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10 個回答
铁马冰河wu
2019-03-12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安史之亂”爆發前後,正值開元盛世,天下承平日久,民眾安居樂業,大唐上下在長期的和平環境中慢慢地忘記了戰爭的危險,唐玄宗李隆基在位中後期,早已沒了早年那股勵精圖治、積極進取的銳氣,變得驕奢淫逸起來,沉溺在歌舞女色中難以自拔,大唐表面上雖顯得海晏河清,花團錦簇,但因唐玄宗重用奸佞,阻塞言路,朝堂上群鴉蔽日,賢者遠離,內裡早已隱藏著巨大的危機。

早在唐朝立國之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實施,是夯實其最穩定統治基礎的保證。到了唐中期,府兵藩鎮最集中的關中地區(今陝西關中平原),大片土地被權貴、豪強兼併殆盡,府兵們不堪重負,相繼逃亡。而出於對外擴張(主要在西域)戰爭的需要,唐帝國必須維持龐大數量的軍隊,唐玄宗卻沒有采取抑制權貴大肆兼併土地這種有效方法,而是大量任用胡人(指塞北各遊牧民族以及西域諸國 、中亞、高句麗之人)充當統領戍邊軍隊的將領,驅使各遊牧民族部民以及中亞歸化(移民)之人為邊軍;另一方面,他將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並將招兵買馬的權力交給了各鎮節度使。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他這樣做所造成的直接後果,是戍邊將士中有近三成是胡人(遊牧部民)。而各節度使招募的士卒,“兵為將有”,基本成了將領們的“私家軍隊”,為他們日後擁兵自重、尾大不掉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史載,到唐玄宗在位中後期,鎮守邊關的十大節度使所控制的地盤和所擁有的軍隊已經漸漸超過了日益虛弱的唐中央朝廷。

史載,在這些兵多將廣、實力雄厚的節度使(藩鎮)中,出身於柳營(今遼寧朝陽)雜胡(突厥、鮮卑混血種)的安祿山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擁兵二十餘萬,且大都是剽悍善戰的騎兵。他在范陽節度使的位置上幹了三十年,可以說手中掌控了大唐所有精銳之師的30%。唐玄宗對安祿山寵信有加,對他的“忠心”從未起疑,甚至做夢都不會夢到有朝一日他會起兵造反,加上他的哥哥安思順擔任河西節度使,離京師長安近在咫尺,這些有利條件為他後來的忤逆之舉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文獻記載,安祿山身軀肥大,表面憨憨傻傻,貌似一粗蠢武夫,其實為人機警,異常精明狡黠,尤其善於裝傻守拙。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深藏不露、假裝糊塗是歷代宮廷、官場上安身立命的絕招,安祿山雖是胡人,卻也無師自通,巧借自己的特殊身份,將這套漢人發明的韜晦把戲玩得是爐火純青。

文獻記載,某日,安祿山第一次朝見太子李亨,他假裝不識,見了李亨也不跪拜。左右提醒他那是太子殿下,快磕頭,他卻裝作一面懵逼的蠢樣說:“我是胡人,不曉宮廷禮節,也不知太子是何官”?唐玄宗一面“呵呵”,一面耐心解釋道:“太子是一國儲君,將來朕千古(千秋萬歲)後,他將繼承朕的皇位來管你”。安祿山答道:“臣過去蠢笨如牛,只知有陛下,卻不知還有殿下”。話畢倒身便拜。 唐玄宗見他心裡只有自己,認為這廝確實忠厚篤實,於是讓他和楊國忠、楊玉環兄妹拉親結拜,他一眼就看出楊貴妃獨寵後宮,楊氏一家正炙手可熱,於是提出不拜兄妹,乾脆做貴妃的乾兒子吧。彼時楊玉環剛三十出頭,安祿山已是四十好幾的油膩中年,他竟然甘願做小伏低,請求做比自己小十好幾歲的貴妃之乾兒。見玄宗與貴妃並排端坐,他先拜貴妃,玄宗納悶,問他為何如此,他答道:“胡人以母為尊,跪拜時皆先母后父”。玄宗、貴妃聽後樂不可支,為之噴飯。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為取悅皇帝、貴妃,他甚至不惜損害自己朝廷重將的威嚴形象,充當宮廷弄臣(小丑)。史載,又一次他到長安來拜謁玄宗,恰逢其生日,楊貴妃特意縫製了一個巨大的錦繡襁褓(包嬰兒的被子),把胖大漢安祿山包裹起來,命人抬入後宮,宮人嬉笑戲諧之聲傳到正在寢宮的唐玄宗耳裡,他好奇的詢問緣故,宮娥回答是貴妃在給祿兒“洗澡澡” ,要連洗三日,美其名曰“洗兒會”。唐玄宗好奇心起,連忙去看熱鬧,只見安祿山肥大的身軀裹在一個五彩斑斕的錦繡襁褓裡,還裝出一副天真爛漫、啃咬指頭、讓人忍俊不住的可笑頑童樣,引得玄宗顧不得帝王的尊嚴,哈哈捧腹大笑。

安祿山背靠玄宗、貴妃這兩棵大樹,紅得發紫,誰都不怵,唯獨害怕當朝宰相李林甫。李林甫是史上有名的奸相,卻目光如炬,一眼就看穿了安祿山貌似憨厚的外表下有一顆不安分的心......安祿山雖是一個驕橫跋扈的軍頭,但在李林甫面前卻戰戰兢兢,小心謹慎,不敢造次。

