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張士誠已經深得民心,為何朱元璋最後得天下?

元朝末年,張士誠已經深得民心,為何朱元璋最後得天下?
6 個回答
这厮太帅hs
2019-03-25

元朝末年,與歷史上各時期的朝代差不多,政治腐化,苛捐雜稅繁重,天災人禍,當然最為後人詬病的,是四等人制。

宋末元初,崖山海戰之後,南宋丞相陸秀夫揹著末帝趙昺沉海,十萬軍民投海殉國。南方的漢人因為一直在宋朝的統治之下,有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設,寧死不降。蒙古人恨得咬牙切齒,南宋遺民的地位可想而知。

除了四等人制,還有繁複莫名的苛捐雜稅,可以說只要是人能想出來的賦稅,元朝都有!賣東西要交稅,買東西也要交稅,過節有過節錢,訴訟有公事錢,給人幹活有常例錢,甚至聘禮嫁妝都要交稅。

這種腐朽的統治之下,漢人自然是苦不堪言。時值黃河氾濫,中下游的百姓流離失所。當時在災民的中間流傳一句民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別有用心,故意傳播,反正就是有這麼句話。

元惠宗(元順帝)至正十一年,朝廷徵調民夫十五萬治理黃河水患,並派兩萬精兵把守。元順帝沒有想到的是,本來好心好意治理黃河,卻成了壓倒元帝國最後一根稻草。

上文就說過,元朝的貪腐是極其嚴重的,六部當時歸中書省管轄,中書省拿了錢,剋扣一部分,再給蒙古的王公貴胄一部分,剩下的錢給下部官員。而下部官員再剋扣一部分,等分放給一線,到災民手裡,早就所剩無幾,修河的工具和糧食也就少的可憐。糧食工具籌備不齊怎麼辦?辦法有都是!黃河沿岸的百姓,家裡凡是有青壯的,必須無條件出力。你是老弱病殘?那好,交錢免徭役!

這麼一來,本來想幫助災民渡過難關,結果成了巧取豪奪。就在這一年,有兩個人密謀已久,在黃河裡埋了一個一隻眼的石人。

這兩個人就是韓山童和劉福通。石人挖出來,正巧應了那句民謠,當時的百姓多迷信啊,看到這東西就對民謠深信不疑!二人趁機在潁州起事,誰知事情有所敗露,韓山童在縣令的圍剿中被俘,隨即被殺害。而劉福通不久後攻克潁州。

這是歷史性的大事件,稱為“紅巾起義”至正十五年,劉福通迎接韓林兒,於亳州稱帝,稱為小明王。國號為宋,年號龍鳳。雖然韓林兒為皇帝,但實際大權由劉福通掌握。

至正十七年,接連兵敗後求助朱元璋,但劉福通在朱元璋趕到之前便已在亳州陣亡(一說死於安豐一說與韓林兒一同溺亡),韓林兒被朱元璋安置到滁州。劉福通此人應該算是元末起義軍的領軍人物,他生在鉅富之家,為人豪爽任俠,喜歡結交朋友。

劉福通重情義,也有軍事才能,但他的軍事才能若是做一方諸侯倒綽綽有餘,但是想染指整個江山卻沒這個能力。

劉福通是元末起義軍的關鍵人物,但去世的時間卻是語焉不詳,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最終與他有交集的是朱元璋,那麼是否是朱元璋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才導致劉福通身死呢?我們稍後會提到。

把時間倒回至正十一年,在韓山童劉福通起義的不久以後,一個叫徐壽輝的人與好友鄒普勝亦是利用白蓮教在薊州起事,也叫紅巾軍。

十月,徐壽輝在攻佔薊水後稱帝,國號很有意思,名為天完。天,大上有一橫。完,元字上有個寶字蓋。是為蓋住大元的意思。

徐壽輝厲害之處在於懂得宣傳的重要性,次年他提出“摧富益貧”的中心思想,是以發動群眾先後攻佔湖北江西安徽等八省,兵眾達到百萬,風頭一時無兩。但時運不濟,第二年就被元軍打敗,薊水失守,退守梅山。其後被倪文俊操控,在之後被部下陳友諒殺害。

徐壽輝號召力很強,自小買布的經歷使他說話很有感染力,宣傳能力很強,但終究是能力不足,若不然怎麼會被丞相操控,最後又被自己最看好的接班人陳友諒殺害!

