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嗎?

5 個回答
刘愚愚
2019-07-31

我們中國人,或自卑使然,或好面子導致,自知道世間有個諾貝爾獎,就落下了很重的情結。

我們中國人,或自卑使然,或好面子導致,自知道世間有個諾貝爾獎,就落下了很重的情結。

中國是文化之邦,魯迅又是民國以來最大咖的作家,讓諾貝爾文學獎與魯迅掛鉤,扯上點關係,也就成了一件讓大家津津樂道的公案。魯迅是否很拽比地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無形中也就化而為一樁絕好談資。

通行版本是這樣的:話說1927年,瑞典著名考古學家斯文.赫定到中國考察文物,在華期間曾和時任北大教授的劉半農商議,擬推舉魯迅出來,作為中國區作家候選人,參與當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角逐。

我們中國人,或自卑使然,或好面子導致,自知道世間有個諾貝爾獎,就落下了很重的情結。

中國是文化之邦,魯迅又是民國以來最大咖的作家,讓諾貝爾文學獎與魯迅掛鉤,扯上點關係,也就成了一件讓大家津津樂道的公案。魯迅是否很拽比地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無形中也就化而為一樁絕好談資。

通行版本是這樣的:話說1927年,瑞典著名考古學家斯文.赫定到中國考察文物,在華期間曾和時任北大教授的劉半農商議,擬推舉魯迅出來,作為中國區作家候選人,參與當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角逐。

(圖:斯文·赫定)

事情尚在擘劃中,劉半農將此信息吐露給了北大學生臺靜農、魏建功等。而魏、臺都是魯迅的鐵粉,馬上欣喜若狂,寄信給魯大佬報告佳訊。不料,魯迅嚴詞拒絕了,留下了那封致臺靜農的著名私信。認為說:

“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時間為1927年9月25日。

魯迅對於花裡花哨的東西向來深惡痛絕,腦子也理智,既然如此態度,此事就此告吹。


從現有資料看,魯迅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這件事,不是子虛烏有的流言,而是真事。甚至可以說,這是中國作家首次有可能入圍問鼎諾貝爾獎的記錄。

我們中國人,或自卑使然,或好面子導致,自知道世間有個諾貝爾獎,就落下了很重的情結。

中國是文化之邦,魯迅又是民國以來最大咖的作家,讓諾貝爾文學獎與魯迅掛鉤,扯上點關係,也就成了一件讓大家津津樂道的公案。魯迅是否很拽比地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無形中也就化而為一樁絕好談資。

通行版本是這樣的:話說1927年,瑞典著名考古學家斯文.赫定到中國考察文物,在華期間曾和時任北大教授的劉半農商議,擬推舉魯迅出來,作為中國區作家候選人,參與當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角逐。

(圖:斯文·赫定)

事情尚在擘劃中,劉半農將此信息吐露給了北大學生臺靜農、魏建功等。而魏、臺都是魯迅的鐵粉,馬上欣喜若狂,寄信給魯大佬報告佳訊。不料,魯迅嚴詞拒絕了,留下了那封致臺靜農的著名私信。認為說:

“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時間為1927年9月25日。

魯迅對於花裡花哨的東西向來深惡痛絕,腦子也理智,既然如此態度,此事就此告吹。


從現有資料看,魯迅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這件事,不是子虛烏有的流言,而是真事。甚至可以說,這是中國作家首次有可能入圍問鼎諾貝爾獎的記錄。

(圖:晚年臺靜農與其弟子林文月)

證據並不少。除了給臺靜農的雙方書信、另一當事人魏建功1950年代的回憶文章外,還有瑞典方面的“解密”證實。內外接合,證據鏈充分,確實抹煞不了事實。

2012年,瑞典人謝爾·埃斯普馬克訪華,這位曾17次擔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一員的著名作家,曾在上海專門談及魯迅諾貝爾獎公案。謝爾·埃斯普馬克說,他曾經翻查過檔案,證實1930年代前後的瑞典,的確有意向提名中國作家魯迅去參選。

他說,一戰前後,諾貝爾文學獎其評獎機制還很不完善,亞洲作家幾乎都沒人被提名過,更別說獲獎了。於是,“評委會開始將目光投往亞洲作家,其中也包含中國作家”,“中國文豪魯迅最先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所關注”。

我們中國人,或自卑使然,或好面子導致,自知道世間有個諾貝爾獎,就落下了很重的情結。

中國是文化之邦,魯迅又是民國以來最大咖的作家,讓諾貝爾文學獎與魯迅掛鉤,扯上點關係,也就成了一件讓大家津津樂道的公案。魯迅是否很拽比地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無形中也就化而為一樁絕好談資。

通行版本是這樣的:話說1927年,瑞典著名考古學家斯文.赫定到中國考察文物,在華期間曾和時任北大教授的劉半農商議,擬推舉魯迅出來,作為中國區作家候選人,參與當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角逐。

(圖:斯文·赫定)

事情尚在擘劃中,劉半農將此信息吐露給了北大學生臺靜農、魏建功等。而魏、臺都是魯迅的鐵粉,馬上欣喜若狂,寄信給魯大佬報告佳訊。不料,魯迅嚴詞拒絕了,留下了那封致臺靜農的著名私信。認為說:

“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時間為1927年9月25日。

魯迅對於花裡花哨的東西向來深惡痛絕,腦子也理智,既然如此態度,此事就此告吹。


從現有資料看,魯迅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這件事,不是子虛烏有的流言,而是真事。甚至可以說,這是中國作家首次有可能入圍問鼎諾貝爾獎的記錄。

(圖:晚年臺靜農與其弟子林文月)

證據並不少。除了給臺靜農的雙方書信、另一當事人魏建功1950年代的回憶文章外,還有瑞典方面的“解密”證實。內外接合,證據鏈充分,確實抹煞不了事實。

2012年,瑞典人謝爾·埃斯普馬克訪華,這位曾17次擔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一員的著名作家,曾在上海專門談及魯迅諾貝爾獎公案。謝爾·埃斯普馬克說,他曾經翻查過檔案,證實1930年代前後的瑞典,的確有意向提名中國作家魯迅去參選。

