國華人圈中頗有口碑。

徐積鍇從美國的回信,棖觸萬端,感人肺腑。從他的信,我們感受到了一位慈祥的母親:“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劬勞之恩,昊天罔極。今幸粗有樹立,且能自贍。諸孫長成,全出母訓……去日苦多,來日苦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如此體味母親的精神情感世界,在人子之中,實屬罕見。收到信的那一刻,張幼儀就清楚地意識到:“今天可能什麼也做不了!”

她沒有出去應酬,沒有參加朋友聚會,回絕了所有的活動,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啟動腦回路,想一想早死的七年婚姻、三年國外的生活、商業上的摸爬滾打,讀一讀兒子的信、翻一翻兒子的照片,準備度過一個淚流滿面的下午。

她拿著信,看著徐積鍇、徐德生的照片,良久良久,痴痴地說了一句:“德生,你怎麼不像哥哥一樣,給我寫封信!”

她像娥皇一樣淚溼斑竹,像白娘子一樣椎心泣血,像蔡文姬一樣長歌當哭,像李清照一樣犁花帶雨,像林黛玉一樣泣下沾襟,哭得好不痛快。

“母如得人,兒請父事!”不知過了多久,當張幼儀再次拿起徐積鍇的信,腦回路和眼淚都嘎然而止。她打開了門,走了出去,這條路,通向婚姻的殿堂。

1953年,張幼儀和蘇紀之在東京舉行了婚禮。

蘇紀之不是富商巨賈,但是大情大義,給了半世漂泊的張幼儀一個溫暖而幸福的家。他有一技之長,在張幼儀的幫助下,開了一家診所,有了一個不錯的事業平臺。張幼儀把蘇紀之的四個孩子,視為已出,悉心照顧。

只要心中有愛,用心去找到那個對的人,不管是大齡,還是再婚,都能找到幸福。張幼儀和蘇紀之,心有靈犀之不點亦通,如膠似膝比年輕人還纏綿悱惻,一家人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20年。

1974年,蘇紀之患腸癌去世後,張幼儀去了美國和徐積鍇團聚。

1988年,她以88歲高齡逝世於紐約,長眠在綠草如茵的“芳諾依福”墓園,墓碑上刻著她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名字:蘇張幼儀。

蘇張幼儀!她的墳前,一年四季,鮮花不斷。

她個性堅毅,舉止端莊,大氣仁厚,自強自立,逆轉命運,正如樑秋實的評價:“她沉默地堅強地過她的歲月,她盡了她的責任,對丈夫的責任,對夫家的責任,對兒子的責任——凡是盡了責任的人,都值得令人尊重。”很多知道張幼儀故事的人,他們到了紐約旅遊,都會到她墳前送上一束花。

長眠在大洋彼岸,卻能接受到來自故鄉的祭拜,一生不事張揚,沒有喧囂和響動,卻引來了世人的欽敬,這就是張幼儀——蘇張幼儀。

我叫林十三
2019-08-28

張幼儀為什麼會說“感謝當年離婚之恩”?

不知何時,詩人在人們心目中成了婚姻對象最不可靠的一種職業。

就拿同事小魚來說,單身了那麼久,終於在家人苦口婆心的勸說下,答應去見一見這次的相親對象。

相親那天,男方衣冠楚楚,頗有些翩翩君子的氣質在裡面。

小魚大概也是動心了,竟然耐著性子和對方天南海北的聊了起來。

“什麼,你是詩人,詩人就沒有一個好東西!”

小魚竟拿起包拍腿就走,絲毫沒有考慮到身後的人正一臉尷尬的苦笑。她事後和我說起這事的時候,還是一臉嫌棄的說:“就你說嘛,哪個詩人是好人!”

