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10 個回答
协虎战争史
2018-12-13

1127年,北宋朝滅亡之後,康王趙構於同年建立了南宋。按說,面對國仇家恨,要做的事情就是立即發兵,收復舊山河,接回自己的親人,可是他沒有這樣做,將領們一次次成功收復失地,北伐有望成功,二帝有望重回中原,統一指日可待之期,卻解除了他們的兵權,並將岳飛殺害。高宗心裡並不想北伐,這是為什麼呢?

他不想北伐,其實有著自身的現實原因和歷史原因。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從他的身世說起。雖然他是皇族,但他的地位卻很低下,不怎麼受待見,也因為這個原因,早年的時候,他曾作為和議代表前去金營議和,被扣留了十餘日。因為金國不相信他是王子,所以才有幸得以逃脫。自己做皇帝,是因為父兄被俘之後,來路不正。北伐的一個口號就是“迎回二聖”,萬一他們真的回來了,自己的位置又該往哪裡放呢?好不容易得來的帝位,豈能那麼容易就放棄?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宋高宗也有過一些努力。所以,岳飛等人剛開始北伐的時候,他也是無條件支持的,可是後來,眾將紛紛被解除兵權,岳飛也被殺。這就是他不肯北伐的第二個擔心了。宋朝一向對武將很防範,因為太祖就是靠武力起家的。萬一這些將領北伐成功,威望不斷擴大,傭兵自重的話,這不是威脅到了自己的皇權了嗎?況且這些軍隊都是私人招募的,大都只聽命於將領,不聽命於朝廷,軍隊的人員成分極為複雜,盜寇、刑徒大有人在,北伐如果成功的話,並不好控制。所以,這時候有能力的朝廷,並不敢北伐。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經過靖康之變之後,宋廷的正常組織形式完全被打破,大部分的軍隊也在此時被擊潰,此時想要北伐,一時間哪裡能組織那麼多的軍隊?況且,打仗還要靠後勤保障,可是朝廷、國家都沒有了,怎麼組織後勤保障?此時的朝廷已沒有軍隊可用,所以高宗即位之初就只能一路南逃。

南宋建立之後的首要任務其實是重建朝廷。北宋滅亡之後,人心不穩,國家潰散,百姓需要的也是重塑朝政。所以,直到孝宗朝才開始了重新北伐,此刻的高宗也沒反對。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朝政不穩、能力不足、自身的身世才是宋廷不想北伐的原因。

晓风2016
2018-10-18

意淫症也是一種病,得治!順昌保衛戰是劉錡擊敗金主力,沒錯,可劉錡才不足兩萬步兵,幾乎“全殲”金國主力?腦子進水也別進那麼多好嗎?1140年岳飛抗旨沒有支援順昌,導致高宗皇帝在順昌重創金主力的戰略目的沒有達到,岳飛雖然避開金主力,跑河南佔據兩城,可金主力一反攻,岳飛根本守不住,1140年宋金會戰是以岳飛逃跑,南宋丟失河南全境結束。1141年,宋金會戰,岳飛又抗旨畏敵“逗留不前”,讓高宗皇帝精心策劃,殲滅金主力的計劃再次落空,張俊,劉錡擊敗金主力,追擊中反中金國埋伏,損失六萬精銳,連高宗皇帝的御林軍都全軍覆沒。

金國只是四個軍中的一個軍來打南宋,南宋舉國之力(除岳飛抗旨畏敵沒有參加)都打不過,還是在南宋不利於騎兵的地盤上,南宋憑什麼去東北大平原上擊敗金國?

帝国的脸谱
2018-10-15

宋高宗趙構,是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宋欽宗的弟弟,金兵攻下開封,滅了北宋之時,趙構正在外召兵勤王,倖免於難。當父兄被俘至金國後,趙構在河南商丘稱帝,是為宋高宗,他因此成為南宋的第一個皇帝。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趙構建立南宋後,父兄被俘虜,故土被侵佔,君臣上下以至黎民百姓,都成了南方的漂泊者,而且南宋政權存在一百多年間,連首都也沒建,只有行在,而且稱呼都喚作“臨安”——臨時安頓之意。那麼,在這種任何一個原因都在呼喚北伐的情況下,趙構在心裡卻始終不想北伐,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個原因,是大部分時間內,沒有能力北伐。金兵滅北宋時,宋朝的正規軍幾乎全部潰散,地方上的廂軍又根本沒有戰鬥力,同時,戰爭打的是軍需後勤,連朝廷都沒有了,錢糧自然無法供給,即便有軍隊,也打不下去。也正是這個原因,沒有軍隊,所以趙構在繼位之初,被金兵追得到處奔逃,從商丘到揚州、到杭州、到溫州、到海上,命都難保,何談北伐?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第二個原因,有能力時,又不敢北伐。在金兵南侵的過程中,在抗金的戰場上,逐漸成長起來了一批將領和軍隊,如張俊的“張家軍”,韓世忠的“韓家軍”,岳飛的“岳家軍”,而且一度打了很多勝仗,成為抗金的中堅力量,後來都歸於趙構麾下,成為了南宋政權中的軍事力量,按理來說,趙構可以指揮這些軍隊北伐。

