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

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只是時勢的產物~你怎麼看?
袁崇煥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
10 個回答
中国这十年
2017-03-29

毛文龍與皇太極商降書七封

原載:滿文老檔案,轉引《臺灣文獻叢刊》

毛 文 龍 來 書 一

天 聰 二 年 正 月 , 毛 文 龍 來 書 雲: 昔 先 王 侵 犯 遼 東 之 地 , 皆 我 國 文 武 官 員 等 未 奉 皇 帝 之 言 , 彼 等 即 任 意 妄 為 , 致 使 先 王 惱 怒 , 遂 啟 釁 端 。 先 王 乃 遣 書 於 島 , 雲 我 國 助 金 臺 石(金 臺 石 , 乃 葉 赫 國 主), 又 奪 取 哈 拉 之 章 嘉 地 。 我 奏 於 皇 帝 , 使 察 堡 中 之 人 知 系 我 守 道 官 私 與 金 臺 石 相 助 。 哈 拉 之 章 嘉 地 , 乃 我 韓 參 將 等 奪 取 , 致 起 禍 端 。 嗣 我 皇 帝 察 知 , 遂 以 守 道 及 韓 參 將 等 皆 置 於 法 。 先 王 之 恨 亦 消 , 勿 庸 復 議 。 今 王 總 兵 來 島 告 曰 : 使 我 仍 遣 人 於 上 , 有 欲 假 使 者 之 口 , 以 修 和 好 之 言 。 展 書 觀 之 , 所 遣 者 為 石 副 將 , 此 蓋 設 計 欲 圖 ? 殺 所 遣 之 人 耳 。 我 聞 斯 言 , 驚 駭 不 已 ; 豈 有 正 人 行 詭 計 之 理 乎 ? 後 默 察 之 , 乃 系 鹿 島 之 官 素 與 石 副 將 有 隙 , 故 作 此 事 耳 ; 乃 執 彼 等 訊 問 治 罪 。 伏 思 上 以 用 明 國 之 官 員 人 等 ,無 不 傷 害 逃 來 之 人 ; 故 將 其 傷 害 情 形 , 盡 告 於 島 官 , 以 防 計 殺 。 初 聞 我 皇 帝 有 言 :西 烏 裡 額 駙 、 撫 順 額 駙 等 二 族 人 獲 得 叛 官 金 玉 和 、 佟 正 國 、 通 事 伊 廷 祿 、 劉 興 祚 、石 廷 柱 等 , 封 以 指 揮 之 職 , 俾 其 巡 行 海 外 , 系 屬 ? 然 。 今 兩 國 與 其 互 相 捍 御 , 迄 無 終 期 ; 何 若 共 ? 和 好 息 兵 之 策 , 互 相 和 睦 。 昔 袁 巡 撫 欲 和 之 事 , 因 眾 官 齊 相 爭 議 ,故 事 迄 未 成 。 復 以 海 外 大 權 授 我 , 我 若 奏 於 皇 帝 , 則 必 納 我 言 而 行 之 。 我 之 ? 異 於他 人 , 斷 不 以 是 言 誤 國 家 之 大 事 。 先 王 總 兵 具 書 講 和 , 遊 擊 金 房 珠 與 王 總 兵 之 家 人, 於 十 一 月 十 三 日 遣 人 入 衛 寧 營 之 界 , 逾 二 月 無 來 信 , 系 貴 國 守 邊 之 人 掠 其 財 帛 及 牲 畜 , 隱 匿 未 報 。 今 特 遣 使 探 問 前 使 者 之 信 及 講 和 之 言 , 是 否 有 成 ? 乞 擇 可 使 之 人 遣 於 皮 島 , 我 當 面 陳 一 切 。自 古 以 來 , 兩 國 相 爭 , 不 傷 來 使 ; 願 熟 慮 乘 機 , 以 求 安 全 之 計 , 則 民 之 幸 也 。 況 我 國 皇 帝 已 崩 , 先 王 亦 作 上 賓 ; 何 不 息 兵 罷 戰 , 以 求 享 太 平 之 福 耶 !

毛 文 龍 來 書 二

天 聰 六 年 四 月 , 毛 文 龍 上 書 曰 : 毛 文 龍 上 書 於 滿 洲 國 皇 帝 : 思 欲 和 好 , 宜 退 還 疆 土 , 盟 誓 於 天 。 我 若 懷 前 仇 、 存 異 志 , 掩 襲 殺 害 , 則 惟 天 鑑 而 誅 滅 之 ! 倘 心 口 不 一 、 陽 奉 陰 違 、 不 遵 前 誓 , 則 上 天 難 欺 , 必 使 死 於 非 命 。 彼 此 相 和 , 自 始 至 終 , 不 改 舊 好 。神 盟 眷 佑 , 至 於 子 孫 , 可 以 享 榮 矣 。 當 立 誓 書 , 傳 之 後 人 。 再 , 來 員 之 言 , 不 甚 明 晢 , 故 復 此 往 問 。 此 人 不 善 措 辭 , 所 答 者 未 有 不 愚 暗 也 , 又 有 假 好 私 通 之 語 。 不 才 於 天 地 間 , 斷 不 肯 失 信 於 一 人 ; 知 ? 信 而 不 敢 詐 偽 , 守 忠 義 而 不 敢 ? 害 。 人 而 無 信, 聖 人 惡 之 。 如 合 上 意 , 請 即 賜 書 。 凡 事 合 商 而 行 , 無 論 野 戰 、 城 戰 , 我 皆 已 成 竹 在 胸 ; 行 止 得 宜 , 萬 無 一 失 也 。 保 身 家 、 大 富 貴 , 即 在 今 日 矣 。 方 寸 之 心 , 惟 天 地 鬼 神 鑑 之 。 王 總 兵 亦 早 知 矣 。

毛 文 龍 來 書 三

又 上 書 曰 : 毛 文 龍 再 拜 上 書 。 前 於 四 月 二 十 六 日 , 闊 科 及 馬 通 事 等 五 人 來 鎮 江 , 於 五 月 初 三 日 迎 進 皮 島 。 適 有 戶 部 在 屯 散 放 糧 食 戶 部 官 從 人 , 殊 深 疑 忌 , 屢 告 其 官 曰 : 滿 洲 人 不 時 來 往 , 每 日 議 事 , 駐 輒 數 日 。 已 於 五 月 十 六 日 , 由 海 至 鎮 江 , 使 舊 日 從 者 三 人 將 兩 季 禮 物 馱 回 沈 陽 等 語 。 今 山 東 登 州 府 之 總 兵 及 塔 守 道 不 時 以 船 出 海 , 沿 岸 放 哨 ; 登 州 守 道 率 其 屬 員 及 親 隨 人 等 , 復 至 皮 島 。 因 未 知 確 信 , 未 納 下 人 之 言 , 將 其 阻 止 。 我 與 爾 同 起 此 事 , 恐 失 信 用 , 故 匆 匆 遣 使 答 復 。

毛 文 龍 來 書 四

又 上 書 曰 :毛 文 龍 再 拜 上 書 於 滿 洲 國 皇 帝 陛 下 :吾 嘗 銘 之 於 心 、宣 之 於 口 ,存 之 於中,無 時 或 忘 。不 意 使 臣 之 言 過 於 拘 迂 ,即 遣 回 國 ;復 聞 仍 命 元 年 所 遣 之 使 來 。時 東 王命 戶 部 官 在 島 發 放 糧 餉 ,將 船 撤 回 鐵 山 。上 之 使 臣 ,未 及 詳 察 ,誤 入 戶 部 之 船 ,乃 被 將 饋 送 方 物 之 使 臣 擒 縛 解 送 京 師 ;我 即 於 夜 間 遣 人 赴 京 ,賄 以 銀 兩 ,始 獲 赦 死 。今 請少 待 月 餘 ,必 勉 力 通 融 ,俾 還 於 上 。正 在 追 悔 之 際 ,有 喀 山 牛 錄 滿 洲 人 逃 來 ,據 雲 我 皇 上 與 諸 貝 勒 原 以 一 心 倚 爾 行 事 。吾 聞 之 ,愈 覺 不 安 。嗣 後 遣 使 往 來 ,必 須 詳 細 認 明,方 保 無 慮 。請 爾 取 山 海 關 ,我 取 山 東 。若 從 兩 旁 夾 攻 ,則 大 事 成 矣 。我 不 分 疆 土 ,亦 不 屬 爾 管 轄 。特 此 奉 聞 。