他說,一戰前後,諾貝爾文學獎其評獎機制還很不完善,亞洲作家幾乎都沒人被提名過,更別說獲獎了。於是,“評委會開始將目光投往亞洲作家,其中也包含中國作家”,“中國文豪魯迅最先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所關注”。

(圖:1938年以中國題材獲取諾貝爾文學獎的賽珍珠)

從一些資料中我們可以得知,和劉半農商議推舉魯迅出來的斯文.赫定,並非妄人,他實質有提名的資格,並非誇誇而談。這人是有國際聲譽的大學者,曾穩坐瑞典學院院士之位達40年,在評選中有很重的話語權。

他曾經陸續正式提名過5人,其中的賽珍珠就是在他的在大力舉薦下,於1938年摘獎的。


只是說,從現有的一些文獻材料看,斯文.赫定和劉半農的提名魯迅公案,有不少的變數,甚至是內幕,使得情況變得有點波譎雲詭:

其一,不待魯迅自己拒絕,即使他默許了,他實際是否會被提名,都是未知數。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斯文.赫定對魯迅很陌生,應該都沒看過這位中國作家的書籍,他並沒有多少誠意推舉。

我們中國人,或自卑使然,或好面子導致,自知道世間有個諾貝爾獎,就落下了很重的情結。

中國是文化之邦,魯迅又是民國以來最大咖的作家,讓諾貝爾文學獎與魯迅掛鉤,扯上點關係,也就成了一件讓大家津津樂道的公案。魯迅是否很拽比地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無形中也就化而為一樁絕好談資。

通行版本是這樣的:話說1927年,瑞典著名考古學家斯文.赫定到中國考察文物,在華期間曾和時任北大教授的劉半農商議,擬推舉魯迅出來,作為中國區作家候選人,參與當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角逐。

(圖:斯文·赫定)

事情尚在擘劃中,劉半農將此信息吐露給了北大學生臺靜農、魏建功等。而魏、臺都是魯迅的鐵粉,馬上欣喜若狂,寄信給魯大佬報告佳訊。不料,魯迅嚴詞拒絕了,留下了那封致臺靜農的著名私信。認為說:

“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時間為1927年9月25日。

魯迅對於花裡花哨的東西向來深惡痛絕,腦子也理智,既然如此態度,此事就此告吹。


從現有資料看,魯迅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這件事,不是子虛烏有的流言,而是真事。甚至可以說,這是中國作家首次有可能入圍問鼎諾貝爾獎的記錄。

(圖:晚年臺靜農與其弟子林文月)

證據並不少。除了給臺靜農的雙方書信、另一當事人魏建功1950年代的回憶文章外,還有瑞典方面的“解密”證實。內外接合,證據鏈充分,確實抹煞不了事實。

2012年,瑞典人謝爾·埃斯普馬克訪華,這位曾17次擔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一員的著名作家,曾在上海專門談及魯迅諾貝爾獎公案。謝爾·埃斯普馬克說,他曾經翻查過檔案,證實1930年代前後的瑞典,的確有意向提名中國作家魯迅去參選。

他說,一戰前後,諾貝爾文學獎其評獎機制還很不完善,亞洲作家幾乎都沒人被提名過,更別說獲獎了。於是,“評委會開始將目光投往亞洲作家,其中也包含中國作家”,“中國文豪魯迅最先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所關注”。

(圖:1938年以中國題材獲取諾貝爾文學獎的賽珍珠)

從一些資料中我們可以得知,和劉半農商議推舉魯迅出來的斯文.赫定,並非妄人,他實質有提名的資格,並非誇誇而談。這人是有國際聲譽的大學者,曾穩坐瑞典學院院士之位達40年,在評選中有很重的話語權。

他曾經陸續正式提名過5人,其中的賽珍珠就是在他的在大力舉薦下,於1938年摘獎的。


只是說,從現有的一些文獻材料看,斯文.赫定和劉半農的提名魯迅公案,有不少的變數,甚至是內幕,使得情況變得有點波譎雲詭:

其一,不待魯迅自己拒絕,即使他默許了,他實際是否會被提名,都是未知數。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斯文.赫定對魯迅很陌生,應該都沒看過這位中國作家的書籍,他並沒有多少誠意推舉。

(圖:劉半農)

赫定是中國通,他確實一直有意提名中國作家,在1920年代,他曾就此事與時之著名漢學家衛禮賢(RichardWilhelm)往來信件,反覆討論過(見衛禮賢遺稿檔案)。可問題在於,他們最矚意的人選,其實是梁啟超,依次的候補為胡適與徐志摩,魯迅根本不在他們的視野之中。1924年11月,赫定還在瑞典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上,專門提及了這個名單。

後來所謂的推舉魯迅,其實是劉半農的強加,而非赫定的意見。為何會如此,因為那時的劉半農還是魯迅的好基友,而1927年4月赫定組成“中國學術團體協會”準備到西北考察時,劉半農時為中國方考察團理事會負責人,赫定有求於他,不得不答應。所以,當事人魏建功後來會說,“這斯文·赫定是用陰謀手腕的老手,拿瑞典諾貝爾獎金的華冕來取悅中國學者是一份現成的人情”,意思就在這裡。

我們中國人,或自卑使然,或好面子導致,自知道世間有個諾貝爾獎,就落下了很重的情結。

中國是文化之邦,魯迅又是民國以來最大咖的作家,讓諾貝爾文學獎與魯迅掛鉤,扯上點關係,也就成了一件讓大家津津樂道的公案。魯迅是否很拽比地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無形中也就化而為一樁絕好談資。

通行版本是這樣的:話說1927年,瑞典著名考古學家斯文.赫定到中國考察文物,在華期間曾和時任北大教授的劉半農商議,擬推舉魯迅出來,作為中國區作家候選人,參與當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角逐。

(圖:斯文·赫定)

事情尚在擘劃中,劉半農將此信息吐露給了北大學生臺靜農、魏建功等。而魏、臺都是魯迅的鐵粉,馬上欣喜若狂,寄信給魯大佬報告佳訊。不料,魯迅嚴詞拒絕了,留下了那封致臺靜農的著名私信。認為說:

