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什麼沒立刻替關羽報仇,反而等了一年多才起兵呢?

10 個回答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2019-08-08

要想了解劉備為什麼等了一年才起兵伐吳,就得了解關羽襄樊之戰前後,劉備在幹什麼,以及當時的天下形勢如何?

219年12月,關羽被俘虜,220年正月,關羽被殺。221年七月,劉備出兵伐吳,發動夷陵之戰。從關羽身死,到劉備伐吳,這中間有一年半的時間,劉備為什麼不立刻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呢?

要想了解劉備為什麼等了一年才起兵伐吳,就得了解關羽襄樊之戰前後,劉備在幹什麼,以及當時的天下形勢如何?

219年12月,關羽被俘虜,220年正月,關羽被殺。221年七月,劉備出兵伐吳,發動夷陵之戰。從關羽身死,到劉備伐吳,這中間有一年半的時間,劉備為什麼不立刻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呢?



具體來說,劉備有兩個主要原因:

1、劉備沒能力立即伐吳。

從公元217年開始,劉備發動了漢中之戰,直到公元219年五月曹操退出漢中,漢中之戰才結束,歷經2年。

劉備在漢中之戰面對曹操打得非常吃力,打仗拼的是就是財力,劉備為了在漢中之戰求勝,將益州所有的資源全部投入戰場,達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

要想了解劉備為什麼等了一年才起兵伐吳,就得了解關羽襄樊之戰前後,劉備在幹什麼,以及當時的天下形勢如何?

219年12月,關羽被俘虜,220年正月,關羽被殺。221年七月,劉備出兵伐吳,發動夷陵之戰。從關羽身死,到劉備伐吳,這中間有一年半的時間,劉備為什麼不立刻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呢?



具體來說,劉備有兩個主要原因:

1、劉備沒能力立即伐吳。

從公元217年開始,劉備發動了漢中之戰,直到公元219年五月曹操退出漢中,漢中之戰才結束,歷經2年。

劉備在漢中之戰面對曹操打得非常吃力,打仗拼的是就是財力,劉備為了在漢中之戰求勝,將益州所有的資源全部投入戰場,達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



我可以在此算一帳筆,計算一下劉備在漢中到底投入了多少資源,漢中之戰值守估計劉備投入的兵力高達10萬人,這是益州可以調動兵力的極限值了,這也是當初諸葛亮在後方能提供的最大兵員數。

10萬人的前線部隊,假設每人每天要吃1斤米,10萬人每天光吃飯就要10萬斤糧食,一年就要3650萬斤,兩年就要7300萬斤糧食。知道漢朝的糧食產量是多少嗎?畝產是264斤/畝,當時的成都平原可耕地面積遠遠不如現在,就算一年種兩季水稻,這些糧食至少讓整個益州的人不吃不喝5年才能產出來。

要想了解劉備為什麼等了一年才起兵伐吳,就得了解關羽襄樊之戰前後,劉備在幹什麼,以及當時的天下形勢如何?

219年12月,關羽被俘虜,220年正月,關羽被殺。221年七月,劉備出兵伐吳,發動夷陵之戰。從關羽身死,到劉備伐吳,這中間有一年半的時間,劉備為什麼不立刻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呢?



具體來說,劉備有兩個主要原因:

1、劉備沒能力立即伐吳。

從公元217年開始,劉備發動了漢中之戰,直到公元219年五月曹操退出漢中,漢中之戰才結束,歷經2年。

劉備在漢中之戰面對曹操打得非常吃力,打仗拼的是就是財力,劉備為了在漢中之戰求勝,將益州所有的資源全部投入戰場,達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



我可以在此算一帳筆,計算一下劉備在漢中到底投入了多少資源,漢中之戰值守估計劉備投入的兵力高達10萬人,這是益州可以調動兵力的極限值了,這也是當初諸葛亮在後方能提供的最大兵員數。

10萬人的前線部隊,假設每人每天要吃1斤米,10萬人每天光吃飯就要10萬斤糧食,一年就要3650萬斤,兩年就要7300萬斤糧食。知道漢朝的糧食產量是多少嗎?畝產是264斤/畝,當時的成都平原可耕地面積遠遠不如現在,就算一年種兩季水稻,這些糧食至少讓整個益州的人不吃不喝5年才能產出來。



這還只是前線的作戰部隊,10萬在前線作戰,至少要有20萬勞動力在後方作運輸工作,糧食、物資、兵器全部都要人運輸,這還只是運輸的人員,除了運輸的,後方還要人生產製造吧,比如種地、打造兵器、修補衣服,這些人至少也得20萬。

換句話說,劉備帶著10萬人在前線作戰,後方至少要有40萬圍著劉備的戰爭在轉,就是這一場漢中大戰,消耗了益州所有的存糧及剛剛生產出來的糧食,除些之外,還有大量的物資、兵器、被給、輜重等。

要想了解劉備為什麼等了一年才起兵伐吳,就得了解關羽襄樊之戰前後,劉備在幹什麼,以及當時的天下形勢如何?

219年12月,關羽被俘虜,220年正月,關羽被殺。221年七月,劉備出兵伐吳,發動夷陵之戰。從關羽身死,到劉備伐吳,這中間有一年半的時間,劉備為什麼不立刻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呢?



具體來說,劉備有兩個主要原因:

1、劉備沒能力立即伐吳。

從公元217年開始,劉備發動了漢中之戰,直到公元219年五月曹操退出漢中,漢中之戰才結束,歷經2年。

劉備在漢中之戰面對曹操打得非常吃力,打仗拼的是就是財力,劉備為了在漢中之戰求勝,將益州所有的資源全部投入戰場,達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



我可以在此算一帳筆,計算一下劉備在漢中到底投入了多少資源,漢中之戰值守估計劉備投入的兵力高達10萬人,這是益州可以調動兵力的極限值了,這也是當初諸葛亮在後方能提供的最大兵員數。

10萬人的前線部隊,假設每人每天要吃1斤米,10萬人每天光吃飯就要10萬斤糧食,一年就要3650萬斤,兩年就要7300萬斤糧食。知道漢朝的糧食產量是多少嗎?畝產是264斤/畝,當時的成都平原可耕地面積遠遠不如現在,就算一年種兩季水稻,這些糧食至少讓整個益州的人不吃不喝5年才能產出來。



這還只是前線的作戰部隊,10萬在前線作戰,至少要有20萬勞動力在後方作運輸工作,糧食、物資、兵器全部都要人運輸,這還只是運輸的人員,除了運輸的,後方還要人生產製造吧,比如種地、打造兵器、修補衣服,這些人至少也得20萬。

換句話說,劉備帶著10萬人在前線作戰,後方至少要有40萬圍著劉備的戰爭在轉,就是這一場漢中大戰,消耗了益州所有的存糧及剛剛生產出來的糧食,除些之外,還有大量的物資、兵器、被給、輜重等。



好吧,戰爭打到219年5月了,曹操退兵,劉備奪取了漢中, 在劉備打漢中之戰的同時,關羽在劉備的命令下發動了襄樊之戰,然後襄樊之戰在關羽的主導下擴大化,到了219年12月至220年1月,關羽被俘殺,劉備毫無反應。

劉備不是沒反應,是沒能力啊!想要籌措一場戰爭,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益州所有存糧和物資在漢中之戰消耗殆盡,僅僅過了半年,只能收割一季的水稻,光是這一季的水稻能夠多少士兵吃?估計能夠一萬人吃半年的,還不能管老百姓的吃飯,這管用嗎?

要想了解劉備為什麼等了一年才起兵伐吳,就得了解關羽襄樊之戰前後,劉備在幹什麼,以及當時的天下形勢如何?

219年12月,關羽被俘虜,220年正月,關羽被殺。221年七月,劉備出兵伐吳,發動夷陵之戰。從關羽身死,到劉備伐吳,這中間有一年半的時間,劉備為什麼不立刻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呢?



具體來說,劉備有兩個主要原因:

1、劉備沒能力立即伐吳。

從公元217年開始,劉備發動了漢中之戰,直到公元219年五月曹操退出漢中,漢中之戰才結束,歷經2年。

劉備在漢中之戰面對曹操打得非常吃力,打仗拼的是就是財力,劉備為了在漢中之戰求勝,將益州所有的資源全部投入戰場,達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



我可以在此算一帳筆,計算一下劉備在漢中到底投入了多少資源,漢中之戰值守估計劉備投入的兵力高達10萬人,這是益州可以調動兵力的極限值了,這也是當初諸葛亮在後方能提供的最大兵員數。

10萬人的前線部隊,假設每人每天要吃1斤米,10萬人每天光吃飯就要10萬斤糧食,一年就要3650萬斤,兩年就要7300萬斤糧食。知道漢朝的糧食產量是多少嗎?畝產是264斤/畝,當時的成都平原可耕地面積遠遠不如現在,就算一年種兩季水稻,這些糧食至少讓整個益州的人不吃不喝5年才能產出來。



這還只是前線的作戰部隊,10萬在前線作戰,至少要有20萬勞動力在後方作運輸工作,糧食、物資、兵器全部都要人運輸,這還只是運輸的人員,除了運輸的,後方還要人生產製造吧,比如種地、打造兵器、修補衣服,這些人至少也得20萬。

換句話說,劉備帶著10萬人在前線作戰,後方至少要有40萬圍著劉備的戰爭在轉,就是這一場漢中大戰,消耗了益州所有的存糧及剛剛生產出來的糧食,除些之外,還有大量的物資、兵器、被給、輜重等。



好吧,戰爭打到219年5月了,曹操退兵,劉備奪取了漢中, 在劉備打漢中之戰的同時,關羽在劉備的命令下發動了襄樊之戰,然後襄樊之戰在關羽的主導下擴大化,到了219年12月至220年1月,關羽被俘殺,劉備毫無反應。

劉備不是沒反應,是沒能力啊!想要籌措一場戰爭,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益州所有存糧和物資在漢中之戰消耗殆盡,僅僅過了半年,只能收割一季的水稻,光是這一季的水稻能夠多少士兵吃?估計能夠一萬人吃半年的,還不能管老百姓的吃飯,這管用嗎?



如果要伐吳,劉備用數千人兩個月能搞定東吳嗎?恐怕劉備沒有這個能力和水平。

劉備之所以等了一年半,他是在等糧食的收割,因為劉備已經算好了,一年半的時間,整個益州生產的糧食剛好可以湊足4到5萬的人軍隊一年的糧食,這才是劉備之所以等了一年半的原因

2、劉備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處理。

要想了解劉備為什麼等了一年才起兵伐吳,就得了解關羽襄樊之戰前後,劉備在幹什麼,以及當時的天下形勢如何?

219年12月,關羽被俘虜,220年正月,關羽被殺。221年七月,劉備出兵伐吳,發動夷陵之戰。從關羽身死,到劉備伐吳,這中間有一年半的時間,劉備為什麼不立刻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呢?



具體來說,劉備有兩個主要原因:

1、劉備沒能力立即伐吳。

從公元217年開始,劉備發動了漢中之戰,直到公元219年五月曹操退出漢中,漢中之戰才結束,歷經2年。

劉備在漢中之戰面對曹操打得非常吃力,打仗拼的是就是財力,劉備為了在漢中之戰求勝,將益州所有的資源全部投入戰場,達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



我可以在此算一帳筆,計算一下劉備在漢中到底投入了多少資源,漢中之戰值守估計劉備投入的兵力高達10萬人,這是益州可以調動兵力的極限值了,這也是當初諸葛亮在後方能提供的最大兵員數。

10萬人的前線部隊,假設每人每天要吃1斤米,10萬人每天光吃飯就要10萬斤糧食,一年就要3650萬斤,兩年就要7300萬斤糧食。知道漢朝的糧食產量是多少嗎?畝產是264斤/畝,當時的成都平原可耕地面積遠遠不如現在,就算一年種兩季水稻,這些糧食至少讓整個益州的人不吃不喝5年才能產出來。



這還只是前線的作戰部隊,10萬在前線作戰,至少要有20萬勞動力在後方作運輸工作,糧食、物資、兵器全部都要人運輸,這還只是運輸的人員,除了運輸的,後方還要人生產製造吧,比如種地、打造兵器、修補衣服,這些人至少也得20萬。

換句話說,劉備帶著10萬人在前線作戰,後方至少要有40萬圍著劉備的戰爭在轉,就是這一場漢中大戰,消耗了益州所有的存糧及剛剛生產出來的糧食,除些之外,還有大量的物資、兵器、被給、輜重等。



好吧,戰爭打到219年5月了,曹操退兵,劉備奪取了漢中, 在劉備打漢中之戰的同時,關羽在劉備的命令下發動了襄樊之戰,然後襄樊之戰在關羽的主導下擴大化,到了219年12月至220年1月,關羽被俘殺,劉備毫無反應。

劉備不是沒反應,是沒能力啊!想要籌措一場戰爭,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益州所有存糧和物資在漢中之戰消耗殆盡,僅僅過了半年,只能收割一季的水稻,光是這一季的水稻能夠多少士兵吃?估計能夠一萬人吃半年的,還不能管老百姓的吃飯,這管用嗎?



如果要伐吳,劉備用數千人兩個月能搞定東吳嗎?恐怕劉備沒有這個能力和水平。

劉備之所以等了一年半,他是在等糧食的收割,因為劉備已經算好了,一年半的時間,整個益州生產的糧食剛好可以湊足4到5萬的人軍隊一年的糧食,這才是劉備之所以等了一年半的原因

2、劉備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處理。



劉備在等待糧食的同時,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做,就是稱帝,公元220年10月曹丕稱帝,也就是在關羽死去9個月後曹丕稱帝,曹丕稱帝給了劉備稱帝莫大的理由,劉備此時如果不稱帝,就會喪失稱帝的法理。

因為普天之下只能有一個皇帝,如果劉備不稱帝,就是默認曹丕是皇帝,劉備當然不想,所以只能稱帝,以示漢賊不兩立,從曹丕稱帝后開始,劉備集團就開始忙著稱帝。

要想了解劉備為什麼等了一年才起兵伐吳,就得了解關羽襄樊之戰前後,劉備在幹什麼,以及當時的天下形勢如何?

