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是否在衰落?

京劇是否在衰落?
8 個回答
拂晓134554346
2017-07-0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京劇是民族的國粹,但是作為從事國粹藝術的京劇演員,待遇不高,生存狀況不容樂觀。京劇事業的振興不光要靠從業人員的努力,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點,國家也要制定相應政策、投入資金來進行扶持,這需要全方位努力,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達到目標。

京劇演員現狀堪憂

目前,京劇演員的生存現狀堪憂。首先是工資待遇低。京劇演員工資普遍較低,如果加上平時的勞務費,一般演員年收入在三四萬元左右。作為差額撥款的單位,北京京劇院的演員每月只能拿70%的工資,其它30%靠演出結構工資補充,即如果完不成演出任務,就只能拿70%的工資。京劇、脫口秀、小品同為文化藝術行業,但脫口秀、小品演員的收入在新聞媒體高出鏡率的引領下大有水漲船高之勢,而我們這些從事國粹藝術的京劇從業人員只能甘居末座。

其次,新戲排練沒有任何補助。劇團每年正常排一出新戲至少需要2至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尤其是劇中主要演員,從建組開始,讀劇本、學唱腔、練身段,與編、導、樂、美各部門協調打磨,還要揣摩人物,精益求精,這是一個付出精力、體力、耐力的多重勞動。但是同時,這也影響了演員的正常演出,使演員經濟收入降低。大家都知道,影視演員參加影視創作有片酬,但是一部新戲的準備過程中,京劇演員的付出卻沒有相應回報。劇本編劇的創作費有20萬元至40萬元,導演創作費有30萬元至40萬元,其他諸如音樂設計、舞美設計、音樂配器、服裝設計也有10萬元至20萬元不等,所有設計、創作人員都有創作費,只有演員除外,沒有任何創作費、排練費。

第三,演員補助杯水車薪。近幾年,國家為了弘揚民族文化,倡導京劇進校園活動,但每場演出劇團只能拿到1.5萬元到3萬元之間的補助,扣除上交的20%及道具運輸等雜費,所剩餘款根本不夠給幾十人發勞務,演一場賠一場,大家失去了積極性,何談弘揚?如果政府補助能提高到8萬元至10萬元,這項工程才能健康持久地發展下去。(注:文化部對國家京劇院的每場補助是8萬元)

中國京劇界的各類大獎,從梅花獎、德藝雙馨獎到各種電視大賽,幾乎不涉及獎金,即使有也是少得可憐。我1987年參加電視大獎賽,獲得一等獎,獎勵的是200多元的保險櫃,二等獎是電風扇。據現在參加電視大獎賽的演員反映,沒有任何獎金,只頒發證書和獎盃。這些年國家對科技界、體育界等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文藝界,從科學家到體育明星都有不同程度的獎金酬勞。相比之下,我們京劇大賽的明星和資深京劇藝術家們所得甚少。他們臺上的一分鐘,何止臺下十年的功!文化的興與衰標誌著一個民族的興與衰,京劇是國戲,是國粹,是祖國傳統文化的一枝奇葩,京劇人肩負的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是其他行業所不能替代的,京劇藝術家理應得到尊重與厚待。

第四,宣傳力度不夠。電視臺京劇欄目很少,文娛播報卻每天由半小時擴充為1小時。各大媒體娛樂新聞被影視明星佔據,影視演員排新片、歌星出專輯甚至某個歌星懷孕生男生女都佔據大版篇幅,有關京劇方面的報道幾乎為零。

第五,缺乏人才包裝和市場運作的完整體系。地方電視臺的超女超男節目,雖然褒貶不一,但是從運作上看,很多年輕人從選秀節目中脫穎而出,一鳴驚人。我相信京劇演員也有同等甚至更高的實力,但是沒有人來運作包裝。現在誰來包裝京劇藝術?尤其是那些大獎賽後湧現出的京劇新人,他們是京劇的未來。

振興京劇要落到實處

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無論如何不可以讓京劇逐漸衰退在我們這一代手裡。我們這些所謂內行的劇團管理人員,集管理、經紀、演出為一身,眉毛鬍子一把抓,對上要完成經濟指標,對下要讓員工能養家餬口,實在不堪重負,深感缺少傳統藝術人才包裝、市場運作方面的專業人士。娛樂界改革開放以來,與國際市場接軌,有華誼兄弟、星工場等娛樂公司為藝人做整體運作,已形成良性循環。我想,如果由文化管理部門牽頭,聚攏一批相關人員,研究探求振興京劇、開發傳統藝術市場的途徑,找出以往癥結所在,科學地評估市場、拓展市場,並逐步有計劃地培養一批運作京劇演出、包裝京劇明星的經紀人和文化公司,那麼京劇市場的繁榮指日可待。