提到陳友諒,相信不少朋友的印象都停留在倚天屠龍記裡,畢竟金庸大師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太強大,在此致敬。

陳友諒,原本姓謝,因為祖父是入贅到陳家,所以姓了陳。他的性格養成,很有可能與這件事有關。陳友諒雖然有非常卓越的軍事才華,但他為人冷酷無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也不把部下的性命當回事,這其實也是導致他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

徐壽輝起義之後,陳友諒也聚眾謀反,投靠了徐壽輝的大將倪文俊,前文曾說過,後期的倪文俊操控徐壽輝,掌控實際大權。

倪文俊自然想自己當皇帝,於是想暗中加害徐壽輝,但無奈的是事情敗露沒有成功,倪文俊反倒被陳友諒所殺。根據筆者的分析,殺徐壽輝的事很有可能是陳友諒攛掇倪文俊乾的,然後在倪文俊動手的時候來一招救駕有功,既除去了倪文俊這個絆腳石,又提升自己在軍中的威望。

倪文俊一死,陳友諒便挾持徐壽輝,成了天完的實際領導者,這陳友諒不愧是軍事天才,在他領導下,天完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以說長江以南,有諒最強!雖然強,但陳友諒骨子裡的驕狂此時也顯露無疑。

大軍入駐採石磯,陳友諒便讓手下殺了徐壽輝,徐壽輝一死,陳友諒便登基稱帝,國號為漢,年號大義。史稱陳漢。

陳友諒生性多疑且性格十分強硬,殺伐決斷到了冷血的地步,他的失敗與項羽類似,對自己的力量有著盲目的自信,俗話說驕兵必敗。

當時起義軍就有陳友諒最桀,張士誠最富的說法。

提到張士誠,筆者就想到梁羽生先生的小說《萍蹤俠影錄》,張丹楓的祖先。

當然,武俠小說裡很多情節都是虛構的。歷史上的張士誠不得不說,他是元末軍閥裡最有錢的,佔據江東富庶之地!

他本名張九四,家住泰州興化白駒場,他生在一個貧苦的“亭民”之家,所謂亭民就是驛站附近的人家。興化是產鹽地,照理來說應該不會太窮,GDP應該名列全國前茅。

可大家不能忘,這是元朝,越富得流油的地方壓榨就越多。張士誠等一眾鹽民,平日裡被富戶和鹽警欺壓,生活困頓,於是在至正十三年,也就是劉福通起義兩年後,於草堰場北極殿與其弟三人和李伯升等共十八人歃血為盟。

十八個人,一人拿著一把扁擔衝到鹽警丘義家中,將其打死,隨後又衝到當地富戶家中,搶糧食分發給窮人。因為剛開始張士誠等人用扁擔起事,所以人稱:十八扁擔起義。

張士誠率先攻下泰州,又用計攻下高郵,並且在高郵稱帝,國號大周,年號天佑。張士誠的動靜太大,著實有些高調,惹得元宵朝宰相脫脫大怒,帶兵百萬攻打高郵,張士誠嚇壞了,腸子都悔青了,為什麼不低調一些呢?

也算張士誠命不該絕,脫脫算是元朝最後的忠臣,也是一代賢相,可奈何朝廷裡的蛀蟲太多,攻打高郵之時,有人就向元惠宗進讒言,說脫脫舉兵百萬這是要造反啊!原本元惠宗對脫脫就頗有怨言,這下直接怒了,把脫脫召回,發放吐蕃,並在途中賜了毒酒。一代賢相就這麼死了著實有些憋屈。

百萬大軍群龍無首,那張士誠還不高興?於是趁沒有領導,大破元軍。

張士誠是滅元朝的大功臣,卻在後期對戰朱元璋時,屢戰屢敗。他雖然豪爽仁義,但沒有遠圖,也就是沒有長遠的目光,這一點朱元璋就不一樣,朱元璋是個非常偉大的戰略家。

張士誠對待百姓倒是真的不錯,當時很多名士都曾在張士誠帳下出謀劃策,包括最著名的羅貫中、施耐庵等。他死後,蘇州的百姓仍然紀念他的恩德。但張士誠朝秦暮楚,侯景反覆,後期驕奢淫逸也是事實,成大事者不會因為一點小小的成功而滿足,這一點就比不上朱元璋!

