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說:崖山之後無中國。如果當時陸秀夫帶著十萬百姓再南渡又如何?

如題
10 個回答
pqppppp
2017-03-12

再南渡就是外國人了,和我們有什麼關係,明末就有很多人東渡

日本,到現在還算中國人嗎,在徐克黃飛鴻系列中就有一集表現

這個情節的內容的,從明末到清末這麼多年過去,這些人都變成

一個個香蕉人,和我們有關係嗎,你能說新加坡人是中國人,我

們只能用華裔稱號他們而已!

坐古谈今
2017-03-11

其一:陸秀夫南渡去哪裡?他根本就不想再南逃了,提問南逃背離他的本意。另外,會不會因為逃向哪裡而發生內戰?他逃得了嗎?

大家都知道,當時有“宋末三傑”,文天祥沒在崖山,只剩下陸秀夫和張世傑。張世傑主管軍隊,陸秀夫主政。二人不合,常發生矛盾。

日本人說:崖山之後無中國。如果當時陸秀夫帶著十萬百姓再南渡又如何?

陸秀夫

張世傑是不想在顛沛流離了,在得知宋帝、太后殉國後,他說:“我為趙氏,能做的事都做盡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現在又亡。我還沒有死的原因是希望敵兵退,再另立趙氏以存祀啊。現在到了這個地步,豈非天意啊!”之後,張世傑溺亡。

陸秀夫什麼態度?從他選擇跳崖的決定就能看出,他也不想再跑了。

從各個朝代末年的權力鬥爭看,越是這個時候越嚴重,越狠,因為每個人都揹著歷史責任,都認為自己的決定將決定歷史,決定民族,決定國家。因此,最勇敢也最狠,陸秀夫和張世傑會不會也這樣?

逃肯定是能逃的,關鍵是逃向哪裡?誰敢收留他們?不收留就得打仗。

日本人說:崖山之後無中國。如果當時陸秀夫帶著十萬百姓再南渡又如何?

陸秀夫殉國

其二:南宋的滅亡主要是幾百年的重文輕武政策造成,以及經濟雖然高度發達,但是兩極分化嚴重,導致只能在思想上利用儒家控制國民,用忠君來保護國家。

其三:蒙古風頭正勁,南宋根本無法應對。看看周邊,南宋打得還不錯。

其四:逃向哪裡?哪裡能夠10萬軍民生存?荒無人煙之地,需要再開發。還是與當地政權爭奪?類似暹羅、占城這樣的國家?

其五:我估計提問者是想說逃到臺灣或者東南亞屬國。許多人應該都知道“交趾”“安南”的統治者許多都是中國移民的後代。隔海相望,拒絕統一算什麼性質?這就涉及到地理中國、文化中國、血緣中國三個概念。

日本人說:崖山之後無中國。如果當時陸秀夫帶著十萬百姓再南渡又如何?

陸秀夫

中國傳統政權是以地理為首要的,誰拿到中原地區誰就是中國之主。文化中國和血緣中國居次要地位。現在有些人認為後兩者居主要地位,其實,三者都很重要,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更要聯合現實實際。

最後,批評一下“崖山之後無中國”觀點。日本小說作家田中芳樹在自己的作品中正式提出了“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說法。田中芳樹對中國歷史文化有很深瞭解,這和日本對中國歷史研究很深、很專,甚至比我們自己研究還深入有著密切關係。

日本人說:崖山之後無中國。如果當時陸秀夫帶著十萬百姓再南渡又如何?

作為小說中為了表達某種情緒完全可以,但是這句話完全不符合歷史。無論元朝的統治者還是清朝的統治者都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元朝統治者在統治中後期開科考試、中國化的努力都曾做過,否則,北元小朝廷內還有那麼多知識分子跟隨著。只不過,北元失敗後,蒙古迴歸了祖先的生活方式。

清朝完全不同,隨著清朝的滅亡,已經大部分中國化。如果不說民族,沒幾個人能從語言、服飾、習慣上區分出他還是滿族。

可以說大勢所趨了。但是,目前許多民族極端主義者,無論哪個民族的既包括我們漢人又包括一些少數民族(被稱為“逆民族主義者”),都在有意識地利用歷史問題來進行紛爭。這絕對是危險的。

日本人說:崖山之後無中國。如果當時陸秀夫帶著十萬百姓再南渡又如何?

難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這麼不自信?

方士的知识乐园
2017-04-07

已經到海邊,再南就只有跳海了。再者是這一戰是宋最後希望,此戰敗,宋確定亡。宋的士人不是明的文臣,他們整體氣節高的多,不會接受被異族奴役的。

家国情怀12
2017-03-12

陸秀夫南渡,十萬雄兵橫掃東南亞,華人足跡遍佈世界。漢民族在危機時往往暴發出驚人的力量,若能南渡,北至占城,南至澳洲,都將是華夏天下。只可惜,不論是陸秀夫,還是張世傑,厭倦了逃亡生活,只想悲壯死去,當十萬軍民跳海而亡,望著浩浩海濤之中,盡是冤魂,心中只有兩個字:弊屈!能生而不能生,何為?

