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我的岳父是位牧馬人,他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
有話趙說
1/32 2019年5月初,由映藝術中心\/映畫廊和思源攝影基金聯合主辦的第三屆“故鄉的路”中國少數民族攝影師獎評選揭曉,蒙古族青年攝影師蘇德夫榮獲“青年攝影師資助獎”,獎金30000元。這是他的參展作品《我的岳父》。圖\/蘇德夫
2/32 剛剛出生的羊羔跟隨在母羊身後。如果跟不上,這隻羊羔就會不停的尋找自己的母親。圖為把羊群趕入羊圈。草原上的羊圈逐漸的在變化,由早先的木質羊圈逐步變為磚瓦結構的棚圈。圖\/蘇德夫
3/32 岳父與他的兩個女兒談論關於草原上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妻子小的時候,岳父就會帶著她倆去參加那達慕,如果取得了好成績,還會得到獎勵。姐妹倆現在都在旗裡工作,只有節假日才能回到草原幫助父母從事畜牧的工作,岳父看到女兒們回來很高興,有說不完的話。圖\/蘇德夫
4/32 春天,牲畜的數量增加,岳父在給羊群做分類,在羊耳朵上做好記號,以區分歸屬,岳父的羊群裡有孩子們的羊以及朋友的羊,所以羊耳標是一個非常好區分的記號。小女兒幫助父親抓住一隻綿羊。圖\/蘇德夫
5/32 岳父家是這片草原非常有威望的家庭。他心腸好,每次鄰居有什麼需要幫忙的,他都會第一個去幫忙,周邊的牧民十分尊敬他。圖\/蘇德夫
6/32 岳父最喜歡看的節目:內蒙古衛視賽馬節目,主要播放內蒙古地區賽馬比賽集錦,很多關於賽馬的信息都是在這裡獲取的。草原上蒙古人對馬的喜愛超過了一切,如同信仰一般,蒙古馬的精神時刻陪伴在他左右。岳父曾經說過,如果草原上沒有蒙古馬,那麼草原就不是草原了。圖\/蘇德夫
7/32 存放在走廊裡的蒙古馬鞍,岳父現在很少騎馬了,上回用它還是在2015年的冬天。無論是生活在草原上還是生活在城市裡,蒙古人都喜歡把馬鞍子放到家中,它代表著曾經的遊牧記憶,曾經的文化內涵,蒙古馬鞍是蒙古馬和蒙古人的夥伴,是蒙古男人身份與地位的象徵。圖\/蘇德夫
8/32 夏日裡的日出,岳父準備將羊群趕出羊圈。夏天是牧區四季之中較為輕鬆的一個季節,在這個季節裡岳父會給羊群和羊羔們剪羊毛,都是一些比較細緻的工作。然而,夏季的時間是很短暫的。圖\/蘇德夫
9/32 岳父指著遠方說,那是我們的羊群,遠方有我的家。岳父經常會帶著我們來視察他的草原,告訴我們哪邊是界限,哪邊是牲畜喜歡吃的草,哪邊有石頭,對於他來說,所有的一草一木都在心裡。圖\/蘇德夫
10/32 連續多年乾旱,導致岳父草場植物種群的退化,大雨過後草原上長出了很多的多根蔥,這種植物牲畜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才勉強會吃,植物的單一性也標誌著草原退化。 牧民在夏天最期盼的就是雨水,如果雨水好了,那麼整個夏季都會很安逸。圖\/蘇德夫
11/32 夏末秋初,是整個草原最為欣喜的時候,牧民開始出售一年馴養的牲畜。岳父認識一些“老客”,他們會上門收購,參照旗裡的價格,在合理情況下就會出售。這些“老客”將會把這些羊運送到海拉爾或者黑龍江省的屠宰場,利潤在10%-20%,牧民在整個行業內沒有任何的定價權,只有將自己的初級畜產品低價格出售,這樣的情況估計還會持續很多年。圖\/蘇德夫
12/32 2018年7月初的雨水比往年都要好一些。前幾天岳父在去北邊鄰居家的路上皮卡車陷進了沙坑,導致車左側的踏板脫落。他來到旗裡將皮卡車破損的地方維修好,購買了一些日常補給品之後又回到草原。圖\/蘇德夫
13/32 夏天短暫而又美好,岳父在調試自己的打草設備,準備迎接金色的秋天。原來草原上不需要打草,因為牧民會按照夏季草場的雨水分佈轉場,讓草原得到生息,讓羊群吃到新鮮的植物,這是祖輩傳下來的生存方式。然而,由於時間和空間的改變,讓整個草原轉換了生存的方式,草原被網格化,牧民會在夏末的時候儲備飼草,迎接冬日。圖\/蘇德夫
14/32 秋天,岳父的馬群在井邊喝著水。現在蒙古馬在市場上的經濟價值極低,草原上的蒙古馬數量越來越少。草原上養馬的人是因為信仰的堅持,現在已經很難在草原上看到整群奔馳的駿馬了。圖\/蘇德夫
15/32 夕陽西下,岳父將牛群趕回到牛棚內,結束了一天的工作。草原上除了羊以外,牛是最重要的乳製品來源,它能夠提供非常好的牛奶。在夏日裡,岳母會擠牛奶,製作奶幹、酸奶。草原上在蔬菜極少的情況下,這些奶製品是牧區獲取維生素最重要的來源之一。現代社會的改變讓草原也悄然發生著改變,岳父從騎馬放牧到騎摩托車,現在已經是開車放牧了。圖\/蘇德夫
