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10 個回答
不二侃电影
2019-01-27

結尾煽情就像現在的電影電視劇都會追求一個美滿的結局一樣。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一方面是因為觀眾需要,為了迎合大眾的心理需求,符合大眾的審美才會有好的反響嘛。如果只是哈哈一笑,那就真的是一笑而過不會給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但如果再來點煽情就是走心了,那就容易被記住了。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另一方面小品結合一些現在的社會現象,發展趨勢什麼的。如果喜劇小品只為了搞笑而存在,就會變得很沒意義,小品沒有昇華的話應該會很空洞,那小品表演出來還有什麼意義呢。一個沒意義的東西,我想應該也是沒什麼人願意看的吧。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老耿杂谈
2019-09-18

拿過全國曲藝創作的二等獎 ,那次是跟寫《不差錢》尹琪同場。在獲獎作者的座談會上,尹琪說了一句話我印象很深:“拿了一等獎,給老媽打了個電話,這下結婚不差錢了。”

為什麼現在小品小品的創作日漸式微,小品明顯幹不過(郭德綱的)相聲,我認為這與小品創作者的收入付出不成比例有很大的關係。小品《不差錢》讓小瀋陽、丫蛋大紅大紫,他們從此過上了“不差錢”的日子,而尹琪拿到的稿酬只是區區幾千元,還要為結婚的花費犯愁。小品創作費時費力,好的小品需要兩三分鐘就一個笑點,這裡面的艱苦不為外人知。

收入付出不成比例,大多數小品創作者離開了這個領域,原創作品極度匱乏,小品演員開始自己寫作品,他們的創作功力不能說不夠,而是他們的時間不夠,一個優秀的小品需要多長時間的創作週期呢?我的答案是至少三五個月。大量的演出走穴,讓他們很難沉下心來去仔細揣摩,精心打造,於是一些快餐作品就出來了,笑點少,很生硬。

發覺不能逗笑觀眾之後,許多小品開始“另闢蹊徑”,煽情!業內有一句挺悲哀的話:搞不笑你,我就把你搞哭。這是事實,小品一開始是以喜劇面貌出現的,苦情的小品是處女地,創作起來相對容易的多,於是小品加煽情漸成了一個模式,這是創作枯竭之後無可奈何的一個自殺性的選擇,就像當年的相聲,逗不樂觀眾之後,開始在相聲中頻繁使用“貫口”。有次曲協開會,有個老先生說:“作品演出效果不好,你們就加貫口,一個貫口下來,觀眾至少得給你們一陣掌聲”。

相聲的復甦靠的是郭德綱,小品的復甦靠誰呢?未來之星還未見,江郎才盡,但願江郎還未盡。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泰山木32140178
2019-09-20

自2017年開始,陳佩斯,朱時茂,黃宏,宋丹丹,趙本山,高秀敏,範偉,趙麗蓉,郭冬臨,鞏漢林,蔡明,郭達等這些觀眾曾經喜愛的角兒出自各種原因,相繼退出,小品舞臺經歷的是起步-發展-成熟-高潮-頹勢幾個階段。

小品是春節聯歡晚會所誕生的新型藝術表現形式,近20年的推廣,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一個藝術形式。社會需要小品,群眾期待小品。表演,是生活,藝術,文化,技巧綜合地運用,恰到好處的發揮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小品的關鍵是人才,一是創作人才,二是表演人才,缺一不可。沒有好本子不行,有了好的本子沒有好的表演者的演繹也不行。這正如一個樂器,哪怕是一隻高級的樂器,沒有演奏者,也演奏不出美妙的樂曲。

社會需要小品,社會就要培養關愛小品。但凡事沒有永恆,小品也不可能永遠受觀眾歡迎,再好的美味經常吃也會讓人厭食,就是讓陳朱二位大師重演,也難出當年效果。題主描寫的情況確為事實,小品被觀眾厭倦和遺棄是總有那一天的,這個時間並不會很長。

讓那些質量不高的小品消停一段時間,等觀眾有了飢餓感,整理一下,再換個面目,說不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抱歉,非藝術行家站著說話不腰疼)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Longsuixinyuan
2019-02-10

小品和相聲,由於都是語言形式,最終走向都是讓觀眾“笑”,所以難免各佔風頭,這些年的大勢就是“風水輪流轉,今朝到我家”

我看小品這些年有點式微,有點幹不過相聲的架勢。

小品為什麼開始走下坡路了呢?

