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垣印記」張垣英豪——張礪生傳

方誌張垣 2017-05-01
「張垣印記」張垣英豪——張礪生傳

張 垣 印 記

1932年4月29日,張礪生任國民政府參議。

編者按

1932年4月29日 ,國民政府任命察哈爾尚義縣人張礪生為軍事參議院參議。 張礪生早年追隨孫中山,後來又受到蔣介石的器重;在抗戰時期,他是國民黨將領,卻三次謁見毛澤東主席,他是國民黨員,晚年因未能加入中國共產黨而終生遺憾。張礪生也曾擔任原察哈爾特別區代都統、察哈爾省代主席。今天向大家介紹這位張垣英豪張礪生的淬礪人生。

「張垣印記」張垣英豪——張礪生傳

張礪生傳

張礪生(1888——1975年),原名張秉文,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9月8日生,祖籍河南開封。其太祖父為清朝兵部官員,因犯清律,全家被髮往山西天鎮縣,後又舉家遷往尚義縣大西溝村。其父張致和務農兼行醫,家境貧寒。

張礪生幼年好學,通讀四書五經,從宣化中學畢業後考入天津政法學堂學習法律,在校祕密組織“光復學會”,從事反清活動,因此輟學回張家口。宣統二年(1910年)加入孫中山創建的“同盟會”,參與豐鎮起義籌備工作。宣統三年(1911年)秋末,同張子光代表起義軍赴上海晉見孫中山。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受命赴南京,參加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盛典。余月後返張家口,被選為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赴北京參加國會大會。民國二年,孫中山發起第二次革命,礪生在京組織反袁活動,因叛徒告密被捕,後被驅逐回鄉。回鄉後又奔赴山西大同,策動雁北鎮守使孔庚起兵討袁,後被閻錫山鎮壓失敗。民國五年後,追隨孫中山,擁護孫中山在廣州成立的護法政府,任護法軍第一路軍司令。後因洩密被段祺瑞軍隊逮捕,送宣化監獄。幾經審訊,剛強不屈,終未暴露身份。由於廣州派人出面干預和地方士紳力保,民國七年秋出獄。出獄後,去廣州任護法國會議員,護法政府被桂系軍閥把持後,他憤而離粵,隨孫中山先去上海,後去重慶。民國九年,受孫中山委派返張家口,臨行前孫中山對他說:“今後革命,非有自己的武裝不可,那種寄託軍閥的力量,革命無法成功,我擬派你回張家口一帶從事革命武裝之建立,待適當時機,舉行起義,策應我的北伐。”礪生聆聽之後,對孫中山表示:“我自投身領導之革命,立誓願為實現三民主義奮鬥終身,建軍一事,雖有艱險,但事在人為,縱然斧鉞臨頭,也在所不惜。”返張後,被察哈爾都統張錫元聘為都統署參謀。立足張家口後,以從事教育和金融貿易為名,暗中加緊軍隊組建活動。先創辦察哈爾實業學校,親自出任董事長兼校長,後又創辦興業銀行、大業銀行以及千利、千源兩個商行,均由他任董事長兼羥理,為進行武裝起義,策應北伐,做了人才和物質上的準備。

「張垣印記」張垣英豪——張礪生傳

張礪生傳

民國十五年(1926年)春,礪生奉李大釗之命,赴武漢向國民政府請示起義事宜,受到國民黨領導人譚延閩、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的接見。蔣介石宣佈任命礪生為熱察綏招討使,並打電報給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閻錫山,介紹礪生回北方發動革命軍起義,希閻全力支持。同年10月赴太原上任,在閻的提議下,將熱察綏招討使改為察熱招討使。招討使署下轄3個騎兵師、1個獨立騎兵旅,礪生親兼11師師長。年末,首次討伐奉軍受挫,所帶之部退回雁門關。民國十六年六月,在第三集團軍北路軍總指揮商震指揮下,礪生率部二出雁門關,攻克綏遠、大同、張家口,直插居庸關。到張家口後,奉命代理察哈爾都統。不久,建立察哈爾省,礪生任省政府委員兼土地廳廳長,同時任國民黨察哈爾省黨部中央特派指導員。此時,閻錫山表面對礪生甚為器重,實則暗中算計,讓礪生交出軍權,專力政治工作,以消弱察省人控制的軍隊。礪生識破閻的陰謀後,辭去閻方的一切職務,民國十七年秋,率騎兵11師南下歸蔣。到達安徽省宿州後,蔣介石親臨校閱,正式整編為中央直轄國民軍陸軍騎兵第二師,下轄2個旅6個團,計8000餘人。後經蔣的大力培植補充,成為蔣介石中央軍唯一的騎兵師,一切待遇視同嫡系。礪生對蔣也忠心效力,在討伐李宗仁、白崇禧、唐生智、石友三等戰役中出了重力。民國十九年,閻、蔣反目,蔣介石任礪生為京浦鐵路護路司令兼蚌埠警備司令,隨後又任討逆軍陸軍騎兵集團總指揮,在閻、蔣中原大戰中為蔣立了戰功。民國二十年七月,礪生因左臂麻痺,在上海住院治療。