但是,這裡面有一個趙構難以啟齒或者說不好明言的原因,因為這些軍隊是在抗金過程中集結起來的,人員組成相當複雜,很多將士原來都是強盜或刑徒,這樣的軍隊倘若北伐,勝了會成為後患,敗了那就這半壁江山都保不住,趙構不信任這些軍隊和將領。所以,後來他收了張俊、韓世忠和岳飛的兵權。為什麼收兵權?就是怕這些將領坐大,威脅皇權嘛。所以,趙構在有能力北伐時,卻又不敢北伐,他不是怕金兵,而是怕手下那些悍將。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第三個原因,不想父兄回來。趙構之所以不想北伐,還有一個更加難以啟齒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自己的父兄回來,因為,當時宋朝的皇帝是哥哥宋欽宗,自己只是在他被俘後做的皇帝,如果北伐成功,迎接父兄回來,自己往哪裡擺呢?那樣,自己的皇位勢必受到威脅。所以,他曾經許多次向金國求情,想方設法把自己的生母韋氏接了回來,卻從來沒在接徽、欽二帝回來的事情上作過努力,他不敢呀。

趙構不想北伐,或許還有其他原因,但上述三個方面的原因,是他最終選擇向金求和、不肯北伐、偏安一隅的關鍵因素。

潇湘夜雨l
2018-12-10

我始終認為,朝政不是兒戲,歷史並不滑稽!

趙構不北伐就是貪生怕死,苟延殘喘,畏胡如虎?我看未必。

大家有沒有想過,趙構做上了這個位子,肩負著可是國家使命!

面對戰爭激烈的宋金局面,趙構可以說是金人的頭號目標,好幾次慘遭毒手。趙構要是無膽鼠輩,恐怕壓根不敢當這個皇帝!

因為這是個沒有首都的皇帝,他失去了調兵遣將、御控四海的朝政樞紐。

那麼對於趙構而言,締造朝政中樞比北伐還要重要。

不光對於趙構,對於全國百姓也是一樣,失去朝政中樞的宋朝,流寇四起海內鼎沸。就算金人不南下,宋朝政權也岌岌可危。

所以當時的朝廷以重塑中央王庭為第一要務!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我本狂草人
2018-03-03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問的好!這個問題確實值得回答!

原因主要有三:

原因之一:天下大勢宋金必須休戰。

作為一個皇帝,審看問題是要從全局性政治高度出發,這也叫戰略眼光,這是其與一般將帥之根本區別。宋高宗趙構是誰?怎麼當上皇上的?為何他能當上皇上?稍有歷史常識者只要重溫一遍這“三個W”,就霍然開朗了!總有一些民粹主義者對宋高宗貶損千年,什麼偏安一隅,畏戰懦弱等等,北伐靠什麼?單靠一支岳家軍就能“直搗黃龍”?笑話!打仗靠什麼?綜合國力!打仗為了什麼?不就最終求得和平嗎!從靖康之恥到岳飛遇害,宋金已打了20年仗了,勝勝敗敗北侵南御天下蒼生水深火熱,也沒見誰滅了誰哪個贏了哪個輸了,雙方都已打累了打不動了,都需喘口氣,這是天下民心大勢浩浩蕩蕩勢不可阻擋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原因之二:軍事實力金強宋弱。

有宋一代(北宋南宋)總體特徵是積弱積懦——北宋對遼如此,南宋對金更如此。這並非中原宋朝軍隊人少將寡,也非財政錢糧緊缺,而關鍵在於冷冰器時代雙方武裝構件不對稱,當北方草原民族以強大剽悍的騎兵彎刀,遇見南方手持長茅刀劍的步兵時,整體的實力與個體的戰鬥力,差距立馬顯現!對內,宋太祖趙匡胤設計確定的“重文輕武”的國策,貫穿了整個兩宋代,它的直接惡果是:民間所有的地方私人武裝兵器被取締收繳,準軍事力量殆亡,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自我削弱了軍事實力。每當遼軍或金軍大舉南侵時,如果朝廷正規軍一旦潰散,就遇不到任何民間武裝的遊擊抵抗,如入無人之境一路就打過長江!

原因之三:底氣不足畏首畏尾。

這主要在兩個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一個是宋高宗本人,一個人漢奸秦檜。趙構當年被金軍俘虜(人質)南逃時,經歷了從積極抗戰到消極逃跑的艱苦的心路歷程,一年被蛇咬十年怕草蠅,這太適合宋高宗的心理預期了;至於秦檜大家都清楚,被俘後投金做了漢奸回南宋臥底。宋高宗與秦檜這樣兩個主政南宋朝廷大計的君臣,能北伐嗎?能征討嗎?儘管主戰派岳飛總想北伐迎回二聖,但最終被害風波亭,這也是必然中的必然結果!