毛 文 龍 來 書 五

又 上 書 曰 : 毛 文 龍 再 上 書 。 前 遣 官 齎 書 講 和 , 自 今 日 始 , 所 有 一 切 , 我 無 不 承 認 ; 彼 此 若 能 息 止 戰 爭 , 共 享 太 平 , 不 勝 欣 喜 之 至 。 即 送 闊 科 還 與 上 及 諸 貝 勒 面 商 , 業 經 議 妥 。 不 意 貴 使 臣 誤 入 戶 部 之 船 , 被 解 糧 者 掠 獲 , 連 我 之 三 人 一 並 解 京 。 我 亦 未 之 聞 也 。 我 之 大 事 , 一 敗 至 此 , 實 不 及 料 。 因 闊 科 一 時 不 能 送 還 , 故 未 言 謝 ; 上 諭 諸 貝 勒 , 以 我 言 不 由 中 ; 一 片 ? 心 , 化 為 烏 有 , 此 冤 將 訴 之 誰 ! 我 之 心 意 , 本 欲 與 上 及 諸 貝 勒 共 圖 大 事 。 今 如 此 見 疑 , 豈 非 天 乎 ! 上 與 諸 貝 勒 東 西 奔 馳 , 攻 伐 無 已 , 何 時 大 事 乃 成 ; 皆 不 知 用 兵 故 也 。 我 與 上 及 諸 貝 勒 共 ? 國 事 、 同 享 榮 福 , 俾 名 垂 萬 世 ;但 不 知 上 與 諸 貝 勒 信 否 ? 倘 納 我 之 言 , 宜 遣 使 密 商 , 無 稍 虛 偽 。 若 謂 有 欺 人 語 , 何 能 欺 四 、 五 人 , 請 勿 疑 焉 ! 非 常 之 事 , 必 待 非 常 之 人 ; 大 事 成 後 , 方 見 我 心 , 書 不 盡 言 。

毛 文 龍 來 書 六

又 上 書 曰 : 毛 文 龍 再 拜 上 書 。 閱 上 來 書 。 不 勝 疑 駭 ; 仍 信 用 輕 浮 之 人 , 竟 不 加 察 耶 !況 彼 此 欲 和 之 事 , 固 兩 國 所 願 。 兩 國 有 益 之 事 , 若 不 願 , 則 亦 已 耳 ; 何 大 言 以 欺 凌 我 也 ! 事 未 成 , 且 如 此 ; 一 入 陷 阱 之 中 , 豈 能 以 禮 待 我 乎 ! 又 雲 : 先 將 滿 洲 人 遣 送 則 可 , 否 則 不 可 。 斯 言 誤 矣 ! 我 與 劉 德 庫 初 議 兩 國 之 事 成 時 , 不 僅 送 滿 洲 人 , 即 我 亦 豈 能 往 他 處 耶 ? 今 議 和 之 事 未 成 , 必 先 固 執 送 還 滿 洲 人 之 言 , 則 彼 此 和 好 , 何 時 成 立 ! 且 闊 科 之 事 , ? 吾 之 差 矣 ; 然 在 彼 之 失 , 亦 不 少 也 。 先 王 在 時 , 將 我 所 使 之 滿 洲 人 一 、 漢 人 二 , 皆 殺 之 ; 貴 國 三 次 欲 和 , 使 臣 至 江 , 又 殺 我 之 偵 卒 百 人 ; 一 面 議 和 , 一 面 頻 攻 鐵 山 不 止 。 此 乃 反 復 譎 詐 之 行 , 非 大 人 所 宜 為 也 , 我 雖 庸 才 寡 術 ,而 居 心 ? 實 , 無 毫 發 變 詐 之 心 , 背 天 理 而 行 。 ? 能 信 實 相 與 , 使 我 從 速 登 岸 , 奚 必 先 送 回 滿 洲 人 ; 我 何 為 惜 此 數 人 。 若 先 送 之 , 何 以 掩 我 人 民 之 耳 目 乎 ! 抑 知 欲 速 則 不 達 , 見 小 利 則 大 事 不 成 。 往 來 之 人 , 可 觀 察 其 形 勢 。 若 不 願 和 , 則 各 思 深 遠 之 計。 今 觀 來 信 , 人 之 善 惡 , 在 乎 天 、 不 在 人 也 。 惜 前 所 致 之 書 , 竟 無 一 言 答 報 。 夫 以 巧 言 相 欺 , 是 必 預 為 讎 也 。 然 我 亦 聞 爾 之 事 , 又 何 懼 哉 ! 千 言 萬 語 , 一 無 詐 偽 之 心。 若 因 一 闊 科 而 疑 我 , 何 無 智 乃 爾 ! 患 得 患 失 之 行 , 未 能 獲 益 ; 何 如 同 心 為 之 , 立萬 世 不 朽 之 業 。 今 我 聽 命 於 爾 , 而 爾 不 為 。 設 爾 上 不 可 行、下 不 可 行 , 聽 命 於 我 , 我 又 肯 為 之 乎 ? 如 以 我 言 為 是 , 請 即 ? 意 明 白 賜 書 , 從 速 遣 之 ; 如 何 克 何 , 當 再 奉 復 。 不 然 , 將 盡 殺 所 使 之 人 , 方 合 上 之 心 乎 ? 我 前 遣 書 , 自 此 以 後 , 不 可 再 使 大 臣 或 在 皮 島 之 漢 官 及 明 國 地 方 之 人 , 有 事 當 慎 選 其 人 。 若 果 意 見 漸 除 , 許 即 議 和 , 請 速 行 之 可 也 。 議 妥 之 事 , 抑 又 何 疑 ! 因 日 久 未 奉 明 復 , 故 復 遣 人 欄 書 以 陳 。

毛 文 龍 來 書 七

又 上 書 曰 : 憶 先 使 趙 姓 往 告 上 與 諸 貝 勒 , 請 率 兵 來 , 我 為 內 應 。 如 此 , 則 取 之 易 如 反 掌。 乃 不 納 我 言 , 又 謂 我 欲 降 之 心 未 必 全 真 , 所 使 之 劉 實 等 仍 是 巧 言 欺 詐 ; 請 速 遣 回, 事 自 完 結 。 上 又 不 納 , 反 欲 先 送 滿 洲 人 登 岸 ; 否 則 囑 勿 遣 使 , 來 即 殺 之 。 因 知 事 不 能 成 , 於 是 欲 降 之 心 絕 矣 。 其 率 兵 於 山 東 收 糧 , 逼 迫 前 往 , 因 不 合 意(原 檔 殘 缺)。以 吾 觀 之 , 上 何 多 疑 而 無 定 乎 ! 又 謂 我 太 胡 為 , 不 慎 於 始 , 後 必 不 易 駕 馭 。 並 以 我 有 叛 心 , 密 告 於 袁 都 司 殺 之 ; 告 叛 之 人 , 有 功 升 為 副 將 、 此 何 意 乎 ? 我 雖 為 此 地 之 官 , 而 歸 順 之 心 常 存 也 。 我 非 欺 詐 , 因 上 與 諸 貝 勒 未 通 其 意 , 是 以 未 往 ; 上 何 不 見 諒 乎 ? 但 來 時 , 即 爾 之 臣 工 也 。 今 有 畏 於 心 者 三 事 : 負 恩 私 逃 , 尚 無 寸 功 ; 必 為 上 建 立 大 功 , 方 可 自 進 。 否 則 , 誰 不 謂 我 奸 宄 乎 ? 此 其 一 也 。 聞 上 方 於 寧 遠 議 和 , 我 今 若 往 , 倘 已 和 畢 , 上 又 責 我 往 來 無 時 。 萬 一 遣 歸 , 則 粉 身 碎 骨 矣 , 是 以 懼 不 敢 往。 此 其 二 也 , 我 之 兄 弟(原 檔 殘 缺), 雖 照 常 任 之 , 而 不 待 之 以 榮 禮 。 我 雖 生 , 亦 猶 死 也 , 是 又 可 懼 。 此 其 三 也 。 請 上 以 此 三 事 , 靜 心 思 之 , 賜 書 一 通 , 共 同 發 誓 , 我 即 願 行 。 東 江 之 事 , 一 或 播 揚 , 恐 為 牽 連 。 善 待 所 往 之 人 , 令 人 守 之 , 勿 囚 禁 殘 害 ;恐 人 懼 而 不 往 也 。 我 與 剛 千 總 商 議 欲 降 之 法 , 三 弟 在 寧 遠 、 四 弟 往 山 東 , 時 明 兵 又 至 , 故 慎 而 未 動 。 上 ? 有 意 於 我 , 如 用 我 時, 遣 人 來 告 。 倘 以 欺 詐 見 疑 , 即 行 停 止 , 我 亦 不 再 使 人 矣 。

