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姓什麼?

孔子姓什麼?
4 個回答
n是名n
2017-08-12

我們如果對先秦“姓氏”體系不感興趣的話,就當孔子姓孔也行,不過實際上他不姓“孔”,當然也不姓“子”,儘管現在鋪天蓋地、眾口一辭,非要讓孔子姓“子”不可。

我們可能想當然的認為,張三的兒子肯定姓張,張三他爸那當然也姓張,或者知道了某人他爺爺或幾世祖或幾世孫姓張的話,那這個人也一定姓張了,但先秦卻不是這個樣子。先秦人的“姓”不一定有,尤其春秋時期或之前,除了一國之君或有正式封地的封臣,普通人,包括普通的士大夫幾乎都沒有“姓”,但聚居的一族,可以有一個共同的“氏”,“孔”就是孔子的“氏”,而且在孫子的祖先,從宋國搬到魯國之前,還不一定也叫“孔氏”呢。

之所以先秦的姓氏和我們現在的姓氏感覺差別很大,除了漢代一次大變遷外,主要是人們對“姓”這個概念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先秦不重視“姓”,因為它是和封地是配套的,有封地,天子賜姓,沒有了封地,姓也就沒用了,並且夏、商及東周時期,嚴格執行著分封建制,人口流動性差、化內的邦國與邦國之間的征伐少,並且一般不會滅國,更不會滅族,所以用不著去強調“姓”。這和戰國時代的混亂,各邦國私自封分,乃至漢初一下子人人都有“姓”、人人都沒“氏”以後,有本質區別。

古往今來但“考據”去編造“姓”的事情,多見於稗官野史,但從未有今天這麼瘋狂,而且明顯是有組織的在推行,什麼原因?

這也是一種文化不自信的體現,因為我們知道,西方文化老早就很重視“姓”這個概念,西方沒有“氏”這個概念,他們喜歡冠多姓,他們認為姓越多越顯得高貴,尤其那些“古老”的姓,有特殊音節的姓,更了不得,但這只是一種文化習俗,發源於古巴比倫、古埃及的一種習俗而己,是全球眾多習俗之一,是異於我們的習俗,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如果有人認為這是時髦,那自己去趕就是了,何必去折騰古人?

實際上,“姓”這個東西,是個傳承的簡化象徵,在社會結構穩定的情況下,傳承穩定,“姓”也用不著特別強調,自然會被淡化。而在另一種情況下,特別喜歡強調“姓”的人,大多是那些沒落貴族,因為他沒有多少可以突顯自己身份的地方了,只能用“姓”。所以,一味的折騰這些古人的“姓”,煞有介事、言之鑿鑿,反倒暴露了自己的不安。

以先秦觀先秦去看,孔子姓什麼不姓什麼,有姓沒姓,都改變不了他是“天之木鐸”、“至聖先師”的事實,也不會影響我們三千年還是五千年的輝煌歷史。翻史就是回照過往,誠於實更是誠於自己,我們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不需要任何描畫的。

百家荟萃
2017-08-12

嚴格意義上講,孔丘的姓為「子」,氏為「孔」。但是要注意,並不是因為他姓子,所以叫孔子,或者叫子孔o(╯□╰)o……「孔子」的「子」,是對男子的尊稱。

在夏商周三代,「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比較大,氏要小一些。因為當時的姓很少,一門大姓下邊,會有很多的氏。孔、華、墨、宋等等很多現在的姓氏,都是原來「子」姓下邊的氏。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用來區別貴賤,貴族有氏,貧民有名無氏。姓用來區別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則可以通婚。

孔子的祖先是商朝君主的後裔。孔子是宋國的遺民。武王伐紂,西周建立之後,封紂王的弟弟,微子啟於宋地。請注意,微子啟,姓子,名啟,「微」是地名,是他最初的封地,而「微子啟」中的「子」是爵位名,不是姓。所以我們稱「微子啟」,就是地名+爵位+名字,就像現在我們說「劍橋公爵威廉王子」或者「龍泉山莊藥膳部,主管經理李寶庫」一樣。