“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時間為1927年9月25日。

魯迅對於花裡花哨的東西向來深惡痛絕,腦子也理智,既然如此態度,此事就此告吹。


從現有資料看,魯迅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這件事,不是子虛烏有的流言,而是真事。甚至可以說,這是中國作家首次有可能入圍問鼎諾貝爾獎的記錄。

(圖:晚年臺靜農與其弟子林文月)

證據並不少。除了給臺靜農的雙方書信、另一當事人魏建功1950年代的回憶文章外,還有瑞典方面的“解密”證實。內外接合,證據鏈充分,確實抹煞不了事實。

2012年,瑞典人謝爾·埃斯普馬克訪華,這位曾17次擔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一員的著名作家,曾在上海專門談及魯迅諾貝爾獎公案。謝爾·埃斯普馬克說,他曾經翻查過檔案,證實1930年代前後的瑞典,的確有意向提名中國作家魯迅去參選。

他說,一戰前後,諾貝爾文學獎其評獎機制還很不完善,亞洲作家幾乎都沒人被提名過,更別說獲獎了。於是,“評委會開始將目光投往亞洲作家,其中也包含中國作家”,“中國文豪魯迅最先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所關注”。

(圖:1938年以中國題材獲取諾貝爾文學獎的賽珍珠)

從一些資料中我們可以得知,和劉半農商議推舉魯迅出來的斯文.赫定,並非妄人,他實質有提名的資格,並非誇誇而談。這人是有國際聲譽的大學者,曾穩坐瑞典學院院士之位達40年,在評選中有很重的話語權。

他曾經陸續正式提名過5人,其中的賽珍珠就是在他的在大力舉薦下,於1938年摘獎的。


只是說,從現有的一些文獻材料看,斯文.赫定和劉半農的提名魯迅公案,有不少的變數,甚至是內幕,使得情況變得有點波譎雲詭:

其一,不待魯迅自己拒絕,即使他默許了,他實際是否會被提名,都是未知數。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斯文.赫定對魯迅很陌生,應該都沒看過這位中國作家的書籍,他並沒有多少誠意推舉。

(圖:劉半農)

赫定是中國通,他確實一直有意提名中國作家,在1920年代,他曾就此事與時之著名漢學家衛禮賢(RichardWilhelm)往來信件,反覆討論過(見衛禮賢遺稿檔案)。可問題在於,他們最矚意的人選,其實是梁啟超,依次的候補為胡適與徐志摩,魯迅根本不在他們的視野之中。1924年11月,赫定還在瑞典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上,專門提及了這個名單。

後來所謂的推舉魯迅,其實是劉半農的強加,而非赫定的意見。為何會如此,因為那時的劉半農還是魯迅的好基友,而1927年4月赫定組成“中國學術團體協會”準備到西北考察時,劉半農時為中國方考察團理事會負責人,赫定有求於他,不得不答應。所以,當事人魏建功後來會說,“這斯文·赫定是用陰謀手腕的老手,拿瑞典諾貝爾獎金的華冕來取悅中國學者是一份現成的人情”,意思就在這裡。

(圖:1928年太虛和尚訪問德國時,與時德駐華公使卜爾熙(HerbertvonBorch)及學者衛禮賢)

赫定自己看中的中國人選,是梁啟超,所以對此動議非常不情願,既然魯迅自己推辭,更是順水推舟,不作安排了。


其二,魯迅即便受提名,入圍角逐,其實基本上也沒有希望,只會是“電燈泡”。理由至少有三:

1,當時的“白佬”,想提名中國人,也無非找人湊湊場面,好給自己的公正性作點綴,其實內心根本看不上遠東。中國人1930年代就開始接受他們的提名,卻要等到半個多世紀後才得獲取那麼一兩個諾貝爾獎,本身就已經在無聲說明。

我們中國人,或自卑使然,或好面子導致,自知道世間有個諾貝爾獎,就落下了很重的情結。

中國是文化之邦,魯迅又是民國以來最大咖的作家,讓諾貝爾文學獎與魯迅掛鉤,扯上點關係,也就成了一件讓大家津津樂道的公案。魯迅是否很拽比地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無形中也就化而為一樁絕好談資。

通行版本是這樣的:話說1927年,瑞典著名考古學家斯文.赫定到中國考察文物,在華期間曾和時任北大教授的劉半農商議,擬推舉魯迅出來,作為中國區作家候選人,參與當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角逐。

(圖:斯文·赫定)

事情尚在擘劃中,劉半農將此信息吐露給了北大學生臺靜農、魏建功等。而魏、臺都是魯迅的鐵粉,馬上欣喜若狂,寄信給魯大佬報告佳訊。不料,魯迅嚴詞拒絕了,留下了那封致臺靜農的著名私信。認為說:

“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時間為1927年9月25日。

魯迅對於花裡花哨的東西向來深惡痛絕,腦子也理智,既然如此態度,此事就此告吹。


從現有資料看,魯迅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這件事,不是子虛烏有的流言,而是真事。甚至可以說,這是中國作家首次有可能入圍問鼎諾貝爾獎的記錄。

(圖:晚年臺靜農與其弟子林文月)

證據並不少。除了給臺靜農的雙方書信、另一當事人魏建功1950年代的回憶文章外,還有瑞典方面的“解密”證實。內外接合,證據鏈充分,確實抹煞不了事實。

2012年,瑞典人謝爾·埃斯普馬克訪華,這位曾17次擔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一員的著名作家,曾在上海專門談及魯迅諾貝爾獎公案。謝爾·埃斯普馬克說,他曾經翻查過檔案,證實1930年代前後的瑞典,的確有意向提名中國作家魯迅去參選。

他說,一戰前後,諾貝爾文學獎其評獎機制還很不完善,亞洲作家幾乎都沒人被提名過,更別說獲獎了。於是,“評委會開始將目光投往亞洲作家,其中也包含中國作家”,“中國文豪魯迅最先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所關注”。

(圖:1938年以中國題材獲取諾貝爾文學獎的賽珍珠)

從一些資料中我們可以得知,和劉半農商議推舉魯迅出來的斯文.赫定,並非妄人,他實質有提名的資格,並非誇誇而談。這人是有國際聲譽的大學者,曾穩坐瑞典學院院士之位達40年,在評選中有很重的話語權。

