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忽必烈是元朝的創始者,大理國始建公元哪一年?
10 個回答
密娱语
2017-04-10

#了不起的城市#

忽必烈滅大理之戰是1252年(蒙古蒙哥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至四年,在蒙哥攻宋之戰中,蒙古宗王忽必烈率軍攻滅大理國的作戰。是年秋,兀良合臺率軍攻佔押赤城(今昆明),俘降段興智,繼以段氏領所部兵2萬為先鋒,攻克未附城寨,佔領大理全境。

元 朝 公元1253年,忽必烈親率大軍過大渡河,以革囊渡金沙江,直趨大理,滅大理國。第二年, 忽必烈班師北還,兀良合臺留鎮雲南,經兩年多征討平定大理,在大理地區設置了二個萬戶府。 公元1274年,賽典赤任雲南平章政事,建立雲南行省,設置了路、府、州、縣等機構, 在大理地區設置了大理路、鶴慶路等。從此雲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轉移到昆明。

為了紀念忽必烈平定雲南的業績,公元1304年,雲南地方官員在原忽必烈駐軍地, 大理城西的蒼山腳下立下了“元世祖平雲南”。
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Mrbryant24
2017-04-10

#了不起的城市# 第一戰,大蒙古國第一次出兵因大汗窩闊臺的死未致大理亡國。

宋淳佑四年(1244年),也就是大理國孝義皇帝段祥興繼位不久,大蒙古國出兵臨關,遠征大理,段祥興派大將高禾出戰,戰死九河,南宋還專派使節到大理憑弔。段祥興很不幸,碰上蒙古人南侵而攻不下四川,來攻打大理,大理的軍隊打了敗仗。而他這不幸中又有萬幸,大理沒有因為失敗而立即滅亡,蒙古軍因大汗窩闊臺的死而退兵。

第二戰,忽必烈親率中路軍,攻破大理致大理國亡。

段興智繼位後,大理終於抵擋不住蒙古兵的又一輪進攻,段興智成了大理國的末代帝王。大理的亡國,比金朝亡得遲,而比宋朝亡得早。

1252年9月,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臺統軍,發動了對大理國的大規模征伐,兵分東、西、中三路。忽必烈親率中路軍,於1253年10月過大渡河,抵金沙江,多位酋長歸附,獻計用革囊渡江,蒙古軍遂用皮筏渡江,到達麗江,即歷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忽必烈先派使者到大理勸降,大理相國高泰祥主張堅決抵抗,殺了使者。

夕颜哆啦A
2017-04-11

#了不起的城市#

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 遠征,忽必烈充分發揮蒙古騎兵的特長,揮軍直入數千裡,沿途招撫吐蕃首領、喇嘛,深遠迂迴攻戰大理國,出奇制勝,形成了對南宋的南北夾擊,對滅亡南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中國戰爭史上遠程奔襲的著名戰役。但蒙古軍也損失慘重,士馬死者數十萬,師至湖南,進攻力量大大減弱。

進軍大理

1252年(蒙古憲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九月,忽必烈奉命帶領將領兀良合臺等率軍十萬人,誓師啟程。

1253年(蒙古憲宗三年、大理天定二年)夏,忽必烈率大軍出蕭關(今寧夏同心南),經六盤山集結於 臨洮(今 甘肅),練兵備戰。同時,蒙哥命便宜都總帥汪德臣率軍入蜀,抵 嘉定(四川 樂山),配合忽必烈行動。

九月,忽必烈督軍至忒剌(今甘肅迭部縣達拉溝),分兵三路南進:兀良合臺率西路沿晏當路(今四川 阿壩草原)而進;宗王抄合、也只烈率東路經 茂州(今茂汶)趨 會川(今 會理西)以作牽制;自率中路經滿陀城(今四川漢源北)渡大渡河,沿古青溪道南下,穿行山谷1000餘公里,於十一月初進抵 金沙江畔,遣使赴大理國招降。

大理國國王段興智拒絕招降,以丞相高泰祥率軍屯戍金沙江沿線,又遣將領高通率一部駐會川,抵進蒙古軍。
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大理迎戰

1253年(蒙古憲宗三年、大理天定二年)十二月初,大理軍與蒙古中、西兩路軍對峙。兀良合臺部越旦當嶺(今雲南 中甸境)入大理境,招降 麼些部落(今納西族),佔領三賧(今 麗江),從側後攻擊大理軍主力。