慕凡杂谈
2017-11-20

袁崇煥的爭議

袁崇煥的事蹟、評論幾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樑廷棟請斬袁崇煥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時期歷史記載十分混亂,即使是與其耳目相關的人,其恩怨糾葛也尤其複雜。其中,主要爭議的集中點是袁崇煥殺死毛文龍、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

被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學者之一的朱舜水參加過“反清復明”的活動,在他的著作《朱舜水集》裡,將袁崇煥稱為“賣國賊”。明末將領徐石麒也認為,袁崇煥表面上主戰,而實際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殺毛文龍的方式取信於清廷。

清朝學士張廷玉在撰寫《明史》時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是“妄殺”,計六奇在《明季北略》裡認為袁崇煥雖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條罪狀殺毛文龍,如同秦檜以十二道金牌殺岳飛一樣。


清乾隆皇帝覺得袁崇煥的死值得憐憫,民國初年,梁啟超在《袁崇煥傳》中對袁崇煥大加讚賞,認為他是能影響國家安危、民族興亡的人。1952年,北京市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城市建設時,葉恭綽等聯名上毛澤東,請求保護袁墓,毛澤東在回覆中稱袁崇煥為“明末愛國領袖”。


袁崇煥因為行事作風的問題,曾經讓器重他的孫承宗大為震怒,擒殺毛文龍也是袁崇煥擅自主張。他的同事王在晉認為袁崇煥雖然死於國法,但是他的功勞不可淹沒,但同時,他也認為袁崇煥的死是自取滅亡。

《劍橋中國明代史》稱:“他(崇禎皇帝)相信了謠言,於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殺了他最有才能的將領袁崇煥。”

袁崇煥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


袁崇煥簡介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人,祖籍廣西梧州。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出生於廣東東莞石碣鎮水南鄉,年十四隨祖袁世祥,父袁子鵬遷至廣西藤縣(一說出生於廣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縣北門街)。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明末著名軍事家、民族英雄、抗清(後金)名將。多次以少敵多擊敗強敵,先後取得了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京城保衛戰(廣渠門大捷、左安門之捷、南海子襲營)等勝利,一生無一敗績,被皇太極稱為十五年來從未有過的勁敵。己巳之變,後金實施反間計,最後被崇禎帝以通敵謀叛之罪磔殺。如今,在斬帥和袁崇煥最後是否死於反間計的問題上,尚存在不同看法。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中三甲第四十名,賜同進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縣。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袁崇煥被朝廷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位於福建西北部,武夷山南麓,瀕臨閩江支流富屯溪,為“八閩屏障”。

  袁崇煥在邵武知縣任上的重要事蹟,流傳下來的主要有五件:

  第一,救民水火。《邵武府志》記載:袁崇煥“素(qiáo)捷有力,嚐出救火,著靴上牆屋,如履平地”。

  第二,處理冤獄。《邵武府志》記載“明決有膽略,盡心民事,冤抑無不伸”。

  第三,關心遼事。夏允彝《倖存錄》記載:袁崇煥“為閩中縣令,分校闈中,日呼一老兵習遼事者,與之談兵,絕不閱卷”。袁崇煥瞭解遼東邊事,為後來的軍旅生涯,做了初步的準備。

  第四,聚會奎英。袁崇煥企盼做一番大事業,就要聯絡、組織志同道合者,為共同理想而奮鬥。袁崇煥在邵武招納的軍人如羅立,後在固守寧遠之戰中向城北後金軍大營,燃放西洋大炮,一炮發中,“殲虜數百”。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第五,題辭高塔。袁崇煥在邵武為民救火、處理冤獄、關心遼事、聚會奎英的文物標誌,是他題寫塔名的聚奎塔。

  塔額中題“聚奎塔”三個字,陰文,顏體,行楷,舒朗,蒼勁,剛挺,圓渾,流暢。這方題刻,字跡清晰,完好無損,是至今袁崇煥留下惟一可信的極為珍貴的墨跡與文物。

  邵武知縣袁崇煥任職不久,遵照朝廷的規定,於天啟二年(1622年),到北京朝覲,接受朝廷的政績考核。他利用在京的時機,察視邊塞,瞭解形勢,為遼事進行準備。

  此時遼東形勢,已經越來越危急。遼東經略王在晉分析當時關外形勢道:“東事離披,一壞於清、撫,再壞於開、鐵,三壞於遼、沈,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捐棄全遼,則無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縮之於山海,此後再無一步可退。”意思是:明朝先失陷撫順、清河、開原、鐵嶺、遼陽、瀋陽,又失陷廣寧,丟棄全遼,無局可守。《明史》記載:自努爾哈赤攻陷撫順以來,明朝在遼東的總兵官,陣亡者共14人:撫順則張承胤,薩爾滸之戰則杜鬆、劉、王宣、趙夢麟,開原則馬林,瀋陽則賀世賢、尤世功,渾河則童鍾揆、陳策,遼陽則楊宗業、樑仲善,廣寧則劉渠、祁秉忠。天啟帝驚慌失措,抓住首輔葉向高“衣袂而泣”。京師朝野官員,談敵色變。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說:“時廣寧失守,王化貞與熊廷弼逃歸,畫山海關為守。京師各官,言及遼事,皆縮朒不敢任。崇煥獨攘臂請行。”

  袁崇煥在這個明朝關外局勢空前嚴重的態勢下,單騎出關,巡視形勢。《明史·袁崇煥傳》記載:

  天啟二年正月,朝覲在都。御史侯恂請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職方主事。無何,廣寧師潰,廷議扼山海關,崇煥即單騎出閱關內外。部中失袁主事,訝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還朝,具言關上形勢。曰:“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稱其才,遂超擢僉事,監關外軍,發帑金二十萬,俾招募。

  在失陷廣寧的第四天,御史侯恂慧眼識人,不泥成規,題請破格擢用袁崇煥,具疏奏言:“見在朝覲邵武縣知縣袁崇煥,英風偉略,不妨破格留用。”

  明天啟帝採納侯恂等的建議,授袁崇煥為兵部職方司主事,旋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監軍。

  袁崇煥赴任前,往見革職聽勘在京的熊廷弼。熊廷弼問:“操何策以往?”袁崇煥答:“主守而後戰。”熊廷弼躍然喜。

  袁崇煥任職後,上《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力請練兵選將,整械造船,固守山海,遠圖恢復。他疏言:“不但鞏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將復之。”當時山海關外廣大地域,為漠南蒙古哈剌慎等部佔據,袁崇煥便駐守關內。朝廷採納薊遼總督王象乾的奏議,對邊外蒙古部落實行“撫賞”政策,就是頒發賞銀,爭取他們同明朝結盟,共同抵禦後金。一些蒙古部落首領接受了“撫賞”,遼東經略王在晉令袁崇煥移到山海關外中前所(今遼寧省綏中縣前所鎮)。王在晉又令袁崇煥往前屯(今遼寧綏中前屯),安置遼民流亡、失業者。袁崇煥受命之後,連夜趕路,叢林荒野,虎豹出沒,天明入城,將士都讚歎他的勇敢與膽量。

此处惹尘埃_
2017-12-19

 我覺得這人挺能吹的,實力不行卻忽悠能力很強。跟國父孫中山有點像 袁大炮

他乾死了毛人龍,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最後打不過女真,還不報備中央知曉私自和後金溝通褒和(不殺他殺誰)

 死的不冤枉,不過凌遲有點慘

今天看了幾頁歷史 發現真可怕啊 閻崇年這老賊吹捧袁崇煥是和居心??

當然從歷史看,明亡是一定的,無法改變。清朝是個很好的銜接。。 從局部事件看,袁崇煥放在現在都是要嚴辦

細數袁漢奸的幾大罪狀

  1,忽悠崇禎5年平遼,上任後卻沒有作為,閉守城池不敢打擊韃子。耗幹了大明國庫最後的錢。 

 2,剛愎自用,嫉賢妒能。誘殺跟自己同級別的毛文龍,毀掉大明佔絕對優勢的海軍。 

 3,在狗韃子最困難的時候,不僅不借機打擊,反而賣糧食給狗韃子。

  4,盟友朝鮮被狗韃子攻擊的時候,拒不援救,導致朝鮮被滅,大明失去一個背後夾擊狗韃子的隊友,同樣,坐視狗韃子滅掉蒙古各部落 等狗韃子養肥。  就憑這幾條,死的冤不冤?