他曾經陸續正式提名過5人,其中的賽珍珠就是在他的在大力舉薦下,於1938年摘獎的。


只是說,從現有的一些文獻材料看,斯文.赫定和劉半農的提名魯迅公案,有不少的變數,甚至是內幕,使得情況變得有點波譎雲詭:

其一,不待魯迅自己拒絕,即使他默許了,他實際是否會被提名,都是未知數。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斯文.赫定對魯迅很陌生,應該都沒看過這位中國作家的書籍,他並沒有多少誠意推舉。

(圖:劉半農)

赫定是中國通,他確實一直有意提名中國作家,在1920年代,他曾就此事與時之著名漢學家衛禮賢(RichardWilhelm)往來信件,反覆討論過(見衛禮賢遺稿檔案)。可問題在於,他們最矚意的人選,其實是梁啟超,依次的候補為胡適與徐志摩,魯迅根本不在他們的視野之中。1924年11月,赫定還在瑞典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上,專門提及了這個名單。

後來所謂的推舉魯迅,其實是劉半農的強加,而非赫定的意見。為何會如此,因為那時的劉半農還是魯迅的好基友,而1927年4月赫定組成“中國學術團體協會”準備到西北考察時,劉半農時為中國方考察團理事會負責人,赫定有求於他,不得不答應。所以,當事人魏建功後來會說,“這斯文·赫定是用陰謀手腕的老手,拿瑞典諾貝爾獎金的華冕來取悅中國學者是一份現成的人情”,意思就在這裡。

(圖:1928年太虛和尚訪問德國時,與時德駐華公使卜爾熙(HerbertvonBorch)及學者衛禮賢)

赫定自己看中的中國人選,是梁啟超,所以對此動議非常不情願,既然魯迅自己推辭,更是順水推舟,不作安排了。


其二,魯迅即便受提名,入圍角逐,其實基本上也沒有希望,只會是“電燈泡”。理由至少有三:

1,當時的“白佬”,想提名中國人,也無非找人湊湊場面,好給自己的公正性作點綴,其實內心根本看不上遠東。中國人1930年代就開始接受他們的提名,卻要等到半個多世紀後才得獲取那麼一兩個諾貝爾獎,本身就已經在無聲說明。

2,正如魯迅說的,“中國人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這固然是冷靜與自謙,可瑞典方面其實也普遍是這個觀感。赫定曾寫信諮詢過瑞典漢學家高本漢(BernhardKarlgren)的意見,高明確對中國任何人選不予支持,他說,

“就我所見,無論在敘事文還是詩歌方面,新中國尚未誕生任何重要作家.....目前根本無法找到任何一位諾貝爾文學獎人選。"(1924年12月20日,見馬悅然《高本漢:一個學者的肖像》)

3,以諾貝爾獎的標準,魯迅的本身實力,可能確實不符合。那時的魯迅,作為作家,劣勢太明顯,一,未有一部長篇;二,沒有什麼國際影響力。

而且,我們看看1927年的角逐人選,也會明白,魯迅的勝算太微弱了,幾乎等於零。那一年,評獎競爭異常激烈,被淘汰的國際知名作家,竟達36人之多,裡面包括托馬斯·曼與高爾基這等大文豪。

我們中國人,或自卑使然,或好面子導致,自知道世間有個諾貝爾獎,就落下了很重的情結。

中國是文化之邦,魯迅又是民國以來最大咖的作家,讓諾貝爾文學獎與魯迅掛鉤,扯上點關係,也就成了一件讓大家津津樂道的公案。魯迅是否很拽比地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無形中也就化而為一樁絕好談資。

通行版本是這樣的:話說1927年,瑞典著名考古學家斯文.赫定到中國考察文物,在華期間曾和時任北大教授的劉半農商議,擬推舉魯迅出來,作為中國區作家候選人,參與當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角逐。

(圖:斯文·赫定)

事情尚在擘劃中,劉半農將此信息吐露給了北大學生臺靜農、魏建功等。而魏、臺都是魯迅的鐵粉,馬上欣喜若狂,寄信給魯大佬報告佳訊。不料,魯迅嚴詞拒絕了,留下了那封致臺靜農的著名私信。認為說:

“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時間為1927年9月25日。

魯迅對於花裡花哨的東西向來深惡痛絕,腦子也理智,既然如此態度,此事就此告吹。


從現有資料看,魯迅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這件事,不是子虛烏有的流言,而是真事。甚至可以說,這是中國作家首次有可能入圍問鼎諾貝爾獎的記錄。

(圖:晚年臺靜農與其弟子林文月)

證據並不少。除了給臺靜農的雙方書信、另一當事人魏建功1950年代的回憶文章外,還有瑞典方面的“解密”證實。內外接合,證據鏈充分,確實抹煞不了事實。

2012年,瑞典人謝爾·埃斯普馬克訪華,這位曾17次擔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一員的著名作家,曾在上海專門談及魯迅諾貝爾獎公案。謝爾·埃斯普馬克說,他曾經翻查過檔案,證實1930年代前後的瑞典,的確有意向提名中國作家魯迅去參選。

他說,一戰前後,諾貝爾文學獎其評獎機制還很不完善,亞洲作家幾乎都沒人被提名過,更別說獲獎了。於是,“評委會開始將目光投往亞洲作家,其中也包含中國作家”,“中國文豪魯迅最先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所關注”。

(圖:1938年以中國題材獲取諾貝爾文學獎的賽珍珠)

從一些資料中我們可以得知,和劉半農商議推舉魯迅出來的斯文.赫定,並非妄人,他實質有提名的資格,並非誇誇而談。這人是有國際聲譽的大學者,曾穩坐瑞典學院院士之位達40年,在評選中有很重的話語權。

他曾經陸續正式提名過5人,其中的賽珍珠就是在他的在大力舉薦下,於1938年摘獎的。


只是說,從現有的一些文獻材料看,斯文.赫定和劉半農的提名魯迅公案,有不少的變數,甚至是內幕,使得情況變得有點波譎雲詭:

其一,不待魯迅自己拒絕,即使他默許了,他實際是否會被提名,都是未知數。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斯文.赫定對魯迅很陌生,應該都沒看過這位中國作家的書籍,他並沒有多少誠意推舉。

(圖:劉半農)