219年12月,關羽被俘虜,220年正月,關羽被殺。221年七月,劉備出兵伐吳,發動夷陵之戰。從關羽身死,到劉備伐吳,這中間有一年半的時間,劉備為什麼不立刻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呢?



具體來說,劉備有兩個主要原因:

1、劉備沒能力立即伐吳。

從公元217年開始,劉備發動了漢中之戰,直到公元219年五月曹操退出漢中,漢中之戰才結束,歷經2年。

劉備在漢中之戰面對曹操打得非常吃力,打仗拼的是就是財力,劉備為了在漢中之戰求勝,將益州所有的資源全部投入戰場,達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



我可以在此算一帳筆,計算一下劉備在漢中到底投入了多少資源,漢中之戰值守估計劉備投入的兵力高達10萬人,這是益州可以調動兵力的極限值了,這也是當初諸葛亮在後方能提供的最大兵員數。

10萬人的前線部隊,假設每人每天要吃1斤米,10萬人每天光吃飯就要10萬斤糧食,一年就要3650萬斤,兩年就要7300萬斤糧食。知道漢朝的糧食產量是多少嗎?畝產是264斤/畝,當時的成都平原可耕地面積遠遠不如現在,就算一年種兩季水稻,這些糧食至少讓整個益州的人不吃不喝5年才能產出來。



這還只是前線的作戰部隊,10萬在前線作戰,至少要有20萬勞動力在後方作運輸工作,糧食、物資、兵器全部都要人運輸,這還只是運輸的人員,除了運輸的,後方還要人生產製造吧,比如種地、打造兵器、修補衣服,這些人至少也得20萬。

換句話說,劉備帶著10萬人在前線作戰,後方至少要有40萬圍著劉備的戰爭在轉,就是這一場漢中大戰,消耗了益州所有的存糧及剛剛生產出來的糧食,除些之外,還有大量的物資、兵器、被給、輜重等。



好吧,戰爭打到219年5月了,曹操退兵,劉備奪取了漢中, 在劉備打漢中之戰的同時,關羽在劉備的命令下發動了襄樊之戰,然後襄樊之戰在關羽的主導下擴大化,到了219年12月至220年1月,關羽被俘殺,劉備毫無反應。

劉備不是沒反應,是沒能力啊!想要籌措一場戰爭,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益州所有存糧和物資在漢中之戰消耗殆盡,僅僅過了半年,只能收割一季的水稻,光是這一季的水稻能夠多少士兵吃?估計能夠一萬人吃半年的,還不能管老百姓的吃飯,這管用嗎?



如果要伐吳,劉備用數千人兩個月能搞定東吳嗎?恐怕劉備沒有這個能力和水平。

劉備之所以等了一年半,他是在等糧食的收割,因為劉備已經算好了,一年半的時間,整個益州生產的糧食剛好可以湊足4到5萬的人軍隊一年的糧食,這才是劉備之所以等了一年半的原因

2、劉備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處理。



劉備在等待糧食的同時,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做,就是稱帝,公元220年10月曹丕稱帝,也就是在關羽死去9個月後曹丕稱帝,曹丕稱帝給了劉備稱帝莫大的理由,劉備此時如果不稱帝,就會喪失稱帝的法理。

因為普天之下只能有一個皇帝,如果劉備不稱帝,就是默認曹丕是皇帝,劉備當然不想,所以只能稱帝,以示漢賊不兩立,從曹丕稱帝后開始,劉備集團就開始忙著稱帝。



稱帝是個技術活,不僅僅是當上皇帝這麼簡單,要尋找合法性,並且要製造天時,比如說益州哪裡出現了吉兆,哪裡又出現一條龍,都是為稱帝制造輿論,然後有一堆的儀式,比如禪讓要三次以上,百官勸諫要不厭其煩,這花了劉備差不多半年的時間。

劉備一生追求的是什麼?就是建功立業,開疆立國,他的養子叫劉封,長子叫劉禪,合起來就是封禪,只有皇帝才能封禪,而且是有巨大聲望的皇帝才能封禪,對劉備來說,暮年稱帝是他一生最大的追求,比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重要百倍

要想了解劉備為什麼等了一年才起兵伐吳,就得了解關羽襄樊之戰前後,劉備在幹什麼,以及當時的天下形勢如何?

219年12月,關羽被俘虜,220年正月,關羽被殺。221年七月,劉備出兵伐吳,發動夷陵之戰。從關羽身死,到劉備伐吳,這中間有一年半的時間,劉備為什麼不立刻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呢?



具體來說,劉備有兩個主要原因:

1、劉備沒能力立即伐吳。

從公元217年開始,劉備發動了漢中之戰,直到公元219年五月曹操退出漢中,漢中之戰才結束,歷經2年。

劉備在漢中之戰面對曹操打得非常吃力,打仗拼的是就是財力,劉備為了在漢中之戰求勝,將益州所有的資源全部投入戰場,達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



我可以在此算一帳筆,計算一下劉備在漢中到底投入了多少資源,漢中之戰值守估計劉備投入的兵力高達10萬人,這是益州可以調動兵力的極限值了,這也是當初諸葛亮在後方能提供的最大兵員數。

10萬人的前線部隊,假設每人每天要吃1斤米,10萬人每天光吃飯就要10萬斤糧食,一年就要3650萬斤,兩年就要7300萬斤糧食。知道漢朝的糧食產量是多少嗎?畝產是264斤/畝,當時的成都平原可耕地面積遠遠不如現在,就算一年種兩季水稻,這些糧食至少讓整個益州的人不吃不喝5年才能產出來。



這還只是前線的作戰部隊,10萬在前線作戰,至少要有20萬勞動力在後方作運輸工作,糧食、物資、兵器全部都要人運輸,這還只是運輸的人員,除了運輸的,後方還要人生產製造吧,比如種地、打造兵器、修補衣服,這些人至少也得20萬。

換句話說,劉備帶著10萬人在前線作戰,後方至少要有40萬圍著劉備的戰爭在轉,就是這一場漢中大戰,消耗了益州所有的存糧及剛剛生產出來的糧食,除些之外,還有大量的物資、兵器、被給、輜重等。



好吧,戰爭打到219年5月了,曹操退兵,劉備奪取了漢中, 在劉備打漢中之戰的同時,關羽在劉備的命令下發動了襄樊之戰,然後襄樊之戰在關羽的主導下擴大化,到了219年12月至220年1月,關羽被俘殺,劉備毫無反應。

劉備不是沒反應,是沒能力啊!想要籌措一場戰爭,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益州所有存糧和物資在漢中之戰消耗殆盡,僅僅過了半年,只能收割一季的水稻,光是這一季的水稻能夠多少士兵吃?估計能夠一萬人吃半年的,還不能管老百姓的吃飯,這管用嗎?



如果要伐吳,劉備用數千人兩個月能搞定東吳嗎?恐怕劉備沒有這個能力和水平。

劉備之所以等了一年半,他是在等糧食的收割,因為劉備已經算好了,一年半的時間,整個益州生產的糧食剛好可以湊足4到5萬的人軍隊一年的糧食,這才是劉備之所以等了一年半的原因

2、劉備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處理。



劉備在等待糧食的同時,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做,就是稱帝,公元220年10月曹丕稱帝,也就是在關羽死去9個月後曹丕稱帝,曹丕稱帝給了劉備稱帝莫大的理由,劉備此時如果不稱帝,就會喪失稱帝的法理。

因為普天之下只能有一個皇帝,如果劉備不稱帝,就是默認曹丕是皇帝,劉備當然不想,所以只能稱帝,以示漢賊不兩立,從曹丕稱帝后開始,劉備集團就開始忙著稱帝。



稱帝是個技術活,不僅僅是當上皇帝這麼簡單,要尋找合法性,並且要製造天時,比如說益州哪裡出現了吉兆,哪裡又出現一條龍,都是為稱帝制造輿論,然後有一堆的儀式,比如禪讓要三次以上,百官勸諫要不厭其煩,這花了劉備差不多半年的時間。

劉備一生追求的是什麼?就是建功立業,開疆立國,他的養子叫劉封,長子叫劉禪,合起來就是封禪,只有皇帝才能封禪,而且是有巨大聲望的皇帝才能封禪,對劉備來說,暮年稱帝是他一生最大的追求,比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重要百倍



在劉備稱帝兩個月後,就開始發動夷陵之戰,其實夷陵之戰就是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行奪取荊州之實。對於政治人物來說,政治利益遠遠比個人情感重要,尤其是帝王,還是經常拋妻棄子的帝王。

三国逐鹿
2019-08-28

三國時期,出了許多英雄豪傑。其中不乏有一味單打獨鬥的能人異士,但是能在三國排得上名號的謀臣武將,大多數都是處於同一個陣營,或者關係十分要好。而劉關張三人便是如此。劉關張三人自桃園三結義始,便相互聯繫,相互信任。關羽張飛二人更是為劉備興復漢室,一統中原的壯志而奮鬥終生。

但是當關羽敗走麥城,身死異地時,劉備的表現就有幾分耐人尋味了。劉備當時只是扼腕嘆息,卻並沒有立刻出兵替關羽報仇,反而他等了一年多,才起兵。這又是為什麼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三國時期,出了許多英雄豪傑。其中不乏有一味單打獨鬥的能人異士,但是能在三國排得上名號的謀臣武將,大多數都是處於同一個陣營,或者關係十分要好。而劉關張三人便是如此。劉關張三人自桃園三結義始,便相互聯繫,相互信任。關羽張飛二人更是為劉備興復漢室,一統中原的壯志而奮鬥終生。

但是當關羽敗走麥城,身死異地時,劉備的表現就有幾分耐人尋味了。劉備當時只是扼腕嘆息,卻並沒有立刻出兵替關羽報仇,反而他等了一年多,才起兵。這又是為什麼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第一,關羽敗走麥城,失了荊州,蜀漢處於劣勢,不可即刻發兵。

關羽敗走麥城後,孫權趁機派呂蒙白衣渡江,佔據荊州。而從此時劉備所盤踞的地盤來看,關羽的大意失了荊州,可以說是把蜀漢推入了萬劫不復之地。荊州一失,諸葛亮當年在《隆中對》中為劉備制定的既定政策就無法展開,而若諸葛亮提出的佔據荊州之策無法展開,劉備就難以完成興復漢室,一統天下之壯志。況且此時荊州已失,蜀國實力下滑,如果貿然發兵,或許只會是一場敗績。因此,劉備才不會即刻發兵。

三國時期,出了許多英雄豪傑。其中不乏有一味單打獨鬥的能人異士,但是能在三國排得上名號的謀臣武將,大多數都是處於同一個陣營,或者關係十分要好。而劉關張三人便是如此。劉關張三人自桃園三結義始,便相互聯繫,相互信任。關羽張飛二人更是為劉備興復漢室,一統中原的壯志而奮鬥終生。

但是當關羽敗走麥城,身死異地時,劉備的表現就有幾分耐人尋味了。劉備當時只是扼腕嘆息,卻並沒有立刻出兵替關羽報仇,反而他等了一年多,才起兵。這又是為什麼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第一,關羽敗走麥城,失了荊州,蜀漢處於劣勢,不可即刻發兵。

關羽敗走麥城後,孫權趁機派呂蒙白衣渡江,佔據荊州。而從此時劉備所盤踞的地盤來看,關羽的大意失了荊州,可以說是把蜀漢推入了萬劫不復之地。荊州一失,諸葛亮當年在《隆中對》中為劉備制定的既定政策就無法展開,而若諸葛亮提出的佔據荊州之策無法展開,劉備就難以完成興復漢室,一統天下之壯志。況且此時荊州已失,蜀國實力下滑,如果貿然發兵,或許只會是一場敗績。因此,劉備才不會即刻發兵。

而關羽敗走麥城,身死異地之後,劉備的陣營中不僅損失了關羽這一員大將,還失去了荊州之地。除此之外,法正、黃忠等文臣武將,也在公元220年前後相繼去世。正是如此,劉備所率領的蜀漢政權的實力受到了明顯的削弱。

況且荊州新失,關羽罹難,蜀漢陣營中軍心十分不穩,士氣低迷。再加上蜀漢佔據的益州勢力中的豪族的阻礙,蜀漢政權經了這一遭,可謂是元氣大傷。處於這樣狀態下的劉備,考慮的不僅僅是關羽一人的,而是蜀漢整個大局。他又怎麼會雞蛋碰石頭,頭腦一熱就發兵攻吳呢?

三國時期,出了許多英雄豪傑。其中不乏有一味單打獨鬥的能人異士,但是能在三國排得上名號的謀臣武將,大多數都是處於同一個陣營,或者關係十分要好。而劉關張三人便是如此。劉關張三人自桃園三結義始,便相互聯繫,相互信任。關羽張飛二人更是為劉備興復漢室,一統中原的壯志而奮鬥終生。

但是當關羽敗走麥城,身死異地時,劉備的表現就有幾分耐人尋味了。劉備當時只是扼腕嘆息,卻並沒有立刻出兵替關羽報仇,反而他等了一年多,才起兵。這又是為什麼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第一,關羽敗走麥城,失了荊州,蜀漢處於劣勢,不可即刻發兵。

關羽敗走麥城後,孫權趁機派呂蒙白衣渡江,佔據荊州。而從此時劉備所盤踞的地盤來看,關羽的大意失了荊州,可以說是把蜀漢推入了萬劫不復之地。荊州一失,諸葛亮當年在《隆中對》中為劉備制定的既定政策就無法展開,而若諸葛亮提出的佔據荊州之策無法展開,劉備就難以完成興復漢室,一統天下之壯志。況且此時荊州已失,蜀國實力下滑,如果貿然發兵,或許只會是一場敗績。因此,劉備才不會即刻發兵。

而關羽敗走麥城,身死異地之後,劉備的陣營中不僅損失了關羽這一員大將,還失去了荊州之地。除此之外,法正、黃忠等文臣武將,也在公元220年前後相繼去世。正是如此,劉備所率領的蜀漢政權的實力受到了明顯的削弱。

況且荊州新失,關羽罹難,蜀漢陣營中軍心十分不穩,士氣低迷。再加上蜀漢佔據的益州勢力中的豪族的阻礙,蜀漢政權經了這一遭,可謂是元氣大傷。處於這樣狀態下的劉備,考慮的不僅僅是關羽一人的,而是蜀漢整個大局。他又怎麼會雞蛋碰石頭,頭腦一熱就發兵攻吳呢?