仔細分析袁賊性格 他有明顯廣東人性格特點  忽悠崇禎5年平遼這事,一介書生好大喜功不計後果,上任之後發現實際情況跟想象有差別,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閉門不出。任由狗韃子發展壯大,只要自己不擔責任就行。自私!  誘殺毛文龍,排擠滿桂 說明袁賊心胸狹隘 獨斷專橫。  總之,崇禎最大的問題就是被袁崇煥忽悠了 否則,隨便派誰去遼東,早把韃子滅了袁崇煥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

中国这十年
2017-03-28

論袁崇煥之死

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王革生

  一

  袁崇煥(1584—1630年)於明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為明帝“詔磔西市”。[1]時人江陰中書更復蘇,親“見磔崇煥,時百姓將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啖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2]袁崇煥就這樣橫遭“千刀萬剮”慘絕人寰的磔刑,被斷送了性命。

  崇禎(朱由檢)磔殺的袁崇煥,是明季遼事以來,無人能阻擋後金軍長驅直入遼西,且將越山海問鼎中原,動搖大明江山的緊迫形勢下,在遼西前線親自指揮明軍,打敗後金兩次大規模的猛烈進攻,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從而穩定了大局的高明軍事家。

  早在明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被擢為僉事監軍時,他在奏方略疏中即提出:“謀定而戰”[3]也就是說在研究全局性的戰爭指導規律的基礎上再談戰,因為這是戰爭勝敗的主要和首先的問題。他根據對前線的考察,敵我雙方情況的瞭解,認為:“戰則不足,守則有餘,守既有餘,戰無不足。”[4]所以確定:“以和為守,以守為戰”。[5]鞏固山海,恢復封疆的戰略。既“款”,也必須“還侵地,歸逃人,復遼東,”[6]舍此不為。

  袁崇煥確定的這一指導戰爭全局的戰略思想,體現在局部戰役上,那就是明“兵不利野戰”,[7]“惟有憑堅城,以用大炮一著”。[8]一六二六年(明末天啟六年)春,使明“舉朝大喜”[9]的“寧遠大捷”,就是其輝煌的戰例。此後,又因有利形勢的發展,進而“練遼兵遼馬,用之野戰,而不僅恃堅城大炮為固防”。[10]終於一六二七年(明天啟七年),又贏得了“寧錦大捷”。袁崇煥在報捷疏中說:“十年來,疲天下之兵力,未嘗與奴合馬交鋒……今始一刀一槍,兩下拼擒。……分路進止,指揮應手一戰摧之。”[11]袁崇煥的戰略、戰術思想是傑出的,取得的戰果是空前的。在他統率指揮下的遼東明軍,將遼事以來的“逃局打破”。[12]因“有寧遠丙寅(天啟六年、1626年)之戰,而後中國之所以守;有錦州丁卯(1627年)之功,而後中國之所以戰也。”[13]明清(後金)之戰,中朝能夠“議戰守自崇煥始。”他指揮的遼東明軍扭轉了整個戰局。

  在“整軍經武”中,他主張:“用遼人守遼土,且守且戰且築且屯。”[14]築關外五城,使明軍進距山海關四百餘里。“屯田養軍”,一定程度地解決了“米糧歉缺,軍士告飢”[15]的局面。袁崇煥能與官兵同甘苦、共患難,使“諸遼將之於崇煥,恩信相結,骨肉弗逾”[16]當下獄,“關外將吏士民,日詣督輔孫承宗號哭代雪。”[17]說明他和官兵士民融合在一起了,這是中國自古來的“大將之風”,是戰勝強敵的堅實基礎。

  此外,袁崇煥一再巡邊,當一六二二年(明天后二年),“廣寧(今遼寧北鎮縣)師潰,建議扼山海關,崇煥即單騎出閱關內外”。[18]進行了調查研究。歸來擯守關議,並請纓遼東以圖恢復。天啟四年(1624年)九月,又“偕大將馬世龍、王世欽率水陸馬步軍萬二千,東巡廣寧謁北鎮祠、歷十三山抵右屯,遂由水道泛三岔河還”。[19]天啟六年(1626年)春取得“寧遠大捷”後,九月偕劉應坤、用(趙)率教,巡歷錦州大小淩河,招集飢餓、安插屯種,漸復(高)第所棄舊土”。[20]前後不到五年,崇煥就進行了三次巡邊,用以“相度地勢,策劃戰守,為恢復之計”,[21]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袁崇煥的戰略戰術思想,準確地反映了明清(後金)之戰的戰爭規律,所以贏得了一次又一次戰役的勝利。他的整軍經武,與官兵士民“同舟共濟”、調查研究,保證了他的“恢復之計”在逐步實現。

  崇禎磔殺的袁崇煥,是明季傑出的、少有的軍事家。

  袁崇煥任遼東軍職,經歷了天啟、崇禎兩朝。在其任“僉事監軍”奏方略疏中還說:“臣乃下秩也,兩年作令,即拔之區屬,分以逾崖矣。允寺臣之請,擬職銜監軍,此前臣未有之知遇,萃臣一身。臣不竭犬馬之力,不但非臣,且不得為人矣。”[22]又在“遵旨回任兼陳時事疏”中,進一步傾述胸懷說:“臣耿耿血心,之死靡二,巨任之,非但謹守寧前而已也,必將整練兵馬,恢復侵宇,撫循屯種,以天下復遼東,以遼東還天下,而不敢疲天下以事遼東”。[23]可見,崇煥對明帝是必信必忠,為恢復失地“矢心誓日,有死無生”。[24]這個忠於明帝的“大痴漢”[25]體現在行動上,就是矢勤矢勇,盡心竭力,“事事守到,處處親躬”。[26]為恢復被後金侵佔割據的封疆,“鞠躬盡瘁”,因此“天富貴心”。[27]正如他在《邊中送別》詩中表述的心境:“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間去留。杖策必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打了大勝仗,取得“數十年未有之武功”,[28]卻“三辭免升蔭。”[29]“故舉世最愛者錢,袁公不知愛也”。[30]緣此,崇煥“自握兵以來,第宅肖然,衣食如故。尤更加意於寒生,恩於井邑,恤貧扶弱,所在有聲”。[31]也緣此,被禍抄家時“無餘資”。也正如崇煥說的,他是“大明國裡一亡命徒”。[32]實際是把忠君和愛國溶為一體,獻出生命的人,更具體的說,崇煥是一個為恢復明封疆拼命,不要命的人,是“義氣貫天,忠心捧日”[33]的“忠臣”。

  列寧說:“在分析任何一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範圍之內”。[34]以此分析三百五十四年前,袁崇煥的“忠君”思想,那就是他熾烈地熱愛大明江山、國土,和在這國土上勞動、生息、繁衍的人們的思想。因為君是封建國家獨一無二的最高統治者,是“君臨天下”的唯一主人,所以“忠於君”。也就是忠於當代國家民族的同義語。因為那個時代臣子們遵守的封建倫理原則和道德規範的最高準則:就是“忠於君”。可見,崇禎磔殺的袁崇煥,是一位“以身許國”,極其熱忱的愛國主義者。

  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愛國主義在階級社會是有階級性的。顯而易見,袁崇煥的摯愛明朝,第一義的是維護地主階級的未明君主統治,是對地主階級政治制度的無限忠誠。而人民的愛國卻是改革或推翻地主階級的統治及其制度,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大順、大西農民政權就是實例。因之,兩者在對祖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和文化傳統上的愛,不能不打上階級的烙印。

  但國家的職能,還不單單是實行階級統治,同時還是組織社會生產、管理社會公共事物、抵禦侵略、維護社會利益的公共權力。一個國家的國民,不論其族屬和階級,都在其國家疆域內,實現其權利和義務。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們很自然地形成了熱愛自己的國土、語言、文字、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的思想。同時,也培育了人們為之存在與發展不怕犧牲寧可獻出鮮血和生命的精神。袁崇煥在寧錦抵禦和阻止了後金更進一步對明代山河、鄉土的破壞,人民不再被殺,文化節活、傳統習慣不被改變,正反映了不同階級的人們,愛國主義的共同性。

  袁崇煥及其地主統治階級的人們和勞動人民,共同生活在一個較滿族先進的封建社會共同體內,他們長期形成的共同語言、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自然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感情。袁崇煥阻止了後金進入遼西、跨越山海,免使千萬的中朝人民“雉發易服”,免除一定時期、一定程度的民族災難,袁崇煥是有功的。也可見愛國主義,又具有民族性。所以,袁崇煥不愧為明季的愛國主義者。