笑尝历史百态
2018-02-25

先說說結論,所有的史料找來找去,只得出一個比較混蛋的答案:“宋高宗是個慫包”

針對網上關於宋高宗不北伐的原因想稍微吐槽一下:

1、趙構北伐怕迎接二帝,而導致大權旁落麼?

當然不是,宋高宗不僅僅不怕二帝回國,更是原因希望能順利接回二帝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在第二次紹興議和之時,迎回二帝就變成了使者的重要任務,只是不能成功而已,君不見,趙構在見到金使說的

“灑泣,諭以懇請親族之意”

當然,金使不會答應。

我們反過來想一下,如果北伐成功,趙構是中興之主,難道堂堂一中興之主會怕了失國之主?哪怕沒有北伐成功而順利迎回二帝,只要不在金當人質,迎回來是殺是軟禁也都是趙構說了算。所以不存在害怕迎接二帝回國。

2、是南宋沒有錢,無法支撐起北伐麼?

非也!宋室南渡以後財政收入恢復的很快,原因是當時的稅收大頭是從折帛錢和各種商業雜稅來的,總之要支持全線北伐並不成問題,甚至也不需要“長期支持”——參紹興十年宋軍北伐的例子,即使要達到關陝兩河全部恢復的目標,也不過半年、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而金當時面臨什麼問題?金在征服足夠的土地之際,已經無法用打到哪裡搶到哪裡的方針來支持戰鬥了,北方大部分地區開始絕交交稅徵兵

燕京以南,金之號令不行”

3、是南宋沒人打不過麼?

也不是,先不說岳飛、韓世忠,就是水分比較大的張俊、劉光世逼急了也能來兩下,首領不能打併不代表所有人不能打,比如劉光世,紹興六年的時候也曾經被親臨前線督戰的宰相趙鼎逼急了跳牆咬贏過偽齊的。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4、怕武將分權,要收回兵權麼?

這個確實被很多人拿來討論,但是我們要明白的是防止分權跟北伐是兩個問題,你無論怎麼打壓武將的權利,總歸是要“總起來”,是因為不北伐才導致武將專權,而不是因為武將專權而導致不北伐,這完全是兩個問題。

所以在北宋時期,趙構要兵有兵要錢有錢,要人也算有人,卻就是不北伐,實在不知道是什麼理由,可能結果就是猜測的那樣,“慫”

史学达人
2018-10-21

宋高宗不想北伐的原因有很多,這都和他的經歷,他皇位的來路不正,以及敵軍的強大有關係。

要知道宋高宗趙構之所以能當上皇帝,是因為他的父親宋徽宗和哥哥宋欽宗被金軍給俘虜走了,同時被俘虜走的還有除了他之外的1500名皇室成員。

就這還不算,金國人還把他們老祖宗留下來的都城開封給佔領了,這對於宋高宗趙構來說絕對是啟齒大辱,若是說他不想打金軍那是假的。

雖說他很想打金軍,但是,他又不能打。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原因就是金軍太過強大了,他們所到之處,無不是所向匹敵,宋軍見了金軍,除了逃跑,就是逃跑,他對宋軍的戰鬥力失去了信心。

還好,在他最絕望的時候,宋軍裡還是湧現出了一些名將,像岳飛、韓世忠、吳階等人,漸漸的展露了頭角,成了那個亂世裡的英雄。

可是,這些人保衛大宋的半壁江山尚且可以,若是,讓他們北伐收復失地,那就是生死未卜了。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宋高宗趙構好不容易當上了皇帝,他不想冒險,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事情他不願意幹,萬一他答應岳飛、韓世忠北伐。

若是失敗了,後果只有他自己承擔,那時候恐怕他連半壁江山都沒有了,他不想像自己的父親和哥哥一樣,成了金軍的俘虜。

宋高宗之所以有這種擔憂,就是因為當時的南宋和金國的軍事實力,是差不多的。

兩軍僵持還可以,想要在進攻,對於任何一方都很難。

還有一個就是宋高宗的私心,他對武將始終不是太放心,不願意看到武將的實力過於強大。畢竟他的祖先趙匡胤,就是在當武將的時候,實力過於太大,把人家後周的江山給奪了過來當了皇帝的。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他不想看到歷史在重演,若是自己真的被任何一個武將給代替了,他還不如保存現狀呢。

我想即使宋高宗北伐能成功的話,他恐怕也是不大願意北伐的,因為打了勝仗,甚至把金國給滅了,這就不得不面臨另一個問題了。

那就是被金軍俘虜的宋徽宗和宋欽宗要怎麼處理?

他們可是大宋真正的皇帝呀,萬一他們重新來到了大宋的地盤,那這個皇帝到底是有誰來當呢?

