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10 個回答
大国布衣
2019-02-28

所謂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是無稽之談。溥儀如果乖乖遜位,各種優待條件還是會給的。假如聽從宗社黨意見做最後一搏,清朝皇室必定要受滅頂之災。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當年努爾哈赤憑著其父留下的十三副鎧甲起兵,最終統一了建州女真。而後建立了八旗制度,依靠戰鬥力逆天的八旗軍大敗蒙古林丹汗並統一漠南蒙古。清軍入關後,在與南明、大順軍、大西軍等漢族勢力的交鋒中絲毫不落下風。可以說早期的八旗軍絕對是屬於訓練有素、戰鬥力強悍的實力派。


溥儀遜位前清朝的軍事結構由四大部分組成,分別是:滿族的八旗兵、漢族的綠營兵、袁世凱的新軍和洋務運動時期由李鴻章主導的北洋水師。裡面除了八旗兵是根正苗紅的清朝嫡系軍隊,其他三大的兵系幾乎全部屬於漢軍。清朝晚期為何軍事力量分化的這麼嚴重,當年雄赳赳氣昂昂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八旗子弟兵怎麼就淪落成這般地步了?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其實,這要全怪清朝統治者對八旗兵的放任縱容。自清朝入關以來,因為統治面積過大,以現有的八旗兵人數上還不足以駐防這麼大的疆域。於是將收編的漢軍也編入正規軍,為與八旗相區別,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單位,故稱綠營。但漢軍綠營兵與滿族兵在待遇上卻相去甚遠,八旗兵享有各種政治、經濟特權,賜與莊田,但大部分旗人不得務農,由國家給糧。八旗子弟往往安圖享樂,又缺乏訓練,幾代之後,完全喪失了戰鬥精神。乾隆朝後,八旗腐化更為嚴重。入關時,內外旗兵約二十萬人,至嘉慶時,已有五十之眾,加之家屬,有一百五十萬之多。這些八旗兵依然成了清朝沉重的經濟負擔。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至道光時期,清朝早已是內憂外患危機四伏。道光晚期,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到了咸豐年間,太平天國早已經佔據清朝江南半壁河山,而此時的八旗兵的戰鬥力已經是渣五類的級別,被太平軍虐的慘不忍睹。最終清朝改“以漢治漢”,用曾國藩組建的湘軍、李鴻章組建的淮軍等漢族地方團練來打太平軍、捻軍。依靠這些訓練有素的漢族地方軍才肅清敵人,清朝得以繼續苟延殘喘幾十年。也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漢軍得到清朝皇帝的空前重視。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洋務運動興起後,清朝也效仿西方組建現代化的軍隊。以北洋大臣袁世凱在華北組建“新建陸軍”,以張之洞在南方組建“自強軍”,以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到清朝滅亡之前,已經感覺到這些新軍掌握在漢族官僚手中並不放心。1906年清朝組織全新的軍事機構陸軍部,其尚書和左右侍郎都是滿人。袁世凱和張之洞都先後被剝奪了軍權,但這種補救方式已經於事無補,到清朝滅亡前夕,這些新軍已經不受清朝統治者控制了。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到宣統遜位前夕,清朝號稱有100萬陸軍。但真正能打仗的也就大概60萬人,而其中僅有17.5萬是現代化的正規軍。清朝對軍事的改革並不徹底,隨著八旗軍的沒落,清朝在新軍的財力投入上也顯得過於小氣。而南方的新軍自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影響後很快倒戈反清。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忠於清朝的北洋陸軍,在此後清帝遜位時幾乎是按兵不動、在這種大背景下,清朝滅亡已經是順應歷史潮流不可逆轉。

炒米视角
2019-02-17

溥儀退位的時候才6歲,尚未親政。就算他親政了,面對當時的格局,也是一籌莫展。真正決定退位的是隆裕太后,慈禧的那個侄女。但是慈禧死後,大清朝的實際掌舵人,是攝政王載灃,也就是溥儀的親老子。載灃一度還是蠻務實的,替大清背了不少黑鍋。但是政治手腕實在無法與袁世凱這種老奸巨猾之徒相提並論,更別提和慈禧相比了。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載灃執政時期,同意立憲,但是很清楚地把大清皇帝直接統帥海陸軍寫在了憲法重大信條裡。這說明載灃還是認識到軍權的重要性的,但是寫進憲法,不等於那些當兵的真的就聽溥儀的。實際上當時的大清的軍隊,除去那些根本打不了仗的2.6萬隻知道吃餉,不知道幹活的八旗;名義上60萬也就轉業成警察的綠營兵外。真正有戰鬥力的是從袁世凱小站練兵開始的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新軍”。到了1911年,新軍已經發展成為了19鎮(每鎮定額12512人,實際上各鎮情況都不一樣)、18混成協(這個情況就更復雜了,但是標準是2協為1鎮)。但是“新軍”新在軍制和武器上,名義上雖然事後大清的國防軍隊,但本質仍是聽從個人的部曲性質的軍隊。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而清朝實際掌握的只有兩協禁衛軍。2協相當於1鎮,大概也就在1萬多人。但實際上這1萬多人並不能動,畢竟整個京防的最後的底線。真正能動的是駐守京畿附近的北洋6鎮新軍,也是新軍中實力最強的。所以當全國發生任何事情,掌握北洋6鎮才是真正執牛耳的事情,其他都是扯淡。而此刻,這6鎮軍隊的實際掌握人正是袁世凱。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很顯然載灃一上臺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他對袁世凱說,“你說你年輕的時候腿摔壞了,你回家養腿去吧。袁世凱啥話都沒說,立馬捲鋪蓋回家去養腿去了。但是載灃還是太年輕,把袁世凱趕回去,他也掌握不了北洋6鎮(鐵良也已經被排擠出北洋第1鎮)。因為這支些軍隊是袁世凱從天津小站一手培養出來的,只知袁世凱,不知道朝廷。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果然,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南方搞了多次武裝暴動,都未成功。所以這中間袁世凱的重要性根本沒有得到展示。但是1910年,由於為了向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借款,盛宣懷策動清廷將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引發了“保路運動”。於是清廷把湖北的新軍抽調到四川去鎮壓運動去了,結果造成了湖北的空虛。於是意外地發生了“武昌起義”,一時間全國很多省份都開始響應。孫中山在美國得知消息後,12月下旬回國,即被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贊成1票反對的結果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而心力交瘁的載灃也引咎辭職,回家養老了。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於是清廷派了載濤(這位爺京劇唱得好,專門留洋學過騎兵馬術。後來日軍侵華的時候寧願擺地攤,也堅決不當漢奸,最終結局有點出乎意料的好)去平叛。載濤雖然是軍諮大臣禁衛軍長官,但是指揮打仗就算了吧。載濤去調動北洋6鎮的時候,麻煩來了,他調不動,北洋6鎮根本不理他。於是只得腆著臉去請袁世凱,袁世凱一句話就噎住他了,我的腿病還沒好。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結果袁世凱的北洋6鎮真的開動去打革命黨的時候,革命黨就有點扛不住了。說白了名義上是革命黨,但實際上都是各省為了自保而獨立,都有著小算盤,誰也不會真的拼命。可是袁世凱是個愛算賬的人,革命黨好剿,但是剿完後,曾國藩和李鴻章的例子都在那擺著呢。於是袁世凱以要軍餉的名義不打了,坐等兩頭開價,誰的價錢誘惑人,袁世凱就打算倒向哪頭?

