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在長平之戰多次被王乾擊敗,廉頗作為戰國末期四大名將是否被過譽了?

戰國,廉頗,長平之戰
10 個回答
张不叁读秦史
2017-08-07

個人傾向於過譽了。

“四大名將”的出處應該是《千字文》,“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這是南北朝時期的啟蒙讀物,本身時代就離戰國很遠了,不能代表當時人們的共識;再說文章更強調韻腳而不是內容,並不具備權威性,只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

當然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看戰績。

白起、王翦的戰績不必多說,白起的伊闕之戰、鄢郢之戰、長平之戰單拿出來,都夠任何一位戰國名將吹一輩子的。王翦的滅六國也是極為輝煌的戰果。李牧一戰殲滅匈奴十餘萬,還有肥下、番吾等戰的勝利,更成為趙國最後的屏障,這些戰績都是實打實的。

與他們相比,廉頗要遜色不少,能提得上的勝仗大多是陽晉、房子、安陽等零碎戰事,長平之戰後痛擊燕國算是打得最漂亮的一戰,但這些對天下格局、趙國的局勢並沒有全局性的影響。長平之戰他能成為四十萬趙軍的統帥,固然能反映出朝野對他能力的認可,但他在戰事中的表現並不突出,幾次被秦軍擊敗。尤其是一味固守,使趙國錯過了可能取勝的最佳戰機。

《史記》關於廉頗的幾個故事也可以看出一些問題。一次是閼與之戰,他認為閼與不可救,最後是趙奢領兵出戰。後來趙悼襄王派樂乘代廉頗為將,他大怒之下直接領軍進攻樂乘,後來投奔魏國又輾轉來到楚國,再也沒能回國,從這兩件事可見,廉頗的軍事素養是有問題的。

其實戰國時期名將很多,單從戰績來看,至少吳起、樂毅、蒙恬三人就該在廉頗之上。廉頗的出名主要還是得益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名氣大於實力的典型。

步步小赢
2017-09-05

個人認為,廉頗配得上四大名將,完全沒有過譽。

廉頗在長平之戰多次被王乾擊敗,廉頗作為戰國末期四大名將是否被過譽了?

廉頗一生征戰,除了長平之戰,還打過其他幾場戰役,如下:

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頗帶領趙軍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威震諸侯,廉頗班師回朝,官拜上卿(上卿為當時高級爵位)。

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

趙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樓昌領兵進攻魏國幾邑(今大名),未能奪取。之後廉頗再次進攻,將幾邑成功佔領。

趙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75年),廉頗伐魏,攻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里),築城而還,隨後又攻取了安陽(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裡)。

趙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不滿趙惠文王違背盟約,出兵進攻趙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將趙奢率兵增援閼與,大破。不甘失敗的秦王又發兵攻趙地幾(今河北大名),廉頗救幾,再破秦軍。

趙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丞相慄腹同趙國交好,慄腹回國後向燕王提議:“趙國的壯丁都死在了長平,遺孤還沒長大,可乘機進攻。”燕王於是出動了兩支軍隊,兩千輛戰車,命慄腹率軍進攻鄗城,卿秦率軍進攻代地。趙王派廉頗領兵反擊,在鄗城大敗燕軍,殺死慄腹,俘虜了卿秦、樂閒,之後又包圍了燕國都城。燕國割讓五座城請求講和,趙王才答應停戰。經此一戰,趙王把尉文封給廉頗,封為信平君,並任假相。此戰趙軍在名將廉頗的指揮下,利用燕軍輕敵、疲勞,趙軍則同仇敵愾,對來範之敵予以痛擊,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所以如果拋開長平之戰的表現,廉頗完全排的上四大名將的位置。

再看長平之戰的開始階段:

前260年農曆四月,王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廉頗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趙國軍隊擊傷了秦軍的偵察兵,秦國軍隊的偵察兵斬殺了趙軍的裨將。

六月,趙將廉頗兵敗,被秦軍攻破趙軍陣地,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軍攻佔,秦軍還俘虜了四名趙國的尉官。

七月,趙國的軍隊築起圍牆,堅守在營壘裡不出去應戰。於是,秦國軍隊發起強攻,奪下趙軍西邊的營壘,俘虜了兩名趙國尉官。

趙軍數戰不利,趙國的主將廉頗數次戰敗,恐一敗塗地決定依託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營壘,固守不出,疲憊秦軍。任憑秦軍屢次挑戰,趙兵都堅守不出去應戰,因此,趙孝成王對於廉頗堅壁不出久拖不決頗為不滿,幾次派人責備廉頗。