第二,在當時情況危急,劉備必須登基稱帝,甚至比為關羽報仇更重要。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於洛陽。其子曹丕從鄴城至洛陽繼位,並正式迫使漢獻帝劉協退位,篡漢自立,從而建立了曹魏政權,自此以後,東漢王朝正式消失。

而曹丕的這一做法,對於打著漢室宗親,匡扶漢室旗號的劉備來說,無疑是一種挑釁。如果劉備只是沉默不語,籌劃為關羽報仇之事,那也就表明了他默認了曹魏政權對於漢王朝的取代。野心勃勃的劉備自然不會對此坐視不理。

三國時期,出了許多英雄豪傑。其中不乏有一味單打獨鬥的能人異士,但是能在三國排得上名號的謀臣武將,大多數都是處於同一個陣營,或者關係十分要好。而劉關張三人便是如此。劉關張三人自桃園三結義始,便相互聯繫,相互信任。關羽張飛二人更是為劉備興復漢室,一統中原的壯志而奮鬥終生。

但是當關羽敗走麥城,身死異地時,劉備的表現就有幾分耐人尋味了。劉備當時只是扼腕嘆息,卻並沒有立刻出兵替關羽報仇,反而他等了一年多,才起兵。這又是為什麼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第一,關羽敗走麥城,失了荊州,蜀漢處於劣勢,不可即刻發兵。

關羽敗走麥城後,孫權趁機派呂蒙白衣渡江,佔據荊州。而從此時劉備所盤踞的地盤來看,關羽的大意失了荊州,可以說是把蜀漢推入了萬劫不復之地。荊州一失,諸葛亮當年在《隆中對》中為劉備制定的既定政策就無法展開,而若諸葛亮提出的佔據荊州之策無法展開,劉備就難以完成興復漢室,一統天下之壯志。況且此時荊州已失,蜀國實力下滑,如果貿然發兵,或許只會是一場敗績。因此,劉備才不會即刻發兵。

而關羽敗走麥城,身死異地之後,劉備的陣營中不僅損失了關羽這一員大將,還失去了荊州之地。除此之外,法正、黃忠等文臣武將,也在公元220年前後相繼去世。正是如此,劉備所率領的蜀漢政權的實力受到了明顯的削弱。

況且荊州新失,關羽罹難,蜀漢陣營中軍心十分不穩,士氣低迷。再加上蜀漢佔據的益州勢力中的豪族的阻礙,蜀漢政權經了這一遭,可謂是元氣大傷。處於這樣狀態下的劉備,考慮的不僅僅是關羽一人的,而是蜀漢整個大局。他又怎麼會雞蛋碰石頭,頭腦一熱就發兵攻吳呢?

第二,在當時情況危急,劉備必須登基稱帝,甚至比為關羽報仇更重要。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於洛陽。其子曹丕從鄴城至洛陽繼位,並正式迫使漢獻帝劉協退位,篡漢自立,從而建立了曹魏政權,自此以後,東漢王朝正式消失。

而曹丕的這一做法,對於打著漢室宗親,匡扶漢室旗號的劉備來說,無疑是一種挑釁。如果劉備只是沉默不語,籌劃為關羽報仇之事,那也就表明了他默認了曹魏政權對於漢王朝的取代。野心勃勃的劉備自然不會對此坐視不理。

於是乎,劉備與諸葛亮商議,為了蜀漢可以繼續沿用匡扶漢室的旗號,繼續吸引三國豪傑,保持正統,蜀漢就勢必要有一位擁有漢室背景的皇帝,相比於曹魏的公然篡位,也算是有些面子上的體貼。

所以在漢獻帝劉協當時生死不明的情況下,年已六十歲的劉備於成都登基為帝,自封漢中王。對於劉備以及其部下來說(張飛或許除外),劉備登基稱帝,是比起兵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更重要的事。況且以當時曹魏咄咄相逼的緊迫性來看,當然是即刻稱帝,以漢室名義對抗曹魏更為要緊。

三國時期,出了許多英雄豪傑。其中不乏有一味單打獨鬥的能人異士,但是能在三國排得上名號的謀臣武將,大多數都是處於同一個陣營,或者關係十分要好。而劉關張三人便是如此。劉關張三人自桃園三結義始,便相互聯繫,相互信任。關羽張飛二人更是為劉備興復漢室,一統中原的壯志而奮鬥終生。

但是當關羽敗走麥城,身死異地時,劉備的表現就有幾分耐人尋味了。劉備當時只是扼腕嘆息,卻並沒有立刻出兵替關羽報仇,反而他等了一年多,才起兵。這又是為什麼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第一,關羽敗走麥城,失了荊州,蜀漢處於劣勢,不可即刻發兵。

關羽敗走麥城後,孫權趁機派呂蒙白衣渡江,佔據荊州。而從此時劉備所盤踞的地盤來看,關羽的大意失了荊州,可以說是把蜀漢推入了萬劫不復之地。荊州一失,諸葛亮當年在《隆中對》中為劉備制定的既定政策就無法展開,而若諸葛亮提出的佔據荊州之策無法展開,劉備就難以完成興復漢室,一統天下之壯志。況且此時荊州已失,蜀國實力下滑,如果貿然發兵,或許只會是一場敗績。因此,劉備才不會即刻發兵。

而關羽敗走麥城,身死異地之後,劉備的陣營中不僅損失了關羽這一員大將,還失去了荊州之地。除此之外,法正、黃忠等文臣武將,也在公元220年前後相繼去世。正是如此,劉備所率領的蜀漢政權的實力受到了明顯的削弱。

況且荊州新失,關羽罹難,蜀漢陣營中軍心十分不穩,士氣低迷。再加上蜀漢佔據的益州勢力中的豪族的阻礙,蜀漢政權經了這一遭,可謂是元氣大傷。處於這樣狀態下的劉備,考慮的不僅僅是關羽一人的,而是蜀漢整個大局。他又怎麼會雞蛋碰石頭,頭腦一熱就發兵攻吳呢?

第二,在當時情況危急,劉備必須登基稱帝,甚至比為關羽報仇更重要。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於洛陽。其子曹丕從鄴城至洛陽繼位,並正式迫使漢獻帝劉協退位,篡漢自立,從而建立了曹魏政權,自此以後,東漢王朝正式消失。

而曹丕的這一做法,對於打著漢室宗親,匡扶漢室旗號的劉備來說,無疑是一種挑釁。如果劉備只是沉默不語,籌劃為關羽報仇之事,那也就表明了他默認了曹魏政權對於漢王朝的取代。野心勃勃的劉備自然不會對此坐視不理。

於是乎,劉備與諸葛亮商議,為了蜀漢可以繼續沿用匡扶漢室的旗號,繼續吸引三國豪傑,保持正統,蜀漢就勢必要有一位擁有漢室背景的皇帝,相比於曹魏的公然篡位,也算是有些面子上的體貼。

所以在漢獻帝劉協當時生死不明的情況下,年已六十歲的劉備於成都登基為帝,自封漢中王。對於劉備以及其部下來說(張飛或許除外),劉備登基稱帝,是比起兵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更重要的事。況且以當時曹魏咄咄相逼的緊迫性來看,當然是即刻稱帝,以漢室名義對抗曹魏更為要緊。

第三,關羽之死事發突然,劉備起兵為需要長時間的準備。

本來劉備只是讓關羽鎮守荊州的,但是關羽受到其他人的吹捧,擅自發動襄樊之戰。之後更是打了敗仗,敗走麥城,甚至於丟了性命。在劉備心中,關羽打的這場襄樊之戰,定然能夠凱旋而歸。

但當關羽的死訊以及荊州已失的消息傳來時,事情出乎意料,劉備自然難以迅速反應。況且就算劉備可以迅速反應過來,面對曹魏相逼,孫吳離心的尷尬境地,劉備除了靜待時機,也不會不顧大局。更不會失去理智,一心為關羽報仇。

三國時期,出了許多英雄豪傑。其中不乏有一味單打獨鬥的能人異士,但是能在三國排得上名號的謀臣武將,大多數都是處於同一個陣營,或者關係十分要好。而劉關張三人便是如此。劉關張三人自桃園三結義始,便相互聯繫,相互信任。關羽張飛二人更是為劉備興復漢室,一統中原的壯志而奮鬥終生。

但是當關羽敗走麥城,身死異地時,劉備的表現就有幾分耐人尋味了。劉備當時只是扼腕嘆息,卻並沒有立刻出兵替關羽報仇,反而他等了一年多,才起兵。這又是為什麼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第一,關羽敗走麥城,失了荊州,蜀漢處於劣勢,不可即刻發兵。

關羽敗走麥城後,孫權趁機派呂蒙白衣渡江,佔據荊州。而從此時劉備所盤踞的地盤來看,關羽的大意失了荊州,可以說是把蜀漢推入了萬劫不復之地。荊州一失,諸葛亮當年在《隆中對》中為劉備制定的既定政策就無法展開,而若諸葛亮提出的佔據荊州之策無法展開,劉備就難以完成興復漢室,一統天下之壯志。況且此時荊州已失,蜀國實力下滑,如果貿然發兵,或許只會是一場敗績。因此,劉備才不會即刻發兵。

而關羽敗走麥城,身死異地之後,劉備的陣營中不僅損失了關羽這一員大將,還失去了荊州之地。除此之外,法正、黃忠等文臣武將,也在公元220年前後相繼去世。正是如此,劉備所率領的蜀漢政權的實力受到了明顯的削弱。

況且荊州新失,關羽罹難,蜀漢陣營中軍心十分不穩,士氣低迷。再加上蜀漢佔據的益州勢力中的豪族的阻礙,蜀漢政權經了這一遭,可謂是元氣大傷。處於這樣狀態下的劉備,考慮的不僅僅是關羽一人的,而是蜀漢整個大局。他又怎麼會雞蛋碰石頭,頭腦一熱就發兵攻吳呢?

第二,在當時情況危急,劉備必須登基稱帝,甚至比為關羽報仇更重要。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於洛陽。其子曹丕從鄴城至洛陽繼位,並正式迫使漢獻帝劉協退位,篡漢自立,從而建立了曹魏政權,自此以後,東漢王朝正式消失。

而曹丕的這一做法,對於打著漢室宗親,匡扶漢室旗號的劉備來說,無疑是一種挑釁。如果劉備只是沉默不語,籌劃為關羽報仇之事,那也就表明了他默認了曹魏政權對於漢王朝的取代。野心勃勃的劉備自然不會對此坐視不理。

於是乎,劉備與諸葛亮商議,為了蜀漢可以繼續沿用匡扶漢室的旗號,繼續吸引三國豪傑,保持正統,蜀漢就勢必要有一位擁有漢室背景的皇帝,相比於曹魏的公然篡位,也算是有些面子上的體貼。

所以在漢獻帝劉協當時生死不明的情況下,年已六十歲的劉備於成都登基為帝,自封漢中王。對於劉備以及其部下來說(張飛或許除外),劉備登基稱帝,是比起兵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更重要的事。況且以當時曹魏咄咄相逼的緊迫性來看,當然是即刻稱帝,以漢室名義對抗曹魏更為要緊。

第三,關羽之死事發突然,劉備起兵為需要長時間的準備。

本來劉備只是讓關羽鎮守荊州的,但是關羽受到其他人的吹捧,擅自發動襄樊之戰。之後更是打了敗仗,敗走麥城,甚至於丟了性命。在劉備心中,關羽打的這場襄樊之戰,定然能夠凱旋而歸。

但當關羽的死訊以及荊州已失的消息傳來時,事情出乎意料,劉備自然難以迅速反應。況且就算劉備可以迅速反應過來,面對曹魏相逼,孫吳離心的尷尬境地,劉備除了靜待時機,也不會不顧大局。更不會失去理智,一心為關羽報仇。

況且劉備就算想出兵報仇,也只能想想而已,無法施行。關羽已死,麾下黃忠年紀太老,張飛又素來脾氣暴躁,而諸葛亮趙雲等人又不同意即刻出兵,劉備也是無能為力。更何況蜀漢實力並不強,對於劉備來說,出兵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顯然是一件需要從長計議的事。

蜀漢不僅需要在益州挑選精兵強將,還需要準備糧草、攻城的器械等物資。這樁樁件件,無一不是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的,因此劉備也才考慮再三,決定先登基稱帝,穩定勢力,再籌劃報仇雪恨之事。

由此可知,劉備率領的蜀漢實力不強,處於劣勢,起兵需時間準備,等等皆是其等了一年才起兵攻吳的原因。

你是如何看待劉備伐吳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湘水微波
2019-08-08

等一年多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即有蜀漢集團內部因素,又有與外部環境因素所造成。

憑心而論,劉備並不傻,他不會把國家和事業丟到一邊,來為某個人去報仇。

一、重大變故造成了起兵報仇推遲。

關羽雖為東吳所殺,但當時劉備的當前大敵仍為曹魏。荊州已丟失,曹操乘蜀漢新敗,虎視漢中,劉備必須調備更多的兵力防止曹操乘虛而入。要伐吳後方就要穩固,所以伐吳只能暫緩。 後來曹操死,曹丕即位魏王和丞相。不久就開始逼漢獻帝遜位,曹丕正式稱帝號魏文帝。劉備在諸葛亮等人勸說下,必須馬上稱帝以示正統,表明漢室的延續。劉備稱帝的重要性早已超過報仇,籌備登基成了頭等大事,所以伐吳難免推遲。

二、國內的思想難於統一

一直以來諸葛亮的思想就是聯吳抗曹,早在《隆中對》中就已提出,算得上是一條基本國策。關羽就是因為違背了這條方針才導致失敗,丟失了荊州自己也被殺。 雖如此,與東吳的矛盾仍不是主要矛盾,要匡扶漢室就仍然不能與東吳為敵。伐吳僅是因私仇,聯吳抗曹才是國家大事。以諸葛亮為代表的一部分人不主張伐吳,甚至認為應不計前嫌與東吳修好。