結果很顯然還是革命黨的價錢比較好,孫中山為了革命,願意“讓賢,允許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那條件就是讓清帝退位。袁世凱哪有撿來的大總統不當的道理?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溥儀長大後,也曾經一心想恢復祖宗社稷,但是現實非常打臉,在“宗社黨”的幫助下,曾經以為日本人是大清的救星,結果去了東北,才發現自己只是個傀儡,日本人借他的名義,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後來日本投降,溥儀也成為俘虜。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最終在接受新中國改造之後,覺得做一個老百姓是無比幸福且正確的事情。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大东北的小豆包
2019-02-12

孫中山雖然偉大的,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我們不能搞歷史虛無主義,覺得偉人應該偉大,那麼歷史上的大事就都是偉人做的。事實上,當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孫中山正在美國餐廳裡洗碗打工,據說是為革命籌集款項。

而同樣的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末代皇帝溥儀剛滿5週歲,這個一個幼兒園水平的孩子,還談什麼手握百萬大軍,即使神童也沒有這樣的本事,何況溥儀本身也資質並不高,否則也不會在未成年之時就被太監們給整成了不孕不育。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年幼的宣統皇帝溥儀

先說說清朝的所謂百萬大軍

  • 八旗與綠營以及後來的湘軍、淮軍

清朝建立以後,國家軍隊的主力曾經是滿清引以為傲的八旗軍以及當時投降滿清明軍也就是綠營軍,後來八旗軍被分散在全國,而且迅速腐化。此後,清朝一度依賴的是綠營軍。但是太平天國起義以後,無論是八旗和綠營都在與太平軍的對敵中,敗多勝少。以後到了19世紀50年代,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開始在滿清朝廷的允許之下興辦團練,這就是著名的湘軍、淮軍、楚軍等來源。這也是滿清建立以來,漢族大臣開始掌握軍隊的開始。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李鴻章編練的淮軍

太平天國以後,湘軍被裁撤。但是淮軍、楚軍等卻被保留下來,並一度成為滿清國防力量的中堅,比如後來左宗棠帶領楚軍進入新疆平叛。而淮軍更是建立北洋水師,參與旅順和威海衛的基地建設,後來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朝出動的陸海軍主力就是淮軍。

  • 武衛軍

在1888年北洋水師成軍之時,淮軍的勢力發展到頂峰,但是6年後,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淮軍分崩離析。此後滿清朝廷以編練新軍為名,慈禧的近臣榮祿開始收攏漢族大臣手中的兵權,並於1899年建成所謂的武衛軍,這是的滿清是以北京附近的武衛軍為中心,各省團練為輔助,這就是當時滿清的核心國防力量。

然而很快武衛軍遭到毀滅性打擊,1900年由於惱怒與清政府鎮壓義和團不利,西方組成八國聯軍準備武裝干預。而慈禧也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向世界11國宣戰。結果八國聯軍在天津登陸後,義和團和滿清的武衛軍不敵八國聯軍,聶士成戰死,董福祥等人大敗,義和團們更是一鬨而散,而武衛軍也遭到毀滅性損失。當時除了當時被編委武衛左軍的袁世凱在天津編練的軍隊,因為跟隨袁世凱調任到山東,而逃過一劫之外,其餘均遭到重創,滿清朝廷直接掌握的軍隊再次慘遭毀滅,而滿清的老家東北也被沙俄全部佔領,慈禧老寡婦不得不逃亡西安。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1900年的東南互保,實際已經宣告清朝滅亡

而實際上發生在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事件(也被稱為庚子國變),實際上已經宣告滿清的滅亡,在慈禧“豪邁”的向全世界宣戰的時候,以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張之洞以及山東巡撫袁世凱等為首的中國東南各省督撫大佬們,以李鴻章的“此乃亂命,粵不受詔”為藉口,簽訂東南互保協議,不聽從滿清中央與世界十一國宣戰德命令,宣佈中立。於是1900年的這場戰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北方的滿清武衛軍、義和團團民們與八國聯軍殺的熱火朝天,東南各省卻坐觀成敗,各省大佬依然與國外友人親切友好,實際上這也就說明了滿清朝廷對地方各省的約束力已經嚴重削弱。