實際上,廉頗準備以以逸待勞的方式首先挫殺秦軍的銳勢,然後等待有利時機再出擊。然而沒想到秦國召集百萬青壯,疏通渠道,讓秦國可以直接從水路運糧,其運糧甚至比趙國更快,更暢通。而趙國卻相反,開始並沒想到變成持久戰,開戰不久就糧草匱乏,廉頗拖了兩年,導致趙國國內已經陷入無糧可食的局面。同時將本來善於野戰的趙軍用於防守戰,讓秦軍順利包抄趙國後方,不斷騷擾趙國的糧道,讓趙國雪上加霜,完全失去了主動權,同時由於趙國外交上的失敗(注:魏、韓、楚皆畏秦,齊恨趙曾參與樂毅伐齊,燕國與秦國交好),導致趙國陷於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絕地。

長平之戰廉頗打成這樣,趙軍屢敗,而且形勢對趙軍越來越不利,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就擁有了綜合混一的超強國力

商鞅變法的內容和過程:

頒佈《墾草令》: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第一次變法:頒佈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 輕罪用重刑;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重徵商稅。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變法:廢除貴族的井田制,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普遍推行郡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遷都咸陽,修建宮殿;統一度量衡制,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

廉頗在長平之戰多次被王乾擊敗,廉頗作為戰國末期四大名將是否被過譽了?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

二十級軍功爵位分別是:1 公士;2 上造;3 簪嫋;4 不更;5 大夫;6 官大夫;7 公大夫;8 公乘;9 五大夫;10 左庶長;11 右庶長;12 左更;13中更;14 右更;15 少上造(一稱少良造);16 大上造(一稱大良造);17 駟車庶長;18 大庶長;19 關內侯;20 徹侯(勇侯)。

商鞅變法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甲士”(軍官)一個首級,就可獲得一級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證據是敵人的人頭(首級),也就是說在戰後把敵人的人頭砍下來帶回軍營,作為證據。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甲士”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釋放。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殺敵人五個“甲士”可擁有五戶人的僕人。打一次勝仗,小官升一級,大官升三級。同時商鞅規定:凡行伍中人,不論出身門第,一律按照其所立軍功的大小接受賞賜。即便是秦國的宗室也是這樣。宗室未立軍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擁有爵位。

在秦軍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頓吃的飯菜甚至都不一樣。三級爵(簪嫋)有精米一斗、醬半升、菜羹一盤。兩級爵位“上造”的只能吃粗米,沒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可以受益。當爵位到五大夫時可衣食300戶的租稅。如果軍功傑出,衣食600戶的,可以養士(自己的家臣與武士)。

廉頗在長平之戰多次被王乾擊敗,廉頗作為戰國末期四大名將是否被過譽了?

秦軍備製造:最早的質量管理體系

秦國的軍工管理制度分為四級,從相幫、工師、丞到一個個工匠,層層負責,任何一個質量問題都可以通過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責任人。秦國眾多的兵工廠能夠按照統一標準大批量製作高質量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級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證。當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被荒蠻和矇昧包圍時,秦人就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智慧,創造出了那個時代最強大的兵器製造業。

總結來說,秦國國力強盛,秦軍戰力強大,趙軍想正面對壘秦軍實在太難。你可能會問前269年的閼與和幾地之戰,為什麼趙軍能贏?我個人認為前269年秦軍攻打趙國,只是一次普通規模的征伐,秦王可能是想發洩一下情緒,派出的應該不是精銳部隊,將領不知道是誰,反正我是沒查到,應該不是太有名的將軍。而長平之戰中面對王齕率十萬秦軍精銳,廉頗通過幾次試探,應該已經認識到敵強我弱的現實,所以我認為廉頗轉入防守是正確的。問題的關鍵在於,趙軍本可以固守,但是奈何趙國國力比不上秦國,導致後勤吃緊。如果廉頗不顧秦軍弩強甲厚的現實,硬衝死拼,只能更快更徹底地失敗。