「張垣印記」張垣英豪——張礪生傳

張礪生傳

“九·一八”事變後,礪生在醫院義憤填膺,對祕書石冠英說:“國破家亡,何以病為,可急電蔣銷假返防。”9月末,由滬赴南京,面請蔣北上抗日。蔣以兩廣造亂和進剿共產黨為由,拒絕請求。礪生返回防地後,又以全師官兵的名義,向全國及蔣介石發出北上抗日通電,仍遭拒絕。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爭爆發後,礪生又電蔣介石,請求到淞滬前線抗日,蔣仍不準,他憤慨萬分,遂起離蔣念頭。3月中旬,向蔣呈請辭職,蔣再三挽留不得,只好照準,另任命他為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為了避蔣北上抗日,礪生帶全家人由北平回張家口,開始抗日的準備工作。

民國二十二年5月26日,礪生同馮玉祥、方振武、吉鴻昌創建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馮玉祥任總司令,吉鴻昌任張家口衛戌司令部司令,礪生任副司令兼察哈爾民眾抗日自衛軍軍長。在6月15日召開的抗日同盟軍第一次軍民代表大會上,他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和軍事委員會委員。抗日同盟軍成立後,礪生立即改組張北、商都、寶昌等縣保甲民團,實行武裝自衛。 5月下旬,日軍由熱河大舉南侵,沽源淪陷,察省告急。6月4-8日,寶昌、康保先後淪陷,張家口形勢突趨緊張。馮玉祥派抗日同盟軍迎敵,收復寶昌、沽源;礪生率部收復康保,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在此期間,蔣介石、陳果夫、陳立夫曾通過礪生舊部要煥文拉他反馮歸蔣,均被嚴詞拒絕。8月7日,在日軍和蔣介石15萬軍隊夾攻下,馮玉祥被迫下野,礪生同方振武、吉鴻昌等通電全國,聲討蔣介石對同盟軍的鎮壓,表示 “既以抗日為起源,必以抗日為歸宿”。抗日同盟軍受挫後,他隱居故鄉大西溝村。

其間,察哈爾主席宋哲元、山西省騎兵司令趙承綬、閻錫山等先後均派人請礪生出山,他堅持抗日願為馬前卒,否則,寧肯終老鄉田,不行就任。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吉鴻昌在天津法租界家中會見礪生,商量成立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他舉雙手贊成。吉任大同盟中央委員會主任委員,他和南漢宸、宣俠父任常務委員並負責晉、察、綏地區武裝起義的發動工作。民國二十四年12月,就任察哈爾省建設廳廳長,暗中從事抗日工作和掩護共產黨人的安全。“七七”事變後,南口、張家口、大同等地相繼失陷,礪生赴太原與南漢宸、周恩來、閻錫山共同協商,成立第二戰區總動員委員會,他任常務委員兼察綏遊擊軍軍長(該軍後成為八路軍的察綏支隊)。

「張垣印記」張垣英豪——張礪生傳

張礪生傳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初,國民黨行政院任命礪生為察哈爾省主席,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任命他為察哈爾遊擊總司令。他去武漢爭取武器、軍費時,在楊子江飯店與周恩來、宣俠父會晤,就如何配合八路軍作戰等問題進行商談。10月中旬,從武漢返回時,途經西安、三原到達延安,受到毛澤東的接見和延安各界的歡迎。延安之行,引起蔣介石的不信任。民國二十八年(1939)春,蔣下令免去他察哈爾省主席的職務,由石友三繼任。他非常氣憤致電蔣介石,請辭察哈爾遊擊總司令之職,想去延安。蔣介石來了一個大轉彎的電報,除表示歉意外,並任他為軍事委員會第一遊擊隊總司令,直歸蔣的軍事委員會領導。

民國二十九年秋冬間,礪生為晉察綏邊區挺進軍總司令,和傅作義成了合作者,從此與共產黨失掉聯繫。民國三十四年春,礪生被圈定為國民黨六屆中央監察委員,參加國民黨六屆一中全會。日本投降後,他受傅作義之命與孫蘭峰一起飛抵北平,為察哈爾省受降全權代表。民國三十五年年初,挺進軍總部撤銷,蔣介石又任命他為察哈爾省軍區司令(察哈爾省軍區後又改為察哈爾軍管區)。民國三十七年夏末,國民黨國防部下令免去他察哈爾省軍管區司令職務。內戰爆發後,礪生持反對態度,在北京家中常住。

北平和平解放後,他致書毛澤東主席,主席派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齊燕銘到他家慰問。1949年9月,礪生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不久,被任命為政務院參事。1954年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2年,在全國人大二屆一次會議上,被選為法案委員會委員。

1975年1月25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7歲。

(本文摘選自《尚義縣誌》《張家口市志》《可愛的張家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