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愛和規則同時給孩子?兩者是不是衝突?

10 個回答
雨后山林静
2019-05-21

每位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這種愛是本能的。同時,父母也希望孩子是有規則意識的。比如說遵守校規、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遵守遊戲規則的意識,規則具有約束性。人天生追求自由而不喜歡被約束,但是為了保證每個人都能生活在一個有序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應該遵守規則。可往往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愛和規則的天平會有所傾斜。會因為太愛孩子而放鬆了對孩子規則的建立。又或是對孩子過於嚴厲,定下了太多的規則而讓孩子感覺不到愛。如何做才能既讓孩子能感受到愛又能給孩子建立規則呢?兩者是並不衝突的,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如何把愛和規則同時給孩子?兩者是不是衝突?

一、如何對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從孩子幾個月大後我們就開始在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 孩子喜歡玩,當孩子拿到一樣危險的物品時,我們要告訴他那不是玩具,不能玩,讓孩子放下。孩子就知道了哪些是能玩的,哪些是不能玩的。

  • 孩子大一點,我們帶孩子出門,過馬路時要告訴孩子遵守交通規則。

  • 孩子與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時,要告訴孩子不能拿別人的東西,要排隊玩,不能插隊。

  • 孩子不好好吃飯,要告訴孩子吃飯要坐下來吃,沒吃完到了時間就會把碗拿走。

  • 孩子想一直玩手機遊戲,要告訴孩子不行。

孟子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我們必須從小就要對孩子建立起規則意識。養成了習慣後,孩子就知道這是約定俗成的事,並不會太難做到。而且父母要堅定自己對的做法,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改變了主意。

如何把愛和規則同時給孩子?兩者是不是衝突?

二、如何把愛和規則同時給孩子?

  • 年齡小的孩子如果看到一些物品會很好奇,很想去摸一摸,玩一玩。如:小刀、牙籤或其他尖銳危險的物品等等。如果孩子在拿到這些物品時,父母要堅定的對孩子說不能玩。孩子不聽的話,不要責罵孩子,不要強化孩子的錯誤。只需直接把這些物品拿走。對孩子笑一笑,帶著他去放玩具的地方玩。

  • 我們在帶孩子出門過馬路時要教孩子交通規則,只有綠燈才能走。有些時候,雖然是紅燈,但是沒有一輛車過來,這時,我們也要帶著孩子在原地等,直到綠燈出現才能走。如果孩子不聽,我們就拉著孩子的手繼續等待。堅守的告訴孩子綠燈才能走,不用對孩子發脾氣。當孩子與你一起在等待時,可以對孩子致謝:寶貝,謝謝你的等待。

  • 父母會經常帶孩子去出去玩,與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孩子會對他人的東西產生興趣,很想拿來玩一下。這時要徵得別人的同意才能玩,而且玩後要還給別人。告訴他別人的東西是不能要的。小到物品,大到錢財。在孩子不答應時,父母可以與孩子共情,讓孩子還給別人。在玩的時候一定要排隊。告訴他:別人都在排隊,你也一樣,我相信你會做好。並笑著把他抱出來,一起排隊。不用對孩子嘮叨。

  • 如何把愛和規則同時給孩子?兩者是不是衝突?孩子吃飯對很多家長來說都是一個難題,就是因為沒有建立規則。在吃飯前,我們就要告訴孩子,我們的晚餐吃到幾點鐘結束,到了時間我們就會把碗拿走的。晚上就什麼都沒有吃了,只有等到第二天吃早餐了。中間不要因為孩子的哀求而給他吃零食。父母說到就要做到。到了時間孩子沒吃完,就默默的把碗拿走。如果晚上孩子說很餓,父母只需要說:很遺憾,我們要等到明天早上才能吃了。而不用對孩子發火:誰叫你晚上不多吃點?

  • 很多孩子都愛玩手機。我們不能完全禁止玩,但也一定要有時間的限制。可以與孩子一起約定好時間,一般是30分鐘為好。如果孩子還要玩,父母也只需要說:我知道你想繼續玩遊戲,而現在到時間了,你可以現在關掉它,或是把它放到我的櫃子裡。如果孩子不願放,那父母就把手機放起來,不用罵孩子貪玩。

如何把愛和規則同時給孩子?兩者是不是衝突?