孔子的祖先,是微子啟的弟弟,宋國第二代君主,微仲(其實「微仲」也不是他的名字但是我實在沒有心情展開了)。而後傳傳傳,傳到一位叫孔父嘉的人,這是孔子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別笑,是真的)。我們現在稱呼他為「孔父嘉」,其實他姓子,名嘉,字孔父。那會兒就習慣這麼稱呼,比如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就是名紇,字叔樑。至於孔子為什麼不叫仲尼丘,我就不知道了……

扯遠了,拉回來,孔父嘉是宋國的大夫,後來在宮廷鬥爭中被殺害,他的子孫就逃離宋國,紮根在魯國,為了避禍,以孔父嘉的「孔」為氏,那個時代,以祖先的名字中的某字為氏,是很常見的事情。這就是孔子的「孔」的來源。

而後春秋轉到戰國,禮崩樂壞,貴族沒落,平民崛起,這些制度逐漸都消亡了。到了秦漢時期,姓與氏就合二為一了。所以如果你願意區別姓與氏的話,那麼孔子是子姓孔氏。如果你不願意區分,從後世的觀點來看,籠統地說孔子姓孔,也無妨。

複習一下:

文中出現了三個「子」:

「孔子」的「子」,是對男子的尊稱;

「微子啟」的「子」,是爵位;

還有一個「子」,就是嚴格來說孔子的姓。

手机用户51338602462
2017-08-13

孔老先生姓什麼?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因為一,在他之前,他的祖先並不發達,即便是有根有據的說法也是無根無據的,大概跟劉備“吾乃中山靖王之後也”類似。何況即便是孔老先生自己,也沒有真正發達過,他的發達是後人抬舉的,他的家族的被關注,也是後人抬舉的,與他何干?他充其量,一個教書先生而已!

二,世上皆知老先生姓孔!即便我們探知老先生不姓孔,譬如說,真姓“子”,我們仍然稱之為“孔子”,而絕無人稱之為“子子”!對先生本人,對其後代,對我們個人,沒有任何影響,沒有任何意義!

下面講一個影響我們的生活,影響了我們整個民族的生活的錯誤:

三,中庸何意?我這樣問,朋友們一定好笑了:你好無知!一千多年前,南宋的大理學家朱熹不是說得明明白白嗎?:不偏不倚,是為中庸!其實這是錯誤的,而且是嚴重的錯誤!這個錯誤的中庸之道積澱在我們的文化基因裡,直接導致了我們這個民族遇事怕出頭,甚至外敵入侵,也是忍讓和懦弱!

其實,“中庸”的真正正確的意思是:中,讀ZHONG,第四聲,即重,很重的重音,是符合的意思,如百發百中,中規中矩;庸,現在的意思很不好了,如平庸,庸俗,庸庸碌碌,其實古意就是平常,大眾化,不突出的意思,現在還有個詞:庸常,仍然保留著古風。

所以,古人的庸,就是大眾化,隨大流。我們可以想見,這個世上不大眾化的,或者大奸大惡之人,或者是特別優秀的,譬如政治界的毛澤東,周恩來,華盛頓,科學界的愛因斯坦,牛頓——他們叫什麼,叫鶴立雞群!

但是,大多數人不能鶴立雞群,而只能芸芸眾生!所以,只能中庸,就是符合常態!而絕不是不偏不倚!

我們每個作長輩的,孩子們外出上學或工作,都希望孩子“中庸”,符合常態,別出格,別一味求“異”,要求穩,求平安方可放心!

所以,孔子說:中庸之道,至德也!因為孔老先生是搞教育的,他希望每個孩子平安,別走極端!而不走極端,絕不是不偏不倚!

石大哥14
2017-08-13

孔子,名丘,字仲尼,先世宋國,遠祖弗父何,宋閔公的嫡子,讓位其弟厲公。

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73歲逝世。葬於魯城北泗水上(今山東曲阜縣城北孔林)。自漢武帝后,儒家學說成為中國2000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孔子從而被後人尊為聖人。

春秋晚期魯國,儒家學派創始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