宋高宗肯定是不想讓位的。

這些問題宋高宗必須要考慮,所以,綜上所述,就是宋高宗不想北伐的原因。

烟酒阁大学士
2018-02-26

沒有任何一個君主不想收復失地、洗刷國家恥辱,開疆闢土成為流芳千古、萬世敬仰的明君,說宋高宗不想北伐,實在是冤枉他了。

現代人很多認為,如果北伐成功迎回二聖(徽宗、欽宗),宋高宗就會失去帝位下崗了,這純屬無稽之談。

明英宗朱祁鎮兵敗土木堡,被瓦剌人抓了俘虜,明代宗朱祁鈺即位,重用於謙等名臣,打贏了北京保衛戰。

後來瓦剌人放回朱祁鎮,但新君一旦即位,換上自己的勢力和親信,根基已成,朱祁鎮也無可奈何了。

宋人要迎回二聖,是因為皇帝被擄是國家恥辱、軍隊的恥辱、做臣子的恥辱,這是一句表示決心政治口號,並不是說要把丟了江山的欽宗弄回來做領導。

當時徽宗已死,迎回二聖有包含迎回徽宗屍骨的意思;欽宗繼位時間短,其本人也說只求歸國做個道觀主即可。

再說宋高宗已經啟用了新的文臣武將,手中掌握天下兵馬,欽宗有何面目有何實力爭奪帝位?這些大臣難道不跟著提拔自己的高宗幹,要去給無恩惠與己的先皇幹?

中國歷史上新君繼位,老皇帝沒有能復辟的,如李世民、李亨故事。作為實權在握的皇帝,宋高宗可以封欽宗為太上皇即可,絲毫不能動搖自己的地位。

趙構登基後,金強宋弱的大局面沒有改變。不要說北伐,能不能守住手中半壁江山都說不定。

宋高宗即位不久,金元帥完顏宗弼乘南宋江防未穩,分東西兩路南下:西路自黃州南渡長江,進行第三次大舉攻宋,直取南昌,攻掠江西湖南湖北後北還;

東路軍攻陷壽春廬州、和州後,自採石南渡追擊高宗,受宋將郭偉軍所阻,移師馬家渡南下,克建康臨安,宋高宗跑到溫州海面上躲避。

1130年2月,完顏宗弼怕孤軍深入腹背受敵,自臨安北還,被韓世忠阻於黃天蕩北渡,後用火攻破韓後北渡。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其後金人改變進攻方向,發動第四次南征,兵分多路主攻川陝。而中路宋將劉錡在順昌大敗金兵,極大鼓舞宋軍士氣,進攻陝西京西淮東的金兵分別被宋將吳嶙岳飛韓世忠所敗。

1130年金人在陝西擊敗川陝5路大軍,宋將吳玠退守和尚原等險地,於1134年在和尚原、仙人關兩次大破金兵。

此後金人放棄從川陝進攻南宋的方法,期間金宋之間的偽齊多次被宋軍所敗,宋軍收復許多失地。1933年宋將李橫幾乎收復河南,但在開封被金人鐵浮屠所敗,只得退回長江。

岳飛第一次北伐恢復了李橫防區。1136年偽齊在沒有金人支持下南下,被劉光世岳飛所敗,同時岳飛還進行了小規模的第二第三次北伐。

1137年金人廢偽齊劉豫,第二年宋金議和,宋以外交手段要回陝西、河南等地。1139年主戰派完顏宗弼殺主和派完顏昌,次年撕毀和約再次率金兵南下,被劉錡大敗於順昌,被第四次北伐的岳飛敗於堰城,金人著名的重甲騎兵鐵浮屠盡毀於這2次戰役。

1141年完顏宗弼攻張俊的淮南西路,被劉錡、湯沂中、張俊所敗。但張俊為搶功調走劉錡,完顏宗弼反敗為勝,擊敗湯沂中、張俊兩軍,與韓世忠對峙,不久在岳飛軍趕到之前北還。

1142年宋金簽訂紹興議和,直至海陵王1161年伐宋,宋金再無大戰。從高宗年間宋金大戰的頻率結果來看,金人一直掌握的戰場主動權,宋以防守戰為主、北伐偽齊為輔的戰略,取得了不少勝績。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宋高宗登基後的十年宋金戰爭,如果沒有宋高宗的全力支持、調度指揮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每逢戰事,高宗都會下詔給前線將領,指導如何合兵、如何兵貴神速殲滅完顏宗弼,宋高宗是實際上的宋軍統帥。

趙構少年聰慧、治國有方。史載趙構文武雙全,博學強記,能挽200斤強弓,有勇有謀。

金人第一次索要人質時,18歲的趙構慷慨請行、獨闖敵營。宋高宗南渡時身邊只有1000多士兵,能立即組建朝廷,委任官員,統籌國事。

要知道當時國破家亡兵荒馬亂,宋高宗即能一呼百應重建國家,並使得百官信服、諸侯聽命,是需要怎樣的魄力和魅力。

明經營南京數百年,有現成朝廷和文武百官,卻頃刻崩潰。南宋在趙構治理下,商業發達,富裕繁華,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