京劇人才青黃不接。電影學院、舞蹈學院招生,報名的有上萬人,京劇表演系招生是什麼情況?前幾年,中國戲曲學院京劇表演系招50名學生,報名的只有40多人。京劇演員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可說是萬里挑一,成角率低,沒有充足的生源很難淘沙成金。但是現在的狀況是,沒有人願意鼓勵孩子從事京劇行業,哪怕他有藝術細胞。招來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學校卻沒有選擇的餘地。

長此以往,將導致整個京劇行業不景氣。京劇藝術傳世之作少,原因之一是沒有按藝術規律和市場規律發展,原因之二是從業人員待遇偏低造成的積極性降低。

因此,建議提高京劇演員的收入和補助,並設立專項基金。政府的預算政策有規定,不允許給演員發勞務費,那麼在撥款時就應該明確創作排練經費。希望政府能專門設立專項基金,對業務上有突出貢獻的京劇演員和表現優秀的戲校學生予以鼓勵,以點帶面,使優秀的年輕演員更加堅持不懈地為京劇事業努力奉獻。建議設立相關獎項,鼓勵京劇進社區進校園,儘可能地加強宣傳,以科學的手段推廣京劇藝術。

我認為,宏揚民族文化,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從根本上說要從民族文化抓起,讓從事京劇行業的人們揚眉吐氣,真正體現從事國粹藝術的演職人員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使京劇行業向前發展,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禹音
2017-07-07

京劇愈來愈衰落了,原因是它既沒有看點,又沒有激情。想不衰落都難!

我想京劇衰落第一個重要原因是自我閹割。京劇的看點在哪裡?一個看點:在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唯戲能表演劇情,一部分人就是來看故事的。現在有了電影、電視,它們比傳統舞臺戲更逼真,因此大家都去看電影電視了,不欣賞你這個戲啦,因此失掉一部分觀眾。第二個看點:唱。戲劇就是說唱藝術(當然它身上又附上了不少其它藝術,但舞臺上主要還是說和唱)。你唱得好就有人捧場,你唱得不好就沒有人捧場,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不管你把它標榜為國粹還是其它什麼。可是現在到群眾中去訪一訪,到底有多少人欣賞你這個唱呀?大家都聽流行歌曲去了,連民族美聲都沒有多少市場,更逞論你京劇?伊伊呀呀,切!一個詞:難聽!本人喜歡越劇、黃梅戲、川劇、粵劇,但就不喜歡你京劇。原因一個!這些劇唱腔歌曲化,每個字都唱得清脆,清晰。而京劇啊,念字時喉嚨被什麼卡住似的,含混不清,特別是青衣,非打字幕而不知所云。唱京劇的人說這就是他們的特點,這就是京劇其韻味之所在。切,滑天大之大稽!別人都不知道你唱得什麼,還韻味?誠然,京劇有“行不露足、笑不露齒”的規定,但現在都什麼年代了?還抱著老規矩不放?第三個看點:反串。不論是男唱青衣還是男唱花旦什麼的,都是京劇看點之一。大家來看戲就是來看你這個男的把一個女的學得像不像,演得好不好。現在京劇界好像沒有幾個乾旦。現在較出名點就梅葆玖、沈福存、宋長榮、溫如華,這些都老了,聽過他們的唱,也不見很好。青年演員就胡文閣、劉錚、尹俊等,太少了。據說乾旦都被文化大革命“反封建,革四舊”時給革掉了,難怪京劇要衰落。你把自己的一個重要看點給弄了,誰還來看呀?想想當年梅、尚、程荀等登臺演戲是何等的壯觀哪,梅蘭芳上海一出臺,十里洋場,萬人空巷。

