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賽車史上有哪些奇葩的賽車結構設計?

1 個回答
大蒙古海军司令
2017-08-06

1、獨角仙

代表車型:March 711

活躍年代:1971年

March是由前國際汽聯主席馬克思·莫斯利(Max Mosley)於1970年創辦的F1車隊,該車隊在其處子賽季就獲得年度季軍的好成績,但此後March車隊卻經歷了一段高開低走的發展歲月,直到1992賽季後徹底退出F1。作為空氣動力學應用早期的F1賽車,無論從哪個角度看,March 711都像是個半成品。它的車頭頂著一個巨大的“翼片”,樣子像極了獨角仙的犄角。雖然沒有贏得過任何一場比賽的冠軍,但該車卻5次站上頒獎臺,並最終獲得年度第四名的成績。March 711的外形被許多人所詬病,最重要的是成績也並不理想,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鑑,F1賽場上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怪異設計。

2、龍蝦爪

代表車型:布拉漢姆BT34-2

活躍年代:1971年-1972年

布拉漢姆是第一個利用風洞,來改善賽車空氣動力學設計的車隊,除此之外他們還推出了一些其他的技術創新。1971年,布拉漢姆車隊簽下了兩屆F1世界冠軍格拉漢姆·希爾(Graham Hill),併為他專們設計了這款前輪前面具有雙散熱器的“龍蝦爪”賽車布拉漢姆BT34。作為BT34的升級版,布拉漢姆BT34-2賽車的創新之處在於,它是第一款將發動機進氣口布置於車手頭部後上方的賽車。不過,自從1969年的事故後,格拉漢姆·希爾再也沒有重返領先行列,“龍蝦爪”賽車也沒有為他帶來好運。

3、倒掛的F16戰鬥機

代表車型:埃菲蘭德Type 21

活躍年代:1972年

埃菲蘭德車隊在F1中僅存在了不到一年時間,可笑的Type 21賽車也很快就被人們所遺忘。這款賽車出自被公認為“21世紀的達·芬奇”的設計怪傑——吉·科拉尼(Luigi Colani)之手。賽車的進氣口位於車手座艙前方,氣流需要通過車身繞過駕駛艙才能進入發動機,同時,一個單獨的後視鏡被安裝在了車手的正前方。時任埃菲蘭德車隊車手的羅夫·斯托莫倫(Rolf Stommelen)總是小心翼翼的駕駛該車,因為他怕那個在他面前的後視鏡,會在發生事故時劈開他的頭盔,爆了他的頭。沒過多久,該車就因為散熱、空氣動力學和可靠性等多方面問題,修改了設計。

4、鏟雪車

代表車型:March 741

活躍年代:1974年-1975年

741是March車隊在1974年推出的賽車,該車毫無亮點可言,成績也差強人意。那時車隊在財政方面也已經捉襟見肘,因此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段子在江湖上流傳:March車隊將賽車設計成多用途,前一週去參加比賽,後一週則可以去做剷雪工作車。為此,March車隊將741賽車塗裝成了橙色,以便在雪地裡更容易看到它。

5、藍爸爸的帽子

代表車型:利吉爾JS5

活躍年代:1976年

1976年-1996年,來自法國的利吉爾車隊在F1中有著超過20年的奮鬥史。雖然成績上並不十分突出,但其藍白色的塗裝還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過,利吉爾車隊的首款賽車JS5卻並不符合大眾審美,該車的發動機進氣口設計,與動畫片《藍精靈》裡藍爸爸的帽子如出一轍。 利吉爾JS5賽車的首席設計師是法國人Gérard Ducarouge,此人最經典的作品是首款帶有側箱的F1賽車——蓮花97T,車神塞納憑藉該車奪得職業生涯首冠。但其早期作品利吉爾JS5卻並沒有大作為,16次參賽其中7次退賽,最好成績是分站亞軍。