高泰祥見處境危急,匆忙退兵大理都城,馮堅固守。大理城東瀕 洱水(今 洱海),西倚 點蒼山,北、南有龍首、龍尾兩關為屏障。高泰祥以重兵據咽喉要地 龍首關迎戰。

蒙古中、東路軍先後渡金沙江與西路軍會師與龍首關,合力攻擊,全殲大理軍主力,乘勝與十二月十五日佔領都城。段興智、高泰祥潛逃。

安定秩序

忽必烈採納募臣姚樞建議,禁止妄殺,安撫百姓,穩定秩序,並遣軍攻佔附近堡寨,於 姚州(今雲南 姚安北)俘斬高泰祥。

1254年(蒙古憲宗四年、大理天定三年)春,忽必烈命兀良合臺為總督軍事,留雲南討未附諸部,命 劉時中為宣撫使治理大理,自率一部班師。

专业玩心跳
2017-04-07

一個曾經的“輝煌”被平定,我們得先了解它曾經的輝煌,才能體會它最後的落魄與被平定!!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一戰打下600年輝煌

早在40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蒼山洱海之間繁衍生息。到唐初,大理已成為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公元738年,六詔的南詔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遷都太和城。其後,南詔逐漸擴大勢力範圍,在強盛時期,其疆域北抵大渡河,南到越北,西接印、緬邊境,東達貴州北部和廣西西部。
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每年購入大理馬超過5000匹。大理刀也深受周邊諸國推崇。而大理國的屬地,古時就是黃金、白銀、珠寶的產地,僅金礦、銀礦就有40多座,銅礦14座,開採所得,大部分歸段氏統治者所有,加上大理國時,交易主要使用貝幣,金銀只是兼用,所以,大理國的“金銀庫滿,多用於與中原交往”。

大理段氏崇信佛教,曾經將鉅額財富用於修廟建塔。根據《大理古佚書鈔》記載,文經皇帝段思英出家後,花了8年的時間,將無為寺建成護國禪寺,鑄佛3000,塑800羅漢,帶文武官員百名、侍衛500餘以及36妃出家,36妃各有庵堂,眾雖出家,猶如置身宮廷。秉義皇帝段素隆出家,闢無為寺為傳武聖地,建翠華樓,樓高五重,為南中第一藏經樓。無為寺僧眾2000,日食糧8擔,僧舍禪室千八百間。保定皇帝段正明在位時則在大理建300小寺,99大寺,後又在蒼山西坡石門關建佛國寺。在建寺造塔方面,大理段氏可謂花錢如流水。而段正明出家後,常常到中原遊玩,每次出行,必用20匹馬馱著金銀,供自己使用。天明皇帝段素興即位3天,就到拓東城廣選美女,大興土木,建立行宮於玉案山,工匠3000人,民夫2萬,日夜營造。重開金銀二河,兩岸十里長堤種楊柳10萬株,造亭閣200座。他每次出遊,300美女隨伴左右,所到之處開懷暢飲。短短5年,就花費大理國12庫金銀中的5庫,共計60餘萬斤金銀。大理國百官認為段素興為敗國之君,後廢其王位。
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到了宣仁皇帝段正嚴(又名段和譽,即金庸小說中的段譽)統治時期,大理城中,方外諸技、八方歌舞,日夜笙歌於五華樓,盛況一方,大理成為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大理在被忽必烈平定之前,國內就已經有內亂,各大部落爭權奪利,搶奪地盤,致使後理國事實上已分裂為幾個獨立的王國
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

而此時,忽必烈已率領十萬蒙古鐵騎撲向這個已元氣大傷的西南小國. 1253年,忽必烈採取大包圍南宋戰略,率領10萬大軍遠征大理.蒙古軍從寧夏六盤山出發,集結於甘肅臨洮,插進四川西北部,在松潘地區兵分三路.西路由兀良合臺率領,取道理塘,鄉城;東路由抄合野只烈率領,取道西昌,姚安.忽必烈自統中路勁旅,過大渡河,雅礱江,到達金沙江邊,然後乘革囊渡江(所謂元跨革囊就出於此),直抵麗江,大理國王段祥興派高和率軍3000在九禾(今麗江九河)迎戰,高和力戰身亡,忽必烈隨即佔鶴慶,劍川,攻大理,當年農曆12月,大理國滅.