當父母在給孩子建立規則的時候通常會感到很難,一方面,我們很愛孩子,我們會擔心禁止孩子去做一些事,會讓孩子認為爸爸媽媽不愛他了,但是沒有堅定就是嬌縱。我們必須表現出做為父母堅定的那部分。在堅定的時候我們同樣可以表現出對孩子的愛。我們可以溫和的對孩子說“不。"大多數父母在孩子不遵守規則的時候會伴隨的生氣、批評、指責或羞辱,想給孩子一些教訓,而過於堅定和嚴厲的話會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需要說明的是,要掌握好愛與規則這個度有點難。試試這句話:”寶貝,我愛你,但答案是不行。“父母與孩子在平常就要有感情的連接。這種連接包括與孩子的視線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先聽,後說,認同孩子的感受等等。你只有贏得了孩子,孩子才願意與你合作,才能更好的去遵守規則,並同樣能感受到父母的愛。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無論孩子犯了什麼錯,我都會耐心而溫和的與孩子溝通。在自己的堅持中,孩子從很小開始就懂得了遵守規則。哪怕是在我送她上課時,快要遲到了,她也不會叫媽媽去闖紅燈。不能做的事孩子絕不會做。在愛的滋養與規則的建立中,孩子形成了良好的品德,她也很愛爸爸媽媽。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講師。您有什麼看法歡迎您在下方進行留言。感謝您的關注!

如何把愛和規則同時給孩子?兩者是不是衝突?

寒石冷月
2019-05-21

現在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包括社會教育,都普遍沒有讓個體理解愛與規則的關係。結果導致個體不願意被規則、紀律或法律約束時,便會錯誤地理解為自己被傷害了,被剝奪了原本屬於自己的自由。在錯誤的認知面前,肯定兩者會有衝突,但是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受教育個體清晰地理解愛與規則的關係,並自覺遵守規則約束。

如何把愛和規則同時給孩子?兩者是不是衝突?

規則是什麼?應該從小教孩子去理解和接受遵守規則的意識。

規則是指規定出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或章程,從而確保在不同空間或場合裡的正常秩序。如國家制定的法律,是為了確保每一位公民守法的前提下,讓社會秩序得以穩定,讓每個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如學校規範的紀律,僅拿上課來說,則是為確保每一名學生能夠在遵守紀律的前提下,讓老師能夠專注於教學,同學之間不會被幹擾。再如家庭制定的規則,則是讓每一個家庭成員遵守約定的行為準則,確保家庭擁有良好的生活秩序。如果個體在不同場合裡違反了規則,對他人的正當權益受到侵害,就必須要接受規則的懲罰。

如何把愛和規則同時給孩子?兩者是不是衝突?

規則與自由是一對矛盾體,沒有規則限制的自由不存在,必須要讓孩子清楚。

我們都知道一個孩子至少要經歷三個反抗期:2-4歲的第一反抗期,7-9歲的第二反抗期,12-16歲的第三反抗期。在這三個反抗期裡,孩子之所以反抗恰是為爭取自己想要的自由,而不斷挑戰規則,試圖突破規則約束。但是在一些家庭裡,很多家長卻非常不理解孩子的反抗行為,認為孩子難管,認為孩子太煩人。事實上,你壓根就沒有教孩子明白什麼是規則,與規則相響應的自由有哪些。我舉一個例子,如小學生課後要完成作業,這既是學校對學習的規定要求,也是家庭規則的一部分,如果孩子完不成作業,到學校要受到老師的批評或懲罰,在家裡同樣也要受到父母的批評或懲罰。如果正常完成了作業,並且寫的很好,就能得到表揚,就能馬上享受活動的自由。家長得給孩子講清楚啊,不然孩子真不知道規則與自由的關係,甚至認為你干涉了他的自由。

如何把愛和規則同時給孩子?兩者是不是衝突?

