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時參與七國之亂叛亂的諸侯王都是什麼下場?

漢景帝時參與七國之亂叛亂的諸侯王都是什麼下場?漢景帝時參與七國之亂叛亂的諸侯王都是什麼下場?
3 個回答
口袋里的喵
2017-08-30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西漢漢景帝劉啟統治時期的一次諸侯的一個叛亂,參與叛亂的有七個諸侯國的藩王,他們分別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昂、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膠東王劉雄渠。

漢景帝剛即位時內憂外患全部向他撲來,外有匈奴人不斷滋擾漢朝邊境,內有各地藩王蠢蠢欲動。

西漢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即有封國制的存在又有郡縣制的存在。劉邦在打天下的時候,迫於無奈分封了許多異姓王,好讓大家同心協力為他打天下。在劉邦稱帝之後,便實行了郡國並行制。但諸侯王的權利要遠遠高於郡縣,一個諸侯國的大約能擁有四五個郡左右。所有諸侯王的國土加起來佔了漢王朝的一大半,且他們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可隨意調遣軍隊,又有自己的稅收。權利非常大,僅次於皇上。

劉邦逐漸識到了這個問題便慢慢剷除異姓藩王,改立劉姓子孫兄弟為藩王。並向大臣許諾以後不會在立異姓藩王。改立之後由於大家都是親屬血親,所以各地藩王和漢王朝的關係還是非常融洽的。

在劉邦崩逝後,呂雉當政,她違背了昔日劉邦不立異姓藩王的承諾,開始大肆立呂氏子孫為王,並且嚴加看管並迫害劉姓藩王。最後在劉姓藩王齊心合力之下將呂氏的勢力剷除,為了不讓外戚專政的事情再發生,大臣們經過商議,將劉邦的庶子當時的代王劉恆請到長安,讓他來做下一任皇帝即漢文帝。

劉恆為劉邦的庶子,所以對當時其他的諸侯王經過幾次迭代後血緣關係也遠了,對他也不大親近。所以當時劉恆的地位還是不大穩固的。在漢文帝時期便開始有小規模諸侯叛亂,但因規模不大全都被鎮壓下去了,這也標誌著諸侯王和漢王朝之間的矛盾已經開始了。

劉恆之後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分封了許多了自己的孩子為藩王,並實行監察制度,派列侯前往各個封地實行監察職權。採用了賈誼在《治安策》裡面的意見,把一個大的侯國分成一個個小的侯國。

在漢景帝即位的時候諸侯國與朝廷的關係已經激化,在漢景帝二年時御史大夫晁錯上書《削藩策》建議削減諸侯王們的封地。但這一提議,許多大臣反對,尤其是武將們,武將們認為朝廷最大的敵人是匈奴,藩王們不足為患。而後晁錯提出“攘夷必先安內”的言論說服了漢景帝。

於是在景帝三年的時候,趁著楚王劉戊來朝祭天之時,漢景帝與晁錯找出了劉戊在薄太后喪期時淫亂的證據削去了他的東海郡。此後找出其他罪名又削去了膠西王和趙王的郡縣。景帝又與大臣們商量著削去吳王劉濞的封地的事情。

這時候劉濞料到削藩削到最後自己也跑不了,且劉濞和景帝是有殺子之仇的,在景帝還是太子之時吳王劉濞曾帶著自己的兒子吳王太子入朝覲見皇上,但吳王太子態度傲慢,喜歡爭強好勝。在一次玩博戲的時候和當時還是皇太子的景帝爭執起來,景帝當時拿起棋盤砸像吳王太子的頭,將吳王太子誤殺。兒子被殺之後吳王非常生氣,從此不再遵守對於皇帝的禮節,每年的朝賀也不回長安,慢慢的他便起了反叛之心。皇上也可憐他失去了孩子所以對他比較寬容。可正因為這種態度,讓他越發驕橫,成為了七國之亂的始作俑者。

劉濞為叛亂已經準備了好多年,只是沒有恰當的時機,正好藉著削藩這件事情他聯合楚王、膠西王等七國發動叛亂,並勾結匈奴、東越、閩越的一些貴族,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名號。

漢景帝沒想到劉濞會叛亂,並且來勢洶洶,無奈之下景帝聽從了晁錯的政敵袁盎的意見,將晁錯誅殺已平這些藩王的憤怒,可晁錯已死七王之亂不止。景帝便封周亞夫為太尉、讓他率領三十多位將軍討伐叛軍。又派了曲周侯酈寄領兵攻打趙國、欒布攻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齊、趙的動向。

周亞夫為此次平叛的最高領導,他想出“以樑制吳”的方法,就是讓實力強大的樑國在前面打叛軍,當時的樑王是景帝的親弟弟劉武,他在後面伺機斷敵軍的糧草。於是這場聲勢浩大的叛變不到三個月便平息了。