李林甫死後,楊國忠接替了他的位置。他也是史上有名的奸臣,但他和前任丞相李林甫一樣, 也很看不慣大奸似忠、極善逢迎的安祿山,兩人一向不和。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楊國忠曾幾次預言安祿山定會造反,他對唐玄宗建議道:“安祿山包藏禍心,一直暗中積蓄實力,陰欲謀反,陛下若不信,可以試試召他入朝,假如他心裡有鬼,一定不敢來”。不料使者一到,安祿山立即隨他進京面聖,見到唐玄宗後,他哽咽流淚道:“臣本是胡人,蒙陛下恩寵才坐此高位。現在遭丞相楊國忠嫉恨,臣的死期即將到了”。唐玄宗見他一條雄赳赳粗壯大漢卻哭的淚眼婆娑的可憐樣,心一軟,立馬厚加賞賜,以示寬慰,甚至還想將丞相的尊位也賞賜給他坐。

安祿山大灑金錢,大肆收買人心,在朝中交遊甚廣,很多大臣都和他稱兄道弟。他看透了大唐朝政腐敗、外強中乾,以及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實情,於是在范陽等地積極打造兵器、訓練士卒、徵集糧餉,準備鋌而走險,舉兵造反。

他在軍中專門組建了一支由少數民族健兒(同羅、奚、契丹、突厥、室韋、鮮卑等族)組成的親軍,名曰“曳落河”,翻譯成漢語就是“壯士” 之意,人數多達八千。為拉攏人心同時培植一支無限服從自己力量,他一次就提拔了五百餘位胡人將領,並以胡人武裝作為與朝廷較量的基幹力量。他的發小史思明,也被任為大將軍。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見玄宗寵溺楊貴妃,不理朝政 ——“從此君王不早朝”,楊國忠擅權攬政,國勢愈發衰朽,覺得時機已到,便召集諸將,拿出一份偽造的詔書出示眾人,宣稱奉皇帝密旨,要他帶兵進京誅殺奸相楊國忠,借“進京勤王誅楊” 的名義,公然扯旗造反。

他率領范陽、盧龍、平盧三鎮的十五萬兵馬,浩浩蕩蕩南下,一路攻城拔寨,勢如破竹,很快就攻佔了洛陽。在洛陽,這位當今貴妃的“乾兒子” 公然豎起反旗,自稱大燕國皇帝,改元聖武。

然而,起兵不久,安祿山的雙眼就瞎了,因脾氣愈發暴躁,只過了一年的皇帝癮,就被其子安慶緒誅殺,結束了其奸詐狡猾的一生。

安祿山死後,叛軍一分為二,分別由安慶緒和史思明率領,陷入分裂的安史叛軍再也無法相互支持以擴大戰果。唐廷借來西域善於騎射的回鶻兵幫助平叛,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總算平息了安史叛軍。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唐帝國積蓄的人力、物力、財力被損耗一空。而在鎮壓叛亂的過程中,各地節度使乘機將軍權、財權、地方司法權集於一身,成為地方上諸般大權的實際掌控者,對朝廷陽奉陰違。唐王朝為維護統一,不斷用兵削平藩鎮,各藩鎮一面聯合對抗唐廷,一面相互攻伐,爭奪地盤與人口,幾乎無日不戰......安史之亂後,曾強盛富庶的唐帝國不可避免的走上了一條下坡路,開始日益衰落了。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辛苦 嚴禁搬運】




Mer86
2019-03-09

安祿山造反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他的實力強大,手握十八萬大軍,約佔唐朝總兵力的三分之一,這是他敢造反的基礎;二是唐廷內部的宦官、文官、武將各種不和,猶如一盤散沙,安祿山看得很清楚的;三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合,導致安祿山產生了唐玄宗會幹掉自己的認知。

於是,安祿山就在這種自以為很強,自以為對方很弱,自以為一定會害死自己的背景下,他選擇了先下手為強。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安祿山自認為很強

安祿山起兵之前,唐軍總兵力約六十萬,其中安祿山的關東軍十八萬;哥舒翰、郭子儀等人的河西軍二十二萬;中央軍九萬;封常清、高仙芝的西域兵四萬。剩下的就是一些散佈在各地的藩鎮部隊了。

當時,安祿山的部隊雖然只佔唐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兵力不佔絕對優勢,但他的實際統領兵力是最多的。比如河西軍,總兵力二十二萬人,比安祿山多,但這些部隊分別交給三個節度使統領。單個來看,沒有一個節度使是安祿山的對手。

由此也可以看出,唐玄宗確實老糊塗了,他居然給了安祿山那麼大的權力。

如果說,玄宗只讓安祿山管一個藩鎮,其它兩個藩鎮,分別交給另外兩個人。就是借十個豹子膽,安祿山也不敢謀反。因為就算安祿山敢造反,他手下的將領也不敢跟著他造反。畢竟道理擺在那裡:安祿山只管一個藩鎮,當安祿山想造反時,周圍另外兩個藩鎮必然要出兵揍他。等中央軍趕到時,安祿山就只有吃癟的分了。

可惜的是,唐玄宗給了安祿山一個足以造反的資本:三鎮節度使,就相當於河北、遼東、山西的兵馬都掌握在了安祿山一個人的手上。當年光武帝劉秀建立霸業時,他能掌控的地盤也就這麼大。

既然有光武帝佔據山西、河北、遼東成就帝王霸業的先例,那麼我安祿山為什麼就不能試一試呢?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安祿山認為唐軍很弱

安祿山造反之前,狂妄得不得了。當時唐軍能入得了他法眼的將領,一個都沒有。

比如說郭子儀,他在安史之亂前,還沒當上節度使。安祿山身為三鎮節度使,壓根就瞧不上郭子儀這種低階人物。

還比如李光弼,他是郭子儀當上節度使,並且坐穩了之後,經郭子儀的推薦,才當上的節度使。這種比郭子儀更低階人物,安祿山更是一萬個瞧不上眼。

至於其他後來在安史之亂中,通過爆揍安史叛軍,一步步提拔上來的唐軍將領,安祿山就更瞧不起他們了。

因此,安祿山起兵之前,郭子儀、李光弼這一票人,都還沒什麼名將光環,根本不在“自認名將的安祿山”眼中。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可能有人會問,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都是當時的名將,難道安祿山也瞧不上?