赫定是中國通,他確實一直有意提名中國作家,在1920年代,他曾就此事與時之著名漢學家衛禮賢(RichardWilhelm)往來信件,反覆討論過(見衛禮賢遺稿檔案)。可問題在於,他們最矚意的人選,其實是梁啟超,依次的候補為胡適與徐志摩,魯迅根本不在他們的視野之中。1924年11月,赫定還在瑞典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上,專門提及了這個名單。

後來所謂的推舉魯迅,其實是劉半農的強加,而非赫定的意見。為何會如此,因為那時的劉半農還是魯迅的好基友,而1927年4月赫定組成“中國學術團體協會”準備到西北考察時,劉半農時為中國方考察團理事會負責人,赫定有求於他,不得不答應。所以,當事人魏建功後來會說,“這斯文·赫定是用陰謀手腕的老手,拿瑞典諾貝爾獎金的華冕來取悅中國學者是一份現成的人情”,意思就在這裡。

(圖:1928年太虛和尚訪問德國時,與時德駐華公使卜爾熙(HerbertvonBorch)及學者衛禮賢)

赫定自己看中的中國人選,是梁啟超,所以對此動議非常不情願,既然魯迅自己推辭,更是順水推舟,不作安排了。


其二,魯迅即便受提名,入圍角逐,其實基本上也沒有希望,只會是“電燈泡”。理由至少有三:

1,當時的“白佬”,想提名中國人,也無非找人湊湊場面,好給自己的公正性作點綴,其實內心根本看不上遠東。中國人1930年代就開始接受他們的提名,卻要等到半個多世紀後才得獲取那麼一兩個諾貝爾獎,本身就已經在無聲說明。

2,正如魯迅說的,“中國人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這固然是冷靜與自謙,可瑞典方面其實也普遍是這個觀感。赫定曾寫信諮詢過瑞典漢學家高本漢(BernhardKarlgren)的意見,高明確對中國任何人選不予支持,他說,

“就我所見,無論在敘事文還是詩歌方面,新中國尚未誕生任何重要作家.....目前根本無法找到任何一位諾貝爾文學獎人選。"(1924年12月20日,見馬悅然《高本漢:一個學者的肖像》)

3,以諾貝爾獎的標準,魯迅的本身實力,可能確實不符合。那時的魯迅,作為作家,劣勢太明顯,一,未有一部長篇;二,沒有什麼國際影響力。

而且,我們看看1927年的角逐人選,也會明白,魯迅的勝算太微弱了,幾乎等於零。那一年,評獎競爭異常激烈,被淘汰的國際知名作家,竟達36人之多,裡面包括托馬斯·曼與高爾基這等大文豪。

最後勝出的,是當時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哲學家”的法國人柏格森。魯迅與這些對手比較,確實沒有啥優勢。


而且,我們還得明白,諾貝爾文學獎,僅僅只是一個瑞典人搞的獎項而已,並不具備評判一個作家是優是劣的功用。

可以說,魯迅提名不提名,不得獎或不得獎,魯迅自各不稀罕,咱們作為讀者也不用多惋惜。魯迅依然是魯迅,決不會因了某個獎,就高大或衰弱幾分。有多少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名字,早就是歷史的灰屑,魯迅其人其文其思想,照樣閃閃發光於中國,於無數人心。

我們中國人,或自卑使然,或好面子導致,自知道世間有個諾貝爾獎,就落下了很重的情結。

中國是文化之邦,魯迅又是民國以來最大咖的作家,讓諾貝爾文學獎與魯迅掛鉤,扯上點關係,也就成了一件讓大家津津樂道的公案。魯迅是否很拽比地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無形中也就化而為一樁絕好談資。

通行版本是這樣的:話說1927年,瑞典著名考古學家斯文.赫定到中國考察文物,在華期間曾和時任北大教授的劉半農商議,擬推舉魯迅出來,作為中國區作家候選人,參與當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角逐。

(圖:斯文·赫定)

事情尚在擘劃中,劉半農將此信息吐露給了北大學生臺靜農、魏建功等。而魏、臺都是魯迅的鐵粉,馬上欣喜若狂,寄信給魯大佬報告佳訊。不料,魯迅嚴詞拒絕了,留下了那封致臺靜農的著名私信。認為說:

“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時間為1927年9月25日。

魯迅對於花裡花哨的東西向來深惡痛絕,腦子也理智,既然如此態度,此事就此告吹。


從現有資料看,魯迅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這件事,不是子虛烏有的流言,而是真事。甚至可以說,這是中國作家首次有可能入圍問鼎諾貝爾獎的記錄。

(圖:晚年臺靜農與其弟子林文月)

證據並不少。除了給臺靜農的雙方書信、另一當事人魏建功1950年代的回憶文章外,還有瑞典方面的“解密”證實。內外接合,證據鏈充分,確實抹煞不了事實。

2012年,瑞典人謝爾·埃斯普馬克訪華,這位曾17次擔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一員的著名作家,曾在上海專門談及魯迅諾貝爾獎公案。謝爾·埃斯普馬克說,他曾經翻查過檔案,證實1930年代前後的瑞典,的確有意向提名中國作家魯迅去參選。

他說,一戰前後,諾貝爾文學獎其評獎機制還很不完善,亞洲作家幾乎都沒人被提名過,更別說獲獎了。於是,“評委會開始將目光投往亞洲作家,其中也包含中國作家”,“中國文豪魯迅最先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所關注”。

(圖:1938年以中國題材獲取諾貝爾文學獎的賽珍珠)

從一些資料中我們可以得知,和劉半農商議推舉魯迅出來的斯文.赫定,並非妄人,他實質有提名的資格,並非誇誇而談。這人是有國際聲譽的大學者,曾穩坐瑞典學院院士之位達40年,在評選中有很重的話語權。

他曾經陸續正式提名過5人,其中的賽珍珠就是在他的在大力舉薦下,於1938年摘獎的。


只是說,從現有的一些文獻材料看,斯文.赫定和劉半農的提名魯迅公案,有不少的變數,甚至是內幕,使得情況變得有點波譎雲詭:

其一,不待魯迅自己拒絕,即使他默許了,他實際是否會被提名,都是未知數。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斯文.赫定對魯迅很陌生,應該都沒看過這位中國作家的書籍,他並沒有多少誠意推舉。