以劉備為代表的一些將領主張伐吳,一來是報仇雪恨(其實這只是名義上的),再者是想奪回失地,回到過去狀態,三是要立威教訓東吳,甚至逼迫東吳服軟,主動求和來聯盟。 兩種觀點要達到統一,難免要費時間。後來在劉備等勢力派的堅持下,伐吳終於成了定論。

另外,一場大戰役從軍隊調配,戰略佈署,後勤保障等一系列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到位的,等了一年多才起兵為關羽報仇並不算久。

墨鱼轩书画
2019-08-07

《三國演義》裡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兄弟之情感動了很多人,“不能同生但求同死”的對天誓言也感天動地。

《三國演義》裡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兄弟之情感動了很多人,“不能同生但求同死”的對天誓言也感天動地。



那麼,三人既然有這麼濃厚的兄弟情誼,在好兄弟關羽被殺害之後,劉備為何沒有立刻報仇,反而是等了一年多自己成功稱帝之後才起兵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劉備當時在益州的統治仍然不是很穩固,所以他不能倉促出兵,只能用稱帝來穩定內部政局。關羽戰死,荊州丟失,這嚴重打擊了蜀國的軍心,同時,信得過的將領病的病,死的死,蜀國勢力迅速減弱,這讓本就並非心甘情願為蜀國賣命的益州士族頓生異心。為了在益州穩固自己的地位,劉備迅速稱帝,然後以皇帝的名義來名正言順的管理益州想方設法得到益州人民的愛戴,從而達到穩定政局的目的。

《三國演義》裡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兄弟之情感動了很多人,“不能同生但求同死”的對天誓言也感天動地。



那麼,三人既然有這麼濃厚的兄弟情誼,在好兄弟關羽被殺害之後,劉備為何沒有立刻報仇,反而是等了一年多自己成功稱帝之後才起兵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劉備當時在益州的統治仍然不是很穩固,所以他不能倉促出兵,只能用稱帝來穩定內部政局。關羽戰死,荊州丟失,這嚴重打擊了蜀國的軍心,同時,信得過的將領病的病,死的死,蜀國勢力迅速減弱,這讓本就並非心甘情願為蜀國賣命的益州士族頓生異心。為了在益州穩固自己的地位,劉備迅速稱帝,然後以皇帝的名義來名正言順的管理益州想方設法得到益州人民的愛戴,從而達到穩定政局的目的。



二、劉備當時手中兵力不足。先前再漢中與曹操戰鬥後,部隊減員嚴重,而且曹操在離開始趕走了大部分民眾,這讓劉備短期內無法補充兵員,所以沒法及時出兵報仇。

三、荊州的丟失讓本就不富裕的劉備物資裝備缺失嚴重。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了富饒荊州

物資錢糧的大力支持,劉備如果出兵,那他拿什麼做後勤保障呢?所以,劉備只能暫緩出兵,只有先積蓄物資力量,再作打算。

《三國演義》裡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兄弟之情感動了很多人,“不能同生但求同死”的對天誓言也感天動地。



那麼,三人既然有這麼濃厚的兄弟情誼,在好兄弟關羽被殺害之後,劉備為何沒有立刻報仇,反而是等了一年多自己成功稱帝之後才起兵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劉備當時在益州的統治仍然不是很穩固,所以他不能倉促出兵,只能用稱帝來穩定內部政局。關羽戰死,荊州丟失,這嚴重打擊了蜀國的軍心,同時,信得過的將領病的病,死的死,蜀國勢力迅速減弱,這讓本就並非心甘情願為蜀國賣命的益州士族頓生異心。為了在益州穩固自己的地位,劉備迅速稱帝,然後以皇帝的名義來名正言順的管理益州想方設法得到益州人民的愛戴,從而達到穩定政局的目的。



二、劉備當時手中兵力不足。先前再漢中與曹操戰鬥後,部隊減員嚴重,而且曹操在離開始趕走了大部分民眾,這讓劉備短期內無法補充兵員,所以沒法及時出兵報仇。

三、荊州的丟失讓本就不富裕的劉備物資裝備缺失嚴重。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了富饒荊州

物資錢糧的大力支持,劉備如果出兵,那他拿什麼做後勤保障呢?所以,劉備只能暫緩出兵,只有先積蓄物資力量,再作打算。



四、劉備大張旗鼓伐吳,明面上說是給關羽報仇,私下裡我覺得他還是為了自己的蜀漢。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為了國家利益和利害,劉備都不能貿然出兵打無準備之仗。所以拖了一年多諸事完備才出兵。

綜上所述,在關羽被殺害後,劉備並沒有失去理智魯莽的出兵為自己兄弟報仇,而是選擇了隱忍不發按兵不動,先稱帝穩固自己的根基,等到實力足夠強大時機成熟的時候,再出兵伐東吳孫權,為關羽報仇雪恨。

《三國演義》裡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兄弟之情感動了很多人,“不能同生但求同死”的對天誓言也感天動地。



那麼,三人既然有這麼濃厚的兄弟情誼,在好兄弟關羽被殺害之後,劉備為何沒有立刻報仇,反而是等了一年多自己成功稱帝之後才起兵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劉備當時在益州的統治仍然不是很穩固,所以他不能倉促出兵,只能用稱帝來穩定內部政局。關羽戰死,荊州丟失,這嚴重打擊了蜀國的軍心,同時,信得過的將領病的病,死的死,蜀國勢力迅速減弱,這讓本就並非心甘情願為蜀國賣命的益州士族頓生異心。為了在益州穩固自己的地位,劉備迅速稱帝,然後以皇帝的名義來名正言順的管理益州想方設法得到益州人民的愛戴,從而達到穩定政局的目的。



二、劉備當時手中兵力不足。先前再漢中與曹操戰鬥後,部隊減員嚴重,而且曹操在離開始趕走了大部分民眾,這讓劉備短期內無法補充兵員,所以沒法及時出兵報仇。

三、荊州的丟失讓本就不富裕的劉備物資裝備缺失嚴重。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了富饒荊州

物資錢糧的大力支持,劉備如果出兵,那他拿什麼做後勤保障呢?所以,劉備只能暫緩出兵,只有先積蓄物資力量,再作打算。



四、劉備大張旗鼓伐吳,明面上說是給關羽報仇,私下裡我覺得他還是為了自己的蜀漢。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為了國家利益和利害,劉備都不能貿然出兵打無準備之仗。所以拖了一年多諸事完備才出兵。

綜上所述,在關羽被殺害後,劉備並沒有失去理智魯莽的出兵為自己兄弟報仇,而是選擇了隱忍不發按兵不動,先稱帝穩固自己的根基,等到實力足夠強大時機成熟的時候,再出兵伐東吳孫權,為關羽報仇雪恨。



劉備的這個做法是最明智之舉。儘管他的這一行為讓人覺得他不仁不義,不配做大哥,但我們仔細分析當時的局勢,站在劉備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會發現,他沒有立刻起兵為兄弟報仇,而是拖了一年多才出兵是最智慧的做法。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歡迎點擊關注墨魚軒書畫,閱讀欣賞更多文史典故!)

《三國演義》裡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兄弟之情感動了很多人,“不能同生但求同死”的對天誓言也感天動地。



那麼,三人既然有這麼濃厚的兄弟情誼,在好兄弟關羽被殺害之後,劉備為何沒有立刻報仇,反而是等了一年多自己成功稱帝之後才起兵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劉備當時在益州的統治仍然不是很穩固,所以他不能倉促出兵,只能用稱帝來穩定內部政局。關羽戰死,荊州丟失,這嚴重打擊了蜀國的軍心,同時,信得過的將領病的病,死的死,蜀國勢力迅速減弱,這讓本就並非心甘情願為蜀國賣命的益州士族頓生異心。為了在益州穩固自己的地位,劉備迅速稱帝,然後以皇帝的名義來名正言順的管理益州想方設法得到益州人民的愛戴,從而達到穩定政局的目的。



二、劉備當時手中兵力不足。先前再漢中與曹操戰鬥後,部隊減員嚴重,而且曹操在離開始趕走了大部分民眾,這讓劉備短期內無法補充兵員,所以沒法及時出兵報仇。

三、荊州的丟失讓本就不富裕的劉備物資裝備缺失嚴重。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了富饒荊州

物資錢糧的大力支持,劉備如果出兵,那他拿什麼做後勤保障呢?所以,劉備只能暫緩出兵,只有先積蓄物資力量,再作打算。



四、劉備大張旗鼓伐吳,明面上說是給關羽報仇,私下裡我覺得他還是為了自己的蜀漢。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為了國家利益和利害,劉備都不能貿然出兵打無準備之仗。所以拖了一年多諸事完備才出兵。

綜上所述,在關羽被殺害後,劉備並沒有失去理智魯莽的出兵為自己兄弟報仇,而是選擇了隱忍不發按兵不動,先稱帝穩固自己的根基,等到實力足夠強大時機成熟的時候,再出兵伐東吳孫權,為關羽報仇雪恨。



劉備的這個做法是最明智之舉。儘管他的這一行為讓人覺得他不仁不義,不配做大哥,但我們仔細分析當時的局勢,站在劉備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會發現,他沒有立刻起兵為兄弟報仇,而是拖了一年多才出兵是最智慧的做法。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歡迎點擊關注墨魚軒書畫,閱讀欣賞更多文史典故!)

元哥说三国
2019-08-31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在長沮這個地方,被呂蒙部將馬忠所殺。劉備得知關羽被殺的消息後,悲痛欲絕、淚流滿面。關羽是劉備的好兄弟,兩人的關係那是相當好的,關羽死了,劉備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事實上也是如此,劉備當即表示要殺向東吳,為關羽報仇雪恨。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在長沮這個地方,被呂蒙部將馬忠所殺。劉備得知關羽被殺的消息後,悲痛欲絕、淚流滿面。關羽是劉備的好兄弟,兩人的關係那是相當好的,關羽死了,劉備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事實上也是如此,劉備當即表示要殺向東吳,為關羽報仇雪恨。

可是奇怪的是,劉備直到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才起兵伐吳,這距離關羽之死,已經過去一年半了。

那麼,劉備為什麼沒有立即為關羽報仇,反而等了一年多才起兵呢?下面我將根據正史及演義的記載,分析如下。

首先,關羽被殺太過突然,劉備沒有做好思想準備。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在長沮這個地方,被呂蒙部將馬忠所殺。劉備得知關羽被殺的消息後,悲痛欲絕、淚流滿面。關羽是劉備的好兄弟,兩人的關係那是相當好的,關羽死了,劉備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事實上也是如此,劉備當即表示要殺向東吳,為關羽報仇雪恨。

可是奇怪的是,劉備直到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才起兵伐吳,這距離關羽之死,已經過去一年半了。

那麼,劉備為什麼沒有立即為關羽報仇,反而等了一年多才起兵呢?下面我將根據正史及演義的記載,分析如下。

首先,關羽被殺太過突然,劉備沒有做好思想準備。

關羽被殺,事出倉促,這是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劉備聽到關羽死後,想必是大吃一驚,然後茶不思飯不想,忙著哭祭關羽。這一段時間裡,也肯定是舉國皆哀。據《三國志·先主傳》,關羽被殺後,就直接到了曹丕代漢自立,這中間幾乎有一年時間的空白,陳壽沒有記載。可以想象,劉備在忙著關羽的後事,整天哭成淚人,沒有心思去想別的。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淚溼衣襟,斑斑成血。

由此可見,關羽死後,劉備真的是太過傷心了,十分懷念已故的關羽,想著他們從前的種種往事。

其次,諸葛亮等人勸阻劉備不要衝動,萬萬不可伐吳。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在長沮這個地方,被呂蒙部將馬忠所殺。劉備得知關羽被殺的消息後,悲痛欲絕、淚流滿面。關羽是劉備的好兄弟,兩人的關係那是相當好的,關羽死了,劉備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事實上也是如此,劉備當即表示要殺向東吳,為關羽報仇雪恨。

可是奇怪的是,劉備直到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才起兵伐吳,這距離關羽之死,已經過去一年半了。

那麼,劉備為什麼沒有立即為關羽報仇,反而等了一年多才起兵呢?下面我將根據正史及演義的記載,分析如下。

首先,關羽被殺太過突然,劉備沒有做好思想準備。

關羽被殺,事出倉促,這是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劉備聽到關羽死後,想必是大吃一驚,然後茶不思飯不想,忙著哭祭關羽。這一段時間裡,也肯定是舉國皆哀。據《三國志·先主傳》,關羽被殺後,就直接到了曹丕代漢自立,這中間幾乎有一年時間的空白,陳壽沒有記載。可以想象,劉備在忙著關羽的後事,整天哭成淚人,沒有心思去想別的。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淚溼衣襟,斑斑成血。

由此可見,關羽死後,劉備真的是太過傷心了,十分懷念已故的關羽,想著他們從前的種種往事。

其次,諸葛亮等人勸阻劉備不要衝動,萬萬不可伐吳。

劉備想要為關羽報仇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可是私仇事小,國仇事大,要分得清主次。諸葛亮等大臣,當然懂得這個道理。尤其是諸葛亮,在聽到劉備要殺向東吳,為關羽報仇後,那是一個勁地勸劉備,千萬不能衝動,蜀漢的最大敵人,不是東吳,而是曹魏。魏國此時正盼著蜀漢去攻打東吳呢,不能讓親者痛,仇者快呀。並且孫權將關羽的首級獻給曹操,是在暗示劉備,殺死關羽的人,不是孫權,而是曹操。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方今吳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吳,各懷譎計,伺隙而乘。王上只宜按兵不動,且與關公發喪。待吳、魏不和,乘時而伐之,可也。

最後,伐吳是一件大事,非同小可,劉備還沒有準備好。

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先看看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裡,發什麼了什麼大事。