答案是:是的,安祿山瞧不上他們。

首先是封常清,他比安祿山大十三歲,但是晉升的很慢,他是在安史之亂事發前兩年才做上節度使的位置。在安祿山看來,封常清就是個碌碌無為之輩。並且,安祿山也不認為封常清在西域能碰上什麼很強的敵人,都是在虐菜罷了。

再就是哥舒翰和高仙芝兩位,他們兩位都不是漢人,在朝中沒有根基,如果老皇帝唐玄宗一旦不信任他們,那麼他們就很有可能被玄宗所猜忌,甚至是弄死。後來玄宗果然就弄死了高仙芝,不信任哥舒翰。

並且,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是西域節度使,他們兩人的兵馬加起來還不到五萬人。別說他們回援不帶自己的部隊,就算他們帶了,區區五萬人而已,安祿山也不怕。

而哥舒翰雖然是河西軍的老大,可惜呀,他因為中風,導致半身不遂,已經無法指揮大兵團作戰了。後來靈寶之戰,哥舒翰的臨場指揮確實是很爛。

因此,在安祿山的眼中,自己兵強馬壯、猛將如雲。而唐朝方面的將領都是渣渣,能用的將帥要麼是無根基的藩人,要麼是老邁之身的殘疾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安祿山認為自己肯定會殺他

其實安祿山的造反,就是唐玄宗一輩子搞政治平衡,讓大臣鬥來鬥去的報應。

唐玄宗是靠政變上臺,他一輩子都怕別人也篡他的權。因此他十分熱終於平衡政治,一輩子都在讓大臣內鬥。李林甫沒死之前,他的政治平衡非常得奏效(安祿山被李林甫壓制得死死的)。

可是當李林甫死後,新上臺的宰相楊國忠完全就是個只會斂財的廢柴玩意。他無法有效的控制安祿山,就只能靠簡單粗暴的打壓和排擠對付安祿山。

玄宗認為這會破壞平衡(既要壓制武將,又不能讓宰相坐大),就拉攏安祿山,甚至還讓他認了楊貴妃當乾兒子,藉以拉攏。

結果楊國忠還是不依不饒。他為了能讓安祿山作實造反的罪名,不惜主動給安祿山的叛變創造種種條件。因為只有安祿山真的造反了,才能證明他是對的,玄宗才會繼續信任他,重用他

這是不是很搞笑?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雖然當時玄宗並沒有表示不信任安祿山,但站在安祿山的立場來看,楊國忠這麼不依不饒的整他,他最後肯定是必死無疑的。

首先,當年掌管四鎮兵馬的王忠嗣跟玄宗的關係非常好,玄宗也表示非常信任他。然而李林甫在玄宗耳邊反覆說王忠嗣會造反。結果玄宗就信了,將王忠嗣貶官,導致其抑鬱而死。因此,玄宗的表態在安祿山看來,完全沒有任何信用保證。或者說,唐玄宗在安祿山看來,根本就沒有信用可言

第二,玩命整自己的是楊國忠,自己的乾媽楊貴妃可能會救自己一次兩次,但是肯定不會為了自己,跟楊國忠撕破臉皮。

第三,當初為了求寵於唐玄宗,安祿山已經和太子李亨鬧翻了。就算玄宗不殺自己,太子一旦繼位,他也肯定會殺自己。

既然宰相一心一意的要弄死自己,皇帝又靠不住、乾媽也靠不住,太子還直接就是自己的死敵。那麼安祿山想造反,也就不是什麼稀奇事了。

總是一死,還不如搏一把。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總結:安史之亂爆發前,唐玄宗過分高估了安祿山的理智,低估了他的智商,給了他太大的節度權力。而安祿山對唐朝的局勢判斷也存在誤差,他過分高估了自己起兵造反的勝算,全然無視唐軍的實力。並且,唐玄宗和安祿山君臣之間又缺乏默契,導致安祿山一直惶惶不可終日,於是最終也就釀成了安史之亂的巨大悲劇。

文话史
2019-03-18

在唐朝歷史上,安祿山的名字是一道深深的疤痕,公元755年,他在盛世大唐發動了叛亂,是大唐盛極而衰的分水嶺,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叛亂,又是什麼給了他發動叛亂的底氣呢?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而這一切,不得不從安祿山的崛起說起。

公元703年,突厥部落的一個拜火教女巫生了個孩子,由於不知道父親是誰,這孩子沒有姓氏,母親便用拜火教神靈的名字給他取名為“軋犖山”。

幼年的軋犖山歲母親生活在突厥繼父家中,繼父姓安,後來家道中落,軋犖山離開突厥,投靠了在山西做唐朝地方官的安氏族人,改名為“安祿山”。

於是,這個盛世魔星開始走向盛唐,書寫了一部草根逆襲梟雄的奮鬥史。

在29歲之前,安祿山的人生主要靠在邊境靠給商人做中介維持生活,由於經常跟少數民族打交道,他學會了好幾門外語,因為中介這個職業,他為人處世也磨鍊得機靈圓滑,跟他的身形一般圓滑。

到了他29歲這一年,手腳不乾淨的安祿山因為偷羊被抓,當地的邊防長官張守珪本想直接處死他,但在關鍵時刻,安祿山竟說出了一番殺敵報國的豪言壯語,張守珪被其言語打動,將其納入麾下,於是安祿山走上了他的發跡之路。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安祿山在張守珪麾下一面努力工作,一面小心討好,張守珪嫌他胖,他就嚇得長期不敢吃飯,一來二去,張覺得他比較聽話,辦事馬麗,於是不斷升他職,還收他為義子。