  • 各省新軍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慈禧在西安就宣佈要實行新政,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提倡各省編練新軍。而此時李鴻章已經去世,滿清朝廷中對新政最熱衷的是張之洞和袁世凱。而且後來的事實證明,當時各省響應的滿清中央號召編練的新軍,也只有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和張之洞的湖北新軍戰鬥力最強,在1906年進行的彰德秋操中,能與北洋軍一較高下的只有湖北新軍。但是這時候各省新軍包括北洋新軍和湖北新軍在內,都只認自己的長官,卻不認什麼朝廷和皇帝。這也是慈禧死後,溥儀即位,滿清皇族立即將袁世凱趕回河南老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1911年辛亥革命後宣佈獨立的各省

辛亥革命時期的孫中山更像是是帶頭大哥

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在1894年發動的第一次起義,慘遭失敗。而後革命黨發動數十次起義無一成功,而當時的革命黨看似是孫中山統一領導,但實際上門戶林立,派系眾多。興中會、華興會等等,後來雖然被統一到同盟會,但是內部組織依然鬆散,大家雖然都公認孫中山是大革命家,但是孫中山卻沒有對整個革命黨組織的廣泛領導力和影響力,這也是為何後來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在日本重組中華革命黨時,要求黨員必須宣誓效忠孫中山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革命黨人看來當時中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滿人統治,只要推翻滿清就可以萬事大吉,所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很有市場,而對於孫中山確實知名度高,來頭大,但是更多是名聲大,卻缺乏有效組織力,全國各地的革命黨組織與同盟會更多是公司掛靠關係而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所以武漢革命黨搞辛亥革命,而孫中山先生事先一點也不知道,事後才從美國報紙上得知。

而革命爆發後,東南各省紛紛獨立,宣佈脫離滿清中央,這一幕就是1900年“東南互保”時的重演和翻版。

所以孫中山名氣大是確實,但是本身卻實力和實際影響力卻很有限,與其說孫中山是幸亥革命的領導者,倒不如說他是那場革命中帶頭大哥更適合。

摧毀清朝的實際是滿清親手創建的北洋新軍和湖北新軍,而與溥儀、孫中山的實際關係不大

而辛亥革命後武漢一度成為革命中心,起義的武漢新軍成為了革命的主力軍。而清軍出動北洋軍鎮壓不力,只得允諾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重新請老袁出山,於是滿清末年的自己創辦的兩大新軍北洋新軍和湖北新軍在在1906年彰德秋操的軍事演習上進行對決之後,這次則是真刀真槍的在武漢三鎮打得昏天暗地,湖北方面請革命元老黃興出山封壇拜將,北洋軍則是由馮國璋親自出馬,結果很明顯北洋軍佔據明顯優勢。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清末時期最強的軍隊北洋軍

只不過袁世凱早已經對清廷失去信心的老袁,已經沒有將革命軍徹底平滅的想法,他要“養寇自重”,並最終依靠絕對實力,脅迫清帝遜位,結束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幾乎是中國歷史第一次不流血的政權更迭。


所以清末中,不存在孫中山與溥儀的對決。一個5歲的孩子和一個手無兵權的帶頭大哥,能對決什麼呢?

吾与吾国
2019-03-31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溥儀和孫中山的對壘,實則是載灃和袁世凱的對壘。

當時的溥儀不過一5歲小兒,不知事,所以便不可能視事,不可能執掌清朝國柄,說到底當時清政府的掌舵人是他的生父——攝政王載灃。

此時的孫中山也好不了多少,不說他遠在美國,即便是後來回了國,也是“諸事由克強作主”,幾乎沒他什麼事,所以唐德剛先生才會說“當時孫公一文不名”。

所以,說溥儀手裡軍隊百萬卻乖乖退位的事,我們只說載灃和袁世凱的對壘便可。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載灃在1908年被慈禧欽點為攝政王,沒辦法,誰讓他的兒子被欽點為光緒的繼承人呢?讓載灃當攝政王,他總不會謀權篡位吧?

載灃上臺後,便迫不及待地幹了一件事——創建禁衛軍。

他想創建禁衛軍絕對不是什麼一時腦熱的事,實際上他對此已經想了很多年,他之所以產生創建禁衛軍的想法,則是因為他在1901年作為請政府代表去德國道歉,看到了德國的皇家近衛軍,觸動了他。

他為什麼會被派到德國來道歉?因為他們打輸了,因為他們的軍隊不如人!

所以,在慈禧嗝屁後,重視軍權和軍隊發展的載灃,在匆匆上臺後便讓載濤、毓朗和鐵良著手籌建屬於清朝皇室的禁衛軍。

為了讓禁衛軍對清朝保有絕對的忠誠,從統帥到小卒,無不是經過精心地篩選,所以禁衛軍幾乎是滿人或者旗人,只有極少數的漢人和蒙古人。

載灃更是特意讓他的胞弟載濤統率禁衛軍,不過,載濤在軍事上幾乎完全是一個草包,讓他唱唱戲或許還行,讓他領兵?他確實沒這個本事。

1911年9月,這支裝備精良、編制1.2萬人左右的禁衛軍總算成軍了。

載灃花了3年時間,花了無數財力、物力和人力,可謂是傾盡心血打造了這麼一支禁衛軍,一時間竟意氣風發起來,有模有樣地跑去檢閱,不過,他註定還是會失望。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載灃為什麼會花這麼多錢和時間去打造禁衛軍?當時掛在清政府名下的軍隊確實多,可是,清政府能夠直接掌控的又有多少?糜爛的八旗老爺軍能夠打戰?各省軍隊會否聽令?