第一,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代漢自立,改元黃初。劉備集團聽到消息後,當然是對曹丕大罵特罵,因為他們一直視曹氏家族為“亂臣賊子”,打的政治口號也是“誅殺曹賊,興復漢室”。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在長沮這個地方,被呂蒙部將馬忠所殺。劉備得知關羽被殺的消息後,悲痛欲絕、淚流滿面。關羽是劉備的好兄弟,兩人的關係那是相當好的,關羽死了,劉備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事實上也是如此,劉備當即表示要殺向東吳,為關羽報仇雪恨。

可是奇怪的是,劉備直到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才起兵伐吳,這距離關羽之死,已經過去一年半了。

那麼,劉備為什麼沒有立即為關羽報仇,反而等了一年多才起兵呢?下面我將根據正史及演義的記載,分析如下。

首先,關羽被殺太過突然,劉備沒有做好思想準備。

關羽被殺,事出倉促,這是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劉備聽到關羽死後,想必是大吃一驚,然後茶不思飯不想,忙著哭祭關羽。這一段時間裡,也肯定是舉國皆哀。據《三國志·先主傳》,關羽被殺後,就直接到了曹丕代漢自立,這中間幾乎有一年時間的空白,陳壽沒有記載。可以想象,劉備在忙著關羽的後事,整天哭成淚人,沒有心思去想別的。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淚溼衣襟,斑斑成血。

由此可見,關羽死後,劉備真的是太過傷心了,十分懷念已故的關羽,想著他們從前的種種往事。

其次,諸葛亮等人勸阻劉備不要衝動,萬萬不可伐吳。

劉備想要為關羽報仇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可是私仇事小,國仇事大,要分得清主次。諸葛亮等大臣,當然懂得這個道理。尤其是諸葛亮,在聽到劉備要殺向東吳,為關羽報仇後,那是一個勁地勸劉備,千萬不能衝動,蜀漢的最大敵人,不是東吳,而是曹魏。魏國此時正盼著蜀漢去攻打東吳呢,不能讓親者痛,仇者快呀。並且孫權將關羽的首級獻給曹操,是在暗示劉備,殺死關羽的人,不是孫權,而是曹操。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方今吳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吳,各懷譎計,伺隙而乘。王上只宜按兵不動,且與關公發喪。待吳、魏不和,乘時而伐之,可也。

最後,伐吳是一件大事,非同小可,劉備還沒有準備好。

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先看看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裡,發什麼了什麼大事。

第一,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代漢自立,改元黃初。劉備集團聽到消息後,當然是對曹丕大罵特罵,因為他們一直視曹氏家族為“亂臣賊子”,打的政治口號也是“誅殺曹賊,興復漢室”。

第二,曹丕稱帝一個月後,孫權向曹丕稱臣,並在十一月接受了曹丕冊封的吳王稱號。

第三,黃初元年(公元221年)四月,劉備於成都稱帝。與此同時,孫權不顧滿朝大臣的反對,遷都鄂城,提防著劉備突然起兵。

前文分析過,關羽死後,劉備忙著哭去了,沒有心思想著伐吳,即使想過,也被眾人勸住了。等到過去一年左右,曹丕代漢自立,蜀漢的最大敵人,自然就是曹魏,而非東吳了。況且孫權也向曹丕稱臣,已經跟曹魏站在了同一條船上,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劉備再想伐吳,就得掂量一下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在長沮這個地方,被呂蒙部將馬忠所殺。劉備得知關羽被殺的消息後,悲痛欲絕、淚流滿面。關羽是劉備的好兄弟,兩人的關係那是相當好的,關羽死了,劉備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事實上也是如此,劉備當即表示要殺向東吳,為關羽報仇雪恨。

可是奇怪的是,劉備直到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才起兵伐吳,這距離關羽之死,已經過去一年半了。

那麼,劉備為什麼沒有立即為關羽報仇,反而等了一年多才起兵呢?下面我將根據正史及演義的記載,分析如下。

首先,關羽被殺太過突然,劉備沒有做好思想準備。

關羽被殺,事出倉促,這是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劉備聽到關羽死後,想必是大吃一驚,然後茶不思飯不想,忙著哭祭關羽。這一段時間裡,也肯定是舉國皆哀。據《三國志·先主傳》,關羽被殺後,就直接到了曹丕代漢自立,這中間幾乎有一年時間的空白,陳壽沒有記載。可以想象,劉備在忙著關羽的後事,整天哭成淚人,沒有心思去想別的。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淚溼衣襟,斑斑成血。

由此可見,關羽死後,劉備真的是太過傷心了,十分懷念已故的關羽,想著他們從前的種種往事。

其次,諸葛亮等人勸阻劉備不要衝動,萬萬不可伐吳。

劉備想要為關羽報仇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可是私仇事小,國仇事大,要分得清主次。諸葛亮等大臣,當然懂得這個道理。尤其是諸葛亮,在聽到劉備要殺向東吳,為關羽報仇後,那是一個勁地勸劉備,千萬不能衝動,蜀漢的最大敵人,不是東吳,而是曹魏。魏國此時正盼著蜀漢去攻打東吳呢,不能讓親者痛,仇者快呀。並且孫權將關羽的首級獻給曹操,是在暗示劉備,殺死關羽的人,不是孫權,而是曹操。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方今吳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吳,各懷譎計,伺隙而乘。王上只宜按兵不動,且與關公發喪。待吳、魏不和,乘時而伐之,可也。

最後,伐吳是一件大事,非同小可,劉備還沒有準備好。

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先看看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裡,發什麼了什麼大事。

第一,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代漢自立,改元黃初。劉備集團聽到消息後,當然是對曹丕大罵特罵,因為他們一直視曹氏家族為“亂臣賊子”,打的政治口號也是“誅殺曹賊,興復漢室”。

第二,曹丕稱帝一個月後,孫權向曹丕稱臣,並在十一月接受了曹丕冊封的吳王稱號。

第三,黃初元年(公元221年)四月,劉備於成都稱帝。與此同時,孫權不顧滿朝大臣的反對,遷都鄂城,提防著劉備突然起兵。

前文分析過,關羽死後,劉備忙著哭去了,沒有心思想著伐吳,即使想過,也被眾人勸住了。等到過去一年左右,曹丕代漢自立,蜀漢的最大敵人,自然就是曹魏,而非東吳了。況且孫權也向曹丕稱臣,已經跟曹魏站在了同一條船上,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劉備再想伐吳,就得掂量一下了。

此外,劉備也絕不是大家想象的那麼簡單,他討伐東吳,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其實,這僅僅是政治口號,說得好聽點罷了。劉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政治家,他討伐東吳,目的是要收復荊州,要是順利的話,拿下東吳也無妨。用呂思勉先生的話說,劉備為關羽報仇血恨簡直就是笑話。易中天先生也認同這一點,他在談到及事時,說了三個原因:

第一,像劉備這樣意志堅定堅忍不拔的人,是不會感情用事的。第二,關羽被害後劉備並沒有痛不欲生或者拍案而起,而是忙於自己稱帝,也沒有給關羽封號。第三,劉備起兵時,關羽已經死了一年半,哪裡還會情感衝動?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在長沮這個地方,被呂蒙部將馬忠所殺。劉備得知關羽被殺的消息後,悲痛欲絕、淚流滿面。關羽是劉備的好兄弟,兩人的關係那是相當好的,關羽死了,劉備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事實上也是如此,劉備當即表示要殺向東吳,為關羽報仇雪恨。

可是奇怪的是,劉備直到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才起兵伐吳,這距離關羽之死,已經過去一年半了。

那麼,劉備為什麼沒有立即為關羽報仇,反而等了一年多才起兵呢?下面我將根據正史及演義的記載,分析如下。

首先,關羽被殺太過突然,劉備沒有做好思想準備。

關羽被殺,事出倉促,這是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劉備聽到關羽死後,想必是大吃一驚,然後茶不思飯不想,忙著哭祭關羽。這一段時間裡,也肯定是舉國皆哀。據《三國志·先主傳》,關羽被殺後,就直接到了曹丕代漢自立,這中間幾乎有一年時間的空白,陳壽沒有記載。可以想象,劉備在忙著關羽的後事,整天哭成淚人,沒有心思去想別的。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淚溼衣襟,斑斑成血。

由此可見,關羽死後,劉備真的是太過傷心了,十分懷念已故的關羽,想著他們從前的種種往事。

其次,諸葛亮等人勸阻劉備不要衝動,萬萬不可伐吳。

劉備想要為關羽報仇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可是私仇事小,國仇事大,要分得清主次。諸葛亮等大臣,當然懂得這個道理。尤其是諸葛亮,在聽到劉備要殺向東吳,為關羽報仇後,那是一個勁地勸劉備,千萬不能衝動,蜀漢的最大敵人,不是東吳,而是曹魏。魏國此時正盼著蜀漢去攻打東吳呢,不能讓親者痛,仇者快呀。並且孫權將關羽的首級獻給曹操,是在暗示劉備,殺死關羽的人,不是孫權,而是曹操。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方今吳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吳,各懷譎計,伺隙而乘。王上只宜按兵不動,且與關公發喪。待吳、魏不和,乘時而伐之,可也。

最後,伐吳是一件大事,非同小可,劉備還沒有準備好。

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先看看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裡,發什麼了什麼大事。

第一,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代漢自立,改元黃初。劉備集團聽到消息後,當然是對曹丕大罵特罵,因為他們一直視曹氏家族為“亂臣賊子”,打的政治口號也是“誅殺曹賊,興復漢室”。

第二,曹丕稱帝一個月後,孫權向曹丕稱臣,並在十一月接受了曹丕冊封的吳王稱號。

第三,黃初元年(公元221年)四月,劉備於成都稱帝。與此同時,孫權不顧滿朝大臣的反對,遷都鄂城,提防著劉備突然起兵。

前文分析過,關羽死後,劉備忙著哭去了,沒有心思想著伐吳,即使想過,也被眾人勸住了。等到過去一年左右,曹丕代漢自立,蜀漢的最大敵人,自然就是曹魏,而非東吳了。況且孫權也向曹丕稱臣,已經跟曹魏站在了同一條船上,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劉備再想伐吳,就得掂量一下了。

此外,劉備也絕不是大家想象的那麼簡單,他討伐東吳,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其實,這僅僅是政治口號,說得好聽點罷了。劉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政治家,他討伐東吳,目的是要收復荊州,要是順利的話,拿下東吳也無妨。用呂思勉先生的話說,劉備為關羽報仇血恨簡直就是笑話。易中天先生也認同這一點,他在談到及事時,說了三個原因:

第一,像劉備這樣意志堅定堅忍不拔的人,是不會感情用事的。第二,關羽被害後劉備並沒有痛不欲生或者拍案而起,而是忙於自己稱帝,也沒有給關羽封號。第三,劉備起兵時,關羽已經死了一年半,哪裡還會情感衝動?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拿下荊州和益州,是蜀漢討伐曹魏的基礎,這一既定方針不能變。

總結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在長沮這個地方,被呂蒙部將馬忠所殺。劉備得知關羽被殺的消息後,悲痛欲絕、淚流滿面。關羽是劉備的好兄弟,兩人的關係那是相當好的,關羽死了,劉備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事實上也是如此,劉備當即表示要殺向東吳,為關羽報仇雪恨。

可是奇怪的是,劉備直到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才起兵伐吳,這距離關羽之死,已經過去一年半了。

那麼,劉備為什麼沒有立即為關羽報仇,反而等了一年多才起兵呢?下面我將根據正史及演義的記載,分析如下。

首先,關羽被殺太過突然,劉備沒有做好思想準備。

關羽被殺,事出倉促,這是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劉備聽到關羽死後,想必是大吃一驚,然後茶不思飯不想,忙著哭祭關羽。這一段時間裡,也肯定是舉國皆哀。據《三國志·先主傳》,關羽被殺後,就直接到了曹丕代漢自立,這中間幾乎有一年時間的空白,陳壽沒有記載。可以想象,劉備在忙著關羽的後事,整天哭成淚人,沒有心思去想別的。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淚溼衣襟,斑斑成血。

由此可見,關羽死後,劉備真的是太過傷心了,十分懷念已故的關羽,想著他們從前的種種往事。

其次,諸葛亮等人勸阻劉備不要衝動,萬萬不可伐吳。

劉備想要為關羽報仇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可是私仇事小,國仇事大,要分得清主次。諸葛亮等大臣,當然懂得這個道理。尤其是諸葛亮,在聽到劉備要殺向東吳,為關羽報仇後,那是一個勁地勸劉備,千萬不能衝動,蜀漢的最大敵人,不是東吳,而是曹魏。魏國此時正盼著蜀漢去攻打東吳呢,不能讓親者痛,仇者快呀。並且孫權將關羽的首級獻給曹操,是在暗示劉備,殺死關羽的人,不是孫權,而是曹操。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方今吳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吳,各懷譎計,伺隙而乘。王上只宜按兵不動,且與關公發喪。待吳、魏不和,乘時而伐之,可也。

最後,伐吳是一件大事,非同小可,劉備還沒有準備好。

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先看看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裡,發什麼了什麼大事。

第一,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代漢自立,改元黃初。劉備集團聽到消息後,當然是對曹丕大罵特罵,因為他們一直視曹氏家族為“亂臣賊子”,打的政治口號也是“誅殺曹賊,興復漢室”。

第二,曹丕稱帝一個月後,孫權向曹丕稱臣,並在十一月接受了曹丕冊封的吳王稱號。

第三,黃初元年(公元221年)四月,劉備於成都稱帝。與此同時,孫權不顧滿朝大臣的反對,遷都鄂城,提防著劉備突然起兵。

前文分析過,關羽死後,劉備忙著哭去了,沒有心思想著伐吳,即使想過,也被眾人勸住了。等到過去一年左右,曹丕代漢自立,蜀漢的最大敵人,自然就是曹魏,而非東吳了。況且孫權也向曹丕稱臣,已經跟曹魏站在了同一條船上,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劉備再想伐吳,就得掂量一下了。

此外,劉備也絕不是大家想象的那麼簡單,他討伐東吳,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其實,這僅僅是政治口號,說得好聽點罷了。劉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政治家,他討伐東吳,目的是要收復荊州,要是順利的話,拿下東吳也無妨。用呂思勉先生的話說,劉備為關羽報仇血恨簡直就是笑話。易中天先生也認同這一點,他在談到及事時,說了三個原因:

第一,像劉備這樣意志堅定堅忍不拔的人,是不會感情用事的。第二,關羽被害後劉備並沒有痛不欲生或者拍案而起,而是忙於自己稱帝,也沒有給關羽封號。第三,劉備起兵時,關羽已經死了一年半,哪裡還會情感衝動?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拿下荊州和益州,是蜀漢討伐曹魏的基礎,這一既定方針不能變。

總結

劉備是一個很冷靜和理性的人,他沒有立刻替關羽報仇,而是等到一年後才起兵伐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他忙著關羽的後事和稱帝;其二,他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其三,他為關羽報仇是噱頭,是幌子,根本目的還是想收復荊州,可能的話奪取東吳,進而完成他的統一大業。

那麼,大家怎麼看待此事呢?