理性的愛是建立在規則基礎之上,沒有無原則無底線的愛,這也應讓孩子清楚。

有一句形容缺乏理性的愛叫“孩子還小呢,犯點錯,沒啥,大了就好了。”這句話恰是把愛給扭曲了,用一種錯誤的認知去理解愛,並且去給孩子施愛。有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有一個秩序敏感期,一般在2-5歲左右。在這個階段裡,孩子對大人的心理依賴非常重,特別需要心理安全感和保護。而為了安全起見,避免孩子因為不遵守規則而造成意外受傷,甚至是喪命,家長必須要教孩子學會遵守規則。此時,孩子父母或幼兒園的老師就是在以愛的名義去教孩子認識並理解規則。然而,擺在我們眼前的現實很殘酷,很多家長,包括家裡的長輩們,都把給孩子的愛超出了原則與底線,變成溺愛、寵愛和縱容。當孩子在不斷突破規則安全保障線後,不僅會小錯不斷,慢慢還會釀成大錯,直到將來的違法犯罪。

如何把愛和規則同時給孩子?兩者是不是衝突?

結束語:愛是每一個幼兒生命的必需,如同呼吸新鮮空氣一樣。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潛規則不在此列,不贊同家長教孩子潛規則),就是家長愛孩子的表現。如此淺顯的道理並不難懂,而真正制約實踐則是觀念與理智。老一輩常講:嚴是愛,鬆是害。實則就是指讓孩子嚴格遵守不同空間與場合的規則,讓孩子在規則允許的安全空間裡享有相對的自由。如果讓孩子明白了這些,他們就願意去主動遵守規則了。

快乐庭院
2019-05-22

再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分清楚什麼是愛?什麼是規則?

愛是什麼?

百度定義,這是個人認為比較客觀的一個回答:

通常見於人或動物。可說是一種衍生自親人之間的強烈關愛、忠誠及善意的情感與心理狀態。

規則是什麼?

這也是百度上給的一個定義:

規則,是運行、運作規律所遵循的法則。規則,一般指由群眾共同制定、公認或由代表人統一制定並通過的,由群體裡的所有成員一起遵守的條例和章程。

說到給孩子的愛和規則的關係,大致可以從理論和事實兩個方面談起:

1,二者從理論上講是沒有矛盾的

規則定出來就是要給人遵守的,只有大家都遵守規則,才能保證大家的安全和自由,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和自由,我們就必須要遵守規則。所以家長真正地愛孩子,就必須同時把遵守規則的意識種到孩子的心裡,教給他遵守應該遵守的規則就是一種真正智慧的愛!

2,現實中,具體到個人往往把愛和規則搞成對立,其實是私心做怪!

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學生完成作業天經地義,可是有的孩子沒有完成作業,受到老師批評,家長就會不高興、指責老師,還曾有一個網友在網上抱怨:孩子沒有完成作業,老師讓孩子給家長打電話,家長抱怨傷到孩子自尊心了!還發話要告到教育局!

更有一些敏感話題:學校明令帶手機進學校,進班級。可是家長過於擔心:如果孩子在學校有什麼事情需要和家長聯繫怎麼辦?如果家長有事情需要和孩子聯繫怎麼辦?家長為了自己這一點小心思,就答應了孩子帶手機進學校、進班級,而忽視了學校有明文規定。這種規則意識家長這裡已經打了折扣,孩子在學校私下使用手機、在課堂上忍不住去動手機,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更是影響了班級的紀律,給班級同學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3,現實中把愛和規則搞成對立造成不好影響的多是比較溺愛孩子的家長。

有的家長對孩子是百依百順,甘願做孩子的提款機、生活保姆,無視他人的利益和公共的規則,比如最常見的紅綠燈交通規則,比如圖書館嚴禁大聲喧鬧,比如夜晚樓道大聲摔門會影響到鄰里,可是有些家長在這些方面完全是自己的利益為上,無視紅綠燈、無視他人也在安靜讀書、無視鄰居的睡眠,前幾天北京五棵松那個在書店大聲讀英語的孩子就很典型的規則意識不足。

在陪伴小學生讀書的過程中,也很明顯地發現很多低年級孩子規則意識基本上沒有建立起來,規則意識如果不能及時建立,自然會對其以後的學習習慣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4,溺愛型家長自小缺乏把規則意識植入到孩子的頭腦意識中,對其以後的成長造成很多的問題。