6、六輪F1

代表車型:泰利爾P34

活躍年代:1976年-1977年

六輪F1最早出現在1976年的西班牙大獎賽中,該車擁有雙前軸-四輪轉向的獨特設計。泰利爾P34賽車總共參加過30場F1大獎賽,贏得過1次杆位、1次冠軍,以及3次最快圈速紀錄。泰利爾P34六輪F1賽的締造者是F1撒ice屆的設計奇才——德里克·加德納(Derek Gardner)。雙前軸-四輪轉向設計的優點在於:用四個小輪代替兩個大輪,這樣減少了兩個較大前輪引起的升力,增加了前輪的接地面積,同時提高制動性。在泰利爾P34,之後F1賽場上又出現過多款6輪賽車。比如:法拉利車隊的312T6賽車,在一根後軸上有4個車輪;March、蓮花和威廉姆斯車隊則開發了兩後軸、4後輪的F1賽車。

7、風扇賽車

代表車型:布拉漢姆BT46B

活躍年代:1978年瑞典大獎賽

1978年瑞典大獎賽中,一輛車尾安裝了巨大風扇的F1賽車出現在賽道上。該車所向披靡,一舉奪得分站冠軍,但由於技術太過領先,FIA禁止該車繼續參賽。布拉漢姆BT46B賽車因此創造了100%的獲勝紀錄。該車出自設計大師戈登·穆雷(Gordon Murray)之手,當時他在伯尼·埃克萊斯頓(如今的F1掌門人)的布拉漢姆車隊擔任首席設計師。這個風扇裝置的設計非常巧妙,它由發動機驅動向車後方吹氣,同時像吸塵器一樣抽走車底的空氣,發動機轉速越高,風扇的作用就越明顯,從而使賽車底部形成接近真空的效果,把賽車緊緊地吸在路面上,大大提高過彎速度,同時它還能起到輔助發動機散熱的效果。

8、割草機

代表車型:法拉利312T4

活躍年代:1979年

從1975年到1980年,法拉利共推出了五個版本的312T車型。由於“地面效應”賽車在上世紀70年代末大行其道,因此為了保持競爭力,原本設計簡潔的312T不得不向空氣動力學妥協。法拉利312T4被要求設計的儘量窄,但受限於其3.0升水平對置12缸發動機的佈置原因,賽車外形變得十分古怪。尤其是在前鼻翼和前翼部分,像是後加上去的一樣,猶如一臺割草機。儘管外型怪異,但法拉利312T4仍然是F1歷史上最為成功的賽車之一。這款由法拉利時任技術總監莫羅·福爾傑裡 (Mauro Forghieri)設計的F1賽車,包攬了1979年的F1車隊和車手雙料冠軍。

9、階梯式車頭

代表車型:Ensign N179

活躍年代:1979年

由於規則限制,2012年的F1賽車大多擁有難看的階梯式前鼻錐,用以更好的引導氣流,但早在70年代末,F1賽車中就曾出現過階梯式的車頭設計。與2012年的為了空氣動力學而出現的階梯式設計相比,當時佈置在Ensign N179車頭的僅僅是水箱散熱器。這款賽車在當年的表現非常之差,不僅一分未得,甚至連資格賽都很難通過。

10、海象牙

代表車型:威廉姆斯FW26

活躍年代:2004年

不同的人對於這款車的造型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喜歡它的人稱其為草原王者“劍齒虎”,另一些人則把它比作皮肥肉厚的“海象”。其實,這種無龍骨的前鼻錐設計,是為了將更多的氣流引致賽車底部,在通過尾部擴散器使氣流快速導出,達到提高賽車下壓力的效果。可惜,由威廉姆斯車隊創始人之一的帕特里克·海德(Patrick Head)主導設計的誇張鼻錐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從當年的匈牙利站起,車隊就換回了傳統的鼻錐設計,賽車表現也隨之好轉,車手胡安·帕布羅·蒙託亞(Juan Pablo Montoya)甚至還為威廉姆斯車隊贏得了收官站的勝利。

總結:以上這些F1賽車界的“怪車”多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那時,空氣動力學概念剛剛被用於賽車研發,許多設計都還處於不成熟的階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一些失敗的設計已經被淘汰出局。不過,正是由於設計師們的不斷探索與創新,才有瞭如今趨於穩定的F1賽車的空氣動力學造型,賽車與賽車之間也僅存在著細微的差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