  明朝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是漢族地主階級建立的中央政權。滿族是中華民族內部的一個民族,後金,是滿族奴隸主貴族在大明統一國家內的割據政權。他們之間的衝突和戰爭,根據不同情況,同樣存在著侵略與反侵略、正義與非正義之分。

  後金的侵掠遼瀋錦寧,皇太極歷次進關對抵抗者,陷而屠城,擄掠漢人男婦老幼幾萬、幾十萬、計逾百萬,分給八旗官兵為奴的行徑,都是民族殘殺、壓迫、奴役的非正義行為。袁崇煥是在明季反對民族壓迫與侵掠的正義戰爭中湧現出來的傑出人物。在遼西走廊,錦寧重鎮,粉碎後金的兩次強攻,有效地堵截其進一步入侵。有利於以漢族為主的民族發展壯大,對滿族也無損。無疑在明清(後金)戰爭中,袁崇煥是令人欽敬的民族英雄。

  袁崇煥作為一個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的精神,已超越了狹隘的民族主義界限,而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的一部分,是我們民族世代相承的愛國主義精神傳統的繼續。當然他的封建愚忠思想和大漢族主義觀,是必須揚棄的。但我們卻不能以今天的觀點來苛求於古人。

  明季的歷史清楚證明,崇禎磔殺的袁崇煥是傑出的軍事家、熱忱的愛國者、赤誠的民族英雄。

  

  二

  明朝處於我國封建社會的晚期,封建的政權機構、政治制度,是比較完備和成熟的。而內官監軍干政,權勢之大又是歷代所罕見。當後金興起及其軍事實力,已威脅到明政權安危的時候,這種勢力正處於上升期,作皇帝不到七年(1620年9月一1627年8月)的熹宗“昏弱無能”,大權為權閹魏忠賢所奪,造成宦使與奸臣相結合。內廷客氏、內官勾結禍亂宮闈;外而忠良被害,崇煥罷黜。崇禎嗣立,雖誅除權閹魏忠賢(自縊)等人,但刑餘之徒的權勢遠未根除。崇禎二年(1629年)五月,就有“內官王國興擅到海上,稱密旨召文龍,”[35]一個宮廷內豎竟能假傳聖旨,翻山越海到東江捉弄毛文龍,說明其政治能量很大,也證明崇禎對宦官們的行動無約束。其實就在袁崇煥任督師後的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甲辰,被召見臨走前,史有“留中使於營”[36]的記載。證明崇煥受宦官監督,也證明崇禎信任宦官勝過崇煥。後來更下令“內官監紀”,[37]足資證實:政治上不識人,勢必導致權閹擋道,並和姦臣勾結陷害忠良。著名的大奸臣“禮部侍郎溫體仁,文龍鄉人也”,當崇煥殺文龍後,溫“至是銜崇煥,每思有以報之”。[38]更因其“亟謀入相,所忌韓爌、錢龍錫(與崇煥善,為內閣首輔)”。崇煥下獄,“故特借崇煥以擠去二人,而思攘其位”。[39]以實現其政治野心。

  殺袁崇煥時任兵部尚書的樑廷棟,“曾與崇煥共事於遼,亦有私隙,遂與(溫)合謀傾崇煥”。[40]毛文龍時,“舊額東江歲餉百萬,大半不出部門,皆入權宦囊中,自煥斬文龍,盡失其賂,僉與體仁、棟合謀傾煥”。[41]這時魏忠賢的遺黨王永光、袁弘勳等“謀興大獄為逆黨報仇,見崇煥下吏,遂以擅主和議,專戮大帥二事”[42]為崇煥罪。崇煥為崇禎逮捕,樑廷棟立即上疏,促將崇煥“立付西市,且不必為款為叛”。[43]溫體仁自認:“崇煥之擒,吾密疏實啟其端”。[44]是崇煥之案為溫體仁“逢君之惡,讒譖而成”。為置崇煥於死地,溫竟“前後五疏,力請殺崇煥”,[45]可見,這些民族敗類,為個人私利除崇煥心之切!

  後金又“最工間諜”,“善用明奸”,[46]當其圍攻京師,即利用“提督大壩馬房太監楊春、王成德”行反間計,崇禎本人更“卞急而善疑寡斷”。[47]儘管崇“煥非惟無罪,實有大功”,[48]卻終於被殺。明季袁崇煥的冤獄冤殺,是宦官和姦臣聯合誣陷所導致,是崇禎不識人的惡果!正像清人指出的:崇禎時“璫焰未熸,群凶煬皁,而帝亦瞶瞶,自壞爾萬里長城,此非我朝之間能殺崇煥。實(溫)體仁輩,用我朝之間以售其奸,使帝殺崇煥。”[49]洵為確論。因為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內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實質是“忠君”愛國和徇私賣國,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衝突所致。

  明季“遼事之壞……而壞於大臣之無識”。[50]宰輔閣臣,“皆闒冗伴食之輩”。[51]兵部、遼將又多乏人,僅東北邊將之任免,由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楊鎬巡撫遼東,到天啟六年(1626年),崇煥巡撫遼東,中經十五年,人員調換達十三次之多,而能事者,除崇煥外,僅熊廷弼、孫承宗等而已。就是袁熊二人,卻又先後被殺,[52]明季君臣自壞藩籬,實啟後金入侵,不亡何待?

  當然明季仍有資良忠貞之士,他們既能認清明廷內外的政治局勢,又能識別忠奸;更能勇於揭露奸佞賣國罪行,以保忠良不惜命!如兵科給事錢家修,當崇煥下獄立即上疏說:“目今北塞不靖,……臣思強敵外打,戰守可以自由,奸臣內閧提防難鞏固,故臣謂誅賊臣,為今日第一急務。”[53]繼縷述崇煥之冤六,並明指是這些奸臣的“謀陷忠良”。[54]並殷切地說:“即令臣父如此,臣必諍之;臣子如此,臣必殺之”。真是大義凜然,氣貫長虹。程本直也是“為督師蒙不白之冤”,“甘同誅之罪”,[55]終因袁案而遭誅的人。這些橫眉冷對群奸,甘當斧鉞,捨生忘死堅持“正義”的錚錚鐵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代代相傳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儘管他們拯救不了袁崇煥,也扭轉不了明朝已去的大勢,因為黑暗勢力統治明朝,而且他們還終被黑暗所吞噬。

  明季的軍事實力,僅舉後金第一次進關圍京師,保衛京師隊伍的情況可窺一般。工部尚書張風翔、兵科繪事中陶崇道等,親至城頭,同閱火器。“見城樓所積者,有其具而不知其名,有其名而不知其用。詢之將領,皆各茫然。問之士兵,百無一識。有其器而不能用,與無器同,無其器以乘城,與無城同”。[56]明軍實際是“有其名,不足其數,實其數,不足其用”。[57]明清(後金)戰爭的勝負,除了正義與否和人的因素是主要的外,而火器,在粉碎努爾哈赤父子的兩次進攻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時後金擁有的火器,僅是擄獲明朝和朝鮮的戰利品,還未能自造,在這方面還不能和明抗衡。但到崇禎四年(天聰五年、1631年),當其能製出“天佑助威大將軍”[58]炮時,軍力的對比發生了有利於後金的變化。

  至於明之財力,由於正賦、遼餉等的盤剝,“中原民命脂髓久枯”。[59]而人禍及加上旱、澇、蝗蟲等天災,造成“奇荒”, [60]大江南北,黃河兩岸,皆陷入大飢中。造成中原“或飢婦攢布易米投梭身隕,或父子磨薪作餅,食噎而亡。或啖樹皮、吞石粉、枕籍以死[61]的悲慘局面。明朝陷入“中空外竭”[62]的困境。

  崇禎二年(1629年)四月二十六日,《馬懋才備陳大飢疏中說:“僅存之遺黎,止有一逃耳。此處逃之於彼,彼處復逃之於此,轉相逃則轉相為盜,此盜之所以遍秦中。”[63]人民已“鋌而走險”,明季農民大起義的序幕已拉開。

  天啟七年(1627年)二月,陝西白水王二,已殺澄城知縣張鬥耀起義。崇禎元年(1628年)十二月,府谷王嘉胤、安塞高迎祥、宜川王左掛等一時並起,點燃了農民大起義的烽火。到崇煥被殺前的崇禎三年(1630年)六月以前,王嘉胤已取延安、慶陽、克府谷,張獻忠據米脂以應嘉胤。同時,明軍譁變也史不絕書。