後來趙括代廉頗,就貿然出戰,結果最終遭致全軍覆沒的結局,就能說明問題。

Yhzhang1601462880
2017-09-04

趙軍被擊敗多次並不是廉頗指揮無方,而是秦趙兩國實力對比的真實體現。秦軍攻擊能力在六國無人能敵,與秦直接面對面野戰,大多都是潰敗。趙軍已經不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年代了,其騎兵實力已經遠不如秦軍,對此,老將廉頗心知肚明。而趙國國內大多數士大夫對此並不以為然,廉頗面臨巨大壓力,需要通過出戰來驗證這個結論。果然,野戰的結果對趙軍不利,這堵上了朝中士大夫的嘴,廉頗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自己戰略戰術,其實很簡單,就是憑壘堅守,不斷派出遊騎兵騷擾秦軍,能則攻之,不能則擾之,恰恰是這種策略讓秦軍毫無辦法。從中可以看出廉頗是個老道博弈高手,仔細研究廉頗幾次諸侯征戰,就能看出其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超強的戰場閱讀能力。

而後來的趙括,前期的主動出擊其實策略上並無不妥。只是過高估計了趙軍的攻擊能力而又過低估計秦軍的戰鬥意志,全面出擊的後果就是失去依託,導致孤軍深入,最後被包圍後又驚慌失措,失去戰鬥意志,導致40萬趙軍不戰而降,這40萬趙軍可以說是六國中戰鬥力最接近秦軍的虎狼之師,秦軍最畏懼的軍隊就是這40萬趙軍,這是為什麼秦軍要坑殺他們的主要原因,自此,趙國乃至六國就失去安全屏障。因此,趙括犯了紙上談兵的錯誤的歷史評價是中肯的。趙軍在長平失去了最精銳的40萬軍隊,滅亡已經是不遠了。

云中曜
2017-08-02

我覺得戰爭不是看戰鬥勝利次數,而是看是否達成戰爭目標。長平之戰中,秦強趙弱,戰場又是在趙國境內,趙軍的戰略目的就堅守,而當時秦軍後繼不足,糧草也成問題,所以急於進攻,廉頗雖然被擊敗多次,但是戰略正確,採取堅守方式打持久戰,不斷磨耗秦軍戰力,最終讓秦軍後繼乏力而自動退出戰場。但可惜這種正確的戰略被趙王視為怯戰,臨場換人,趙括急於求勝主動出擊,結果先小勝後大敗。

中国历史探索者
2017-08-07

前期是雙方偵查兵交戰,然後是防禦吃了點虧,但沒有大會戰,吃點虧很正常,損失不大。真正要看戰績那麼就是幾十萬人的大會戰,這方面你可以自己看廉頗傳,主要的戰役是打了兩次齊國,三次魏國,兩次秦國,一次燕國。除了長平之戰都贏了。

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頗帶領趙軍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威震諸侯,廉頗班師回朝,官拜上卿(上卿為當時高級爵位)。

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

趙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樓昌領兵進攻魏國幾邑(今大名),未能奪取。之後廉頗再次進攻,將幾成功佔領。

趙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75年),廉頗伐魏,攻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里),築城而還,隨後又攻取了安陽(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裡)。

趙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不滿趙惠文王違背盟約,出兵進攻趙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將趙奢率兵增援閼與,大破。不甘失敗的秦王又發兵攻幾,廉頗救幾,再破秦軍。

然後是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前期不利,中期僵持,後期換人。

趙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趙王派廉頗領兵反擊燕國入侵,在鄗城大敗燕軍,殺死慄腹,俘虜了卿秦、樂閒,之後又包圍了燕國都城。燕國割讓五座城請求講和,趙王才答應停戰。經此一戰,趙王把尉文封給廉頗,封為信平君,並任假相。

趙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廉頗帶兵攻取魏地繁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
篮球搬运工
2017-09-08

我覺得廉頗作為戰國中後期的四大名將還是夠格的,廉頗雖然在長平之戰中有數次失利,都是小規模戰鬥,對燕齊的戰爭都是獲勝的,所以才位列上卿,封君。相比於李牧,我覺得李牧最出彩的地方是在與王翦率領的秦軍對戰中互有勝負,這也讓他能夠在歷史中留下濃厚的一筆,,如果獨獨抗擊匈奴,可能會被歷史淹沒,因為焦點不在那。後期其他將領,秦國的有秦軍優勢,所以沒有排上來,也就項燕了,打敗李信的20w秦軍,但最後兵敗自殺。所以我覺得廉頗位列四大將沒問題,排名上應該在最後。