趙構慧眼用人、氣度不凡。太祖黃袍加身馬背得天下,各朝天子十分忌憚將權,唯恐武將叛亂。宋高宗大膽啟用年輕將領,授以兵權,名將輩出。

劉錡吳玠吳嶙岳飛韓世忠張俊等受到高宗提拔。這些邊關大將皆非善與之輩,非高宗不能御之。在高宗的支持下,南宋擁有了鎧甲、弓弩最先進的重甲步兵大軍,多次擊敗金人騎兵為主的攻擊,創造了戰爭奇蹟。

高宗對待軍國大事,都與將帥商議或用書信方式,言語如長輩多以分析、勸導的口吻。趙構克己內忍,大局為重。

與宋高宗最相似的,是明末崇禎皇帝。兩人都是臨危受命,大敵(金人)當前,國家有覆巢之危;兩人都勤儉奉公,以天下為己任,都直接干預軍務,關注細節。

從某種意義上說,崇禎比高宗還具優勢:國家一統領土完整,名將輩出忠心耿耿,武器領先軍無劣勢。但是結局完全不同,崇禎國破身死高宗立國一百多年。

崇禎性急暴躁,17年換50個首輔,殺貶13個邊關大帥。高宗隱忍不發,細緻溝通愛惜人才,即使岳飛抗旨13道仍被封為樞密院副使。

宋高宗全力支持軍隊對南下金人的作戰,以及對偽齊的北伐,但偽齊滅亡後,宋高宗急於與金人議和,對北伐金人收復失地沒有那麼熱心呢?

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宋高宗的難處了。第一財政後勤壓力,紹興三年,三萬規模的岳家軍月耗錢十二萬餘貫,米一萬四千五百石;紹興五年,岳家軍擴軍後,月耗錢五十六萬貫,米七萬餘石。

紹興四年第一次北伐,朝廷預支軍費為六十萬貫,實際戰事結束耗錢九十餘萬貫。

為保障岳家軍用度,以軍期責令州縣劃刷倉庫,科斂疲民。特別是月度錢,上月還未給完,當月所需額度又到,時稱病民最甚。

兵器物質的供應也是巨大,如紹興九年樞密院發給江南西路配給岳家軍的軍備物質有:鐵甲葉69萬9438片,牛角6334只,黃牛皮9183張,牛筋4010斤,羊皮18392張,箭珂184794支,翎毛512982,各長4寸8分,條鐵7694斤。

這還是岳家軍一支部隊的用度,加上其他部隊開支,整個後勤財政壓力不堪重負。潁昌之戰後岳家軍後勤已經非常困難,10萬大軍的補給需要30萬民工的支持,根本不是地方所能擔負的。

第二,北伐沒有服眾的統帥,高宗手下名將濟濟,但是沒有一個能令其他將領心服。

岳飛不善於與領導搞好關係,與王彥張俊劉光世一直不和,甚至對宋高宗本人都搞不好關係,動則賭氣仍下軍隊回家去,還得皇帝好言安撫;劉錡智勇雙全,屢立奇功,但是資歷尚淺,劉錡為帥其他將領肯定不服;吳玠才能足夠,但是威信不足,也非其他所能服;韓世忠有勇無謀,更非帥才。

所以宋金戰爭最合適的統帥其實就是趙構,整個南宋軍事體系也是這麼設計的,每個戰役每個將領高宗都有親筆書信加急送往前線,高宗是宋軍的實際指揮人。

但是讓趙構坐在臨安遙控戰場是無法做到的,皇帝必須親臨前線,這是趙構無法接受的。單獨加強岳家軍的規模北伐,違背宋朝祖制。

趙構受過劉苗亂軍之害,心有餘悸。岳飛也曾表現過桀驁不馴的一面,將全國軍隊交給岳飛趙構必睡不安穩。所以北伐沒有統帥,協調指揮全國軍隊,那就是個偽命題。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第三,宋金戰爭中宋軍表現沒讓宋高宗滿意。宋金之間原來隔著偽齊,偽齊廢除後,金人對北方進行直接統治,金兵不再是從金國出發南下伐宋,金兵直接佈防到淮河陝西一線,使得高宗對宋金戰爭走勢憂慮。

我們看看戰神岳飛的戰報:宋史高宗本紀記載:(岳飛)奉詔班師,遂從堰城還,眾皆潰,金人追之不及。

又:飛方至陳州,而張俊已定宿毫,遂還壽春,引兵南渡而歸,金人得知,於是併力出兵御飛,飛不能支,告知於(劉錡),出兵牽制抵太平,金人乃退,飛軍得還。

史書多數認為南宋北伐成功概率很小,而所謂的朱仙鎮大捷所謂全殲鐵浮屠柺子馬,實際上也是劉錡的功勞。

南宋雖然建立了世界最強的重甲步兵,與金人騎兵作戰中保持著較高戰勝率,但是最多是擊敗金人攻擊,無法完成一次對金人的圍殲。

步兵打勝了金人騎兵可以跑,但是一旦宋軍敗了,那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所以宋金戰爭,南宋最多可以不敗,要想完勝幾乎不可能。高宗作為國君不會不知道戰爭勝負機率,在抵禦住金國南犯之後,不想把國家投入獲勝遙遙無期的長期戰爭中。