  激烈的階級鬥爭,尖銳的民族矛盾,統治集團內部你死我活的權勢之爭,太監奸臣的陷害“忠良”,大明王朝已陷入風雨飄搖中。

  正當明政權病入膏盲,後金政權確在迅速壯大。其不僅進佔了遼河以東,侵掠遼西,更越長城入關騷擾。李永芳等明奸,已成為後金的軍政要員,他們的謀略和遼東成熟的封建社會經濟,促進了滿族社會的封建化。已是農業經濟為主,後金社會加快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傳化的步伐。

  明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1627年)一月,繼汗位的皇太極為徵明以解除後顧之憂,大舉侵略朝鮮,以至陷平壤,結“江都之盟”以和。並迫使朝鮮“許開中江關市”。[64]後金和朝鮮終於結為“兄弟之國”,每年朝鮮須向後金進貢。不僅在政治上取得一定程度較安定的後方,經濟上也取得了來自朝鮮的物資支援。為其西進徵明提供了一定的給養。

  當年五月,皇太極圍攻寧錦失敗之後,則西向轉攻蒙古,和其父一樣:以聯姻和兵臨(兩次親征)交互作用的手段,終使科爾沁部基本歸附,察哈爾部分降順。如崇煥指出的,後金雖“然損於我,而償於西部”。[65]這不僅粉碎了明以朝鮮蒙古鉗形夾擊後金的圖謀,也為滿蒙聯合入侵中原打下基礎。

  崇禎二年(天聰三年,1629年)冬十月,皇太極親率大軍侵明,就是聯合蒙古各部。其中“以來朝蒙古喀喇沁部落臺吉布爾噶都,曾受賞於明,熟識路徑,用為進兵響導”。[66]從大安口、洪山口進關的。

  總的看來,明殺崇煥時的內外局勢,對明來說是很不妙的。後金以武力,一定程度的懾服了朝鮮,較穩固地聯合了東蒙,軍力發展壯大到足以因不同情況,可隨時入關。其內部基本是團結的,對俘虜或降服的漢官、士子,由殺到用、到信任、到成為皇太極“奪天下”運籌帷幄的“心膂”。[67]已結成了一個滿、蒙、漢剝削階級代表人物的聯合集體。後金的強大,已成為決定明朝政治命運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後金陷撫順以來,明軍“誰不望敵數百里而逃,棄城於數千裡而遁?敢於敵人畫地而守,對壘而戰,翻使此敵望而逃、棄而遁者,舍崇煥其誰屬也?”[68]確是“能取勝自督師始”[69]。這樣一位扭轉遼東戰局的軍事天才,關係明代國家民族命運的重要人物,卻在關鍵時刻被磔殺,明安得不加速滅亡?

  

  三

  袁崇煥之死,距今雖然已三百五十多年,但其事卻仍然發人深思,深受教育。

  首先崇禎帝的不知人是問題的關鍵,天后年間的客氏和魏忠賢之禍,他是心明眼亮的,所以即位之後,毫不猶豫地誅除二奸,表現了一個十八歲青年人,在閣臣們幫助下奮發有為、不怕邪惡的敢幹精神,是可貴的。但也因其年青,又生長在與世隔絕的腐朽黴爛的帝王宮廷裡,因此缺乏廣闊政治領域裡的鬥爭閱歷。他看到;親兄天啟受權閹控制擺佈,失去君權的可悲處境。他須自己掌權,所以除掉他們。他又看到宮廷內外,爭權奪勢,彼此傾壓陷害,依靠親近奴隸(內官)們的作用和好處。加上朋黨之爭,使他喪失對“士流”的信任,以至他不得不信任內官。宮廷生活的侷限,剝削階級爾虞我詐意識的作祟,終於使其政治上頭腦不清,好壞不明,忠奸不分。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不許內官干政的“祖訓”,在他看來,也失掉了現實意義。更加奸佞之徒“善鑽善諂”,連“高明每為其所惑”![70]何況年青乏識的崇禎?所以,袁崇煥的寧錦戰勝之功,扭轉遼東戰局,關係明朝政治命運的貢獻,以至上疏中提出:要“內外同心,上下相得……一鼓盪平,復全遼之土疆,舒中朝之積憤。”[71]恨不唾手黃龍,共一痛飲的抱負。甚至已意識到:“事任既重,為怨實多。諸有利於封疆者,皆不利於此身者也。”[72]因為“勇猛圖敵,敵必仇;奮迅立功,眾必忌,任勞則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則勞不著,罪不大則功不成。謗書盈篋,毀言日至,從古已然。惟聖明與廷臣始終之。”[73]這些字字血、語語淚,掏心剝肝的諍言等,在瞶瞶不識人的崇禎心目中,又有多大的份量,更加奸佞者,毒心毒口的陷害,在那奸佞擋道,報國無門的明季,袁崇煥之死是必然的,明亡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崇煥的悲劇,也是明朝的悲劇。

  從崇煥之被殺,和明亡清興的鬥爭過程,又教育人們懂得“用”和“防”“反間”的重要性。努爾哈赤父子,是“最工間諜”、“善用明奸”的:由薩爾滸戰役,從破杜鬆軍中選“浙降人之黠者,詐為杜將軍材宮持號矢”,[74]騙劉鋌上當;廣寧軍中孫得功,潛降後金“欲生縛(王)化貞以為功,訛言敵已薄城,城中大亂奔走”,[75]參將江朝棟闖入衙署,將王化貞“掖之上馬……遂棄廣寧”;[76]到後金第一次入關圍京師,用反間計成為崇禎逮撲袁崇煥的導火線,這葷葷大者,已證實反間鬥爭的嚴重性。尤其後金間諜都深入到明堂奧,明奸“韓宗功潛入長安打點,實往來(魏)忠賢司房之家,事露始令避去”。[77]正像楊漣指出的:“宗功奸細事成,一旦虜逼城下,忠賢固為奴酋首功之主人矣。”[78]甚而皇太極處心極慮以謀督師,把他用間的陰謀詭計,更延施於朝鮮。崇煥被撲的第二年正月,朝鮮的信使樸蘭英在瀋陽,有一天後金的龍骨大(英額爾岱)來會,談話中“則骨大辟左右附耳語曰:袁經略果與我同心,而事洩被逮耳。”[79]這是妄想朝鮮中計,轉述中朝以達到殺害崇煥的目的。朝鮮君臣還是較崇禎明智、識時務,認為“此必行間之言也”。[80]未受其奸。皇太極為什麼和明朝的內官、奸臣同樣,急欲置崇煥於死地?這因為“有督師其人者,則滿洲軍猶不能越榆關一步,故督師一日不去,則滿洲萬不能得志於中國,清軍之處心積慮以謀督師宜也”。[81]

  “用間”,古今中外在敵我雙方的軍事、政治、經濟等領域的鬥爭中,被廣泛地應用著。明季明與後金的軍政鬥爭上“用間”顯得更為突出。至置崇煥於死地,後金的“反間”成了重要因素。

  “反間”,只是《孫子兵法》[孫子•用間篇]中五種方法的一種。而“五間的關係是互相補充的。以‘反間’為‘鄉間’、‘內間’、‘生間’、‘死間’的根本”,[82]是進行間諜活動的關鍵所在。

  從明季後金縱“反間”去崇煥的作用,我們是應該深以為鑑的。

  從袁崇煥的這一歷史冤案可看出,明帝、奸臣、內官三者,出之各自不同的目的,自然地結成了誅殺崇煥的聯盟,而且還誅死了正人錢龍錫等人。天啟朝也同樣由三者的聯合,處死正人楊漣,有作為的武臣熊廷弼等。這正如魯迅先生指出的:“中國向來的歷史上,凡一朝要完的時候,總是自己動手,先前本國的較好的人、物,都掃乾淨,給新主子可以不費力量的進來。”[83]明季正是這樣。在階級社會裡,剝階削級統治者之間,由階級性決定的,爭權奪利鬥爭的結局,是自我毀滅。這也是他們的意志轉移不了的一種規律。