載灃對此完全沒有底氣,即便是北洋軍,載灃也不敢說能夠完全掌控,否則的話他也不會一上臺便罷免了袁世凱。

可是,即便袁世凱回了老家,北洋軍也從來沒有脫離過袁的控制。

八旗軍不堪用,綠營兵也廢了,可是地方軍又不一定指揮得了,你讓載灃拿什麼去支撐自己和清朝的統治?載灃也算清醒,知道踢走袁世凱,又知道訓練禁衛軍,想憑此提高清政府的軍事水平,威服地方軍。

這是載灃不得不訓練一支可信、可靠、可用的軍隊——禁衛軍的原因。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只是載灃太高估自己了,或者說太高估享受慣了的滿人了。

當時,載灃讓蔭昌率領北洋軍南下鎮壓革命家,蔭昌雖然說去德國留過學,學習過所謂的軍事,可是他的軍事水平卻算不上高,讓他獨自帶兵打仗顯然不行。

載灃讓這樣一個人率軍南下,只能換來一個戰敗辱師的結果。

所以,載灃也被逼得低頭請袁世凱出山了。

袁世凱一出山,手段便耍得讓載灃眼花繚亂,你讓我率軍南下鎮壓革命家,這當然可以,可是你們皇族得派一個皇室成員一起領軍南下,給軍隊當個表率。

載灃訓練禁衛軍的動靜這麼大,袁世凱自然也聽到了,所以,他一出山便盯上了這支禁衛軍,在心裡迅速打定了主意,要麼為我所用,要麼毀掉。

袁世凱的提議一說出來,載濤便被嚇得臉色發青,除了他手裡統率的禁衛軍,清政府哪還有能拉上戰場的軍隊?他又是皇室成員,是載灃的親弟弟,袁世凱擺明了是在暗示載灃,讓載濤也一起率領禁衛軍南下,可是載濤卻深知自己的斤兩。

於是,載濤嚇得辭去了禁衛軍統帥的職位。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載濤這邊一辭職,袁世凱便逮住機會立刻用內閣的名義接管了禁衛軍,然後任命馮國璋為禁衛軍總統。

馮國璋因為當過清朝陸軍貴胄學堂的總辦,如攝政王載灃、恭親王溥偉,禁衛軍中的不少軍官也都是可以說馮國璋的學生,袁世凱用“老師管學生”這一招,迅速掌控了禁衛軍。

載灃用了3年時間傾力打造的禁衛軍,也因此成了袁世凱嘴裡的肥肉。

如此一來,清朝最精銳的軍隊便統統落到了袁世凱的手裡,餘下一幫不堪用的旗兵老爺和一幫不太聽話的地方軍,載灃還能奈袁世凱如何?

清朝亡或不亡,已係於袁世凱一念之間。

這時,被袁世凱打得抬不起頭來的革命黨突然跳出來和袁談判,想將他拉到自己的陣營,然後說了句“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軍反正歸來”,袁世凱瞬間被打動。

袁世凱的選擇變了,局勢自然也要變,從袁世凱對陣革命軍以維護清朝統治,變成了袁世凱戰到了革命軍前面以迫使清朝皇帝退位!

這一切,只發生在轉瞬之間。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此時清朝的軍權幾乎已落到了袁世凱的手裡,除了馮國璋手裡的禁衛軍之外,清朝幾乎已經成了一個空殼子。

可壞就壞在,禁衛軍也落到了馮國璋的手裡。

這馮國璋是誰?北洋之狗,雖談不上是袁手裡一條最忠實的狗,可說到底他也看的清局勢,讓他拿著禁衛軍,他還能站出來反對袁世凱不成?當然,為了穩定禁衛軍的情緒,袁世凱和馮國璋確實給了禁衛軍不少好處。

當兵吃糧,禁衛軍拿到了好處,反對聲自然弱了下去,清朝皇室也得到了所謂的“優待條件”,他們也算盡了保護清皇室的職責,所以也就沒有繼續鬧。

清廷沒了依仗,還能怎麼辦?

所以,載灃和隆裕也只能點頭答應讓溥儀退位。

載灃這個人雖然能力一般,可是很識相,也很有底線,張勳復辟的時候他直斥一聲“胡鬧”,溥儀想讓他留在偽滿,他也堅決不從,貪權卻又不戀權,知取捨和榮辱。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溥儀的退位,幾乎是袁世凱一手促成,真沒孫先生多少事,清的存與亡皆在袁氏一念之間而已。

袁氏如心向滿清,則武昌之事絕免不了被鎮壓,所謂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也沒戲。

他雖然是為了利而站在了革命黨陣營一邊,可是歷史功績卻是實打實的,誰也抹不去。

无笔史官
2019-02-09

儘管溥儀在退位時,號稱手底下一共還有100多萬的士兵,但是溥儀只是一個小孩,兵權真正的掌握著是袁世凱和其他大臣。

袁世凱掌握著清朝當時所有的新軍,一共有20多萬,這也是清廷真正的戰鬥力。其他的80多萬隻是濫竽充數的八旗子弟所掌握的舊式軍隊,沒有任何的戰鬥力。甚至。筆者懷疑這80多萬人中,有一半的人是不存在的,是空餉。所以說打不打不打是袁世凱說了算,並不是溥儀說了算。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袁世凱肯定不會打。事實上袁世凱並不支持清政府,甚至在自己大權在握的時候,對清政府的很多做法都是極為不滿的。在清末有傳聞稱攝政王與袁世凱不合,想想也是:清政府每年拿那麼多錢去要袁世凱的軍隊。