寻一份安逸1
2017-04-07

#了不起的城市# 忽必烈,是歷史不能忽視的一位偉大人物,那他當年的偉大功績你還記得多少呢。元朝 公元1253年,忽必烈親率大軍過大渡河,以革囊渡金沙江,直趨大理,滅大理國。第二年, 忽必烈班師北還,兀良合臺留鎮雲南,經兩年多征討平定大理,在大理地區設置了二個萬戶府。 公元1274年,賽典赤任雲南平章政事,建立雲南行省,設置了路、府、州、縣等機構, 在大理地區設置了大理路、鶴慶路等。從此雲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轉移到昆明。為了紀念忽必烈平定雲南的業績,公元1304年,雲南地方官員在原忽必烈駐軍地, 大理城西的蒼山腳下立下了”元世祖平雲南碑“。下立下了”元世祖平雲南碑“。如此偉大的忽必烈,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紀念他,他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不能否認他在歷史中的地位。平定大理的事情是他的功績。


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金秋很努力
2017-04-07

#了不起的城市#1253年10月,忽必烈率領蒙古軍親征大理,經過兩年的戰爭征服了大理地區,並統一了大理各部。中國宋代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一帶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後晉天福二年( 937 ),通海節度段思平自立為王,國號為大理。段思平傳12世至段廉義時,權臣楊義貞於宋神宗

#了不起的城市#1253年10月,忽必烈率領蒙古軍親征大理,經過兩年的戰爭征服了大理地區,並統一了大理各部。中國宋代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一帶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後晉天福二年( 937 ),通海節度段思平自立為王,國號為大理。段思平傳12世至段廉義時,權臣楊義貞於宋神宗

绘心岛
2017-04-09

# 了不起的城市#

大理國的前身為唐代南詔國,937年,白蠻(今白族)段思平平定諸部,定都大理(今屬雲南),建立了大理國。其統治區域包括今雲南全省,貴州、廣西西部,四川南部,以及緬甸、泰國、老撾等一部分。至13世紀中葉,大理國勢衰微,國王段興智大權旁落,權臣高祥、高和代攝國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各部力求自立,漸成割據之勢。

蒙古一定是瞭解到了大理國內亂的情報,判斷這個國家戰鬥力薄弱,而且,遠征路上所要經過的川藏邊地,主要控制在吐蕃和羌人手裡,這些人內部四分五裂,但都與蒙古關係友好。所以,才敢勞師遠征,做出如此漫長的無後方迂迴作戰的決策的。

“斡腹”的具體作戰過程

1252年6月,蒙哥做出南下“斡腹”大理國的決策,命忽必烈和勇將兀良合臺為領兵統帥。為不影響其他戰場上的戰鬥,這支南征軍是按照蒙古慣例,“從東、西大軍中每十人抽二人”組成的,此外還有降蒙的色目人軍隊和漢軍等,約有10萬兵馬。1253年八月,在六盤山(今寧夏固原一帶)完成集結,進抵臨洮(今屬甘肅),開始了轉戰川滇的千里“斡腹”大進軍。

1253年9月,南征大軍行至忒刺。忒刺也作塔拉,位於白龍江支流包座河南岸,即甘肅迭部縣與四川若爾蓋縣接壤之達拉溝,為甘、川間的交通要道,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宜於屯駐兵馬,蒙軍於此分兵三路向蜀邊進發:兀良合臺率西路軍,諸王抄合、也只烈率東路軍,忽必烈自率中路軍。

兀良合臺率西路軍自達拉溝西行,取道晏當路進入阿壩草原,經今色達、甘孜、新龍、理塘、稻城等地南下。因這一線為水草豐茂的大草原,故蒙軍騎兵的給養容易解決,也較少遇到阻擋,行軍順利,9月中旬已自旦當嶺(在今雲南中甸境內)進入滇境,位於大理北四百餘里的金沙邊的摩些(也作麼些,今納西族)等部酋長相繼迎降。於是兀良合臺一面飛騎迎請忽必烈速來主持軍務,一面渡過金沙江緊逼大理北境之麗江城,並分兵入白蠻(察罕章)之地。