京劇的衰落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嚴重脫離人民群眾。自從京劇被標榜為國粹之後,就與我們廣大人民群眾漸漸不相干了。以前是上至宮廷權貴,下至販夫走卒沒有人不喜歡的群眾藝術。演京劇也都是下層人,有的甚至比農民還低賤,是賣給戲班的奴隸。而自從被標榜為國粹,謂之高雅藝術的時候,伶人地位就扶搖直上,我們普通老百姓也就漸漸看不起了--場子貴,看不懂了--操文言文,聽不明白了--去歌曲化。解放後更被財政供起,京劇伶人,唔,現應叫京劇演藝家,只在家裡閉門造車,或者乾脆什麼車都不造,老傳統一樣都不改,管你聽不聽得懂,對咱們普通老百姓的評論更是不屑一顧。自謂高雅藝術、高雅人,俺這是陽春白雪呢,你不懂,誰叫你文化低?聽京劇,高雅人進,下里巴人走開。這是典型的數典忘祖行為。現在京劇界一些人一方面大肆叫屈:我們京劇現在沒有人看呀,需要中央大力宣傳哪,多多扶持哪,國粹呀,就是國寶啊,需要大家大力保護;而另一方面,專唱“高雅的”,把大量普通觀眾據之門外--靜坐不思己過,出門專論人非。疏不知但凡藝術,只有為人民大眾所欣賞才有長久的生命力,脫離群眾只會漸漸枯萎衰敗。

京劇的衰落還在於缺乏宣傳。看別人唱歌的時不時就到各地巡演,而唱京劇的從很多年起就很少到各地巡演了,一天就中央戲劇頻道放,頂屁用,沒有幾個看中央戲劇頻道的。現在要宣傳哪,而且要深入到群眾中去宣傳,你不宣傳誰理?不過宣傳也要打好內功才行,就現在一些唱京劇的德行,宣傳也沒有多少人看。

針對這些問題,不少人也指出了要改革。但到底怎麼改?莫衷一是,一些老藝人也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收效甚微,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敢改唱腔,認為改了就不是京劇了。切,什麼邏輯,君不見當年梅蘭芳、荀慧生等對京劇都有大幅的改動嗎?荀慧生要用自己的唱法,鼓師直搖頭:“過不去!”琴師也嘟囔:“弓子反著哪!”,但他就反駁“是你聽我的。還是我聽你的?”。最終成為荀派!而今一些人唱戲用唱歌的唱法唱,唱某戲某段本應用曲牌《萬年歡》,而他偏不用,便引來一些飢笑,這飢笑不外乎出於自認很懂京劇的人,自認唱京劇只有照原來那樣唱那才叫京劇,只有用《萬年歡》曲牌才為正宗的人--十足的思想僵化,腦筋殘廢的老古董。京劇如真的只照你那樣去演,遲早要死掉,你就等著去陪葬吧!

束之高閣的不是藝術,只有少部分欣賞的沒有前途。想讓京劇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根本辦法就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安珍奶奶1
2017-07-07

論年齡,沒有趕上楊小樓餘叔巖;論時代,沒有趕上富連成。但是1950年代,梅尚荀程和馬譚楊奚都還在舞臺上(程早逝、尚去西安、奚南下石市)。李少春袁世海的野豬林,裘先生正當頂峰;四小名旦除李世芳罹難,張派新戲疊出,宋德珠毛世來各自為戰。葉盛蘭杜近芳的“柳蔭記”,“奇雙會”。50年代後期京劇後續有人,一出“楊門女將”流派紛呈。以國慶十週年的梅“穆桂英掛帥”,大合作的“赤壁之戰”,“西廂記”……等劇目的出演更是高潮迭起美不勝收。京劇推陳出新,表現其徽班進京後延續不斷的生命力。 京劇,話劇和其他地方戲曲一樣是舞臺藝術。舞臺是根,舞臺是基。舞臺是演員和觀眾交流的唯一場所。為什麼說“京劇在衰落”?藝術手段多元化,1950年代沒有電視,看場電影也是偶然為之。京劇演員名家不登臺全團的演員文武場服裝和前後臺管事就揭不開鍋。名角多拿“份兒”錢,因為他(他們)就是掙錢的財路。每年幾百場不足為奇,週日還要加個日場演出。您見過一齣戲先後5個穆桂英嗎?您見過一段唱一人來一句嗎?二百年前徽班進京也不會這麼唱吧? 拿話劇為例,人家人藝既有“雷雨”“日出”“茶館”,又有“龍鬚溝”“小井衚衕”和“狗兒爺涅槃”。“茶館”演了60年,演出到國外,如今演出還是一票難求。京劇不應該整天“四郎探”“武家坡”,再好的玩意兒也有“視覺疲勞”。京劇也出新了不少好戲,“楊門女將”常演不衰;張學津的“畫龍點睛”,等等。近年來排了一出新的“赤壁”,大製作大手筆,一線名家,國家大劇院演出沒幾場無聲無息了。請問服裝道具至今成了展品,為為啥不演出了,誰知道?上海天津也各自有名角和拿手好戲,也是難得一見。聽說最近北京京劇院排了“大宅門”,但願不是曇花一現。 先別忙著“著名錶演藝術家”,忙著多在舞臺演出,多在觀眾面前露露臉,獻出名角的絕技,把喜愛京劇的人們吸引到劇院是京劇從業者的真功力,更是身為名角的責任和追求。

唐洪书
2017-07-08

京劇是否在衰落?