筆者說是袁世凱的軍隊,而不是清政府的軍隊,是因為這20多萬的部隊根本不聽清政府的,只聽袁世凱的。雖然他們的裝備是清政府買的,軍餉是清政府發的,但卻只聽袁世凱的。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在1911年的時候,袁世凱對清政府獅子大張口,提出要更多的軍費,以此來擴充新軍的實力。清政府為了成立新軍已經花光了國庫所有的錢,這個時候實在是沒錢給袁世凱。

而且南方的孫中山及眾多革命人士來勢洶洶,看起來準備充分,勢必要將清政府趕出中國。而且清政府還要賠償列強許多銀子,國庫就更加空虛。袁世凱要不到軍費,與清政府的間隙隔閡越來越大,幾乎要獨立出去。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在1911年的時候,孫中山所率領的革命人士和袁世凱進行過接洽。雙方對於推翻清政府達成了共識,只不過第一屆民國大總統要由袁世凱來當。孫中山當時也同意了這個提議,於是,在清政府內部,袁世凱三番五次的推波助瀾,使得幾乎所有的漢族大臣不再幫助清政府。

正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已經失去人心的清政府也不想再強撐下去,還不如變賣家當就此退位,了卻所有的煩心事,帶著一大筆銀子就此歸隱。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有人說推翻清政府的最大推手是袁世凱,筆者認為誇大了袁世凱的作用。他只是一個有心機的投機分子,倘若不是看著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人士勢力龐大,他肯定會支持清政府,與革命黨不共戴天。

所以說推翻清政府的是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人士,並不是袁世凱。袁世凱只起到了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雖說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所摘取,但這也是相互妥協的結果,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至於溥儀退位,清政府結束自己的統治實屬是無奈之舉,也是明智之選。當時的中國已經不是清政府所能控制的了,在內政上有列強的干擾,各地的革命軍整裝待發,脫離控制。人民起義一波又一波,封建統治已經是搖搖欲墜,強弩之末了。在加上清政府國庫空虛,也無力支撐。就算是他們想支撐也沒有真正的有識之士幫助。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溥儀的退位表明了封建統治在中國已經沒有了存在的土壤,袁世凱雖然在辛亥革命之後妄圖復辟。也確實成功了,但是隻堅持了100天不到。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雖然有時候會停滯,有時候車轍下有石子,看起來好像在退步。但前進的大勢是不可逆的,結束封建帝制就是當時歷史前進的大勢。

福垊
2019-02-12

1912年2月12日星期一,宣統帝溥儀在隆裕太后的代表下宣佈退位,標誌著清朝正式滅亡,而這天是溥儀(1906年2月7日)6歲生日的第5天。清朝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模仿英國的憲法——《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中的第十條有“皇帝直接統率海陸軍。”的規定。溥儀可以說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什麼乖乖退位呢?難道“孤兒寡母”好欺負?皇帝不是還有真正的親爸爸攝政王載灃嗎?而且當年張之洞對載灃說重視民意,防止民變。攝政王當時就說:怕毛啊!有兵在!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當時的確有兵在,但並不是100萬,而是1萬多兵力!

清朝末年八旗兵有2.6萬,基本是渣;綠營兵有60萬,清末都變成了警察;而曾國藩的湘軍被解散、左宗棠的楚軍沒落,李鴻章的淮軍在甲午戰爭中凋落。清朝末年,清廷為了強軍興國,決定對這些軍隊進行選拔精英加上重新招募,採用西式練兵,西式裝束,而建立新軍。清末新軍共有十四個鎮、十六個混成協、禁衛軍兩協加上數個獨立的標、營。而這十四鎮中除了北洋六鎮、湖北第八鎮、南陽第九鎮是正規軍,其他的都是暫編。暫編意味著還沒通過陸軍部校閱考評,合格則去掉暫編。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清朝皇帝依據憲法名義上掌握軍隊百萬,但實際上他一個兵也掌握不了,誰叫他只是個寶寶呢!前面說了,攝政王載灃說有兵在,那攝政王是不是掌控百萬雄兵呢?名義上是的。但實際上攝政王掌握的軍隊也只有1萬多精兵,也就是兩個協的禁衛軍。這裡福垊說一下清末新軍的編制。清末新軍編制為軍(兩鎮)、鎮(相當於師,兩協)、協(相當於旅,兩標)、標(相當於團,三營)、營(四隊)、隊(相當於連,三哨)、哨(相當於排,三棚)、棚(相當於班)。新軍最強的是北洋六鎮,他的老大是袁世凱。之所以說攝政王只有一萬兵力,就在於新軍尤其是最強的新軍——北洋六鎮不聽攝政王的。

攝政王奪兵,孫中山起事

攝政王就用皇室人員擔任軍部長官,自認大元帥,但縣官不如現管,北洋軍根本不買賬。於是攝政王就讓袁世凱被生病,從而想著奪取袁世凱乃至全國的兵權,做個真正的手握百萬的大元帥。然而他這個大元帥跟光桿司令差不多,北洋軍陽奉陰違,只知袁宮保不知大清朝。好在天下無事,攝政王也自鳴得意時,孫中山給袁世凱來了個“神助攻”。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新軍因為知識分子居多,而且孫文思想也不斷向軍隊滲透,導致南洋第八鎮中有很多革命黨。他們懷著“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平均地權,建立民國”的宗旨,準備要革清朝的命。然而他們需要一個時機,結果四川給湖北一個神助攻。四川人民自辦鐵路,清朝卻要收歸國有。在民有和國有的矛盾中,地方立憲士紳、同盟會員為了民眾的利益,起來抗爭。結果四川總督奉命壓制,從而鬧氣民變,而四川的新軍不願意彈壓自己的父老鄉親,清廷於是從湖北借兵入川。這下鬧起了武昌起義,四川也鬧得更厲害了。