(圖:劉半農)

赫定是中國通,他確實一直有意提名中國作家,在1920年代,他曾就此事與時之著名漢學家衛禮賢(RichardWilhelm)往來信件,反覆討論過(見衛禮賢遺稿檔案)。可問題在於,他們最矚意的人選,其實是梁啟超,依次的候補為胡適與徐志摩,魯迅根本不在他們的視野之中。1924年11月,赫定還在瑞典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上,專門提及了這個名單。

後來所謂的推舉魯迅,其實是劉半農的強加,而非赫定的意見。為何會如此,因為那時的劉半農還是魯迅的好基友,而1927年4月赫定組成“中國學術團體協會”準備到西北考察時,劉半農時為中國方考察團理事會負責人,赫定有求於他,不得不答應。所以,當事人魏建功後來會說,“這斯文·赫定是用陰謀手腕的老手,拿瑞典諾貝爾獎金的華冕來取悅中國學者是一份現成的人情”,意思就在這裡。

(圖:1928年太虛和尚訪問德國時,與時德駐華公使卜爾熙(HerbertvonBorch)及學者衛禮賢)

赫定自己看中的中國人選,是梁啟超,所以對此動議非常不情願,既然魯迅自己推辭,更是順水推舟,不作安排了。


其二,魯迅即便受提名,入圍角逐,其實基本上也沒有希望,只會是“電燈泡”。理由至少有三:

1,當時的“白佬”,想提名中國人,也無非找人湊湊場面,好給自己的公正性作點綴,其實內心根本看不上遠東。中國人1930年代就開始接受他們的提名,卻要等到半個多世紀後才得獲取那麼一兩個諾貝爾獎,本身就已經在無聲說明。

2,正如魯迅說的,“中國人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這固然是冷靜與自謙,可瑞典方面其實也普遍是這個觀感。赫定曾寫信諮詢過瑞典漢學家高本漢(BernhardKarlgren)的意見,高明確對中國任何人選不予支持,他說,

“就我所見,無論在敘事文還是詩歌方面,新中國尚未誕生任何重要作家.....目前根本無法找到任何一位諾貝爾文學獎人選。"(1924年12月20日,見馬悅然《高本漢:一個學者的肖像》)

3,以諾貝爾獎的標準,魯迅的本身實力,可能確實不符合。那時的魯迅,作為作家,劣勢太明顯,一,未有一部長篇;二,沒有什麼國際影響力。

而且,我們看看1927年的角逐人選,也會明白,魯迅的勝算太微弱了,幾乎等於零。那一年,評獎競爭異常激烈,被淘汰的國際知名作家,竟達36人之多,裡面包括托馬斯·曼與高爾基這等大文豪。

最後勝出的,是當時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哲學家”的法國人柏格森。魯迅與這些對手比較,確實沒有啥優勢。


而且,我們還得明白,諾貝爾文學獎,僅僅只是一個瑞典人搞的獎項而已,並不具備評判一個作家是優是劣的功用。

可以說,魯迅提名不提名,不得獎或不得獎,魯迅自各不稀罕,咱們作為讀者也不用多惋惜。魯迅依然是魯迅,決不會因了某個獎,就高大或衰弱幾分。有多少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名字,早就是歷史的灰屑,魯迅其人其文其思想,照樣閃閃發光於中國,於無數人心。

至於什麼提名之類,就更不需要在意,或去大做作文章了。中國人總對這個獎項有魔怔似的,過去的李敖、北島,都因為受到所謂的“提名”到處張揚,四處表演,似乎是至上無匹的榮耀,現在回味,真不過都是笑話罷了。

當代美國,有個黑幫老大名威廉斯的,背4條人命鋃鐺入獄,關了20多年,終被判死刑。期間,這位狗屁不通的流氓,“著書悔過”,竟然5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4回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你說,這些“提名”,有何公信力,又是否是笑話不?

我們中國人,或自卑使然,或好面子導致,自知道世間有個諾貝爾獎,就落下了很重的情結。

中國是文化之邦,魯迅又是民國以來最大咖的作家,讓諾貝爾文學獎與魯迅掛鉤,扯上點關係,也就成了一件讓大家津津樂道的公案。魯迅是否很拽比地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無形中也就化而為一樁絕好談資。

通行版本是這樣的:話說1927年,瑞典著名考古學家斯文.赫定到中國考察文物,在華期間曾和時任北大教授的劉半農商議,擬推舉魯迅出來,作為中國區作家候選人,參與當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角逐。

(圖:斯文·赫定)

事情尚在擘劃中,劉半農將此信息吐露給了北大學生臺靜農、魏建功等。而魏、臺都是魯迅的鐵粉,馬上欣喜若狂,寄信給魯大佬報告佳訊。不料,魯迅嚴詞拒絕了,留下了那封致臺靜農的著名私信。認為說:

“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時間為1927年9月25日。

魯迅對於花裡花哨的東西向來深惡痛絕,腦子也理智,既然如此態度,此事就此告吹。


從現有資料看,魯迅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這件事,不是子虛烏有的流言,而是真事。甚至可以說,這是中國作家首次有可能入圍問鼎諾貝爾獎的記錄。

(圖:晚年臺靜農與其弟子林文月)

證據並不少。除了給臺靜農的雙方書信、另一當事人魏建功1950年代的回憶文章外,還有瑞典方面的“解密”證實。內外接合,證據鏈充分,確實抹煞不了事實。

2012年,瑞典人謝爾·埃斯普馬克訪華,這位曾17次擔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一員的著名作家,曾在上海專門談及魯迅諾貝爾獎公案。謝爾·埃斯普馬克說,他曾經翻查過檔案,證實1930年代前後的瑞典,的確有意向提名中國作家魯迅去參選。

他說,一戰前後,諾貝爾文學獎其評獎機制還很不完善,亞洲作家幾乎都沒人被提名過,更別說獲獎了。於是,“評委會開始將目光投往亞洲作家,其中也包含中國作家”,“中國文豪魯迅最先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所關注”。

(圖:1938年以中國題材獲取諾貝爾文學獎的賽珍珠)