忽必烈中路軍離開忒刺,經川北阿壩草原,循大渡河西岸南下,一路上攻下了許多城寨,招降了不少吐蕃部族,迫使分裂割據的吐蕃封建主們相繼歸降,而統一於蒙古統治之下。此後忽必烈於此地設置了吐蕃長河西寧遠等宣撫司以治理之。隨後自瀘定東渡大渡河,進入宋界黎、雅州之境,守衛此地的宋青羌五司之一的楊土司之部將高保四迎降,並引導蒙軍招降了大渡河東岸的諸部族。蒙軍由此通過巖州,出兵黎州,翻越飛越嶺(今四川漢源縣西北),於月底進抵嶺下的滿陀城(即宋盤陀寨)。此時,西路軍馳報進入滇境,亟請忽必烈入滇主持戰事。忽必烈得到西路軍的飛報後,即將輜重留在滿陀城,於十月初一日輕裝啟程,自富林渡口再次跨越大渡河,取古清溪道,經安寧河谷,督軍急速南下。同時,忽必烈又遣使催促東路軍追隨中路軍渡過大渡河,以為策應。

中路蒙軍渡過大渡河後,因行進於大渡河谷地,懸崖絕壁不絕,行走十分艱難。在翻越雪山時,因山路崎嶇盤旋,馬不能行,蒙軍將士只得“舍騎徒步”,忽必烈常由部將鄭鼎揹負而行。漢將董文炳為中路軍殿後,所率四十六騎中,最後只剩下兩騎能從行。在山路極為陡峭難行之處,“日行不能二、三十里”。十一月初,中路蒙軍“經行山谷二千里”後進抵金沙江畔,直逼大理國北境。

東路軍取道川西北草原通往內郡的古隘道,進至鬆州、茂州之境,沿著南宋沿邊軍州南下,出岷江故道,進攻與蜀南境相鄰的大理白蠻之地。當時正值南宋大將餘玠含憤而亡,新任蜀帥餘晦庸碌無能,致使蜀中局勢動盪,防務廢弛,故蒙古東路軍得以毫無阻攔地穿越雅、黎二州,追隨中路軍渡過大渡河南下。

1253年11月初,三路蒙古南征大軍會師於麗江城北的金沙江畔,居住在麗江一帶的大理國摩些部族,除一少部分進行了抵抗外,大部分都向蒙軍投降,蒙軍乘皮囊及木筏從卞頭渡口南渡金沙江天塹,佔領了麗江及其周邊一些地區,準備攻打下一個目標——大理。

大理城的守將是大理國相國高祥,在攻打大理之前忽必烈曾派遣使節,勸喻高祥投降,並承諾,勝利之後不屠城。

但久聞蒙古人嗜殺的大理人並不相信,加上忽必烈的中路軍不斷向大理城緊逼,故高祥殺死蒙使三人,“磔其屍於樹”。忽必烈聞知後,即率軍南下,於十二月十二日首先抵達大理城下。高祥率兵出戰,為蒙軍所敗,蒙軍進圍大理城。

忽必烈再次遣使招降,仍被大理君臣拒絕。十三日,兀良合臺西路軍攻拔了大理都城北關龍首關後,和東路軍先後進抵大理城下,與中路軍會師。忽必烈下令攻城,攻奪了大理城東鎖鑰上關。高祥、高和“背城出戰”,但在三路蒙軍的合擊下,大敗而歸,蒙軍乘勢殺入城中。十五日夜,眼見大勢已去,大理君臣紛紛乘夜色棄城出逃。大理國王段興智逃往善闡(今雲南昆明),高祥率餘眾南走,大理城陷落。

忽必烈因為大理君臣拒命,並殺死蒙古信使而棄城逃遁,怒欲屠城立威。在藩府謀士的竭力勸止下,忽必烈才讓姚樞裂帛為旗,上書止殺之令,傳示於城內大街小巷,大理遂得免屠城之禍。這一止殺政策,對此後蒙古攻宋戰爭中逐漸改變一味嗜殺、破壞之政策有著巨大的影響,而成為其得以征服南宋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七日,蒙軍出大理城南龍尾關,經趙賧(今雲南大理東南鳳儀鎮)追擊高祥,十九日在弄棟府(也稱統矢府,今雲南姚安)俘殺高祥兄弟。忽必烈隨後“分兵略地,所向皆下”,迅速佔領以除善闡以外的大理國土。1254年(宋寶祐二年)春,忽必烈留下兀良合臺率軍戍守大理,並繼續征服大理境內尚未歸附諸部,又任命劉時中為宣撫使,以處理大理政事,自己遂班師復經吐蕃境北返。五月二十九日,抵達六盤山,八月間回到了金蓮川大本營。