朱元璋本名叫朱重八,因為元朝政府不允許漢人有名字,只能以數字代替。朱元璋的早年經歷想必大家都一清二楚,做過放牛娃,後來去皇覺寺當了和尚,之後皇覺寺也沒飯吃就出去“化緣”,說是化緣,其實就是去要飯。顛沛流離三年,這三年對他影響深遠。

要知道十七八歲的年紀正是三觀養成的年紀,他遊歷全國各地,熟悉風土民情,也讓他產生多疑猜忌的性格。

二十五歲,投靠濠州的郭子興。沒過多長時間,因為這一系的紅巾軍勾心鬥角,朱元璋權衡一下,在這裡沒什麼發展,便回到家鄉募兵。

朱元璋的同鄉聽說他當了義軍頭目,紛紛來投效。其中就有徐達郭英等人。他長遠的戰略目光開始顯露,他決定離開郭子興的隊伍,從家鄉帶來的七百人裡挑選出二十四人,南略定遠。

途中,朱元璋一路開掛似的招降,到了定遠已經接近一萬人的隊伍。大敗元軍首領繆大亨,收編了兩萬漢人精兵。之後南下滁州,與李善長結交,李善長很聰明,告訴朱元璋。只要知人善任,不隨意殺人就能得民心,平定天下。

朱元璋攻下滁州,時值郭子興受排擠,離開濠州前往滁州,這時候誰也沒想到,朱元璋做了一個決定,就是把兵權都交給郭子興。

這個舉動當時讓很多人都不理解,認為他送羊入虎口,但能當皇帝的人的眼光怎麼能和常人一般?朱元璋不僅兵權沒丟,還籠絡不少的人心,軍中的威望一時無兩。

筆者估計,朱元璋應該看出郭子興命不久矣,果不其然,不久之後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嚴重懷疑是張無忌的原型)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元帥,小舅子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則是左副元帥。朱元璋才是三把手。

韓林兒明顯也怕朱元璋一家獨大,才用郭天敘和張天佑掣肘,不過這支隊伍的實際統帥仍然是朱元璋,他在軍中的威望無人可及。讓賢郭子興的好處現在展現出來。

在浙江駐紮六年,藉助明教的力量,奉行朱升的策略,就是著名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三點給朱元璋帶來了莫大的好處。

至正十九年,朱元璋控制江右浙右等地,雖然朱元璋兵多將廣,但實際勢力範圍並不大,並且四處都是強敵,地理位置並不優越。但是朱元璋身為一個偉大的領袖,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沒有人才才是問題,於是找來了劉基,也就是後世被人神化了的劉伯溫。

朱元璋軍紀嚴明,當初胡大海正在攻打紹興,其子胡三舍犯了軍紀,依然親自將胡三舍斬殺。一時之間被百姓稱道。

陳友諒剛剛殺了徐壽輝,風頭正勁,與張士誠約定攻打應天府,也就是朱元璋的地盤。朱元璋的戰略目光又開始發揮作用,四周軍閥,只有陳友諒和張士誠算是強敵。

陳友諒勢力強大,張士誠略小。若是常人必會先挑戰相對弱的,可朱元璋卻先打陳友諒!因為如果先打張士誠,以陳友諒的軍事才能,必能看出脣亡齒寒的關係,從而援助張士誠。而首先攻打陳友諒的話,以張士誠唯利是圖目光短淺的性格,定然樂得坐山觀虎鬥。

所以朱元璋率先攻打陳友諒,果不其然,張士誠根本沒有施以援手,冷眼旁觀,正中朱元璋下懷。陳友諒節節敗退。

此時紅巾軍內部不合,張士誠趁人之危,派呂軫攻打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援,等朱元璋趕到的時候,劉福通身死(也可能沒死)。迎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滁州安置。

陳友諒又來刷存在感,認為反攻時機已經成熟,又與朱元璋交戰,發生了著名的鄱陽湖水戰,一代梟雄陳友諒萬箭穿心而死!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稱為吳王,史稱西吳。

而後發動了平江戰役,張士誠雖頑強抵抗,但大勢所趨,最終被俘。

話說這張士誠也是真漢子,寧死也不低頭,朱元璋跟他說話他竟然都不搭理。最後被亂棍打死,估計也是成王敗寇,一心求死。

朱元璋迎接小明王韓林兒,非常巧合的是迎接途中船竟然沉了,韓林兒被淹死(劉福通很可能也在船上一同溺亡),不排除朱元璋設計謀殺的可能。

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三人都屬於紅巾軍後期領袖,三人都是絕頂的軍事天才,但奈何朱元璋更勝一籌,可嘆風雲際會,一山卻容不得三虎!