6年之後,張守珪去世,在東北邊區,35歲的胖子安祿山成為了獨當一面的人物,他處理邊疆事務能力不錯,行賄送禮和溜鬚拍馬更有一手,官位升得飛快,在短短數年間,安祿山先後加平盧、范陽兩地節度使,成為東北邊區的頭號人物。

當時天下十鎮,安祿山獨得兩鎮,可見其人厲害之處。

安祿山高超的行賄手段,很快就通過朝中官員傳到了唐玄宗的耳中,於是從一個邊將逐步走向了帝國的中樞。

胖子安祿山深知自己的權術伎倆只能應對一般官員,對於政界高層大人物沒用,於是面對唐玄宗,他採取了另外一種手段––––賣萌。

安祿山肥胖臃腫,但為 討得唐玄宗楊貴妃兩口子的歡心,苦練舞藝,終於成為了一個靈活的胖子,他能講笑話,扮小丑,成為皇帝跟前最受寵的諧星。於是安祿山獲得他第三個節度使,即河東節度使,自此,安祿山成為了武將之中第一人。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然而在其逐漸受寵的過程中,他遇到了老謀深算的超級大腹黑李林甫,兩人幾次交流,安祿山發現這個老傢伙總能猜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於是越發忌憚李林甫,朝廷的局面,一相一將之間,李林甫把安祿山吃的死死的,似乎形成了一種“將相和”的局面。

然而這個局面,在李林甫死後,徹底被打破!新宰相,也就是楊貴妃的族兄楊國忠,能力不行,威望不行,安祿山對他毫無敬意,楊國忠對這個不服管教的封疆大吏也很忌憚,於是經常在唐玄宗勉強打小報告,同時還把哥舒翰的軍隊安排在安祿山轄區周圍。

將相失和,安祿山與楊國忠之間的鬥爭,最終強化了安祿山的造反念頭,於是在755年,他打上了“清君側”,消滅楊國忠的旗號,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叛亂。

縱觀安祿山一生的奮鬥,我們不難發現,安祿山是一個十分謹慎和小心的人,在沒有把握的情形下他根本不會去做,他能周旋於張守珪、唐玄宗、李林甫之間,並且一直混得風生水起,暗中就能整合三鎮的軍事力量,可見其具有極強的政治軍事能力。這是其能夠發動叛亂的主要因素。

他依靠自己影帝級別的演技,成功地麻痺了放飛自我的唐玄宗,在繁榮盛世的表象下,偷偷發展自己的勢力,當所有人沉醉於歌舞昇平之中時,他瞬間翻臉發動叛亂,時機掐得相當之準。彼時唐廷中央並沒有多少兵力,從河東、范陽、平盧發動叛變,只要準備充分,實力足夠,可以一路毫無阻礙的平推到潼關,只要掌握住戰爭的節奏,在唐廷沒有反應過來之際,迅速攻下潼關,就能攻破長安城。

他的戰略其實極其正確,而同樣也成功了,可他並沒有預料到,唐朝還不到滅亡的時間,天下還有7鎮,忠於大唐的人還有很多,他的敵人們,也並不是如唐中樞那般墮落腐化。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為原創文章,請勿轉載,原創不易,若您喜歡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是對筆者最大的支持和肯定!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19-03-11

古代造反,基本上都在亂世。那時候,自然災害頻發,民變四起。中央對全國的控制力嚴重減弱,皇權的威信不在,地方上不服從中央的管理,不聽中央的安排。這時候,那些擁兵自重的諸侯們,找個藉口造反,那也是很正常的事。而且造反的諸侯都明白,在那時造反,他們成功的希望是很大的。

但安祿山是一個非常意外的情況。當時唐王朝國泰民安,沒有遇到什麼自然災害,也沒有什麼民變,地方上的藩鎮也都各安本分,沒有誰有異心想造反。安祿山當時雖然擁有三個藩鎮的兵力,但也並不算多。然而,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安祿山居然發動造反,從邊關一路殺來,長驅直入,先奪洛陽,再奪長安,居然成功了。那麼,究竟是誰給了安祿山這麼大的膽子,安祿山憑什麼就覺得他能夠成功呢?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安祿山劇照)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要從古代皇權社會的特點及當時的情況來考慮。

一、皇權的漏洞。

古代皇權社會是一個高度集權的社會。地方的權力小,中央的權力大。臣民的權利小,皇帝的權力大。這樣一個特點,可以保證中央處在一種高度統一的狀態。

但是這樣一種體制,也存在一個明顯的漏洞。就是皇帝的存在太重要了。在整個社會結構中,只要皇帝這個地方出現了問題,整個社會都會出現問題。皇帝一旦被矇蔽,被攛掇,社會就會出現嚴重的動盪。

尤其是在兵權上,誰要是稍微有一些異動,就有可能被殺頭。網上有一種說法,說秦始皇規定,沒有他的命令,就算是都城出現什麼問題,在外面的將軍也絕對不準把軍隊帶回來。最終,陳勝吳廣一呼百應,葬送了秦王朝。這個話雖然極端了一點,但是也說明,在皇權社會,權力結構有多大的漏洞。

唐玄宗的時候,雖說當時國泰民安,天下安定。但是唐玄宗耽於享樂,不理朝政。唐玄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而安祿山就抓住這一點,把唐玄宗給矇蔽住了。

他矇蔽了唐玄宗哪些地方呢?一是唐玄宗喜歡被吹捧,因此他就盡力吹捧唐玄宗。二是唐玄宗喜歡別人忠誠,因此他就盡力表現出忠誠的樣子。三是唐玄宗多疑,因此他就利用這一點,讓唐玄宗不會輕信別人。就算有人告訴唐玄宗,安祿山造反了,唐玄宗也不相信。

唐玄宗被矇蔽,唐玄宗不發號施令,因此,大臣們都不敢隨便下命令,各地的軍鎮也不敢隨便動用軍隊。由此,安祿山能夠一路殺到長安。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唐玄宗劇照)