首先,並沒有能挑起小品大梁的高手出現。

小品頂級高手,是陳佩斯,宋丹丹,趙麗蓉等人。表演既自然妥帖又是科班出身,把控局面的能力超強。他們常常不是演,他們往往就是劇中人。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而隨著這一代人離開舞臺,說實在的,小品現存的演員們,差的還是太遠。

其次,不知從何時起,感覺小品成了“話劇”,還非得搞出來個“教育意義”“感人肺腑的一幕”

小品,要的是既能逗人開懷一笑,又感覺小品的一語一行設計的那麼巧妙,讓人回味之時,又能笑了起來

在不知怎麼搞的,最後非得加個尾巴,讓你回味時,“哭”一通。

好多小品變成了催淚彈,真討厭,好像不那麼演就顯不出她高大上來似得。

拜託,我們是看小品好不好,不是看教育片,所以,整體現在這波小品演員把劇情設計的有點“跑偏了”。他們做不到前面超級幽默,卻能做到後面“讓人掉淚,”所以,真的有點說不出來的滋味。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他們變得想家,想母親,關愛下一代關愛環境等等,有時候真覺得莫名其妙。

比如,宋小寶總在標榜自己“援助貧困生”,小瀋陽在關心“環境”,賈玲在“想家”,真是,可膩歪人了

所以,整體感就是,小品整體演員,差火候啊!

晓娱
2019-05-30

小品現在已經有點顧此失彼了。無論是晚會舞臺上的,還是綜藝節目上的,創作者們追求的都是讓觀眾“走心”,一味的添加感情碼,賺眼淚和掌聲是為最重要。這樣真的好嗎?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最為觀眾來說,我們真的很無奈,甚至有點心生不悅啊。簡單來說,我們看個小品節目就是為了解壓,為了在難搞的生活裡笑出聲來,但一打開節目,就看到各種“親情”各種“催淚”,眼淚抹完心裡酸完之後,真的想長嘆一聲,“我這是為了啥呀!”拋開那些強加的催淚不說,很多小品現在質量真的參差不齊,題主說“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真的是這這樣。經常性的,喜劇演員們大呼小叫的上臺,硬戳你的肋子逗你發笑,有些時候答主在電視前面面對他們的硬搞,真的笑不出來,尷尬無比。與多年前的小品創作相比,現在的小品創作目的性太強,而忘記了創作的本身和出發點。一群人“吵吵鬧鬧”的在臺上一頓表演,下來劇情急轉直下,突然燈光一暗就開始催淚。真的很讓人不適。

那些經典的“吃麵條”,“紅高粱模特隊”,“不差錢”,都已成為迴響。念念不忘也罷,深刻懷念也罷,它們已經是過去時了。過去的小品講究的是什麼?快樂、勵志、人性,這是觀眾發自內心願意接受它們的原因,也是喜劇大師們立足山巔的原因。現在還有真正的喜劇大師嗎?答主想來想去,不敢妄斷。只願喜劇明星們可以靜下心來吧,好好想想,好好創作。

娱乐菌大咖
2019-11-24

大家好,我是娛樂菌大咖。

小品於1984陳佩斯與朱時茂帶上歷史舞臺,那是第二屆春晚,陳佩斯朱時茂憑藉小品《吃苗條》紅遍大江南北,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春晚小品。

經過30多年的時間湧出趙本山、宋丹丹、鞏漢林、黃宏、蔡明、潘長江等一票小品演員,小品這類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春晚的幫助,每到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圍在電視機旁觀看春晚,最喜歡就是看小品傻樂傻樂的。

最初的小品也剛剛成型,很多都是為了逗觀眾樂的,但也不乏有讓人深度思考的。只是當時比較小還能理解而已,就像是看周星馳電影只看到搞笑的一面而看不到悲慘的一面,小時候看《大話西遊》覺得很搞笑,現在看來是一個悲劇,喜劇就是把人生沒有意義的東西撕碎給人看,當喜劇昇華到藝術上面時就是悲劇的開始。

郑捕头
2019-02-12

的確,這確實是目前很多小品的慣用手法。其實多年來很多春晚作品已經在這樣做,只不過由於春晚一年才一回,沒有給大家留下集中轟炸總結作品規律的機會,而近年來隨著《歡樂喜劇人》等喜劇欄目的出現,每週都會出現五六個新節目,蘿蔔快了不洗泥,這樣的套路也就逐漸被大家發現了。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這與節目需要有關。喜劇競技類節目每週一次,要求演員團隊每週都要拿出一個新作品,這是不太符合創作規律的,即便團隊有存貨,在高強度的壓力之下也不容易拿出好作品,或者說精雕細琢的作品。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之下,作品的質量不再是唯一追求,按照一定時限出作品才是最緊要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之下,套路性節目就逐漸多了起來,前面完全不走心,後面硬要走心,當然也走不了心。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另外,這和演員或者創作團隊的水平和懶惰有關,看遼寧民間藝術團很多作品會發現,他們就喜愛用這種方式,前面一頓胡鬧,後面就要上價值,這種創造思路和方式很難出精品。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在喜劇欄目中很難出精品這件事,大概也是很多喜劇團隊內心的想法,演員有了這樣的出發點,觀眾指望在這樣的節目中出《相親》和《英雄母親的一天》,恐怕也是奢望。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另外,如今這種套路的增多,也和節目內容審查等有一定關係。