摘桃哥袁世凱來了

攝政王立即令北洋軍打南洋叛軍,大家都是新軍,都是漢人,何必呢?結果將在外君命就是不授,光桿大元帥攝政王可苦逼了。但人爭一口嘛,他就讓軍諮大臣禁衛軍長官載濤去平叛。載濤沒打過仗,雖有精兵萬人也是一籌莫展。面對武昌的危急形勢,攝政王不得不把送出去的“大爺“再請過來。這時袁世凱擺起了架子,你不是我腿腳有病嗎?我的病還沒好,沒法報效國家。攝政王只好舔著臉道歉說好話,並許以內閣總理大臣高位,這才把袁世凱請來了。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袁世凱一來,北洋平叛很賣力,南洋的叛軍逐漸不敵。清廷正在開心之際,袁世凱卻令馮國璋”休息一會“。然後,袁世凱獅子口大開,以平叛的名義要錢。只要平叛,給你錢!因為要錢太多,清朝要求分期付款。袁世凱就提出了要權,以南洋叛軍來要挾清廷退位。清廷被逼無奈只能退位保富貴保平安。

千佛山车神
2019-03-26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清廷手中根本沒有百萬大軍,再者,當時溥儀年僅五歲,也沒有能力干預國政

1908年11月15日,執掌清帝國近半個世紀的女強人慈禧皇太后去世。為防止光緒帝日後對她進行反攻清算,在臨死之前,慈禧將光緒帝一併毒殺。光緒死於毒殺一事已於在2008年的到證實,當時經過對光緒皇帝縷頭髮的鑑定,證實其死於三氧化二砷中毒,也就是被砒霜毒死的。

由於光緒帝駕崩時非常年輕,沒有孩子,於是慈禧在臨終之前將光緒帝弟弟載灃之子溥儀(光緒的侄子)抱入宮中,立為繼位人。

光緒帝駕崩後,年僅兩歲(週歲)的溥儀繼位,年號宣統,尊光緒皇帝的皇后葉赫那拉氏為隆裕太后,由溥儀之父載灃監國。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攝政王載灃,右邊站著的孩子就是溥儀)

作為光緒皇帝的弟弟,載灃非常痛恨曾經告過發光緒帝的袁世凱,一度想將其處死。之後權衡利弊,載灃按下心中怒火,沒有殺袁世凱,但以“足疾”為由將袁世凱趕回河南老家。

袁世凱走後,其手下的北洋六鎮新軍在名義上被朝廷接手,受攝政王載灃直接統領,但實際上除了北洋第一鎮以外,其他的五鎮都不聽朝廷指揮。

自清末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八旗和綠營面對著太平軍皆潰不成軍。無奈之下,咸豐皇帝下令允許地方官員組織團練武裝對抗太平軍,其中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規模最為龐大,也成為清廷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而太平軍最後也正是被湘淮兩軍剿滅的。

太平天國覆滅之後,曾國藩為表忠心解散了手下的數十萬湘軍,但李鴻章的淮軍卻被保留下來,繼續為帝國征戰。

由於是團練出身,並不屬於國家建制,淮軍帶有極大的私家軍性質,淮軍的各部士兵基本只聽從於本部將領指揮,這導致清廷對軍隊的控制大為降低。不過好在李鴻章還是忠於朝廷的,有他在,淮軍依然是朝廷的軍隊。

1895年淮軍在甲午戰爭中遭遇慘敗,在袁世凱的建議下,清廷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練兵。之後後袁世凱接替胡燏棻,繼續編練新軍,組建“定武軍”。

1905年,在滿洲權貴鐵良的主持下,京旗常備軍組建完畢,這支軍隊成員主要有八旗子弟組成,屬於清廷的心腹。之後京旗常備軍被改編為北洋第一鎮,而袁世凱又在此基礎上建立五鎮,稱“北洋六鎮”。

在這六鎮之中,除了第一鎮由滿洲人鐵良指揮外,其他五鎮皆在袁世凱控制之下,基本等同於袁世凱的私家軍隊,朝廷根本調不動。而就連由旗人組成的第一鎮,除了由鐵良掛名訓練外,其下面的主要將領也多是出自天津武備學堂的漢人,本鎮官兵在大多數時間裡也是交給袁世凱代管,鐵良只是一個掛名軍門而已。

至此,北洋六鎮基本都是由袁世凱管轄,而這支軍隊正是清廷最能打仗的部隊。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南方各省督撫聞訊紛紛宣佈獨立。清廷在南方駐守的幾個八旗據點也迅速被各省革命軍團滅,清廷瞬間失去了半壁江山。

載灃眼見形式危機,便令陸軍大臣蔭昌統帥北洋軍南下,但蔭昌無力駕馭北洋軍,大軍根本不予開拔。此時慶親王奕劻和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深感局勢嚴重,一致主張復起袁世凱,而英法美等各國公使也紛紛建議請回袁世凱主持大局。載灃無奈,只得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令其南下剿滅民軍。

不過一個“湖廣總督”豈能滿足袁世凱,對於此時的袁世凱而言,不給夠權力,即便是玉皇上帝來請他都不會回去。於是袁世凱藉口“足疾未愈”,拒不回朝。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正在河南老家歸隱的袁世凱)

迫於形勢壓力,載灃被迫宣佈辭去監國一職,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清廷大權完全落入袁世凱手中。此時的溥儀僅僅只有5歲(週歲),而在載灃去職後,朝內只剩下了他跟隆裕太后母子倆人,以及一幫不堪大用的宗社黨人。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隆裕太后)