九号评论员
2017-03-12

南宋的餘下力量有完整的政治制度和體制,如果繼續南遷更有可能是會造就一個海外華夏的延伸,因為華夏在那個時候是文化認同雖然元朝入住中原以武力融合也僅是造成多箇中國的局面,南宋有組織繼續南遷與零散飄零海外還是有很大區別,那個時候還在還有大批量未開化之地,大有可為,所以如果能繼續南遷保留力量還是有機會的

无恙耳
2017-03-12

百無一用是書生!陸秀夫作為一個文人,能做到大節不虧也就行了,指望他力挽狂瀾是不可能的。第一、缺乏進取心。他是一個典型的悲觀主義者,明知勢不可為,也為無可為,最後坐以待斃,我們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不死不降不走,不戰不和不守的名人士大夫。第二、能力平平。南宋水軍本來頗有實力,但是陸秀夫打仗水平實在是菜到不能再菜,前後幾戰竟然都是自縛手腳,害怕將士逃亡,將戰艦以鐵索相連,一敗再敗,毫不悔悟,這就是我們的文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實則玩著禍國的手段。所以說南宋之滅,可以說敗的壯烈,但更多恐怕是窩囊。第三、說說再南渡,到臺灣,甚至到南洋行不行,答案是不行!首先航海技術做不到,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一說古代航海有多發達,遠超同時代什麼國家,實際上呢,看看我們古代有海戰嗎?基本上河流入海口,陸地峽灣就是我們水軍的最高水平了,基本沒有擺脫水戰的範圍。那麼南宋時期掌握最高航海技術的是誰呢,不好意思,不是中國人,而是阿拉伯人,勉強能到臺灣,下南洋真是天方夜譚了。其次社會經濟條件不支持。臺灣到清末都是蠻荒之地,數十萬軍民南渡,誰養的起?

舆论风向监督员
2017-04-10

日本侵略中國時候,針對中國的知識分子說的話,你覺得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賊在喊,能表達什麼,關鍵是還有人信。


日本人說:崖山之後無中國。如果當時陸秀夫帶著十萬百姓再南渡又如何?
美赞臣3
2017-03-12

問題是南渡不了,被圍困了,再說也沒作計劃準備如何南渡?十萬百姓漂洋過海的飲用水,糧草傖促之間如何籌備?而陸秀夫也不可能這麼做,已經退無可退,再退就是大海了,惟有抱著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的決心來守護南宋最後一寸國土,也不流亡海外作下等公民,那時候的宋人是非常有骨氣的,寧死不屈的精神也一直震撼著世人。

港刚哒
2017-03-12

歷史不會有那麼多也許,時間是單行道!首先,南宋是已經千瘡百孔爛透的朽木了,不可能復活,不是蒙古入侵,也會其他政權替代。其次,陸秀夫組織移民去南洋,頂多就是增加一個海外的華人小國,和大陸關係不大。最後,文化在宋末已經混亂不堪,朱熹理學封鎖思想,蒙古野蠻統治是雪上加霜。因此要審視傳統文化得失,繼承發揚優秀的,不要固守儒家死板的一套,百家爭鳴,方得復興,一味崇洋或一味守舊,都不是合理態度。

話說回來,陸秀夫入海倉促,遇颱風倒黴,提前謀劃準備,會改寫南洋進程,鄭和還會下西洋嗎?

牛乾一
2017-03-13

崖山戰後無中國是對宋朝軍民壯烈殉國的敬佩,也是對宋朝建立的禮教制度,文化繁榮的遺憾。這種說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完全正確,宋朝只是作為一個朝代包括歷史的,社會的,經濟的現象存在,表現了那個歷史時代的鮮明存在,漢民族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以及重文輕武的國防虛弱的實事。但對於宋朝有歷史學家的看法,社會學家的看法和經濟學家的看法。崖山戰後宋朝沒有了,中國作為多民族融合的世俗社會的中國已然存在,就像一部電視劇中的一段,不管他蒙古人,滿清,日本人來了,他還要喝咱們的羊肉湯不是?蒙古人在中原不過百年的統治,退出中原地區之後,大明朝的建立又重塑了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文明和經濟的輝煌,有風骨的文人士大夫層出不窮,文化藝術,經濟上也達到了又一個高峰,這都不算中國的?如果宋朝十萬軍民再南渡會怎麼樣?若再南渡,這些人會再建立一個漢族為主體的,繁榮富裕的國家或地區政權,和中國大陸政權比照發展。中華民族特別是漢族的吃苦耐勞,繁衍生息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只要有個好的頭羊,可惜這個頭羊是不諳世事的小皇帝和無能投海的陸秀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