游荡十点半
2017-09-05

有幾個事實,趙括迷一直刻意忽略。1、廉頗前期並不是帶了全國兵馬打防守戰。趙國在是得到趙括必勝承諾後,才大起全國之兵。所以前期糧食需求不大,憑趙國自己完全可以支撐。2、當時上黨並未被佔領,上黨太原被佔是趙軍被滅之後孤立無援才陷落。趙括無腦衝鋒的理論依據也是衝到長平吃糧食。3、趙括出擊並不是40萬人全部一窩蜂衝鋒,而是自己領兵衝鋒,元帥幹了先鋒的活。也沒有任命副將,所以留在後方的部隊群龍無首,輕易就被斷了糧道。4、斷糧不是絕糧,還是有糧食供應,所以能撐40多天。趙國被斷糧道,並不是說一粒糧食也送不過去,而是損耗率更大。需要繞路運糧,路上被秦軍斷糧部隊襲擊銷燬,護糧人手也不夠。同時前方戰士增多,需求也更大。如果一粒糧也送不上去,那找齊國借糧又有什麼意義。5、被圍之後,趙括又一次犯二,親身衝擊秦陣被殺。

dfbnoofdddwwrhjn
2017-09-10

長平之戰之所以讓後人常常無法釋懷,估計也就兩個原因。一是在軍力幾乎對等的情況下(軍力相差不過倍),40萬趙軍被全部殲滅,實在讓人無法接受。第二個原因應該就是,紙上談兵。從表面意思上看,就是說趙拓缺乏帶兵的經驗,再深層來講,就是說,說的比做的好,或者就是吹牛逼。我覺得,古人的這個總結無可厚非。有人說當時的秦國有多麼多麼的強,和趙國比起來,甚至和其他五國比起來都有壓倒性的優勢,這個對著。但是作為三軍絕對統帥,趙拓實力不濟,可以敗,但是被人全殲總說不過去吧?40萬大軍被全殲,而且是在敵軍數量不過倍的情況下被全殲,這個在中國歷史乃至於世界歷史上都是沒有的。所以,紙上談兵,說的還是比較客氣的。同時長平之戰的結局可以證明一點,趙拓也不是一個窩囊廢,中國歷史上有無量無數個窩囊廢帶兵,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軍隊四散逃跑,根本不可能被敵軍包圍,甚至全殲。所以,紙上談兵確實是對趙佗最中肯的評價,懂兵、知兵,深知兵法而缺乏經驗。綜合長平之戰的前後,我感覺趙國之所以會導致全軍覆沒,根本原因還是,輸在外交上,說到底,是趙王不行,而且,趙王過於剛愎自用。比如,趙國糧草不濟,為什麼不撤兵?撤兵,意味著丟失大量的城池,提前進入邯鄲保衛戰。可同時讓觀望中的其他五國,看到了他們想要的結局,就是勝負已分,這時候,外交上,趙國其實更主動,更容易爭取其他五國的支持,至少不會讓40萬趙軍餓死吧。可事實是,趙王剛愎自用,不願意舍地存人,更捨不得折損趙國的國威,最終導致,趙拓冒進,40萬,趙軍送命。當然,趙王沒這麼做,從反面也證明一點,其實趙國遠沒有,想象的那麼困難,國力遠沒有耗盡,這一點,從後面的燕趙之戰,邯鄲保衛戰也能夠得到佐證。所以綜合來講,長平之戰,趙國就是蘇在外交上,主要負責人應該就是趙王,其次是趙拓,最後,才是廉頗哦

战友YOK1942419
2017-09-07

戰國四大名將,起,翦,頗,牧,秦趙各佔兩人,既然四人齊名,廉頗豈會是浪得虛名之輩,勝敗乃兵家常事,他們征戰頻繁,勝負有時並不全在他們身上,這個時代要打勝仗的條件比前時要多,白起能老打勝仗,主要是秦國國力比對手優勝,能支持他的戰略,長平之戰廉頗也沒敗,怎可以這些判定他的能力。

风吹雨01
2017-09-08

廉頗在長平之戰雖然略處下風,但採取堅守的戰略並沒讓秦國佔到便宜,秦國無從下手才會才用離間計讓趙國換將。從戰後結果來看,廉頗是正確的,消耗戰趙國受不了,秦國更是傷不起。廉頗對秦國作戰雖然沒有趙奢李牧那種戰績,但對齊對燕都戰果輝煌。

從秦趙的澠池之會也可以看出廉頗的威名。若沒廉頗的軍隊做後盾,藺相如不可能鬥得過秦王,趙王不一定能安全回國,楚懷王就是例子。

所以廉頗並非浪得虛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