而金國此時也是內憂外患,怨聲載道。一是與宋連年征戰,並沒有取得實質性勝利,宋金作戰態勢沒有發生根本變動,徒勞無功。

而金人人口是天生弱勢,死一個少一個,宋人可以死一個生一雙、十雙,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二是廢除偽齊後,金人要管理消化偽齊的大量土地和人口,這是前所未有的難題,無法兼顧對宋戰爭。

三是蒙古已經有崛起跡象,金無法面對2個強大的民族,但是對金的威脅,蒙古尤勝南宋。完顏宗弼一方面準備議和,一方面造出大舉伐宋的聲勢,一下擊中了宋高宗軟肋。

宋高宗的願景很簡單,首先是解除金國對南宋的軍事威脅,其次是解除武將對皇權的威脅。這十年裡高宗算是受夠了裡外夾擊的痛苦,外有強敵內有悍將,沒有一個讓他省心。

但是宋高宗不是傻子,任何敵國要求君主殺掉良將的要求都是笑話,完顏宗弼也決不可能提出殺岳飛和談的要求。我們看下紹興議和的主要內容,除了歲供稱臣和放回趙構生母外,最重要的軍事分界線,實際也是宋金能軍事控制的範圍,紹興議和的實質就是雙方各據現有軍事分界線,但是不要打仗了。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這次議和,是金國主戰派完顏宗弼主導,使得宋高宗確信是真正和平到來了。他謀劃的是如何收回韓世忠、吳玠、岳飛、張俊等將領的兵權。

後人指責高宗主要針對的是岳飛,非也。宋高宗先後對四支部隊下手,首先收的是韓世忠的兵權,而且是由岳飛去接管韓軍,最後收的是岳飛。

為何高宗為何一定要收眾將兵權?主要是:第一兩宋的軍事制度練兵權和統兵權是分開的,平時將領只有練兵權,戰時由兵部指定統帥作戰,所以兵不識將,將不知兵。

而宋金戰爭改變了這一制度,將領自己招募軍隊,又將練兵權和統兵權合併,確實給皇權造成了一定威脅。如岳飛因賭氣扔下軍隊回家,宋高宗非常難堪,只得好言安撫。

按宋朝軍事制度,將領戰事結束後要向樞密院交兵的,然後回朝廷上班,有戰事再臨時委派出徵。宋高宗收兵權是依祖制,並無不妥,只是宋金戰爭吃緊,交兵制度一直沒有執行。

第二,建炎三年發生劉苗兵變,以清君側殺高宗信任的權臣和宦官,宋高宗被逼退位傳位給三歲的太子。兵變雖然被剿滅,宋高宗受到莫大的驚嚇。

宋高宗收劉光世兵權後,將5萬淮西軍交與岳飛,岳飛提出北伐方案,高宗認為方案草率,岳飛幾易其稿高宗方同意,但卻發生淮西軍叛亂,叛軍直接投靠偽齊,令高宗加劇了對武將的不信任和猜忌。

第三,武將的跋扈、桀驁不馴,南宋武將跋扈到什麼程度?樞密院要調動張俊軍隊,張俊公然抗命;吳玠也曾公然對抗樞密院,還得高宗書信調解;韓世忠軍隊駐紮臨安附近時,公然搶奪政府辦公地點、驅逐官員;岳飛兩次當面奏請宋高宗立太子,高宗大懼。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勸皇帝立太子,那是為社稷宗廟著想,皇帝不能說什麼。但是一個人手握天下兵馬的邊帥大將要皇帝立太子,那是大忌,多少帶有以武相逼的味道。唐以後邊帥不能結交內臣、不能幹政是一種政治制度,將領干預皇帝家事,高宗不得不防。

但高宗最不能容忍的是淮西會戰,時完顏宗弼重兵南下攻擊淮西張俊,宋軍各路軍馬救援,軍情緊急。宋高宗下13道聖旨令岳飛軍出戰,但是岳飛觀望遲遲不前往戰場。

當時岳飛軍是宋軍中數量最多最強的部隊,還有宋軍唯一的騎兵部隊(數量有3萬之多),如果高宗13道聖旨都調不動岳飛,你讓皇帝心裡怎麼想?