兵敗之後,膠西王去漢朝軍營請罪,弓高侯韓頹當斥責他陰謀叛亂,宣讀詔書,膠西王自殺而死。隨後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在兵敗之中被殺。

欒布和酈寄會師之後合力攻打趙國,久攻不破,於是兩人便想出水淹邯鄲的計策,城破之日趙王自殺。

在周亞夫斷了吳楚大軍的糧道之後,吳王趁機逃走,楚王見狀便自盡了,吳王劉濞在殘兵敗將的掩護下逃到了東越國,朝廷知道後派人利誘東越,東越便騙吳王劉濞可以借兵給他,在讓吳王劉濞檢視軍隊時東讓人伺機將吳王劉濞誅殺,而後東越派人將吳王劉濞的首級送到了漢王朝。自此七國之亂完全平息。

漢景帝時參與七國之亂叛亂的諸侯王都是什麼下場?

薛白袍
2017-08-29

劉邦立國,原本有很多異姓王,像燕王臧荼、楚王韓信、趙王張敖、代相國陽夏侯陳豨、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等。

這些人或是一起打江山的老哥們,或是原本就是一方勢力。

漢景帝時參與七國之亂叛亂的諸侯王都是什麼下場?

但是,劉邦江山坐穩後,開始對這些異姓王下手剪除。鳥盡弓必須藏。但是解除了異姓王的危險,他又怕重蹈秦朝覆滅的覆轍,於是封了很多自己的兒子兄弟為王,並且和群臣殺白馬起誓,約定非劉不王。

後來呂后篡權,大封呂氏為王,呂后一死,這些劉姓王起兵滅呂,憑藉的也是這次白馬之盟。

不過這次諸王滅呂,也使得各個藩鎮諸侯王趁機做大,而且這時候諸王其實和皇帝也已經沒有啥血緣親情了,除了都姓劉外。

所以漢文帝時藩王造反的事情不斷,漢文帝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比方把大國拆成小國。封自己的兒子為王之類。

不過還是主要以安撫為主,胡蘿蔔和大棒並使。

漢景帝時參與七國之亂叛亂的諸侯王都是什麼下場?

到了他兒子漢景帝時,諸王藩鎮勢大,依舊是朝廷的主要心腹大患,於是景帝採取了了晁錯的《削藩策》,逐漸掠奪諸王的封地。

地盤沒了,賦稅沒了,諸王的威脅也就不在了。於是諸王的一舉一動,一點小的缺點都成為景帝奪地的藉口。

比方說楚王劉戊在服喪期間過夫妻生活,就被奪了一郡之地。諸王怕了,誰不犯點小錯啊,如果這樣漢景帝今天削倆縣明天奪一郡,很快這些王也就亡了。

於是以吳王吳王劉濞為首會和了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六王,起兵30萬以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一路攻城略地。

史稱七國之亂。

戰亂一起,晁錯建議景帝御駕親征,不過大臣袁盎卻建議景帝議和,殺了晁錯讓叛軍師出無名。景帝採納了袁盎的意見,派他出使吳國,然後漢景帝把晁錯腰斬於東市。袁盎和晁錯本就是死仇,這次只不過袁盎先下手而已。

不過晁錯的死並沒有阻擋叛軍,吳王劉濞自立為東帝,和漢室分庭抗禮。

景帝一看這下除了打沒別的辦法了,不然東漢就要提早好幾百年成立了。

於是派周亞夫,欒布,酈寄,竇嬰分兵對叛軍各個擊破,僅僅3個月叛亂就被平息,七王相繼自殺或者被殺,除了楚國另立新君,其餘六國被削去藩號。

這次七王之亂的快速平定意義是深遠的,不但為漢武帝日後推行推恩令打下了基礎,更惠及到了三國時的劉備。

因為劉備扯的大旗之一就是漢景帝玄孫,試想,如果景帝被幹趴下,也就不會有他這玄孫了。

漢景帝時參與七國之亂叛亂的諸侯王都是什麼下場?

山东丁丁金服
2017-08-29

漢景帝時參與七國之亂叛亂的諸侯王都是什麼下場?

  膠西王回國後,其子劉德建議襲擊漢軍,不成則逃到海上,膠西王不聽。到漢營請罪,韓頹當斥責他陰謀叛亂,宣讀詔書,膠西王自殺而死。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也都伏法被誅。

  在趙地,酈寄領兵進攻趙國,趙王劉遂堅守邯鄲,酈寄久攻不下。匈奴得知吳楚兵敗,也不肯出兵相助。欒布平定齊地諸國後,還軍與酈寄會師,水淹邯鄲城,邯鄲城破,趙王劉遂自殺。

  濟北王劉志被脅迫參與叛亂,後堅守不發兵,所以赦而未殺。

  齊王劉將閭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擬奪取帝位,後來還參預過七國之亂的策劃,特別是在被圍困時又與膠西王等通謀,因此不能見容於漢,被迫自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