在得到清廷大權後,袁世凱便統率著北洋軍南下,迅速平定了山東、山西的獨立並直奔湖北武昌而去。在北洋軍的打擊下,武昌革命軍不敵,丟掉了江北陣地,形勢對革命軍開始不利。

但是袁世凱並不想當第二個曾國藩,當年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為清廷立下蓋世神功,到最後也僅僅只得到了一個一等侯爵而已,而且還備受朝廷猜疑。如今北洋軍的戰鬥力雖然高於革命軍,但北洋六鎮加起來不過7.5萬人,面對著南方十幾個獨立的省份,北洋軍的這點兵力顯然捉襟見肘,顧東不顧西。

為此袁世凱決定以戰逼和,試圖通過軍事上的優勢逼迫革命軍與其議和,從而獲得更大的權力。而當時南京方面也自知軍力欠缺,為了能夠推翻清廷,孫中山先生以民族大義為重,有意與袁世凱和談。

於是南北雙方開始了討價還價的談判,最後孫中山同意讓出大總統一職給袁世凱,換取袁世凱逼清帝退位。

隨後袁世凱返回北京,一面入宮說服隆裕太后,一面縱兵上書逼宮。1912年年1月29日,反對共和的宗社黨主要人物良弼被革命黨人炸死,滿洲貴族各個如驚弓之鳥,無人再敢為朝廷出頭。2月22日,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正式頒佈《清帝遜位詔書》,清朝滅亡。這一年,溥儀剛剛六歲(週歲),這個年紀的孩子對這些根本一無所知,等到溥儀明白這一切的時候,大清已經亡了很多年了。

LruDaddy
2019-02-12

1.辛亥革命是武昌新軍組織的起義時,孫中山山在美國打工掙生活費時從報紙號外上知道了這個消息,孫與辛亥革命無關,領導辛亥革命更是無從談起。2.清軍的實力是袁世凱創建的新軍,三歲皇帝能懂什麼?其父攝政王一上位就讓袁回家養痾,但攝政王指揮不動新軍,只得三請袁出山,袁任總理大臣後,根本不鎮壓起義軍隊,相反與南方的拼湊的臨時政府商討終結清皇朝,結果是皇帝退位讓國,民國政權和平建立。袁出任首屆民國總統,五族共和國旗升起。3.南方諸省集會南京組建臨時政府對付北方的清皇朝政權,在選臨時總統時,人選難產,孫已趕到南京,且孫與南京各省無糾葛,而有造反聲望(多次策劃廣東地方起義,雖失敗名聲在),一致選孫任臨時大總統。旋南北和談成功袁就任總統,南京政府撤銷。

作家谢金敏
2019-02-12

這個問題問的可笑。

清朝退位時,溥儀只是六歲兒童,屁事不懂,怎能帶百萬兵抗爭?兒童溥儀當時只知每天把大太監張德當馬騎,由隆裕太后撫養。光緒帝是慈禧老佛爺的妹的兒子,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弟弟的女兒,這本是表兄妹亂倫,但被慈禧賜婚叫親上加親。光緒愛美女珍妃,不愛醜八怪陀背隆裕。所以隆裕就到她姑慈禧太后面前告狀,慈禧老佛爺就在八國聯軍打到北京前,慈禧老佛爺西逃之時,找機會把珍妃扔進了故宮的井裡害死,替隆裕出了口氣。被軟禁的囚徒光緒帝更恨隆裕了。在慈禧老佛爺斷氣前一天,直隸總督袁世凱怕慈禧死後,光緒帝親政,會報當年他袁大頭告密使光緒被軟禁之仇,袁世凱就一千萬兩白銀買通李總管蓮英,用砒霜毒死了光緒帝。

慈禧太后遺詔讓光緒帝親弟弟載灃當攝政王,載灃三歲兒子溥儀當兒皇帝。寡嫂隆裕當太后,溥儀抱到宮裡由隆裕太后收為乾兒子撫養。國家大事,載灃必須請示寡嫂隆裕太后。

載灃二三十歲就當了攝政王,要替他哥光緒帝報仇,要殺保定直隸總督袁世凱。袁世凱給前軍機首輔奕劻送銀500萬兩,奕劻貪婪就替袁世凱向攝政王載灃求情:殺袁世凱不難,但袁世凱練成的六鎮(師)十萬新軍如果不服造反,朝廷怎麼辦?

當時聽載灃命令的只有3萬蒙古騎兵在豐臺大營,北京周圍十萬新軍都是袁世凱的人,載灃被奕劻嚇蒙了,就聽奕劻的,把袁世凱撤職,回老家養腿病,沒殺。

當時袁世凱嚇的已不敢到紫禁城和中南海上朝,跑到天津租界躲起來了。聖旨下後,袁知道不是滿門抄斬後,高興的又給奕劻送了十萬兩白銀,袁世凱馬上全家逃到安陽住閒釣魚去了。

誰知載灃是個急性子,他才上臺就削漢臣軍權,重用滿蒙將領,把保定直隸總督袁世凱、武漢湖廣總督張之洞全解去軍權,都用滿人當總督。載灃讓他弟載澤當郵傳部尚書(即交通運輸部部長),讓袁世凱的對頭盛宣懷(李鴻章張之洞的白手套、央企董事長)當郵傳部侍郎(副部長),盛宣懷常務副部長主持工作,就實行鐵路國有,要把京廣、四川鐵路沒收國有,私人商人集資建鐵路的股份和錢就沒收了。這使四川、湖北商人暴亂、請願,四川滿人總督、湖廣武昌的滿人總督就下令湖廣和四川二萬新軍槍殺請願的商人,這南洋湖北二萬新軍是張之洞練的,同情老鄉湖北和四川商人,就不開槍不聽總督的。總督下令逮捕槍斃不服從命令的官兵。最後1911年湖北二萬新軍起義,攻打武漢湖廣總督府,這就是武昌辛亥革命。