很多自小受到家長極度溺愛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出現問題,比如欺凌、比如沉迷網絡、比如逃課、厭學、酗酒、吸毒等,在他們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很容易把父母和老師平時的要求忽視,就連學校的規則、社會的法律也根本不在心上。前不久把一個七歲小女孩從樓上扔下來致死的十幾歲中學生就是明顯地缺乏這種正常的愛和規則意識。


一個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慢長的過程,愛孩子,還需要讓孩子知道每一個人都值得愛,還需要讓孩子學著愛自己愛他人,所以在愛孩子的同時,還必須愛更多人,建立起規則意識是對他愛的一種體現,也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平安生活的一個必要條件!

如何把愛和規則同時給孩子?兩者是不是衝突?

苏小妮
2019-05-21

沒有邀請,看到題目就進來了,特別想說兩句:

無原則的愛根本不叫愛。

很想問這位題主一句:教給孩子規則不叫愛嗎?不教孩子規則的愛才不叫愛,縱使是愛,也是溺愛!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愛之深,責之切”,這句話用通俗的說法來說,就是你對一個人愛得越深,你對他的要求也會越高。那麼,用在家長對孩子的身上,你對孩子愛得越深,對他的要求也會越高,也就會用更多的規則來規範他的行為,提升他的品格。

父母通過言傳身教傳遞給孩子規則。

《弟子規》中寫道:“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孩子從小就是應該在這樣充滿規則的環境中成長,父母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告訴孩子做人規範,處事的規則。中國的傳統規範一向都寫得明明白白。

很遺憾的是,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的家長自己都不守規則,所以才會出現“熊孩子背後都有熊家長”的現象。因為父母隨心所欲,他們的一言一行全落在孩子眼裡,而孩子恰恰是學得最快最樂於效仿的人,很多父母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將孩子帶偏了都不知道。

請不要把愛和規則割裂開來。

愛,從來都是與規則同行的,沒有規則,不分好惡,缺乏原則的愛,從來都不是愛,那是害。中國人傳統說的“慣子害子,棍棒底下出孝子”,這裡的慣不是愛。

我總記得在很小的時候聽我奶奶講過一個故事。說是一位母親獨自撫養一位獨生兒子,兒子要什麼她就給他什麼,從不拒絕。最後那兒子犯了罪殺了人,臨刑前,他媽媽還問他想要什麼。兒子說我想喝一口媽媽的奶。老媽媽當然是沒有奶了,可是當媽的並沒有拒絕。結果兒子一下子咬掉了媽媽的奶頭,恨恨地說,要不是我小時候想要什麼你就給我什麼,我怎麼會有今天?到現在你都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卻用死換來這個道理。

我奶奶她沒讀過書不識字,我不知道她講的故事是真事還是假的。但是,從這個故事裡是不是應該給我們很多當家長的一個警示:你會用你的過渡溺愛把孩子送上不歸路而至死都不明白嗎?

再說一遍,愛從來都是跟規則在一起的,沒有規則的溺愛從來都不是愛,別把溺愛跟愛放在一起,那是玷汙了愛這一詞!

如何把愛和規則同時給孩子?兩者是不是衝突?

都看到這兒了,點個贊再走唄。我是蘇小妮,喜歡我的回答請點擊關注並轉發分享!

教育秀秀看
2019-05-21

這位家長提出的問題非常好,很顯然我告訴家長,愛和規則是不相沖突的。愛是精神層面,規則是孩子的行為層面。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規則感,沒有界限感,得到的完全是家長氾濫的愛,那麼無疑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傷害。未來他會承擔更大的一個責任。那麼,如何把愛和規則,同時給到孩子,這的確是一個技巧。舉個例子來說,比如說今天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家長如何去表達愛,同時又讓孩子去遵守規則呢。很顯然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這是一個違反規則的事,但是家長在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把愛給到孩子。