所幸朱元璋最終平定天下,建立大明。洪武帝勵精圖治,懲治貪官,在位期間為國為民,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也給後世留下一個波瀾壯闊又充滿著傳奇的王朝!

五葉談
2019-04-17

謝邀

“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士誠為人,外遲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實無遠圖”

前面這句話是朱元璋評價陳友諒和張士誠兩人的,後面這句是《明史》評價張士誠的,我認為這兩句十分到位

元朝末年,張士誠已經深得民心,為何朱元璋最後得天下?

發家

張士誠兄弟靠販鹽起家,體驗過民間疾苦,自然對勞動人民抱有極大的同情心,在攻陷平江,建立了大周政權後,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廢除元朝的各種苛捐雜稅,減輕底層民眾負擔。因此深得民心,佔據了最富裕的江浙地區元朝末年,張士誠已經深得民心,為何朱元璋最後得天下?

偏安一隅

張士誠佔領富庶的江浙後,身為商人的“小富即安”的思想,已經在他頭腦里根深蒂固,後來張士誠又自立為吳王,不思進取,再無作為。偶爾心情好,就在周邊攻打一兩個城池。打得下來固然好,打不下來也沒啥損失

而富庶的江浙地區幾年無戰事後,張士誠就逐漸變得奢侈、驕縱起來,不想過問政務元朝末年,張士誠已經深得民心,為何朱元璋最後得天下?

器小

就在張士誠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日子時,朱元璋在攻城略地,陳友諒也在攻城略地

而當朱陳大戰時,陳友諒也派人約張士誠夾攻朱元璋,但是張士誠想當個旁觀者,表面上答應了陳友諒,最後還是沒有行動

等到鄱陽湖大戰過後,朱元璋攻下武昌,消滅了陳友諒,率領軍隊回到南京,就開始進攻張士誠,不久便被攻破

而張士誠投降後,被送往應天府,其間,張士誠一直堅臥舟中絕食。被押送應天府後當夜,趁人不備,張士誠上吊自殺,終年四十七歲元朝末年,張士誠已經深得民心,為何朱元璋最後得天下?

《明史》評價張士誠:“ 昔日擁強兵佔勝利時,張士誠內懷懦弱,坐失良機;當其被俘為虜時,辭無撓屈,絕粒自經,也不失為一大丈夫”我認為這時對他最準確的評價,張士誠是一個好人,但不是一個好君主

元朝末年,張士誠已經深得民心,為何朱元璋最後得天下?

(張士誠記功碑)

独霸蓝星的兔子
2019-04-17

鹽販發家史元朝末年,張士誠已經深得民心,為何朱元璋最後得天下?

說起元末明初的起義領袖除了朱元璋和陳友諒,不得不說張士誠,張士誠從十歲開始就跟鄉親們一起,依靠賣苦力賺來的微薄收入補貼家用。少年時就有“少有膂力,負氣任俠”,不僅身體健壯,而且為人仗義疏財,雖然自己家裡經常窮得揭不開鍋,可是每當鄉親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總是慷慨解囊,有求必應。漸漸地,張士誠在當地鹽民中樹立起很高的威信。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我們這位牛逼哄哄的鹽販在白駒場附近的草堰場拉起了革命隊伍起兵抗元,由於其人十分了解下層百姓生活的艱辛,在他執政的前期,勵精圖治,致力於革除元朝的弊政。深得民心,使得江南一帶的百姓十分愛戴和認同張士誠的領導。當時張士誠部最強盛時期的地圖範圍:南到紹興,北超過徐州,到達濟寧的金溝,西邊佔據汝寧府潁州、濠州(安徽鳳陽東北)、泗州(江蘇盱眙),東邊直到大海,縱橫兩千餘里,軍隊幾十萬人,可謂兵多將廣。正是因為其愛戴百姓,使得江南一帶的有志之士多有來奔於他。元朝末年,張士誠已經深得民心,為何朱元璋最後得天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元朝末年,張士誠已經深得民心,為何朱元璋最後得天下?