二、信息的盲區。

古代社會,信息不暢。信息不暢的結果,就是大家只能聽到有限的聲音。尤其在軍隊裡面,長官的聲音,就是最正確的聲音。

陳勝吳廣為什麼要打著扶蘇和項燕的旗號來起事?因為當時信號不暢,大家並不知道扶蘇、項燕已經不在人世。所以都覺得陳勝吳廣說的這個話好有道理。

同樣的,安祿山告訴士兵們,朝廷中出了楊國忠這樣的奸臣,他把皇帝挾持起來,皇帝做不了主。現在,皇帝讓我們帶部隊去“清君側”呢!士兵們不瞭解真實情況,覺得這確實是一件大事情。你想啊,奸臣竊命,天子蒙塵,多麼嚴重的問題。所以,大家就跟著安祿山打起來了。他們並不以為他們在造反,反而認為他們在幹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就這麼著,一直打到了長安。

就算後來發現了錯了,但木已成舟,改不過來了。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楊國忠劇照)

三,拓邊的厭倦。

古代皇帝都喜歡好大喜功,開疆拓土,這在古代將士那裡,產生了深深的厭倦。

對於普通的士兵來說,那是無休無止的苦役。長期在塞外,忍受風刀霜劍。家裡面的農活沒人幹,無法和家人團圓。而且很可能隨時隨地都有生命的危險,死了也不一定能夠被人記住。“可憐無定河邊骨,正是閨中夢裡人。”“一將功成萬骨枯”。就算有功勞,那也是將領的。

但是將領又覺得,就算打勝了,朝廷中有奸臣在皇帝身邊進讒言,自己得不到一個好。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仗打得有什麼意思呢?所以,將領們也厭倦。

唐玄宗時期,以上講的特點非常典型,將士們有著深深的厭倦情緒。而安祿山正是抓住了將士們的這種厭倦情緒,鼓動大家殺回去。殺回去就可以建功立業,就可以和家人團聚,就可以封妻廕子,就可以改變命運。

所以,最終大家都跟著安祿山瘋狂地打起來,安史之亂就輕易爆發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历史风云录
2019-04-12

首先要說明,別看安祿山造反的動靜這麼震撼,但對這事兒,他真沒多少勇氣。

比如公元756年夏天時,洛陽都已是安祿山的囊中物,他還大模大樣的在洛陽登了基,“大燕國”的國號都喊了出來。可一聽說安史叛軍在潼關外吃了憋,李光弼大軍正直奔他的老窩范陽,剛過了把“皇帝癮”的他,立刻嚇得腿哆嗦,朝著部下破口大罵:“汝元向我道萬全,必無所畏。今四邊若此,賴鄭、汴數州尚存,向西至關,一步不通,河北並已無矣,萬全何在?更不須見我”——你們不是說造反成功率百分百嗎?這是要坑死我啊!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所以,哪怕氣焰最囂張時,安祿山的造反成功信心,也是十分脆弱的。稍吃點虧,那就不留神就要崩。可既然這樣,他為何還敢咬牙硬幹,把這煌煌大唐打到水深火熱呢?

第一個高調原因,就是他扯旗翻臉前,唐朝軍事制度的槽點:大唐軍備“外重內輕”,十大節度使執掌精銳重兵,手握平盧河東范陽三鎮節度使大權的安祿山,更擁有十八萬大軍,是唐朝中央軍數量的一倍。而且早在天寶六年時,他就緊鑼密鼓準備造反,連每次入朝,都要詳細考察關中各地道路。其部隊經過十多年經營,更是“祿山精兵,天下莫及”。等於是馬刀早就磨的雪亮,就差朝唐朝狠砍下去。

而相對低調的,就是安祿山的部將們,那能跟安祿山比狂熱的“積極性”。別看當時是“盛唐”,但大唐的府兵制蕩然無存,府兵制度下的武將待遇,也是名存實亡。以《資治通鑑》記載,那些士卒出身,靠軍功拼殺出來的武將們,當時反而受盡權貴們的歧視。邊鎮的軍將,也早已脫離了府兵系統管控,成了節度使的私人勢力。放在安祿山的地盤裡,安祿山本人,更被其麾下十八萬大軍視作衣食父母,安祿山指向哪,那就打向哪。

別說是扯旗造反前,哪怕在安史之亂已覆滅多年後,安祿山的牌位,依然被歸順唐朝的安史叛軍將領田承嗣供進廟宇,享受了這些老部下兵將們二十多年的祭拜,直到唐代宗年間才被砸個稀巴爛。失敗後都這麼高人氣,可以想象,在安祿山振臂一呼前,那支他苦心錘鍊多年的叛軍,是何等的死心塌地。如此“積極性”,當然撐起安祿山的膽氣。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但最重要的原因,卻還是大唐君臣的“神助攻”。

雖然後世的學者們,給安史之亂前的大唐,總結了種種毛病。但不爭的事實是,當時的大唐王朝,並非是明末那樣水深火熱的衰世,相反一切看上去無比強大。單以軍事說,就算安祿山能打又如何?唐朝僅在河西地區,就擁有精兵二十四萬,且都是多年來吊打吐蕃的虎狼之師。而且看看地圖部署就明白,安祿山若敢南下,李光弼郭子儀的朔方軍就敢猛攻安祿山老窩,叫他進退不能!無論拼戰場還是拼消耗,安祿山本沒有勝算。

可就是大唐君臣的蠢操作,一次次給野心勃勃的安祿山,送上“勝利的曙光”。

且不說安祿山苦心經營那些年,奸臣李林甫對他的包庇縱容。踩掉李林甫上位的宰相楊國忠,這位安祿山的死敵,卻是不停送大禮:為搶政績發動對南詔的戰爭,反而瞎指揮打到全軍覆沒,活活報廢了數萬精兵。導致長安洛陽的防務一片真空。外加多年把持選官大權,一切金錢開道,長安各級衙門昏官扎堆。坑事坑到這地步,偏還要揪著安祿山惡治。反而被膽肥的安祿山,直接拿著當招牌,打出“入朝討楊國忠”的幌子,撕破臉發起叛亂。