  袁崇煥的冤案,早已平反了!“南明”“福王時,粵人主事樑稷、中書鄺露疏白崇煥冤,得服爵賜葬。桂王在粵,復賜諡曰:襄愍。”[84]清朝為之建祠,以褒其忠義。民國四年,曾全國性的提出“袁督師配祀關岳議案”。至於崇煥“斬毛文龍,一時無不謂冤者,即後世猶盛譽之。洎乾隆年間紀文達公,閱歷朝擋子,始知文龍曾通款我(清)朝”。[85]毛文龍的叛賣面目大白,崇煥殺毛文龍招致的非難終得澄清。歷史是篡改不了,也抹煞不掉的。儘管明季的權勢者們,可因其御用的統治工具矇騙一時,百姓被欺。用銀買崇煥肉一塊,“啖之,食時必罵一聲”。但歷史是公正的,也是無情的,終把那些隨心所欲嘲弄歷史的人,押上歷史的審判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是歷史的主人,是非自有公論。

  

  注:

  [1][2]皆見《明季北略》卷5〔逮袁崇煥〕86頁,精裝本。月日按夏曆計。

  [3]無名氏:《袁督師事績》29頁。刊《叢書集成》初編,下同。

  [4]《明實錄•熹宗》天啟六年八月丁巳。

  [5]《滄海叢書》第1函3冊[袁督師集附錄•袁崇煥傳]。

  [6]《明實錄•思宗》崇禎二年五月戊辰。

  [7]《東莞縣誌》卷61,22頁下。

  [8]《明實錄•熹宗》天啟六年十二月庚申。

  [9]《明史》卷259、27頁下。

  [10] 《東莞縣誌》卷61、58頁下。

  [11]《崇禎長編》[天啟都察院實錄]七年六月初七。

  [12]《袁督師事績》[漩聲紀•漩聲]18頁。

  [13]《明史》卷259、28頁上。

  [14]《明史》卷259、28頁下。

  [15]《明實錄•熹宗》天啟七年二月已亥。

  [16]《袁督師事績》程本直:[白冤錄]27頁。

  [17]《袁督師事績》餘大成:[剖肝錄]27頁。

  [18]《明史》卷259、24頁下。

  [19]《東莞縣誌》卷61〔人物略八、明七〕20頁。

  [20]《東莞縣誌》卷61〔人物略八、明七〕21頁下。

  [21]《滄海叢書》第1函第3冊〔袁督師集附錄•袁崇煥〕。

  [22]《袁督事績》〔天啟二年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28頁。

  [23]《袁督師事績》[遵旨回任兼陳時事疏]34頁。

  [24]《袁督師事績》程本直[白冤疏]13頁。

  [25]《袁督師事績》〔漩聲紀•漩聲]21頁。

  [26] 《袁督師事績》 〔天啟二年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28頁。

  [27]《滄海叢書》第1函第2冊[袁督師遺集]13下。

  [28]《袁督師事績》〔天啟七年六月初六日錦州報捷疏]301頁。

  [29] 《滄海叢書》第1函第2冊〔袁督師遺集〕13頁上。

  [30]《袁督師事績》〔漩聲紀•漩聲〕21頁。

  [31]《袁督師事績》錢家修[白冤疏]12頁。

  [32][33]皆見《袁督師事績》錢家修:[白冤疏]11頁。

  [34]《列寧選集》第2卷[論民族自決權]12頁。

  [35]談過《國榷》5437頁。

  [36]《明季北略》卷9、109頁。

  [37]皆見《東莞縣誌》卷61[人物略八明七袁崇煥]。

  [38]皆見《東莞縣誌》卷61〔人物略八明七袁崇煥]。

  [39]皆見葉廷琯《鷗陂漁話》卷4[溫體仁家書]3頁上。

  [40]皆見葉廷琯《鷗陂漁話》卷4[溫體仁家書]3頁上。

  [41] 《袁督師事績》〔剖肝錄]26頁。

  [42]《明史》卷259[袁崇煥傳]39頁上。

  [43] 《袁督師事績》[兵部尚書樑廷棟原疏]127頁。

  [44]分見《鷗陂漁話》卷4[溫體仁家書]2頁下3頁上。

  [45]《袁督師事績》[剖肝錄]26頁。

  [46]分見孟森《前朝前紀》 167

热心网友
2017-02-14

袁崇煥(1584-1630),明末抗清名將、軍事家。字元素。今廣東東莞人。進士出身,官至兵部尚書。他治軍有方,善於作戰,曾在寧遠大敗清軍,卻被閹黨的殘餘勢力所害。
一、毛遂自薦,關外禦敵
袁崇煥在考中進士後,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縣知縣。但是他的志趣在軍事方面,酷愛閱讀歷史兵書。所以,在任期間,他經常拜訪一些從東北邊塞退役回閩的年老士兵,向他們打聽東北的地理、地勢,還詢問邊塞軍隊的設防、訓練、作戰等各種情況。
天啟二年(1622)正月,御史侯恂建議破格使用袁崇煥,提升他為兵部職方主事。不久,東北局勢惡化,守衛廣寧(今遼寧北鎮)的14萬明軍抵擋不住後金的進攻,守將竟棄城逃入山海關內,寧遠(今遼寧興城)以北全部陷落。明廷聞訊,廷議扼守山海關。袁崇煥立即單騎到山海關,認真考察了那裡的情況,說:“給我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守住此地。”廷臣更加稱讚他的才能。於是越級提升為僉事,指揮關外的部隊,撥庫銀20萬兩給他招募軍隊。
當時關外的地方,已經全部被哈喇慎各部族所佔領,袁崇煥於是駐守關內。不久,各部族歸附,經略王在晉命令袁崇煥移駐中前所,監督參將周守廉、遊擊左輔的軍隊,管理前屯衛的事。不久,孫承宗鎮守山海關,更加倚重袁崇煥。袁崇煥對內安撫軍民,對外整飭邊防戰備,成績非常顯著。
二、加強防衛,寧遠大捷
天啟三年(1623)九月,孫承宗接受了袁崇煥的主張,決定駐守寧遠,命令滿桂和袁崇煥前往修築寧遠城。第二年工程完竣,寧遠便成了關外的重鎮。滿桂是優秀的將領,而袁崇煥勤於職守、發誓與城共存亡,又關心部下,將官士卒都樂於為他盡力。1625年夏,收復了錦州、松山、杏山、大淩河、右屯、小淩河,從此寧遠又變成了內地,收復了200裡疆土。十月,孫承宗被罷了官,高第接任,主張撤除守邊部隊,而袁崇煥說道:“我是寧前道,在這裡做官,應當死守這裡,我一定不撤走。”高第沒辦法,責難他,於是撤去錦州、右屯、大淩河、小淩河和松山、杏山的工事,把屯兵全部遷入關內,丟棄了米、粟十多萬石。而民兵沿途死去、逃跑的很多。哭聲震動了曠野,民眾怨恨而士氣更加不振。袁崇煥便請求回家守制,不準。十二月,他被晉升為按察使,照舊管理公事。
1626年正月二十五,努爾哈赤知道錦州一帶防守撤除,便調整部署,組織人馬,兵分四路,重新對寧遠城發動了猛烈的進攻,企圖一舉拿下寧遠城。袁崇煥命令設置在城牆四周的大炮全部投入戰鬥。哪裡敵軍多,就向哪裡開炮。炮手都是袁崇煥從福建挑選來的,炮打得又快又準。在明軍猛烈的炮火下,清兵損失慘重,四員大將當場陣亡,努爾哈赤本人也被打成重傷。袁軍出城殺出三十餘里,殲敵軍一萬餘人。
三、奸佞當道,屢受排擠
袁崇煥在解了寧遠之圍之後,也漸漸驕傲起來,和滿桂不和,提出要把他調往別處,於是朝廷召滿桂回去。又派王之臣專守關內,關外交給袁崇煥,後來王之臣也被召回。
努爾哈赤在寧遠敗回瀋陽後,傷、病併發而死。袁崇煥派使者前去弔唁,藉機觀察對方的情況,以利再戰。朝廷內部魏忠賢指使他的黨羽抨擊袁崇煥,無耐,袁崇煥請求辭官回了家。
四、重入京師,功臣冤死
不久,熹宗駕崩。崇禎帝即位,魏忠賢伏法。廷臣爭相請求召用袁崇煥。
崇禎元年七月,袁崇煥入京師,他計劃五年之內,金遼地都可以得到收復。聽了這話,崇禎帝對袁崇煥說道:“等收復了遼地,朕不會吝惜封侯的賞賜。”言罷,皇帝下去休息,給事中許譽卿問袁崇煥:“五年能收復遼地?”袁崇煥隨口說道:“皇上焦急勞累,姑且用這話安慰他罷了。”許譽卿說:“皇上英明,怎麼可以隨意應付?他日按期責問成效,怎麼辦?”袁崇煥自覺失言。
1629年,大清兵數十萬分道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袁軍出戰清軍,雙方互有殺傷。清軍殺入遵化、三屯營被攻破,巡撫王元雅、總兵朱國彥自盡,大清兵越過薊州向西進發。此時,朝廷內部謠言四起,魏忠賢舊部及與袁有舊仇的人說是袁崇煥與敵方內外勾結,崇禎帝信以為真,中了大清設下的離間計,便把袁崇煥下了詔獄。崇禎三年(1630)八月,袁崇煥在市中心被施以磔刑(肢解),其兄弟妻子都被流放三千里,抄了家。袁崇煥沒有兒子,家裡也沒有多餘的財產。天下的人都覺得他冤枉。
袁崇煥剛死,祖大壽兵敗,武經略滿桂戰死。自袁崇煥死後,邊關的事更加沒有人管理,明朝的滅亡也就註定了。