張士誠在建立東吳政權以後,一年多的時間內沒有戰事,再加上江南一帶人口眾多,財富遠高於其他戰亂地區,張士誠開始喪失起義時的進取心,開始不理政務。東吳政權開始由盛轉衰。再者沒有抓住最佳時期繼續擴充自己的實力,而是偏安於江南一帶不思進取,就在當時朱元璋大戰陳友諒之時,沒有抓住兩方都虛弱的戰機。拒絕了陳友諒提議兩方夾擊朱元璋的提議,按兵不動。結果不久陳友諒被朱元璋擊敗。整頓軍隊以後壓向吳地,張士誠的勢力被一點一點的吞噬。事實證明在爭奪政權的戰爭中容不得任何的懈怠和仁慈,因為最後的結果往往是隻有第一名才能存活,後面的都是前者通往權利中心的白骨階梯。

喜歡我的回答 可以關注我 跑調在這謝謝各位大神。元朝末年,張士誠已經深得民心,為何朱元璋最後得天下?

津城沐雨
2019-04-17

原因很簡單,張士誠取得東南,稱吳王后,開始享受既得成果,不思進取。

張士誠在元末的農民起義中崛起,佔取蘇浙富饒的地區,在農民起義軍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張士誠建立吳(區別於朱元璋的吳王,又稱東吳)政權後,成為當時最主要的三支農民起義軍之一,當時陳友諒擁兵最多,張士誠最富,相比之下夾在中間的朱元璋則是四面受敵。

但是,張士誠建立東吳政權後,開始享受,不思進取,當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的時候,如果張士誠從背後突襲朱元璋的南京,朱元璋勢必大敗,但長時間沒有經過戰事的張士誠沒有了進取心,結果等到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後,揮師東進,張士誠兵敗被俘虜,被朱元璋殺掉。

原創不易,隨手點贊哦,歡迎大家積極評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k笑笑生
2019-04-17

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可張士誠為什麼得了民心卻失了天下呢?其實得民心是謀得天下的必要條件,但是隻得民心,沒有過硬的軍事實力或者自身沒有進取的精神是難以平定天下的。

張士誠從個性上來講屬於那種胸無大志、墨守成規。可以守得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已然就是燒高香了,怎麼可能會有謀天下的想法?

元朝末年,張士誠已經深得民心,為何朱元璋最後得天下?

當年反元朝也是不得已而為的舉動,在那個起義軍並起的年代,割據一方。也正因為他沒有圖謀天下的想法,不會以戰為主,而是深度發展農業,造福一方百姓成了他的主要目標。

在深度經營自己的地盤之後,使得本就富庶的江南地區更加的富饒。張士誠在自己的地盤都是實行減稅政策。因此在江南地區百姓的眼中,張士誠是無可替代的,哪怕是後來張士誠敗給朱元璋,百姓還要為張士誠說上幾句好“之所以戰敗是因為張士誠不忍百姓受戰亂之苦”

由此可見張士誠深得民心,遠不是朱元璋所能比的。

張士誠的經濟實力是毋庸置疑的,有著很好的民眾基礎;佔據著最為富庶的江南地區;實施著最人性化的政策。這些都使得張士誠成為各軍閥當中的佼佼者。

元朝末年,張士誠已經深得民心,為何朱元璋最後得天下?

張士誠的軍事實力也並非不堪,可是張士誠沒有帝王的雄心和手段。所以他的能力也僅限於守住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如果在和平年代應該是非常有作為的封疆大吏。

可是他的對手卻偏偏是有著雄才大略的朱元璋,自己的小農思想也只能斷送了自己的路。

一將功成萬骨枯,仁者不為王!

我是笑笑生,喜歡笑侃歷史,關注我,交流更多新鮮的觀點!

心作怪3829
2019-04-17

張士誠和朱元璋最大的一個區別就是張士誠後期的進取心不強,而朱元璋對於天下志在必得。


我們都知道張士誠是私鹽販子出身,本身其實就是一個財主,所以作為一個財主來說他的商人本色也限制了他對於事業的想象,所以對於張志成來說,小富即安佔據了東吳一帶,他也成了明知吾當之無愧的土皇帝,所以這個時期的張士誠志得意滿,不思進取。雖然張士誠很多明星,但自己不努力,是沒有任何辦法的。


朱元璋家在張士誠和陳友諒之間,其是勢力最弱的一個。而且當時朱元璋的形勢非常惡劣,如果說他要不努力的話,很可能會被陳友諒和張士誠慢慢的蠶食掉,這就對於朱元璋提了更大的要求,要麼死亡,要麼成功,所以朱元璋奮發圖強,帶領手下人一步一個腳印的爭取到了最後的勝利。


無論是消滅張士誠和陳友諒,朱元璋雖然說都帶有僥倖的成分,但沒有任何成功是無緣無故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