其實我是知道的,小魚是從小就看過徐志摩和張幼儀的故事的,在她的意識裡,每個詩人都會像徐志摩對待張幼儀那樣,殘忍冷酷的可怕。



這天底下,婚姻狀況差過張幼儀的怕是不多見了。

只因那個梁實秋口中待人謙和,從不冷落一人的大詩人徐志摩,偏偏對她冷漠的像是三九天的冰錐,不但寒冷,而且錐心。

1915年,年僅十五歲的張幼儀,在他四哥張的做媒下,嫁給了當時的江南富商徐申如的兒子徐志摩為妻,天性溫良的她認為從此過上婆媳相敬、父慈子孝的生活也是不錯的,然而,此時的她還沒有意識到,她人生最痛苦的日子即將到來。

從婚姻一開始,徐志摩的態度:“媒妁之命,受之於父母”便可預見,這段感情是不可能長久的,即便張幼儀如何退讓挽留。

1918年,在張幼儀生下大兒子阿歡(徐積鍇)後,徐志摩便拋下她隻身前往海外留學,但在她二哥張君勵的要求下,才不極不情願的把她接到身邊來。

接船的時候,他穿著一件瘦長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圍了條白絲巾,雖然從沒見過他穿西裝的樣子,但她還是一眼就認出了人堆中的他,“因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的表情的人”,她的心涼了一大截。

在國外,她悉心照料他的起居,而他,只顧沉浸在對林徽因的迷戀中。

她產期將至,他卻殘忍的要求離婚,只因“林徽因要回國了,我沒時間等了”。

最終她還是成全了他,他們簽了離婚協議,成為了中國史上依據《民法》的第一樁西式文明離婚案。

但這背後,她到底獨自吞嚥了多少苦果,我想只有她自己知道吧!他提出要看看二兒子彼得,隔著產房,他看的神魂顛倒,“卻始終沒問我要怎麼養他,他要怎麼活下去。”


若是換個尋常女子,丈夫如此不顧一切和自己離婚,只因追求另外一個女子,怕是一個不慎就尋了短見。然而,她終究不是一般女子可比的,她的出身、家世就決定了,她這一生絕不可能平凡,倘若徐志摩沒有棄她而去的話。

她帶著一顆破碎心在德國四處輾轉,她僱了保姆,自己學習德文,並進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邊工作邊學習,學得一口流利的德語,她嚴肅的人生理念契合德國嚴謹的工作作風,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生支撐點。

就像她自己說的,德國的日子成為她人生的分割線,去德國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國後,變得一無所懼。

她應該慶幸沒有一直回望過去,因為轉身之後,她才發現未來的那個自己才是最好的自己,而以往所受命運不公的待遇,都會在以後的日子還她以鮮花和掌聲!

回到國內,她在四哥張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藉助四哥的人脈扭轉了女子商業銀行的危局;

而後,她二哥張君勱主持成立了國家社會黨,她又應邀管理該黨財務,一時威風八面。抗戰爆發後她又屯積軍用染料,大發了一筆橫財。

用時下網絡熱詞說,離婚回國後的她,人生簡直就像開了掛一樣,上帝為她關上了婚姻的大門,卻幫她打開了事業的窗口。

不僅如此,那個她最念念不忘的人,也在她成功轉身後發出了由衷的讚歎,徐志摩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到“張是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她現在真的‘什麼都不怕’。”

被這這個曾經無比嫌棄自己的前任丈夫如此褒獎,她或許是又驚喜又無奈吧!

婚姻有時候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它能輕易毀了一個人,也能最終成就一個人,關鍵在於你是怎麼對待婚姻贈予你的東西的。
它可能一味的塞給你不幸與坎坷,如果你欣然接受,那麼你就永遠沒有掙脫束縛的機會。婚姻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作為當事人的人你,有能力,也應該去做點什麼。
張幼儀就是這樣一個被婚姻成就的女子,即便是這樣一段不堪回首的婚姻,但她從未茫然無措過,她用自己的努力,從一片斷壁殘垣的感情廢墟中,開出花來。

最後,她的華麗轉身,在民國乃至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