首先對於這件事,家長要正確的面對,告訴孩子:“寶貝兒,你想得到這個玩具,媽媽理解你的心情,你想擁有的,而且你值得擁有。但是你想想看拿別人的玩具就是偷,這樣做對嗎?”在剛才跟孩子表達的過程中,首先家長對孩子的想法給予了肯定。孩子在此時他就能夠感受到:媽媽對我是關愛的,媽媽是理解我的。但是我這樣做的行為是不對的,她也就知道了,媽媽是不肯定我的這個做法的。然後家長再引導孩子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可以提問孩子:“如果你想得到這個玩具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得到呢?”引發孩子的思考,並且告訴孩子:“凡事都有好幾種解決的方法。我們選擇最適合最好的那一種,對別人沒有傷害,對自己也沒有傷害的方法。”那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既然不讓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就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告訴孩子想要得到玩具的時候,可以直接跟媽媽說,媽媽能給你買。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有可能變成孩子在今後一想得到玩具,就跟家長去索要,然後當家長不打算孩子滿足的時候,孩子就說媽媽說話不算數。

這個情況下,家長一定不要無限制地去滿足孩子,如果說無限制的滿足孩子,就破壞了規則的這個前提了。家長可以肯定孩子的想法,但是要延遲孩子的滿足,告訴孩子他值得擁有這個玩具,但是這個玩具沒有在計劃範圍之內,如果想得到他,可以計劃在下一個月裡邊再來買。然後和孩子商量,可以拿孩子的壓歲錢去買或者是說孩子出一點兒壓歲錢,家長給你掏一部分錢,這樣都是可以的。

那麼由於剛才的這個話題是比較籠統的話題,我舉了一個具體的實例給大家來進行分享,給大家進行講解,希望能夠對家長有所幫助。好了,那今天的問題就回答到這裡了,謝謝。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小小凯111
2019-12-17

愛和規則是不衝突的。家長在給孩子愛的同時就可以把規則帶給孩子,但規則並不意味著懲罰。有規則的孩子是能感受到愛的,而受懲罰的孩子感受到的是壓抑與憤怒。因此家長要區別對待懲罰與規則。

首先家長要向孩子準確的說明自己的立場。規則是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的,在制定的時候既能體現愛也讓孩子心裡明白規則。一旦制定好規則,就是不能違背的。要讓孩子自己承受犯錯誤之後的後果,家長不要幫孩子,只有這樣孩子心裡才會長記性,知道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

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則。規則是自己和孩子一起制定的,那家長也要遵守,不能讓孩子覺得“憑什麼大人做錯事情不用承擔後果,我就得承擔”,要讓孩子感受到公平。同時,父母在做事情說話之前也要考慮清楚這些是否能在孩子面前呈現,不要面對孩子就罵人或者發洩不良情緒。

最後,父母和孩子要經常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關注自己的,也是尊重自己的。真正成為孩子的朋友。

最後祝每一位孩子都茁壯成長!
如何把愛和規則同時給孩子?兩者是不是衝突?

暖阳51254
2019-12-17

您好,我是暖陽老師。

在這個信息化時代,家庭教育似乎成為了大多數家庭的一大難題,尤其父母對孩子的愛要把握一個尺度,做到什麼了,愛和規則可以共存,並不會形成衝突呢?

愛孩子,不僅體現在物質和感情的滿足,還要注重孩子品格、能力、知識等的培養,前者是父母在付出,後者是父母和孩子共同付出。我想孩子是懂得接受自己成長的責任的,只是很多時候父母總是以“愛”為理由無意中傷害著孩子,以“我是為你好”為藉口,把自己對社會的感悟和對生活的需求強加在孩子的身上,而忽略了孩子的世界有另一番景色,需要他用他的想法和行為去描繪。

孩子在嬰兒階段(0~3歲)才牙牙學語,就開始古詩詞的訓練,其實這個階段的子正是接觸和認識生活,他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心,父母要做的就是陪伴他獲得探索的能力。然而抓泥巴怕髒了手,攀爬怕摔著、自己穿衣服鞋襪嫌慢、和小動物玩怕傷著……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天性就受到了阻礙,愛和規則確實出現了衝突。

孩子在幼兒階段(4~7歲)是一個活潑好動的時期,他停不下來想探索很多的奧妙,想體驗每一件玩具的感受、想通過和小夥伴互動滿足自信心……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鼓勵孩子迎難而上並學會自我保護的方式。但這時候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安安靜靜的坐下來學知識,孩子好動、搗蛋、不愛學習……就成了父母最大的苦惱,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後想方設法灌輸給孩子學習意識,無形中孩子開始怯懦、退縮、泯滅天性,這時候愛和規則形成了衝突。