可笑的是,就在河北前線打成一鍋粥時,楊國忠還在不停給唐玄宗灌迷魂湯:皇皇上您放心,不出十來天,安祿山的部下就會把安祿山捆了來見您——那邊都亮刀子了,他還在做春秋大夢,如此豬對手,怎能不叫“信心不足”的安祿山,不停的打雞血,一口氣席捲中原。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但比楊國忠更蠢的,卻是他的“上級”:唐玄宗李隆基。身為一位開創“開元盛世”的鐵腕帝王,“安史之亂”前的唐玄宗,更生動詮釋了“權力讓人變傻”。

安祿山的壯大,本身就是唐玄宗昏聵執政的結果,但猛醒過來的唐玄宗,也一度開始了冷靜的應對。全速轉動的大唐國家機器迸發出強大的威力:打到756年時,唐軍已經穩守住了潼關,李光弼郭子儀的朔方精銳,正朝著安祿山的河北老窩猛打,氣焰薰陶的安史叛軍,眼看就要被甕中捉鱉。

這慘淡局勢,才叫安祿山信心崩塌,發出“萬全何在”的悲嘆。這不是他過度悲觀,這就是安史叛軍當時的無解死境:憑著強大的國家實力和正確應對,養虎遺患導致的安史之亂,原本可以在一年多時間裡迅速平定。大唐別說“由盛轉衰”,延續盛唐輝煌,也絕不是什麼高難度。

但就是這個歷史關口,短暫英明的唐玄宗,卻再次私心作祟。只因懷疑駐守潼關的哥舒翰“不忠”,就不顧戰場局勢,死催哥舒翰決戰,終於把原本贏定的大唐潼關守軍,活活送進安祿山的口袋,然後潼關失守,長安淪陷,唐玄宗倉皇跑路,安史之亂,終於從覆滅在即,變成橫掃半壁山河的戰禍,盛唐時代,就此終結。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可以說,不是安祿山有多麼堅定的“勇氣”,而是唐王朝一次次昏聵的應對,不斷在他最崩潰的時候,給他勇氣!

一個表面強大,其實嚴重逆淘汰且戰略昏聵的團隊,會“作”出怎樣的災難。唐玄宗君臣的作死過程,就是生動說明。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我是赵帅锅
2019-02-15

從理論上看,安祿山應該是沒有造反的實力。因為,當時大唐帝國共有十大軍區,總兵力約60萬。安祿山雖然負責關東三大軍區,但總兵力加起來也只有18萬左右,相當於帝國總兵力的三分一。

並且,當時大唐帝國在西北的三大軍區(朔方、河西、隴右)總兵力就已達21萬,這還不包括禁軍的兵力。如果加上禁軍的兵力,西北地區的兵力可達到25萬。換句話說,僅西北軍區的軍事力量就足以壓制安祿山。

更主要的是,大唐中央政府實際控制著二十多個省,而安祿山實際控制的範圍不會超過四個省。一旦戰爭開始,雙方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語。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安祿山造反,等同於以卵擊石。但問題是,安祿山卻不這樣認為。因為,雖然從軍事上來說,不官是軍隊人數,還是軍事素養,西北三大軍區的實力都要遠遠高於關東三大軍區。

所以,只要安祿山敢造反,大唐皇帝就可以大舉將西北軍調往關東,直接就可以把安祿山打殘。但問題是,對於大唐帝國而言,大規模將西北軍調往關東平叛,卻存在著一個天大的隱患,那就是回紇、土蕃有可能趁大唐西北邊防薄弱,大舉率軍南下趁火打劫,到時帝國的都城長安,可能都會受到回紇和土蕃的威脅。

再者,即便大唐皇帝能夠通過一些政治受手段安撫回紇和土蕃,但問題是,如果西北三大軍區在平叛的過程中選擇出工不出力,或者也趁機鬧獨立,那大唐帝國的優勢,自然也就蕩然無存。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第三,大唐皇帝擁有絕對優勢的前提,是江南和西南會堅決的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邊,如果安祿山叛亂後,西南和江南也跟著遍佈叛亂,大唐帝國恐怕就只能是風雨飄搖。

所以,處於安祿山的角度,如果樂觀的分析,顯然會覺得,只要他敢造反,回紇、土蕃就有可能趁火打劫,而帝國的西北、西南、江南也會趁機跟著一塊作亂,這樣一來,大唐帝國當時就磚崩瓦解。

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只要行動夠迅速、執行力夠強大,就可以取代大唐帝國的。本來,對於造反這種事,人們通常容易把它想得非常樂觀。而且安祿山的手下也都會極力勸說他,誇大他們的優勢,總而言之,只要您造反,就能如何如何。這種情況下,安祿山終於忍不住選擇了造反。

但遺憾的是,安祿山造反之後,開局雖然近於完美,但他希望出現的事,一件也沒有出現,所以最後只能在絕望中垂死掙扎。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苏绽
2019-02-23

安祿山起兵的時候,唐朝正處於開元盛世以後的鼎盛期中。安祿山在這個時候起兵,的確讓人措手不及。一般而言,只有在王朝走下坡路,或者王朝在內憂外患不斷的情況下,才會有人趁機起兵,而安史之亂,顯然不符合這個情況。

安祿山膽敢在盛世起兵,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其一,安祿山對唐朝內部的虛實瞭如指掌。其二,安祿山對自己的實力有著充分的自信。