1259年秋,兀良合臺領兵東征善闡。善闡城臨滇池,三面皆水,地險城堅。兀良合臺派精銳部隊攻城,發炮摧毀北門,縱火突擊,但都被守軍擊退。於是兀良合臺改用虛張聲勢之策略,“大震鼓鉦,進而作,退而止”,使城中守軍不明所以。七天後,兀良合臺遣其子阿術領突擊隊於下半夜五鼓時分悄悄地潛入城內,打開城門。精疲力竭的守軍無力再戰,善闡城遂失陷,大理國王段興智逃至昆澤被擒。立國三百十六年之久的大理國至此滅亡。

1255年(宋寶祐三年),兀良合臺遣送段興智等人去蒙古草原覲見蒙哥汗。次年,段興智抵達漠北,獻上大理國的地圖戶籍,以示歸降蒙古。蒙哥出於穩定雲南局勢的考慮,採用懷柔政策,不加殺戮,而賜予段興智金符,重新封其為“摩訶羅嵯”(梵語“大王”之意,系大理國王原來之稱號),命其回雲南,協同蒙古所委派的官員安撫、管理雲南各族,並繼續征服依阻山谷、堅守城寨而不肯歸附的部族。為了安撫大理貴族,蒙哥此後又命雲南新設萬戶以下軍政官吏都要接受段氏的“節制”,從而使大理段氏在平定雲南諸部及攻陷安南(今越南)的戰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幫助蒙古人把地盤擴張到今天的東南亞地區。自忽必烈北還後,兀良合臺又遣軍進取赤禿哥(今貴州西部)、羅羅斯(今四川涼山地區)等地。自忽必烈總兵出師南征至此歷時兩年,蒙軍平定了大理國五城、八府、四郡之地及烏蠻、白蠻等三十七部落。兀良合臺於大理國舊境內設置了十九萬戶府,下面分設千戶、百戶,分管其地,為此後元朝建立雲南行省奠定了基礎。

坏shuai小明
2017-04-09

#了不起的城市#

今天的大理古城始建於明代,後世多有增建,設有四座城門,上有城樓,東門叫“通海門”、南門叫“承恩門”、西門叫“蒼山門”、北門叫“安遠門”,城的四角都有角樓,東北角名穎川樓,東南角名西平樓,西南角名孔明樓,西北角名長卿樓。四面城牆各長1500米,寬12米,高6米,為大石砌成,內夯土,4個城門洞為半圓形磚券門洞,外牆加一層磚。城牆外有護城河。城內街道縱橫有致,為典型的棋盤式佈局。

明朝統治者在城內修建了眾多寺院廟宇,包括大理普賢寺、大理城隍廟、大理城南清真寺、大理文廟、大理武廟等,同時設立廟學書院,開科取士,重視漢文化的推廣,建立社學,選擇明師,使漢文化深入大理少數民族地區。

古城城西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聖寺三塔、元世祖平雲南碑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弘聖寺塔、羊苴咩城遺址等。城中除了大量的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民居外,還有著名的杜文秀帥府、五華樓、文獻樓、城隍廟、大理府考試院、博物館碑林、種鬆碑、楊傑故居、蔣公祠、文廟大成門、武廟照壁、普賢寺、雙鶴橋、大理天主教堂、革命烈士紀念碑等文化遺蹟。現在城頭上的“大理”二字由郭沫若題寫。

白族是雲南的獨有民族之一,也是大理最重要的人口構成。古城中的白族民居多是土木結構的磚瓦房,以二層樓三開間最為普遍,房屋坐北朝南,以木料為樑架,榫卯相接,不用鐵釘。也有不少民居全用鵝卵石或石片砌成,裸露在外,很有特色,抗震效果也非常好,素有“大理有三寶,石頭砌牆不倒”的諺語。明清以來此地經歷多次地震災害,但房屋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明末清初,天主教傳入雲南,大理天主教堂建於1927 年,建築採用了飛簷斗拱和白族傳統彩繪等中式風格,古香古色

蒙古大軍長途奔襲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公元13世紀中葉,崛起於北方草原的蒙古帝國不斷向西南征討,把戰火引入了南宋腹地。強攻四川未果後,忽必烈決定繞道大理,從這裡起兵瓦解南宋政權。本來僻地自守的大理國身不由己被捲入宋蒙大戰。蒙古大軍號稱20萬之眾,如入無人之境,大理國周邊少數民族紛紛拜降。主事大理國的高氏成員高祥、高和兄弟堅守城池,與來者決一死戰,後世人曾在麗江附近發現刻有高氏家族男丁姓名的塔磚,他們都是當時陣亡的大理國將領。蒙古大軍多次侵襲其邊境後於1254年終於平定大理,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長途奔襲的奇蹟。