後來高宗要收中興四將的兵權時,吳玠恰好病亡,繼任將領即表示願意交出兵權,岳飛、韓世忠、張俊被收兵權後皆封為樞密院副使(高宗意為既往不咎、法不責眾),韓世忠張俊知道高宗猜測之心,向高宗表示效忠並痛哭流涕,高宗表示滿意。

唯有岳飛自認大公無私,北伐受阻,交出兵權後辭去官職,離開朝廷去休養,而休養的地方在岳家軍駐地附近,恰好岳家軍內部有人揭發岳家軍想岳飛重掌兵權。

高宗勃然大怒,以為岳飛貪戀兵權、圖謀不軌,命秦檜調查將岳飛下獄,宋史稱以“指斥乘輿”:不尊敬皇帝、“抵抗詔命”:淮西之戰抗旨十三道不赴戰場(將領抗旨不出兵是死罪)兩條罪名殺岳飛父子,並非民間所傳莫須有。

岳飛的死,高宗負有莫大責任,秦檜等首的文官集團與中興四將為首的武將集團對立、煽風點火,但岳飛雖然戰功顯赫、深得軍心,為將過於任性情緒化、言語不知君臣大防、公然表達不滿,岳飛也有重要原因,後人知之莫不唏噓...(感謝關注本人頭條號。)

大国布衣
2018-11-20

這和他早年的逃難經歷有很大的關係,還有一點,他對迎回“二聖”(宋徽宗、宋欽宗)態度始終模稜兩可,為了不激怒金人,他在殺害主張北伐的岳飛後即下旨和金國媾和不再北伐。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宋徽宗靖康元年(1126年)冬,康王趙構奉命出使金朝商討議和之事,路過河北磁州時為老將宗澤所挽留,於是滯留磁州不再前行。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金軍貢獻東京,俘徽、欽二帝並大掠北還。時為河北兵馬大元帥的趙構為了躲避金軍鋒芒還躲在東平府(今屬山東),得知徽、欽二帝被虜的消息後,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不久又覺得應天府時刻處在金朝的危險之下並不安全,不久即逃往揚州。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高宗在位的早幾年也是很苦的,顛沛流離到處跑跑躲躲。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兀朮引大軍奔襲揚州,趙構連夜渡江難逃,匆忙之間都找不到一艘像樣的御船。在鎮江府短暫停歇後又馬不停蹄的趕往臨安落腳。九月,金兀朮再一次引十萬金軍大舉南侵,宋高宗匆忙又一次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隨後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並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舟山),漂泊海上五個月,後逃到溫州(今屬浙江)。一路上惶惶然不知所終,飽受顛沛流離、風餐露宿之苦。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這一段痛苦不堪的逃難生活持續了整整一年,建炎四年(1130年)在金軍退出江南後方才回到臨安府,此後便以臨安府為南宋京師。高宗在位初期,因為朝中主戰派人才濟濟,高宗自己也頗思恢復祖宗基業收復失去的河山,因此岳飛、韓世忠、吳玠、劉光世、張俊等名將盡得所用,在金宋歇兵的短暫時間積極鞏固防備操練軍馬,中間也有岳飛的收復洛陽、韓世忠的8000宋軍大敗金兀朮十萬金軍的“黃天蕩大捷”等振奮人心的勝仗。但高宗後來起用主和派秦檜,開始在朝中極力打壓主戰派,且高宗有感於年年征戰兵駑不支,財力困頓,此後便長期採取消極怠戰的對金方針,不再北伐。

宋高宗趙構不想北伐,是什麼原因呢?

除了對金人的萬分畏懼及早年被金兵到處追打四處逃難的苦難經歷。趙構自己對於迎回徽、欽二帝態度也是模稜兩可,畢竟他自己得位並不正,況父兄兩皇帝都還在世,萬一金人送回他們兩趙構自己豈不是要退位讓賢繼續當他的康王?因此趙構在後期極力求和亦是不想激怒金人,岳飛父子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後,宋金簽訂“紹興和議”,不久金朝送還高宗生母韋賢妃。

直到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才再一次組織了由南宋抗金名將張浚為統帥的“隆興北伐”。

麦爸22
2018-10-19

說到趙構不願北伐,就必然有關於迎回二帝這個老梗,其實“迎二聖”這個口號並非岳飛所創,而是宋高宗趙構最先提出來的。建炎元年(1127),趙構登基稱帝,在即位詔書中,有“同徯兩宮之復”之語,即為“迎二聖”之最初出處。後來,趙構仍不忘時時提起,舉例:“戊午,輔臣進呈曲赦淮南事目,帝曰:‘敵雖遠去,然南北之民,皆吾赤子,當事兼愛並容之意。中原未復,二聖未還,赦文不可誇大,第使實惠加於兩淮百姓,乃朕指也。’”

“壬申,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入辭,尚書右僕射趙鼎、知柩密院事張浚、參知政事沈與求、籤書樞密院事胡鬆年侍。帝命光世等升殿,諭曰:‘敵南侵,蓋有窺江、浙之意,賴卿等戮力捍敵,使其失律而去,朕甚嘉之。然中原未復,二聖未還,朕心歉然,卿等其勉之!’”