唐朝方面,安祿山起兵前,唐朝還沉浸在開元盛世的光輝中,歌舞昇平,大多數將士已經數十年沒有打仗,中原百姓更是半個世紀沒有見過烽火了。而另一方面,唐朝中樞經過李林甫、楊國忠的接連禍害,朝廷上下一片腐敗,軍務廢弛。而唐玄宗本人,也早已沒有了年輕時的開創之心,而以至昏聵不遺,聽信奸讒。總的來說,唐朝內部早已腐壞,華麗的外衣之中,早已腐朽不堪。

而這一切,被可以隨意出入宮禁的安祿山,早已看在了眼裡。安祿山在朝廷布局多年,不僅深得唐玄宗信任,還認了楊貴妃做乾孃,並和楊氏兄弟攀親交故,朝廷有大把幫他說話的人和眼線。朝廷是一個怎樣的狀態,安祿山甚至比唐玄宗更清楚。

至於安祿山方面,安祿山掌握著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的兵力,是當時勢力最大最強的藩鎮將領,總兵力十數萬,且都是精銳,要知道,玄宗時唐朝總共只有十個藩鎮,而安祿山獨佔其三。此外,由於楊國忠當權後,建議玄宗多任用胡將,因此,安祿山的軍中,胡將掌握著絕對的控制權,這也是叛軍對安祿山死心塌地的原因之一。

靠著對唐朝的瞭解,以及對自身實力的自信,安祿山發動了對唐朝的攻擊。實際上,正如安祿山所瞭解的那樣,唐朝的確不堪一擊。幸運的是,安祿山起兵僅一年,就被兒子弒殺了,否則,安史之亂平定起來將更加困難。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围炉品茗人
2019-02-19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是外強中乾盛名難副的大唐朝廷給了安祿山勇氣。

我們先簡單捋一下安祿山的發跡史,早年的安祿山是根本沒有造反的野心的。從奴隸到幽州節度張守珪的義子和手下,他畏懼的連飯都不敢吃飽(因為他的義父張守珪嫌他太胖)。到開元二十八年,他出任平盧兵馬使,開始進入高級將領的行列。也是從此時起,史書中對安祿山的記載不是軍功多少,而是對他如何討好上級和朝中要員頗多記錄。由此可見,安祿山已經意識到要往上爬必須討好這些他得罪不起的權貴們,尤其是那個聖明的皇帝!從此以後,安祿山的仕途進入快車道。天寶元年(兩年後),安出任平盧節度使,正式進入十鎮節度行列,獲得面見皇帝的資格。天寶三年,兼任范陽節度使。天寶十年,兼任河東節度使。短短十年,大唐十鎮節度他一人兼任三個。整個唐朝東北方面的軍隊都歸其一人節制。這還只是軍隊方面,這三鎮下轄的今天遼寧西部,河北、山西的大部分州縣的官吏考核任用,財稅調撥都是他的權力管轄範圍

綜上,安祿山的野心就是在這短短十數年的不斷晉升中慢慢滋長。自身權力的不斷膨脹再加上其他的因素綜合作用下,安祿山有造反的勇氣也就不難理解了。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我個人覺得從安祿山的角度來看。他敢於造反有以下幾個重要的因素。

第一,安祿山軍事實力雄厚。前面我們分析了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擁兵十五萬。請注意,當時大唐的常備軍估計在六十萬左右,安祿山佔據其中四分之一。而且這十五萬軍隊是精銳中精銳,常年在邊境對東北的契丹,奚胡等番族作戰。可以說除了西北的幾個節度使手下的軍隊,沒有誰能抵抗安祿山手下的精銳。所以安祿山的實力不能簡單的以數量來分析。應該綜合數量和質量分析,其實東北三鎮和西北三鎮的軍力差不多。其他部隊西域兩鎮路途遙遠,且剛從怛邏斯之戰後恢復不久,戰力成疑。劍南節度、嶺南五府經略使(嶺南的叫經略使,實際上叫九節度一經略比較準確,這裡為了行文方便,統稱十節度)和中央的禁軍都久疏戰陣,不堪一擊。所以安祿山的軍事實力應該說是略弱,而不是簡單數字上的一比三的比較。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第二,大唐的外強中乾。正如題目中所說,唐玄宗的統治被稱為大唐盛世,但是這只是指開元年間,天寶年間的大唐朝廷的外強中乾,或許外人不一定清楚,但是安祿山是肯定能看出來的。畢竟他的身份和地位擺在那裡。他對大唐帝國的中樞裡的哪些權貴到底有幾斤幾兩是肯定能瞭解的。老皇帝的怠政放任,楊國忠等權貴的政治和軍事能力,安祿山瞭如指掌。帝國內部州縣的防禦力量,包括拱衛帝都的禁軍戰力如何,安祿山也肯定都探查的很清楚。這一切的一切都使安祿山的野心越來越無法遏制。事實證明,無論是洛陽防禦戰,還是潼關防禦戰,大唐中央尤其是唐玄宗都做了“豬隊友”,統兵的封常清(安西、北庭兩鎮節度),高仙芝(入京為郡公,曾任安西節度),哥舒翰(河西,隴右兩鎮節度使)都是名將,三人均不同意出關速戰,但是前兩者被軍前斬首(直接導致軍心打亂),後者被強逼出關尋求安祿山主力決戰,中伏兵敗。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第三,安祿山任職過久,準備充分。節度使的這一設置雖然有其高效性但本身有其較高的風險性。節度使的權力太大,在管轄範圍內可以說就是名義上沒有稱王,但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軍事,政治,經濟大權都集於一身對中央政權來說就是非常危險的。所以一般節度使任職不會太久(離任的節度使一般也會召回京城任職便於控制),而安祿山到反叛時已任職平盧節度使接近十五年,范陽節度使接近十二年,河東節度使接近五年,這在其他十鎮節度中是非常罕見的。當然對此要負最大責任的應該是唐玄宗和李林甫。一個是老皇帝怠政昏聵無節制的寵信,一個權相怕人爭權爭寵改變過去邊鎮節度使入朝為相的慣例,導致節度使久任專權。同時府兵制的全面瓦解,導致節度使麾下的軍隊和節度使形成了極強的依附關係,使安祿山牢牢控制了帝國最精銳的軍隊。再加上河北本身是北方產糧基地,安祿山囤積了大量的糧草,山西的鹽,隴西牧場的馬,這些都歸安祿山管轄,你看看,反叛的後勤準備都齊活了。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第四,民族矛盾可以利用。這裡指的是兩個方面:一是唐玄宗酷喜邊功,所以對周邊地區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擴張性進攻。導致周邊關係一度緊張。安祿山也是賭反叛之後,中央政府不敢或來不及抽調過多的邊軍。第二點也是更關鍵的一點是,安祿山在平盧和范陽盤踞多年,河北等地胡人眾多,同時安祿山在胡人中形成了一股效忠於他的實力。在他的麾下本身就有非常多的胡人將領,再加上網羅了一批失意的漢族文人組成了智囊團。就在叛亂前夕,安祿山還一次性在軍中提拔數千名胡人軍官,替換了許多漢族將領,這使安祿山軍中的胡人勢力進一步穩固,其本人也更能牢固的掌握這支精銳。還有就是我們不要以為安祿山就一定是反面的殘暴的不得人心的。其實在河北的軍事割據勢力中,安祿山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他死後,他的舊部從將領到士卒甚至稱他為聖人。為他和史思明等人立祠,可以想象當時安祿山在軍中和胡人中的威望