京劇,不只是京劇,其他劇種都得面對衰落這個局面。京劇以4大微班進京好像是227年?以來,人們的生活真可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那時哪有什麼收音機,電視機 !就連一臺手搖留聲機的地位,也比現在的大屏彩電不知高出多少倍。記得前兩年葆玖先生還拿出一臺梅先生的手搖錄放唱片機顯擺。作為文物,它的藝術價值非凡。但要拿到現在來自錄自放,它就只能聽個響!生在這兩百來年的人們要娛樂,除實地看演出,可能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退而求其次也只是近百年出的留聲機與後來的收音機。但要有這些稀罕物的人是非富及貴,一般百姓那有那玩意兒。現在可了不得了家傢俱備高品質彩電,數字音視頻媒體。幾十,幾百,幾千,甚至更遠的Av都能高質量的傳送到家裡。可供選擇欣賞的文化藝術品種繁多,門類齊全。
京劇是否在衰落?比如電影,電視劇,歌舞,音樂會,演唱會誰打開都會找到自己喜歡的節目收看。連那得寵一世的留聲機收音機,也被談忘了。誰還用它來聽什麼戲!再說戲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愛聽,都能聽的。不通過一定的培養與學習是無法接受的。現在的人也忙,沒那多工夫去學習,看不來京戲我還看不來電視劇。聽不來戲曲我還聽不來歌 曲!所以看戲的人少了,演戲的積極性也減低了,戲也少演或基本不演了。看不到戲,不是更不知道戲。衰落也就成了必然!所以我說,戲迷朋友們,要看抓緊時間看,再過幾年可能想看都沒得看的了!

吉羊65956590
2017-07-08

確實在衰落,現在文化娛樂形式多元化,傳媒電視的發展。過去的演員水平,劇目的創作編導,觀眾水平,現在都無法比。過去北京有人民劇場,長安大戲院,吉祥戲院,中和戲院,廣和劇場,北京工人俱樂部,圓恩寺影劇院,西城工人俱樂部,養馬營,戲校排演場……天橋……。現在呢?

qq152919909
2017-07-07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文化,而各種文化形式的堅持和發展,都必須順應時代的裹挾。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已經證明了這點。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文化審美觀點和消費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網絡的興起,導致原有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大量洗牌。眾所周知,各種綜藝秀不斷湧現,電視劇集越拖越長,而各種戲曲演出場次越來越少,許多戲曲精英逐漸改行。大家熟知的影視歌星徐帆、袁泉、劉蓓、蔣勤勤、秦海璐、何賽飛、於榮光、李保田、李谷一、孫麗英、白雪等,都是學戲的出身且有不錯的戲曲表演才能,為何他們均脫離戲曲界義無反顧?這不得不說是戲曲正走向衰落的另種詮釋。事實上當今戲曲的劇目、人才、舞美、服導比過去提高了很多倍,為何觀眾反而流失,是值得有關部門深思熟慮的問題。振興戲曲,弘揚國粹,大主意不是小百姓能夠拍板的事。我輩只能吆喝吆喝。

六耳非道

京劇還好,地方戲就更不行了,甚至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戲曲本來應該是商業行為,但被政治操控後,也基本脫離了市場和人民,排演的各種新戲恐怕很多也是領導政績。郭德綱的崛起,白先勇牡丹亭的火爆都說明,曲藝戲曲還是有很大市場空間的。我真不明白一群轉業軍官當劇團領導能弄出什麼好東西來

明月相留
2017-07-08

不懂戲,聽了瑜老闆在喜瑪拉雅的講戲後覺得蠻有意思的,想去看戲但行動起來很難,一是感覺演得太少了,那些角兒一年就幾場戲,不知道平時在幹嘛,二來身處廣州離京津滬太遠,去看個戲又要請假又要安排吃住行十分麻煩,還是沒看成。想想這些覺得前景挺悲觀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