“時世忠與劉光世、張俊相繼入覲,世忠奏:‘金人退兵,陛下必喜。’帝曰:‘此不足喜,惟復中原,還二聖, 乃可喜耳。’”

壬戌上(趙構)謂宰執曰:比頻得二聖安報朕當親筆諭四方使知朕朝夕不忘二聖之意。

皇帝口口聲聲說“迎二聖”,那麼底下的文武大臣也都紛紛響應,舉例:

建炎初,宗澤老元帥鎮守汴京時,曾多次上表,請趙構還京,他說:“臣奉迎鑾輿還都而後,即當身率諸道之兵,直趨兩河之外,親迎二聖,雪靖康一再之恥。”

建炎二年(1128),武官楊應誠上言“嘗隨其父任邊吏,熟知敵情。若自高麗至女真,其路甚徑,請身使三韓,結雞林以圖迎二聖。”趙構任命楊應誠為高麗國信使,出使高麗。試探合作迎回二帝事宜。

紹興二年(1132),鹽官進士張九成殿上召對時,對趙構說:“每感時遇物,想惟聖心雷厲,天淚雨流,思掃清蠻帳以迎二聖之車。”

“兀朮窮蹙,求會語,祈請甚哀。韓世忠曰:‘還我兩宮,復我疆土,則可以相全。’”兀朮語塞。

癸已,有親從官趙勝自金國還歸,言二聖萬福。上悲咽不自勝,左僕射趙鼎曰:願少寛聖慮,強於自治,天必悔禍,二聖終有還期也。

紹興六年,何蘚等往金國通問至是還始知道君及寧徳皇后已相繼上仙,上號慟擗踴終日不食。(趙構得知宋徽宗死了,嚎啕痛哭,從此趙構改口為迎回宋徽宗的棺材和母兄)

紹興十一年(1141)岳飛下獄,趙氏宗室趙士褭諫勸趙構,說:“中原未靖,禍及忠義,是忘二聖,不欲復中原也。

連大名鼎鼎的秦檜和張俊都喊過迎回二帝。

張俊拜言“回戈滅虜以迎還二聖”,明確提出希望趙構指揮軍隊迎回二帝。

紹興九年,秦檜等曰“臣聞聖人之徳莫大扵孝自輿地將歸陛下出令皆以祖宗母兄為先有以見聖孝通於神明宜乎上天悔禍而彊敵之革心也”,說趙構迎回母親和趙桓是聖明之舉。

有人會說,趙構只是口頭喊迎回二帝,但心裡絕對不願接回二帝,以免威脅自己的帝位。但實際上,北宋滅亡後,趙構沒有競爭對手,在大將張俊等勸進下登基。即便趙桓被接回,對趙構來講,完全不會威脅他的帝位。趙構之前太上皇相當於過期飯票,唐朝時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李隆基被尊為太上皇后,立馬成了落架鳳凰,唐肅宗還主動把他接到長安,絲毫不擔心李隆基會復位,也沒見父子倆打起來搶皇位。李世民搶了李淵的皇位,也沒見李淵著手復辟。再往後看,和明朝朱祁鎮不同,宋欽宗只當了一年皇帝,就失地被俘,而且趙構的班底基本是他在南方重建的(岳飛就是趙構提拔的),岳飛郾城大捷的時候趙構已經當了10年皇帝,如果能迎回宋欽宗,威望更加如日中天,宋欽宗一無威望二無勢力,他拿什麼和趙構搶?反而宋欽宗在金人手裡對趙構威脅更大,金人在《臨終遺行府四帥書》中談到:“宋若敗盟,任賢用眾,大舉北來,乘勢撼(收) 中原人心,復故土如反掌,不為難矣。吾分付汝等,切宜謹守,勿忘吾戒。如宋兵勢盛敵強,擇用兵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與國朝計議,擇用(智臣) 為輔,遣天水郡公桓(即宋欽宗) 安坐汴京(今河南開封),其禮無有弟與兄爭,如尚悖心,可輔天水郡王,併力破敵。”也就是在北方把趙恆立為傀儡,這樣就讓趙構的帝位處於尷尬的處境,如果能迎回宋欽宗,趙構就完全不必擔心。

1138年南宋與金的第一次和議達成,基於以上原因,談判期間南宋提出要迎回宋徽宗的棺材和趙桓,宋高宗當時說:“朕以梓宮及皇太后、淵聖皇帝(宋欽宗)未還,曉夜憂懼,未嘗去心,若敵人能從朕所求,其餘一切非所較也。”宰相趙鼎也說“講和誠非美事以梓宮及母兄之故不得已為之議者”。趙構還下令在臨安為趙桓修建了行宮,但被拒絕。

其實趙構不願北伐原因是他是一個沒有理想的皇帝,收復失地、解救百姓並不是他首要的目標,安安穩穩當皇帝才是根本。早年的顛沛流離讓他患上了深刻的恐金症,苗劉兵變和淮西兵變又讓他對武將心存芥蒂,因此除非金人非要置他於死地,否則他寧可做個安安穩穩的偏安皇帝,也不願冒險北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