綜上所訴,可以看出安祿山的野心是隨著個人權勢的膨脹一點一點的滋長起來的。在反叛是,他個人已經對大唐朝廷的虛弱非常清楚,他個人所掌握的權力也使他擁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充足的後勤保障。長期盤踞在范陽等三鎮使其在軍民之中都有較高的威信,這一切都促使了安祿山漸漸有了不臣之心。最後,安祿山較為懼怕的李林甫死後,唐玄宗的日益老邁,楊國忠上臺後對安祿山的打壓,和太子李亨的關係也不佳,再加上安祿山本人非常胖身體已經出現問題(叛亂不久就幾乎已經失明),這些因素最終導致其在天寶十四年發動“安史之亂”,開啟了連綿數百年的亂世。

深度军事
2019-03-16

大唐天寶年間,精銳部隊的部署是,在西域的安西節度使有24000人,北庭節度使,2萬人,甘肅的河西節度使7.3萬人。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隴佑節度使有6.6萬人,朔方節度使有,7.2萬人。河東節度使有,6.7萬人,范陽節度使有9萬人,平盧節度使有,3.8萬人,劍南節度使有2.2萬人,嶺南節度使有1.4萬人,

唐朝在全國總共就大約50萬精銳部隊,安祿山一人就兼任官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了19.5萬精兵強將。選拔了一大批悍將作為自己的心腹,實際上,已經具備了對抗唐軍的實力。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安祿山其實力之強,在王忠嗣免職之後,天下可謂再無抗手。 其次,祿山帳下兵馬,防務之輕,練兵之勤,使得三鎮兵馬極為強悍。安祿山的總兵力已經佔了唐朝精兵的三分之一,還有半數的戰馬在他控制下,能與他抗衡的就是河西,隴右節度使的兵力,他們是對付吐蕃人的主力,但王忠嗣死後沒有統一領導。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安祿山充分利用了唐軍佈局的弱點,利用自身的機動性打了個時間差,西域的唐軍和劍南,嶺南的唐軍實際上由於距離因素也是很難回防的,關中由於府兵制度的衰亡實際上無兵可用,李唐當時給哥舒翰,高仙芝的部隊都是臨時組建的。

安祿山起兵以後乘鐵輿,其屬下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譟之聲震地。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幾代人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范陽兵起,遠近都震驚。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河北都是安祿山統轄範圍內的,叛軍所經過的州縣,都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者開門迎接叛軍,或者棄城逃跑,或者被叛軍擒殺,叛軍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太原以及東受降城的人奏報安祿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認為是厭惡安祿山的人編造的假話,沒有相信。

漠外孤舟
2019-03-12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就以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論,唐朝的實力是高於了安祿山。當時大唐總共分為了10個軍區,國家加起來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60萬。反觀安祿山,他手上掌握了關東三軍,總兵力加起來也僅有18萬左右,算下來的話,他的兵力低於唐朝的兵力,兩軍開戰,他的勝算可以說是很小。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可問題是,當時安祿山知道這種情況,可他卻不認為自己的贏面很低。先從軍人的實力上來看,唐朝的西北三軍實力遠遠高於安祿山手上的關東三軍,但他的關東軍實力又高於京城的禁衛軍。如若和唐朝開戰,只要他們調動西北三軍,安祿山基本必敗。但是,西北的邊防一直都是大唐皇帝頭疼的事情,西北軍應對的是吐蕃,回紇之類,因此這部分兵力根本就不能調動。否則造成西北邊防力量消弱,其他部落就會率軍趁機攻打中原。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當時安祿山都能帶著關東三軍動亂,那大唐皇帝當然也害怕西北三軍跟著作亂,若真出現這樣的情況,那大唐的天下就真的是保不住了。因此無論如何,大唐皇帝都不敢輕易調動西北三軍。沒有了這支鐵血軍隊阻擋,安祿山的贏面就大了很多。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更何況,關東軍們的實力也是比較強的,軍隊裡還有很多的將領能力也比較出眾,加上他們的兵力足,馬而強,還有著充足的糧草。因此信心十足的安祿山就此開始向唐朝宣戰,但造反這種事成功的機率太低了,再加上安祿山真的想得太美好,在實力上就低估了唐朝,最終反而被唐朝壓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