辽宁资深球迷
2019-08-09

這個問題恰恰也觸碰到了劉備的一個尷尬,更是蜀漢集團的一個尷尬,公元219年關羽兵敗荊州,關羽父子連同他的數萬荊州兵團一同全軍覆沒,蜀漢政權被徹底壓制在偏遠的西南益州地區,直到40多年後滅亡,也沒有從這個區域內走出來,要知道荊州處於長江中游,是當時中原地區交通最便利的地區,向北可以討伐曹魏集團的心臟許昌和洛陽,向西可以進佔益州(劉備完成了這個戰略),順流可以直取揚州,正因為荊州是當時東漢十三州中交通最發達的一州,早在孫堅時期,荊州就是孫氏家族垂涎三尺的目標,更是北方的曹操一直想染指的地區。

這個問題恰恰也觸碰到了劉備的一個尷尬,更是蜀漢集團的一個尷尬,公元219年關羽兵敗荊州,關羽父子連同他的數萬荊州兵團一同全軍覆沒,蜀漢政權被徹底壓制在偏遠的西南益州地區,直到40多年後滅亡,也沒有從這個區域內走出來,要知道荊州處於長江中游,是當時中原地區交通最便利的地區,向北可以討伐曹魏集團的心臟許昌和洛陽,向西可以進佔益州(劉備完成了這個戰略),順流可以直取揚州,正因為荊州是當時東漢十三州中交通最發達的一州,早在孫堅時期,荊州就是孫氏家族垂涎三尺的目標,更是北方的曹操一直想染指的地區。



正因為這一地區的重要,荊州三郡的丟失幾乎可以意味著蜀漢集團將要斷絕擴張的道路,可明知道這個地區的重要性,劉備在聞訊荊州失陷的同時,為什麼沒有選擇立刻回軍援救,而是在將近兩年後才選擇出兵呢。

正如前面所說,這樣的選擇實在是無奈,公元219年的這場慘敗,可以說得上是讓蜀漢集團元氣大傷,在短時間內根本無力發起新的反擊。

這個問題恰恰也觸碰到了劉備的一個尷尬,更是蜀漢集團的一個尷尬,公元219年關羽兵敗荊州,關羽父子連同他的數萬荊州兵團一同全軍覆沒,蜀漢政權被徹底壓制在偏遠的西南益州地區,直到40多年後滅亡,也沒有從這個區域內走出來,要知道荊州處於長江中游,是當時中原地區交通最便利的地區,向北可以討伐曹魏集團的心臟許昌和洛陽,向西可以進佔益州(劉備完成了這個戰略),順流可以直取揚州,正因為荊州是當時東漢十三州中交通最發達的一州,早在孫堅時期,荊州就是孫氏家族垂涎三尺的目標,更是北方的曹操一直想染指的地區。



正因為這一地區的重要,荊州三郡的丟失幾乎可以意味著蜀漢集團將要斷絕擴張的道路,可明知道這個地區的重要性,劉備在聞訊荊州失陷的同時,為什麼沒有選擇立刻回軍援救,而是在將近兩年後才選擇出兵呢。

正如前面所說,這樣的選擇實在是無奈,公元219年的這場慘敗,可以說得上是讓蜀漢集團元氣大傷,在短時間內根本無力發起新的反擊。



公元219年是蜀漢集團的一個轉折點,也是頗為戲劇性的一個轉折點,他曾經讓蜀漢集團一度走向巔峰,又在幾個月的時間瞬間將蜀漢集團打回原形,而這一切都圍繞著荊州三郡的去留得失。

公元219年,隨著漢中之戰的正式結束劉備晉位漢中王,隨著戰爭的擴展也達到了軍事生涯中的巔峰,佔領了漢中地區使得西南的益州在北方有了充足的保障,而東面又是關羽控制的荊州三郡,益州地區被徹底的納入保護之下,有這麼一個穩定的後方發展基地,只需要一定的修養生息,蜀漢集團又可以連續從益州和荊州兩地發起北伐作戰,可偏偏在這個最重要的關鍵節點,蜀漢集團的戰略出現了大問題。

這個問題恰恰也觸碰到了劉備的一個尷尬,更是蜀漢集團的一個尷尬,公元219年關羽兵敗荊州,關羽父子連同他的數萬荊州兵團一同全軍覆沒,蜀漢政權被徹底壓制在偏遠的西南益州地區,直到40多年後滅亡,也沒有從這個區域內走出來,要知道荊州處於長江中游,是當時中原地區交通最便利的地區,向北可以討伐曹魏集團的心臟許昌和洛陽,向西可以進佔益州(劉備完成了這個戰略),順流可以直取揚州,正因為荊州是當時東漢十三州中交通最發達的一州,早在孫堅時期,荊州就是孫氏家族垂涎三尺的目標,更是北方的曹操一直想染指的地區。



正因為這一地區的重要,荊州三郡的丟失幾乎可以意味著蜀漢集團將要斷絕擴張的道路,可明知道這個地區的重要性,劉備在聞訊荊州失陷的同時,為什麼沒有選擇立刻回軍援救,而是在將近兩年後才選擇出兵呢。

正如前面所說,這樣的選擇實在是無奈,公元219年的這場慘敗,可以說得上是讓蜀漢集團元氣大傷,在短時間內根本無力發起新的反擊。



公元219年是蜀漢集團的一個轉折點,也是頗為戲劇性的一個轉折點,他曾經讓蜀漢集團一度走向巔峰,又在幾個月的時間瞬間將蜀漢集團打回原形,而這一切都圍繞著荊州三郡的去留得失。

公元219年,隨著漢中之戰的正式結束劉備晉位漢中王,隨著戰爭的擴展也達到了軍事生涯中的巔峰,佔領了漢中地區使得西南的益州在北方有了充足的保障,而東面又是關羽控制的荊州三郡,益州地區被徹底的納入保護之下,有這麼一個穩定的後方發展基地,只需要一定的修養生息,蜀漢集團又可以連續從益州和荊州兩地發起北伐作戰,可偏偏在這個最重要的關鍵節點,蜀漢集團的戰略出現了大問題。



歷時兩年的漢中之戰,已經讓留守益州的劉備兵團元氣大傷,短時間內已經無力發起進攻,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應該進一步的恢復元氣,可偏偏在這個關鍵節點出現了三國曆史上最大的爭議事件之一———關羽莫名其妙的選擇了北伐,而且是在他手中軍事力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下。

歷史上關羽所率領的荊州兵團究竟有多大力量,史書當中並沒有給一個明確的交代,但卻在四年前,也就是公元215年湘水劃界衝突中,有著這樣一段記載:因蜀漢集團與東吳集團在歸還南郡的問題上發生衝突,公元215年呂蒙向關羽統領的荊州五郡發起進攻,長沙郡和桂陽郡幾乎不戰而降,零陵郡經過短時間的堅守後也選擇投降,關羽統領“號三萬人”南下與呂蒙展開對峙,同時遠在四川的劉備緊急率領五萬大軍返回荊州,這才改變了敵我局勢,呂蒙和孫權最終選擇退讓,從這一次衝突中可以看出一個問題,在得不到劉備增援的情況下,關羽的荊州兵團自守都存在嚴重的問題,號稱三萬大軍,但實際上很可能達不到這個數字,僅靠這樣的軍事力量,充其量能夠堅守住援軍的到來,指望放棄後方選擇對外出擊完全是冒險和找死的行為,可偏偏在四年後,關羽就這麼做了。

具體是什麼原因導致關羽選擇北伐史書當中沒有交代,隨後的過程也不用再細說,關羽的荊州兵團至少三萬人全軍覆沒,也包括蜀漢集團唯一一支水軍,不久後東三郡的失守,損失官兵也高達萬人左右(孟達率部曲4000餘家投降,申氏兄弟聚眾數千人投降,劉封損失數目不詳)。幾個月的時間剛剛走向軍事巔峰的劉備就付出了高達四萬人的損失,和大量地盤的淪陷,在剛剛結束漢中之戰自己無力發動新一輪進攻的情況下,就付出了這樣的損失,劉備還有時間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嗎?

這個問題恰恰也觸碰到了劉備的一個尷尬,更是蜀漢集團的一個尷尬,公元219年關羽兵敗荊州,關羽父子連同他的數萬荊州兵團一同全軍覆沒,蜀漢政權被徹底壓制在偏遠的西南益州地區,直到40多年後滅亡,也沒有從這個區域內走出來,要知道荊州處於長江中游,是當時中原地區交通最便利的地區,向北可以討伐曹魏集團的心臟許昌和洛陽,向西可以進佔益州(劉備完成了這個戰略),順流可以直取揚州,正因為荊州是當時東漢十三州中交通最發達的一州,早在孫堅時期,荊州就是孫氏家族垂涎三尺的目標,更是北方的曹操一直想染指的地區。



正因為這一地區的重要,荊州三郡的丟失幾乎可以意味著蜀漢集團將要斷絕擴張的道路,可明知道這個地區的重要性,劉備在聞訊荊州失陷的同時,為什麼沒有選擇立刻回軍援救,而是在將近兩年後才選擇出兵呢。

正如前面所說,這樣的選擇實在是無奈,公元219年的這場慘敗,可以說得上是讓蜀漢集團元氣大傷,在短時間內根本無力發起新的反擊。



公元219年是蜀漢集團的一個轉折點,也是頗為戲劇性的一個轉折點,他曾經讓蜀漢集團一度走向巔峰,又在幾個月的時間瞬間將蜀漢集團打回原形,而這一切都圍繞著荊州三郡的去留得失。

公元219年,隨著漢中之戰的正式結束劉備晉位漢中王,隨著戰爭的擴展也達到了軍事生涯中的巔峰,佔領了漢中地區使得西南的益州在北方有了充足的保障,而東面又是關羽控制的荊州三郡,益州地區被徹底的納入保護之下,有這麼一個穩定的後方發展基地,只需要一定的修養生息,蜀漢集團又可以連續從益州和荊州兩地發起北伐作戰,可偏偏在這個最重要的關鍵節點,蜀漢集團的戰略出現了大問題。



歷時兩年的漢中之戰,已經讓留守益州的劉備兵團元氣大傷,短時間內已經無力發起進攻,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應該進一步的恢復元氣,可偏偏在這個關鍵節點出現了三國曆史上最大的爭議事件之一———關羽莫名其妙的選擇了北伐,而且是在他手中軍事力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下。

歷史上關羽所率領的荊州兵團究竟有多大力量,史書當中並沒有給一個明確的交代,但卻在四年前,也就是公元215年湘水劃界衝突中,有著這樣一段記載:因蜀漢集團與東吳集團在歸還南郡的問題上發生衝突,公元215年呂蒙向關羽統領的荊州五郡發起進攻,長沙郡和桂陽郡幾乎不戰而降,零陵郡經過短時間的堅守後也選擇投降,關羽統領“號三萬人”南下與呂蒙展開對峙,同時遠在四川的劉備緊急率領五萬大軍返回荊州,這才改變了敵我局勢,呂蒙和孫權最終選擇退讓,從這一次衝突中可以看出一個問題,在得不到劉備增援的情況下,關羽的荊州兵團自守都存在嚴重的問題,號稱三萬大軍,但實際上很可能達不到這個數字,僅靠這樣的軍事力量,充其量能夠堅守住援軍的到來,指望放棄後方選擇對外出擊完全是冒險和找死的行為,可偏偏在四年後,關羽就這麼做了。

具體是什麼原因導致關羽選擇北伐史書當中沒有交代,隨後的過程也不用再細說,關羽的荊州兵團至少三萬人全軍覆沒,也包括蜀漢集團唯一一支水軍,不久後東三郡的失守,損失官兵也高達萬人左右(孟達率部曲4000餘家投降,申氏兄弟聚眾數千人投降,劉封損失數目不詳)。幾個月的時間剛剛走向軍事巔峰的劉備就付出了高達四萬人的損失,和大量地盤的淪陷,在剛剛結束漢中之戰自己無力發動新一輪進攻的情況下,就付出了這樣的損失,劉備還有時間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嗎?



要知道19年前的官渡之戰,袁紹坐擁四州在損失七八萬軍隊的情況下,整整兩年再也無力發動進攻,而僅僅擁有不到兩州的劉備又怎麼可能承受得住這樣的損失?所以荊州三郡的失守,劉備縱然有心,卻也無力!

從經濟上來說,他沒有短時間發動戰爭的資本,從軍事力量上來說,他先後折兵數萬又喪失了唯一的水軍,在需要水陸兩路奪回荊州的客觀要求下,他更缺乏軍事上的本錢,在這樣的不利環境之下,他只能依靠時間重新休養自己,在攢夠了再次發動戰爭的本錢之後,才敢發起新一輪的攻擊,偏偏隨後的夷陵之戰,他又徹底賠個精光!

可以說,荊州三郡的丟失不在於劉備是否及時進行了救援,而是關羽自己根本不應該貿然發動這次行動,賠掉了自己的命,更斷送了蜀漢集團的未來!