攝政王載灃就令兵部尚書(國防部長)蔭昌率北洋十萬新軍去武昌攻擊二萬湖北新軍。誰知北洋六鎮(師)首領都是袁世凱的親信,都不聽蔭昌的調兵令。蔭昌指揮不動北洋新軍,安陽穩坐釣魚臺的袁世凱就又給載灃的王叔兼軍機大臣奕劻送了一百萬兩銀子,讓奕劻和袁的幹兄弟、小軍機徐世昌,保舉袁世凱出來指揮北洋新軍剿滅武昌亂軍。

袁世凱挾武昌起義自重,當了大清國文武兼職的總理大臣,把軍隊和全國財稅收支權都搞到手,袁世凱又逼隆裕太后罷免了她小叔子載灃的攝政王。袁世凱成了掌有文武大權的真皇帝,隆裕太后和小孩溥儀成了傀儡。

袁世凱這時大耍兩面派,一方面以段祺瑞統領北洋六鎮十萬新軍到信陽,南進武勝關,攻擊武昌義軍,逼在南京新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文和武昌的義軍湖北督軍黎元洪擁立袁世凱當大總統,袁世凱又讓馮國璋到信陽接替了段祺瑞的兵權,令馮國璋只許攻下半個武昌,不許再進攻義軍,要養義軍亂軍自重。

袁大頭又內逼隆裕太后退位,用大清皇室退位優待條例、每年400萬兩白銀,哄騙隆裕太后和溥儀退位。

袁又派段祺瑞進京,帶領北洋新軍將士全體,把北京圍起來,帶槍進紫禁城向隆裕太后請願,用槍炮威脅清皇室,若不退位,就把滿清皇室殺光。

隆裕太后嚇哭了,6歲兒皇帝溥儀只知玩,袁世凱又用400萬兩白銀清室退位優待條例哄騙,隆裕和6歲溥儀孤兒寡母含淚宣詔退位

祗树
2019-03-26

孫大炮不足為懼,袁大頭才是真正的威脅。

很多人在看待溥儀退位、大清滅亡這個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忽視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打仗究竟是在打什麼?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古語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言外之意呢,在古代打仗打得是後勤補給。官渡之戰,曹操火燒烏巢之後,袁紹大軍沒了糧草,軍心大亂,繼而被曹操一擊而潰。糧草,則是用錢買的。

有人會說糧草可以通過掠奪的方式獲得。誠然如此,但這是最愚蠢的一種方式。太平天國起義之後,大清帝國為了維持戰爭,便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補給(打到哪,搶到哪,甚至不惜屠城)。

大清帝國打贏了戰爭,卻失盡了民心。以至於太平天國被剿滅之後,曾經的太平軍盤據地—南方諸省,清帝國已經很難控制了。

當初太平天國之所以會爆發,也是因為清帝國沒錢了,所以大肆盤剝百姓,導致他們揭竿而起。如此,沒錢—搶錢—更沒錢—更搶錢,就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吃虧的,最終還是老百姓。

彼時的大清國,連京畿之地都顧不住了,更勿論南方諸省。為了自保,南方諸省不得不廣開財路,並加大地方軍的培養(比如雲南滇軍)。

這樣一來,就導致了地方擁兵自重,清政府漸漸失去了對地方的約束力。

到了溥儀繼位的時候,國庫空虛,還欠了西方列強一屁股債。此時,皇帝的旨意,對南方諸省而言與廢紙無異。

溥儀繼位之初,由攝政王載灃監國。

載灃始一上位,便對袁世凱下手。在他心裡始終堅信:只要把兵權牢牢捏在手裡,任他風吹雨打,都不用怕。袁世凱也是非常配合地,把官服一脫,直接回老家釣魚了。

然而,養軍隊是要錢的!打仗也是要錢的!士兵是要吃飯的!

正規軍與土匪不一樣,土匪可以打到哪裡搶到哪裡,正規軍如果學土匪那一套,只會死得更快。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沒錢供養這些軍隊,他們憑什麼會聽任清廷調遣?要知道,這些軍隊可都是袁世凱一手帶大的,養他們的軍費,也是袁世凱從清廷忽悠(袁世凱已經把清廷的錢,搜刮的一乾二淨,連太后的私房錢都搜刮走了)來的。

辛亥革命、保路運動、南方諸省紛紛宣佈獨立,清政府沒有一件可以解決。

全國上下所有的軍隊,除了拱衛京畿的禁衛軍,沒有一支可以被調動的。僅剩的這支禁衛軍,也是清政府傾盡了所有家當養起來的;而他們最後叛變清政府,也是因為清政府拿不出錢供養了。

清朝滅亡之際,名義上溥儀仍然手握百萬大軍,實則能夠調動的根本就沒幾個。

調不動的根本原因除了錢,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民智已開。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這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一旦軍隊被灌入了“反清”思想,對清政府的打擊必將是致命的。士兵被洗腦之後,紛紛倒戈,清政府毫無辦法。

中國的封建王朝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唯有一件事是一脈相承的:愚民政策。然而,到了清朝,統治者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也就是新思想的傳入。

沒錢可以借,士兵被洗腦了,又該如何解決?洗腦這些士兵的教主,便是孫大炮。

當然了,孫大炮除了嘴上功夫,要錢沒錢,要兵沒兵,誰會聽他的?與清政府作對,無異於以卵擊石。若不是因為“洗腦”了袁大頭,清政府還能再苟延殘喘幾年的。

PS:在大清國滅亡之前,革命黨人所發起的幾次起義,均以失敗告終。(僅從戰爭來看,辛亥革命並沒有打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