蒙古軍隊作戰素來以掠奪屠殺令人生畏,常遭遇拼死抵抗。此次平定大理,忽必烈接受謀士齊秉忠的建議採取止殺政策,攻破大理後也沒有屠城。對於歸附部族,蒙古軍採取了獎勵和重用政策,甚至褒獎抗蒙將領的後代家人。所過城寨紛紛歸順,征服之路變得平坦無阻。

自938年段思平建國,到1254年蒙古平定大理,大理國共存在316年,轄地包括了今雲南全省與四川、貴州、廣西部分地區,以及緬甸、越南、泰國北部。此後大理成為元朝附屬,但仍然由段氏掌控。

元代,段氏為大理總管,被封為武威公,並保留有自己的軍隊。一旦條件允許,大理總管搖身一變可以重回大理國王。元朝末年,大理的軍事力量成為統治者的一塊心病,因此明朝吸取教訓,既沒有保留大理總管這樣的特殊官職,也沒有繼續依賴段氏子孫。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派遣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率30萬大軍征討雲南,平定大理。傅友德、藍玉即班師還朝,留下部分軍士由沐英鎮守雲南。段氏兄弟和其他貴族全部被俘,押送南京。官員不論大小,多數處死,有個別相貌較好的年輕才俊,遭閹割後送回明廷服務,其中就有著名的鄭和。

平定大理的功臣藍玉是明朝開國將領。屢立戰功,後居功自傲在家中豢養莊奴、義子等橫行鄉里。西征返回後,他被封為太子太傅,不情願地說:“我難道不能做太師嗎!”最終,藍玉因謀反被逮捕下獄,落得抄家、誅三族的下場。藍玉案後,傅友德因為跟藍玉走得很近而且戰功赫赫,也被朱元璋猜忌,最終在朱元璋面前自刎而死,朱元璋當即暴怒不已,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發配遼東、雲南。

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張勝溫畫卷》是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繪製的一幅以佛教故事為主的名畫。該畫長16.36米、高0.30米、分為134開。共畫人物774個,動物不計其數。此為其中的“利貞皇帝禮佛圖”

為了使大理長治久安、永不再叛,明統治者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在大理屯田戍兵、築城積糧;原大理“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簡編”,全部付之一炬。1949年後,雖然多次對大理的歷史文化進行普查、研究、考古發掘和文物修繕,但文獻資料仍舊不足。

明朝由內地向雲南大批移民,改造當地人口結構,對大理土著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大理當地一些名家大姓甚至不得不改換姓氏,以便獲得更好的生存環境。綿延四百多年的段氏貴族永遠從政治舞臺上消失。

為了徹底碾壓地方文明,明代摧毀了南詔國、大理國以來的重要城鎮太和城、羊苴咩城等,大理衛指揮使周能決定依照明代建城規制,在羊苴咩城範圍內人口較集中的地方重新修築府城,即位於點蒼山中和峰下的大理古城。

隋炀帝说天下
2017-04-11

#了不起的城市#

本人居住在大理。

大理

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東鄰楚雄州,南靠普洱市、臨滄市,西與保山市、怒江州相連,北接麗江市。地跨東經98°52′~101°03′,北緯24°41′~26°42′之間,東巡洱海,西及點蒼山脈,轄大理市和祥雲、彌渡、賓川、永平、雲龍、洱源、鶴慶、劍川8個縣以及漾濞、巍山、南澗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是中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
地處低緯高原,四季溫差不大,乾溼季分明,以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為主,境內以蝴蝶泉、蒼山、洱海、大理古城、崇聖寺三塔等景點最有代表性。

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元世祖平雲南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雲南大理城外蒼山龍泉峰下三月街上,在這百代老街的曠壩上,聳立著一塊巍峨豐碑,在蒼煙落照中顯得分外偉岸,這就是有名的《元世祖平雲南碑》。此碑立於巨碩的石龜背上,分上下兩節,中有石條擋護,邊有石框鑲砌,碑額為大理石,雕二戲珠,額篆“世祖皇帝平雲南碑”。行文50行,上石30行,每行20字,下石28行,每行25 字,共1300字。因歲月摩娑,現存1000餘字。