16/32 一群牛寶寶們在等媽媽。圖\/蘇德夫
17/32 岳父在草原上完全閒不住,永遠有幹不完的活。這是他在整理羊圈,草原上的羊圈壞了,拿了一段蒙古包的哈那接起來,就可以繼續使用。圖\/蘇德夫
18/32 冬天,岳父穿上厚厚的棉袍抵禦嚴寒。圖為岳父和他的岳母在朗誦書上的內容。岳父對待長輩極為尊敬,隨時隨地關心照顧著老人們,草原上最重要的就是禮儀,一定要有禮節,晚輩見到長輩一定要問好,一定要按照規矩做事,這是草原上信仰以及文化最重要的傳承。圖\/蘇德夫
19/32 草原上的冬季漫長而又寒冷。冬天從11月末一直會延續到第二年的3月。冬季是最能夠展示人類和大自然和諧共存的季節,在漫長的寒冬裡,牧民以及他們飼養的牲畜在零下40多度的氣溫下依舊頑強的生活,這就是草原上最為頑強的生存方式。圖\/蘇德夫
20/32 漫長的冬季裡,岳父的工作任務很重,每隔兩天就要給牲畜飲水,如果雪少,頻率就更快。冬季如果雪下大了,牲畜會被困在雪中;下少了,牲畜將會缺少水源,所以與大自然和諧共存是牧民最為看重的。冬天,牲畜也會和人一樣,不斷的面臨挑戰。圖\/蘇德夫
21/32 冬天一些體弱多病的牲畜就會被關在棚圈裡進行飼養。岳父給牲畜餵養飼草。圖\/蘇德夫
22/32 岳父在向遠處瞭望羊群,他總是能很容易的找到自己的羊群,每天都會觀察。現在草原上都有網圍欄,如果牲畜誤入別人家的草場是很麻煩的事情,還需向鄰居支付一定的費用,這對於牧區來說是最重要的人性考驗。圖\/蘇德夫
23/32 草原上冬季時間很長,生產成本就會增加,岳父與鄰居將羊群合群,合夥僱傭了一位羊倌,來減少生產的支出。圖\/蘇德夫
24/32 岳父在草原上總是會穿蒙古袍,他說,穿上蒙古袍幹活特別舒服,而且保暖性好。他點滴傳承著民族的文化,有人說蒙古袍現在僅僅在節慶以及一些活動中才會穿,然而,生活在牧區的牧民依舊穿著著自己的蒙古袍,這裡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圖\/蘇德夫
25/32 陪伴岳父和岳母生活的除了牛馬羊以外還有一隻貓和一條狗。它們一直生活在室外,從來不會進屋,做著自己份內的事情,守護著它們的主人。蒙古獒很有領地意識,十分警覺,會對外來者發出警告;貓咪則會在房屋周邊捕捉老鼠,保護主人食物的安全。圖\/蘇德夫
26/32 漫長的冬天即將過去,岳父與鄰居們一起給馬打馬印。這是草原上最為常見的場景,團結互助,草原精神。圖\/蘇德夫
27/32 岳父身材精瘦,渾身充滿力量,自己可以馴服任何一匹馬,這是草原上男人的象徵。圖\/蘇德夫
28/32 冬天日落之時,岳父向著太陽的方向致敬,感恩草原、感恩自然,感恩所有。圖\/蘇德夫
29/32 岳父在全家人的陪伴下度過他的生日。草原上的父母很少過生日,忙忙碌碌中度過一年四季,現在孩子們長大了,有時間陪伴家人,可以給父母過生日了。圖\/蘇德夫
30/32 岳父在旗裡參加他的岳母90歲壽辰上的合影。人最為幸福的時刻,便是與家人同在,想必此時此刻的他是最幸福的父親。他既是我的岳父,也是眾多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之一。圖\/蘇德夫
31/32 第三屆“故鄉的路”中國少數民族攝影師獎的7位評委,分別是攝影家、《民族畫報》蒙文版原主編巴義爾,媒體人、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副總監馮雪松,攝影家、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柳軍,策展人、映畫廊藝術總監那日鬆,攝影家、西雙版納國際攝影大展總策展人石明,影像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所研究員王保國,策展人、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
32/32 “故鄉的路”中國少數民族攝影師獎每兩年一屆,旨在發現、鼓勵和支持熱愛自己的民族並具有非凡藝術創造力的中國少數民族攝影家,通過對攝影家所做的探索和實踐的嘉獎,來支持中國少數民族攝影的發揚光大,並以此影響和促進中國本土民族文化的多元發展。這個獎項是由映藝術中心\/映畫廊和思源攝影基金舉辦的。
2019-05-23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