孩子在童年階段(小學階段),這時候的孩子發展是以遊戲為主的時期,從觀察到自己玩再到和夥伴配合完成遊戲,孩子會在自我滿足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嘗試、堅持,獲得自信、能力,從而產生了在學習上的動力,這時,父母要做的是鼓勵孩子迎難而上、堅持不懈,並且幫助把完成遊戲的滿足感轉化到學習上來,還培養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學習中的滿足感。然而,孩子們好像為學習科學文化而生,從升入小學似乎與玩成了衝突,想方設法讓孩子懂得學習,學校學習一天,回家作業做上幾個小時,陪著寫,打罵著完成、說教學習的重要性……忽略了孩子在實際體驗中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途徑,這時候愛和規則也形成了衝突。

孩子在少年階段(初、高中階段),從形象思維發展到了抽象羅輯思維,並且也會經歷成長的重要時期――青春期。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獨特見解、需要嘗試、獨立,在乎他人的評價,自我形象,也出現了“假想自我”,大有“初生牛犢不怕虎”之勢。這時候父母需要做的是幫孩子掌舵,支持、信任孩子,學會放手,從而促進孩子在學習上的上進心。然隨著年齡的成長,孩子的書包更重了,學習更是沒日沒夜,只要看到孩子週末比較輕鬆了就懷疑孩子的上進心,嘮叨、逼迫、辱罵……,“叛逆”也就隨即產生了,甚至有時候親子關係到了仇視、水火不容的狀態,孩子要麼發脾氣,要麼沉默不語,要麼充耳不聞、我行我素,這時愛與規則形成了衝突。

縱想孩子的學習歷程,從幼兒園到大學,一路順利至少需要二十年,甚至二十幾年,如果讓成人連續二十幾年只做一件事,會產生什麼後果?想想是不是很可怕呢?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走進孩子的世界,讓孩子用他的思維成長、體驗、探索、學習,不同的年齡階段給予不同的陪伴方式,這就需要父母用心學習孩子成長的規律,學會換位思考,你需要怎麼長大,孩子就可以怎麼長大,引導孩子找到屬於他的規則,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安排,這樣愛與規則就能和諧相處,成為孩子成長中的左膀右臂,讓他們的羽翼逐漸豐滿,長大成人後能夠獨自翱翔,搏擊人生於天地之間。

xiaoxuejiaoyu
2019-12-17

謝謝悟空問答邀請!

我個人認為規則和愛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

第一步,先把愛給孩子,從各種細節關心孩子,但最重要的是讓他懂得關心人,懂得心疼人;

第二步,當孩子懂得關心人和心疼人以後,就總生活中遇到的實際情況,比如,坐公交車,前面是上,後面是下,如果沒有不遵守規則,那麼就會無法上車;可能最讓人體會規則的重要性的要數排隊買票了,你好不容易快排到你了,突然插進去幾個人,真是讓人怒火中燒,這樣孩子會我們這時候可以讓他從憤怒中明白,這是世界只有尊重別人,尊重規則,世界才不會亂成一鍋粥;並且把規則和愛給孩子一點都不衝突。因為這個大千世界離不開愛,因為愛,寒冷冬天才會感到溫暖,因為規則,我們才可以換來和平。


如何把愛和規則同時給孩子?兩者是不是衝突?
pink79795683
2019-05-21

不衝突啊。比如收拾玩具。孩子不願意收拾,就告訴孩子,玩具會絆倒家人和自己,也有可能被踩壞,踩壞了就不再買了。接下來乖孩子立刻就收拾了。不乖的會說不會摔倒的。家有不乖的,家人應該統一不幫忙。然後找機會不小心踩壞個把。或者,等孩子自己被絆倒。每個規矩要反覆講。規矩的形成不是一天的事。冰凍三尺也非一日之寒。每天都會拿玩具出來玩,每天都可以練習這個規矩。玩的過程,家長要陪伴。一塊玩。這就是愛。

刘智刚注意力训练系统
2019-05-21

沒有規則,哪來的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