忽必烈,他是中國元朝的創建者。當他還為藩王時,便熱心於學習漢文化。1251年,長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任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駐爪忽都之地。他先後任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於汴梁,整頓河南軍政,並屯田唐、鄧,收到積極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陝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這裡任諸儒臣興立屯田,興復吏治,恢復農業,建立學校,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擁護,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同年,忽必烈受命與大將兀良合臺遠征雲南,滅大理國。1258年蒙哥興師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總東路軍。1259年9 月,忽必烈率師抵淮河,蒙哥在合州前線病逝的消息傳來,忽必烈仍揮軍自陽邏堡渡長江,圍鄂州(今湖北武漢),並以軍接應從雲南北上的兀良合臺軍。這時,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徵兵圖謀汗位,忽必烈立即採納漢人郝經的獻計,與宋約和,輕騎北返燕京。

忽必烈在中央設中書省,以王文統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設10路宣撫司,任漢人儒士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諸王擁戴下,稱大汗於和林。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為依託,出兵擊敗阿里不哥。在與阿里不哥鏖戰的同時,中統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璮乘機叛亂,被忽必烈迅速鎮壓。李璮的叛亂引起忽必烈對漢人的猜忌,於是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廢除漢人諸侯的世襲制度,削弱這些家族的軍權,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等等 ,一方面以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則可嚴密對漢人的防範 。此外,又在各級政權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權,使與漢人官僚相互牽制。中央集權政治的重新確立,恢復了正常的統治秩序,對人民的賦役剝削限制在一定的數額之內,並採取了一些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如立司農司、墾荒屯田、興修水利、限制抑良為奴等。但是,這個政權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後舊制。這些制度在元代始終保留下來,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元代的社會矛盾愈益激化。他在至元十一年時,命伯顏大舉伐宋。十三年,下臨安。之後花費了三年的時間才最終完成了至北宋建朝後的又一次大一統。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全國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雲南歷史上與中原王朝若即若離,南詔之後,大理國興,雖與宋王朝保持君臣關係,但地處邊疆,宋室勢力鞭長莫及,大理國實為地方割據政權。段氏大理國傳有22世共315年,此間宋室不向大理派官、派兵、派款,政由段氏出,這一局面到忽必烈親征討平雲南才告結束,雲南自此歸入中央王朝的區劃與轄治,因而忽必烈是一個對祖國統一大有建樹的傑出人物。

忽必烈滅南宋王朝的戰略可稱曠古未有。其行軍用兵路線是從寧夏入甘肅,翻越六盤山, 由甘肅入四川松潘,然後兵分三路入滇。忽必烈親統中路大軍,跨革囊,渡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從麗江直逼洱海,一舉蕩滅大理國。行經之地,縱橫萬里,多屬不毛,天塹布途,非天才大略者不敢為。掃平雲南後,元軍分兵由四川、湖北、廣西幾路進逼南宋京都杭州,形成長達數萬裡的大迂迴包圍圈,從而一舉滅宋。這一戰略的艱險與成功,證明忽必烈是一位膽識過人的 統帥。

《元世祖平雲南碑》是中國元朝文臣程鉅夫(程文海)奉元成宗敕所撰寫的碑文。碑文歌頌了元世祖忽必烈的赫赫功勳,對他平定大理國採取的許多政策、策略多有表述。此碑以正楷大字書丹,勁瘦工嚴,有歐、柳遺風。想此為頌主豐碑,記經國大事,非海內高手不可落筆。而《書史會要》一書也稱其“矩夫字體純正,下筆暗合書法,亦工大字”。此碑是雲南元碑中的精品,面洱海而屏蒼山,亦頗有碑中帝王之姿。鎮西有鐵索橋,為古代同藏要津。

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大理洱海(敖力召攝影)

《元世祖平雲南碑》全文如下:

國家繼天立極,日月所照,罔有內外。雲南,秦漢郡縣也,負險弗庭。憲廟踐阼之二年,歲在壬子,我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以介弟親王之重,授鉞專征。秋九月出師,冬十二月濟河,明年春歷鹽、夏,夏四月出蕭關、駐六盤,八月絕洮逾吐蕃,分軍為三道,禁殺掠焚廬舍。先遣使大理招之,道阻而還。十月過大渡河,上率勁騎,由中道先進。十一月渡瀘,所過望風款附,再使招之,至其國遇害。十二月,傅其都城,城倚點蒼山、西洱河為固,國主段興智及其柄臣高泰祥背城出戰,大敗,又使招之,三返弗聽。下令攻之,東西道兵亦至,乃登點蒼,臨視城中,城中宵潰,興智奔善闡,追及;泰祥於姚州俘斬以徇。分兵略地,所向皆下,惟善闡未附。明年春,留大將兀良合臺經略之,上振旅而還。未幾,拔善闡,得興智以獻,釋不殺。進軍平烏蠻部落三十七,攻交趾,破其都,收特磨溪 洞三十六,金齒、白衣、羅鬼、緬中諸蠻相繼納款,雲南平,列為郡縣,凡總府三十七,散府八,州六十,縣五十,甸部寨六十一,見戶百二十八萬七千七百五十三,分隸諸道,立行中書省於中慶以統之。