茈悇苼
2017-01-28

袁崇煥承諾自己五年能平遼,於是崇禎給了他最大的官,他上任不是做軍事部署,而是誘殺牽制後金軍的毛文龍,第二年皇太極打到北京,皇帝派崇禎去追擊敵人,崇禎反而把後金軍帶到北京城下,想以北京作為依靠施展他的炮兵,而他不知道光帶兵到北京城下就是死罪,然而非常時期皇帝沒有辦他,接著袁崇煥要求皇帝打開城門放他的部隊進去休息,皇帝斷然拒絕正是這句話讓袁崇煥丟了命。

浪客无名
2017-01-20

大家想一想吧,正史是投降滿清的東林黨人所著,一是站在滅亡大明罪魁禍首的角度要洗白自己,二是按照滿清主子的吩咐要抹黑大明。出發點的不純正決定了可信度低,所以光看中國的正史不能還原歷史真相。必須結合朝鮮,日本史料還有中國的野史,綜合分析,北京保衛戰的主力就是滿桂,關寧軍就是一個只為自己利益而戰的遼東軍閥集團,袁崇煥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投機主義份子,之前王華貞要收縮防線撤退他投機主戰,吹牛逼五年復遼上位,上位之後知道牛逼吹大了,為了保官位又立主議和,不息救助後金糧食,殺掉後方牽制毛文龍,坐視後金路過自己防區(有沒有射滿桂不好定論),是不是漢奸不好定論,但的確做了敵人做不到,漢奸該做的事情。

帥過的嵗月
2017-12-20

袁崇煥是個軍事白痴,政治小白。性格剛愎自用,嫉賢妒能,從他當上薊遼總督後,就擅殺毛文龍就可以看出,此人沒有軍事戰略眼光。對毛文龍說,你只當本督師是個書生,本督其實是將首。這句話充分透露出殺毛文龍是因之前毛看不起他,為了報私仇,這也是後來袁崇煥通敵賣國的大罪之一。後又異想天開,引皇太極入京,想憑京城堅城禦敵,皇太極一路燒殺搶掠,屠戮百姓,也不跟袁崇煥打就走了,皇帝震怒,不殺袁崇煥不能平民怨。

朱奎林
2017-12-09

袁崇煥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的絕命詩“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是他真實表白。大罵帝昏臣庸。見《袁崇煥傳》。見閆崇年著“明末清初袁崇煥”……。16歲中舉人,考16年中進士。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不是秀才,而是文武雙全了。他任知縣前已經是滿腹經綸和經驗。知縣為官好,老百姓為他修塔。他為啥不圖名而特提“聚奎塔”(有史文獻稱“聚賢塔”),是有滿腔熱血,精忠報國的。第一個手筆:不動刀兵收遼東。提出鼓勵漢民還鄉北耕,用獎勵和軍事保障。不到1年努爾哈赤打下多年的遼東就被返鄉的漢民所有。震驚努爾哈赤。從根本上,基礎上決定了袁崇煥軍事的全勝。第二個手筆:犄角之勢。以山海關為頭,錦西裴大富左,袁崇煥以興城右而成。使努爾哈赤確認明庭出了高人。不敢進攻大門山海關。戰略佈局顯示出袁崇煥的軍事才能。袁崇煥軍事準備充分,動員百姓,講求科技引進法國紅矣大炮,軍民一致。是政治家所為。在進攻興城中袁崇煥的甕中捉鱉(城門門外修圍城)使努爾哈赤大敗。也成了甕中捉鱉成語的來歷。毛澤東為此高贊袁崇煥。努爾哈赤並中炮受傷,努爾哈赤確信漢庭有高人。告誡子孫袁崇煥不死,不能打大明。後洗溫泉感染而亡。亡前是他設計了對袁崇煥的反間計。害死袁崇煥。袁崇煥是當今人類受刑法最重的人。遺憾的是京城百姓搶吃他的刮肉片下火鍋,可憐的袁崇煥大罵。他確連五臟六腑都被百姓吃了。昏君冠名叛大明嗎。皇太極又得範文成。明朝又內患闖王李自成。萬曆帝三年不朝,明亡是必然的了。疑惑的是對袁崇煥平反,還歷史本來面目還是後來的清朝。這就不說了……。另有史記:葫蘆島明軍屯糧械地。受傷敗仗的努爾哈赤要挽回面子,振奮軍心。塗炭了葫蘆島。可憐哪!7000明軍,血染葫蘆島,無一倖免。今天我感慨的是:我們單位旅遊到此,還有其地方的人亂走亂踏,豈不知腳下是明軍的遺骨哇!更讓人不安的是導遊人員為了眼球亂說歷史。讓人擔心人民只有人民創造的歷史會不會真實了……建議同人讀明清史。以史為鑑,讀書明心!

热心网友
2017-04-04

袁賊于軍無知,於戰乏術,竟於丹陛龍庭,誇下海口。五年復遼,困守寧錦,失地(收回)無望,意亂心焦。殺文龍而私意作崇,拱江山以惹火燒身。衛大明江山,豈可兒戲?(袁)至死也不明為刀齟之理。

袁崇煥狗賊,廢物一個,靠欺君才得以兩次執掌遼東,兩次通敵賣國私下與韃子休兵,躲城裡不出只會做縮頭烏龜,浪費了大明八成錢糧軍餉,坑害了社稷和百姓。丁卯之役把毛大帥把朝鮮全賣了,寧錦之戰袁賊自己的十七座堡壘也沒守住,關寧軍兩萬成了俘虜。第二次更是賣軍糧斷友軍糧餉,殺毛大帥私下與韃子議和。多次縱敵入關劫掠,兵臨北京城下,多少大明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努爾哈赤一月打寧遠,之後親征蒙古,打東江鎮,來回大半年,八月才病死,袁賊還欺騙朝廷冒功說是被他開炮打死的,這袁賊是廢物殘渣,民族敗類,無恥至極,我恨不得去北京能吃他的肉,啃他的骨,把他碎屍萬段,挫骨揚飛。”

袁崇煥狗賊,是敵人滿清乾隆把他變成了英雄,還把明朝審理袁崇煥的卷宗全部銷燬,金庸也在這事上放一把火,幫袁賊洗得太過了。

沒有袁賊上任韃子有可能被消滅了,袁賊殺了毛文龍使東北、蒙古和朝鮮全部淪陷,毛文龍的東江鎮包括遼河以東的淪陷區,實際擁有渤海各島,旅順堡,寬奠堡,以及朝鮮境內的鐵山、昌城等據點。

這些要地全是韃子後方,即使什麼也不幹都能牽制韃子大量軍隊。如果不是袁賊,大明軍隊、朝鮮,蒙古聯軍不至於徹底失敗,袁賊上任一年半自毀長城、把多方聯軍夾擊韃子的戰略計劃破壞得一乾二淨,讓韃子辦不到的事,袁賊全幫韃子辦好了,袁賊簡直就是韃子的親祖宗,也難怪韃子皇帝努力幫袁賊樹碑立傳了,與抗日戰爭日本宣傳汪精衛之流如出一轍。

沒有袁賊,毛文龍未必會死、東江鎮未必會垮、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人未必會投了韃子、崇禎未必自縊於歪脖子樹上、吳三桂未必會引狼入室,李自成未必會功敗垂成,結果讓韃子摘了桃子,億萬百姓、中華文明都慘遭屠戮。

當然我也忘不了遼東將門,滿門敗類,世受皇恩,鯨吞了大明無數錢糧,這些養不熟的雜種,甘心情願做了韃子的走狗,反過來忘恩負義咬起了主人,助紂為虐屠殺同胞,為韃子打下了九成江山。有那麼一天你們會碎屍萬段,挫骨揚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