史学达人
2019-08-08

我們都知道劉備和關羽是兄弟,關羽死了,按理說劉備應該是要給關羽報仇的。但是,事實上劉備根本就不可能這樣做。

因為劉備是政治家,不是黑社會,他最終想要得到的是天下。

所以,關羽的死,對於他來說,也不是太重要的。可是,荊州的丟失,是讓劉備最放心不下的。

因為荊州的地盤一丟,這就導致了劉備的統一大業,基本上就不能完成了。

當年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就給劉備談過,若是他想要得到天下,就必須佔領荊州和益州兩個地方。

只要劉備佔領了這兩個地方,無論是打東吳,還是曹操。都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可是,劉備剛拿下漢中來,關羽就把荊州給丟了。

我們都知道劉備和關羽是兄弟,關羽死了,按理說劉備應該是要給關羽報仇的。但是,事實上劉備根本就不可能這樣做。

因為劉備是政治家,不是黑社會,他最終想要得到的是天下。

所以,關羽的死,對於他來說,也不是太重要的。可是,荊州的丟失,是讓劉備最放心不下的。

因為荊州的地盤一丟,這就導致了劉備的統一大業,基本上就不能完成了。

當年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就給劉備談過,若是他想要得到天下,就必須佔領荊州和益州兩個地方。

只要劉備佔領了這兩個地方,無論是打東吳,還是曹操。都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可是,劉備剛拿下漢中來,關羽就把荊州給丟了。

你說這事弄的,劉備肯定恨死關羽了。

關羽對於劉備來說,他沒有守住荊州,這就是一大罪過。

本來劉備給關羽的任務,就是讓他把荊州給守住。可是,誰知道關羽竟然擅自發動襄樊之戰了。

儘管戰爭持續了很長的時間,劉備也得到了消息。

可是,劉備得到的都是關羽勝利的消息,所以,他也沒有制止關羽。誰知道最終關羽不但打了敗仗,丟了身價性命,而且還把荊州之地給丟了。

這樣的關羽,劉備當然是恨死他了。

可是,這話劉備又說不出,畢竟,關羽所有的所作所為,都是為劉備考慮的。他即使發動襄樊之戰,也是為了讓劉備更好的對付曹操,拿下漢中之地。

我們都知道劉備和關羽是兄弟,關羽死了,按理說劉備應該是要給關羽報仇的。但是,事實上劉備根本就不可能這樣做。

因為劉備是政治家,不是黑社會,他最終想要得到的是天下。

所以,關羽的死,對於他來說,也不是太重要的。可是,荊州的丟失,是讓劉備最放心不下的。

因為荊州的地盤一丟,這就導致了劉備的統一大業,基本上就不能完成了。

當年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就給劉備談過,若是他想要得到天下,就必須佔領荊州和益州兩個地方。

只要劉備佔領了這兩個地方,無論是打東吳,還是曹操。都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可是,劉備剛拿下漢中來,關羽就把荊州給丟了。

你說這事弄的,劉備肯定恨死關羽了。

關羽對於劉備來說,他沒有守住荊州,這就是一大罪過。

本來劉備給關羽的任務,就是讓他把荊州給守住。可是,誰知道關羽竟然擅自發動襄樊之戰了。

儘管戰爭持續了很長的時間,劉備也得到了消息。

可是,劉備得到的都是關羽勝利的消息,所以,他也沒有制止關羽。誰知道最終關羽不但打了敗仗,丟了身價性命,而且還把荊州之地給丟了。

這樣的關羽,劉備當然是恨死他了。

可是,這話劉備又說不出,畢竟,關羽所有的所作所為,都是為劉備考慮的。他即使發動襄樊之戰,也是為了讓劉備更好的對付曹操,拿下漢中之地。

這時候的劉備,真的是一肚子的火氣,可是他沒地方發。

即使一年之後,劉備去攻打東吳了,但是,這一次他的出征,也並不是為關羽報仇,而是奪回自己失去的荊州。

劉備對統一大業,始終都沒有放棄過。

劉備之所以在關羽剛去世之後,沒有發動戰爭,是因為當時的形勢他還沒有看懂,他要靜觀其變。

畢竟關羽是死在孫權和曹操的聯合之下。

若是劉備那個時候,選擇對抗關羽。曹操就不可能袖手旁觀,正是因為這兩股勢力,他劉備應付不來。

所以,他只能靜觀其變,然後調整休息一下軍隊,在做打算。

我們都知道劉備和關羽是兄弟,關羽死了,按理說劉備應該是要給關羽報仇的。但是,事實上劉備根本就不可能這樣做。

因為劉備是政治家,不是黑社會,他最終想要得到的是天下。

所以,關羽的死,對於他來說,也不是太重要的。可是,荊州的丟失,是讓劉備最放心不下的。

因為荊州的地盤一丟,這就導致了劉備的統一大業,基本上就不能完成了。

當年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就給劉備談過,若是他想要得到天下,就必須佔領荊州和益州兩個地方。

只要劉備佔領了這兩個地方,無論是打東吳,還是曹操。都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可是,劉備剛拿下漢中來,關羽就把荊州給丟了。

你說這事弄的,劉備肯定恨死關羽了。

關羽對於劉備來說,他沒有守住荊州,這就是一大罪過。

本來劉備給關羽的任務,就是讓他把荊州給守住。可是,誰知道關羽竟然擅自發動襄樊之戰了。

儘管戰爭持續了很長的時間,劉備也得到了消息。

可是,劉備得到的都是關羽勝利的消息,所以,他也沒有制止關羽。誰知道最終關羽不但打了敗仗,丟了身價性命,而且還把荊州之地給丟了。

這樣的關羽,劉備當然是恨死他了。

可是,這話劉備又說不出,畢竟,關羽所有的所作所為,都是為劉備考慮的。他即使發動襄樊之戰,也是為了讓劉備更好的對付曹操,拿下漢中之地。

這時候的劉備,真的是一肚子的火氣,可是他沒地方發。

即使一年之後,劉備去攻打東吳了,但是,這一次他的出征,也並不是為關羽報仇,而是奪回自己失去的荊州。

劉備對統一大業,始終都沒有放棄過。

劉備之所以在關羽剛去世之後,沒有發動戰爭,是因為當時的形勢他還沒有看懂,他要靜觀其變。

畢竟關羽是死在孫權和曹操的聯合之下。

若是劉備那個時候,選擇對抗關羽。曹操就不可能袖手旁觀,正是因為這兩股勢力,他劉備應付不來。

所以,他只能靜觀其變,然後調整休息一下軍隊,在做打算。

關羽死後一年,這個時候,劉備真的是等不及了。所以,他要出兵。可是,諸葛亮,趙雲等臣子,還是不同意他出軍。

原因就是這時候和東吳鬧掰了,對於蜀漢政權是不利的。還有就是,你劉備若是出兵的話,真的能打勝仗嗎?

所以,這是當時的實際情況,也是不得不考慮的。

可是,劉備等不了,他必須要把自己失去的東西拿回來。

所以,他就帶領五萬人馬,發動了夷陵之戰。

這一戰我們都知道劉備失敗了。他是被書生陸遜給打敗的,陸遜打他打的也是很容易,僅僅就是放了一把火,就把劉備的軍營給燒了一個精光。

劉備在逃生的路上,還受了傷,然後到了白帝城。正是在白帝城,劉備託孤與諸葛亮,與世長眠在這裡的。

所以說即使劉備打了東吳,也不是給關羽報仇,他只不過就是想收復荊州而已。

踏歌走马
2019-08-07

為什麼等了一年多,是有原因的,我們要知道這場戰爭的規模,這不是局部戰爭,這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不是說打就打的。

關羽死後,劉備也不是立刻就知道的,關羽的屍首分離,分別被孫權和曹操得了,劉備還要給關羽舉辦喪事,這又是時間。

為什麼等了一年多,是有原因的,我們要知道這場戰爭的規模,這不是局部戰爭,這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不是說打就打的。

關羽死後,劉備也不是立刻就知道的,關羽的屍首分離,分別被孫權和曹操得了,劉備還要給關羽舉辦喪事,這又是時間。

劉備知道關羽死後,心裡悲痛,一病不起,怎麼去帶兵打孫吳給關羽報仇呢,而且當時還有朝廷大臣力勸劉備暫時不要起兵,罪魁禍首孟達,劉封還沒死呢,總要先弄死這兩人啊。

然後準備出兵的時候,張飛又特麼被人害死了,劉備傷心的差點死掉,如果不是報仇的心思支撐著他,估計真的要傷心死了。

以上其實都是攻打孫吳的小問題。

最重要的還是舉全國之兵,攻打東吳。

為什麼等了一年多,是有原因的,我們要知道這場戰爭的規模,這不是局部戰爭,這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不是說打就打的。

關羽死後,劉備也不是立刻就知道的,關羽的屍首分離,分別被孫權和曹操得了,劉備還要給關羽舉辦喪事,這又是時間。

劉備知道關羽死後,心裡悲痛,一病不起,怎麼去帶兵打孫吳給關羽報仇呢,而且當時還有朝廷大臣力勸劉備暫時不要起兵,罪魁禍首孟達,劉封還沒死呢,總要先弄死這兩人啊。

然後準備出兵的時候,張飛又特麼被人害死了,劉備傷心的差點死掉,如果不是報仇的心思支撐著他,估計真的要傷心死了。

以上其實都是攻打孫吳的小問題。

最重要的還是舉全國之兵,攻打東吳。

全國之兵,那可不是一時半會可以召集的起來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七八十萬兵馬的糧草想象一下那是多少啊,沒有幾個月功夫兵馬糧草,刀槍器械等行軍打仗的事物不可能準備好。

再者,從西蜀出兵到東吳,路程很遠的,那時候可沒有火車飛機,全部靠著一雙腳,一步一步的走過去的,而且也不可能天天走,尤其是快到的時候,更是要養精蓄銳,免得到了地方沒勁了,反而被東吳殺敗了,雖然最後還是被殺敗了。

還有一點就是,劉備剛登基做皇帝,地盤雖然不大,但是也是一個國家,事情怎麼可能少得了,最起碼打仗之前要先把家裡安排好吧。

我們看這些歷史小說,不能以我們現在的條件去看,要儘量想象當時的社會情況。

為什麼等了一年多,是有原因的,我們要知道這場戰爭的規模,這不是局部戰爭,這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不是說打就打的。

關羽死後,劉備也不是立刻就知道的,關羽的屍首分離,分別被孫權和曹操得了,劉備還要給關羽舉辦喪事,這又是時間。

劉備知道關羽死後,心裡悲痛,一病不起,怎麼去帶兵打孫吳給關羽報仇呢,而且當時還有朝廷大臣力勸劉備暫時不要起兵,罪魁禍首孟達,劉封還沒死呢,總要先弄死這兩人啊。

然後準備出兵的時候,張飛又特麼被人害死了,劉備傷心的差點死掉,如果不是報仇的心思支撐著他,估計真的要傷心死了。

以上其實都是攻打孫吳的小問題。

最重要的還是舉全國之兵,攻打東吳。

全國之兵,那可不是一時半會可以召集的起來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七八十萬兵馬的糧草想象一下那是多少啊,沒有幾個月功夫兵馬糧草,刀槍器械等行軍打仗的事物不可能準備好。

再者,從西蜀出兵到東吳,路程很遠的,那時候可沒有火車飛機,全部靠著一雙腳,一步一步的走過去的,而且也不可能天天走,尤其是快到的時候,更是要養精蓄銳,免得到了地方沒勁了,反而被東吳殺敗了,雖然最後還是被殺敗了。

還有一點就是,劉備剛登基做皇帝,地盤雖然不大,但是也是一個國家,事情怎麼可能少得了,最起碼打仗之前要先把家裡安排好吧。

我們看這些歷史小說,不能以我們現在的條件去看,要儘量想象當時的社會情況。

简史讲官
2019-08-08

關羽的死訊傳來,劉備膝蓋一軟,痛哭流涕,差點昏死過去,當即發誓要和東吳不兩立,替自己的弟弟報仇。但是給關羽安葬好之後,劉備卻在群臣的擁護下,當上了皇帝,並且時隔一年多的時候,劉備才準備發兵,御駕親征東吳,而且並不是打著報仇的名義出戰的,這又是為何呢?

首先,關羽死去令劉備痛心疾首,但更讓劉備痛心的是荊州丟了,早在三顧茅廬的時候,還有曹操率50萬大軍追擊劉備的時候,諸葛亮就多次說過拿下荊州的重要性,因為只有佔據荊州,才能“保其巖阻”,才能“內修政理”,才能和孫權結盟。很明顯,荊州一丟,孫權立馬和曹操合作,這讓劉備氣了個半死,所以此時的劉備不敢輕舉妄動,否則孫曹結合,蜀國必滅!

其次,在劉備眼中,主要的敵人是曹操,而關羽死後,戰時非常焦灼,劉備一方面要對抗北方的曹操,一方面還得放著南面的孫權,並且西川剛穩,一旦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曹操勢必大軍南下,西川的基業也必定煙消雲散。不能因為折損一員大將,而失去整個江山,是任何帝王都會想到的事情。

最後,劉備佔據西川,但常年打仗,兵馬雖然多了,但是糧草總是不夠,而且關羽死後,軍中大將難當重任,黃忠年邁,張飛脾氣爆,趙子龍又沒怎麼帶過兵(因為劉備不重用趙子龍),再加上諸葛亮這樣的當世名士都不推薦劉備南下,所以劉備難以出山。

將近兩年的準備,劉備才帶領幾十萬大軍南下,但是蒼天助孫不助劉,劉備的幾十萬大軍被東吳一把大火燒完,劉備為此整日鬱鬱寡歡,最終抑鬱而死,實在是可惜。


關羽的死訊傳來,劉備膝蓋一軟,痛哭流涕,差點昏死過去,當即發誓要和東吳不兩立,替自己的弟弟報仇。但是給關羽安葬好之後,劉備卻在群臣的擁護下,當上了皇帝,並且時隔一年多的時候,劉備才準備發兵,御駕親征東吳,而且並不是打著報仇的名義出戰的,這又是為何呢?