從一些資料中我們可以得知,和劉半農商議推舉魯迅出來的斯文.赫定,並非妄人,他實質有提名的資格,並非誇誇而談。這人是有國際聲譽的大學者,曾穩坐瑞典學院院士之位達40年,在評選中有很重的話語權。

他曾經陸續正式提名過5人,其中的賽珍珠就是在他的在大力舉薦下,於1938年摘獎的。


只是說,從現有的一些文獻材料看,斯文.赫定和劉半農的提名魯迅公案,有不少的變數,甚至是內幕,使得情況變得有點波譎雲詭:

其一,不待魯迅自己拒絕,即使他默許了,他實際是否會被提名,都是未知數。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斯文.赫定對魯迅很陌生,應該都沒看過這位中國作家的書籍,他並沒有多少誠意推舉。

(圖:劉半農)

赫定是中國通,他確實一直有意提名中國作家,在1920年代,他曾就此事與時之著名漢學家衛禮賢(RichardWilhelm)往來信件,反覆討論過(見衛禮賢遺稿檔案)。可問題在於,他們最矚意的人選,其實是梁啟超,依次的候補為胡適與徐志摩,魯迅根本不在他們的視野之中。1924年11月,赫定還在瑞典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上,專門提及了這個名單。

後來所謂的推舉魯迅,其實是劉半農的強加,而非赫定的意見。為何會如此,因為那時的劉半農還是魯迅的好基友,而1927年4月赫定組成“中國學術團體協會”準備到西北考察時,劉半農時為中國方考察團理事會負責人,赫定有求於他,不得不答應。所以,當事人魏建功後來會說,“這斯文·赫定是用陰謀手腕的老手,拿瑞典諾貝爾獎金的華冕來取悅中國學者是一份現成的人情”,意思就在這裡。

(圖:1928年太虛和尚訪問德國時,與時德駐華公使卜爾熙(HerbertvonBorch)及學者衛禮賢)

赫定自己看中的中國人選,是梁啟超,所以對此動議非常不情願,既然魯迅自己推辭,更是順水推舟,不作安排了。


其二,魯迅即便受提名,入圍角逐,其實基本上也沒有希望,只會是“電燈泡”。理由至少有三:

1,當時的“白佬”,想提名中國人,也無非找人湊湊場面,好給自己的公正性作點綴,其實內心根本看不上遠東。中國人1930年代就開始接受他們的提名,卻要等到半個多世紀後才得獲取那麼一兩個諾貝爾獎,本身就已經在無聲說明。

2,正如魯迅說的,“中國人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這固然是冷靜與自謙,可瑞典方面其實也普遍是這個觀感。赫定曾寫信諮詢過瑞典漢學家高本漢(BernhardKarlgren)的意見,高明確對中國任何人選不予支持,他說,

“就我所見,無論在敘事文還是詩歌方面,新中國尚未誕生任何重要作家.....目前根本無法找到任何一位諾貝爾文學獎人選。"(1924年12月20日,見馬悅然《高本漢:一個學者的肖像》)

3,以諾貝爾獎的標準,魯迅的本身實力,可能確實不符合。那時的魯迅,作為作家,劣勢太明顯,一,未有一部長篇;二,沒有什麼國際影響力。

而且,我們看看1927年的角逐人選,也會明白,魯迅的勝算太微弱了,幾乎等於零。那一年,評獎競爭異常激烈,被淘汰的國際知名作家,竟達36人之多,裡面包括托馬斯·曼與高爾基這等大文豪。

最後勝出的,是當時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哲學家”的法國人柏格森。魯迅與這些對手比較,確實沒有啥優勢。


而且,我們還得明白,諾貝爾文學獎,僅僅只是一個瑞典人搞的獎項而已,並不具備評判一個作家是優是劣的功用。

可以說,魯迅提名不提名,不得獎或不得獎,魯迅自各不稀罕,咱們作為讀者也不用多惋惜。魯迅依然是魯迅,決不會因了某個獎,就高大或衰弱幾分。有多少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名字,早就是歷史的灰屑,魯迅其人其文其思想,照樣閃閃發光於中國,於無數人心。

至於什麼提名之類,就更不需要在意,或去大做作文章了。中國人總對這個獎項有魔怔似的,過去的李敖、北島,都因為受到所謂的“提名”到處張揚,四處表演,似乎是至上無匹的榮耀,現在回味,真不過都是笑話罷了。

當代美國,有個黑幫老大名威廉斯的,背4條人命鋃鐺入獄,關了20多年,終被判死刑。期間,這位狗屁不通的流氓,“著書悔過”,竟然5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4回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你說,這些“提名”,有何公信力,又是否是笑話不?

魯迅不理睬是對的。作為中國人最早真正獲得正式提名的胡適,也不當回事,對此事提都懶得一提,同樣是清醒面對。他們都有自知之明,也有知人之智,從沒被這個獎的光環照暈了頭。

現在的我們,是在找回呢,還是在再度失掉這份底氣或自信心?

大悔忆智冰
2019-10-06

不是哈!

魯迅沒有得諾獎,他只是曾經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他拒絕的理由是:中國當時還沒有配得上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1927年春,參加中國西北科學考察的瑞典探測家斯文海定曾與劉半農商議,提名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劉半農託臺靜農寫信,徵詢魯迅意願。

臺靜農發信8天后魯迅收到信,當晚即回覆。魯迅首先請臺靜農轉告劉半農:“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但我很抱歉,我不願意如此。”

魯迅並說明了原因:“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得不到。你看我譯的那本《小約翰》,我哪裡做得出來,然而這作者就沒有得到。”

魯迅覺得不能因為自己是中國人,就可以在提名和評選上特殊。他說:“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現在有些人對待諾獎的態度恰好和魯迅先生相反。

昨天還有一個在悟空問答提問:“諾貝爾獎真的科學嗎,為什麼中國人很少獲獎?”

我很生氣,就這樣答覆他:

“你這個提問就不科學,不邏輯。

中國人獲獎多,諾貝爾獎就科學?

這和中國乃天朝上國,外國乃蠻夷之邦的舊思想沒有本質的區別。

愛國不是這樣愛法!”