庆字辈儿
2019-02-18

謝邀。

你好,我是慶字輩兒。

小品可以說是喜劇界的一大組成部分,基本要求是語言清晰,形態自然,能夠充分理解和表現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徵和語言特徵,最為代表的是喜劇小品。

1983年,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80班的一個觀察生活練習《買花生仁的姑娘》,作為一個戲劇小品被搬上了春節聯歡晚會,嶽紅、高倩等人詼諧幽默的表演風格贏得了一致好評,從此春晚有了一個新的藝術形式“小品”

陳佩斯先生和朱時茂先生的《吃麵》,直接引發了春晚舞臺上的小品表演風潮。

隨後,一大批的小品表演者脫穎而出,比如趙本山、郭冬臨、範偉等人。

小品有幾大特點:

1、短小精悍,情節簡單 2、幽默風趣,滑稽可笑 3、雅俗共賞,題材廣泛 4、貼近生活,角度新穎 5、鍼砭時弊,內含哲理

而現在的小品為什麼感覺沒有笑點,而且還有點吵,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過度高雅。

現在的小品很多都是歌頌型的,比如在剛剛過去的春晚中的第一個小品。賈玲和許君聰一向是我喜歡的小品演員,但是這個節目讓我大失所望,除了前面寥寥幾個笑點,後面直接來個拔高,硬是上綱上線,教育意義太過濃厚。

以前的小品可以鍼砭時弊,現在的就是歌頌,歌頌三農,歌頌祖國。沒錯,這個可以有,但是你能不能不要直接就來這個,那你還不如來個詩朗誦得了,演什麼小品。

第二、過度煽情

小品最開始的意義是什麼?讓人開心。現在的部分小品,尤其是喜劇小品,各種強行煽情,各種尷尬,看小品基本是面無表情。

而相對的,去年火的一塌糊塗的賈冰,在小品裡沒有強行煽情,臺詞功底兒深厚、幽默,有的時候一個眼神就能表達出小品要表達的東西,而在小品最後,總會讓人有一種沒有反感的感動。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最感動人的故事,都是在簡單無華的表演中讓觀眾自己感受到的,而不是一味的去告訴觀眾“就在這,你們得感動了”

小小小百科全书
2019-12-24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個人認為現在的小品和以前的小品。在質量上差的不是一個檔次。以前的小品帶給人的是會心一笑。即使你刻意繃著不想,但也會被小品給逗笑了。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而現在的小品,你是努力的想找出其中的笑點笑一下。但是很可惜。就是幾個小品演員在舞臺上尷尬的表演。一些橋段一些梗。要麼是老掉牙的梗,要麼就是都抄襲網絡上的一些段子。你說這些段子人們在看過不知道多少遍了。還能笑的出來嗎?再相比以前的小品,那可真是完完全全的原創。以前的很多流行詞彙都是從小品作品中流傳出來的。但現在呢?一個小品在網上東拼西湊的抄一些段子拼起來的大雜燴。能有意思嗎?一個原創一個抄襲。再加上抄襲的那些段子你都能背出來了。你還會笑嗎?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再說表演效果。之前的小品如黃宏,趙本山,範偉,陳佩斯等等小品演員。都是單單純純一個小品,裡面潛移默化的添加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東西,不突兀但又很合理。在娛樂之餘接受了教育。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現在的小品呢?全程無笑點。結尾很突兀的給你來個直接煽情。有時候觀眾看的都蒙圈了。咋回事啊。這煽情來的也太突兀了吧。給人的感覺就是,沒有一點感動和思考。反而讓人覺得很討厭,很死板的說教。現在小品多數都是以誇張的聲音或者表情來吸引觀眾。我不知道別人怎麼看。我看現在的小品覺得很尷尬。估計演員自己都尷尬的不咬不要的。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留言探討。

非常各
2019-02-07

全是套路。不自然。一看就是編的。而且不管什麼題材最後結尾必須往正能量上靠,給你上一堂思想教育課,不然就不深刻,沒有思想性。

其實,任何題材表演出來都有一定的意義,也都有一定的思想性。思想性不代表所謂的什麼正能量,非要強調高大尚的什麼核心價值。只要能真實反映人性的東西都可以稱為有價值的東西。比如陳佩斯,朱時茂表演的《吃麵條》《主角與配角》看上去都是些生活小事,但你能說他沒思想沒意義嗎?強制性地人為拔高作品的所謂思想性,那隻能適得其反。只要能引起人們思考的題材都是好題材。哪怕哭和笑,凡是有益於人性的主題都是應該提倡表達的。一味去搞笑到最後一定讓人覺得吵。

自然,真實,合情理永遠是不變的規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