大德八年,平章政事也速答兒建言:“所領雲南,地居徼外,歷世所不能臣,先皇帝天戈一麾,無思不服,今其民衣被皇朝,同於方夏,幼長少老,怡怡熙熙,皆自忘其往陋,非神武不殺之恩不及此,惟點蒼之山,嘗駐蹕焉,若紀聖功,刻石其上,使臣民永永瞻仰,於事為宜。”中書以聞,制曰:“可。”以命詞臣,臣文海再拜稽首而言曰:“世祖皇帝之德大矣,闢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而生生之意,恆寓於雪霜風雨、寒暑變化之中,物之蒙之者薰然而溫,灑然而濯,翕然而同,靡然而順,有不自知其然而然者,故其功烈之崇,基業之廣,貫三靈而軼千古。夫以大理之昏迷旅拒,虐我使人,若奮其武怒,俾無遺育可也;而招徠綏緝,終釋其主弗誅。嗚呼!微天地之德,孰能與於此乎?今陛下建中和之政,凡以繩祖武、厚民生,無所不用其極。中外欽承,無遠弗屆,是以藩方大臣於錢穀甲兵之外,惓惓以光昭令德為請,知為政之本也已。漢世宗從事西南夷,天下為之騷動,蜀民諮怨,喻之諄諄,鑿池蒞習,再駕而後取之,其視今也,孰愈?穆王周行禹縣,必皆有車轍馬跡焉,初非疆理天下也,而世猶誦之至今,其視跋履山川、灑濯其民而納於禮義之域,孰多?彼碧雞金馬與夫點蒼,皆其山之望者也,漢使祭之,唐季盟之,夫各有所畏焉耳。今也鐫未始磨之崖,紀無能名之績,桓桓煜煜,與世無極,豈惟足以震百蠻、榮千古,其餘光所被,山川鬼神與嘉賴之,嗚呼盛矣哉!臣事先皇帝,蚤受眷知,今復待罪禁林,發揚蹈厲,職也,不敢以荒落辭,謹再拜稽首而系之詩曰:

於皇維元,載地統天。大噫小噓,曰寒以暄。粵西南陬,水駛山。風霆流形,氣交神州。跂息蠕蠕,勾萌鮮鮮。谷飲巢居,燕及跕鳶。繄誰之恩?聖祖神孫。武烈文謨,湔祓生存。既有典常,被之服章。我吏我民,我工我商。萬國一家,孰為要荒?點蒼蒼蒼,禹跡堯牆。井鉞參旗,終夜有光。威不違顏,作善降祥。嗟爾耄倪,視此勿忘!

城市汇
2017-04-12

忽必烈進徵大理國向來被描繪成是蒙古對南宋所實施的“斡腹”之謀。然而這一段歷史的記載卻有矛盾之處,有文獻記載,忽必烈是1252年(壬子年)從漠北出發征伐南宋,又有文獻記載,忽必烈是1253年(癸丑年)受命從河西出發攻打大理,兩個說法在時間、地點信息上都有牴牾之處,究竟孰是孰非?  

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圖片來源於網絡

蒙古人繞道甘川藏區進徵大理國,即所謂的“斡腹之謀”,只是一種典型的模式化敘述。宋元之際的人們,以及後世歷史編纂者們,在講述這段歷史時通常認為,蒙古人當時已有假道藏區,先圖大理國而後再迂迴包抄,以搗襲南宋的戰略遠謀。然而,這一廣為人們所熟知、接受的歷史敘述,並非歷史實情。

蒙古長期以來所奉行的既定的滅宋戰略。1252年,忽必烈受其兄蒙哥汗之命從漠北出發進攻南宋,次年,他即在南方展開一系列活動,熟悉掌握了南方的情形。但他發現按照既定路線直接攻打南宋難度太大,於是請求蒙哥汗改變計劃,先進攻大理國,再征伐南宋。最終,蒙哥汗同意了忽必烈的這一提議。但故事卻並未結束。

相關推薦

推薦中...