這個提問者和提出魯迅“拒絕諾獎”問題的題主大概都是非常愛國的,但他們的愛國也是非常不得法的,非常膚淺的。

愛國,就要像魯迅先生那樣愛。

首先看清楚我國與諾獎的距離。

自然科學不用說,那是有客觀標準的,你不能說因為你是中國人就應該放寬標準,那樣諾獎就會亂套,失去權威性和公正性,更談不上科學性。

至於文學,好像沒有什麼精確的標準,但諾貝爾的遺囑裡是有規定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最近一年來”“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1900年經瑞典國王批准,修改為“近年來創作的”或“如今才顯示出其意義的”作品。

這時間範圍的擴展,可以防止遺珠之憾,避免因一時的認識不夠而遺漏了應該獲獎的作家。

諾貝爾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議和決定獲獎人選,院內設置了專門機構,並建立了諾貝爾圖書館,收集各國文學作品、百科全書和報刊文章。

這就在空間範圍防止了遺珠之憾。

試想,在中國和世界引起轟動或爭議的文學作品會被諾貝爾圖書館遺漏嗎?

據我所知,現在我國奪諾獎呼聲很高的作家,如餘華、閻連科和已經獲獎的莫言,都是很虛心向外國文學學習的。

全球化的今天,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在霍金預言面前,沒有特殊人種 ,真正的愛國者,不會去要求別人優待自己的國家。

獎,是榮譽,不是施捨!


不是哈!

魯迅沒有得諾獎,他只是曾經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他拒絕的理由是:中國當時還沒有配得上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1927年春,參加中國西北科學考察的瑞典探測家斯文海定曾與劉半農商議,提名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劉半農託臺靜農寫信,徵詢魯迅意願。

臺靜農發信8天后魯迅收到信,當晚即回覆。魯迅首先請臺靜農轉告劉半農:“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但我很抱歉,我不願意如此。”

魯迅並說明了原因:“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得不到。你看我譯的那本《小約翰》,我哪裡做得出來,然而這作者就沒有得到。”

魯迅覺得不能因為自己是中國人,就可以在提名和評選上特殊。他說:“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現在有些人對待諾獎的態度恰好和魯迅先生相反。

昨天還有一個在悟空問答提問:“諾貝爾獎真的科學嗎,為什麼中國人很少獲獎?”

我很生氣,就這樣答覆他:

“你這個提問就不科學,不邏輯。

中國人獲獎多,諾貝爾獎就科學?

這和中國乃天朝上國,外國乃蠻夷之邦的舊思想沒有本質的區別。

愛國不是這樣愛法!”

這個提問者和提出魯迅“拒絕諾獎”問題的題主大概都是非常愛國的,但他們的愛國也是非常不得法的,非常膚淺的。

愛國,就要像魯迅先生那樣愛。

首先看清楚我國與諾獎的距離。

自然科學不用說,那是有客觀標準的,你不能說因為你是中國人就應該放寬標準,那樣諾獎就會亂套,失去權威性和公正性,更談不上科學性。

至於文學,好像沒有什麼精確的標準,但諾貝爾的遺囑裡是有規定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最近一年來”“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1900年經瑞典國王批准,修改為“近年來創作的”或“如今才顯示出其意義的”作品。

這時間範圍的擴展,可以防止遺珠之憾,避免因一時的認識不夠而遺漏了應該獲獎的作家。

諾貝爾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議和決定獲獎人選,院內設置了專門機構,並建立了諾貝爾圖書館,收集各國文學作品、百科全書和報刊文章。

這就在空間範圍防止了遺珠之憾。

試想,在中國和世界引起轟動或爭議的文學作品會被諾貝爾圖書館遺漏嗎?

據我所知,現在我國奪諾獎呼聲很高的作家,如餘華、閻連科和已經獲獎的莫言,都是很虛心向外國文學學習的。

全球化的今天,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在霍金預言面前,沒有特殊人種 ,真正的愛國者,不會去要求別人優待自己的國家。

獎,是榮譽,不是施捨!


沙中古道
2019-08-04

我曽讀過不少有關魯迅與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字,搬運了很多史料文獻尤其是相關當事人的私信口述或者回憶錄,言之鑿鑿的論證了魯迅先生對什麼諾貝爾提名獎的風輕雲淡。斯文赫定的中國行無厘頭的提名,總讓我狐疑他的別有用心,忽悠或者入鄉隨俗的敷衍取悅居多。劉半農欣喜若狂迫不及待的極力舉薦,恐怕不僅出於對諾獎的仰視,更多源於對魯迅的崇拜。至於魯迅先生犀利的回覆——“中國人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還有斯文赫定青睞的胡適先生隻字不提這麼個子虛烏有的提名,我看這事多半是這個古怪的瑞典人一兩句模稜兩可的客套話惹出來的自作多情。姑且不論當時的中國如何積貧積弱,折射到文學領域根本就沒有人能入妄自尊貴的西方白人的法眼,也不必懷疑國人對諾獎的迷信盲目,更不必糾結魯迅先生或者胡適先生是否拒絕——他們都是清醒的中國人,絕無半點奴顏媚骨。

王者孝
2019-10-07

如史料所說魯迅沒獲過諾貝爾獎,只是拒絕了相關友人對魯迅的諾貝爾獎的提名。是否獲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魯迅對諾貝爾文學獎的態度,能拒絕提名,就能拒絕諾貝爾獎。非常謙虛自愧不夠格。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他的拒絕,是為民族大眾負責,民族的亦世界的。當時中國的與世界文學相靠近的白話體文作品,與世界文學水平相距還遠,中國得拿出最好作品貢獻給世界。

魯迅拒絕諾貝爾獎提名,因為他的文學是為人民勞苦大眾的,為他們吶喊,為他們用筆斯殺,殺出一條自由民主的活路,不為貪圖什麼賞錢,而被收買,進而成為敵對陣榮的一員。

魯迅的對喏貝爾獎提名的拒絕,表明魯迅不喜金錢無虛榮,愛國,愛愛勞苦大眾,嚮往共產黨所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

ZBLiu
2019-08-01

“那時的劉半農還是魯迅的好基友”。

查“基友”是“男同性戀朋友”的意思,而迄今沒有見到認真的文字提到過魯和劉有這樣的關係。

談這樣一件歷史公案,使用了這樣一個必然引起議論的措辭,不知筆者是無心之失還是春秋筆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