首先,關羽死去令劉備痛心疾首,但更讓劉備痛心的是荊州丟了,早在三顧茅廬的時候,還有曹操率50萬大軍追擊劉備的時候,諸葛亮就多次說過拿下荊州的重要性,因為只有佔據荊州,才能“保其巖阻”,才能“內修政理”,才能和孫權結盟。很明顯,荊州一丟,孫權立馬和曹操合作,這讓劉備氣了個半死,所以此時的劉備不敢輕舉妄動,否則孫曹結合,蜀國必滅!

其次,在劉備眼中,主要的敵人是曹操,而關羽死後,戰時非常焦灼,劉備一方面要對抗北方的曹操,一方面還得放著南面的孫權,並且西川剛穩,一旦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曹操勢必大軍南下,西川的基業也必定煙消雲散。不能因為折損一員大將,而失去整個江山,是任何帝王都會想到的事情。

最後,劉備佔據西川,但常年打仗,兵馬雖然多了,但是糧草總是不夠,而且關羽死後,軍中大將難當重任,黃忠年邁,張飛脾氣爆,趙子龍又沒怎麼帶過兵(因為劉備不重用趙子龍),再加上諸葛亮這樣的當世名士都不推薦劉備南下,所以劉備難以出山。

將近兩年的準備,劉備才帶領幾十萬大軍南下,但是蒼天助孫不助劉,劉備的幾十萬大軍被東吳一把大火燒完,劉備為此整日鬱鬱寡歡,最終抑鬱而死,實在是可惜。



關羽的死訊傳來,劉備膝蓋一軟,痛哭流涕,差點昏死過去,當即發誓要和東吳不兩立,替自己的弟弟報仇。但是給關羽安葬好之後,劉備卻在群臣的擁護下,當上了皇帝,並且時隔一年多的時候,劉備才準備發兵,御駕親征東吳,而且並不是打著報仇的名義出戰的,這又是為何呢?

首先,關羽死去令劉備痛心疾首,但更讓劉備痛心的是荊州丟了,早在三顧茅廬的時候,還有曹操率50萬大軍追擊劉備的時候,諸葛亮就多次說過拿下荊州的重要性,因為只有佔據荊州,才能“保其巖阻”,才能“內修政理”,才能和孫權結盟。很明顯,荊州一丟,孫權立馬和曹操合作,這讓劉備氣了個半死,所以此時的劉備不敢輕舉妄動,否則孫曹結合,蜀國必滅!

其次,在劉備眼中,主要的敵人是曹操,而關羽死後,戰時非常焦灼,劉備一方面要對抗北方的曹操,一方面還得放著南面的孫權,並且西川剛穩,一旦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曹操勢必大軍南下,西川的基業也必定煙消雲散。不能因為折損一員大將,而失去整個江山,是任何帝王都會想到的事情。

最後,劉備佔據西川,但常年打仗,兵馬雖然多了,但是糧草總是不夠,而且關羽死後,軍中大將難當重任,黃忠年邁,張飛脾氣爆,趙子龍又沒怎麼帶過兵(因為劉備不重用趙子龍),再加上諸葛亮這樣的當世名士都不推薦劉備南下,所以劉備難以出山。

將近兩年的準備,劉備才帶領幾十萬大軍南下,但是蒼天助孫不助劉,劉備的幾十萬大軍被東吳一把大火燒完,劉備為此整日鬱鬱寡歡,最終抑鬱而死,實在是可惜。




關羽的死訊傳來,劉備膝蓋一軟,痛哭流涕,差點昏死過去,當即發誓要和東吳不兩立,替自己的弟弟報仇。但是給關羽安葬好之後,劉備卻在群臣的擁護下,當上了皇帝,並且時隔一年多的時候,劉備才準備發兵,御駕親征東吳,而且並不是打著報仇的名義出戰的,這又是為何呢?

首先,關羽死去令劉備痛心疾首,但更讓劉備痛心的是荊州丟了,早在三顧茅廬的時候,還有曹操率50萬大軍追擊劉備的時候,諸葛亮就多次說過拿下荊州的重要性,因為只有佔據荊州,才能“保其巖阻”,才能“內修政理”,才能和孫權結盟。很明顯,荊州一丟,孫權立馬和曹操合作,這讓劉備氣了個半死,所以此時的劉備不敢輕舉妄動,否則孫曹結合,蜀國必滅!

其次,在劉備眼中,主要的敵人是曹操,而關羽死後,戰時非常焦灼,劉備一方面要對抗北方的曹操,一方面還得放著南面的孫權,並且西川剛穩,一旦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曹操勢必大軍南下,西川的基業也必定煙消雲散。不能因為折損一員大將,而失去整個江山,是任何帝王都會想到的事情。

最後,劉備佔據西川,但常年打仗,兵馬雖然多了,但是糧草總是不夠,而且關羽死後,軍中大將難當重任,黃忠年邁,張飛脾氣爆,趙子龍又沒怎麼帶過兵(因為劉備不重用趙子龍),再加上諸葛亮這樣的當世名士都不推薦劉備南下,所以劉備難以出山。

將近兩年的準備,劉備才帶領幾十萬大軍南下,但是蒼天助孫不助劉,劉備的幾十萬大軍被東吳一把大火燒完,劉備為此整日鬱鬱寡歡,最終抑鬱而死,實在是可惜。





關羽的死訊傳來,劉備膝蓋一軟,痛哭流涕,差點昏死過去,當即發誓要和東吳不兩立,替自己的弟弟報仇。但是給關羽安葬好之後,劉備卻在群臣的擁護下,當上了皇帝,並且時隔一年多的時候,劉備才準備發兵,御駕親征東吳,而且並不是打著報仇的名義出戰的,這又是為何呢?

首先,關羽死去令劉備痛心疾首,但更讓劉備痛心的是荊州丟了,早在三顧茅廬的時候,還有曹操率50萬大軍追擊劉備的時候,諸葛亮就多次說過拿下荊州的重要性,因為只有佔據荊州,才能“保其巖阻”,才能“內修政理”,才能和孫權結盟。很明顯,荊州一丟,孫權立馬和曹操合作,這讓劉備氣了個半死,所以此時的劉備不敢輕舉妄動,否則孫曹結合,蜀國必滅!

其次,在劉備眼中,主要的敵人是曹操,而關羽死後,戰時非常焦灼,劉備一方面要對抗北方的曹操,一方面還得放著南面的孫權,並且西川剛穩,一旦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曹操勢必大軍南下,西川的基業也必定煙消雲散。不能因為折損一員大將,而失去整個江山,是任何帝王都會想到的事情。

最後,劉備佔據西川,但常年打仗,兵馬雖然多了,但是糧草總是不夠,而且關羽死後,軍中大將難當重任,黃忠年邁,張飛脾氣爆,趙子龍又沒怎麼帶過兵(因為劉備不重用趙子龍),再加上諸葛亮這樣的當世名士都不推薦劉備南下,所以劉備難以出山。

將近兩年的準備,劉備才帶領幾十萬大軍南下,但是蒼天助孫不助劉,劉備的幾十萬大軍被東吳一把大火燒完,劉備為此整日鬱鬱寡歡,最終抑鬱而死,實在是可惜。






關羽的死訊傳來,劉備膝蓋一軟,痛哭流涕,差點昏死過去,當即發誓要和東吳不兩立,替自己的弟弟報仇。但是給關羽安葬好之後,劉備卻在群臣的擁護下,當上了皇帝,並且時隔一年多的時候,劉備才準備發兵,御駕親征東吳,而且並不是打著報仇的名義出戰的,這又是為何呢?

首先,關羽死去令劉備痛心疾首,但更讓劉備痛心的是荊州丟了,早在三顧茅廬的時候,還有曹操率50萬大軍追擊劉備的時候,諸葛亮就多次說過拿下荊州的重要性,因為只有佔據荊州,才能“保其巖阻”,才能“內修政理”,才能和孫權結盟。很明顯,荊州一丟,孫權立馬和曹操合作,這讓劉備氣了個半死,所以此時的劉備不敢輕舉妄動,否則孫曹結合,蜀國必滅!

其次,在劉備眼中,主要的敵人是曹操,而關羽死後,戰時非常焦灼,劉備一方面要對抗北方的曹操,一方面還得放著南面的孫權,並且西川剛穩,一旦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曹操勢必大軍南下,西川的基業也必定煙消雲散。不能因為折損一員大將,而失去整個江山,是任何帝王都會想到的事情。

最後,劉備佔據西川,但常年打仗,兵馬雖然多了,但是糧草總是不夠,而且關羽死後,軍中大將難當重任,黃忠年邁,張飛脾氣爆,趙子龍又沒怎麼帶過兵(因為劉備不重用趙子龍),再加上諸葛亮這樣的當世名士都不推薦劉備南下,所以劉備難以出山。

將近兩年的準備,劉備才帶領幾十萬大軍南下,但是蒼天助孫不助劉,劉備的幾十萬大軍被東吳一把大火燒完,劉備為此整日鬱鬱寡歡,最終抑鬱而死,實在是可惜。






劉一千五
2019-08-09

問題還是在於荊州。

劉備根本就是不想還荊州。

他原以為拖死了周瑜,這討要荊州的東吳可以歇一會兒了。但是孫權精明,曉得魯肅與劉備集団交情厚,就讓魯肅繼續討。

劉備諸葛亮一賴再賴,就推說取了西川就還荊州。把東吳哄得狐疑不已。

正巧,劉璋的手下出了吃裡扒外的東西,一個勁地找大樹庇廕,哪管主子的死活。他們找到劉備。

而劉備人多地少,又是"遊牧"幫派,處於大海之舟想找陸地的狀態。有此狀態的人,才不管蘿蔔是誰的?反正揀到自己兜裡就是自己的菜。

劉備一向如此,這回也不例外。

他打著幌子去取西川,一來有人內應,見機行事,二來好給舅子有個交待。

荊州是有點大。但二弟有一幫人,荊州也有自己的土著,一合起劉備一幫子,人就多了,容身侷促。荊州就小了點。地窄成不了大事,還得另想辦法!劉備帶了龐統去找"陸地"去了,正是乃祖先曾經據此成大漢四百年天下的蜀中。龐統一死,劉備把孔明調離荊州,把荊州完全讓關羽去整治了。

劉備讓關羽鎮守荊州,是讓關羽有個地方落方,同時是讓關羽"守住"荊州。這裡面,劉備在抽身之後,把皮球"荊州"踢給關羽,讓關羽同曹操打交道,與孫權打交道。關羽對曹操有義,對孫權不屑。如果不是荊襄之戰,關羽是"守"得住荊州的。

但是,劉備不想還荊州,認為這是關羽的地盤,由關羽去解決。關羽認為這是兄長所託,自己只是代守,郎舅之間的約定與自己無關。大家就這麼所持意見支配著,這讓孫權恨得牙齒疼。

劉備取了西川,東吳要劉備踐約,劉備推說取漢中後,再讓關羽去幹事這事,有個吃飯的地方。東吳不再相信,劉備是一拖再拖,就是不還荊州。這是在給關羽挖坑,致使荊州與東吳的關係日益惡化。

劉備的漢中之戰行進得如火如荼,關羽為策應劉備而進行荊襄之戰。這兩場戰役是曹劉之戰。孫權站在旁邊,不幫劉備在東線策應就算了——這是大是大非問題。東吳竟然在關羽後院放火,致使以荊襄為根據地進攻曹總集團的南線方面軍功虧一簣。孫權因此"討回"了荊州。但也埋下了禍根。

劉備本來就惱恨孫夫人回吳不歸,又認為自己在落難中借荊州以圖發展,作為舅子咋說也該行個方便。再說,荊州是姓劉漢的,是俺哥劉表的。退一萬步講,是從曹操手中奪來的。咋就是你東吳的?所以,劉備認為不還是對的。

關羽忙於荊襄之戰,認為這是國家大事,不是私怨,更沒針對東吳,孫權不會後院放火。但呂蒙不是魯肅。孫權於是"偷襲"荊州得手的。

這讓劉備特別惱怒。因為漢中還沒完全到手,關羽就出事了。

劉備忙完漢中之戰後,讓魏延作了漢中太守。既沒調關羽到漢中而還荊州,也沒讓張飛守漢中以孚眾望。大家都驚詫不已。

曹丕代漢自立,劉備也在成都稱帝,以示敵不兩立。稱帝后的劉備還沒緩過神來,就碰上給關羽報仇的問題。

張飛日夜哭泣,認為大哥背信棄義,只圖自己當皇帝,不給二哥報仇。二哥的死是大哥當"癩皮"挖的坑。你郎舅間的荊州,讓二哥去應付。打下成都不還荊州,東吳不怨大哥,怨二哥,得了漢中,也不給兄弟我去守,反而給了外人。大哥調荊州附近的兵將去救二哥,竟然毛都見不著一根……罷了罷了,陛下不去,臣弟去也……

張飛這麼一鬧,不想去報仇的劉備也沒轍了。張飛哭什麼呢?哭自己的命不好。

劉備去報仇,帶的將領很一般。先前宿將均沒帶。很悲壯的,皓首出征,蒼顏風塵,還得為自己而快意恩仇。

劉備一年後才出徵,他是把成都的所有大事交待安排好後才順流東征的。這點時間,於自己於國家實在太短了。

劉備夷陵之戰慘敗後,蜀中吃緊,但沒發生變亂,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劉備以三兄弟而中晚年舉事。群雄紛起,塵埃落定後,三國鼎立,也實在是個人物。後人總對劉邦,劉備有別樣的看法,也不知究竟是什麼原因。

而關羽的荊州之戰,孫權趁機作竊,實在不怎麼樣,劉備舉國之力鬥曹操,孫權作壁上觀就算了,扯肘關羽反而幫了曹操的大忙。劉備不打你還打誰?

時間準備久,勝算感大。

事急之時,孫權馬上表示還荊州,送孫夫人還成都。劉備還是不允許退兵,就是要打服這個"盟友",以使今後不再給蜀漢伐魏搗亂。

不幸的是,劉備準備了一年多兵力,人事,器械,物資的伐吳,失敗了。

這場慘敗換來了一個長久的結盟,也是差強人意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